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线路检查表:三、行之有效的超级记忆法(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1:41:37
万千书库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纪实文学武侠小说玄幻小说世界名著主题阅读美文阅读
网络精选侦探小说科普作品名家绘画四大名著百家讲坛成功励志教育书库科幻世界
和尚念经的启示每次出席法事或葬仪会,总让我对不断诵经的和尚感到钦佩,他们使用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语言,却还能将长篇的佛经背得滚瓜烂熟,这可真是一大奇迹。
虽说念经是和尚的工作,背诵佛经也是理所当然之事,但要记住长篇的佛经还是得下不少工夫才行。
而佛经种类繁多,究竟该如何背诵?我相当好奇的请教了寺院住持,他领我参观了成排成架的教典。我想这些经文即使无法背诵,也必须要装入脑海中才行,究竟在这惊人的记忆力背后,存在着什么秘密呢?
另一次参加法事的机会中,我忍不住开口请教诵经的和尚:“你是如何将佛经背起来的?”那位和尚笑着告诉我:“如果不是常常念的经文,也是不可能完全记住的”。又说:“反复数次进行诵经练习,并在念经时刻意理解内容,久而久之,自然背得滚瓜烂熟了。”
这番话的重点在于——“反复数次的练习”。对和尚而言,背佛经是不可或缺的工作,理解教义也是必备知识,因此才耗费苦心,努力用功。就记忆面而言,这种精神与信仰的心是同等重要的,因而驱动他反复数次练习。像这种锁定记忆反复练习的做法,称为“排练效果”,可说是记忆术当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总能不费吹灰之力地记下来;但毫无兴味之事,即使刻意记忆仍会忘记。因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常常在无意识中反复思索;相对于不感兴趣的事,几乎连想都不想,自然容易从脑海中消失。如何提高事物的“触目”频率,或是增加脱口而出的机会??等,都必须耗费工夫精心排练,才可能准确记忆。这就是和尚惊人背诵功夫的奥秘。为何对儿歌记得牢常将“我是个记性很差的人!”“要我背书真是太痛苦了!”这种话挂在嘴边的人不少。即使这样,要求他唱儿时曾唱过的儿歌或卡通歌时,却往往仍印象深刻。即使无法立即脱口而出,但只要听到片段勾起回忆,就能立刻将歌词旋律结合,一字不差地唱出来。
这就是运用排练效果最典型的例子。儿时学习儿歌,多半是不厌其烦的挂在嘴边一唱再唱,不知不觉就学会歌唱。即使不是为了上卡拉OK 而练唱,或是双手抱着歌词苦练,只是自己无意识的一再排练,形成的排练效果,结果极其自然地在脑海中成形。
事实上,多数孩童常常连歌词的含义都不懂,单凭嘴巴哼哼唱唱就学会了。例如日本有首著名童谣《故乡》,第一句是,“曾在那座山上追逐兔子”。
通常是上音乐课时,老师必教的曲子;对多数人而言,是相当耳熟能详的。但常有小孩唱成“兔子好吃的那条河川”,这是犯了谐音上的错误。想想觉得真有趣,“兔子竟然住到河里去了,还要把它抓来吃”。这就是未理解歌词意思,就练习唱歌的典型错误。
同理可证,在中学时代学会的英文歌曲也是相同的情况。在中学时期,特别喜欢听英文歌曲,凭着听力逐字记忆的曲子,即使过了20年,仍能一字不差的唱出来。据说这种记忆方式,常常只是听收音机或唱片播放曲子时,依样画葫芦学会的,因此这些人唱起歌来,完全不似说实用英语般蹩脚。若你询问这些人,是否能理解英文歌曲的词意?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否定的。因此如果再让他看看歌词,即使他完全不能理解歌词内容,也不足为奇。这种纯粹因为喜欢听而多听几次,或多唱几次的做法,在无意中产生了“排练”效果。即使是含意与文法内容完全不了解,却也能历久弥新地记忆,实在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事实上这种情形与学习意志无关,在无意识中听了无数次、唱了无数次,就自然产生未曾预见的效果。最惊人的是,这种记忆力常常历久不衰,准确度更是超乎想像。这正验证了前文所提及的儿歌事例。
反复思考不轻忘有一部旧电影《请问芳名》,当中曾有一句著名对白:“忘却即是将回忆付诸流水!”由此可知,人的记忆一旦轻易放弃,将很快自然遗忘。
一个人无论记忆力多强,也无法只看一次、只听一次就记下来,并能保持历久不衰。
不论当时印象有多深刻,若不刻意记忆,也会过目即忘。也有人会反驳:“如果一次只记住一个人的脸孔,我肯定可以牢牢记住。”的确,多数男子往往能迅速记住美女的脸孔。事实上,那并非只凭一次冲击造成的印象。多数人常常在无意识中回想:“那真是个细致美丽的美人!”
一直回想那个女子的容貌,就自然形成“排练”效果,因而深刻记住美女的脸庞。
若是有心想记住任何事物,“排练”是绝对不可或缺的过程。诸如重新浏览、再多听一次、在口中喃喃复诵??等项目都可省略,唯有“回溯”是必备的工夫。
一再告诫自己不可遗忘,或实地摊开书本阅读、听录音带等行动,越是有所行动,“排练”产生的效果也越佳。
反复思考通常在无意识中进行,常使人误以为只看了一次就记住了,其实比起重复阅读、听闻、排练的次数要多出许多。
以记住美女脸庞为例,通常在自己也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回想数次“她的职业是??”“不知如何获得美人青睐?”等,每回想一次,美人的脸庞就重现眼前,如此积少成多,便锁定记忆了。
人脑的自然排练生活在这个被称为“信息化社会”的环境中,每天都有数量庞大的信息透过眼睛、耳朵传入人脑中。
如果能将初次接触的信息立即映入脑海,所有的事务处理起来将更得心应手。但人的记忆量相当有限,如果真的记住每天接收的一切信息,头脑可能因为过度震撼,而使记忆事物走样。
虽说人脑记忆量有限,但人脑技巧化的设计,会选择将必须记住的事物,在无意识中回想数次,进而达到排练效果,锁定记忆。
以一个站在实业界最前线的工作者而言,每天接触的信息量高得惊人,因此不可能完全记忆。此时人脑就会分辨信息存在需要与否,只选择必要的事务进行排练。
在生活中,常见对数字、重要信息一清二楚,其他事情却忘得一干二净的人。相信这人的脑中会将周围庞大的信息量,自然划分重要与否。通常一个人长期处于“信息负荷过量”的环境下,脑部将呈现一种自动切断信息的状态。如果接收的每一个信息都须一一记住,可能早已出现崩溃的情况。因此脑中会保留最低限度的记忆量,其余则付诸流水。
工作分秒必争的企业首脑,通常拥有这种自动切断信息接收的能力。由于掌握自己一切行程、接收所有信息的做法终究不可行,因此自然只记住自己所需的信息,其余则交由秘书人员分担。
不过有些人也有不小心忘了重要事件的经验。那是因为在无意识中输入了“可能是不太重要的信息”等判断;如果当时输入了“还是记住比较好”
的讯息,大脑就会因自然排练而记录下来。
为何总是记不住对方名字“记住人名真是件苦差事!”常这么抱怨的人相当多。这种人并非真的记不住他人的名字,只是对于自己投注关心度较高的人、事、物,才拥有最佳记忆力。
