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到哪里买摄影器材:第一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27:1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单位
公共课部思政教研室
课程学分
4
考核方式
√ 考试  □ 考查  □ 其他方式:
课程类别
√ 公共基础课   □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 专业选修课
□ 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课   □ 其他课程
学时数
总学时: 104  理论学时:  64  实践学时:  40 上机学时:
任课教师
陈斌
职称
副教授
教师来源
√ 本校教师
□ 外聘教师
使用教材
√ 统编教材  □ 自编教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吴树青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教学参考用书
《毛泽东选集》第1、2、3、4卷
毛泽东
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邓小平文选》、3卷
邓小平
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1、2卷
邓小平
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年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中共中央宣传部
学习出版社
2003年版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中共中央宣传部
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十七大读本》
2007年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精彩教案”
制作单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教    师: 陈 斌 副 教 授
Email: cb7732@sohu.com
联系电话:13476417116或0710-3973498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体系。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板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章标题: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授课对象:高职大学生
学时安排
8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要求(包括了解、理解、掌握 三个层次):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实践基础、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准确的认识。
教学内容(注明属“三基”或一般综合或综合的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1、本章的“三基”与综合性的内容;
2、精心制作并讲授4个“优秀教学案例”。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历史进程及其实质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评价;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地位、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地位、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历史地位、指导意义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进程、思想实质及其预期目标
教学手段:PPT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并运用双向机制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启发式、实践教学等,激发教学活力,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对该课教学感兴趣和终生受益。
教学学时:6学时
课后作业:
一、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科学发展观
二、基本理论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阅读书目(包括参考书、文献资料等):
1、《毛泽东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1、2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中共中央宣传部  学习出版社  2003年版。
5、《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中共中央宣传部  学习出版社  2006年版。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7、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第一章   教 学 过 程(一)
授课时间: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第1次课
教学过程设计:组织教学: 1 分钟;复习旧课 0 分钟;
讲授新课:  80分钟,其中包括讲授2个优秀教学案例;
看影像资料: 4分钟;  讨论/答疑/小结  5 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课□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示教√   指导√
教学手段(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教学章节: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PPT-2]
目的要求:使学生总体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有一个总体认识和把握;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教学难点
● 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并运用双向机制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启发式、实践教学等激发教学活力,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对该课教学感兴趣和终生受益。
教学内容和学时:第一次课2学时
组织教学: 1 分钟            复习旧课: 0  分钟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PPT-5]
[相关链接1]:
◆[双向机制教学法Ⅰ]:(3分钟)               [PPT-7]
●[教师提出问题]: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何以需要)?
◎[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提出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
◎[激发学生参与讨论]:
▲     ▲  [讨论点评]。进入新课→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35分钟)        [PPT-8]
1.毛泽东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提出的。
2.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PPT-17]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PPT-19]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不断创新体制与完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二个重大问题。实现国家强盛与人民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三个重大问题。
从整个党的历史来看,通常都是说这样三段,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段,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段。相应地,在第一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第二段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期,是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在第三段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三段历史,两次飞跃,三大成果,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的历史进程的简单概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没有结束,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继续。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断地同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PPT-2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走向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一种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PPT-27]
1、旗帜问题至关紧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2、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明确界定,这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
精心制作“优秀教学案例”Ⅰ
[案例呈现]:                           [PPT-30]
世纪宣言——从《共产党宣言》到科学发展观
一个政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旗帜的指引。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中国共产党高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面旗帜,并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增添新的理论光辉。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写作的《共产党宣言》使全世界无产阶级求解放的斗争,有了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旗帜。
正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点燃了中国天空上希望的太阳;正是《共产党宣言》,播下了燎原中国大地的思想火种。
从《共产党宣言》到科学发展观,就这样浓缩了160多年的风云岁月,汇聚成了一部社会主义运动探索前进的历史。这部历史的字里行间,反复昭示着,这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历史,是一部着眼于新的实践、新的任务的理论创新史,是一部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发展史。
