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公安交通管理局:哲学讨论录 33--4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25:44
哲学讨论录  33--48
一、关于素质
从逻辑的角度提点问题:
1、没有相同的素质,就没有相互作用。
在电磁作用中,正与正产生排斥,正与负产生吸引。正与负是否具有不同的素质。
2、广州的老鼠和黑龙江的石头可以有引力作用甚至可以有电磁作用,但不会发生生物之间的联系,因为石头没有生物性,等等。
我们的生命体没有水、盐,没有各种矿物质就不能生存,它们和我们的生命体具有不同的素质,那么它们和我们的生命体之间有没有相互作用呢?此外,广州的老鼠和黑龙江的石头可以有引力作用甚至可以有电磁作用,那么这种引力作用和电磁作用是否相互作用呢?在这里根据笔记自己的举例,相异的素质好像也有相互作用的。
3、在作用过程中,物质的具体性使递质表现为信息,它的抽象性即素质,使递质表现为能量。
这句话我看了半天总觉得雾里看花,不知所以。
第一,物质的具体性使递质表现为信息。那么这种具体性是什么呢?它和递质的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呢?它又是如何使递质表现为信息的呢?
第二,它的抽象性即素质。这里的它是指什么,这里的抽象性又是什么呢?是物质对物质的抽象,还是意识对物质的抽象,或者说是靠什么来把物质的具体性抽象为素质的呢?
第三,使递质表现为能量。也就是说具有抽象性的素质使递质表现为了能量。看来,我们对爱因斯坦先生的质能公式,即E=MC^2,要补充地再加入一个素质的符号和一个递质的符号,或信息的数字符号。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要改写了。
4、对于任何素质,一旦我们把它从从物质中抽象出来。
素质究竟是一种物自身呢?还是一种意识的抽象建构呢?这里的我们是用怎样的方式把素质从物质中抽象出来的呢?而抽象究竟是一种什么呢?
这些问题供你和费尔多思先生参考。
根据您的所说和举例,如不为难,能否简洁地回答二个问题
1、不同的素质有没有相互作用?!
2、素质是从具体性中抽象出来的,那么,抽象或抽象性是一种怎样的建构?!
我不是成心作难,而是希望引入更为深入的思考。同时,期望思考的慎密。哲学就是这样,当你提出一个概念、一个范畴时,你要考虑它即刻所将引起的种种问题,并经受种种问题的逻辑检验。所以哲学家总是苦恼的。这也就是为何西方哲学家所写的哲学著作总是一大本、一大本的,因为作者们自已意识到种种概念和范畴所引起的种种问题,并力图加以彻底的解决。
我没有看过您说的这本书,但我仔细看过《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科学大师佳作系列》全套、1987年出版的《走向未来丛书》全套,以及《万物简史》‘《时间简史》、《大爆炸探秘》、《简明科学技术史话》等等的科技读物。特别是对于新浪科技网上的最新科技发现是必看的。
回复成吉思涵
1、我是问您是谁来进行这种抽象和规定,然后给这个规定起个名,并作为范畴来研究的呢?是物质自身呢?还是我们的意识方式呢?还是上帝呢?搞清了这个问题,什么是抽象就很清楚了。
2、按照您的物质观,一切事物,无论是宏观物还是微观物都是物质,物质是它们的唯一共性,物质的一切具体性或素质都是不能超离这个共性的。在这个共性范畴,为何不同的物质之间不能进行物质交换呢?辩证唯物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就是,一切物质形态都是可以互为转换的。您的素质观好像是违背辩证唯物论的这一重要论点的。
3、香港妹妹出来补纠说(像外交中经常出现的那样),楼主说的作用不是素质的作用,是物质之间的作用。我以为说的非常好,当然对这个说法您是否同意我不知道。
现代物理学提出质量和能量的关系和质能转换的数学公式,香港妹妹则提出了一个新的素质和能量的关系,成吉思涵的笔记认为素质使递质表现为了能量。唉,这到底是科学知识的进步呢?还是一种知识的混乱呢?
生命场个人认为物质的相互作用不是相同的素质在作用。相反的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不同素质的物质在发生相互作用。
我赞成生命场的见解。我今天上午在看《中国哲学史》,正好里面讲到中国哲学的和、同观,其中谈到,一瓢水再加上一瓢水,还是水,没有什么性质的变化。而在一瓢水中加入其他不同的东西,例如盐,它们就发生了相互作用,这瓢水就变成了盐水。如果按照只有相同的素质才能发生相互作用,那么一瓢水加上一瓢水,它们发生相互作用或物质交换,那么,我们就将会得到一种不知是什么的成吉思涵或费尔多思之物了。
回复成吉思菡和香港妹妹
1、既然您承认了概念和范畴是由人的意识所抽象的,那么您就应该进一步想到人的意识性状对客观反映制作的加入和共建。这就是认识论。我在这个论坛发过一个帖子《认识的主观性状》就是讲意识的性状是如何从各个方面参与和加入认识的制作的。所以,一切概念和范畴都不是客观之物的绝对本来,而是一种有着意识主观性状共同参与制作的一种主客共建、主客化合和主客相通的建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的知识建构总是在随着客观对象和主观性状变化的共同制作进行不断的解构和建构,使我们的认识日益丰富、多样和深刻。关于概念,我亦写了《概念的由来》一帖,试图由此为基点,系统地写一本《概念论》。
2、香港妹妹说,质量和电量是桃和梨,素质是水果,因此,素质和能量的关系是质能关系的一般形式。这也就是说,第一,质量和电量是具体之物,素质是抽象之物。或者说在香港妹妹看来,自然界有两种物质,一种是具体之物,一种是抽象之物。那么什么是抽象之物呢?成吉思菡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就是概念、范畴和再起个名字。我不知道在自然界有没有既不是桃也不是梨,这样一种纯水果的抽象之物或如同柏拉图所说过的那种共相之物。第二,在香港妹妹看来,素质是质能关系的一般形式,也就是说,质和能如同桃和梨是一种具体之物,而素质是一种高于质和能的抽象之物。那么,我倒要问一问香港妹妹,质量是什么?能量是什么?素质何以能够高于质和能,成为质和能的抽象之物。请您说说这里的抽象递升的逻辑必然,而不是自我独断。
3、看来成吉思菡对这些科普读物和科学论著并没有好好看。并不真确地理解现代科学前沿知识的发展。例如宇宙大爆炸理论尽管是一种假说还未能够最终证实,但它毕竟得到了现代物理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支持,得到了星光红移、背景辐射和天空黑暗等科学观察的实证材料的支持。同时,宇宙大爆炸理论表明了宇宙也是一个生成、发展和运动的过程。宇宙大爆炸是我们这个时代关于宇宙生成、发展和运动的最有说服力的理论,是对自然辨证法的强有力的支持,我不知道您们为何对宇宙大爆炸的假说这么轻视。还有《时间简史》,在这本书中,霍金极为出色地把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同广义相对论结合起来,揭示了在奇点之处,时间,也就是T不等于0,从而解开T=0这个难题,回击了罗马教廷,把上帝从宇宙大爆炸的起点,即奇点中排除了出去,坚持了物质的自然过程。这里并不是只有爱因斯坦方程式的一个解。成吉思菡说《时间简史》对时间的理解有问题,我不知您说得是什么问题。在《时间简史》中霍金提出了时空在宇宙膨胀和宇宙收缩中的新理解,即具有膨胀相和收缩相的时空。并认为在宇宙中时间有三个箭头。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见解,您们口口声声说唯物主义要吸收现代科学知识,而当现代科学知识真正站立在您们的面前,您们却叶公好龙了。
4、本来我在写作《概念论》,不想谈那么多的,因为香港妹妹对论坛发出了一个挑战,她要看到对课堂笔记的真正反驳。关于抽象的问题,我建议香港妹妹看一看我对概念由来的分析。在里面我已就概念的核心逻辑,即抽象和概括,以及对符号制作、指代、记号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作了分析。这种分析并不是用辨证逻辑这四个连您们自己也搞不清楚的字所能取代的。
回复成吉思菡
我们当然是在进行学术的争辩,这种争辩当然包括基本概念的争辩。关于时间,我已经多次在帖子中谈论了哲学史上的种种时间观,有芝诺的数学时空观、有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有康德的心灵方式的时空观,有马赫的感觉时空观,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有霍金的宇宙时空观,等等。可以这样说在时空的问题上,我比您了解的广博的多和深刻得多。并不是一个在读红楼梦原著,一个在看小人说。至于您在怎样的一个哲学层面上,我在怎样的一个哲学层面上,我以为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极其愚蠢和很不应该的(君不见,在论坛上不是有些人动辄用不是在一个层面上的意气用事压人的吗)。我们是在平等地、民主地讨论和交流,而不是寻求一种霸道和独断。如果费尔多思论坛是一种以管理员之见为霸道和独断的论坛那是极为可悲的。只能说明您们的自然逻辑经不起真正的、严肃的、认真的、尖锐的和深入的质疑。
回复成吉思菡
对问题的讨论有不同的见解我以为是很正常的,哲学就是思想自由的田园和耕作。
本来我也不想对您的自然逻辑笔记多作评论。
对您的笔记每次我都看了,总觉得在一些基本概念的设定上还缺乏逻辑的严密性和一致性,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些问题以供深入的思考。
坦率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或者就我本人来说进入哲学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开始的。在相当一个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作为绝对神圣的真理而崇拜的。
那时,我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对列宁的著作,对毛选四卷是一本一本地认真阅读,期望获得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然而,随着文革的历史教训,许多被国人当作绝对真理和客观规律的东西,暴露出了它们是一种荒唐的意识建构。正如西班牙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把风车臆想为巨人而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毛泽东是一个中国历史的伟人,他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但他在文革中之所以坚持他的错误思想指导,就是认为,他所坚持的思想指导是客观规律在他头脑中的反映。为什么毛泽东这样一个坚定的辩证唯物论者,会历史地走向某种反面呢?这不能不进行深入的哲学分析,引入认识论的思考。
而在苏联,斯大林在上一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进行大反肃时,许许多多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者被枪杀,而斯大林则认为,这是阶级斗争的客观必然,这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必然,这是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和工业化进程的客观必然。斯大林的作为,斯大林的思想在他本人和拥护者看来就是客观规律之绝对本来的反映。
这些都引起了我的深思,即,我们所以为的种种客观规定,究竟是客观之本来的原封不动的反映,还是有着我们的意识方式和意识性状的加入和制作。也就是说,我们关于客观规律的种种规定,是一种纯客观本来所反映的东西,还是既有着客观又有着主观的两个方面的共同制作。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重大的思想解放,在改革开放中,大量西方近代的、现代的和前沿的知识,思想和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理念大潮般地涌入中国大地,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到了西方的认识论,并深感中国的哲学和思想界要进行一次认识论的洗礼,才能打破我们头脑中的种种绝对观和终极观,才能给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解读和把握。
当然,在我看来,西方的认识论也不是神圣绝对的,例如,西方认识论从笛卡尔和康德以来,直至分析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在其主导上都是主张我们的心灵方式,我们的主体方式是先验的,而没有它们的经验的历史过程。对此,我是持完全不同的看法的。
我的哲学观是既反对绝对论、终极论,又反对先验论的,主张哲学的实证性和逻辑性。和您们的讨论,说到底只是期望您们所要进行的自然逻辑的创立,要有认识论把握,要有严密的实证性和逻辑性,要有对必然会引起的种种质疑的深入思考。
最后,我的看法只是提点意见,提点参考性的意见而已。
马克思说过,人们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是在于改造世界。对马克思的这句至理名言我是深表赞同的。我一直以为,哲学不是书斋的学问,哲学不是杯子的风暴,在哲学创立的背后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进程和人类解放的新的历史需要。为此,我以我的哲学思考方式和基点写了《新的社会进程》,《人的本质和解放》,《谈谈西方现代哲学》等文(前两篇曾被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报所摘登),以哲学的语言含蓄地提出了中国的哲学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要进一步引入世界的眼光和判明,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思想解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变革,走向世界的前沿。
关于自然逻辑
我和费尔多思先生的不同见解在于,我认为,中国哲学是以本体为绝对的,需要进行一次深入的认识论洗礼,才能把哲学从形而上学那里解放出来,以新的世界眼光综合新的科学发现、社会变动、理论学说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实践及思想涌动,走向新的创立。改变唯物主义的形式不是中国的哲学方向。
此外,在中国的国家哲学教科书上,或在中国的国家哲学意识形态中,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式,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此为规定或权威,是不存在创立任何高于辩证唯物论的新的唯物主义形式的。
我的帖子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说明,改变唯物主义的形式不是中国的哲学方向,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回复 是说
哲学一旦与政治挂钩,就失去其客观性!哲学一旦与理想挂钩,就失去理性,政治可以选择哲学指导,这取决于政治的选择,哲学把政治作为研究对象之一可以,绝不该与某一对象联姻。
说得好,同意先生的见解。哲学不是宗教的婢女,也不是政治的婢女和理想的婢女。
回复河东居士
恩格斯是提出了改变唯物主义形式,但在恩格斯看来他和马克思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对传统唯物主义的改变和终结。而按照我国国家哲学教科书的见解,或按照我们的国家哲学意识来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式,我们只能在此基点上进行新的补充和充实,而不是改变辩证唯物主义的形式。我不知河东居士要离开辩证唯物主义而去创立什么新的形式的唯物主义。问题的核心或问题的要害不在于用新的知识对唯物主义进行新的补充和充实,问题的核心和要害是你要改变辩证唯物主义去创立新的形式的唯物主义,望你细思之。
对于香港妹妹,我劝你一句不要说什么这个论坛活跃着贝克莱的信徒,在这里需要的是真诚的讨论而不是戴帽子,在这个论坛上不需要文革红卫兵的大批判语言和文风。此外,你研究过贝克莱吗?你对贝克莱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吗?你认真看过贝克莱的主要著作吗?你了解贝克莱的主要观点以及这些观点是怎样形成的,以及那些是合理的,那些是错误的吗?还有,你系统地了解过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吗?哲学需要严谨的和周密的思考,以及广博的知识综合,而不是喊几句口号,刷几幅大标语。我是经历过文革的人,深知搞学问需要真诚和实事求是。
1、关于物质交换,我觉得没有什么异议。例如,生命体的活动就始终包含了生命体内部,生命体与外部的物质交换活动。问题是,我对笔记中的关于信息是递质的见解和定义是不赞成的。信息在我看来,不是一种纯物的东西,物的规定性始终包含着意识的加入和共建,因此,信息在本质上是一种物和意识的共同建构,因此,信息是一种关于事件的确定性和满足度的建构。这个定义,即信息是事件的确定性和满足度的建构,包含了物和意识的共建。因为,成吉思涵的笔记还要继续谈信息是如何将从它的递质的低级形式发展为符号的高级形式的,因此,等她的笔记就信息的高级形式进行阐述后,我再系统地谈。
2、在我看来,无论成吉思涵的笔记和费尔多思先生的自然逻辑,都是认为,我们头脑中的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都是客观绝对之本来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反映在我们头脑中的事物和规律都是客观绝对的本来面貌。我觉得,无论成吉思涵和她的老师费尔多思先生,都应该补上认识论这一课,都需要系统地读一读笛卡尔、休谟、康德、马赫和罗素。对于事物在我们意识外的存在,例如,这个池塘在我们意识外的存在,无论是唯物论者,无论是唯心论者,无论是怀疑论者、以及不可知论者,都不会否认。问题是,我们关于这个池塘的意识建构,是纯客观本来的,还是和我们的意识性状有关的,以及我们的关于这个池塘的意识建构能否达到这个池塘的客观绝对之本来,这就产生了唯物论、唯心论、怀疑论、不可知论的种种哲学争辩。正是这种争辩,给予了人类智慧的更为深刻的哲学洞见。
3、我在与河东居士讨论唯物主义发展的新形式时,谈了我的看法。顺便说一下,我不知河东居士与费尔多思是否为同一先生。关于唯物主义的形式,按照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见解,一是机械唯物主义,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并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最高形式,因此,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教科书中,始终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在观察,河东居士和费尔多思先生,是在搞一个新形式的唯物主义,即自然逻辑的唯物主义。因为,在费尔多思先生(通过成吉思涵的笔记)看来,一方面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不过是一堆札记,缺乏系统性;一方面,新的科学知识的发现和新的范畴的建立,已为我们系统地从物的本身建立一个自然逻辑,提供了知识的基础,并由此可以给出唯物主义新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这个新的发展形式的唯物主义,如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就是费尔多思先生的“自然逻辑唯物主义”,它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超越和新的发展。成吉思涵的笔记的发表,是一个为费尔多思自然逻辑唯物主义扩大影响和进一步推出的铺底,或者说有着某种推介和导向的策划。问题是何谓自然逻辑呢?这种自然逻辑的建构是否合理呢?这种自然逻辑的建构是否真的是客观之绝对和本来呢?以及是否可以成为一种超越辩证唯物主义的新的唯物主义的创立呢?这里涉及到许多问题。
4、我不知香港妹妹为何如此仇恨贝克莱,把贝克莱称之为人类的狗屎。我们和贝克莱没有任何沾亲带故,也不是他的崇拜者。但我认为,贝克莱作为一个近代的学者和哲学家,他对物质解构,也就是对我们头脑中的种种传统的和形而上学的物质规定观的解构,对认识论的发展是起到某种思想解放的积极作用的。我再问一下香港妹妹,你看过贝克莱的原著吗,你了解那个时代的哲学形态吗?你如果想进入哲学的殿堂,你就应该有一种严肃的学术态度。而不应该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轻浮无知的态度。又如,对于马赫这样一位哲学家,不少人只是根据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对马赫的片面的批判而对马赫充满着仇视和偏见。而他们并没有读过马赫的原著,并不了解马赫的思想对于冲破绝对的时空观,对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所起到的重大的思想解放和启迪的,而是人云亦云。如果你去看看爱因斯坦是如何崇敬地谈到马赫对他创立相对论的重大影响,你去看看马赫对先验的绝对力学观的批判,你就会真切的看到列宁对他的批判是多么的片面,你才会实事求是地对马赫作出正确的评判。
5、我们和您的老师一样,也有着种种的经历,也几十年地坚持学习了当代自然科学的各种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种种知识,也读了数万本的各种书籍。也有志于进行哲学创立,为我们所深爱的民族和国家做出成绩。
回复香港妹妹
如果唯物主义吸收了现代科学的成果,是不是内容变了?内容变了而不改变形式,是什么怪物?----- 这是河东居士对我的所说。
建立新的唯物主义就不是改变形式的问题了,就是改变内容。-------这是香港妹妹对我所说。
河东居士的观点很明白,唯物主义的内容变了,形式能不变吗?香港妹妹则否认只是改变形式而内容不变。我不知应该相信河东居士所说还是相信香港妹妹所说。
至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原著,我可以告诉香港妹妹,在30多年前我已全文读过几遍,这些年来因写作的需要对其中的主要观点亦进行了查阅。恩格斯还有一本哲学著作《费尔巴赫路德维希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读了多遍,很重要,亦建议你好好读读。至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以及黑格尔的《逻辑学》,在那个时代,我们都对原著进行了全文的通读和笔记。
回复香港妹妹
1、关于认识论,我在进入本论坛时,首先发的帖子就是《从形而上学到认识论》,以后发的不少帖子大多是谈认识论的。最近《学说连线》为我建立了作者专集,其中择取的22篇文章基本都是讲认识论的。
2、香港妹妹说,“反映在我们头脑中的事物和规律都是客观绝对的本来面貌”是你强加给作者的。对此,尽管作者没有这么说,但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香港妹妹,这不是强加,这是笔记与自然逻辑作者的哲学立场。也是一切唯物主义的根本的哲学立场。你可以翻开《资本论》读读马克思自己写的序,看看马克思自己是怎么说的。
回复香港妹妹
可河东居士是强调内容变了,形式也要变。他还要我好好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呢?