事实上这也是人之常情。通常将“那个人叫什么名字??”这话挂在嘴边的人,对于自己颇具好感的同性或异性,仍可准确无误的记住对方的姓名。
每个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常常会无意识地在脑中一再回想,即使在非常突然的情况下遇见,仍可准确叫出对方的名字。经排练过的人名,叫起来自然格外顺口。即使平常习惯说“某小姐”这种话的人,也可明确说出对方的名字。通常我们对于自己关心的人,或是较具好感的对象,在初次见面时就会刻意记住对方名字,无意识中进行排练,如此再度会面立即能够叫出对方名字。
而且我们对于自己喜欢的对象,总会想在对方心中建立印象,或与之交谈、单独相处,暗中呼唤对方的次数自然增多。一旦排练次数增加,即使是自叹“总是记不住对方名字”的人,也会成为过目不忘的记忆高手了。
呼唤对方的名字呼唤对方名字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相当高,或是对于工作上必须记忆的人名,也可适时运用这个方法。
许多人常在交换名片时,自认为已经记住对方名字,但真的遇上对方时,却叫不出他的名字。这是因为看了名片产生已记住对方的假象,实际上却从未排练过,以致没有留下深刻记忆,必要时却想不起对方的名字。
为了避免上述的缺失,在双方交换名片时,可利用谈话的机会多叫对方的名字,使排练机会自然增加。例如征询对方意见时,或提出质疑时,可说“××先生您意下如何?”或是,“××兄,关于这点究竟应该怎么处理?”采取这种方式,比起单单问:“您觉得好吗?”称呼对方名字的次数显著增加。
如果交涉的对方有课长、经理等头衔,就不要只称呼对方“课长”“经理”,改称“××课长”或“××经理”,同样可以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一般在交谈时只要多将对方名字叫出口,约莫五六次就可充分发挥排练效果,将对方的名字印在脑海中。总是记不住某人的名字,显示对这个人漠不关心的心理状态,因此只单单记住对方工作内容或头衔,才会频频忘记对方的名字。如果在交换名片后,双方交谈之间养成称呼对方名字的习惯,再看到对方名片时,必定能叫出对方名字,这是运用排练效果的例证之一。常常觉得“为什么叫不出对方名字?”时,可试试这个办法,或是在下意识中多叫对方名字,保证绝对可发挥惊人效果,使你快速记忆对方的名字与脸孔,甚至会因此感觉“我的记忆力也不差呢”!
增加双方见面机会与姓名相比,记忆一个人的长相要容易得多。因此遇上名字与长相记忆不一致时,很少有人会只记得名字,而忘了对方的长相。最常发生的情形应该是,“我好像在哪儿见过这个人?”却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名字。
我本身在大学教书,因工作关系必须接触为数众多的学生,如果问我记得的学生名字多还是长相多?那肯定是长相获得压倒性胜利。我在大学中授课的时间,大约是每星期一次,因此每星期只见一次面,而整学期都未曾缺席的学生,到学期结束时,我必定能记得他的长相。
我教授的心理学课程是必修课目,包含医学系、护理系学生共计有160人,即使不刻意去记忆,仍可记住所有学生的长相。
即使学生升级后不再上我的课,在校园中遇见,我仍记得“他是医学系第几年级的学生”。
再调查名字与长相记忆一致的人数就少了好几倍。因为唯有接触频率较高的学生,才有可能令我印象深刻。完全记住160个学生的姓名与长相,是不可能的事,毕竟一星期只见一次面,同时也极少有机会称呼学生的名字,记忆情况自然有所差距。
某份针对学校老师进行调查的研究报告显示,能记住学生姓名与长相的数目,初中教师平均为250人,数字高得惊人。这是由于初中授课堂数较多,同时配合课外活动交流,接触频率大幅提高,印象自然深刻。
再回想我自己的情况,可正确无误将学生姓名与长相联想在一起,大概只有在实习课中教导的学生,人数约为20人左右。这是因为实习学生人数较少,再加上常常向学生提出质疑,或是一同讨论某些疑点,接触频率明显高出许多,要将学生的名字与长相记住并非难事。而且有些常常缺课或上课时总躲在同学身后的学生,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我常在短时间之内就记住他的姓名与长相。
增加接触频率、称呼对方的名字,都是较积极的记忆方式。如果真的遇上很难以记住的人名,可先由记住对方长相做起。因为长相记忆总是比较鲜明,即使无法记熟对方的完整长相,总还能记住较具特色的部分。
自家的住址、电话号码不致轻忘应该不会有人记不得自己家的住址或电话号码。由于每个人都可以不假思索的说出自己的住址或电话号码,所以总认为这事不必太费心也可记住。
此时不妨回想刚搬新家时,总需要一些时日,才能适应新的住址与电话号码的情形。刚开始必须刻意记在笔记本或是备忘录中,一旦有人问起,还得边看笔记再度确认。如此这般看了好几次、写上好几次,自然可牢记在心。不过的确有人无法立即说出自己家住址与电话号码,那是因为未经“排练”过程所致。例如刚搬家时,各项手续均假手他人处理,或是连告知亲友的迁址通知都以印刷品代替,如此将难以立即说出自家的通讯住址、电话。
据说有些中年男子连自宅的电话号码都记不住,通常是有着“反正我不会打电话回家”的心态。由于不打电话回家,所以不愿记忆也不愿排练,当然连自己家的电话号码都记不住。每个人几乎都能把自己的名字写得很漂亮,这也是经过排练的效果。许多牙牙学语的孩子,在有人问起他的名字时,常常答不出来。后来常常听到别人叫他“×××”,才渐渐记住自己的名字。经过周而复始的反复练习,久而久之会自己说出“我叫×××”,同时牢牢记住这个属于自己的名字。练习以汉字写出自己名字也是相同的情况。初学时还会错误百出,直到上小学之后,学校考试多以汉字为主,一旦写汉字的机会增多,写起自己的名字也就格外顺手。有些孩子的名字笔画复杂,有时连成人都无法写得正确的字,他却能分毫不差的写出来,除了那个字是自己的名字之外,勤加练习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出生年月日也是相同的情形。从小每年过生日或是在特定情况下,必须自己写出生年月日,写多了才渐渐记住。如果从小未曾被告知“你的生日是×月×日”的人,一旦有人问起,恐怕真的说不出自己的出生日期了。每个人大都会不厌其烦,一再告知他人自己的住址与电话号码,因此回想无数次、写上无数次,过些时日排练效果自然渐渐显出。但并非所有的事都与自己有如此切身的关心,能让人过目不忘。
通过“动作学习”提升记忆功效一般应考专家提供给考生记忆英文单字的方法,多半是背诵时顺手写下来。这种以书写方式记忆,也就是通过身体记忆的方式称为“动作学习”。
事实上,动作学习不只是运用身体回溯记忆,引出排练效果而已,它还包括切身学会动作的效果,因此背诵英文单字时,并非一字字回想拼凑出来,而只要写出第一个字,就可将完整的单字写出来。
书写时记忆最具功效的原因是,书写的同时还可看见自己写出的字,可说已取得双重学习效果。因为“书写”的动作学习与观察学习并行,因此用功的效果,要比单以眼睛读更具功效。
如果想获得更大的学习功效,可在书写同时由嘴巴发声。除了看、写之外,再加上说与听两大要素,等于一次从事数种排练,更可牢牢记住。只要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绝大多数的事,都可放入脑海中一次。
