安庆半天班招聘:舍得日志--黄针邪 的几则针炙帖+ 独穴治病47绝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0:48:44

黄针邪挑刺疗法

挑刺疗法

挑刺用具| 部位选择| 适应证和部位选择| 挑刺方法| 注意事项

   挑刺法是在一定穴位或部位,用特制针具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以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它由我九刺中的“络刺”发展而来。临床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慢性喉炎、神经衰弱性失眠、胃脘痛、腰肌劳损、脑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偏瘫、颈椎综合征、坐骨神经痛、支气管哮喘等多种疾病。

  挑刺用具

    1、三棱针、圆利针、大号注射针头,亦可用牙科用的器械改制成锋利的三棱针样长约10厘米的挑治针,还可用眼科“角膜钩”改制成“钩状挑治针。”

    2、消毒用品、酒精棉球、碘酒和碘酒棉球、敷料、胶布等。

  部位选择

    挑刺法必须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明确病位,以作出临床诊断,确定治则和治法,选取相应的穴位和部位。

    1.以背俞、夹脊穴为主作定点挑治:背俞,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灵枢·背腧》提出背俞穴可主治五脏疾病,并提出了五脏背俞的穴名和穴位。同时还提出了背俞穴定穴时所出现的“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阳性反应现象。临床可观察背俞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温度的变异等反应现象,以此分析、判断属于某一经的疾病。也可以此寻求有关穴位邻近的阳性反应点作为取穴依据。如临床治疗头面、颊、颈、项部诸器官疾病,取颈1至7椎夹脊穴;治疗胸腔内脏及上肢疾病,取颈3至胸7椎夹脊穴;治上腹部内脏疾患,取胸8至12椎夹脊穴;治疗腰部和下腹部内脏疾患,取胸10至腰2椎夹脊穴;治疗肛门部和下肢部的疾患,取腰2至骶4椎夹脊穴等。

    2.以痛为腧找痛点挑刺:在病变体表局部区域内,找最明显的压痛点进行挑刺,如肩痛多在肩胛岗上的表面和三角肌的前缘等处找到痛点;腿痛多在腰骶关节表面找到痛点,即可在该痛点处挑治。

    3.以脊髓神经节段分布选点挑刺,这是运用“脊髓神经节段性分布”的理论应用于挑刺疗法中的一种方法。

    4.选反应点挑治:选用某些疾病在体表有关部位出现的反应点,如压敏点、疹点等。疹点的特征似丘疹,稍突出于皮肤,似针帽大小,多为灰白色或暗红色,棕褐或浅红色,压之不退色。选点时要注意与痣、毛囊炎、色素斑相鉴别。找点困难时,可用手磨擦相应部位皮肤后,再进行寻找。

    以上四种选穴方法,可单独应用,亦可综合选定穴位或部位进行挑治。

  适应证和部位选择

    头痛、头晕、感冒、神经衰弱、结膜炎、热性病,可于颈项部、颞部选穴或选择敏感点;偏头痛、额神经痛、感冒、眼病、热性病,可于颈项部和颞部、额部选穴或敏感点;头晕、眼病、发热、小儿抽搐,可于项部、额部和眼区选穴或敏感点;眼病,于风池穴和眼区周围选穴和点。

    急性结膜炎、眼底或视网膜出血,可于耳郭后风池穴附近和眼区周围部选区敏感点;颈淋巴结结核,可于颈部选穴或选点。

    急慢性喉炎、咽喉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于结喉附近及颈部选取敏感点;胸痛、肋间神经痛、感冒,可于任脉选穴或敏感点,亦可于相应背俞穴选穴或选点。

    热病、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痉挛及神经痛、膀胱炎、月经不调,可循经选穴或按以痛为腧、脊髓神经分布、敏感点几种取穴原则综合取穴。

    上肢部风湿痛、肌肉麻痹、关节痛等疾病,于颈椎部选穴选点,亦可按以上四种选穴方法相结合,选取部位或敏感点。下肢部的风湿痛、肌肉麻痹、关节痛等于腰骶部选穴或敏感点,亦可按以上四种选穴(点)方法结合应用。