回复香港妹妹
这里再谈一点:唯物主义的问题不在于认为物质具有第一性,唯物主义的问题是在于,它始终认为我们头脑中的事物和规律是客观之绝对本来的。在唯物主义者看来,我看到的这个红色的苹果,就是这个红苹果的客观之绝对本来的面貌,这样的面貌是没有任何意识性状的参与和共建的。唯物主义不讲意识的自身性状,不讲意识自身性状对认识的参与和共建,不讲认识论(对此,毛泽东说得很明白,毛泽东曾说过,马克思、列宁不讲认识论)。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唯物主义,无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还是辩证唯物主义都是存在重大的缺陷的。成吉思菡的笔记和费尔多思先生的自然逻辑唯物主义只要不讲认识论,在我看来也会是这样的。
回复香港妹妹
我已说得很明白了,我反对的是唯物主义把认识的建构归结为客观绝对之本来在头脑中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对意识主观性状和意识主观性状对认识建构的参与和共建的全然忽视。正是由于这个忽视,使唯物主义出现了它的重大缺陷,造成许许多多的唯物主义者把物质第一性作为了意识和认识建构的客观绝对之物质本来的形而上学的依据。因此,对物质第一性需要作深入地认真分析。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有它的合理成分,即作为意识对象的物质,是一种意识外的自在,没有这种意识外的自在和对象,意识是不能建构的。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不懂得一切认识的获得和建构,是意识主观性状和客观自在的共建。我们头脑中的种种事物和规律,或种种物的规定性,都不是客观绝对之物质本来,而是意识主观性状和客观自在的共建。
我对河东居士的理解是否有误,我想河东先生是最清楚的。
我想看到对《课堂笔记》的真正反驳-----香港妹妹
关于这点我想你将看到真正的反驳。当然这种反驳将是深思熟虑和充分说理的。
回复成吉思涵
认识建构并不是一种纯客观之物的反映,它更包含着意识的主观性状的参与和建构。这就是我和你们在哲学观上的根本区别。
物质第一性是唯物论的一个基石,这不错,关于这点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路德维希与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中已经说的很明确了。但恩格斯的物质第一性的观点并不是绝对圣神的,碰也碰不得的,许许多多的唯物主义者就是由此进一步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把物质与意识完全地对立起来,并由此反对认识论,反对意识主观性状对认识建构的参与和共建的。因此,对物质第一性的观点可以而且应该予以哲学的分析,找到它的合理性和缺陷性。使我们具有更为深刻的哲学洞见。促进认识论在中国的普及。
建议先生抽一点时间读一读康德,完整地读一读康德的《纯粹理性的批判》,读一读许多哲学大家是如何评价康德的,了解一下康德是怎样在哲学史上掀起一场哥白尼式的认识论革命的。对于这场认识论的革命,对于康德的历史功绩和深远影响,无论是中外的学术界都是公认的。
关于自然信息
把信息归结为物质交换的递质,我始终觉得是有问题的。首先,什么是信息?我以为信息是事件的确定性和确定度。例如,在股市上,我知道了一个内部情况,或者我从机构的买入卖出的动态数据的获取中,获得了一个事件的确定性的信息,从而作出了我的判断和择取。一般来说,事件的确定性程度越高,信息度就越高。又如,在关于信息的教科书上,有一个普遍应用的典例,即日本人是如何从一张照片的分析上,建构信息,确知大庆油田的地理位置的。在民主政治实践中,我们往往说到一件事,即如何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性。所有这些,仔细思量,我以为对于信息是不能归结为物的交换之递质的。
此外,关于从三聚氰胺的含量可以判断它是否出自三鹿,这个说法是片面的。如果不是因为三鹿事件的揭露和报道,不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事件的信息确定性和确定度的建构,你怎么可能从三聚氰胺的含量可以判断它是否出自三鹿呢?
好啊。到时我也可以据此系统地谈谈我的见解。多年前在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引进的时代,我曾很有兴趣地学习和了解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也去考了一个中级物流师证书(对了解信息和信息的运用是极为有益的),还为冶金工业部所办的《冶金工业》写过一篇关于做好信息工作的论文,这篇论文为不少地方所收用。届时,如欢迎,我也将就您的自然信息和递质的见解,按照我的实证逻辑建构的方法,具体地谈些我的看法。
关于物质
楼主这篇笔记关于物质的主要观点,在列宁1909年5月出版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一著中都可查到。我曾做过这本书的阅读笔记。
回复 是说
搞哲学的要看各方面的书籍。但问题是书似烟海如何看,我的体会是看一本书主要是看这本书提出了什么观念,特别是提出了什么新观点。例如,我在看霍金的《时间简史》时,比较注意的是霍金把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结合到相对论,以解决在奇点之处,T不等于0的问题,从而在宇宙大爆炸的问题上消除了上帝的事务。我在读《金刚经》时注意了佛教的核心观念就是不执着事物的相状,认为我们心中的一切事物的相状都是由心念造就而来,只有不执着事物的相状,回归心的本性,我们才能超越和解脱种种相状的痴迷,获得最高的智慧和修行。把握这个佛教的核心理念,对我以后理解中国古代的《坛经》和心学起了很大的帮助。我在读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时,在进入弗洛伊德对意识的结构分析时,注意到这样一点,即意识中的抑制能力是在种种个人经验的历史中形成的,也就是说意识的抑制能力不是先验的而是经验的,是在主客相互作用的经验历史中建立的。精神分析对患者的治疗就是力图通过梦的分析找出个人的经验历史。这就使我触类旁通地想到,康德的心灵方式,即心灵的知性方式和理性方式亦不是先验的,而是在人类意识发展的经验历史中造就的。如此等等,我以为,只有广泛地阅看各类书籍,把握各种观点和它们的建构,才能由此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哲学的综合和把握,形成新的哲学追求和创立。
关于自然界逻辑起点
成吉思菡的这篇笔记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即我们怎样来把握逻辑的起点。这里就涉及到了概念的运动。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商品交换一节,在我看来是最具有思辨特色的。在商品交换这一节中,马克思运用了概念的核心逻辑,即概念的抽象和概括,从个别概念进阶到特殊概念,从特殊概念进阶到一般概念,从一般概念嬗变为根本概念,为我们分析和揭示了货币是如何在商品交换的人类经验活动的历史中,从个别等价物,特殊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最终脱茧而出地成为价值物的。这里我们看到极为重要的两点,一是概念的建构运动,二是商品交换的历史经验活动。这两点的一致性,即概念建构运动和历史经验活动一致性说明了什么呢?我以为,它极为深刻和重要地说明了一切概念逻辑起点的主客共建、主客化合和主客相通性。没有商品交换的历史经验活动,货币的概念建构运动就没有它的对象基础,没有概念建构运动的加入和共建,商品交换的经验活动就永远也不会造就货币的诞生。因此,我一直强调:一切逻辑,包括货币逻辑、自然逻辑、数理逻辑等等,一言概括之,一切逻辑的起点,既不是先验的自然之物,也不是先验的精神之物,而是一种有着它们各自主客共建、主客化合、主客相通的历史经验的概念建构。
回复 成吉思菡
我在写《辩证唯物论的建树和缺陷》一帖中曾指出,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有他的建树,但亦有缺陷。以马克思《资本论》商品一节的分析为例,马克思在本质上是把从商品到货币的历史发展,视作为是一种物的过程,是物的自身逻辑,而概念的建构只是物的逻辑,这个自然的先验之物在我们头脑中的显现。而我的观点则认为,从商品到货币的发展,绝不是一种物的自身逻辑的过程,而是一种有着人类意识方式,即概念意识方式的参与和加入的一种主客共建、主客化合和主客相通的过程。逻辑在本质上是一种有着经验历史起点的主客型建构。哲学发展到今天,特别是经过认识论的质疑和洗礼,我们不应再滞留于任何先验体系的追求了。
回复成吉思菡
30多年前我曾通阅了当时出版的四本马恩选集,也认真拜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著。当时,我十分相信恩格斯的所说,即辩证法是一种自然的自在,我们观念中的辩证法是一种物质的自然规律在我们头脑中的映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黑格尔发现了辩证法,而在黑格尔那里的辩证法则是颠倒地用头站住地的,需要重新颠倒过来。经过长久的思考,我觉得,在马恩和黑格尔之间,尽管有所差别,但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辩证法是一种先验之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辩证法是一种先验的自然之物,而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一种先验的精神之物。恩格斯提出自然辩证法,他以这个表述实质地把辩证法作为一种自然的先验之物。关于此点,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谈论到黑格尔时,亦明确地表达了他的见解,即辩证法是一种物的过程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而我的见解则认为,辩证法并不是一种自然的和精神的先验之物,而是人类意识的一种主客共建、主客化合和主客相通的概念建构。正是因为辩证法是人类意识的一种主客共建、主客化合和主客相通的概念建构,因此才会有我们关于辩证法的种种理解,并以此赋予自然。您的83年的费尔多思课堂笔记的问题是,一方面把辩证法作为一种先验的自然之物,另一方面又感到需要从认识材料的进一步综合中建构自然逻辑,给予辩证法新的阐述。一方面是先验的自然之物,一方面需要新的建构。如果您和费先生能细思之,就应该走出一步,从新的视域上给出辩证法的新的理解,即走出辩证法的形而上学,赋予辩证法新的解放。
写上我的一点看法供您参考。
回复 蒙童
假若自然不仅仅是[物],且是[死物]---而是有着自然精神的自然之物---实体系统;那么,这种否定就出现了问题.
关于此点,黑格尔就是这样认为的。黑格尔在扬弃康德的自在之物时就认为,既然心灵把自身的规律赋予自然,那么我们就应该更进一步地从生命与自然的统一中,把心灵的规律还原为一种世界精神。这种世界精神(即绝对理念)统摄着自然和生命的一切过程,并有着它依次推进的各个范畴和终极的理性目的。
回复 蒙童
因为,一切人类的知识都是对自然这个客观存在的学习、理解和把握。
这句话很对。
但问题在于当我们对自然这个客观存在进行学习、理解和把握时,我们必然地要通过我们的意识方式来对自然进行认识,这样的过程又必然地会加入我们的意识方式的本身性状的参与和共建。离开了我们的意识方式和它的本身性状的参与和共建,我们是不可能进行客观存在的学习、理解和把握的。因此,一切人类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主客共建、主客化合、主客相通的,而不是纯客观或纯主观的。
至于生命的意识方式,从低等生物的感应意识到高级动物的知性意识,直到人类的概念意识,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辩证法是一种概念意识的知识建构。它既不是纯客观的,也不是纯主观的。在不同的时期有着关于辩证法的不同知识建构,例如,古希腊智者的从正题、反题到合题的辩证法,孔子的去其两端,取其中庸的辩证法,黑格尔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直至费先生感到再要搞一个更为广大综合的自然逻辑的辩证法,等等。
回复 蒙童
精神和物质的共同的本原
先生从两元论感到了其中的矛盾,试图寻求出精神和物质的共同本原,回归到一元论。在黑格尔那里这个共同本原是“自然精神”,或者说就是“绝对理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这个共同本原就是“道”,或者说是“太极”;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那里这个共同本原是“数”,在逻辑学者那里这个共同本原是“逻辑”,在马赫那里这个共同本原是“感觉要素”,在宗教那里这个共同的本原是“上帝”,在海德格尔那里这个共同的本原是“此在”,等等,等等。而哲学家罗素在上世纪却又意外地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物质、精神外,还存在着某些非精神非物质的形态,把事情搞得更为复杂起来了。唉,为追求这个真正的、唯一的、绝对的、终极的共同本原,人类的智慧迈过了漫漫的数千年,见解种种却始终不能定论。不知蒙童先生所发现或所直觉到的精神与物质的共同本原是什么。此外,我们又如何对此数千年的苦苦寻求,种种不同的共同本原的自我绝对进行哲学的破解和统一呢。
回复 蒙童
漏了一点,补上:而在现代理论物理学家那里,这个共同本原是“奇点”,即造就宇宙大爆炸的“奇点”。英国的理论物理学界,极为踌躇满志地宣称,霍金的理论物理学,即霍金对“奇点”的破解,正在取代哲学和宗教,终极地为我们解决了世界从何而来这个形而上学的任务。
回复蒙童
所谓大爆炸理论以及奇点,仅仅是一种猜想---科学的猜想;
---不能认定就是如此的理论;需要科学地证明!
关于这点,建议蒙童先生读一读霍金的《时间简史》。了解一下霍金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理论的运用。还有可看一些科普读物,从星光红移,背景辐射,太空黑暗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上,了解一下宇宙大爆炸学说是怎样形成的。大爆炸理论以及奇点并不仅仅是一种猜想。
物质不仅是具体的,同时具有素质,而素质是从物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代表物质的抽象性,抽象性和具体性是物质固有的规定性,任何物质,无一例外,都具有抽象性和具体性这二重的性质。
这段话的问题很大:
1、物质本身就是一个概念抽象,因此,就概念分析来说物质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生命场在这里说物质和素质本都是抽象的概念范畴。具体的东西是物而不是物质。我以为生命场的说法是对的。
2、既然物质是一种概念抽象,那么,素质是什么呢?按照楼主的意思是,物质是具体的,素质是对物质的抽象。举例来说就是物质是桃和梨,素质是水果,水果就是桃和梨的物质的抽象。进一步探讨,水果和蔬菜都是食物,食物是水果和蔬菜的抽象,那么可以不可以说,水果和蔬菜是物质,而食物是素质。这里还可以一步一步地推理下去。那么,在食物这个素质抽象中,水果和蔬菜究竟是物质呢?还是素质呢?
3、关于抽象性和具体性是物质固有的规定性。这是楼主关于物质二重性的核心。问题是既然抽象性是物质固有的规定性,那么一切概念和范畴就会以物的自身方式反映到我们的头脑。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许许多多有着高级知性能力的动物,应该和我们人类一样也能够从对物质二重性的感知中,从物质所固有的自身方式中获得概念和范畴。上个世纪初西方的现象学者一直在苦苦追求本质直观这个金苹果,现在看来本质直观这个金苹果如同辛弃疾诗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质量和电量是桃和梨,素质是水果
我举的这个例子,并不是我的发明,而是香港妹妹您自己说的噢。
楼主说,物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性和抽象性,素质是物质的抽象。
问香港妹妹,质量和能量是不是物质呢?
“质量和电量是桃和梨,素质是水果”与你的“物质是桃和梨,素质是水果”根本有天壤之别,两物能发生引力作用全凭它们都有质量,质量是素质;两物能发生电磁作用,全凭它们都有电量,电量是素质。所以素质是质量和电量的一般形式。
1、水果难道不是对桃和梨的共性抽象?!
2、既然素质是质量和电量的一般形式。那么,素质不就是对能量和电量的一种共性抽象?!也就是从个别到特殊到一般的共性抽象?!
3、楼主说素质是从物质中抽象出来的。很好,那么抽象是根据什么来运作的呢?!难道不是根据共性,也就是您说的一般形式来运作的吗?!