不过人脑的记忆有限,假若只记忆一次就不再排练,就会自然淡忘。即使通过写和说等多重记忆的方式记下,除非经过重新回想、从头记忆持续排练,否则记忆仍将消失无形。话虽如此,但对于只学习一次就要记忆的功效而言,这个方法不啻是最古老却也最有效的方式。无论时代如何改变,信息如何发达,这都是不变的常理。
现今连小学生都可操作自如的网络信息日益普遍,只需通过键盘操作,就可任意取得庞大的信息消息。通过国际电脑网络信息网,所有想知道的信息均唾手可得。
但如何在庞大信息量当中,选出对自己有益的资料,则必须自我进行判断,而非由电脑来决定一切。同时在“排练”阶段中,不只单靠荧光幕显示,还是必须将自己说出的话听进耳朵,或借由书写增进记忆。
地点、时间、数字等,应以“标记”方式记忆如前文中提及,难以记忆他人的名字,而且有时似乎越想记住,却常常在无意间忘记。人名可说是难记忆事项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例之一。
除了人名之外,难以记忆的还有地点、时间、数字等。应该很少有人仅以耳闻,就可轻易记入脑中,同时从未下过工夫进行排练。
更令人头痛的是,这些难以执行排练的对象,常常是不容出错,必须努力记住的事项。有些事情即使出了差错,还有进行修正的可能。但是类似姓名、地点、数字等事项,一旦出错几乎无挽回的余地,因此绝对有必要设法准确记忆。
记忆人名、地点、时间、数字等事项,最好的方式就是“标记”方式。记得从前准备考试时,常在书本上将重要的部分圈起来或是画线,便于核对记忆无误,同理对于难以记清楚的人名、地点、时间等,也可事先标上记号,必要时即可一目了然,方便检阅。
此外,不宜采取一一记忆的方式,尽可能将具有关联性的事项进行整体记忆。因为个别记忆不仅容易出错,也费事费力。实际上如果执行串连记忆,只需记住其中一个环节,再将其余部分储存记忆,如此记忆动作便显得轻松许多。
越是难以记忆的事项,通常更不容许出错,即使必须大费周章进行记忆,也需下意识执行完成。此时采用标记方式,将使加深印象的功效更加显著。
回忆多美好常听人说起“美好的回忆”之类的话。有人说,常常回忆过往的种种,显示这个人年岁已大。但对年轻人而言,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或是青春期,仍有“当时真好”的感觉。
怀念老歌之所以令人回味,在于听到某首歌曲时,就不禁回想起听见这首歌曲时所发生的种种愉快事件,这便是回忆往昔所致。
细细回想,当时的生活即使再惬意,也总有烦恼、不如意的时候,未料现在一回想起来,只剩下令人快乐的事残存于记忆中。即使是吃亏、受苦的事,现在也会觉得“那事回想起来也挺有趣的”。
例如有些人非常怀念战时的军歌,或是大战之后流行的歌谣。仔细回想战时的景况,应是痛苦比快乐多得多,想不到现在听了当时的歌曲,竟觉得心情愉快,同时印象深刻。
就某些含义而言,这其中的确有其不可思议之处,但人类与生俱有忘却痛苦回忆的本能,却是事实。基本上这是一种避免记忆重现,因应而生的“压抑”作用。即使痛苦的记忆依然存在,或是已从记忆中脱落,但只要到了回想阶段,痛苦的回忆受压抑将不再重现,只会忆起令人愉悦的往事。
美国大学曾对学生进行一项实验,让学生回想暑期生活中的趣事,并写成报告。在刚过完暑假的学生报告中,学生们巨细靡遗地写下生活中的点滴,真是精采无比。
事隔数月后,又让学生们重写暑假时期的回忆。结果显示,令人不愉快的记忆渐渐褪去,只留下深具意义或令人快乐的记忆。由此可知,即使是短短数月前的事,仍会在人身上产生“压抑”作用,将痛苦回忆隐藏,不再忆起。即使记忆仍存在于脑海中,却会因为心理上的压抑作用,而使人以为对该记忆已经淡忘。就如前述学生们的事例相同,即使无法写出记忆,但却未真正忘记,所以这个记忆会在无意中突然浮现。例如念大学时,遇上与自己少年时期老师同名的教授,心中就立即浮现那个老师的脸庞。如果自己当时非常讨厌这个老师,就会直觉上讨厌起同名的这个教授。只要有所刺激,压抑作用会瞬间消除,使不好的回忆自然浮现。
话虽如此,不好的回忆如果常常浮现,此人的精神状态便会呈崩溃状态。所幸人脑会产生自我防卫,由无意识中筛选记忆好坏,以压抑作用避免回忆。
选出重要信息前文曾提及,人会自然选出重要信息,并加以排练以免忘记。一切看似顺其自然,事实上,无意识中排练之事,有些并不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对美女的脸孔久久不忘,实际上并无记忆的必要,也无排练必要,却因为无意识中产生记忆的意愿,才能够有所记忆。
相反地说,即使是应该记住的对象,有时在初识并未刻意记住,或是跳脱选择网的筛选,导致记忆消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名、地点、时间、数字等。
因此最好养成自我排练信息优先顺序的习惯,让自己意识何者必须排练、何者毋需排练,如此才能确保记忆品质优良。
这世上的确有记忆力非常好的人,但这类人并非事事都记得住。对人类而言,完全记忆接收得来的信息,是完全不可能的。通常对某些记忆力特别好的人,多半是因为与工作息息相关,针对自己所需的工作信息,自然会排列出一定顺序,进行排练。由此可知,记忆状态也有强弱之分。
例如有心记住某个人的长相时,不要由发型、服装开始记忆,而是记住长相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再依序核对其他特征。如此在记起那个人名字时,心中自然就会浮现他的脸孔,在见到那人时也能很快想起他的名字。只要想起最具特色的部分,其他部位也会依序连锁浮现,最后连排名在后的发型、服装等,都能一一想起。
要记忆某个人的一切是不可能的,但在工作以及人际关系中,必须记住的对象实在太多,上述的方法可说是最具效率的方式,也可直接舍弃重要度较低的记忆事项,直接选择必须记忆的对象,并予以排练。可说是将浓缩之后的信息,巧妙地存入脑海中。
对方记忆的缺失也是“可乘之机”
每个人都无法把每件事牢牢记住,有时难免发生错误。即使对当事人来说,这点错误并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但这一点点“有机可乘”,有时却可为自己带来极大利益。
有人常常利用对方记忆上的弱点,或技巧运用记忆上的错误,将事情发展朝对自身有利的方向推进。
例如在交涉价钱时,假定上次收了对方3万元,但这次对方说:“上次到底是付给你多少钱?好像是5万元吧!这次再以同样价钱拜托你,可以吗?”这时,你可能心想:“哇??”但只要镇定的说:“是这样的吗?我也不大记得,既然如此,那就比照上次的5万元吧!”如此一来5万元的交易就成立了。这也是交涉方式的一种,在生活中并非事事都要实话实说,有时可看时机与局面,巧妙利用对方记忆错误的负面因素,作为对自己本身正面的影响。如前述中的事例,如果是真的不能出错的重要事项,对方应该有牢牢记住的义务,如今其中出现差错,证明这并非对方交涉的重要事项,极端一点的说法,这可说是对方咎由自取。
时机不当时则不宜采用这个方法,可技巧地为对方指正,但只要时机恰当,巧妙利用也不是坏事。
社会中有不肖人士运用这种方式,进行诈欺、敛财等不法勾当,这是绝对不鼓励的。但若用于正当交涉,为使其顺利进行,善加利用对方记忆错误的盲点也无可厚非。