16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欧洲上空缔造了一个神奇的“幽灵”。90多年前,这个“幽灵”飘落古老的中国大地,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东方婴儿。90多年后的今天,它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这就是历史,一部从《共产党宣言》到科学发展观的历史。照亮这条历史航道的,正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真理之光。
[解析]: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的《共产党宣言》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了共同的思想旗帜和理论基础。真理是闪光的,但是实践真理的道路却并不是洒满阳光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文化,要在经济文化落后、工人阶级弱小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必然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放射出真理之光。
中国共产党人在80多年的行程中始终高擎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书写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毛泽东思想”(板书)
◆[双向机制教学法]:(2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1、你了解毛泽东吗?     [PPT-32]
◎[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提出问题]:2、为什么要产生毛泽东思想
◎[激发学生参与讨论]:
▲[讨论点评]。继续进入新课→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35分钟)  [PPT-31]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PPT-36]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条件    [PPT-38]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 五四时期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毛泽东个人的性格与境界、修养等。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PPT-40]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时间:从中国共产党建立至国民革命失败。
标志萌芽的主要论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主要思想包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等问题,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时间:土地革命战争前期至中期。
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标志形成的主要论著:《井冈山的斗争》、《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主要思想包括: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政权理论、初步阐述了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特点: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不断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与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思想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时间: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至抗日战争时期。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标志成熟的主要论著:《<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主要思想包括: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
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4.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时间:解放战争时期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
主要著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
其发展主要表现在:关于同美蒋反动派进行斗争的策略方针问题;十大军事原则;新中国的建国理论和原则;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原则;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理论、方针和政策等。其中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主要内容    [PPT-45]
1.毛泽东思想的涵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建设;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政革和策略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贯穿在上述各个方面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毛泽东思想的特征
科学性——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独创性——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但不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已有的结论,以苏联经验为参照而不是照搬,是根据中国特殊情况所作出的理论创造。
完整性——它抓住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的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中国革命和怎样进行中国革命问题,在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内容、动力、
领导、前途、步骤、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多面的完备的科学体系。
发展性——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的方法论和体系的开放性,它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它具有发展的无限源泉和动力,能够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PPT-63]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这里,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个道理,以自制的“优秀教学案例”说明如下:
精心制作“优秀教学案例”
[案例呈现:[PPT-73]
民族复兴史上的精神血脉
毛泽东离开去了,但伟大留下的精神财富,却不会随风飘逝。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得,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还在于,他集中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奋斗经验和智慧,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气派和民族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用文字给他们的振聋发聩的思想插上了翅膀,但它飞越千山万水寻找落脚生的时候,手里握的是经过翻译的一个个方块汉字传达的真理。为了让这个真理之花在中国的土地上绚丽绽放,结出果实,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付出何等痛苦的代价,经历何等艰难的寻求,才确认和选择了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正是这面旗帜,以其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宝库,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领导者和广大干部,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正是这面旗帜,从昨天飘扬到今天,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赋予了中国人一种特别的理想和信念,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创新发展的激情和灵感。正是这面旗帜蕴涵的实事求是的灵魂,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扬光大,让中国共产党的指导理论一脉相承而又总是与时俱进。于是,邓小平理论横空出世,科学发展观泽被当今。毛泽东思想就这样成为了民族民族复兴史上的精神血脉。
[经典文本Ⅱ解析]:
从思想发展的线索来看,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其中,毛泽东思想是这一脉相承的思想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以独创性的内容极大丰富和全面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孕育和启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真正地植入中国本土,并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又为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次飞跃提供了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板书)
第一章   教 学 过 程(二)
授 课 时 间:200 年月 日   星期 第 节
第 2 次课
教学过程设计:组织教学:  1 分钟;  复习旧课  3 分钟;
讲授新课: 77 分钟, 其中包括讲授1个优秀教学案例;
看影像资料: 4  分钟; 讨论/答疑/小结  5  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课□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示教√   指导√
教学手段(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板书)[PPT-75]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对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
●正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
●正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并运用双向机制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启发式、实践教学等激发教学活力,使学生感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对该课教学感兴趣和终生受益。
教学内容和学时:第二次课 2学时
组织教学:  1 分钟; 复习旧课:  3 分钟
[相关链接]:“小平,您好”影像—2分钟
◆[双向机制教学法Ⅲ]:  2 分钟          [PPT-]
●[情景设问]:1、看了“小平,您好”,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回答]:
●[情景设问]:2、你如何看待邓小平?
