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能简历: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五编 人物故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40:16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五编  人物故事(三)

触龙巧说赵太后

公元前*年,秦国猛烈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却要求赵国用长君作为人质,他们才能出兵。这时赵国由赵太后掌权,她坚决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十分恼怒,明确告诉左右:“有谁再说让长君做人质的,我老婆子一定朝他的脸吐唾沫。”

赵国的左师触龙说他希望谒见太后。太后猜想他肯定也是为人质之事而来,于是怒容满面地等待他。触龙一进屋,慢步走向太后,到了跟前连忙请罪说:“老臣脚有病,已经丧失了快跑的能力,好久没能来谒见了,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一直怕太后玉体偶有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太后说:“我老婆子行动全靠手推车。”

触龙又说:“太后每天的饮食还好吧?”太后回答道:“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又说:“老臣现在胃口很不好,就自己坚持着步行,每天走三四里,稍为增进一点食欲,对身体也能有所调剂。”太后说:“我老婆子可做不到。”说着说着,脸色渐渐和缓了起来。

触龙接着说:“老臣的劣子舒祺,年纪最小,是个不肖之子。臣老了,偏偏又很爱怜他,希望能派他到侍卫队里凑个数,来保卫王宫。所以冒着死罪来禀告您。”太后说:“没问题。年纪多大了?”触龙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希望在老臣没死的时候先拜托给太后。”

太后说:“做父亲的也爱怜他的小儿子吗?”触龙答道:“比做母亲爱的更深。”太后笑道:“妇道人家才特别喜爱小儿子。”谁知触龙却说:“依老臣个人的看法,老太后爱女儿燕后,要胜过长君。”太后连忙说:“您错了,对女儿的爱比不上对长君爱得深。”触龙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深远一点。老太后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是想到可怜她要远去,也是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并不是不想念她,每逢祭祀一定为她祈祷,总是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了子孙可以代代相继在燕国为王吗?”太后点点头,说:“确实如此。”

触龙又说:“从现在往上数三世,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只是赵国,其他诸侯国的子孙有吗?”太后说:“我老婆子没听说过。”触龙说:“这是因为他们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及于他们的子孙。难道是君王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地位高人一等却没什么功绩,俸禄特别优厚却未尝有所操劳,而金玉珠宝却拥有很多。这才是真正的不好。现在老太后授给长君以高位,把富裕肥沃的地方封给他,又赐予他大量珍宝,却不曾想到目前让他对国家做出功绩。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老臣认为老太后为长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我以为你爱他不如爱燕后。”

太后恍然大悟,马上让人套马备车一百乘,让长君到齐国去做人质,长安君一到,齐国也就出兵了。

哲理点拨

触龙的谏说,妙就妙在“神不知鬼不觉”,步步诱导,不露痕迹。先用“冲法”,然后用“引诱法”,再用“旁敲侧击法”,最后才正面提到长君,明太后的做法,看似“计长”实为“计短”,终于让太后心悦诚服,同意长君出使齐国。

劝说要想取得成功,不能直奔主题,这样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而应把握对方的心理,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中分析形势、摆明利害,从而让对方欣然接受自己的观点。

第一流的智者,大抵不仅在生前威风八面,算无遗策,而且在自己身死之后也能余威犹在,稳控局势。诸葛孔明无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典型,但早在战国时期,还有一个人也是死后逞威,让杀害自己的凶犯自投罗网,从而自己给自己报了仇。这个人就是战国著名的说客,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这个苏秦,不仅嘴上功夫了得,其权术之精,识见之远,心计之深也是一般人远不能及的。

苏秦死后智擒凶

苏秦先是在赵国当相国,在位期间,为了防止强大的秦国进攻赵国,采取“激将法”,将自己的昔日同学、才能不下于他的张仪激到秦国,张仪拜见秦王后,一番策论说得秦王心服口服,马上被拜为上卿。这时张仪身边那个一直陪伴并接济他的人此时表明身份,说自己是苏秦的门客,先生他这么对你无非是为了激发你的上进心。张仪感激得涕泪俱下,奋尽生平之力鼓动秦王不去攻赵,秦赵两国和平长达年之久。

