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作风整顿查摆问题:企业隐规则与商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28:22
网友:丛亚平作者文集
中国的市场经济,正经历一个从僵硬的躯壳逐渐脱胎羽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伴随着政改滞后、腐败丛生、道德贬值、诚信危机所造成的扭曲和磨砺。各种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便经历了更多的艰辛和不易。
现在谈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之道的书如过江之鲫,并没有什么稀奇。倒是最近出版的一本《企业游戏隐规则》,看后颇有感触。也许因为作者郭梓林兼有企业家和学者的身份及经历,书中常常闪现出一些精辟见解和独到感悟:
“通过一次次的吃饭、送礼、套近乎,先把陌生人变成‘熟人’,然后再决定是否做生意。这种费用开支构成了中国企业的一项特殊的交易成本。” ——“情大于理,理大于法”的思维惯性,仍然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不小的作用。
“只要不是用自己的钱去冒风险,什么项目都可以找到上马的理由。”
“企业的灰色收入多半只能用灰色的方式分配,而灰色分配必然采取暗箱操作,凡是暗箱操作的事情,在参与者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必然引起各种猜忌,并同时形成滋生腐败的土壤。”
“把马买回来了,说是得再买一个好的鞍,这匹马才能骑,可是把鞍买回来之后,又说这个鞍配在驴背上更合适,所以还得再买一条驴回来,免得这个鞍闲置了。”——做企业的人最怕的就是被人带进这样的怪圈。
“有的文章写出来是给看得懂的人看的,有的文章写出来是给看不懂的人看的。”——分工造成信息不对称之后,利益往往就藏在别人看不懂的事情里面。
某网站职业经理曾言:“老板提供厂房、洗涤剂、自来水,让我洗煤,年薪140万,我为什么不干?煤洗不白,或洗白了卖不出利润,管我屁事儿!”
这些警语,既有善意的提醒和揭示,又含着一些无奈和愤慨。尽管书中配着漫画,但总有一些无法笑出来的沉重。
书中更多的,是一个机敏的企业家对如何经营企业所做的清醒而机智的建议:
“找准切入点,并在时机、角度、速度、力度、节奏的把握上都恰到好处,才是企业成功的真正秘诀。”
“听多数人的意见,与少数人商量,最后一个人说了算。” ——在企业,开明的专制比民主制度的成本低得多,而民主制度又比独断专行的风险低得多。
“所谓经营,就是创造资产增值的可能;所谓管理,就是降低保护资产的成本。”
“合作的基础必然是有效率的分工,即不同的人力资源在共同协作的过程中,实现最优配置,并由此实现多赢的局面。”
“中国人喜欢说:生意不成情义在;外国人认为,生意场上,讲的是信用,不应该把情义搅和进来。”——情义其实比信用更贵,所以轻易不要把情义搭到交易价格中去。
“双重领导和越级指挥的危害性在于,被领导者可能从制度的缝隙中找到更大的自由空间。”
“核心层要统一,中高层要稳定,基层要流动,这是企业最佳的运行状态。”
“制度的失败往往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制度被制度的漏洞颠覆;二是,制度被自身的双重标准击毁。”
“腐败的企业,同时生产两种人:一是行使‘非法攫取权’的人,二是行使‘合法伤害权’的人。”
“如果听汇报的机会成本大到不如自己去做这件事的话,那么只好立即换人,或是自己去做。”——乐于在听下级汇报的过程中,找到良好的自我感觉的人,往往是因为有人为他做错的事买单。
中国民营企业的淘汰率非常之高,曾经轰轰烈烈的企业在二、三年后便不见了踪影。对一些民营沉沦的思考,教训的提炼多见于这套丛书:
“干什么行当都能挣钱,就是不能去做‘开着大奔驰去卖小白菜’的项目。”——问君曾见几多民营企业,是栽在“摆谱”和“造势”的成本过高上的?
“骑自行车急速下坡的时候,如果急刹车,将是前滚翻,而急转弯,则会侧空翻。”——企业一旦进入疯狂扩张,人们很难阻止企业家的非理性行为。
“衬衫厂建了一半,发现织布更挣钱,于是转而投资办织布厂,织布厂刚筹备好,发现种棉花来钱更快,而且没有风险,于是,又是买地又是请农艺师,农艺师才报到,发现办农校肯定更有前途……” —— 一些民营企业就是这样走向多元化,并最终找不着北的。
有的评论相当的一针见血:“好的公司在国外上市,差的公司在国内上市,中国人连用资本爱国的权力都被剥夺了。”
还有一些则是对企业管理的思考和探究,但其实用性却并不仅仅限于企业:
“如果你拥有不受制约的权力,固然可以随心所欲,但最容易受到要挟的可能就是你。因为你必须把权力滥用到极致才能满足你身边人的无穷欲望。”权力过于集中的受害者也包括拥有权力的人。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不要相信任何人,而要相信制度;制度是需要成本的,至少包括监督的成本和执行惩罚的成本,所以,也不要相信制度万能。” ——企业家的两门必修课是:《理性》与《成本》。
“在没有产权的地方,就没有正义可言。”
奇怪的是看着这套《企业游戏隐规则》,竟不由想起最近在韩国、日本、新加坡、中国都十分畅销火爆的商业小说《商道》。这本由韩国人写的、却充满了中国古文化气息和古朴商业道德、商场哲理的书,确实令当今的中国商界人士深思。尤其在中国近些年面临商业诚信危机的状况下,看到通过韩国人的嘴在追述曾经从古老中国学到的商业道德,令人不由倍加感叹。
《商道》的主人公林尚沃是十九世纪初韩国的第一富商,他的一生,以“视财物如水般平常,做人如秤样正直”为座右铭,最终由经商中悟出“道”之深意,完成了他将所有财富返还社会的一生。
林尚沃的人生哲学是:“商即人”,“商道即人道”。“小生意旨在得利,而大生意旨在得人。”经商实际也是投资于人,有了人的信赖,才会有长久的生意。
林尚沃的另一行商原则是“不欺”,而他的这一感悟竟是源于中国。林尚沃对周围的人介绍:“中国人做生意有两条铁打的规矩,一个是诚信,一个是不欺。‘不欺’是中国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说。很多人以为赚钱可以不择手段,缺斤少两或是漫天要价。但实际上,经商的天道就蕴藏在范仲淹所说的‘不欺’中。欺骗别人可能会一时获利,但靠欺骗经商的人绝对做不了大生意,原因很简单,欺骗别人就失去了信誉,而信誉是为商之人最大的资本,也是最大的财富。”
从中国传到韩国的诚信理念,如今却让大多数中国人为当今本土诚信的稀缺而喟叹。
林尚沃对他的下人还阐述:“商业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变化,无穷无尽的变化,这就需要一个商人能够洞察未来可能发生的千变万化,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进退。有的人是典型的逐利之人,哪里有钱就往哪里去,只盯着眼前的利益,并以此作为他们的经营之道,挖空心思去追赶市场潮流,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说,如果要做大买卖,至少要能够根据五年之后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经营策略。凡是想挣大钱的人首先要使自己心胸、视野变得比山高比海深,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长远更大的利益。人的修养达到这种程度,富贵就不难求。”
其实,又何止是经商需要如此眼光。小到经营一个商铺,大到经营一个国家,也都是这个道理。没有长远的眼光,没有暂时放弃眼前利益而着眼于未来的谋划,就谈不上什么根本利益、长远发展。怕就怕经营国家营生者,是为小私而有意选择眼前利益,把长远利益留待下一任去考虑的人!
一本《商道》,启示的是经商之道,更是做人之道。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也是一份很好的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