    疳积,于鱼际部选穴或脾俞、肺俞部取穴;消化不良,选取四缝或脾俞、胃俞。

  挑刺方法

    挑刺部位确定后,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左手固定治点,右手持针,将针横刺刺入穴点的皮肤,纵行挑破0.2-0.3cm皮肤,然后将针深入表皮下挑,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样物数根,以挑尽为止。术后用碘酒消毒,敷上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也可先用0.5%盐酸普鲁卡因打一皮丘,用手术刀在皮丘上切一小口,再将挑针刺入,挑出皮下白色纤维样物,用刀割断。术后处置同上。

  注意事项

    1.术中注意无菌操作,嘱患者注意保持局部清洁,3-5日不用水洗,防止感染。

    2.针尖应在原口出入,不要在创口上下乱刺。

    3.挑治后注意休息,不吃刺激性食物。

    4.对孕妇、严重心脏病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慎用或不用。

冬天保健灸命门

   一到冬天,不少人觉得四肢清冷冰凉,睡觉总是睡不暖热,其实这就是中医里所说的“命门火衰”之象。这时用灸命门法保健是最好的。命门穴 Mìngmén (DU4)别名属累穴,精宫穴。其名解:命,人之根本也,以便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本穴因其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体表督脉,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门。命门属累穴。属,类别之意。累,堆迭也。属累名意指本穴气血由督脉之气堆迭而成,亦即为地部经水。是人体阳气的根本,是原气发动之机,生命活动的动力。精宫穴解为:精,髓也,指穴内气血来自脊骨。宫,宫殿也。精宫名意指穴内物质来源于脊骨。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水液,运行规律气化后循督脉上传悬枢穴,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命门穴的功能作用为接续督脉气血。俗话说“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这里所说的火力,就是我们命门所藏真火,称之为命门火。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运输,以及水液代谢等都具有促进作用。主治症状为:腰痛、肾脏疾病、夜啼哭、精力减退、疲劳感、老人斑、青春痘等。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穴位配伍配肾俞穴、太溪穴治遗精、早泄、腰脊酸楚、足膝无力、遗尿、癃闭、水肿、头昏耳鸣等肾阳亏虚之症;配百会穴、筋缩穴、腰阳关穴治破伤风抽搐;灸命门、隔盐灸神阙穴治中风脱症;配关元穴、肾俞穴、神阙穴(艾灸)治五更泄;补命门、肾俞、三阴交治肾虚腰痛;泻命门、阿是穴、委中、腰夹脊治腰扭伤痛和肥大性脊柱炎;配十七椎穴、三阴交穴治痛经(寒湿凝滞型)(艾灸) ;配大肠俞穴、膀胱俞穴、阿是穴(灸) 治寒湿痹腰痛。

 命门穴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取穴方法是(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治法以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刺灸方法:直刺0.5~1寸。笔者灸治方法:经验证认为,灸命门保健身体时以清艾条温和灸法为好。即将清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对准命门穴隔姜熏灸。艾条距离皮肤2~3厘米,使局部有温热感不灼痛为宜,每次灸30~60分钟,灸致局部皮肤产生红晕为度,每星期灸一次。

        以下为有关“命门穴”医书选录:

①人体生命之门,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命门之火体现肾阳的功能。关于命门概念,古人有数种观点:1)右肾为命门说。《难经·三十九难》:“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2)两肾俱为命门说。《医学正传》:“两肾总号命门。”《类经附翼》:“肾两者,坎外之偶也;命门一者,坎中之奇也。以一统两,两而包一。是命门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3)两肾之间为命门学说。《医贯》:“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而上,则为七椎。”4)肾间动气为命门说。《医旨绪余·命门图说》:“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

②指眼睛。《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③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