此后齐魏两国合兵攻赵,苏秦的六国合纵抗秦计划以失败而告终,苏秦于是又跑到北方的燕国。到燕国没呆多久,苏秦又举家南下出走齐国。苏秦的一番高谈阔论、纵横捭阖,让齐王佩服不已,于是把他奉为上宾,对苏秦的封赏同时也厚得无以复加。

谁知阴阳逆转,祸福相乘,苏秦的得意受宠却激起了齐王身边大臣们的嫉妒,他们对这位后来居上者嫉妒得双眼冒血,于是不惜重金聘请刺客,趁苏秦不备将其刺成重伤,混战中凶手逃之夭夭。

苏秦躺在床上,情知自己伤重难治,一面叹惜平生纵横天下,无所不能,谁知今日却落得修死的下场,真是世事难料,人生无常;一面开始苦心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宜,思索捉拿凶犯之妙计。

齐王得知苏秦被刺的消息,急忙赶来探病,苏秦见到齐王,便对齐王说,等我死后,您便宣告天下,说我是燕国的奸细,此行的目的就是颠覆齐国,并选个热闹的日子在闹市上把我五马分尸,把我的家人也统统赶回燕国,这时刺客便会迫不及待跳出来讨赏,到时您把他杀掉为我报仇便是。齐王含泪应允,说完之后,苏秦头一偏,便命归西天了。

齐王回去后便一一按照苏秦吩咐的去做,并命人宣告天下,说苏秦本来是燕国派来的奸细,罪该万死,现在被杀死了,真是可喜可贺,不知是哪位壮士所为,齐王重重有赏。刺杀苏秦的凶手看到公榜后,自然是乐不可支地跑到朝廷来领赏,谁知得意洋洋的他不但赏金没领成,肩膀上的家伙也很快搬了家。同时,在凶犯的交代下,刺杀案的主谋也一一落网,受到了惩罚。齐王依着苏秦的最后一计终于完美利落地替他报了仇。

哲理点拨

擒贼先擒王,抓人先抓心。在根本不知道凶犯是谁的情况下,聪明的苏秦正是抓住了凶犯的心理特征,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圈套等着凶犯来钻,结果果然不出他所料,凶犯不捕自来,自投罗网。

其实,只要能准确无误的抓住他人的心理特征,我们面临的许多难题便会迎刃而解,化不可能为可能。

甘罗十二做上卿

甘罗是秦国下蔡人,其祖父甘茂曾担任秦国的左相。在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受家人的喜爱。后来甘茂受到别人的排挤被迫逃离秦国,不久就死于魏国。小小年纪的甘罗于是投奔到秦相吕不韦的门下,做起了他的门客。

公元前*年,秦国胁迫燕国把燕太子丹送到秦国做人质,同时打算派张唐到燕国做相,策动燕国和秦国一起攻打赵国,以夺取赵国在河南的土地。谁知,张唐却不愿意去。于是吕不韦亲自上门动员,但是张唐还是坚持不去,原来张唐曾率军攻打赵国并占领了大片的土地,赵王对他恨之入骨,声称如果有人杀死张唐,就赏赐给他百里之地,这次出使燕国必须经过赵国,张唐害怕丢掉性命,所以执意推辞不去。

吕不韦自然是很不高兴,但是又不好勉强,只好闷闷不乐地回了家。甘罗见状,就走上前问道:“丞相有什么心事,可以告诉我吗?”吕不韦心里正烦躁得很,见是甘罗,就挥挥手说“走开,走开,小孩子知道什么?”甘罗听了不服气地说:“项橐七岁的时候就被孔子尊为老师,我现在比他还大五岁,丞相有什么难题,为何不让我去试试,如果不成功的话,你再责备我也不迟啊!”吕不韦见他语气坚定、神气凛然,于是就改变了态度,告诉了小甘罗事情的原委,并放缓了口气说:“好,那你就去试试吧!事成之后,必有重赏。”