1、我曾问过成吉思菡,是谁在进行抽象,是物质自己在进行抽象呢?还是人在进行抽象呢?还是上帝在抽象?成吉思菡最终不得不告诉我,是人在抽象。那么抽象到底是物的固有属性呢?还是一种人类意识的能力和建构呢?
2、什么是抽象呢?抽象不是别的,抽象是人类意识的一种概念能力和概念建构。抽象是人类意识通过符号制作,并以符号为中介或载体所形成的一种具有抽象和概括能力的概念建构。关于这点,《人论》的作者恩斯特·卡西尔[德],已对符号所独具的抽象和概括的建构性作了很深刻的论述。人类的意识正是通过符号这个中介而获得对外部对象和对自身思考的抽象和概括能力的,并由此使人类的意识建构从知性方式走向了概念方式。
3、自然逻辑把抽象作为物的固有属性,表明了它的展开从根子上就出了毛病,或者说从它所开始立足的基本概念上就出了毛病。
4、自然逻辑在仿照资本论,但没有仿照好。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在商品这一节,极为出色地为我们演绎了他的或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即商品是如何在交换中,请注意是在交换的经验历史中,从个别的等价物进阶到特殊的等价物,从特殊的等价物进阶到一般的等价物,最后由一般的等价物嬗变为了货币,即交换的价值物的。正是有了货币这个交换的价值物为中介,钢与衬衫才能够以价格的方式进行市场交换的。在这里商品交换的经验历史就是物的流程和人类意识所独有的概念建构的共同制作。概念建构的核心逻辑就是从个别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根本的共性抽象和概括。而成吉思菡笔记的自然逻辑则根本不承认共性的逻辑抽象,即从个别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根本的共性抽象和矛盾的发展和转换的。而是认为抽象就是物的固有属性,就是物的自身方式和自身绝对。按照自然逻辑的逻辑,商品的本身就应该具有货币的固有属性,是根本不需要从个别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根本的共性抽象和概括的概念和实践的经验历史的发展的。因此,对自然逻辑,说句不好听的话,它是和《资本论》所运用的方法,即与马克思的辩证逻辑是背道而驶的。
他(爱因斯坦)所举的例子,坐在火炉旁和坐在美女旁对时间的感觉,就和相对论无关。
我觉得在哲学上和思辨上是不能这么说的。爱因斯坦说坐在火炉旁和坐在美女旁对时间的感觉,是告诉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和建构的相对性。坐在火炉旁和坐在美女旁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就会感到过得很快,而当你站在冰雪寒风中或失恋的痛苦中,你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很慢。爱因斯坦的话是很通俗地以一个经验的事例,告诉你,对时间的理解总是一种参照系的建构。当你进行高速的穿越时,如果你以高速为参照系,那么你本人是不会观察到尺缩和钟慢的;只有当你以低速为参照系时,你才会观察到尺缩和钟慢。因此,只有懂得相对于什么参照系为建构这个爱因斯坦思辨的精髓,你才谈得上真正懂得相对论,懂得时间和空间。正如马赫对先验力学的批判所揭示的,力不是自身固有的,力是物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表现方式。例如对于惯性,马赫极其正确地指出了,惯性并不是物体的自身固有,地球上的所有物体的惯性是地球和远处的宇宙星系的相互关系的一种表现方式(正是这样的思辨,使爱因斯坦敏悟到引力是质点周围空间弯曲的一种几何方式。而牛顿尽管创立了他的万有引力,但牛顿一直很坦率地承认,对引力是什么,始终是他自己所无法解开的迷)。如此,对你们一直所认为的“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他同时是一个渺小的哲学家”的见解,我以为是完全要不得的,是要闹笑话的。这只能说明你们不懂什么是相对论,不懂什么是哲学和什么是思辨。以及不懂得现代理论物理学对时空的理解和建构。
又如,一件物体,在近处时很大,在远处时很小。再如,相对于地球,太阳很大;相对于银河系,太阳就小得微不足道了。一件物体是小还是大,并不是它自身所能决定的,而是和观察所处和所依据的参照系相关的,同这件物体的空间位置和你的视觉所处的空间位置以及对象对比所依据的相互关系相关的。这就是参照系原理和相互关系的原理。
至少在地球空间的范围内,唯物与唯心殊途同归。
有点道理。
我始终认为,尽管唯心论和唯物论,一个以精神为本原,一个以物质为本原,有着迥然不同的见解,但它们之间有两点是共同的和一致的。即,第一,都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所在,是由这个本原所规定和建构的;第二,都认为精神和物质是统一的(前者是统一于精神,后者是统一于物质)。
回复 香港妹妹
香港妹妹还是要多了解一下参照系原理和相互关系原理。这是理解相对论的关键。
假定,香港妹妹乘坐了一架光速火箭,并携带了一块手表。那么以这个光速火箭为参照系,香港妹妹是不可能观测到这块手表的指针走慢了。如果香港妹妹还带着一把尺,那么,在这个火箭上,你并不会观测到这把尺缩短了。时间和空间对你来说一切都如同往常一样非常正常,并没有什么尺缩钟慢的事件在发生。比如,你在这个光速火箭上打字,过去你一秒中打二个字,并不会发生一秒钟打一个半字的。问题是在于,如果我在地球上观测,那么情况就不同了,以地球上的常速为参照系,你在光速火箭上的时空发生了变化,你一秒钟的打字,在你看来(按你光速火箭上的一秒钟)是二个字,而在我看来(按地球上的一秒钟看来)是一个半字,时间就这样变慢了。所以时空不是自身绝对的,时空是由参照系原理和相互关系原理所建构的。好比你坐在飞机上,你感到你是静止的,空姐给你的那杯饮料放在你的隔板上相对你来说也是静止的。但从地面上的人来观测,那么,你并不是静止的,你面前的那杯饮料也不是静止的,你和杯子都在空间进行着一秒数百米的快速运动。不知这样的解释,能否让你理解相对论的精髓和相对论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毛也泽西的“方舟子:相对论有没有用?”这篇帖子,讲到了GPS卫星位于距离地面大约2万千米的太空中。根据广义相对论,物质质量的存在会造成时空的弯曲,质量越大,距离越近,就弯曲得越厉害,时间则会越慢。受地球质量的影响,在地球表面的时空要比GPS卫星所在的时空更加弯曲,这样,从地球上看,GPS卫星上的时钟就要走得比较快,用广义相对论的公式可以计算出,每天快大约45微秒。
请香港妹妹注意:从地球上看这一句词。
回复 香港妹妹问题是火炉旁和美女旁有这个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我也可以告诉香港妹妹,爱因斯坦的这个经验事例并不是爱因斯坦的发明,而是马赫在他的《感觉的分析》一书中说的。我记得马赫的原话大约是,当恋人相处时,就会对时间感到过得很快,当你在被火灼烤得痛苦时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很慢。马赫的原意是要冲破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提出了时空的相对性原理和相对性建构。当然马赫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他走向了一切都由感觉要素所建构的极端。这是我所反对的。
问题是火炉旁和美女旁有这个区别吗?
区别就在于:一个参考系和相互关系是灼烤的疼痛;一个参考系和相互关系是恋爱的甜蜜。人在这两个不同的场合对时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正如,香港妹妹在光速的火箭上和我在地球上对时空尺度的建构产生了不一样(在香港妹妹看来,地球上的时间变快了;而在我看来,光速火箭上的时间变慢了)。时空不是一种自我绝对,时空是一种建构,望成吉思菡妹妹细思之。
光速在哪里?
回复 成吉思菡光速在哪里?
光速当然是一种客观的自在在我们头脑中的意识建构。也可以这样说,一切事物都是客观自在在我们头脑中的意识建构。为什么这样说呢?以光速为例,我们的头脑中的关于光速的意识建构,一方面来自客观自在,一方面又有着我们意识的主观性状的加入和共制。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关于光速,提点自己的看法:
光速不是自身绝对的。光这个质量近乎为零的东西,其运行速度并不是由它自身所决定的,我以为很可能是由它的自身与宇宙宏观性状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在我们现时的这个宇宙状况下,光速是每秒30万公里。但在其他的宇宙情况下光速的速度很可能是每秒31万公里或每秒29万公里。我这样讲并不是凭空而言。例如,我在思考,在宇宙大爆炸的宇宙状态下,光速该是多少呢?在一些报道中,科学家们通过一定的物理手段使光速慢了下来,这是否意味着只要一定的宏观性状发生了变化,就会影响到光速?我在看一些科技资料,谈到科学家们在实验室的特殊条件下,发现和制作出了新的元素,而这些新的元素是常态下难以生存的或极其短命的。这种新元素的发现和制作说明了什么呢?我以为,它非常清晰地说明了微观世界并不是自身绝对的,微观世界是和宏观世界密切相关的。无论是光子、中微子、电子、中子、质子、介子等等,或者说夸克,弦等等,它们的存在和性质都不是自身绝对的,它们的物理性状是和宏观性状态切相关的。这样我们就又回到了相互性原理,即一切事物的性状都是一定的相互关系的表现方式。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交换价值是A商品和B商品交换的表现方式。离开了商品交换活动,交换价值也就没有了。同样离开了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相互关系,微观世界的物理性状也将不复存在。
所以,对于物理世界的探讨,对于自然逻辑的探讨,我以为成吉思菡妹妹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客观自在在我们头脑中的意识建构和这种意识建构所包含的客观自在和主观性状的共制(这是意识建构的相互性原理);二是一切事物性状都是一定相互关系的表现方式,即事物的相互性原理。马赫对先验力学的批判就是贯彻了这种相互性原理,即力(包括惯性)不是自身绝对和先验的,而是一定的事物相互关系的表现方式。马克思《资本论》对商品、对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对劳动、对资本等等的分析,也都始终贯彻了这种相互性原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是以这种相互性原理为基础的。
当这种相互性原理贯彻到一切,它就是哲学,就是思辨的逻辑起点。
谈谈 我对唯物论的看法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有一点先说一下,我以为许许多多哲学家,一般来说都不反对我们所意识到的对象,在我们意识外的存在。即便是被香港妹妹称为狗屎的企图解构物质的贝克莱主教,也是承认我们所意识到的对象,是自在于我们的意识外的。还有,老茧先生每天要用电脑上费尔多思论坛,这台电脑在老茧先生知行中的存在,始终是在意识外的,并不会因老茧先生的外出或进入梦乡而不再存在了。因此,对于老茧先生来说,还是有着除了他的知行之外的。这个“此外”就是客观对象在老茧先生知行外的自在。
关于唯物论,我以为,唯物论坚定地认为客观对象在我们意识外的存在,以及客观对象是我们的一切知识的来源,是完全正确的。没有客观对象,我们不可能有所知,有所行。唯物论的缺陷只是在于:1、唯物论把一切客观对象都称之为物质,可是,当我们把一切客观对象都归结为物质时,就带来诸种问题,意识是物质吗?精神是物质吗?文化是物质吗?时空是物质吗?关系是物质吗?太空是物质吗?场是物质吗?信息是物质吗?等等。这样就产生了物质的定义的困难和关于物质这个概念能否成立的争辩。当然,唯物论可以以实体物质为基础,把意识、精神、文化、关系、时空、太空、场、信息等等都称之场物质。但这样一来这个世界上就有了两种不同的物质,即实体物质和场物质(参见百度,物质的一般定义:物质为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那么何谓实体物质,何谓场物质呢?两者如何界分呢?两者又如何统一呢?终极的物质又是什么呢?看起来问题似乎在唯物论那里解决了,其实并没有解决,更多的一连串的问题在等着唯物论去破解,物质这个概念仍然在云里和雾里徘徊着,找不到它的真确性。2、唯物论把知识的来源纯粹地归结为客观对象,认为我们头脑中的事物和事物的规定,是客观对象的原本面貌,或者说是各种事物共同具有的客观实在性规定,是人通过大脑的思维,从各种事物中发现和抽取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这样,唯物论就完全排除了我们的意识方式,,或心灵方式在认识过程中的参与和制作。即我们头脑中,或通过大脑的思维,所建构的事物和事物规定是纯客观的本来和绝对,没有任何主观性状的参与和共制。我看到了红颜色,这个红颜色就是客观绝对的本有,和我的眼睛和大脑的主观性状无关。于是,在唯物论那里,一切都是客观绝对的,认识论没有了,意识方式没有了,主观性状的参与和共制也没有了。正是因为这样,我在哲学上一般总是采用客观对象、客观存在、客观事物的概念,不大采用物质的概念。
总的来说,我以为,唯物论有它的坚定的合理内核,即知识来源于客观;也有它的明显的缺陷,即没有认识论。
关于上帝、神学和宗教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上帝说要消灭人类,于是就降下了大洪水。我不知上帝是至善的还是残酷的。至少,我在米开朗基罗所画的创始说中,看到了亚当被逐出伊甸园时,他的脸容被画上了愤慨。
回复道远先生
哲学是物质世界总体的理论。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神学只能退缩到愚人圈里去了。
建议不要这么说。
列宁说,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计。这里的一切知识包括,物理的知识,心灵的知识,艺术的知识,宗教的知识,神话的知识。符号的知识,政治的知识,经济的知识,文化的知识,科学的知识,等等,等等。
神学有它的愚昧之处,亦有它的智慧之处。不宜把神学归结到愚人圈。您去看看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看看大圆顶的创始说,那里有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天才和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有上帝的尊严和敬畏;有上帝和人类的若即若离;有亚当被逐出伊甸园时的愤怒;有大洪水来临,人类的自助和对上帝的无声抗议。
回复道远先生
关于神学,我只想说:如果你已认识到不存在上帝,那又何必自欺欺人呢?