④石门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位于脐下二寸。

鬼邪--强身健体保健之第一穴
 传说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的江户,有一个习俗,每建成一座新桥都要邀请当地年龄最高的长者第一个踏桥渡河。有一年一座桥建成之后,邀请到一位174岁高龄的老人“初渡”。在举行“初渡”的仪式上,主持仪式的将军问这位老人有什么长寿之术。老人回答道:“这事不难,我家祖传一个方法,每个月的月初,连续八天用艾灸鬼邪穴穴,坚持不断,就能长寿了。我现在174岁,妻子173岁,儿孙皆已过百岁。”那位将军听了不胜感慨。灸鬼邪穴能长寿也随之广为人知,后来形成了日本的一个习俗。其实日本人灸鬼邪穴保健的方法来自于中国,早在隋唐朝时期的医学著作里就有灸鬼邪穴治病养生的记载。 鬼邪穴为足阳明经“合”穴。从脏腑经络生理而言,五行属土,故为土中土穴,所谓土生万物,而胃与脾相表里,故统治一切脾胃之疾,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针刺鬼邪穴可对人分泌、消化、神经诸系统起调节作用,有病医病,无病强身,总之起培补后天的作用。因而针灸治疗疾病的同时,加针鬼邪穴,可提高疗效,虚则用补,实则用泻,随证治之,以调补补后天,后天充足,则体健少病。 另外笔者经验,鬼邪穴为预防中风偏瘫之要穴,具有降压、降血液凝聚病理性增强的作用。南宋张杲在《医说》中说:“中风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痉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

 鬼邪穴:有别名足三里穴,下陵穴,胃管穴,下三里穴。世人冠其为“保健穴”、“长寿穴”之称。

 其穴义有以下几点:(1)鬼,与神相对,指地部的经水。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气血中地部经水偏多则为胃之害。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而本穴功用为气化水湿上补天部胃经之气,维持胃经湿热之性,若受以寒、经水偏多,则本穴气化之气少,胃经湿热之性无存,故名鬼邪。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常汇合于此,有“保健灸”、长寿灸“之称。该穴是人体最重要的治病穴道之一,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要穴,实乃强身健体保健之第一穴。(2)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常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三里、下三里名意与该穴同,下,指本穴位处足之下部,别于手三里穴所在之部。(3)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沉积之处。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中夹带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后,因经水散行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被较多气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驻,形成了本穴大范围的脾土堆积之状,故名下陵。(4)胃管。胃,土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本穴为脾土微粒运送的通道。(5)胃经合。因胃经自厉兑穴起,足三里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汇合于此,故为胃经合穴。(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地部经水气化于天,变为天部经气,物质的运动无风木的横行、火的炎上、水的润下等特征,只有土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鬼邪穴的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其运行规律为“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

 鬼邪穴的取穴方法(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另外一种简易找法: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此穴。

 鬼邪穴的解剖: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鬼邪穴的功效:《四总穴》云:“肚腹三足留”。《千金方》:“主五劳羸瘦,七伤虚乏”、“三里、内庭,治肚腹之病妙”。《本输》篇,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经》云:“合治内府”,胃与肠相连,所以,胃肠疾患可取此以治,然考诸文献,其当能治一切脏腑经络气血之疾。《千金翼》云:三里“主腹中寒,胀满,腹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胸腹中瘀血,小腹胀...伤寒热不已,热病汗不出...口苦壮热...喉痹不能言...胃气不足,久泄利...膝痿寒热...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乳痈...狂歌妄笑,恐怒大骂,凄凄恶寒,小便不利,喜哕,脚气。”《针炙聚英》有云其“主胃中寒...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水气盅毒...目不明,产妇血晕,不省人事。”张景岳又云三里“主胃中寒...主胃中热”。华佗又有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总之,或“脏与腑,或气与血,或经或络,或外感,或内伤,诸凡胃痛,腹痛,泄泻头痛,失眠,心悸,虚喘,目疾,耳聋,臌胀,水肿,癃闭,淋浊,痹痛等等,肝、心、脾、肺、肾五脏,胃、大小肠、胆、三焦六腑之疾,均可取此穴治之,所以秦承祖云:“诸病皆治”。足见足三里穴祛病保健功能广泛。