当情况发展朝向有利方向进行的同时,也必须叮咛自己,记妥此次交涉所需的每个细节,不断排练,可做为交涉时的有利基础。
“忘却曲线”
俗话说:时间是最好的治疗剂,真是一点也不错。唯有适度的遗忘某些事物,人脑才不致塞满各式各样的东西,而拥有健康的精神生活。虽说记住所有的事务,在生活上的确有其便利之处,但脑部却会因过度震荡发生病变,神经系统也将呈不稳定状态。
事实上,忘记某件事情,记忆并非“啪答”一声由脑海中脱落,而是呈曲线状渐渐淡忘。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洛斯(Ebbinghauscurve of Retention)忘却曲线”说明的理论。
艾宾洛斯是德国人,是因记忆研究闻名于世的学者,他在距今100多年前(公元1879年)发表了忘却曲线研究结果。
艾宾洛斯进行的实验,就是让被实验者以每分钟150音节的速度,阅读毫无连续性的13音节句子。只要连续两次背诵正确,就表示学习成功。以此区段评量再学习的成果,并计算残留的记忆量。
艾宾洛斯忘却曲线,说明学后一小时以上,人脑将忘却一半以上的学习事物。
实验结果显示,初次学习须耗时18分钟,但在19分钟之后再学习,则只需8.3分钟,只占最初学习时间的53.9%,足足省下9.7分钟,可见记忆残留量相当惊人。
再看看忘却曲线不难发现,记忆在学习后的一小时之内,以急转直下的方式衰退,但在经过8小时之后,记忆衰退的速度渐趋缓慢。如果在6天之内未再度进行排练,所有的学习成果都将付诸流水。假若在记忆尚未消失之前再学习,则可有效留住记忆,同时期待更好的学习效果。
虽然艾宾洛斯的实验采用无连贯的音节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在记忆生活所需的句子或数据时,若能掌握忘却曲线的结论,将可使排练技巧更加精进。
改变记忆方式,延后忘却时间由艾宾洛斯的实验可知,即使是记忆无连贯性的句子,虽可能省去再学习的时间,实际上对于忘却曲线的变化并无影响。严格说起来,无论历经几次再度学习过程,仍无法延缓忘却速度。
所幸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的人名或英文单字,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并非独立存在。
如此只需在记忆方法上多下工夫,增加排练次数,不仅可有效加深印象,更能使记忆有效留存于学习的效果上,或是改变忘却曲线的走向。也就是你所采取的记忆方式,不仅可延缓忘却速度,或许也可使人不致轻忘。
背诵历史年代表是每个考生最头痛的部分之一,其实若能适当运用谐音或想像记忆,将变得容易得多。例如“镰仓幕府建立于1192年”、“平安迁都于794年”等,可先单独记忆“镰仓幕府建立好的国家(日文好的国家与1192同音)”,再记住“平安迁都于杜鹃鸟叫时(日文794与杜鹃鸟叫同音)”,不仅印象深刻,记忆上也更加得心应手。
如此在记忆人名时,可由打油诗或趣闻中取材,将使记忆工作进行得轻松又愉快。有时在宴会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人,往往有其存在记忆中的因素。
例如不慎打翻酒的人,或是无意间发生碰撞的人,常常在想起对方长相时,就同时记起对方名字。话虽如此,应有的排练工夫仍怠慢不得。
例如两人同时听说了一句话,但却常因为记忆方式留存不同,而使记性结果出现差异。这与记忆力本身无关,而是两人关心度与动机,使记忆结果形成差距。
遇上难以记忆的事,若能采取上述方式引导记忆,可说已成功掌握不轻忘的秘诀。
记忆力会受环境的影响一般人认为记忆力是与生俱来的,其实不然。根据研究显示,后天锻炼与生活方式是影响记忆力的两大因素。毫无疑问,记忆力本身会受环境左右。
常有母亲说:“我家孩子的记忆真差!”言下之意仿佛在抱怨孩子本身未具备优秀的资质。事实上孩子记性差,多半与生活环境脱不了关系。小孩子的好奇心相当旺盛,在对周围事物感到好奇时,多半会对母亲提出质问。而孩子也会主动告诉母亲,由电视中看见的事物或是在朋友家玩耍的情形,此时母亲应仔细倾听,并配合交谈思考,将有助于孩子记忆力的提升。
不仅是小孩子,假定一个没有阅读习惯的成人,与长期阅读、不断接受知性刺激的人相比,在听到他人谈及书中内容时,两人的记忆力肯定有着显著差距。
不少中年人常常悲叹:“最近记性越来越差!”或是,“我真是健忘!”我想这些人可能是工作忙碌,再加上体力衰退的双重影响,极少于工作之余阅读或是用脑思考所致。
不知不觉减少知性刺激,记忆力自然在无形中减退。再加上时间全被工作消耗怠尽,生活中足以提升记忆力的知性环境,往往在无形中消失。
观察这些人的生活作息不难发现:早上在通勤电车中打瞌睡,下班就到啤酒屋与同僚大嚼舌根,饮酒回家倒头就睡,难得的假日也多半在床上昏睡一天??生活中一点知性因素也没有,记忆力不衰退可真是奇迹!想保持记忆力或使其成长,最好的方法就是持续阅读,同时对工作之外的事物也能保持高度关心,使自己时时身处于知性环境,可说是保养记忆力的不二法门。
聊天能锁定记忆预防记忆力衰退或提升记忆力,除了将某事物挂在嘴边,叨叨絮絮念着,多与人交谈也是不错的方法。与人聊天可有效锁定记忆,同时听对方的应答也会刺激脑部活动。
不少政治家或财经界要人,即使年事已高,记忆力仍可说是历久弥新,这与他上了年纪,仍不断与人接触、口若悬河交谈不无关系。
交谈的话题必定是有所记忆,才可能提出与他人讨论,因此与人交谈的话题,通常兼具知性与记忆。再滔滔不绝的人,在面临不想谈论的话题时,要保持守口如瓶的状态也绝无问题。
如前述的情况为例,孤单度日的老年人,与和家族同住的老人相比,独自生活者记忆衰退较为迅速,与家人同住者则因日常生活仍须与人交谈,脑部仍不断接受刺激,记忆衰退情况较为缓和。
不单只是老人,通常话多的人记忆力较佳。因为丰富话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充实知识,并加强记忆力。记忆力通过“讲话”这个动作进行排练,产生一种良性循环,使记忆力节节上升。
虽然古语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沉默是金,雄辩为银”。但沉默不语只会使记忆力日渐衰退。在现今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健谈的人并不会令人感到肤浅,也不致形成一大缺点。
话虽如此,交谈时仍以不使对方困扰的情况为原则,谈话仍应有所节制。此外,如果仍不惯发表谈话,积极吸取知识也是一项免受他人责难的做法。
就站在培养记忆力的观点而言,多与人交谈不仅可发挥排练效果,对于记忆力的保养,可谓一大助益。
体力欠佳时,仍需持续使用记忆力人类的体力一旦不使用,就会迅速衰退。即使在体力旺盛的青春期,假若因受伤卧病在床,体力也会呈现显著衰退,有时连近距离的散步也感到吃力。
相反地,持续运动的人即使到了五六十岁,仍维持没有赘肉的肌肉体质,生活得有朝气,其体力充沛的身体状况,恐怕连年轻人都要自叹不如。
记忆力与体力相同,经常运用不但不会使之降低,反而能有效出现成长。如果很少使用记忆力,会因记忆力快速衰退,而成为健忘、记性差的人。这并非只是老年人的专利,在年轻人身上也是常见的现象。