◎[激发学生参与讨论]:
▲     [讨论点评]。进入新课→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PPT-77]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开放的世界环境,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借鉴,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思想条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和强大动力。
此外,邓小平的个人素养、务实精神和“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
第二阶段,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到1987年中共十三大。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
第三阶段,从1987年中共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日臻完善,达到成熟。
二、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PPT-89]
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系统地回答了一系列相关的基本问题。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在哲学认识论方面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邓小平理论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基础;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邓小平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基础。在政策上涵盖实际工作的各个领域,主要是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领域。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PPT-100]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精心制作“优秀教学案例”
[案例呈现]:“小平您好” ——中国一首永远不老的歌   [PPT-105]
20年前,天安门前游行队伍中,北大学生突然打出了一个意外的横幅——“小平您好”,此画面瞬间传遍世界,成为共和国历史上一段珍贵的记忆。
电视画面记录的那个历史瞬间是这样出现的: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胡耀邦最先看见了什么,微笑了起来,然后倾斜过身子对着神色庄重的邓小平说了一句话,同时手指向长安街上的游行队伍,小平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这时,电视镜头及时转向了游行队伍中间,在一群欢乐的年轻大学生的队伍中,一幅绿底黑字的大型横幅在天底下飘动。于是,全世界都看见了“小平您好”这个著名的口号。
“小平您好”,此画面瞬间传遍世界,成为共和国历史上一段珍贵的记忆。这简单的问候里面所包含的无限的意蕴,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回味不尽,所有的情感和话语,就用这四个字表达出来,多么的简洁,又是多么的丰厚和充满情感!真是“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小个子的伟人在“多事之秋”担起国家兴盛的重任,深知“任重道远”,所以要坚持“一个中心”一百年不动摇。他力挽狂澜,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积极的探索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致力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他深知人才匮乏的局限,大力发展教育,培育和发现优秀人才,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他具有大胆识、大气魄,对于国家他说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于一些事关国家民族利益的原则问题,他从不妥协、不让步。他奉行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公正的评价共和国的领袖。认准正确的事情,他总是能坚持做下去。或许他的坚定是一般人所不能具备的。而最让人敬佩的,他废除了终身制,带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
中国有了飞速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有赖于他的功绩和贡献。南巡讲话,如同春风一般,让中国的发展之花弥久留香——开的更美、更艳、更盛!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可以说,在中国大地上,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中,你是一位创造了奇迹的伟人!正如你所说的,“你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其实你更是“中国的骄子”!你的丰功伟绩都与人民的利益、国家民族的利益息息相关!
是的,中国已无“邓小平”,可是中国到处都是你的事业,中国到处都是你的家园,中国到处都不会忘记你!这片土地你深深的挚爱着;这些人民你殷殷的关切过!你走了,但不会离开这里,不会从人们的心中走出!
小平,你是中国一首永远不老的歌!