一见面,甘罗便问张唐:“你和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更大啊!”张唐连忙答到:“武安君英勇善战,南面攻打强大的楚国,北面扬威于燕赵,占领的地方不计其数,功绩显赫。我怎么敢和他相比啊?”“应候范雎和文信侯相比,谁更专权独断啊?”应侯是秦国以前的一位

 

相,文信侯即吕不韦,张唐答道:

“应侯当然不如文信候专权独断啦!”“你真的知道应候不如文信侯专权吗?”张唐说到:“当然了。”甘罗听了道:“既然如此,那你为何还推辞不去呢?我听说,应侯想攻打赵国的时候,武安君反对他,离开咸阳七里就被应侯派人赐死,像武安君这样的人尚且不能被应候所容忍,你想文信候会容忍你吗?”张唐听了这话,不由得直冒冷汗,甘罗见状又说:“如果你愿意去燕国的话,我愿意替你先到赵国去一趟。”张唐连忙称谢答应了,请他回去禀报丞相。

甘罗回去把情况告诉吕不韦。吕不韦听了很高兴,甘罗说:“张唐虽然不得己答应去了,可经过赵国时可能还会遇到麻烦。我想替他先到赵国去一下。”吕不韦已经相信了他的才能,想了一下就答应了,并把这件事禀报给秦王,秦王见甘罗口齿伶俐,对答如流,就正式委派他出使赵国。

甘罗到了赵国,赵王亲自到远郊迎接。甘罗问赵王:“大王听说过燕太子丹入秦为质这件事吗?”赵王点了点头,甘罗又问道:“大王是否听说过张唐要到燕国为相?”赵王又点了点头,“既然如此,那你为何还不着急啊?燕派太子入秦为质,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秦国派张唐人燕为相,说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不相欺,赵国就危险了。大王不如给秦国五座城池扩大秦国的地盘,秦王自然高兴,你再请求他遣回燕太子,断绝秦燕之好,这样你就可以去放心地攻打燕国了。以强大的赵国攻打小小的燕国,还愁得不到五座城池吗?”赵王听了很高兴,就赏给他黄金百两、白玉一双,并且把送给秦国的五座城池之图让他带回给秦王。

甘罗回到秦国,秦王大加赞赏,马上封他为上卿(战国时诸侯国最高的官职,相当于丞相),并且把原先甘茂的田宅也赐给了他。

哲理点拨

甘罗十二岁,便能说动张唐出使,劝说秦赵联盟,确实是智慧超凡,才识过人!小小年纪的他有着清醒的头脑,面对大将君王,语言既巧妙中肯,又晓以利害,最重要的是,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和图谋,然后一语道出要害,对方岂有不听之理?

“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可见,只要能抓住要害,就连责骂也是让人痛快的。在谈判和游说中,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敏锐地觉察出对方的弱点,然后挥戈一击,对方必会乖乖地败下阵来。

张良进履

张良是刘邦身边的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张良年轻时便胸怀大志,怀抱天下。张良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韩国被灭后,年轻的张良变卖了家产,离开了老家,到外面结交英雄好汉,一心想替韩国报仇。

后来,他交上一个朋友,是个大力士。那个大力士使用的大铁椎,足足有*斤重(相当于现在的*斤)。两个人商量好,准备在秦始皇出外巡游的时候刺杀他。公元前年的春天,秦始皇带了大队人马出去巡视,两人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就预先在秦始皇必经之路的博浪沙一片隐蔽的树林中埋伏起来。一等秦始皇的车队经过,大力士就把铁椎砸过去。谁知这一椎砸得不准,只砸了一辆副车。张良失败以后,隐姓埋名,一直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静心研习兵法,以图东山再起。