每天忙于工作的人,不论生活过得多么忙碌,记忆力少呈衰退现象。这是因为工作时很难有“等下再做??”的事,几乎所有的事都应该马上完成,应该记住的事也必须立刻记住,久而久之形成记忆习惯,使记忆力如滚雪球般累积。
无论人名或是数字有多么难以记忆,为了避免它成为工作障碍,多数人都会努力记住,无形中也就成为维持记忆力的泉源。
因此很多人在退休之后,因为极少使用记忆力。而成为一个健忘的人。在精神生活上,什么都不想记忆的人,就如同生理上的身体瘫痪,任何人只要经过一段时日,记忆力都会呈现显著降低的情况。
感觉记忆力衰退,并非表示年纪大了,而应该想想最近是否很少用脑。为了防止记忆力衰退,即使是潜意识,也应该努力使之恢复。
“身体力行”,提高记忆功效在运动世界中有句名言:“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只要是经过脑部思考,进一步理解的事物,再经过身体力行,就能久久不忘,如同许多拥有特殊技艺者。
“身体力行”不仅适用于运动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不经意的动作(如使用筷子),也有着相当的影响。因为这个动作除了脑部思考外,还包括身体力行的动作学习在内。
最初通常是父母亲教导使用方法,或是看见其他人使用筷子,因而有样学样。往往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使用筷子,进而发展到运用自如的阶段。虽说目前脑部记忆范围与手部记忆范围未显著规划出结果,但身体力行是形成记忆的一大要素,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专业用语称之为“学习转移”者,意指右手能执行的事物,就某种程度而言,左手也具备类似功能,只需多加练习,两手的功能可达到相同程度。
以使用筷子为例,习惯以右手使用筷子的东方人,一旦改用左手用筷,比起初次使用筷子的美国人,还是较为熟练。由此可解释为:日常生活训陈的右手功能转移至左手。
在书写方面,身体力行的因素也占绝大部分。一般中国人大都可流畅地使用中文,书写时完全毋需通过脑部思考或确认,可说经由手部反应,脑中就自然浮现文章与文字。假若书写每个字都必须经过脑部思考,速度大概与“每写一个字就必须翻阅字典”相当。使用个人电脑也是相同情形。能够快速打字的人,是因为手指已经记住键盘位置,脑中也记住了打字的技术所致。初学时往往一面用脑筋思考,一面用眼睛确认,比起手写时更费心神。一旦手指习惯键盘位置,就毋需再用脑部进行判断,执行上就更为省时、省事。
许多记忆用脑记下即可,但也有不少记忆须通过身体学习。初学这类学习时,往往觉得费时费力,不过也因学习过程复杂,一旦学会就不致轻忘。
手指也能记忆乐谱音乐家在一般人眼中,肯定也是记忆高手。因为配合演奏所需,常常必须记住许多乐谱,若是记忆力不好,实在很难办到。乐谱中众多的升降记号,配合高低起伏的音符,还能在众人面前从容而准确地演奏,实在是一项令人惊叹的技艺。
音乐家之所以能记忆乐曲,可说不仅单用脑部记忆,身体也配合了相当程度的记忆。假若只单靠脑部记忆,跟随脑部记忆演奏时,手部动作无法如此流畅,演奏时常会出现中断现象。
一般古典钢琴家或小提琴家,在演奏协奏曲时多不用乐谱。但不少乐谱的长度在30分钟以上,能有如此惊人的记忆,想必是在脑中记住了乐谱,再配合手指的记忆,才得以顺利背谱演奏。
细看钢琴家或小提琴家的手指,动作灵活如魔术般迅速,正确地说,这项技能是拜身体记忆所赐。唯有运用身体的记忆,才可能顺畅演奏,而不致出现混乱,导致演奏停顿。
初学钢琴或小提琴时,常有弹奏中途手指不听指挥或发生错误的情形出现,这可能是脑部主导的思考,与手指记忆无法相互配合所致。这是因为尚未熟练之前,双方无法顺利配合,协调出现混乱而使弹奏中断。
学习钢琴或吉他至某一程度,即使间隔长时间未曾演奏,只需回忆演奏时的感触,立即能流畅弹奏出乐曲。这主要是因为身体记忆的功能。相形之下,如果采用脑部记忆,一年之后记忆已呈完全空白状态,恐怕连弹奏都有问题。
唯有身体响应操作乐器,才可能使演奏顺利进行。学习音乐与运动相同,初学时往往耗费心神,一旦学会之后,拿到乐谱之后就能立即反应,身体就能自然动作。
运动神经与记忆力的关系如前文提及,记忆不仅运用脑子,还需配合身体记忆。有些事物甚至以身体记忆效果更佳。如此不禁令人对于记忆力与运动神经之间的关系感到好奇。
针对身体记忆或是回忆功能而言,运动神经发达者较为有利;无论在唤起记忆或是记忆重现方面,运动神经发达者均较占优势。
假定两个高尔夫球友,两人在5年中都未曾再打过高尔夫球(虽说在中断打球之前,双方球技差不多)。假定A 的运动神经比较发达,B 的运动神经较弱,在5年之后,双方约定一同打球,运动神经发达的A,会较B 快速恢复原有的水准。
记忆力优秀者,不仅运动神经发达,组织能力也比较好。因为记忆并非一次能回想起一切事物,而是将片段记忆串联,再回想出一切。
在工作场所中常见组织能力优秀者,常常只需少许的片段记忆,即能准确重现整体记忆。
为他人引路时,也必须重现自己本身的记忆。虽说无法完整记忆中途的商店、建筑物等,但将记忆残留的片段连接起来,就能近乎准确的告诉对方:再几公尺路口处应该转弯,或是在哪一家店铺前转弯等等。
这时的答案也和个人运动神经、组织能力、运动体能有很大的关联。通常组织能力与运动体能出色的人,常常毋需回忆,就能说出距离、位置。假若对方的组织能力不佳,恐怕较难说出正确的距离、位置。
运动神经虽受先天影响,而非后天锻炼出来的,但漫步在街上时,不妨尝试具节奏性的步伐,同时敏锐观察周围环境,这对于记忆力提升颇有助益。
说不定花费这一点点心思,也可能同时磨练出相当的组织能力及运动体能,以协助记忆。
IQ 与记忆力有很大的关联相信很多人在中初、小学时都曾做过“智力测验”。将各种类型的题目串联起来,看一个人能答出多少、答对多少,测出准确的IQ 指数。
事实上,智力测验的结果与记忆力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它是采取片段混合记忆的方式,若能在脑中系统化的整理出来,较能印象深刻,残留的记忆量也比较高。
生活中常有以下的经验:每当很难忆起某一件事情时,无意间闻到什么味道或是听到某些声音,就突然想起来了。这是因为视线记忆无法满足回忆条件,但若配合事发当时无意间闻到的特殊味道,或是听到的声响,足以填平记忆缝隙,则能成功使记忆复苏。
据说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特别灵敏,许多明眼人不注意的细节,盲人细腻的心思常常能在仔细观察后,在脑海中留下记录。因此比起过度依赖视觉信息的人们而言,其记忆正确度要高出许多。假若有意锻炼记忆力,使记忆结果更为准确,就不应仅仅依赖视觉记忆,还必须配合其他感官进行确认,同时将信息输入脑中,协助记忆重现。假如能做到声音、味觉、触感的记忆相配合,所有难记住的事情,都变得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既然人生而具备感官,就应活用其功能使之发挥最大效用。
味觉也有“记性”
有不少女性认为烹调工作真是件苦差事,尤其要记住烹调的各个步骤更是不容易。也难怪越来越多的女人悲叹:“莫非是我没有烹调的才能吗?”