[解析]:
邓小平之所以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成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并不是偶然的,是同他崇高的品格和丰富的革命实践分不开的。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他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也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和世界人民的尊敬。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不但要学习领袖的光辉思想,而且要学习领袖的崇高风格和革命品格,领悟“立身做人”的道理,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双向机制教学法Ⅳ]:2分钟
●[情景设问]:1、为什么时代呼唤“三个代表”的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情景设问]:2、“三个代表”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激发学生参与讨论]:
▲[讨论点评]。继续进入新课→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PPT-106]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PPT-107]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础;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的重大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国际局势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外部条件。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若干重大决策;党的十五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纲领的概括和阐述;“三个代表”科学论断的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深刻阐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和具体要求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的总结;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PPT-118]
2003年6月中共中央同意印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比较系统地概括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PPT-12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一章   教 学 过 程(三)
授 课 时 间:200 年月 日   星期 第 节
第 2 次课
教学过程设计:组织教学:  1 分钟;  复习旧课  3 分钟;
讲授新课: 77 分钟, 其中包括讲授1个优秀教学案例;
看影像资料: 4  分钟; 讨论/答疑/小结  5  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课□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示教√   指导√
教学手段(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PPT-133]  (板书)
[相关链接]:影像—2分钟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其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
●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指导意义
●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并运用双向机制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启发式、实践教学等激发教学活力,使学生感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对该课教学感兴趣和终生受益。
教学内容和学时:第二次课 2学时
组织教学:  1 分钟; 复习旧课:  3 分钟
◆[双向机制教学法]:  3 分钟          [PPT-133]
●[情景设问]:1、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
●[情景设问]:2、科学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激发学生参与讨论]:
▲[讨论点评]。进入新课→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PPT-134]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精心制作“优秀教学案例”            [PPT-]
[案例呈现]:半个世纪人类发展观大反省
自从18世纪工业革命在西方发轫以来,人类便以为自己寻到了自我发展的终极密码,随着滚滚的车轮与隆隆的机器轰鸣,一番无边无际、无限无量的乐观发展前景被反复展示。但这种乐观最终被环境问题击碎,“技术万能论”与“无限发展观”一步步沦陷。
然而最终促发人类大反思的机会,却是一系列充满死亡气息的公害事件: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宾州多诺拉烟雾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5年开始的日本富士山县骨痛病事件……这些动辄令人大面积患病甚至死亡的环境事件,成为“自然界的报复”,冲击着一味掠夺自然进而破坏环境的片面发展模式。
1962年,一本读后令人毛骨悚然的作品登上美国畅销书的排行榜——这本名为《寂静的春天》的大作,并非什么惊悚小说,而是美国生物学家卡森论述杀虫剂、特别是滴滴涕对鸟类和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危害的著述。此书的问世,给作者带来了一些麻烦,但发展必须顾及环境问题的思维,却从此根深蒂固地走进了全球政治、经济议程的中心;书中提到的“可持续性”一词,逐渐成为流行概念。
一个真理,往往需要被不断地论说,才可能在人类“致命的自负”里挤出引起注意的空间来。而这样的一种注意,自然还跟整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要求“以理性质疑理性”的社会热潮紧密相关:嬉皮士、摇滚乐、同居潮……一系列要求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再“启蒙”的热浪“颠覆了世界”。
在这样的思潮下,人类可以一力主导经济前行与社会进程的认识论基础也发生了动摇。1968年,来自全球(主要是欧洲)的100多位学者、名流聚会罗马,讨论当时人类的困境与出路。聚会中,基于共同的担忧,与会者以人口增长、工业发展、粮食生产、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等人类面临的五大严重问题为研究对象,成立了一个名为“罗马俱乐部”的组织。4年后,这个组织发表了震动世界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根据数学模型预言:在未来一个世纪中,人口和经济需求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除非人类自觉限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否则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免。
报告也给出了一个激烈的解决方案:零增长。这显然有失偏激而遭诟病,以至反对者以同样的关键词撰书《没有极限的增长》进行反驳。
但这样的瑕疵不能淹没《增长的极限》的后劲,在“可持续发展”大行其道之后,这个闪耀着人类自我反省光辉的报告,被奉为了“绿色行动”的“圣经”。
1972年实在是新发展观的一个好年头,除了罗马俱乐部的经典奉献之外,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同年联合国环境署(UNEP)成立。在经过了“有机增长”、“全面发展”、“同步发展”、“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概念观念的嬗变之后,联合国选择从民间机构手中接过了“可持续发展”的大旗。
1980年代初,在美国连续出版《公元2000年的地球》与《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两本报告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的时机已经日益成熟。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