有一天,张良在圯上(即桥上)漫步,看到桥头坐着一个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张良一走到老人身边,只见老人脱下脚上穿的布鞋,然后故意把鞋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

张良感到十分意外,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拣鞋。张良取鞋后,伸手递给老人,谁知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心中感到十分恼怒,但还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帮老人穿上鞋后,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但过了片刻,老人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的黎明,与我在此相会。”

五天后的早晨,张良特意起了个大早,谁知到来到桥上时,发现老人已经坐在那里等他了,老人见到张良,责怪他道:“你迟到了,明天再来吧”。说完便拂袖而去。第二天早晨,天刚放白,张良便来到桥头,心想,这次肯定会赶在老先生前面,可是令他感到惭愧的是,老人又比他先到一步。张良正欲开口,老人却使劲摇头,然后扬长而去。沮丧的张良回到家中,一个劲的责怪自己,并发誓下一次一定要赶在老人前面。当天晚上,张良一夜未睡,鸡叫三更便匆匆往桥头走。工夫不负有心人,张良来到桥头时,老人还没有出现,张良于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等到五更时分,老人终于出现了,老人看到张良,面露喜色,说:“我知道你这次一定会赶到我前面的”。然后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授给张良,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年后天下定会大乱,到时它会助你一臂之力。*年后你会在济北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山下看到一尊黄石,那就是我。”说完,老人便飘然而去。

张良又惊又喜,打开书一看,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于是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谋士。

*年后果然爆发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项羽和刘邦相继兴起,张良辅佐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刘邦赞扬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并封他为留侯。

*年后张良去谷城,发现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张良晚年退出政治活动,深受黄老之学影响,曾闭门学道,并随从赤松子云游天下。

哲理点拨

张良“桥下拾履”的涵养和气度实在令人敬佩。面对一个陌生老人的无礼要求,他“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表现出一种常人所不能及的大气度,也正是这种大气度,使他以小失换大得,获得《太公兵法》,终成一代名相。其实,“将相”与“庸人”的区别也就在此。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接受“伸”,却难以容忍“屈”,尤其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更是如此,其实,有时“屈”比“伸”更重要,它能使我们以小失换大得,所以说:大丈夫能屈能伸。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

韩信是西汉初著名的军事家,淮阴(今江苏淮安)人。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等诸侯,建立了西汉王朝。

韩信少年时候很贫穷,有志向但没有力气。每天游手好闲,在街上游来荡去,还经常在淮阴河畔钓鱼。不务正业的他没有稳固的经济来源,家里人又死得早,所以经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很多时候,连续一两天都没有食物下口,因此饿得面黄肌瘦,憔悴不堪。

在淮阴河畔,韩信认识了一个专门帮人洗衣服的老婆婆,老婆婆心地善良,看到韩信一表人才却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顿起怜悯之心,每天都分饭给韩信吃,并且不时的接济他一些旧衣服。韩信十分感动,对老婆婆说:“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你。”洗衣婆婆听后,非但不高兴,反十分生气,责备韩信道:“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像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饭吃,哪里想你重重报答!”韩信内心受到震撼,但是没过几天,又恢复了原样,照旧过他的吊儿郎当的生活。

有一天,韩信又来到淮阴集市上游来荡去,那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天气凉爽,又碰巧不是农忙的日子,赶集的人很多,市集上十分热闹。只见韩信穿着外黄少年说服楚霸王

破旧的长袍,东瞧瞧,西看看,一下蹦达到新开的茶馆里瞅瞅,一下又盯着人家钱庄的金字招牌入神。嘴里吹着口哨,手中把玩着不知从哪里拔来的狗尾巴草,倒也是消遥自在,快活得很。