我想,与其说她没有烹调的才能,倒不如说她缺乏烹调味道的记忆,或是味觉、嗅觉较不灵敏,烹调技术才因而难有起色。
烹调技术毫无起色的人,即使品尝他人做的菜也漫不经心,从未留意这道菜肴中,究竟是加了什么美味的东西,或是特殊的调味料等等。
一般擅长烹饪的人,常常运用嗅觉、味觉品尝美食,同时记住使用的材料,思考美味的秘诀何在,自然容易留下记忆。再加上回家之后,常常会再凭记忆依样画葫芦烹调一次,并且一一核对材料的异同。经过此一步骤,一再磨练,在无意中便磨练出好手艺。
据说以感官完全正常者而言,运用嗅觉、味觉的程度,仅达所拥有能力的1/3,若能善用味觉与嗅觉记忆,识别能力与记忆力都能因此获得增长。
在法国餐厅工作的侍者,常常只需闻闻葡萄酒发出的香味,就能准确说出酒的产地、葡萄品种、生产年份等,不禁令人对他的能力深感佩服。但侍者却告诉说,这并非是某种与生俱来的才能,而是训练的结果。一般人往往最常忽略嗅觉与味觉,事实上它却是填补记忆微差的重要因素,如品酒侍应生可依据记忆中的不同点,一一道出各种葡萄酒的特色及差异。
常在听到老公抱怨老婆做菜难吃时,老婆反驳:“谁教你从来不带我去吃好吃的,哪能怪我不会做菜!”这话是相当有道理的,因为要烹调出美味的菜肴,美食记忆是很重要的因素。
味觉与嗅觉一般使用频率较低是事实,所以你应更勤于锻炼自己的嗅觉与味觉,同时记下此处提供的信息。
听录音带学习美妙的歌曲喜欢唱歌的人很多,有些人只需听一二次就能记住歌词,同时琅琅上口。有些人则听了好几次,仍旧只会唱一两句。
一般人常常把记不住歌曲这种事情,解释为记忆力不佳,事实上,能否记住,并非只单单是记忆力的因素而已。
一首歌并非只有歌词而已,还必须配合旋律、节奏等要素才能成立。因此只记住歌词,并不表示可以唱出口,还必须配合听觉记忆,记下旋律、节奏等,才有可能顺利唱成一首歌。
常听中年人如此抱怨着:“真不懂现在年轻人的音乐,一点印象也没有??”主要是听不惯时下的流行音乐,才会连节奏、旋律都记不住。
无论是节奏、旋律,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而是由数种声音组成,因此重点在于个人连续记忆的能力。
常常记不住歌曲的人,可能采用记忆每个音符的方式,所以记忆功效不彰;建议不妨改采连续记忆方式,应该可使记忆力大幅提升。
多数人往往过于依赖视觉信息,因此容易受它左右。虽说耳朵也具备提供信息的功能,但“眼见为凭”总让人容易相信,久而久之听觉记忆功能将自然衰退。据说进行英文听力训练,同时还播放影像的做法,并不值得鼓励,因为在观赏影像同时,听力常常因此被忽略。
常有人说配合KTV 伴唱带学歌曲,能使功效加倍,其实听CD 或录音带的学习效果,将更为可观。
下意识多运用听觉分辨声音的微差,并配合记忆,不仅会使听觉更加灵敏,“听觉记忆”也会因此增强。
作梦是永久的记忆方式常有人问:“如何记忆梦境?”这可说是多数人感兴趣的问题。因为一般总认为,只要可以回忆梦中情景,就能作梦的“续篇”。
由专业的观点来看,梦境被称为超短期记忆,因为那只是感觉暂时停留在脑中,并无任何记忆因素存在。举例来说,就如同使用个人电脑时,未将信息订下档名,存入硬碟或是磁碟片当中,就直接关掉电源,这种做法会使当次输入的资料立即消失,不复存在。
梦境就如同未存档的资料一样,在开关关闭的瞬间(也就是醒过来的瞬间)消失殆尽。在完全清醒时,几乎所有短暂留存的影像,都在一瞬间消失。
如果要记住梦的内容,不妨在枕边准备一本杂记薄,一早醒来,趁记忆尚未完成消失时,利用短暂的时间做记录,可能是最好的方式。据说梦的研究专家,手边永远备妥杂记本,一觉醒来时就立刻将梦境写出来,包括梦中出现的人名、景色、事物等,都详细记载。花费这一点心思,分析梦中所得的材料,有时甚至可做为回想其他事物的线索。任谁都会有想记住梦境的希望,但人类的脑部功能是无法达到的,除了醒来立即做记录之外,截至目前为止,还未发现更好的方法。
“藤蔓式记忆术”
工作上必须记忆的重要人物,包括对方的头衔、姓名、工作内容,以及下次约定的时间。应记忆的事项不计其数,一下子要完全记住,实在有些强人所难。若要一一进行排练,也相当耗时费力。
但是为了工作需要,即使再困难也必须强迫自己记忆,否则下次与对方会面时,很有可能因为记忆错误而产生尴尬。应记住的因素如此多,此时不妨尝试以下要介绍的“藤蔓式记忆术”。
以目前在阅读这本书的你而言,即使对于书中内容再感兴趣,也无法将内容逐字记忆。一般人在看书时,多半会将书中自认为重要的部分,以荧光笔画线或以做重点浮贴的方式标记,以便再度阅读时,可立即检索部分内容。这种做法毋需读毕全文,只要看到标题,就几乎能回忆起大部分的内容。再将自己标记的重点,与前后文章连贯,很快就能忆起书中完整的内容。
运用脑部记忆也是相同的。例如希望自己想起一个人的时候,不要勉强自己去想像对方的发型、服装细节部分。如果最应留在记忆中的是对方的名字,就想办法使对方的名字深深留在脑海中,其余的部分只需略有印象即可。
也就是说,记忆也有分优先顺序,只需将最重要的部分,重点浮贴于脑中的记忆。一般人认为记性好的人,也并非每件事都能记得一清二楚,而是深谙依程度强弱记忆的方法。如前述的事例,只要想起对方的名字时,对方的其他资料(如长相、表情、谈话内容等)就会按图索骥一一重现,这就是所谓的藤蔓法。
目前为止,大约只有藤蔓法才能有效防止记忆过剩的情况。但是在采用藤蔓法之前,必须训练自己观察重点之外的事物;假使连记忆的片段都无法留住,遑论将记忆完整连贯。记忆原本就有强弱之分,这是必需掌握的重点。而重点浮贴的部位,也应花费心思进行排练。如果连重点浮贴的部位都无法记住,就失去做重点浮贴的意义。至于书中的细节部分(记忆较弱的部分),在排练时别忘了进行回溯工作,可使记忆效果加倍。假若必须改变重点浮贴的内容项目时,句中使用的文字应做改变,因为即使是重要的记忆,也会随时间而改变。
在脑中装设“抽屉”
在记忆中做重点浮贴的作用,无非是希望搜寻记忆时,有一定的线索提供回忆。我见过不少记忆力绝佳的人,观察事物时通常一面为记忆留下线索。
只要留下记忆的方法得当,甚至可成为永久性记忆,由此可知做重点浮贴的重要性。如果贴在内文会造成检索上的困难,例如使用参考书时,也可改用以荧光笔画上重点的方式。不过应留意画线的部分,假若数量过多,可能会因此收到反效果,因为此时没有画线的部分,可能因此凸显出来。如果一次背诵太多的英文单字,也容易因此混淆单字的意义。
运用时先订下规则是最理想的做法,例如重点浮贴是从哪一章节开始?或是做成阶段式整理,也是相当不错的方法,就像人的一生当中,总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书,这书中的内容之所以能使人长久记忆,是因为已经被折叠成袖珍型态,收藏在脑中所致。
