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哪的烤肉好吃:浅议中东阿拉伯社会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4:57:01

浅议中东阿拉伯社会主义

2011-01-28 23:49:57

归档在 埃及骚乱 | 浏览 7866 次 | 评论 2 条

 

摘要:现代中东国家所推行的社会主义是以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教义为思想基础的、以阿拉伯民族统一为主要对外目标并争取实现阿拉伯各国统一的具有中东特色的阿拉伯社会主义,其实质上是经过“本土化”的民主社会主义。

关键词:中东;民主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

本文摘自:学理论·中 2009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D6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5—0068—02

“中东”既是一个地理名词也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且还具有独特、丰富的经济和文化内涵。近代以来,西方殖民统治时期欧洲把东方国家按距离远近,分别称之为近东、中东和远东。后来又把近东和中东混为一体,统称中东。

一、中东阿拉伯社会主义概况

叙利亚人密歇尔·阿弗拉克和萨拉赫丁·比塔尔在1944年发表了《阿拉伯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的态度》,书中提出了阿拉伯社会主义。从此阿拉伯社会主义在中东阿拉伯国家表现十分活跃,成为比较有影响的当代社会主义派别之一。在“阿拉伯世界”已经获得独立的国家中,埃及、叙利亚、伊拉克、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苏丹和利比亚七个国家,先后宣布奉行阿拉伯社会主义,并形成了不同的派别。这些国家在实行阿拉伯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理论口号和具体做法中有诸多不同,但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例如:思想上,以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教义为基础;经济上,主张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并实现国民经济计划化;政治上,建立以中产阶级为社会基础和领导力量,农民、工人、士兵、知识分子和民族资本家的联盟,强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外交思想上,要求实现阿拉伯民族统一,反对帝国主义、反对种族主义和以色列复国;奋斗纲领为消灭“剥削”和“贫困”,实现“平等”、“正义”和“富裕”的社会主义。

二、中东地区的主要阿拉伯社会主义流派

1.复兴社会党的社会主义。米歇尔·阿弗拉克在1947年成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之后,把“统一、自由、社会主义”作为该党的政治纲领和奋斗目标。复兴社会党的社会主义是中东地区社会主义的先驱,其社会主义思想对中东地区“社会主义”运动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阿弗拉克在法国求学期间,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法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影响,在探索复兴阿拉伯民族的道路中,形成了他的社会主义主张。他认为阿拉伯民族争取统一的斗争就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阿拉伯人民实现自由的斗争也是争取阿拉伯民族摆脱殖民主义统治,实现自由支配自己财富和命运的斗争;“社会主义”是以解决阿拉伯民族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阿拉伯社会主义”,是实现民族主义和民族崛起的最有效工具,从而把统一、自由、社会主义联系起来。

阿弗拉克所强调的“阿拉伯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个人和个人自由的基础上,不容许个人的自由和财产受到侵犯。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阿拉伯社会主义虽然承认阶级结构,但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在阿拉伯复兴社会党那里阿拉伯统一是灵魂,社会主义是躯体,社会主义只不过是阿拉伯民族复兴的工具。

2.纳赛尔的阿拉伯社会主义。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纳赛尔就和阿拉伯民族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支配着阿拉伯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在接受了复兴社会党关于统一与自由、社会主义相结合的理论的基础上,纳赛尔在1975年11月正式提出要在埃及建立合作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但是在埃及和叙利亚统一失败后,他修改了复兴党关于“统一是首要的”的提法,把奋斗目标的顺序由“统一、自由、社会主义”改为“自由、社会主义、统一”,他认为,每个阿拉伯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同一的基础。

纳赛尔的阿拉伯社会主义参考了苏联的发展模式。经济上,他主张通过国有化和工业化,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政权建设上,他认为要将政权过渡到“全民民主”,但是必须实行一党制;在宗教问题上,理论上强调伊斯兰教的重要作用,利用宗教为阿拉伯民族民主革命服务,但是实际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却在削弱宗教的势力。

纳赛尔有时也使用科学社会主义一词,但强调他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有本质上的区别,特别在1962年5月30日的讲演中,详细地阐述了五大区别。他说:我们信仰宗教,马克思主义否认宗教;我们主张从反动派专政过渡到全民民主,而马克思主义主张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反动派的专政;马克思主义规定土地国有化,而我们相信在合作范围内的私人土地所有制;马克思主义主张消灭私有制,我们相信私有制,但不相信剥削所有制;马克思主义主张用暴力消灭剥削阶级,我们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一切问题。