我还是建议道远先生对神学、对宗教不要一棍子打死。我本人不信教,是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但我以崇敬之情读过《圣经》,读过《金刚经》、读过《可兰经》。我以为,这些为地球上数十亿人类所信奉的东西,是有其智慧所在的。不知道道远先生知道不知道,正是在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或人人都是真主的信徒的神学观念中隐含着人文主义的平等观念;正是在敬畏上帝和真主的神与人的誓约和戒约中,奠基了道德和价值的理念;正是在对上帝存在的不懈论证中,发展出了系统的逻辑思考,等等。因此,我们应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学会在迷雾中把握合理的内核,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站得更高,使自己的思想和学识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种种文化形态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洞见。
在美国总统上任的仪式上,新任总统要手按《圣经》宣誓。这里不是一个信不信上帝的问题,也不是一个虚伪不虚伪的问题。而是在一个以信奉基督教为精神支柱的国度中必须尊奉和驾驭的力量。
列宁的观点是阐明,哲学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从历史的、现有的和前沿的方方面面的知识聚合中进行逻辑的思考和提炼,并由此形成哲学的观念和追求。
1、道远先生的想法,特别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企望,即:人类的未来是人的主体性普遍觉醒的时代,理想的社会就是所有人的主体性得到尊重的社会。对此,西方现代哲学家们,特别是萨特的存在和虚无,胡塞尔、舍勒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都已说了很多很多的相同话了。他们的学说,其核心就是主张主体的觉醒,主体的建构,以创立新的生活和世界。
2、我建议道远先生不要一概否定神学和宗教,是因为它们曾对于人类精神和人类生活发生过极为重大的影响,对于未来来说,我们仍然不可低估它们的影响和作用。要在政治上和社会关系上予以智慧的处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是做的不错的,并把宗教作为了一种国家建设的组成力量。只要人类的心灵面对茫茫无际的宇宙和人生有着未来的寄托和祈求,宗教是不会消亡的。
是的,"英雄所见略同"。关于主体性的问题,我觉道远先生可以做些深入的有价值的研究。不过,我觉得有一点想法可供道远先生借鉴,即:西方现代哲学关于主体性的研究基本是采用先验的方式,而不是经验历史的方式。而我对先验的方式是不大赞成的。
关于抽象
什么是抽象呢?按照杨思基的简单原则,声音是一种抽象,颜色是一种抽象,气味是一种抽象,化合价是一种抽象。那么,我们可以在这个序列后面添上更多的抽象,如太阳光是一种抽象,星光是一种抽象,脚印是一种抽象,陨石坑是一种抽象,等等、等等。既然抽象是种告诉的意思,花朵也在搞抽象活动,那么以此推理,生了病,就是病毒在搞抽象活动;在马路上跌了一跤,就是马路在搞抽象活动;被火烧伤了,就是火在搞抽象活动;被石头碰疼了,就是石头在搞抽象活动;被汽车撞了一下,就是汽车在搞抽象活动;蚊子叮了你一口,就是蚊子在搞抽象活动。唉,抽象啊,您如此简单、醉人,扰人,充满人们的生活。当你躺在床上,床在搞抽象活动,当你穿上袜子,袜子在搞抽象活动,当你拿起牙刷,牙刷在搞抽象活动,当你拿起饭碗,饭碗在搞抽象活动,当你拧开水龙头,水龙头在搞抽象活动,抽象啊抽象,您搞得我们没有一刻安宁,一切的缘故就是您实在太简单了,简单得处处都是抽象。于是,我仰望苍天虔诚地祈祷:万能的主啊,您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我觉得,您把抽象泛物化了。
抽象在我看来是一种意识的功能和建构。抽象这种意识的功能和建构是和符号的制作直接相关的。当人类制作了符号,以符号为意识与对象之间的中介,以符号指代、记号对象时,符号的制作就是一种关于对象的抽象和概括,它使人类的意识拥有了抽象和概括的建构能力,并使人类的意识从知性意识发展到了概念意识。所以我说:一切概念都缘于抽象和概括,并以抽象和概括为自己的逻辑起点。
转录二段百度上的关于抽象的表述(尽管对这些表述我很不满意)
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例如苹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它们共同的特性就是水果。得出水果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
解释1: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抽象是具有特定含义的。
如您坚持认为小鸟的叫声中有抽象,那么我就将进行反思了。我家养的那只小狗只要有生人在门外就叫得很凶,按照您的说法,狗的凶叫声中有“门外有人”的抽象。有时我把我家的那只小狗弄痛了,它就发出短促的吱吱尖叫声(小区里的其他的狗一样,弄痛了也会发生这种声音),按照您的说法,这种吱吱尖叫声中有“我被弄痛”的抽象。可是尽管我家的小狗已在我家养了7年,我家的狗很有抽象能力,按照您的说法和您我有着一样的抽象能力,至今却始终不能把它的抽象能力发展到能够阅读书籍中的种种抽象的文字符号,能够上电脑在论坛用抽象的语言和文字符号和您及我们大家一起进行关于抽象问题的讨论和争辩,发表它的种种关于抽象的高明见解。看来,这大约要怪我自己,没有给我们家的小狗去上学,给它提供能够发挥它抽象能力的教育平台。唉这都是我的不好啊。可是按照您的简单性原理,到底什么是抽象呢?我们都坠落到了云里雾里了。
此外,信号就是抽象吗?如果信号就是抽象,那么火山爆发所发出的热和光,是一种抽象了;流星划过天际的弧线是一种抽象了;小狗被弄痛了发出的吱吱尖叫声也是一种抽象了,等等,等等。
看来,不管他人怎么说,思基先生的简单抽象说或低级抽象说是毫不动摇的。至少一百年不动摇。我们也只好根据思基先生的所说,把鸟的叫声,当然还有一切动物的叫声当作抽象了。既然蝴蝶也会搞抽象活动,那么病毒也会搞抽象活动了,病毒至少会告诉我们“我让你生病了”。不过,我不知道小鸟会不会有“危险”这种文字符号的抽象,也不知道病毒会不会有“我让你生病了”的文字符号的抽象。当然,思基先生可举言,庄子有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大家都该无话可说了。可我们还是搞不清,是思基先生把“危险”、“我让你生病了”的人类的文字符号抽象强加给了小鸟和病毒,还是,上帝确确实实让小鸟和蝴蝶也会搞人类的“危险”、“我让你生病了”的文字性或语言性的抽象活动。我们庄重建议在今后的费尔多思大百科全书编撰上增加一条“简单性抽象的杨氏原理”。
关于真理和科学的定义
关于真理,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见解。例如,有的认为,真理是一种精神的绝对,它在上帝、真主、先知和圣人那里,凡上帝、真主、先知和圣人所说所做概为真理;有的认为真理是一种客观的绝对,存在于事物的本质之中,只要经验了实践的成功,就能够达到事物的本质而获得真理;有的认为真理就是真善美,是一种道德的至纯,等等,等等。
什么是真理呢?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和定论。任何一种定义都会引来种种质疑。如果我们能够给真理一个终极的定义,那么我们就从另一种方式上承认了有一种绝对。所以。对于何谓真理我觉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提要,给予宽泛的理解和综合。
其实,我们之间关于真理的看法差别不大。我在《人的本质和解放》中,就人的本质说了,对人的本质的切入是多样的,我们不必去追求一种唯一绝对和终极的的人的本质。同样,我们也不必追求一种唯一绝对和终极的真理的定义。这并不影响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选择去追求真理,并把自己的理论和学说当作一种真理的追求。只要自己心里明白,自己的理论和学说并不会,也不可能凌驾于一切之上。绝对的和终极的真理是没有的,人类的思想始终处在建构,解构和新的建构的不断变动中。
关于科学。谈点看法供保强先生参考。我觉得,能被称得上科学的须有两个基本要素的综合:一是实验的设计和验证;二是原理的设定和创立。
我们以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为例(见百度)。
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的快慢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比如说,十磅重的物体落下时要比一磅重的物体落下快十倍。1800多年来,人们都把这个错误论断当作真理而信守不移。直到16世纪,伽利略才发现了这一理论在逻辑上的矛盾。伽利略说,假如一块大石头以某种速度下降,那么,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小些的石头就会以相应慢些的速度下降。要是我们把这两块石头捆在一起,那这块重量等于两块石头重量之和的新石头,将以何种速度下降呢?如果仍按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势必得出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一方面,新石头的下降速度应小于第一块大石头的下降速度,因为加上了一块以较慢速度下降的石头,会使第一块大石头下降的速度减缓;另一方面,新石头的下降速度又应大于第一块大石头的下降速度,因为把两块石头捆在一起,它的重量大于第一块大石头。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不能同时成立,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是不合逻辑的。伽利略进而假定,物体下降速度与它的重量无关。如果两个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同,或将空气阻力略去不计,那么,两个重量不同的物体将以同样的速度下落,同时到达地面。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1589年的一天,伽利略,同他的辩论对手及许多人一道来到比萨斜塔。伽利略登上塔顶,将一个重100磅和一个重一磅的铁球同时抛下。在众目睽睽之下,两个铁球出人意料地差不多是平行地一齐落到地上。面对这个无情的实验,在场观看的人个个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在这个例子中,或者被我们称之为科学的活动和创立中,一有自由落体下落的逻辑设定,二有比萨塔自由落体实验的设计和验证,三有自由落体原理的创立。
我想如果先把问题的由来想透了,那么对科学的定义也就可以着手了。
此外,在中国有《天工开物》,有《本草纲目》。但这两本书很少如同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被人称之为科学著作。原因何在呢?
关于信息和递质
我总觉得在递质问题的讨论上,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信息”,或者说“信息”是什么?
在古代人们曾用火来传递信息,例如,在边塞用烽火来传递敌人入侵的信息。在《指环王》这部片子中,我们也看到这样的情景。问题在于烽火为何能够传递敌人入侵的信息呢?这是一种预知的设定呢?还是因为烽火有着敌人入侵的自然属性呢?或者说烽火就是一种敌人入侵的递质呢?
在中国古代有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说得是周幽王为了取得褒姒一笑,上了骊山,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楞了。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周幽王如此把军国大事当儿戏,结果第二次当犬戎真得打过来了,周幽王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诸侯们以为又是大王和王妃在放烟火玩儿,谁也不来勤王了。其结局大家都是知道的。重温这个故事,在这里只是提出一个问题,究竟“犬戎打过来了”是烽火的物质属性呢?还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是烽火的物质属性呢?或者我们应该对烽火的物质属性,或递质的自然属性进行新的审视了。
信息是事件的确定性和确定度。
当我们获得了一个事件的确定性和确定度,我们就获得了这个事件的信息。
所以信息不是物的自然属性,不是物的递质和能量。信息是一种关于事件确定性和确定度的关系建构。这里的事件关系,包含了意识与对象,人与物,物与物等诸种关系的集合。
皓然:
通常,有约定的叫通讯,无约定的叫识别。——这都是信息处理。
通信靠的是约定方式的编解码,解码后即可还原原始信息本身。识别靠的是逻辑判断,信息还原采用的通常是逻辑测算。
烽火台,是典型的通讯技术。
答:信息是事件的确定性和确定度。当我们获得了一个事件的确定性和确定度,我们就获得了这个事件的信息。至于编码和解码只是一种所约定的信息传递技术。
皓然:关键在于“信息”是否被转换。比如烽火台,它能给出的直接信息就是火和烟。你想让它承载其它信息,比如敌情,就需要做信息转换——就是编码。
所以,我认为“信息是事件的确定性和确定度”这个定义有问题。
答:
1、敌情就是一个事件。
举一个军事事例,在淮海战役中,当时国民党决定撤离徐州。从分析来看杜律明撤离徐州有三条路线可走,但他究竟会走哪条路线呢?对于粟裕来说,如果判断失误,把兵力部署在错误的路线判断上,那就会放走30万国民党的军队。这个时候对于粟裕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需要获得杜律明到底会走哪条路线这个事件的确定性和确定度。只有获得这个事件(杜走哪条路线)的确定性和确定度,粟裕才能从情报中获得信息,并以此作出自己的决心和行动。这才是信息的真正含义。
2、火和烟不是信息而是信号。正如骊山的火和烟只是一种信号。在预设的确定性和确定度被改变时,它已不能告诉诸侯们究竟“犬戎打过来了”,还是“大王和王妃在放烟火玩儿”。没有事件的确定性和确定度,信号是不能成为信息的承载的。
3、编码只是信息传递的一种数字转换技术。
回复理性实言
1、烽火没有敌人入侵的自然属性;烽火也不是一种敌人入侵的递质。
很好,那么什么是递质呢?
2、递质是信息的“确定性和确定度。”
请说说您的理由。
3、所谓信息,就是不能被直观到的、一个(或一种)物体向另一个(或一种)物体的能(质能、能量)的发出、传递(传导)并被融(溶)收。
信息究竟是两个物体之间的质能、能量的传递,还是关于事件的确定性和确定度?
摘录一段信息的经典定义:
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1948年,美国著名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
信息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方式运动状态的表征。
信息(Information)是物质运动规律总和,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回复理性实言
1、其实,“事件”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事件”可以包含种种对象,它可以包容物质、意识、关系、时间、空间、自然、宇宙、社会等等的对象,即各种事物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和它们的种种综合。因此,“事件”是一种普遍的形式,它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哲学的名词概念。
2、此外,递质这个概念是多余的。正如光照派所例举的“以太”。在相当长的历史年代,人们,包括许多科学家都深信宇宙中充满“以太”,光子、电子等等需要“以太”这种具有弹性的递质才能得到传播。然而,科学的发展最终醒悟到了,“以太”这种递质并不存在,或者说“以太”是为着证明递质的存在而被想象出来的。
3、燃烧是什么呢?物质会燃烧这个提法能否普遍地成立呢?例如,燃烧后的灰烬也是一种物质,灰烬会不会燃烧呢?还有水分子是一种物质,它可不可燃烧呢?
4、物质有三个特质和二个特性。质、量、能是其特性。质量和质能是其特质。
我以为您的说法是从物理意义的,而不是从哲学意义上的。在哲学意义上的,如,运动性、时空性、变化性、广延性等等。
“事件”是一个动态发生和存在的概念,相比较而言,它比“事物”这个概念更切合于信息确定性和确定度的表述。事物可以在那里长时间的存在,而事件则是一种动态的发生和消失。信息则是事件发生和消失确定性和确定度。
关于存在
我的表达是:存在是一种人类概念意识或概念方式的规定,在这种规定中,一切可以被概念所抽象和概括的对象(无论是形象式的,关系式的、逻辑式的还是物化式的)都是存在。
这相当于是在说:“存在”是人类的概念。存在这个概念,它是对各种意识对象的统称(其中包括,人类也以意识为意识对象)。
很对。吵一吵先生对我的关于存在之定义的解说是符合我所要表达的意思的。
以后不要再应用“存在”这个垃圾语言了----- 这只是老茧先生个人的偏见或自说自话,不足为取。
2,“存在”其次是占据一定时空的存在。
这一句话在逻辑上是很有问题的。“存在”是占据一定时空的存在,那么“时空”是存在吗?!如果时空不是存在,换句话说,存在是占据一定非存在的存在;如果时空也是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存在是占据一定存在的存在。由此,我以为,“存在”是占据一定时空的存在这句话是多余的。
按照理性先生的上述见解,时空是有限的,则时空是一种存在;时空是无限的,则就离开了存在这个范畴。按照这样的逻辑,只有有限之物才能归入存在范畴,而一切无限之物都不能归入存在范畴。这是其一;其二,存在的本身是有限的呢?还是无限的呢?这里的逻辑关系还望理性先生细思之。
理性先生断言,时空不是存在。我以为这样的断言是非常成问题的。例如,从地球到火星的最近距离约为5500万公里,最远距离则超过4亿公里。请问理性先生,从地球到火星的这段时空是否存在呢?如果你是一个宇航工作者,你对宇航器的设计,行程,所需的食品和空气等等,要不要考虑从地球到火星的这段时空的存在呢?按照理性先生的见解,既然时空不是存在,那么,人类从地球出发到月球和从地球出发到火星又有什么区别呢?!我还是要请理性先生细思之。我想,哲学的思辨是不能离开经验的事实的。按照黑格尔
的见解,经验的具体规定,也就是经验的事实比思辨更具有它的真实性。
此外,理性先生希望对存在给出一个真正的定义。但我觉得在给存在定义之前,理性先生还得弄清一个问题,即何为定义。
谈一点关于抽象的问题。抽象确是一个很难的定义。我在费尔多思论坛上曾讨论过这个问题,例如,有人认为,鸟发现危险发出的叫声是一种抽象,烽火发出的火光是一种抽象等等。并把抽象分为低级抽象和高级抽象。而在我看来,或我所谈论的抽象,是文化意义上的抽象,也就是以符号和符号的制作为特质的抽象。例如,在远古的岩壁上,古人按照动物的形象画了一幅图案,这幅图案就是一
种抽象,就是一种有着指代的图案式的符号。在这里“象”是什么,我以为就是有着指代的符号,谁在抽,就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符号制作。又如在数量关系上,“3”这个数字符号就是一个有着指代的“象”,这个象,或者说这个数字符号是由谁在抽,这个抽按其动词意义就应理解为人类意识活动的制作。因此,在抽象的问题上,关键是把抽象放在怎样的基点上来进行哲学的思辨。
一张纸有正反两面,它们是一体的。你能把这张纸的两面分割成一个独有的反面和一个独有的正面吗?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就是企图把一张纸的正反两面分割开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是一个假命题。
谈纸的正反两面为一体是一种比喻。鸡和蛋是一种本为一体的自我循环,在这个自我循环总体闭环的关系上,请注意在这个自我循环总体闭环的关系上,是不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开端和终端的。因此,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在本质上是个假命题。
问:“人类的自我意识既不是上帝的植入,也不是意识的天赋,而是概念方式的造就。”“概念源自于意识活动符号制作的经验历史”这有点循环论证了吧?
问:那么这个“概念自我”又是什么呢?我感觉你把“自我意识”重新打扮了一下,又从后门请进来了。
问:“和《圣经》的故事不同,人类的自我意识并不是因为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实,而是由概念方式的经验历史所建构的。”人自我意识的获得是在人与其他人或物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
答:
1、那么,为何动物,例如狗、牛、马、狮子等等不能在和其他动物或物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它们的自我意识呢?
2、在我看来,地球上的生命意识经历了反应意识、知性意识和概念意识三个阶段。而自我意识是一种概念意识的建构,也就是说自我意识是一种概念方式的建构,它是从概念自我和概念自知的逻辑和经验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哲学的思辨只有把自我意识放置到概念方式基础上思考,才能真正地透视人类自我意识的本质所在。
3、至于符号和概念是有着互为关系的。概念是符号的嬗变。一方面符号的制作和采用,给予概念种种的影响,例如,语言符号、文字符号、数字符号、音乐符号、图案符号等等,给予了概念运动不同的影响,同时概念的运动又给予符号制作种种影响。例如,
数学概念的运动又影响着数学符号的制作和丰富。因此,不必忌讳,从某种意义上说概念和符号之间是存在着互为循环的作用和影响
的。
问:谁能说其他的动物就没有自我意识呢?
问:叶子的思考有道理,但是有两个问题:
1、没有前提。在不同前提下“自我意识是概念方式建构的”,可以有不同的理论意向。比如在唯物论立场下,“自我意识是概念方式建构的”可以彻底消解“意识”,把斯大林主义隐含的二元论彻底化为纯唯物论立场;也可以在客观唯心论先、立场下,用“自我意识是概念方式建构的”消解个人的主体性,把“概念”推向客观精神;也可以在语言哲学立场下,用“自我意识是概念方式建构的”将主体意识还原为语言。那么叶子到底说的是哪种?