       脾胃乃后天之本,人之营养皆靠脾胃运化,脾胃强健,则身体各器官能得到所需之营养,鬼邪穴具有健脾和胃,燥化脾湿,消导化痰,清泻胃热,升清降浊,生发胃气,益气补血,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益气健脑等。用于预防中风有很好的效果,具有降低血压、降低血液凝聚病理性增强的作用。对预防痢疾,感冒(包括流行性感冒)皆有良效。其主治疾病为: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下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痢、呕吐、泄泻、胃肠、腹部不适等消化系统疾病之主穴;对高血压、失眠、头痛、牙痛、神经痛、鼻部疾病、心脏病、呼吸器官疾病、半身不遂等病症。此外,对更年期障碍、腰腿疲劳、皮肤粗糙也很有效。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三里,对许多系统有明显作用。⑴对大脑皮质有调节作用可提高皮质层细胞的工作能力;⑵对血管舒张功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对肢体血液循环有调整作用。针刺足三里等穴,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原血压水平较高者针灸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原血压水平较低者,针刺可使血压升高。;⑶对胃肠蠕动及消化吸收作用,并促进溃疡愈合。针灸对急慢性胃炎,胃神经痛,胃痉挛,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炎等消化系统病都有较好的疗效;⑷对白细胞计数有良性调整作用,使白细胞总数趋于正常;针刺人的足三里,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的多糖体的革兰氏最显,达17.85单位。⑸提高机体各种特异和非特异性免疫抗体。针刺后血清调理素促进吞噬指数、促进吞噬率和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平均最高数均比针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针刺能调动机体免疫生理功能,防御外来的致病因素的侵袭;⑹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的机能,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有研究证明,针刺三里等穴,对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89.2%,具有改善冠脉循环的作用。

人体穴位配伍: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配内关穴治呕吐;配气海穴治腹胀;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痛;配阳陵泉穴、悬钟穴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人体穴位诊断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刺灸法:直刺1~2寸。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穴道禁忌: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头痛等症,一般不适宜用灸疗,但并非绝对。 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疗。另外,近年来还发现少数患者对艾叶发生过敏,此类患者可采用非艾灸疗或其他穴位刺激法。我国古代医家孙思邈,葛洪多以此穴益寿延年,其功可见一斑,应该说明的是,“小儿忌灸三里,三二十之外方可就灸,不尔反生疾”(见《外台秘要》)。盖小儿纯阳之体,灸以温暖,则易致阳亢不收,所以以针调三里,实为老少咸宜之法。


浅谈天应穴治百病
天应穴--治百病要穴

   中老年百岁健身保健要穴

           不懂穴道的人,认识此穴就是福!

        天 应穴,穴名。又名不定穴、阿是穴。以压痛点或敏感反应点等病理反应点作为进行针灸治疗的腧穴。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具有即刻见效的特点。《医学纲目》中把压痛点称为天应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不定穴,又名天应穴,但疼痛便针。”《灵枢·经筋》说:“以痛为输”,即根据痛的部位来定位。这种取穴法是穴位发展的最初阶段,是穴位的起源。从按压敏感这一特点来说,取用经穴和奇穴时都应加以注意。有时按压到敏感的地方,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即可称之为天应穴。也就是说,天应穴是不固定的,但可以治疗疾病,因此有“疼痛取天应穴”之说。

  阿是穴这一名称,是《备急千金要方》开始提出来的。它既无具体的穴名,又无固定的位置,临床上多用于疼痛性病证。相传在古时有中医为病人治病,但一直不得其法。有一次无意中按到病者某处,病者的痛症得到舒缓。医者於是在该处周围摸索,病者呼喊“啊... 是这里,是这里了。”医者加以针灸,果然使病程转好。於是把这一个特别的穴位命名为“阿是穴”。

根据中医学著作《千金要方》里提及:“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也就是说,用针之时未必一定要扎在穴位上。若有效的话,扎在合适的地方,如果能够达到效果的话就可以。这些特殊的痛点就称之为“阿是穴”,即“天应穴”。

      安徽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针灸学辞典》:阿是穴 指按压痛点取穴,《千金·灸例》:“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普济方》作‘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意指按捏其病痛部位,病人感到舒适(快,或疼痛处)就可以作为针灸的穴位。“阿”,原指对痛感的惊叫声。此法与《灵枢·经筋》:“以痛为输”及后人所称的“天应穴”同义。 
       兹就上列文字讨论如下。“阿”,原指对痛感的惊叫声,实有无完之处。《千金·灸例》中已明示即得便快或痛处二者皆云“阿是”,故不宜再单独将“阿”释为“原指对痛感的惊叫声”。
  “不定穴,又名天应穴,但疼痛便针”和“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不同义,和《灵枢》治经筋病的“以痛为输”更不同义。《灵枢·四时气》:“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天应穴在疾病诊断上很高的参考价值,如在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1~2寸左右发现有明显压痛,结合临床右下腹部疼痛等体征,有助于“胆囊炎”的诊断。