3.自管社会主义。20世纪60年代初阿尔及利亚取得独立后,总统本·贝拉在国内推行社会主义。他的自管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是产生于阿拉伯主义和伊斯兰教的精粹之中,是“伊斯兰的社会主义”;自管制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既要民主也要专政;平均主义是自管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他认为,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有四个共同点即反对暴力、反对特权、为人民服务、都是科学的;自管是一项有力的革命原则,它可以推广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可以将残存于行政机构或其他地方过时的结构彻底更新。

1962年为了实行自管社会主义,本·贝拉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实行国有化和计划经济即国家阿拉伯化、部分私人企业国有化、大型生产手段集体化、许多工业部门工业化和合理的计划化;进行土地改革;工厂、企业、农场民主地内部产生自管委员会,自行负责管理工厂、企业和农场;控制对外贸易,收回外国驻扎阿尔及利亚建立的军事基地。但是本·贝拉的国有化程度有限,特别是对一些大的私人企业置之不理,自管政策的实行范围不大。

4.宪政社会主义。突尼斯的宪政社会主义在中东社会主义中独具特色,是突尼斯前总统布尔吉巴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产物。布尔吉巴于1964年把新宪政党改名为社会主义宪政党,并正式宣布突尼斯实行社会主义,强调开放性和实用性,要遵照突尼斯的传统并结合本国的特点进行社会和经济改革。主要措施有:全面国有化,扶植民族经济;农业进行合作化,建立合作社;同时对整个国家进行工业化改造,实行国营、个体、合作社三种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实行多党制,推行“民主社会主义”;建设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平衡的社会,宣扬人道主义和社会各阶层的合作。

5.伊斯兰社会主义。卡扎菲认为资本主义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都有缺陷,已经无法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只有在他的“世界第三理论”的指导下,撇开以剥削制度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和极权的共产主义,以伊斯兰教义为基础,发扬阿拉伯传统,才能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卡扎菲发表了《绿皮书》,从民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阐述了他的世界第三理论。

卡扎菲的“世界第三理论”主要观点有:在经济方面,大力推行国有化政策,既对外国石油公司全部或部分地实行国有化,也对对国内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资源和企业也实行国有化,实行平等的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实行按需分配;在民族政治改革方面,建立了以地区和行业为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人民权力”制度,认为必须取消总统、议会、政府和政党等独裁统治的工具,并发动“文化革命”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一项内容;在外交政策上,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主张以利比亚为中心的阿拉伯统一。

早期卡扎菲的社会主义思想走了极左的路线。他发动的“文化革命”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并引起了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恐慌。随后卡扎菲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谁也不应当拥有大量资本,能剥削人民,社会主义就是平等和正义的社会。于是在1969年他上台后,调整了实施策略。

三、中东地区的阿拉伯社会主义的实质

中东地区的阿拉伯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社会主义”,其核心仍然是民主社会主义,是某些资本主义因素和伊斯兰教教旨结合的产物,主张建立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经济基础,排斥无神论和马克思主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否定共产主义。

四、科学社会主义不能在中东发展壮大的原因分析

社会主义思想早在19世纪初从欧洲传到了中东地区,但却没能在中东地区发展壮大,其原因有: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落后。经济上,中东地区国家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程度普遍比较低下,甚至少数国家地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就进入了封建社会,社会发展形态不完整,社会发育不平衡,大多数国家尚处于传统的专制主义阶段,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基本上还处于自然经济阶段。

尽管资本主义在向中东扩张的过程中把资本主义因素特别是相对的先进的生产力条件推向了当地,但同时对中东殖民地国家的掠夺和剥削使得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遭到毁灭性的冲击。

2.主要原因——宗教问题和民族主义。在中东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宗教,同时又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伊斯兰教教旨是国家法律的主要来源。中东地区的阿拉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两者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科学社会主义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原则之上,而阿拉伯社会主义建立在精神原则之上,是宗教与政治结合的产物。

中东的民族主义是影响中东历史进程最为持久的因素之一,是塑造中东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阿拉伯地区在进行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斗争中形成了无数的民族主义者,但是却没有诞生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此外,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和封锁,并不断地丑化和妖魔化社会主义,特别是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等重大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中东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参考文献:

[1]吴治清.亚非拉各种社会主义[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

[2]唐大盾.非洲社会主义:历史、理论、实践[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3]苏绍智,蔡声宁.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4]徐觉哉.社会主义流派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王京烈.当代中东政治思潮[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6]彭数智.中东国家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李慎明.2006年: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