此时先将脑中的记忆模式设定成档案柜型态,将记忆依范畴进行画分,依次归类收藏。例如最上面一层是摆放工作相关资料,第二层则是有关运动知识??等,必要时,就打开“记忆的抽屉”检索所需的信息。例如此次的谈话内容,以及上次进行估价的结果等。如果在这个档案柜中,还仔细做上重点浮贴、检索记忆的工作,自然变得更加简便而有效率。
确认与重现记忆这个动作,可分为确认、重现两种方式。所谓确认,就是直接与记忆对象进行接触。例如整理房间时,赫然发现一本10年前看过的书,或是在母校听见令人怀念的校歌,记忆就因直接的刺激出现。或许标题或歌名已经不在记忆中了,但却仍清楚记得书中的内容,或是歌词大意。
至于重现,就是在没有其他线索的情况下,记忆忽然浮现眼前。这要比确认工作困难得多,此时应尽可能进行回想,否则所有记忆将会快速消失。
常有人觉得无意间似乎即将想起什么事情,可是即使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最后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只得放弃回忆。其实就理论上而言,这件事情是存在于记忆中,但总是想不起来,这是因为信息整理不当,以致无记忆起整体内容。以前述重点浮贴的观点进行解释,这种情况是因为记忆浮贴的位置错误,或是未抓到真正的重点。例如撰写视察报告书,或许在当时曾经映入眼帘,但实际运用时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这真令人感到困扰。
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利用再确认的工作,引导记忆重现。无法理解的项目,可利用报告书或是现场调查的照片协助记忆,如此一来,所有的工作都能更加得心应手。进入情况之后也可省略报告书这项手续,而在记忆本身做重点浮贴,此时储存信息量的控制成为一大课题。先前介绍运用照片的方式,有时会因资料、照片遗失,而使工作陷入停顿,况且整理上也相当费时费力,有时甚至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
因此若能系统化地整理在脑中,对于本身组织能力的改善,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是重点浮贴的部分,应该逐字逐句仔细阅读,将最重要的部分浓缩之后记忆。这种方式也可转移至处理文件上,虽说确认是较不费工夫的工作,但平日也应该多加练习,以加快记忆重现的速度。
“体制化”有助于长期记忆如同玩猜谜游戏一般,藤蔓式记忆重现,就是将各个独立的事项体制化。这种做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使记忆长期保存。
人类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多半只采取短期记忆,因此容易消失。但是系统化的连续记忆,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体制化不只使记忆变得更加容易,同时也是延长记忆时间的不二法门。
我想会阅读这本书的读者,在工作上多少都曾遭遇记忆力方面的难题,此时无论对其中内容有无兴趣,都应将各个项目体制化之后,再进行记忆工作。
要领相当简单,假定在学习个人电脑操作时,只要按下“Z”键,记忆就能存入电脑中,或是按下“指令+Z”,就可回到前一项功能操作,按下“Z+A+变化键”,就可产生其他功能??等,最初只能进行键盘操作,最后可能就会发展出足以操控整个电脑的能力,这就是记忆扩大的效果。此时,若能配合“下一步要做什么?”的企图心,提升记忆动机,配合体制化效果,将可使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
成功掌握流程记忆相信很多人都有用过错误记忆法的经验,一般最常见于学生时期记忆历史年代,有些人以谐音的方式记忆,不过单以谐音记忆,也是很费心思。
令人义愤填膺的历史内容,往往因为留下遗憾后果,而使人不感兴趣,因此自然形成记忆难题。横向记忆只具备连接知识的功能,纵向记忆才能有效发挥记忆的功能。
不过学生时代也有历史知识惊人的同学,通常这类人并非由引发动机的方式记忆,而是采取记忆体制化的方式。即使一般人常常忽略的历史年表,也都详细记忆。例如710年建立平成京的社会背景,当时曾发生哪些事件、其结果、过程??自然引出794年的平安京事件。
这就是记忆体制化的效果——只需引出一件记忆,就能自然衍生出其他记忆。历史知识足以媲美历史专家的同学,并非拥有超级记忆能力,而是他成功的抓住了记忆的重点。
虽说他们不可能完整记忆整个历史流程,但只要将710年平成京做重点浮贴于记忆中,即可因反复排练,而使记忆长久留存。至于接下来的发展、结果,则只需在脑海中留下印象即可,如此可避免记忆过剩的情况发生。假若测验中出现794年平安京事件时,再回溯的工作将更加得心应手。因此对于兴趣缺乏的事物,若能成功掌握流程记忆,你也能成为记忆高手。
练唱卡拉OK,是典型的“藤蔓式记忆”
关于记忆整体流程,与前文中提及的钢琴家背谱能力相同,其实与记忆力本身无关,而是身体动作学习的效果。不过熟悉整个乐谱旋律,是必须掌握的一大重点,如果只是把五线谱中的音符,一个个记下来,正式弹奏时,只会出现单调的单音。因为音乐本身是由连续音符组合成立,因此通常事先听了录音带,对整体旋律产生印象之后,再读谱弹奏,核对其中的个个细节。目前不少儿童音乐教室也采用这种方法。即使不会弹奏乐器的人,在卡拉OK练唱一首歌时,也并非一个一个音符记忆,而是将整个曲子记下来,因此只要想起一个音节,就能想起整首歌曲。
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形式表现”。也就是说,人类在记忆某件事物时,通常会将整体结构完整记忆,此即为“整体超出部分总合”,主张整体优势的想法。
在一张纸画上一条线,其中标上数个座标点,我们在进行观察时,会自然将两个点连接起来。人类的思考特征,会将事物连接,再进行整体认知。
中国字就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例如“个”这个字,是由“人”与“|”组成,即使写草书时会使这两者有些偏离,但多数人仍知道是“人”。
因此填鸭式的片段记忆方式,有违人类生理,记忆时仍以掌握整体印象的体制化方式较为理想。
父亲为什么不会说英语如同英语ABC 一样,虽然初学英语时,先从ABC 学起,再记忆单字,学习文法,直到写出作文??等,可说直到学习后期,才开始具连续性的练习。
因此父辈学英语的方式,实在令人感到呆板而不敢苟同。
不单单是不具流程化的学习方式,且当时辛苦死记的片段性知识,也令人不感兴趣,更遑论长期记忆。过不了多久,所学的知识都很快的还给老师了。