      笔者认为,天应穴是机体疾病状况下出现的包括经穴和奇穴,耳穴,眼穴等人体在内的特殊反应点,如丘珍、色斑、出血点,以及以按之快然为主要特征,有时也表现为疼痛等。人体是个复杂的系统,当人体中的某一组织器官有毛病时,在头面、腰背、胸腹、四肢、耳、眼等人的体表皆会有相对的反应点出现,只要找准反应点,再进行按压或针灸,即可起得激发人体自身免疫机能,产生对抗致病因子,,如“阑尾炎”的病人,在位于小腿前外侧,足三里下1~2寸间有明显压痛,会有明显压痛,经针灸治疗法,病人即可减痛并治愈康复,因此,只要能找到找准穴位,天应穴就能治好相应的疾病。

      中医有“治未病”思想: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利用天应穴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是最简便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天应穴,不需要你懂得什么奇经八脉,要有什么专业的知识,人人一学就知的穴道,因为它对人之健身保健非常重要,是治百病要穴,不懂穴道的人,认识此穴就是福!    

长寿百岁灸关元

    陈修园:“灸关元一穴,以助元阳之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窦材说:“阳精若壮千年寿,阳精若在必长生”。《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灵兰秘典论》又有“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扁鹊心书》:“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现代研究证明,艾灸可以使周围白血球计数增加,增强防御功能的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机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艾灸后动物血清中的IgA含量明显上升,艾灸动物其溶血空斑数量显著高于对照动物,认为艾灸对体液免疫的促进作用可能与增强抗体产生细胞的活力有关。另外对血流动力学紊乱有调整作用,改善机体血液循环,所以,临床中,我们在灸时加用关元穴,既有保健强壮作用,又有治疗作用。因此我们说“灸必关元”。  

  笔者临床验证认为,灸关元保健身体时以温和灸法为好。即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对准关元穴隔姜熏灸。艾条距离皮肤2~3厘米,使局部有温热感不灼痛为宜,每次灸15~60分钟,灸致局部皮肤产生红晕为度,每月灸一次。临床治疗和保健中有“针必三里,灸必关元”之说,针则加取三里,灸则加取关元,随证补泻施治,能明显提高疗效,所为阴得阳以生,阳得阴以长,肾中精气盛而体日壮,最好的应验了中医“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理论,作为一种保健针灸法运用于养生延年,有其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意义。笔者非常提倡人在无病的时候时常灸一灸关元,肾中精气充盛则身体强壮,聪敏而慧,虽不得长生不老,亦可保百年寿矣!切记:“欲望长寿百岁灸关元”!

   关元 guanyuan(RN4)穴义出《灵枢·寒热病》。别名三结交、下纪、次门、丹田、下丹田、大中极。属任脉。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募穴。前人有“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其为任脉穴位,小肠募穴,且为足三阴会穴,故统治足三阴,小肠,任脉诸经病,古今已作为保健要穴。其主治功能,考诸文献,张景岳有非常完整的概括:“主治积冷,诸虚百损,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冷气入腹,少腹奔豚,夜梦遗精,白浊,五淋,七疝,溲血,小便赤涩,遗沥,转胞不得溺,妇人带下瘕聚,或血冷,月经断绝,一云但是积冷虚乏皆宜灸,孕妇不可针,针之落胎...治阴证伤寒及小便多,妇人赤白带下,俱当灸此”。对遗尿,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萎,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有良好的效果。其主治功能可概括为培肾固本,调气回阳。

关元标准定位取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关元之功用是培补元气、导赤通淋  。主治病症有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泌尿、生殖器疾病,如遗尿、尿血、尿频、尿潴留、尿道痛、痛经、闭经、遗精、阳痿;此外,对神经衰弱、失眠症、手脚冰冷、荨麻疹、生理不顺、精力减退、太胖(减肥)、太瘦(增肥)等也很有疗效。

   关元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刺灸法以直刺0.5~1寸为宜,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可灸。