2、“人类的自我意识既不是上帝的植入,也不是意识的天赋,而是概念方式的造就。”和“概念源自于意识活动符号制作的经验历史”之间的矛盾没解决好。叶子的愿意可能是想说明一种辩证关系,但是辩证关系绝不是二元论的循环论证。毕竟要有一个在先,要么是“概念的建构”,要么是“意识的符号能力”。我认为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是,没有彻底把有关意识的各项能力,在剔除意识这个概念后,分别还原。这样就造成,“概念的建构”必然有一个建构出的结果;“意识的符号能力”也必须要有一个承担者。想着
是剔除意识,结果是剔除不掉。
答:看来,硕鼠先生还没有理解我的关于概念的思考和见解。
1、关于概念方式在我看来,它是“意识”的一种发展形态,而不是对“意识”的彻底消解。我已讲了,生命意识经历了反应意识、知性意识和概念意识三种形态。
2、一切生命的意识活动,都是主客体互为作用的经验历史,因此,意识这样东西,是一种主客体的共制,并不存在个人主体性的消解和把概念推向客观精神。
3、语言只是符号的一种具体形态,符号还有其他如,文字符号、数学符号、音乐符号、图案符号、雕刻符号等等的具体形态。而概念是人类意识以符号为中介,对意识的对象进行抽象和概括,所进行的从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活动。所以,我总是说概念是高于语言的,在语言的背后是概念和概念的运动。语言只是概念活动的一种中介而不是对概念活动的支配。这也就是我对分析哲学的批判所在。4、自我意识是一种概念方式的建构,只有从概念方式上进行考察,我们才能给出自我意识的文化根基,从而回答丁国岭先生关于“谁能说其他的动物就没有自我意识呢?”的质疑。
关于自我意识。在我看来,自我意识是一种概念的建构。自我意识是从概念自我和概念自知中发展出来的,因此,我把自我意识称之为概念的自我意识。
概念是符号的嬗变。而符号是一种意识活动的主客共制和主客建构,正是符号的主客共制和主客建构赋予了概念的精神能动和实践作为。
对于概念和概念的能动,我以为,要从具体到抽象和抽象到具体的总体上来把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清概念的全貌。因此,概念并不是随意确立的,概念是由它的从具体到抽象和抽象到具体的经验历史所确定的。正如黑格尔所认为的,一个概念越是古老,越是有着它的经验历史的具体规定。或者说有着它的种种形象式、关系式、逻辑式和物化式的具体规定。
自我意识在所有生命中具有普遍性,与概念无关。
关于这点我和是说先生有不同的见解。我以为,生命的意识经历了三种方式,一是反应意识,二是知性意识,三是概念意识。我一直想具体地把这三种意识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写出一篇学术论文(目前在作这方面的筹划)。在我看来,人类的意识通过符号的制作,进而以符号为中介,才有了主体和客体的区分,随着符号嬗变为概念,生成了概念自我和概念自知,才发展出了人类所特有的概念方式的自我意识。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以概念为基础方式的,是以概念的抽象和概括而获得事物、自身和世界的种种规定的。或者说被人类思维的对象都是由概念(通过主客共制的经验历史)的抽象和概括所生成的,因此,从逻辑的必然,或逻辑的普遍方式上说,人类的自我意识是同概念和概念方式密切相关的。至于其他生命有没有自我意识,例如,细菌有没有自我意识,蚂蚁有没有自我意识,狮子有没有自我意识可以讨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们不会有人类的那种以概念和概念方式为基础的自我意识。或者说,它们不会有人类那种文化意义上的自我意识,即关于自身、事物和世界的自知和知晓的自我意识。
关于概念的运动
至于概念会不会运动,我想生命场先生还是等等,看了我的进一步论述再下结论。斯宾诺莎曾说过,概念具有它的能动性。概念不是语词,概念的本身是一种意识活动,是一种以符号为中介的意识活动,或者说是一种以符号为中介的思维活动。只有深刻地把握这一点,才能懂得概念和概念的运动。
关于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是一种关于宇宙起源的学说。这一学说受到红移、背景辐射和天空黑暗等天体物理观察的支持。当然宇宙大爆炸由于难于在人类的实验室重复地做出验证,因此很难成为一种科学验证的定论。但是宇宙大爆炸这一学说为人类提供了这样一种深刻的宇宙观,即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并不是静止不变的,也不是亘古就是这样的。宇宙有着它的运动,宇宙是一个生成和发展的变动过程。
我曾写过《永恒循环和尼采的愤怒》,认为,任何循环都是域定的,当一种循环的域定关系解构时,这种循环就会走向它的消失。因此,永恒的循环是不存在的。那种认为宇宙一次一次大爆炸的永恒循环的观念是有问题的。第一,这是一种决定论,即一切都为一种永恒循环的决定论所支配和规定;第二,否定了世界的多样性,包括宇宙和宇宙生成的多样性。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终极的宇宙,在我们的宇宙之外还会有种种相同的和不同的种种宇宙形态,还会有更为宏大的世界结构;大爆炸可能是我们这个宇宙的生成方式,但种种不同的宇宙形态亦可能有更为多样的不同于大爆炸的生成方式。我们的思想和观念绝不应为大爆炸这个被认为是唯一的方式所终结和框束,人类应该有更为宽泛的眼界和思想的投射。
牛顿提出了引力的概念,但牛顿自己很坦白地告诉人们,他不知道引力的本身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两个质点之间存在着引力,为什么引力看上去是超距作用的。如太阳对即遥远的行星存在着超距作用。爱因斯坦运用几何的关系方式破解引力,在爱因斯坦看来,任何质点周围的空间是弯曲的,因此,当行星在太阳这个质点的弯曲空间中行进时,就会以直线的方式在太阳的弯曲空间中作圆周运动。由此,引力不过是一种空间几何关系的表现方式。如同惯性力一样,所谓力不过是种种相互性关系的体现。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力这样的物质。例如磁力,只是一定的相互性关系的体现,拿一块磁铁去吸引铁块,磁力就在这种相互性关系中得到体现;拿一块磁铁去吸引铜块和木块,在这种相互性关系中磁力就没有了。因此,并没有磁力子这样的自身之物。
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人热衷于发现某种基质,某种什么子什么子。如认为热是由某种被叫作热的基质物质所产生的;燃烧是由于某种然素子的存在,意识是由一种具有意识基质的原子所造就的,信息是由某种被叫作递质的东西所生成的,光的传递是由一种有弹性的以太子为基础的,引力则是某种引力子所带来的,等等,等等。我以为,这些发现到头来都将是种种无稽之谈。
又如,当我们说这个学校的师生,这个工厂的职工,这个团队的员工很有团结力,这种团结力是一种团体关系的性状体现,并不能认为真的可以从这个学校、这个工厂、这个团队中提炼出某种被叫作团结力的力子物。
关于概念
概念,在我看来是一种意识的运动,即是一种以符号为载体,存在为对象的抽象和概括的运动。这种抽象和概括的运动又进一步发展为具体到抽象和抽象到具体的运动,以及概念的自我意识运动和概念的物化运动等等。因此,对概念的考察,要从它的逻辑能动和经验历史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揭示人类意识的概念方式和文化本质。
回复:
1、一种以符号为载体,存在为对象的抽象和概括的运动---一种以存在为对象,以符号为载体的抽象和概括的运动。这样表述似乎更合乎逻辑顺序。
很有道理,接受您的建议。
2、符号和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来恰当表达。没有符号,人类的意识就无法对意识对象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和概念意识。概念与符号的区别则在于,符号只是一种指代和记号,而概念则是一种以符号为载体的意识运动。当符号被意识运作于意识和意识对象而展开它的抽象和概括运动,以及具体到抽象和抽象的具体的运动、自我意识运动、物化运动和反作用于符号制作和择取的运动时,符号就嬗变为了概念。我想,这就是符号和概念的区别和联结。概念的运动是一种意识的运动,即概念意识的运动。因此,当我说概念的运动时,我始终指的是概念意识的运动。正是这样,我始终认为,语词只是概念的外衣,语词只是一种符号制作,在语词的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概念,即概念意识的运动。只有从概念和概念意识的运动中,我们才能理解人类的精神、人类的实践和人类的文化。
3、我也非常赞成您的见解,即意识与精神不是同一的概念意义或定义。在我看来,意识是生命体的机能。生命的意识大体经历了三种状态,即反应意识状态,知性意识状态和概念意识状态。或者说经历了生命体的本能意识和概念意识两大状态。而精神则主要是指建立在概念意识或概念方式基础上的人类思想活动和自我意识,以及这种思想活动和自我意识的实践追求。因此,意识和精神既是联结的又是区别的。这仅是我的见解,作为交流。
符号的本身并不能自成一个系统。符号只有在嬗变为概念的反作用下,才能系统化。这也就是我在概念的符号运动中所要考察和写作的。例如,在阿拉伯数字中,0并不是随著1、2、3、4、5、6、7、8、9的符号序列而自行地符号产生的。0是在数字概念的运作中,经种种抽象和概括的择取才得以被制作和引入的。
所谓的概念运动的实质是思维活动。抽象是思维对诸多感知内容的分类整理活动。
不错,但问题是我们要更深一步地考虑,思维是通过什么对诸多感知内容进行抽象的分类整理活动的呢?!我以为,正确的表达是,意识借助和通过符号的制作,对诸多意识对象进行抽象和概括,展开概念的分类整理活动。没有符号的制作,以及意识以符号的方式对意识对象进行抽象和概括,人类的意识是无法走向走向概念,走向概念意识的,走向概念意识的思维活动的。
概念的研究对我来,一方面是与往认识论研究的继续,另一方面亦是一个刚进入的课题。虽然有了些基本框架的考虑,但进入后深感需要作较长期的研究,亦可能已有的一些见解随着研究的深入会有修改、补充和调整。同时也会有一些新的见解在研究中发现和提出。本人以为,对概念意识和概念方式,以及这种方式所造就的人类意识和文化王国的探讨,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具有学术意义的哲学任务。我亦想以这样的方式,以辛勤耕耘的研究成果,同网友们交流,并回报多思网的厚爱。
通过对外物与思维关系的分析,我们只能得出一种结论,即构成思维活动的材料,只能是类似于影像的东西,即表象。表象在形貌上与外部事物一致,在质料构成上依存于大脑,与大脑具有多种功能作用关系,由此才形成了丰富复杂的人类思维活动。正因为如此,独立发生的思维活动,才与外部事物紧密相关。
提点问题:
1、表象在形貌上与外部事物一致。是这样的吗?我曾举过这样的例子:俄罗斯画家列宾年老时感到他年轻时画的画缺少黄色,于是他进行了重画,加了许多黄色。列宾自以为修改的不错,可是在旁人看来,被他自己修改过的画反而没有原来的好,加了过多的黄色了。另一个例子是鲁迅《风波》中的九斤老太,老说现在的豆子比从前硬了,咬不动了。这里,究竟是列宾的眼睛发生了问题,还是九斤老太的咬取功能发生了问题;究竟是原来的画黄色太少了还是并不是黄色太少了,豆子比从前硬了还是并不是这样。在我们意识中的表象的形貌真的就是外部事物的绝对方式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吗?
2、事物的质料构成依存于大脑。那么,什么是质料呢?它与表象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为何表象不需要依存大脑,而质料需要依存大脑呢?此外事物的质料是如何能够依存于大脑而构成的呢?事物的质料和表象能截然分割吗?在我们的意识中,表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具体规定和定义,质料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具体规定和定义呢?
3、思维活动是独立发生的吗?或者说思维活动能够独立发生吗?而在我看来,思维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在本质上都是在主客关系的互为中发展出来的。离开了主客关系的互为作用,一切思维活动和生命活动都会立刻走向它们的消亡。
再提点问题:
1、我们说的一致是指我们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在大脑中形成的表象,表象与对应的具体事物具有一致关系。
请袁先生再深入一下,谈一谈表象与对应的具体事物具有的是怎样的一种一致性。关于颜色、形状、质感等形貌在我们的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以及这种表象是否具有外在的绝对性,以及这种表象的形成是否具有主客共制性,或者说具体事物我们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这种表象样式是否和我们的主观性状相关,我觉得是需要深入地讨论的。建议袁先生方便时读一下罗素的《哲学研究》,这本书关于这方面谈得是很深入的。
2、袁先生认为,构成思维活动的材料,只能是类似于影像的东西。 康德则告诉我们,客观事物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的对象,而主观即我们的心灵方式提供了认识的样式。构成我们思维的认识材料是主客共制的。当然唯物主义者是不这样认为的,唯物主义者认为,构成思维活动的认识材料,是客观事物以其本来的方式提供给我们的。而袁先生所提出的类似影像的东西,我不知道这个立论的依据何在。康德的客观世界是主客共制的现象世界,它的背后是自在之物。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本来方式的,是没有任何主观心灵方式的加入的。我不知道袁先生的客观世界是怎样建构的。
3、关于质料,袁先生说,事物的质料构成依存于大脑,与大脑具有多种功能作用关系。对此,我很感兴趣,亦请袁先生能否告知,你那里的思维材料是怎样和依据什么来划分为表象和质料的,表象的具体规定和定义是什么,质料的具体规定和定义是什么,为何表象是与具体事物是一致的,而质料却是要依存于大脑的。谢谢。
我不大赞成列宁所说的“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映象”。列宁的所说尽管确立了认识的客观来源,但列宁的观点有一个重大的缺陷,这个缺陷也就是一般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缺陷,即把知觉和表象作为物的本来方式的映像或物的本来方式的影像,而没有知觉的主观性状的加入和参与。以颜色为例,这朵花是红色的,在唯物主义看来,这种红色就是客观事物的本来,也就是说是这朵花的本来。然而,客观世界其实并没有本来的红色,红色是和光线的波长,反射物的物理结构,以及人的眼球的生理结构密切相关的,是一种主客相互关系的共制。有的动物的眼球结构和人的眼球结构不同,因为这种不同,这种动物的大脑中没有红色的映像。那么,这朵花的客观本来或客观绝对究竟是红色的还是非红色的呢?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必须从物的自身绝对反映中走出了,从认识论,从主观性状和主观性状加入和参与的主客关系中寻求新的理解和视野。即,我们关于客观事物的一切认识样式都是主客关系的共制,只有从物的绝对方式的映像中解放出来,深入到主客关系,深入到主观性状的加入和参与,我们才能从物的绝对方式的形而上学中走出来,推进认识论的新的发展。
1、语言源自于符号,是概念的显现。既然概念导出语言,那么,在语言的背后真正起作用的就是概念和概念的能动。不是文法包容语言,语言包容概念,而是,概念和概念的能动创造了人类的概念意识和概念方式的思想和知识。
2、黑格尔的概念结构原则是从抽象到具体,对此我就概念的起源提出了具体到抽象,以概念的经验历史性批判了黑格尔的先验抽象。我总觉得老茧先生的文法是一种先验的绝对抽象,怎么看总觉得高高在上,离开了经验的历史基础,缺乏它的根基性。
关于逻辑倒置的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可参阅马克思《资本论》从商品到货币的逻辑分析。在我看来,逻辑倒置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概念在抽象到具体中,获得自己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规定,使概念由单元走向组合和结构,从而使人类的意识发展生成出了概念方式的思想活动和知识建构。从它的基础源泉的经验历史性上升到了理性的发展。
摘录法国雅克.莫诺《偶然性和必然性》(略论现代生物学的自然哲学)几段:
1、乔姆斯基及其学派认为,深入的语言分析揭示出了:在语言的无限多样性的底下,有一个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基本“形式”。因此,乔姆斯基认为,这种形式应看作是人种的天性和特性。有些哲学家和人种学家对这种说法都有反感,因为他们看出这是回到笛卡尔的形而上学。
对此,我的看法是,这种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基本“形式”,不是别的,正是以符号为显现的概念和概念方式。历史以来,各个民族和地域有着自己的语言方式,如汉语、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等,这些语言在彼此交流中,或者说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依据的是什么呢?我以为不是别的,就是它们的共有的概念意义。例如,英文“NO”和中文的“不”,尽管语言的符号方式不同,但它们可以根据共同的概念意义而进行彼此的交流和翻译。因此,任何一种语言的语词都是由它的概念意义所决定的,没有一种语言的语词是可以离开它的概念意义而自我绝对的,我们应该从无限多样的语言背后,找到它们的共有的概念方式。
2、归根到底,语言也是一种偶然性的产物。
这也就是说语言不是先验的,而具有它的经验历史性,是从经验历史(即原始人类的符号制作和符号交流)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3、一位不怀偏见的观察者,比如说一位火星上的来客,看到了下面的事实是不可能不感到吃惊的,那就是,人类的符号语言----- 在生物界中出现语言,这是唯一的一次,这种特殊行为的发展,为另一种进化开辟了道路,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王国,也就是文化、观念和知识的王国。
我在自己的思考中,形成的见解是,语言和文字、图案等是人类的符号制作,正是符号制作,符号的指代和记号,使人类的意识获得了一种以符号为载体,以符号为显现的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符号嬗变为了概念,生成了概念的能动,推动了人类的意识走向了概念意识,走向了概念方式的文化、观念和知识的创造。
语言和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语言和文字、图案一样都是符号;概念则是一种以符号为载体和显现的意识方式。一个符号的意义,不是以这个符号为自身绝对的,它的意义是由它背后的概念意识方式的从具体到抽象和抽象到具体等概念运动和概念构造所决定的。例如,“时空”这个语词,在语词符号上,它只是一种指代和记号。然而这个符号的指代和记号,仅就符号本身而言它并没有告诉我们它所指代和记号的是什么。而要懂得“时空”这个语词符号的意义和内容,就必须把“时空”这个语词符号转换为概念意识,从概念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的运动中,我们才能生成“时空”这个语词符号的意义,“时空”的具体概念内容和概念规定,以及关于时空的种种概念组合和概念结构。如芝诺的数学方式的时空概念结构;牛顿的绝对方式的时空概念结构,莱布尼茨的经验方式的时空概念结构,康德的心灵方式的时空概念结构,爱意斯坦的相对方式的时空概念结构等。所以,对于语词符号,对于语言,我们必须深入到它们背后的概念意识,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和把握人类的意识方式,推进认识论的深化,取得新的哲学成果。
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我对分析哲学离开概念和概念方式的考察而谈论语词和语词的先验规则一直持有批判的意见。认为,分析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它离开了概念意识和概念方式而谈论语词和语词的规则,在哲学上必然会走向它的先验的形而上学,是一朵不会结果的落花。
1、概念不是凭空而动。
完全正确。因此,我认为概念的运动或概念的能动是根植于人类意识发展的经验历史基础上的。也就是我为何不赞成黑格尔离开了概念的具体到抽象而谈论概念的抽象到具体。认为概念结构的原则是具体到抽象基础上的抽象到具体。这也就是《概念具体到抽象和抽象到具体的运动》的基点所在。
2、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概念表示在于其语言和文字的不同。然而概念在思维的活动中却是一致的同一。
对,这就是我的意思。
3、符号的概念和语言的概念是同一的思维形式。
语言亦是一种符号方式。符号的概念包含语言的概念。
李政道:我们现已知道,所有一切物质都是由12种粒子组成,6种夸克和6种轻子。
从哲学上思考,李政道的所说有两点需要深入:第一,为何一切物质都由12种粒子组成,其背后的成因何在?第二,为什么不能由13种,或14种,或11种粒子组成,这背后的原因又何在。当然这是两个关联的问题。对任何科学上的定论,我们都应有哲学思想的穿越。例如,光速为每秒30万公里,我就要进一步深入地思考,为何在我们这个宇宙光速只能每秒30万公里,不能29万公里,或31万公里。光速是光的自身绝对,还是与宏观的宇宙形态相关,在不同的宇宙宏观形态中是否会有不同的光速,等等。中国人的思维往往是权威命定的思维,一旦被某种权威所命定了就是绝对了,就到此为止了,没有质疑的精神和把问题精深下去的习惯。而真正的哲学思考就是要穿越一切思维的命定,质疑地精深地拓展认识的视野,取得新的认识成果。
符号的定义。依然是符号。
一个语词的解释的形式组成,是另一个语词或另一组语词。
一个语词的定义要通过另一个语词或另一组语词。不错,概念就是这样产生的,概念就是符号的定义。无定义的符号仍然是符号,尽管它是对象的记号和指代,但它不会成为一种概念,而被定义的符号则将会成为一种概念。一个点或一段直线的刻划,只是符号,或某种记号和指代。当它们被定义了,如被欧氏几何和非欧几何所定义了,它们就具有了两种不同的概念意义。因此,不能因为“一个语词的解释的形式组成,是另一个语词或另一组语词”而认为符号的定义依然是符号。要看到形式组成一旦成为某种结构性的东西它就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并由此获得新的意义。正如,不能因为三角形由三条直线组成就认为三条直线所组成的三角形图形仍是线条,或一条线组成的圆在图形上仍是一条线。
1、语言是一种音节和文字,以及音节与数字结合的符号。因此,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方式。这种符号方式因其更适用于群体中的彼此交流和传递,而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所广泛采用。
2、老茧认为哲学是精确应用语言的学问,老茧的这个关于哲学的概念同上世纪英国的分析哲学运动关于哲学的概念是一样的,分析哲学认为,哲学问题就是语言问题。然而,如何精确地应用语言呢?这是老茧所要面对的问题,分析哲学正是在这样的问题上,无法找到语言的绝对基础而走向了不了了之。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后期,转向了语境的研究。即语言的意义深藏在语境的历史中。也就是说对一个语词来说并没有它的绝对意义,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老茧的文法论期望创立一门精确应用语言的学问,进而达到哲学的绝对基础,我以为,老茧将会同分析哲学一样碰到无法绕开的问题。例如,老茧先生文法中的公信、公约等,本身就遇到如何被定义的问题。这种定义究竟是经验历史的呢?还是先验绝对的呢?如果是经验历史的,那么在不同的经验历史时期就会如同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样,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定义;如果是先验绝对的,那么老茧先生就需要如同上帝一样,如何来向摩西证明“我是我所是”。
3、任何一个语词,即语言单元,只有被定义了,才能获得概念的意义。而一个语词只有获得了它的概念意义,才能真正成为思维的单元,被应用于思想的建构。一个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读写“时空”两个字,并不意味着他就获得了“时空”这个语词的概念意义,他只有在学校中和生活中进一步了解“时空”这个语词从抽象到具体的内容和规定,了解人们关于“时空”的种种定义,他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确立“时空”的各种概念意义,获得关于“时空”的思想和知识。
4、当一个符号获得了它的概念意义,并为群体中的个体意识所共知和彼此传递,它就嬗变为了概念和概念运作的载体和显现方式。这是符号和概念的辩证关系。
5、一个语词的定义,在其方式上需要通过别的语词和词组来表达。这种以别的语词和词组来进行语词定义的方式,使被定义的语词获得了概念的意义。这也隐含了一个语词的概念意义在其抽象到具体的运作中可以因采用不同的语词和词组进行定义而发生不同。
1、谈语词的定义,是说明语词是何以能够成为概念和获得概念的意义的。同时指出概念变革对于建构和确立新的观念、思想和知识的根本性作用。这亦是哲学的历史重任。
2、我在以前的帖子中提出过定义的问题,但那时我没有能够说明何谓定义。这个问题则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在这篇帖子里我则试图说明什么是定义。
语言不是单薄的形式,而是人类群体活动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越是能标志人类文明特征的东西,它所承载的内容就越丰富
如果我们在解读语言时把语言中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给忽略掉了,把语言看得很单薄,那么这满论坛的语言排列形式也便会被看成是没有价值的了.