能令人印象深刻的做法,是在教师尚未解说之前,让学生先观察两个人的对话,由当时的局面、两个人的表情、手势等,由现场气氛抓住谈话的内容。如果内容浅显易懂,大多数人都能掌握简单内容时,再针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文法说明,或是解释单字意义,以整体文章为原则,再贴上重点浮贴,再由重点标记的部位进行回溯,就能自然发展至应用方面。
常有人在英文大字不识几个的情况下,只身赴美。这不免令人担心,但不久之后发现他丝毫没有适应不良的情况。这种行为看似有欠考虑,但这却是学习语言最具效率的方法。因为他直接跳脱ABC 练习,直接接触具体制化的生活会话。
也许有人不认为学习语文打好基础是最重要的,不过能成为记忆基础的因素只有三样,分别是动机、排练、体制化三项。要将令人难以提高兴趣的短期记忆,扩大为长期记忆除了勤于排练之外,别无他法。
由字首记忆整个单字生活中常见许多缩写,例如USA 是指“United States of Ameri-ca”、GPS 是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LAN 是指“Local AreaNetwork”例如日文中的“报告、联络、相谈”的“报、联、相”(日文为菠菜之意),或是女性择偶的“三高”,是指“高身材、高学历、高收入”等,都是简称或是缩写的典型例子。背单字时也一样,只需记住字首和拼音,一旦记忆重点浮贴发生作用,就能立即记起整个单字。
缩减拼音的重点浮贴,整体组合起来很短,即使是毫无意义的文字排列,也相当容易记住,例如前述的LAN 或是波菜,其中并不代表任何意义,但却足以使记忆长期化。如果连重点标记的部位都忘记了,只好重新进行排练,这时可尝试以字首作重点浮贴记忆。
例如下周将与新客户谈生意,必须带齐估价单、样品、企划书,就以“古人(估)养(样)气(企)”记忆。对方交涉的主角是陈经理、尚课长、吴主任、贾先生,假若记忆时必须连同头衔记忆,可缩记为“陈(曾)经、尚(上)课、吴(无)主、贾先(假仙)”,再配合“曾、上、无、假仙”的谐音记忆,即使这句话本身无任何含义,也无法相互连贯,但却能使你印象深刻,同时长期记忆。
此外,抓住主要关键进行联想也是一大重点,例如重点浮贴上记载了“假仙在电话交谈中,总是不断与上课交换眼神”,因此正式接触时,尚课长的话要比陈经理更具决定性关键,所以交涉重点应放在尚课长身上。只要按照上述方式,安排每一次交涉,几乎能使每次出击都大获全胜。
多形成“插曲(Episode)”
从事教职的人,需懂得使用各项技巧。例如在黑板上写字时,突然发出“哇!写错字”的惊叹,或是边讲课边说笑,使学生印象深刻,而能清楚记得上课内容。
为什么?因为像这种趣谈记忆能够使记忆自然长期化。
据说,美国总统林肯即因善用自己的沉默,而使选民对他的演说印象深刻。的确,在长篇大论的演说中,突然沉默了下来,会使群众的关心度骤然提高,也因此形成重点浮贴的因素。记忆长期化的结果,自然使人们对演说的内容产生藤蔓式记忆。
例如亲朋好友中谁失恋了,或是闯了什么大祸等记忆,几乎很少有人会忘记。说得极端一点,有些学生想起授课的老师时,也许只记得他出糗的事情,至于他教了些什么则全无印象??。
虽说这是玩笑话,但对于想记忆的事情,若能配合其中发生的插曲记忆,将更具功效。当然也毋需因此刻意失恋,可改采把纸一口吞入肚子里,或是把心一横,去吃一顿价格昂贵的牛排。总之使出一些平日少见的非常手段,连同记忆长期化的插曲,自然以藤蔓式方法记忆。
让对方记住自己的方法有时不仅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也应该要对方记住自己的名字,例如身为外务员,最重要的就是使对方记住你的名字。
有段时间很流行在名片上附上自己的照片,这说不定是相当具效果的方法,至少相当有利于顾客进行辨认。试想如果和对方交换名片时,对方一看,“哇!上面有他的照片!”一定会使对方印象深刻,自然会与其他的外务员差别化,而产生长期记忆。
不过,现今附有照片的名片并不稀奇,制造插曲效果不佳,此时也可借由其他方面想办法。
使自己令对方印象深刻,也可由谈话方面着手。最让人不留印象的,就是滔滔不绝进行商品说明的外务员。由于不使对方有任何线索留下印象,再加上无法与任何事情产生插曲的接触方式,可说是最为失败的做法。
生活中常常意外发现,说话结结巴巴的人,竟然总是稳坐销售冠军宝座。因为能采用这样的外务员的公司,真是绝无仅有的作风,也难怪令人印象深刻了。
另外也可在自我介绍方面下工夫。例如名为长荣的人,可说:“虽然我是台塑的职员,却叫长荣”。或是名为永庆的人,可以打趣的提醒大家,“我可不是台塑的董事长”。只要是生活中可以运用的事物,都可做为题材发挥,即使取了一个平庸的名字,也会因善用插曲化,而使他人记忆长期化。
服装与发型就是容易插曲化的项目。例如日本婚礼中,人人都穿着黑色上衣,打白色领带,放眼望去,每个人似乎都长得差不多。而上班族男士的西装不是灰色就是深蓝色,发型则是三七分的西装头,一点特色也没有。如果能借此穿出不按章法的服装,再加上日本人不爱出风头的性格,必定能使人印象深刻。所以只要不违反公司规定或TPO(Time Place Occasion),进行发挥,仍可同时扮演好职员的角色。
此外,戴帽子、眼镜,留胡子,或是习惯使用配件,都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
用“配对方式”帮助记忆初次见到一种动物,想办法使之在脑中留下印象,事后回想时,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它的特色包括四只脚、长毛、脚上有蹄、还有尾巴??该记的东西无限多。其实只要记住那个动物长得像马,就能很快记住它与马的不同点,回想时记忆自然容易重现。既然记忆能由语言回记出形状,也就能由形状回忆出语言,这也是记忆术常常运用的方法。
例如Я这个俄国字,依照本身具备的知识、经验,与英文字母R 为相反形,或是希腊γ可以协助记忆,或是八分音符记成蝌蚪,都是典型的用法。
人名也可如同这样地联想。例如有人名为“陈幼新”,可把他当作自己喜爱的温画主角不新,“幼”可联想到“幼稚”,可私底下称呼他“幼稚的小新”,如此自然可以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接下来这个方法,如果联想媒介使用不当,也可能因此产生扭曲记忆的反效果。例如有人名为永丰,可能改以丰原这个地名来记忆,却因记忆错误,而称对方“丰原先生”。或是对方叫作玲珠,却配合以明珠记忆,以致下次见面时误称对方“明珠小姐”,这些即是联想不当的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