   穴道禁忌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头痛等症,一般不适宜用灸疗,但并非绝对。  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疗。者对艾叶发生过敏患者可采用非艾灸疗或其他穴位刺激法。孕妇不可针,针之落胎

浅谈神阙穴治百病及养生保健功能
神阙穴 Shénquè(RN8)神阙。神,尊也、上也、长也,指父母或先天。阙,牌坊也。该穴名意指先天或前人留下的标记。又称脐中穴,脐孔穴,气合穴,气舍穴,气寺穴,维会穴,命蒂穴。该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人体任脉上的要穴阳穴,它位于人体的腹部正中央凹陷处肚脐中央。是新生儿脐带脱落后,所遗留下来的一个生命根蒂组织,是全身361个穴位中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位,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所以,古代修炼者把二穴称为水火之官,为人体的长寿大穴。人体科学研究表明,神阙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潜藏部位,人们通过锻炼,可启动人体胎息,恢复先天真息能。为人体体表重力场的中心,对人体中的外表物质有强大的收引作用,由于人体引力场的作用,体表的气血物质在此皆为缩合变化,但本穴气血并非全部缩合冷降,而是仍有小部分水气循任脉上行,此部分上行水气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气合;气寺。气,气态物也。寺,寺院也。气寺名意指本穴为任脉之气的聚集之地;维会。维,维持也。会,会合也。维会名意指促使任脉气血在此会合的作用,理同气合名解;命蒂。命,性命也。蒂,蒂结也。命蒂名意指本穴为胎儿与母体相连的性命纽带。

 神阙穴解剖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神阙穴经属任脉,功能作用是收降浊气。主治疾病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配三阴交穴治五淋;配公孙穴、水分穴、天枢穴、足三里穴治泄痢便秘、绕脐腹痛(脾肾不和);配长强穴、气海穴、关元穴治脱肛、小便不禁、肾虚不孕症;神阙(隔盐灸)配关元穴、气海穴(重灸)治中风脱证。治法以寒则灸之,热则凉药敷之。要特别注意,此穴禁刺,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古人有“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脏之根”的说法。人体先天的禀赋和生命活动都与这个穴位关系密切相关。我们知道,母体中的胎儿是靠胎盘来呼吸的,属先天真息状态。婴儿脱体后,脐带即被切断,先天呼吸中止,后天肺呼吸开始。而脐带、胎盘则紧连在脐中,没有神阙,生命将不复存在。人体一旦启动胎息功能,就犹如给人体建立了一座保健站和能源供应站,人体的百脉气血就随时得以自动调节,人体也就健康无病,青春不老。肚脐皮薄凹陷,无皮下脂肪组织,皮肤直接与筋膜、腹膜相连,很容易受寒邪侵袭,但同时也便于温养,故神阙穴历来是养生要穴。经常对神阙穴进行锻炼,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泄痢脱肛、中风脱症等有独特的疗效。

 神阙穴的保健方法主要有三种。其一是揉按肚脐。按摩脐部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消化吸收,大便溏泻者可调,秘结者可通。方法: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20次,反时针揉转10次,揉转约500次。经常坚持揉按肚脐,可以健脑、补肾、帮助消化、安神降气、利大小便,加强肝脏肾脏的新陈代谢,使人体气血旺盛,对五脏六腑的功能有促进和调整作用,而且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其二是保暖肚脐。肚脐是最怕着凉的地方。肚脐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作为壁的最后闭合处,皮肤较薄,敏感度高,具有渗透性强、吸收力快等特点。因屏障功能较差,在人体又属相对虚弱之地,易受凉而染风寒。

  睡眠时更要注意脐部的保暖,以免引起腹泻或感冒。尤其对于年轻女性而言,特别是经期女性,血管处于充血状态,穿露脐装最易因受凉而使盆腔血管收缩,导致月经血流不畅,时间长了会引起痛经、经期延长、月经不调等。

 此外,穿着露脐装会使腰腹部裸露,容易受冷热的刺激引起胃肠功能的紊乱,导致病菌的入侵,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系统疾病。而且脐部肌肤较娇嫩,易于受损,脐眼又容易汇集污垢,如不小心也会引起感染聚气法:端坐,放松,微闭眼,用右手对着神阙空转,意念将宇宙中的真气能量向脐中聚集,以感觉温热为度。