这样,老茧就从语言走向了概念,走向了经验历史,走向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逻辑能动,只是老茧羞羞答答地不愿承认。
又如,一个圆,无论是语词的文字“圆形”符号还是几何的“〇”符号,如未被定义就只是一种符号,一种符号的记号和指代,即对被称之为圆形的直观对象的记号和指代。然而要让语词的文字“圆形”符号或几何的“〇”符号,获得概念的意义,就需要对语词的文字“圆形”和几何的“〇”符号进行定义。如,欧几里德的定义是:一个圆是被一条线(即曲线)所围的一个平面图形,从位于这个平面中的一点,称为中心,出发到这个平面图形上的所有直线相互相等。这样,我们通过对语词文字的“圆形”符号和几何的“〇”符号的定义,获得“圆形”和“〇”的概念建构,使“圆形”和“〇”由文字和几何的符号嬗变为了概念,并进而成为了概念的载体和显现。同时也使“圆形”和“〇”从抽象上升到了具体,获得了它的更多的具体内容和规定,如中心点、半径、圆面积、圆的周长、圆周率等等的具体内容和规定。也正是经验历史的具体内容(即老茧所说的人类群体活动所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所承认的语言中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使我们能够对符号进行定义,使符号获得概念的意义。所谓解读语言,就是要从经验历史的具体到抽象和逻辑能动的抽象到具体中把握语词的规定和语词的组合,从而给出语词的定义,使语词获得概念的意义,使语言的使用建立在一个既有它的经验历史基础,又有它的逻辑能动的概念方式基础上。
颜色是物体固有的特征,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自己的颜色。同时,我们将一个物体进行细分,无论细分到何种程度,只要是一个可见的微粒,我们都能见到该物的颜色,这说明我们不能从构成物的材料上将颜色割裂下来。颜色与任何一种物质材料都是不能分离的。
我不赞成颜色是物体固有特征的见解。自然界没有颜色这种自我绝对的东西。颜色是物体、视觉和光线交合的主客共制的视觉样式。任何一个物体都没有它的固有的颜色。在黑暗中物体没有颜色,在一片光耀中物体也没有颜色。此外,一块大理石磨光了它的表面颜色和未磨光的表面颜色是不一样的。细分一个物体,它的粉末的颜色也会和原来发生很大的不同。有些物体把它切成非常薄的薄片,它就成为了透明的无颜色之物。
此外,一些动物的眼睛只具有黑白的视觉样式。对同一对象,在人的眼睛中是彩色的视觉样式,而在这些动物中则是黑白的视觉样式。好比两架摄影机或照相机,由于结构上的不同,一种摄像机或照相机拍出的物象是彩色的,而另一种摄像机或照相机拍出的物象则是黑白的。因此,颜色这种视觉样式的形成,不仅相关于光线和物体材料的反射,亦相关于眼睛的主观性状,是一种主客的共制。按照认识论的见解就是客观提供了认识的对象,主观生成了对象的认识样式。颜色,归根到底是一种主客共制的视觉样式,而不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我以为,袁先生的表象学需要从根基上引入认识论,在物的过程中引入主观性状的参与和共建。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与皮浪、休谟、康德的“不可知论”,以及老子之道教的“不可知为论”分别相应地代表着客观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主观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和客观唯物主义的“不可知为论”,它们都严重地阻碍和破坏了人类对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积极的探索发现。只有追求“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主观观唯物主义的“可知可为论”才能引导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1、这样的结论是要不得的。作者的观点仍然停留在传统(片面的和狭隘的)的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绝对本质的争辩中。决不能认为唯心论就是反动的是阻碍社会历史发展的,而唯物论就是革命的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好比文革时期认为,凡法家都是进步的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凡儒家都是反动的是阻碍中国历史发展的。对唯心论和唯物论的观点,以及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划分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能一概论之。特别是,在哲学上,把种种哲学思想和学说,笼统地绝对地划分为唯心论和唯物论两大阵营的斗争是不足取的。正如把中国的古代思想史笼统地绝对地划分为儒家和法家的斗争亦是不足取的。
2、建议作者对认识论作些考察和研究,读一读世界三大宗教的经典读本,读一读休谟和康德的著作,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历史和多元形态,对宗教所赋予人类的理性(包括道德)发展,对休谟和康德所赋予哲学的认识论革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3、本人一直以为批判的精神就是深入地了解所批判的对象,既要了解对象的体系性的不足,更要了解对象的体系性的由来,以及这种体系性由来所包含的一些合理内涵。批判的过程是一种扬弃和汲取的过程,更是一个更高层面综合的过程。
“哲学”就是由语言排列组合形式构成的,其正确性只能由语言的排列组合形式的正确来证明。
对于老茧的这个见解,需要进一步提出的问题是:语言的排列组合形式的正确性是依据什么来支撑的呢?是否只要语言的排列组合式正确就一切OK了呢?
举一个列子:
欧几里德几何第一公设:给予任意两个点,可以画出一条以这两个点为端点的一条线段。我想老茧会认为这个公设的语言的排列组合形式的正确的。因而是符合哲学要求的。
根据这样一个正确的语言排列组合式,我是否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公设呢:给予任意两个男人,可以画出一条以这两个男人为端点的一个女人。这里语言的组合排列式是和欧几里德几何第一公设的语言排列组合式是一样的,只是我把“点”换成了“男人”,线段换成了“女人”。不知老茧的文法论能不能接受这个正确的语言排列组合式。
哲学需要广博的知识,精深的思考、慎密的逻辑和更高层面的综合和创立。
主观四维唯物主义认为:世界观的根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与“客观世界是可知和不可知的问题”。
1、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新问题,早在十九世纪西方哲学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恩格斯为此还谈了自己见解。
2、我看了您的主观四维唯物主义和所讨论的问题,总的感觉是您的观点仍然是传统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现在学校里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上谈的东西没有什么重要区别和不同。
问题在于意识中的客观存在是一种怎样的“客观存在”。这种意识中的“客观存在”和意识外的“客观存在”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彼此关系又是怎样的。对于认识论来说,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哪个是第一性的,而是在于如何从两种“客观存在”中揭示认识的本质和认识本身的能动性和它的界限所在。此外,唯物论一旦离开了认识论亦会走向它的荒谬。唯心论在揭示认识的主观性状方面并不是没有它的真理所在。绝对地肯定唯物论和绝对地否定唯心论都是要不得的。许多人一直在哲学上难以进入更高层面的综合和创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思想的深处和根基上,始终为陈旧的哲学框架所束缚。
也就是说意识中的客观存在就是意识外的物质存在,或如列宁所说,是意识外对象的物质映现。是这样吗?问题在于你如何证明意识中的客观存在就是意识外的物质存在。我想,事情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建议你读一下罗素的《哲学研究》,你就会感到事情远远不是那么简单的。或者你深入地了解一下马赫对“力”的先验绝对观念的批判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理论的建立,你亦会深刻地感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很好。水确实是宇宙间的客观存在。那我问你,我们意识中的那个水的概念对水的本质和属性的认定,究竟是纯客观的呢,还是有着主观性状的加入、参与和共制的呢?例如,老子说,“上善若水”,而在创世纪或世界各民族的传说中,我们看到大洪水差点毁灭了人类和一切生灵。请问:水的本质是至善的呢,还是极恶的呢?这种水的本质究竟是水所自身绝对的呢,还是我们的心灵根据不同的经验体验的概念抽象和概括所赋予的呢?
再来谈谈水的物理特性。如水在摄氏100度沸腾,是我们经验观察的一种概念抽象和概括。但在高原地区,由于气压的原因水不到摄氏100度就沸腾了。于是我们又需要增加一个新的经验观察的概念抽象和概括,要把气压条件加进去。那么,水的沸腾点到底是摄氏多少度呢?我们对水的沸腾点是否完全绝对地把握了呢?例如,假定有一个星球和地球有着完全不同的物理条件,在那里水的沸腾点究竟多少度或者有没有沸腾点呢,对此,我们是无法回答的,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经验体验的概念抽象和概括。但有一点是确切的,即我们对水的沸腾点的确定和建立是和我们经验观察的抽象和概括是相关的。这里有着我们的经验观察的概念方式的主观性状的加入和赋予。我们意识中的水的本质和属性并不是纯客观绝对的。它和客观相通但不同一。
对水的本质和属性的认知古人和今人为何会发生不同和不一样呢?从这里深入,你应可知道,我们头脑中的水的本质和属性并不是纯客观绝对的,而是主客共制的,有着我们的不同经验认知的概念建构的参与和赋予。
关于自然界或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那情况更是这样了。不知道你了解弦论吗?即不少物理学家认为自然界的种种基本粒子(不是不多的几种而是越来越多地发现)和它们多种多样属性的存在,是同基本粒子的一种统一的普遍结构方式相关的,而这种结构的最好模型就是基本粒子都是一种六维的甚至有洞的弦的结构方式,至少在数学上可以建立这样一种较为完美的模型。这就是一种数学方式的概念赋予。
是一种主客共制的关系而不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对此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的批判》中已说的非常明白了。客观提供了认识的对象,主观生成了认识的样式。
此外,主客之间并不是单向的。你只要深入地考察生命体的发展历史,了解一下基因的生存,读一读这方面的论著,再学一学量子力学,我想,你会改变单向的看法的。人们改变着环境,环境也改变着人们,难道这里没有主客共制,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了。
继续回答你的问题,请问当你靠近一个热体,感到了很烫,请问这个“烫”的感觉样式的生成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还是一种主客共制?!
在生物进化史上,例如长颈鹿的长脖子是为了能吃到高高的大树上的树叶而进化发展出来的。请问,长颈鹿的长脖子的形成难道不是高高的大树这个客体和长颈鹿生存竞争这个主体能动的共制吗?!
我是问你烫的感觉样式。例如,你被电烙铁碰了一下,感到了烫痛。这种烫痛你会立即感觉到的。这种烫痛的感觉样式难道不是主客共制?!难道不是电烙铁碰上你的肌肤,或你的肌肤碰上电烙铁的共同制作?!
不知你读过《基督山恩仇记》吗,里面有一个情节,那个长老死了,为了证实长老是否死了,那个狱牢用一头烧红的铁条在长老的脚底通了一下,见长老没有丝毫反应,于是证实了长老真的死了。你能理解我为何给你说这个情节吗。
问题在于一个生来就是盲人的人知道黑暗和光明的区别吗?!或者他的头脑中能建立黑暗和光明的感知样式吗?!我不知道你被电打击过吗?如果你被电打击过,你会切身体验到被电打击的那种极为麻刺的感觉样式,如果没有被电打击过,我想你是不会有被电打击的感觉样式的。如果你说知道,那么你的这种知道则是一种间接的知道,是听了别人的描述或书本的描述。而别人的描述和书本的描述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涉及到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而一切间接的知识难道不是来源于直接的知识?!
此外,在地球外人类从未到达过的遥远星球,你能够说出只有在到达那个星球时才能获得的不同于地球环境的感知样式吗?
此外,什么叫“烫”,什么叫“光明”,难道它们不是一种建立在感知基础上的人类概念样式吗?!自然界中有被叫作为“烫”和“光明”那样的绝对之物吗?!