不知不觉来到了集市东头,那里有一排肉铺,屠夫们正在吆喝叫卖,讨价还价,好不热闹!可是韩信一走到那里,便马上往回走。原来前几天他和一个屠夫闹了意见,后来屠夫要打他,他一溜烟地就跑了。瘦弱的韩信怎是骠悍的屠夫们的对手,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谁知那个屠夫眼尖,很快就看到了韩信。他马上冲了出来,揪住了韩信,大声说:“你还想跑?没那么容易。”其他屠夫看到了,也纷纷围过来看热闹,但没有一个帮韩信说话的。这个屠夫看到后,更加嚣张,调戏他道:“你不怕,就拿刀杀我;如果不能,就从我胯下爬过去。”说着,从案上拿来一把雪亮的屠刀递到韩信手中,韩信哪敢下手,心想杀人可是要偿命的,无奈之下,只好俯下身从屠夫胯下爬过去,围观的人都纷纷拍掌叫好,说韩信胆小懦弱。

真是奇耻大辱!韩信边走在路上,边痛苦地责怪自己:都怪自己不争气,才会被人如此戏弄。男子汉大丈夫绝不能一辈子这么儒弱无能,一定要活出个人样!韩信回到家中,含泪告别了接济他的老婆婆,背着简朴的行囊决定到外面去求师拜学,闯荡天下。工夫不负有心人,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终成一代名将。

哲理点拨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是“窝囊”、“无能”的表现,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韩信忍受暂时的屈辱,却在暗地里默默积蓄力量,等候转败为胜的时机,这不是窝囊,而是忍辱负重,是韬光养晦,是大智大勇的表现。

中国有句古话:大丈夫能屈能伸。意思是成就大事业的人既要能忍受屈辱,又要能伺机而发。我们既要有接受光明与成功的坦荡,也要有勇敢面对厄运与挫折的能耐,这种一时的“窝囊”,能“忍小忿而就大谋”,最终让我们成就一番大事业。

外黄少年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灭秦后,项羽与刘邦展开了为期四年之久的“楚汉相争”。这篇外黄少年的故事就发生在楚汉相争这个时期。

当时,刘邦派部下大将彭越镇守外黄城(今河南民权西北)。有一天;楚霸王项羽亲自带兵前来打攻,连战数日,花了很大代价,才把外黄城攻破,彭越弃城而逃。

项羽进城后,对城里老百姓曾帮助彭越守城十分恼火。他下令将外黄城*岁以上的男人全都拘押在城东,打算活埋这些人。

消息传出后,老百姓惊恐万分。前些年楚霸王就曾在一夜之间活埋了几十万投降的秦兵,眼看当年的悲剧又要在这里重演了!

正在这危急关头,外黄城有位*岁少年,为了救出即将被活埋的百姓,挺身而出,去求见楚霸王。

“你这娃娃,好大胆子,敢来见我!”楚霸王双目圆睁,厉声对少年喝道。少年冷静沉着地回答说:“大王起兵灭秦,救民于水火之中,乃百姓之父母。我作为百姓中的一员,自然是您的孩子了。孩子求见父母,不是人之常情吗?”

喜欢听奉承话的楚霸王转怒为喜,和气地问少年:“找我有什么事,你就直说了吧!”

少年不慌不忙地说:“外黄城里的老百姓,早就盼望大王来。但在彭越武力威逼下,只好听他摆布,无法开城迎大王。现在好了,都归顺大王了。可是外面有人谣传说,大王要把城里*岁以上男子全都活埋。我以为大王对百姓仁慈,是决不会这样做的。而且活埋百姓,对大王只有坏处,毫无好处。因此,我请求大王张贴布告辟谣,以安定民心。

脾气暴躁的楚霸王听到这里,生气地打断少年的话,责问他:“你说说,活埋这些刁民有什么坏处?你要说得有道理,我就放了他们,否则连你也一起活埋!”

少年微笑着说:“大王是个明白人,古语说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要活埋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大王并不费力,可是外黄城四周还有不少城池,那里的百姓听说大王活埋了已归顺的无辜百姓,谁还敢再开城门迎接您呢?他们只好拼命地帮助刘邦守城,以求保存自己的性命。结果大王四面树敌,失去民心,这难道不是对您只有坏处、毫无好处吗?”