  温养肚脐,可鼓舞一身之阳气。神阙穴邻近胃、肝胆、胰、肠等器官,通过对神阙的温养,还可以治疗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痛、胃下垂、顽固性呃逆、功能性消化不良、结肠炎、脱肛等病症。

 其三是气聚肚脐,即意守法。站、坐、卧均可,全身放松,双手掌重叠覆盖于肚脐之上,用腹式呼吸法,鼻吸气时腹部慢慢鼓起,意想自然界高能物质,进入肚脐,聚集在此处;口呼气时腹部下陷,意想高能物质向全身扩散。一呼一吸为一次,习练半小时。长期坚持习练,穴中真气发生,胎息则慢慢启动。可温阳补虚,还阳和中,消食导滞,对阴阳两虚,体弱无力,气短神衰有效。根据国外医生临床发现,从肚脐眼的形状可以看出身体健康与否。1.向上形:肚脐眼向上延长,几乎成为一个顶端向上的三角形。具有这种肚脐的人,应多留意胃、胆囊胰脏的健康状况。2. 向下形:应注意预防罹患胃下垂、便秘、慢性肠胃疾病及妇科疾病。3. 圆形:女性肚脐若为正圆形,表示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4. 海蛇形:为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征兆,要小心注意。5. 满月形:看起来结实丰盈,下腹有弹性,对于女性来说是卵巢功能良好的表征。6. 肚脐偏左:应预防肠胃功能不佳、便秘或大肠黏膜病变。7. 肚脐偏右:应注意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8. 肚脐凸出:当腹部有大量积水或卵巢囊肿时,肚脐就会向外突出。9. 肚脐凹陷:肥胖或腹部发炎时,如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肚脐会向内凹陷。10. 肚脐浅小:表示身体较为虚弱,体内激素分泌不正常,浑身无力,精神状况不佳。

 

 独穴治病47绝招 - 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云 QQ414039594

、穴 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 治:发烧。

   手 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2、穴 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 治:心动过速。

   手 法:揉按1-2分钟。(60-70/分)

  3、穴 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

   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主 治:心动过缓。

   手 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4、穴 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

   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主 治:失眠症。

   手 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5、穴 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

   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主 治:多汗症。

   手 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6、穴 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主 治:足心热。

   手 法:揉按36次。

  7、穴 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

   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主 治:头痛。

   手 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8、穴 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主 治:头顶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上顶。

  9、穴 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主 治:偏头痛。

   手 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0、穴 名:定喘(华佗夹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主 治:哮喘。

   手 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11、穴 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

   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主 治:腹泻。

   手 法:直按稍斜上顶。

  12、穴 名:降压(足厥阴肝经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

   主 治:高血压。

   手 法:震颤点按1-2分钟。

  13、穴 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

   主 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 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14、穴 名:大骨空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

   主 治:白内障。

   手 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 名:神庭(督脉)

   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 治:脑疲倦,(醒脑)

  手 法:中指点按刺激。

  16、穴 名:血海(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髌骨内上缘二寸。

   主 治:眼皮浮肿。

   手 法:拇指强力度按压。

  17、穴 名:肩痛穴(足阳明胃经上,)

   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约三寸左右,胫骨边缘。

   主 治:肩周炎。

   手 法:强力度按压1-2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8、穴 名:扭伤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与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联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主 治:急性腰扭伤。

   手 法:强力度,同时按压两臂的扭伤穴。

  19、穴 名:坐骨穴(新穴)

   取穴方法: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一寸处。

   主 治:坐骨神经痛。

   手 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顶。

  20、穴 名:足跟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与劳宫穴联线上找痛点。

   主 治:足跟痛。

   手 法:按揉1-2分钟。

  21、穴 名:承浆(任脉,)

   取穴方法:唇沟之中央凹陷处。

   主 治:小儿厌食症。

   手 法:中力度按揉3-5分钟。

  22、穴 名:遗尿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节横纹中点。

   主 治:小儿遗尿(肾虚)

   手 法:轻按揉1-3分钟。

  23、穴 名: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

   主 治:喉头肿痛。

   手 法:轻揉按2-4分钟。

  24、穴 名: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原穴)