对呵。没有被电击过就不能创造出电击的感知样式。所以先有电击才有感知嘛。
而这种电击的感觉样式的形成,一是相关于电击这个客观之物,二是相关于生命体的主观性状。我在和你谈《基督山恩仇记》中的长老之死的情节时,所要说明的就是,当长老死了,不再具有生命体的主观性状时,通红的烙铁烙在长老的脚跟时,对于死了的长老来说是永远不会产生“烫痛”的感觉样式的。
只有弄清大脑、感官、外部事物三者的关系,我们才能确切说明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原理。
我基本同意这点。传统的唯物论认为,我们头脑中的物体形象就是物体的本来方式,这种观点也就是袁先生所认为的,我们视觉中的颜色是物体所固有的。这样袁先生的“两学一论”就从根基上离开了认识论了。这也就是我抓住这一点不放的原因所在。传统的唯物论包括辩证唯物论的根本缺陷在于缺乏认识论,不承认认识的感觉样式和概念样式有着我们的心灵方式或意识方式的加入、参与和共建。康德的历史功绩就是在这样的根基上在哲学史上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认识论的革命。(经过马赫等)为现代理论物理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和突破牛顿时代以来所形成的绝对时空观,奠定了哲学变革的思想基础。
叶先生在前面说过这样的话:总的来说,我以为,唯物论有它的坚定的合理内核,即知识来源于客观;也有它的明显的缺陷,即没有认识论。
是的。
袁先生谈了十个方面的认识论问题。对此,我先提两点看法。
第一,袁先生的观点似乎认为思维起源于表象,而表象是外部事物在大脑中的影象。也就是说表象是由外部事物直接赋予大脑的,大脑只不过具有镜子的功能,即它能通过感官而映现外部事物。而我认为,把大脑比作镜子是不确切的。大脑并不是被动的,大脑通过感官和符号的制作对外部事物进行了建构,这种建构一是感觉方式的建构,二是概念方式的建构。因此,深入地考察,大脑与外部事物的关系是建构与被建构的关系,而不是映现与被映现的建构。认识论所要探讨的是何谓感觉方式的建构,何谓概念方式的建构。并由此揭示人类思维对外部事物是如何建构的,同时,揭示人类的思维与动物的思维的区别所在。如果把表象理解为外部事物在大脑中的映现,那么,人的意识方式与动物的意识方式还有什么不同呢?此点,请袁先生细思之。
2、关于语言。语言是什么呢?袁先生的见解似乎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象结构,这种表象结构具有语音表象、文字表象和类表象三要素。也就是说人类的思维通过语音表象和文字表象而在大脑中形成类表象。我觉袁先生对语言的解说,把语言归结为表象范畴是不妥的。语言由语词组成,而语词在本质上一种符号。而符号的制作基本为两类,一类是形象符号,如“牛”、“羊”等;另一类是关系符号,如“在”,“喜欢”等等。在我们的书本里,大量的是关系符号。符号具有它的制作性,抽象性、概括性、记号性、指代性、公用性和建构性,当一个符号被定义为一种观念意义的建构时,它就成为了概念和群体传递的概念显现。而符号定义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一组语词符号来进行观念意义的建构的。因此,对语言的理解应从它的符号制作的文化性上去理解,从它的定义方式的概念造就中去阐述。而全部人类的观念、思想和知识建构是概念方式的,是从符号文化这个源头中发展出来的。
语言则是脑子里的“概念”的“外化”交流媒介形式。
老茧的这个说法很好,可采用。但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是:我们脑子里的“概念”是怎样造就的?为什么语言能够成为概念的外化交流的媒介形式,或概念的显现形式?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从何而来?此外,语言的本质是什么?语言是从何处发展出来的?一个个语词符号是依据什么而能够组合为语言的?等等。坦率地说,我近来所作的概念论的思考,就是企图就这些问题作出回答。老茧对语言很有研究,但我总觉得,老茧始终是用一种“精确”的先验方式来规定语言。因此,我以为,老茧对语言的研究,第一,需要深入到语言生成的经验历史基础,即符号文化的产生;第二,要深入到从符号到概念的造就;第三,由此把握语言和概念的辩证联结。
看了袁先生的类表象(概念)的形成。袁先生将概念称为类表象会产生的问题是:1、概念是一种观念的建构,这种观念的建构既具有它的经验历史性,又具有它的逻辑能动性,类表象的提法是难以触及概念的建构性的。例如,“人性”这个语词,有着不同概念建构,有宗教意义的人性概念,有道德意义的人性概念,有阶级意义的人性概念,有社会意义的人性概念,有生存意义的人性概念,有平等意义的人性概念。这些不同意义的人性观显现的是不同的人性概念建构。因此,概念并不是一种形象的表象而是一种观念的建构。用表象的提法是难以反映概念的特性的。2、袁先生认为,“语音和文字之所以能专司区分表象的职责,在于语音随时可以通过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文字可以随时通过手写出来”。许多高级动物和人一样也有发音器官,也有四肢,为何它们不能产生语音和文字的表象呢?以及它们的神经联系为何不能由此而生成类表象呢?我们能不能仅仅从生理的器官和神经联系上来揭示符号、语言和概念的由来呢?人类意识方式和动物意识方式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以及这两种意识方式的差别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它的经验历史的具体性是什么呢?它的逻辑建构的必然性又是什么呢?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深入地清理和思考的。
我希望袁先生能解说一下人和动物的区别。我家里养了一条狗已经8岁了。我常在观察我家的那条狗。狗和人一样,也有发音的器官,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发出不同的音节;它也有记忆能力,记忆能力并不差;它也能把若干语音同某些事件联系起来建立某种神经的刺激和联结;它有四肢,会在潮湿的泥土上留下脚印,并用前足抓划地面。但是它却始终不能对我说:“你是人,我是狗”。也就是说它的头脑里始终没有“我“、“你”、“是”、“人”、“狗”这样的概念建构。这是为何呢?我想请袁先生就此深入地考察一下。这和概念是如何在我们头脑里造就的问题是直接相关的。
1、因此胃只是一个被我们称之胃的东西的一个称呼而已。
强国先生指出了胃只是一个被我们称之胃的东西的一个称呼而已。这句话说的很不错,我赞成。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这个被我们称之为胃的东西是什么呢?它是一种心灵的存在呢,还是一种客观存在呢?强国先生的所说至少说明了这样一点,即【胃】这个语词是一种被称之为胃的东西的符号指代,或被称之为胃的一种东西的概念建构。这样【胃】这个语词符号或【胃】这个概念建构是同被称之为【胃】的东西密切相关的,没有这种被称之为【胃】的东西,那么我们是不可能凭空地生成出【胃】这个称呼的。用我的话来说,没有这种被称之为【胃】的东西,是生成不出【胃】这个符号指代和概念建构的。在这样的意义上,【胃】这个称呼,【胃】这个符号,【胃】这个概念建构就具有着它的经验的客观来源,它不再是一种纯心灵的或纯文法的东西,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主客互为关系为基础的观念的抽象。离开了主客互为关系的基础,种种称呼、符号和概念都将离开我们而消逝而去。
此外,关于夸克是物质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需要对【物质】这个概念进行界定。即先要确定【物质】的定义。物质的定义长期来有各种各样的见解。例如,在一些学者那里【物质】是种种有刚性的,有质点的,有广袤的东西的总体抽象;在一些学者那里【物质】是一切具有物理性状的东西的总体抽象;在一些学者那里【物质】是一切实体对象的总体抽象;在一些学者那里物质就是一切存在的总体抽象,如此等等。由此,【物质】有着它的种种不同定义的概念建构。看来,我们很难确立一种绝对的唯一的终极的物质定义。种种物质的定义都是有着它们自身的限定的。搞清了这一点,那么,对夸克是不是物质的证明就是,你是从怎样的定义上来证明。从具有物理性状的总体抽象的定义上,夸克无疑是物质,因为夸克具有它的物理性状,它还可能是一种有着六个维的弯曲的有若干洞的弦的结构。
这个结构是想象出来的还是看到的?
建议强国先生读读这方面的学术著作,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前沿思想,特别是由数学模型所开辟的物理学研究。即弦论是怎样由它数学模型所建构的。以及弦论是怎样以其数学模型的演绎而较好地解释夸克的种类和特性的。
---人类应依据【所知】来说话,还是应依据【客观存在】来说话呢?你怎样选择?
第一,你的【所知】是指什么,这种【所知】从何而来?!
第二,如果不依据客观存在,那么依据什么呢?是依据你的语言文法吗?!,那么你的语言文法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第三,老茧的语言文法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它的生成的根基,也就是说老茧不懂得人类的语言是从怎样的根基上生成出来的,也不了解生命的意识方式是怎样从主客互为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二十多年前,我接触了英国的分析哲学,在分析哲学看来哲学的问题就是语言的问题。为此,分析哲学力图用一种先验的绝对的语言规则来规范语言,从而给出哲学的治疗和还原。老茧的语言文法在我看来,基本上是遵循着分析哲学的路子的,但走得比分析哲学更为极端。至少在分析哲学代表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的问题已经关系到了语境的经验历史的思考了。也就是说分析哲学已经觉察到先验的绝对的语言规则是难以确立的,对语言的理解需要进一步从语境的经验历史中寻求。而老茧的语言文法则始终否定语言生成的经验历史性。分析哲学不能回答先验的绝对的语言规则从何而来,老茧的语言文法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黑格尔说过,哲学是一种思维运动,是一种追求绝对的思维运动。我很赞成黑格尔的见解。我的见解和黑格尔所不同的是,在黑格尔那里,这种绝对是终极绝对,在黑格尔看来,他的绝对理念就是一种统摄一切的终极绝对。是一种唯一的最终的哲学样式。在这种终极绝对面前,是不会有老茧语言文法的任何位置的。而在我看来,哲学史上的种种绝对都不是终极绝对,而是种种自我绝对,每一种自我绝对都是一种哲学的视域,都是不能凌驾于整个哲学之上的,也是不能终结哲学史的发展的。哲学史的发展就是种种自我绝对创立的不断涌现和加入。因此,唯一的哲学样式是不存在的。哲学的种种关于绝对的追求,反映了哲学思考的多样性和它的多种样式。如果哲学只有一种唯一的样式,那么有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哲学样式还需要老茧的语言文法干嘛。
那么我来问你,如果人类没有任可“先验”,人类还能不能做学问呢?
生命和生命的意识方式都是在漫长的主客互为关系的经验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因此,在这里不存在先验。
思维运动在个体的脑子里,你怎样来证明它?你依靠什么来证明它?
人类的思维运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感觉方式的思维运动,一种是概念方式的思维运动。这两种不同方式的思维运动通过人类的知性的和认识的实践和交流来证明。
只有一种主客相符的“正确性”存在。
是这样的吗?!以颜色为例,对同一对象,在室内灯光下是暗红色的,在阳光下是亮红色的,在黑暗中是漆黑色的。请问究竟深红色的是主客相符的正确性呢?还是亮红色的是主客相符的正确性,抑或漆黑色是主客相符的正确性。请WWW5608能否告诉我,到底那一个是唯一的主客相符的正确性。
看来老茧还是坚持自己的无根基的语言文法。我一直说过,人类的概念方式的思维活动是通过语言符号来显现的,在这点上我和老茧没有什么大的分歧。我赞同老茧关于语言是一种群体交流的媒介方式。我和老茧的分歧在于,老茧的语言是由文法所规范的,而这种文法则是由老茧所自我独断的,好比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老茧说要有文法,于是就有了文法。自从有了老茧的文法,哲学的黑暗才被光明所充满,世界才被建构起来。而我认为,语言是一种语词符号,是一种音节和文字结合的语词符号。能够使语词符号成为语言,成为思维的表达方式,关键就在于符号定义的概念建构,而这种概念建构的逻辑能动在于它主客互为的抽象和概括,它的共性集合的逻辑递升,它的从具体到抽象和抽象到具体的运动,而不是老茧的那种空洞无物的,既没有客观具体来源,又没有概念逻辑能动,更没有主客互为关系历史孕育和生成的文法。老茧自认为他的语言文法使哲学充满了光明,可是在老茧的语言文法的一片光明中,犹如在一片黑暗中一样,我们仍是什么也看不清的。
1、生命意识方式不是自身绝对的,而是从生命体存在的主客互为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了,地球上的多种多样的生命形态都是在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的主客互为关系中发展出来的。对于生命意识来说,也同样是在主客互为关系中生成它的不同方式。
2、地球上的生命意识大体发展出了三种方式。一是反应意识方式,二是知性意识方式,三是概念意识方式。
3、物的反应和意识的反应的不同和界分:
物的反应是一种物与物的关系,它的主要显现方式是痕迹反应,它由物与物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所建构。例如,一棵树被火烧焦,这种烧焦所显现的痕迹反应是化学式的;陨石砸在地面形成陨石坑,这个被砸出的陨石坑所显现的痕迹反应是物理式的。
意识的反应则不同,意识的反应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它是一种生命方式的主体感知和作为。所谓意识就是,生命方式的主体感知和作为。
4、这里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是:
第一,生命体的定义。
(1)生命体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它是主客体的统一。
(2)生命体是一种具有感知、作为和记忆的组织系统。
(3)生命体具有自我复制、遗传和繁衍的能力。
(4)生命体亦有着它的物理式和化学式的反应过程,及这种物理式和化学式反应的种种显现。
第二,主体的定义。何谓主体:第一,它是生命方式的,是一种具有感知、作为和记忆机能的生命体,不管这个生命体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是植物性的还是动物性的。第二,它以所感知、作为和记忆的对象为客体,不管这个对象是外部的存在还是它的自身存在。第三,主体以客体,客体誉主体为互为的界分。
第三,意识的定义。关于意识:第一,意识是一种生命方式的主体机能。没有生命方式的主体,意识也就失去了它的根基;第二,意识是主体对客体对象的感知、作为和记忆。第三,意识随主客相互关系的经验历史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本能到文化,由自存到自我,经历了它的不同发展形态。
是的,动物也有意识,动物的心理是一种意识活动。在我看来动物是具有知性意识的。当然,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不仅具有知性意识,人更具有动物所没有的概念意识。至于何谓知性意识,何谓概念意识,我将在生命意识方式的探讨中继续谈自己的研究。
回复:意识与感知又有什么分别?据我所知,感知也是主体对客体对象的一种作用。
关于意识与感知的分别,我思考了一下,我的想法是:
1、感知是意识的基础,没有感知就没有意识。但意识又并不等同于感知。意识以感知为基础,意识在感知的基础上,有着对所感知对象的反应、判断和建构,形成着意识的不同方式,即反应意识方式,知性(判断)意识方式和概念(建构)意识方式。因此,我的见解是意识以感知为基础,又不停留于感知,意识是感知的进一步发展。
2、你认为感知也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一种作用,我觉得需要作些探讨。例如,我感知到了火的“灼痛”,但这种感知是否体现了主体对客观对象的一种作用呢?我觉得很难说,因此,我把意识同感知作了区别。感知是主体对所感知对象的一种感知,这种感知是处在一种被动的作用关系中,而意识以感知为基础,它是对所感知的对象的反应、判断和建构,因而是体现了一种主体的能动。
3、我现在感到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难点倒是我们如何来定义“感知”。即这里的感知是一种怎样的概念建构,对这里的感知的“知”我们当如何来理解。我现在还没有完全思考好。过几天再来谈所思考的见解。
关于感知。
感知源自于生命体的触觉,这种触觉需要进一步从生命体的生理构成的神经机能中寻求。而这正是生命科学所孜孜不倦的任务。大致说来,生命体的神经机能生成着生命体的触觉,生命体的触觉生成着生命体的感知,生命体的感知生成着生命体的意识。而这样的生成过程,一方面形成了生命体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主体性,并在我们的概念建构上,以这种生命体触觉、感知、意识为主体,以所触觉到、感知到、意识到的种种对象为客体,建构了主体与客体界分。另一方面,这种生命体的触觉、感知和意识的主体存在,以所触觉、感知和意识的客体对象为相互关系,以主客相互关系的经验历史为基础。
生命体以其机体触觉的神经信号处理对所触觉的对象生成生存所需的感知择取,这种触觉的感知择取生成生命体的最为基本的意识方式,即反应意识方式。如,草履虫在水中的游动和对养料的摄取,兔笼草分泌粘液对昆虫的诱捕,蜘蛛结网对食物的获取等等。这些行为都以生命体的机体触觉,以及这种机体触觉的感知择取为基础,它们是最为原始的意识方式。这种最为原始的生命意识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反应意识。     这种反应意识的特点:
1,它是对所触觉对象的感知择取,这种感知择取从一开始就显现了意识的能动。这里的触觉对象的感知择取包含了对食物养料和生存环境的感知择取;
2,这种感知择取以生命体的触觉和所触觉的对象为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显现了生命体的意识方式从一开始就是以主客互为关系为基础的,即是建立在主客关系的经验性基础上的;
3,这种感知择取的反应意识方式,是以生命体生存和繁衍所需为出发点的,因此,它总是以自身所需为界限的。也就是说生命体的意识方式从一开始就是以自身所需为建构和界限的。我们不能设想一种离开自身界限的意识。因此,对生命体意识方式的探讨,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懂得,任何意识方式,都是从生命体的自身需要中生成和发展出来的。
意识所显现的对象样式不是自身绝对的,而是同生命体自身需要的感知和摄取方式相关的。
欢迎你提出问题。对生命的意识方式我现在发帖的所取方式是讨论性的,所谓讨论性就是尚未定论。生命意识是一个很深和很难的课题,关于意识有过弗洛伊德的分析结构,即无意识,潜意识和意识的结构。也有本能的意识、下意识的种种探求。
本人主要是在概念意识的思考和探讨中,提出一种新的看法或主体的清理,即生命的意识方式大致有三个层次:
第一是反应意识。这是一切生命体大体都有的,这种意识是从生命体生存的触觉择取功能的形成中发展出来的。这种为我称之为反应意识的意识方式,既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又是最为基础的意识方式。
第二是知性意识。这种意识高于反应意识,它已经具有的综合判断的择取能力,是一种高于感知择取的意识方式,这种意识方式为高级动物所有。
第三是概念意识。这种意识源自于符号的文化制作,即通过符号的文化制作,将知性的综合判断上升到符号的抽象和概括,并进而通过抽象和概括的逻辑建构,上升到概念的建构,并将这种概念建构赋予一切意识的对象。这种概念意识方式是人类文化的创造,到目前为止,为人类所独有。
这样,生命的意识方式在我看来,一是有它的层次性的,这种层次性既有基础的本能性,又有文化的创制性;二是一种主客相互关系的自然史的发展过程;三是它造就了生命体的主体性。
回复:
【意识】: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这样的定义可以在百度上查到。但我以为汉语大词典对意识的上述定义是不确切的。这个定义没有反映出意识的本质所在。
注:由《汉语大词典》可知:
【本能】:(1)人类和动物不学而能的行为。如婴儿吮乳、蜜蜂酿蜜等。
(2)形容某种下意识的举动或反应。
汉语大词典的这条定义是非常片面的。本能这样东西,从这一代看来是不需要学习的,但它是以前许多代的经验积累的形成和遗传。因此,一切生命体和生命体的本能,归根到底都是具有主客互为的经验历史的,是在主客互为的学习和彼此关联中生成和发展的。在哲学讨论中,不要以汉语大词典为权威。汉语大词典是由人编撰的,那些编撰者并不真正懂得意识和本能的自然史过程。事实上,对意识、精神和思维人们仍在探索和清理之中。
人类的一切反应活动也是建立在本能性活动反应机制的基础上,人类的生存活动之所以能超脱确定的本能性活动反应,人类之所以能在动物的基础上进化为人类,关键就在于人类思想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思想意识是人类进化社会形成的根本。
问题在于人类的思想意识是怎么区别于动物而产生的,或者说人类的思想意识是通过怎样的具体途径生成和发展出来的。我的概念论的核心就是要探讨和弄清这个问题。也欢迎有见识的网友们一起来发掘和清理。
看了先生的见解,深感不安。     第一,关于官产阶级的问题。先生认为:“如果说官产阶级在其形成的最初阶段,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的话,那么现在,这个阶级已经在阻挡社会的进步”。先生当如何来铲除这个“官产阶级”呢?是用和平的手段还是用暴力的手段呢?!是否需要进行一次用暴力荡涤官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呢?!抑或进行一次新的类似六七十年代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和打到走资派的文化大革命呢?!