经过4年的研究与论证,WECD于1987年提交了成果——《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是在这份报告中,“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被正式提出。这一全新的发展模式深刻地检讨了“唯经济发展”理念的弊端,强调需要从当代和后代两个维度谋划发展,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明确提出要变革人类沿袭已久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调整现行的国际经济关系。及至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21世纪议程》,更进一步确认和明晰了“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与内涵。
几十载的理论突破,终于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开始有了实践的收获。美、德、英等发达国家与中国、巴西等后发国家,都先后提出了自己的21世纪议程或行动纲领,不约而同地强调要在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协调共进。
针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质疑与突破,无疑是首先在西方国家发轫并逐渐成熟的,这跟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完成了经济繁荣并遭遇相应问题有关。事实上,传统模式聚焦于经济的片面发展,一方面是人类的理性认知存在时代局限,同时更跟发展的程度有关——发展的自由要优先于发展的正义。如今,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呈现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路线,后发国家理当可以避免踏入同样的误区——不少后发国家在自己的经济赶超阶段都声明,自己不会重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然而结果还是往往存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发展自由优先于发展正义的阶段,但前车之鉴在眼,国际潮流所示,这样的阶段可以得到尽量的缩短,而跟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不限于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的人本关怀,被纳入协调、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最丰富地吸纳新发展观的内涵,而尽量缩短步向新发展时代的必要过程,是后发国家的一个重要后发优势。
[解析]:                          [PPT-]
发展是个古老而常新的概念,发展观是人类对发展认识的概括。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无节制的发展酿成大量动辄令人大面积患病甚至死亡的环境事件,成为“自然界的报复”,冲击着一味掠夺自然进而破坏环境的片面发展模式。人类在享受发展的成就之时,同时遭受了发展的危机。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综合国力增强最快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但发展过程中的粗放性、浪费性、污染性的存在,使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有鉴如此,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前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同学们:
科学发展凝聚力量,科学发展成就伟业,科学发展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今天我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明天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光和热!
本章小结                                      [PPT-]
●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步一步地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延续。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
第一章   教 学 总 结
关于本章教学情况的总结(包括教学效果分析、教学经验、改进措施等内容):
一、教学效果分析
1、学生出勤情况:
①采用多种方式,严格考勤;
②坚持请假制度;
③学生出勤率在96%以上。
2、教学方法的总结:
①在讲授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以精制的若干个优秀教学案例教学,增强理论说服力,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提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认识。
②运用双向机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以情景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讨论,增强教学活力,开发自主创新能力,教学相长,实现教书育人的功能。
③以PPT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减量板书,增加了教学信息量,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科学性。
3、学生作业情况:
①本章布置的作业,详见本章“教学简况”列出的“课后作业”: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②本章教学后,轮流收交50%学生的作业本;
③收交的作业全批全改,以逻辑思路清晰、回答内容科学、观点与材统一、按质按量完成、书写工整等为标准,评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次的成绩;
④通过批阅学生作业,有效地反馈出教学的实际状况;同时,在课堂上利用一定时间对批阅学生作业的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评,做到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4、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情况:
①通过批阅学生作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情况;
②通过课堂中的双向交流,了解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情况;
③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情况。
二、教学经验总结
1、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教学中做到“四真”(真信、真说、真教、真做人),树立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在教学中实践自己的承诺:从做好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战士到优秀教师,并敬名师之业,文明执教,科学执教,教书育人。只有这样,才能、满腔热情地教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才能聚精会神地教好整个《概论》。
2、运用精心制作的“优秀教学案例”教学,阐明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大大地提高了教学信息资源的质量和科学性,更加激发出教学活力,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3、以PPT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概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引入典型影像资料教学,增强《概论》课的形象性、趣味性、鲜活性和实效性。
5、坚持教育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有效地提升了关于教学《概论》课的鲜活性、生动性和实效性,确实收到了《概论》课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发挥出“使学生感兴趣,并终生受益”的育人功能。
三、改进措施
1、进一步做到使教材《概论》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更加完美统一,更好地实现本课程“使学生感兴趣,并终生受益”的教学目的。
2、坚持教育创新,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学中的“三体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利用好教学客体(教学资源)资源,进一步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发挥出教学双方的自觉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教学活力,不断强化《概论》教学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