   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五分处。

   主 治:鼻出血。

   手 法:垂直用力点按。

  25、穴 名:上迎香(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眼内眦下五分处。

   主 治:鼻窦炎。

   手 法:按揉1-2分钟。

  26、穴 名: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井穴)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侧,距指甲0.1寸。

   主 治:急性结膜炎。

   手 法:拇指重掐法。

  27、穴 名:大抒(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主 治:麦粒肿。

   手 法:直按斜向颈椎用力顶按。

  28、穴 名:冠心穴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阳膀胱经)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

   主 治:冠心痛,止痛。

   手 法:指端或用圆珠笔芯按压5分钟。

  29、穴 名:元骏穴

   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关节下。

   主 治:冠心病,心绞痛。

   手 法:一指禅推法点揉。

  30、穴 名:关元(任脉,小肠募穴)

   取穴方法:脐下四横指,中线。

   主 治:失眠。

   手 法:半卧后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

  31、穴 名:四白(足阳明胃经)

   取穴方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 治:便秘。

   手 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

  32、穴 名:安眠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

   主 治:失眠、偏头痛。

   手 法:中度点按。

  33、穴 名:牵正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 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手 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34、穴 名:失眠穴(经外奇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点。

   主 治:失眠、足跟痛。

   手 法:重度力点按。

  35、穴 名:闪腰穴(足太阳膀胱经上)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

   主 治:腰扭伤又称闪腰。

   手法:点按。患者俯卧,医者找出双侧“闪腰穴”后,用双手拇指猛然点按患者双侧穴位,压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钟,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为度。接着轻柔、和缓地按摩腰部数分钟结束治疗。一次手法完毕后,患者多有明显好转,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疗后,腰痛症状就会消失。

  36、穴 名:落枕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主 治:落枕。

  手 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37、穴 名:太阳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 治:头痛。

   手 法: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已回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便可减轻。

  38、穴 名: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方法: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主 治:晕厥。

   手 法:中暑、中风、虚脱时,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可用拇指陷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续2一3分钟,一般会缓解。

  39、穴 名:人中(任脉)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 治:休克。

   手 法: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遇到中风、中暑、中毒、过敏的病人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陷压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40、穴 名:劳宫(手厥阴心包经,荥穴)

   取穴方法: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主 治:高血压.

   手 法: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激动、劳累,血压会急剧上升,对患者生命有极大威胁。此时按压劳宫穴

  (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41、穴 名:少商(手太阴肺经,井穴)

   取穴方法: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一分处。

   主 治:呃逆。

   手 法:呃逆时,患者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人,至有酸痛感为度,持续半分钟到1分钟,呃逆可止。

  42、穴 名: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取穴方法:

   主 治:止呕吐.

   手 法: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止呕。内关穴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压至有酸胀感即说明已中穴位,约1分钟即止呕吐。

  43、穴 名:天枢(足阳明胃经,大肠募穴)

   取穴方法: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主 治:便秘

   手 法:便秘者在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至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就有便感;然后屏气,增加腹内压,即可排便。

  44、穴 名:脚后跟

   取穴方法: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

   主 治:止鼻血。

   手 法: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即回止血。

  45、穴 名:阳陵泉(足少阳胆经,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取穴方法: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 治:胆绞痛.

   手 法:囊炎、胆结石发作时,右上腹可发生剧烈绞痛。病人可在右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1寸凹陷处的阳陵泉穴上,用大拇捂持续授摩2分钟钾,可获良好止痛效果。

  46、穴 名: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 治:肾绞痛。

   手 法:肾绞痛发作时苦不堪言,此时可用大拇指揉按三阴交(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反复授摩3一5分钟,肾绞痛即回缓解。

  47、穴 名:至阳(督脉)

   取穴方法: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 治:缓解心绞痛.

   手 法:心绞痛发作常伴有胸部压迫、窒息感。此时可按压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坐位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直线交于脊柱五中点即是此穴),授压3一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



 

0人  | 分享到:       阅读(16)|评论(0)|引用(2)|举报 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脾胃不和+医圣张仲景:不可为名利而“忘躯徇物” 思路与方法(李可)+血证关键在脾胃——李可学术思想+李可:最能够对阳气提供帮助的就是"四逆汤"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haodahao dacheng2 奥丽娅 chzili 小于 非非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