第二,先生认为:“纵观国际共运,横观那些已经改变了颜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哪个问题不是出在“国有制”上?国有制必然产生官产阶级,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反面,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的歧途,高度的国有制就是高度的垄断和专制,它既能导致战争又能导致亡国,前苏联就是前车之鉴。”那么,先生又将如何来消除“国有制”呢?!抑或如何用先生式的“公有制”来取代“国有制”呢?!谁又是这个取代的执行者或革命阶级呢?!
第三,看来先生是期望通过新的阶级分析,明确谁是敌对的阶级,谁是革命的阶级,谁是可以联盟的阶级,通过阶级斗争的动力结构,在当代中国引动一场新的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大规模的社会行动。如此,引发的后果又将会如何呢?
政治改革需要我们提前做理论探讨。
我同意对政治改革需要提前作理论探讨。然而我觉得在这方面,第一,要对中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作全面的分析;第二,要引入世界发展的新的社会进程的思考。
我不赞成先生以官产阶级和共产阶级的两大阶级对立来分析中国当代社会。这将造成新的阶级斗争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治国理论。如果现时的中国真的存在官产阶级和共产阶级的两大阶级和阶级对立,那么,中国的问题就将要诉诸于阶级斗争了,而不是靠社会主义民主所能解决的。先生从中国社会形态分析到阶级分析,很容易使人感到,先生在内在地诉诸于新的阶级斗争理论,而先生的社会主义民主则是一种以新的阶级斗争理论为主导的民主。列宁在他的《国家与革命》中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民主是一种政治范畴,在阶级社会的对立中,民主只是一种阶级斗争的方式。
是阶级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提得非常关键,抓住了要害。
做理论研究的人都是理想主义者,没有一种万能的理论。
确实不存在一种万能的理论。
至于做理论研究我以为,既要充满理想,又要思虑现实。比如,当我们谈论公有制时,就要考虑这种公有制的具体实践方式,当我们谈论公有制民主时就需要考虑:这是怎样的一种公有制民主,这种公有制民主将如何来具体建构和操作,这种公有制民主在现实的复杂环境中有没有实际建构和操作的可能,它的本身将会带来什么新的社会重大问题和可能的灾难,在实际操作中会不会走向它的反面。例如,讲公有制民主或共产阶级民主,会不会走向新的共产阶级政党的集权等等,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而政党又是以若干领袖为核心的。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它的另一面就是国家的统治。以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来处理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和推进中国的政治改革,只会带来新一轮的社会动乱和新的集权统治。因此,做理论工作光有理想不行,还必须深入地考虑现实中的问题,要从方方面面的综合权衡中想问题。我在阅读二月河写的《康熙皇帝》时,其中读到治国之道时,康熙帝有一个很深刻的见解,即凡兴一利,必随一弊。也就是说凡做一事总是利弊相随,是需要作相当的综合权衡的。当我们要出台一项管理规定或措施时,必须先思虑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它所将产生的问题,如果它将产生的问题比所要解决的问题更为严重时,就要在综合权衡中对这项管理规定和措施进行调整,甚至另行思路和方法。理论研究也是这样,当一种理论脱离实际操作的可能,或这种理论将会带来更大的问题或社会灾难时,就需要自我勇敢地对这种理论进行新的审视和扬弃。
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立论是没有问题的。如何解读?本人困惑已久。
本人以为,对当今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以阶级斗争为立论是很成问题的。
第一,中国社会当今的问题是发展起来所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社会问题,但不是阶级问题。社会问题和阶级问题之间没有等号,如果我们以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学说去处理中国当今的社会问题并付之于行动,其结果将会导致的是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动乱,而这种动乱只会造成新的集权和专制制度。在历史上,专政这个东西总是和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希冀通过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来建立“公有制民主”,只能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幻想。
第二,阶级斗争并不会造成一种新的社会建构。在中国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中曾发生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往的教科书上一直赞美这些农民起义推进了历史的发展。然而,冷静地观察,这些农民起义推翻了一个封建皇朝,又建立了一个封建皇朝,并没有能够改变土地私有基础上的宗法小农经济,并没有能够改变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建构。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一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建构的变革,其内在的原因在于它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式,只有当一种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切入进来,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它才会带来人们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政治、文化和道德的种种变革。在这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观是正确的。阶级斗争的本身并不会孕育和产生一种新的社会,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建构。阶级斗争只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时期社会变革的助产士。
第三,阶级斗争的学说并不是一种放至一切社会皆准的绝对真理。它同其他任何学说一样也有自己的界限。例如,对原始社会的发展就不能运用阶级斗争的学说。对中国当今社会和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和发展起来的国家也不能再运用阶级斗争的学说。阶级斗争曾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动力结构,这种动力结构是建筑在人类生活总体贫困的生产力基础上的,正是这种总体的贫困才造成了各个时代少数人富裕和大多数人穷困的阶级划分、阶级对立、阶级统治和阶级斗争。当今时代,从上世纪中叶以来,就整个世界范围而言,工业革命和科技文明的发展,使整个人类社会在其主导层面上改变了人类的总体贫困。中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通过改革开放,引入世界经济的发展资源和市场化的运作,短短数十年就改变了困扰中国数千年的短缺经济,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驱动机。中产阶层已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和南方广阔的城乡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并向北方和内地辐射。如果看不到这一大势而谈论中国的社会形态分析,就必将会离开中国和当代世界的发展主流。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和财富创造能力在主导的层面上改变了人类的总体贫困状况,少数人富裕和大多数人穷困的阶级划分、阶级对立、阶级统治和阶级斗争,已在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和发展起来的国家被消除。阶级斗争曾是以往若干社会形态历史发展的动力。而在今天,随着人类总体贫困状态的改变,社会生产力和财富的创造能力则移去了这个历史发展的动力结构。在当代中国再用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来处理社会问题,必将使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走向谬误,走向倒退,是极其要不得的。
第四,是阶级问题还是社会问题?我之所以非常赞同,是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极为重要,当今中国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是发展起来的社会问题而不是阶级问题。我们应当看到这是一种发展起来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公平、开放和透明的方法,通过市场和社会自治的培育和法规,通过政府职能的调整,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通过分配、福利和公共服务的提高和调节,等等来予以解决和缓和,使中国社会走向和谐、稳定、有序的进一步发展。只有把当前的中国社会问题同阶级问题界分开来,才能离开思想和政治上的误区,才能获得正确的观察和思考,才能提出切实的建议和方案,才能获得新的历史智慧。
知性意识与反应意识。     反应意识是建立在感性择取基础上的,而知性意识则是进一步建立在判断择取基础上的。出现这两种不同的差别在于,生命体的触觉方式的进化。生命体的触觉方式的最基本方式是体觉,一般而言,原始的生命体是以单一的体觉方式而感知择取它的生存所需的,正是这种单一体觉方式的感知择取确立了反应意识的生理基础和经验基础。随着生命体的触觉方式的进化,特别是从单一的体觉方式衍化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包括体觉在内的多元触觉方式,生命体逐渐生成了多元触觉的合成,这种多元触觉合成则为生命体的意识方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多元触觉的合成,使生命的触觉从单一的触觉走向综合的触觉,并由此合成触觉对象的种种意识判断,如利害的判断、形体的判断、异同的判断、力量的判断、行为的判断,位置的判断,环境的判断、距离的判断、速度的判断、方向的判断等等,并由这些判断的种种综合,作出生命体的择取。我把这种以判断择取为基础的意识方式称之为知性意识。
反应意识与知性意识既相区别又有共性,其共性在于,这两种意识方式都是建立在生命体的触觉基础上的。区别只是在于一种方式是建立在单一触觉基础上的,而另一种方式是建立在多元触觉基础上的。一般来说,低级的生命体是单一触觉的,而高级的生命体是多元触觉的。前者具有反应意识,后者拥有知性意识。当然,由于进化的积累和差异,不同低级生命体的反应意识会有不同的差别;不同高级生命体的知性意识也会有不同的差别。例如,以狗和猫相比,狗的知性意识相对比猫高,而在狗的不同种类中,有些狗类的知性意识相对比其他狗类强,等等。
1、我不知蜗牛能否发展出知性意识,正如我不知现在的猿猴能否进化为人类。但地球上的生命体已发展出了知性意识。
2、我的哲学思考是以主客互为的经验历史为基础的。哲学不是先验的,哲学的讨论必然会涉及到生命体的进化,并汲取生命科学和生理学的成果。
3、关于概念意识我已经在论坛上有多篇论述,也是谈得最多的。在生命意识方式的讨论中,我所要做的工作是,从反应意识、知性意识和概念意识三个层次的联系上,揭示意识的自然历史。
知性意识的基本特征是:
1、知性意识根基于生命体多元触觉的对象合成。正是这种多元触觉的对象合成,使生命体的意识形式从单一的触觉反应意识,发展为了多元合成的知性意识。
2、知性意识具有判断的择取能力。这种判断择取的意识能力高于感知择取的意识能力。在判断择取的的意识方式下,主体已经可以对客观对象,即客观的物的对象,环境对象,相互关系对象,进行合成的判断,并由此作出主体的选择和行为。知性意识之所以具有合成的判断能力,是在于它根基于多元触觉的合成。这种多元触觉的合成,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体觉的合成,其本身内含了一种对意识对象进行种种合成的确定能力。正是这种对意识对象合成的确定能力,造就了知性意识对对它的意识对象,对事物、环境和相互关系的判断和择取。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的批判》中,把判断作为一种理性的范畴,把时空作为一种知性的范畴,而在我看来,判断在其基础本质上并不属于理性范畴,判断亦属于知性范畴。
3、知性意识具有主客互为的本能制作能力。这是知性意识最为重要的主体能动。在自然界,我们越来越多地深入观察到,许许多多的动物在长期的生存环境中,形成了种种各自方式的主客互为的本能制作。例如,许多鸟类会利用树枝草叶等纤维材料制作自己的巢窝;有的猴类会利用合适的石块作击打工具,砸碎坚硬的果壳,使自己取得果壳里的肉核;在城市环境生活中的乌鸦,则会利用交通信号灯和马路上行驶的车辆,把咬不动的果实丢在路面上,让行驶的车辆碾碎,并利用红灯停车的间歇飞到路面上啄取被碾碎的果实。如此等等。生命体的知性意识的诞生带来了一种主客互为关系的本能制作能力,这种本能制作能力为人类的文化制作的出现,以及人类概念意识的生成提供了一种主体性的基础。
这里涉及到了本能的问题。关于本能,我们需要深刻了解的是,任何一个生命体的本能,无论是它的反应本能,还是制作本能,表面上看来是这个生命体生而具有的,但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主客互为关系的产物,即它们是生命体从长久的生命史的主客互为的经验历史中发展形成的。因此,一切生命体的反应本能和制作本能,是由它们无数前代的主客相互关系的经验积累所铸就的。对这一代的生命体而言它们似乎是生而具有的和先验的,而对于它们的无数前代的整个生命史而言,它们则是主客互为关系的经验历史生成。
欢迎你提出问题。对生命的意识方式我现在所取方式是讨论性的,所谓讨论性就是尚未定论。生命意识是一个很深和很难的课题,关于意识有过弗洛伊德的分析结构,即无意识,潜意识和意识的结构。也有本能的意识、下意识的种种探求。
本人主要是在概念意识的思考和探讨中,提出一种新的看法或主体的清理,即生命的意识方式大致有三个层次:
第一是反应意识。这是一切生命体大体都有的,这种意识是从生命体生存的触觉择取功能的形成中发展出来的。这种为我称之为反应意识的意识方式,既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又是最为基础的意识方式。
第二是知性意识。这种意识高于反应意识,它已经具有的综合判断的择取能力,是一种高于感知择取的意识方式,这种意识方式为高级动物所有。
第三是概念意识。这种意识源自于符号的文化制作,即通过符号的文化制作,将知性的综合判断上升到符号的抽象和概括,并进而通过抽象和概括的逻辑建构,上升到概念的建构,并将这种概念建构赋予一切意识的对象。这种概念意识方式是人类文化的创造,到目前为止,为人类所独有。
这样,生命的意识方式在我看来,一是有它的层次性的,这种层次性既有基础的本能性,又有文化的创制性;二是一种主客相互关系的自然史的发展过程;三是它造就了生命体的主体性。
注:由《汉语大词典》可知:
【本能】:(1)人类和动物不学而能的行为。如婴儿吮乳、蜜蜂酿蜜等。
(2)形容某种下意识的举动或反应。
汉语大词典的这条定义是片面的。本能这样东西,从这一代看来是不需要学习的,但它是以前许多代的经验积累的形成和遗传。因此,一切生命体和生命体的本能,归根到底都是具有主客互为的经验历史的,是在主客互为的学习和彼此关联中生成和发展的。在哲学讨论中,不要以汉语大词典为权威。汉语大词典是由人编撰的,那些编撰者并不懂得意识和本能的自然史过程。事实上,对意识、精神和思维人们仍在探索和清理之中。
问题在于人类的思想意识是怎么区别于动物而产生的,或者说人类的思想意识是通过怎样的具体途径生成和发展出来的。我的概念论的核心就是要探讨和弄清这个问题。也欢迎有见识的网友们一起来发掘和清理。
1、我不知蜗牛能否发展出知性意识,正如我不知现在的猿猴能否进化为人类。但地球上的生命体已发展出了知性意识。
2、我的哲学思考是以主客互为的经验历史为基础的。哲学不是先验的,哲学的讨论必然会涉及到生命体的进化,并汲取生命科学和生理学的成果。
3、关于概念意识我已经有多篇论述,也是谈得最多的。在生命意识方式的讨论中,我所要做的工作是,从反应意识、知性意识和概念意识三个层次的联系上,揭示意识的自然历史。
在一般的情况下,面向对象是面向客体。但有时候会发生一些问题,例如,当思维或主体以自身为对象时,这样的“面向对象”用“面向客体”来等于就有问题了。因此,“面向对象”和“面向客体”是有区别的。“面向对象”比“面向客体”有更大的包容性。即它既包容客体,又包容主体。
在科学研究上,狭隘于应用不搞基础研究是不行的。在我国基础研究很少被人重视,这就是出不了重大的开创性的研究成果的原因所在,也就是我国哲学和科学发展,包括政治学和经济学,以及数学走不到世界前沿的症结所在。
综观西方科学史的发展,许多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无不建立在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确立中的。正是电磁理论,光的波粒性、量子力学等等很玄的的基础理论,给电子的和光子的新的技术革命带来了开创性的发展。
早些年我看过一本书,书名《基督教哲学1500年》。说老实话,刚看这本书时觉得都是玄论,但是仔细读完,才深感,正是许多概念和逻辑的深入的和长久的细致的讨论,为西方知识界留下了严密的逻辑思维的传承,这种传承对西方的思维,精神,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为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在伽利略时代,中国有了《天工开物》,是很重视技术应用的。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呢?当然有各种原因,但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建议先生读一读《天工开物》,把宋应星的思维方式同伽利略的思维方式比较一下,能否告诉我两者有何不同。此外,哲学和科学是二种不同的思维层次,是建立在二种不同的概念逻辑阶乘上。建议先生对什么是哲学,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宗教,什么是艺术作些比较和研究。基础理论的缺乏是不能够使一个民族有深刻的思想和创造力的。
关于形式和内容,有人以为形式是由内容所决定的,但亦有人以为形式具有它的建构性,内容是由形式来建构的。例如,一块大理石,当赋予(雕塑)它一定的形式时,它建构了这块大理石相应的内容。面对形式和内容的相互关系,亦有人说,形式是内容的,内容是形式的,两者之间没有可以界限的次重之分。
关于语言,它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记号和指代的功能;二是交流的功能。这两种功能就是符号的功能。语言的约定性是渐进形成的,是当下的语境、各自的符号系统、不同的历史文本、信息传递的方式、不同语言方式的交汇影响、以及种种偶然因素的综合促成,并不是先生所以为的那么简单和绝对。英国的分析哲学在其早期认为可以用某种绝对的规则来达到语言和语言使用的绝对约定,但到了后期就深深感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感到对语言的理解必须进一步深入到它们当下的语境和历史文本。
',1)">
您已欣赏本作品 分秒  感谢光临健君文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