少年这番话,击中了楚霸王的要害。楚霸王想:是啊,如果老百姓都站在刘邦一边来反对我,今后怎么能取胜并夺取天下呢?想到这里,楚霸王忙按少年所说,下令释放了被拘押的百姓,并贴出安民告示,不准伤害百姓。

果然,其他城池的百姓听说楚霸王不伤害百姓,纷纷开城归顺。没多久,外黄城以东一直到睢阳的十多座城池,都不战而降,归属了楚霸王。

外黄城的老百姓纷纷赞扬这位机智勇敢的少年,是他巧妙地说服了杀人不眨眼的楚霸王,救了大家。

史学家只记下了这件事,可惜的是没记下这位外黄少年的姓名。

哲理点拨

在危机关头,仅凭一张嘴,使下了决心的楚霸王收回成命,这足以显示出外黄少年言谈的微妙和一语中的。也就是说,他的语言妙就妙在针对楚霸王的心理,切中了要害。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妨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在排难解纷当中,语言运用的是否巧妙、有力,在于是否抓住并掌握对方的心理,及对方最关切的问题。当然,语言还要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形式说出,这样就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陈平脱衣救己

陈平,汉初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是汉朝著名的谋士。陈平少时家境贫寒,日子过得很苦。可是因为他聪明机智,脑筋灵活,善于谋略,所以很快就变得富有起来。

有一天,陈平穿了一套新衣服,腰上佩着一把宝剑,到一个地方去帮人家办事。走到半路上,碰到了一条大河,河上又没有桥,只有坐船过去。好不容易找到一艘船,船上坐着几个人,一个个十分骠悍,目露凶光,以异样的眼光打量着他。陈平心头一愣,但抬头一看日头,太阳就要偏西了,再晚可能就赶不到目的地了。于是他请求船夫渡他到对岸去。

谁知船夫竟然爽快地答应了。陈平跳上小船,在船尾找了一个干净的地方坐了下来。这时,坐在船上的几个人窃窃私语,对着陈平指指点点,其中有一个骂了一声“妈的”后便站了起来,要往陈平这边走来,却被身边其他人拉住了,于是又坐了下去。河很宽,船夫又故意把船划得很慢,老半天还在原地晃悠。陈平看到这种形势,心中大喊不妙,看样子今天真的是坐上贼船了!他们看到我衣着华丽,还配着一把漂亮的宝剑,一定误以为我是贵族子弟,身上带有很多的银子,所以想打劫我。可我身上实在没钱啊,如果我这么说,他们肯定不会相信,会以为我是在耍赖,这样说不定他们会一不做,二不休,杀了我。想到这里,陈平不禁打了个冷战。但他很快就灵机一动,心想,有了,就这么办!

坐在船尾的陈平故意叫着说:“哎呀!好热哟!”然后掀起衣袖使劲在脸边扇来扇去,过了一会,他又对船夫说:“要不要我来帮你撑一会儿船?”船夫听后,不知道陈平想耍什么花招,但是转念一想,我们这多人,难道还怕你不成?于是答应了陈平的要求。

陈平边摇船边连声叫喊“好热好热”,同时一面当船夫的面,把身上的衣服一件件脱下来放在船板上。船夫和船上其他的人看他放下衣服时,并没有钱币的声音,知道他身上没有财宝,知道这个人并没有多大的油水可捞,便打消了抢劫的坏主意。

船夫加快了划船的速度,船上其他的人也对陈平失去了兴趣,扭过头去谈论自己的事情。船很快到岸了,陈平道过谢后,拾起衣服马上往岸上走。心里暗自庆幸,今天终于躲过了一劫!一阵寒风吹来,陈平冻得打了个冷战,连忙穿上衣服,继续赶路。

哲理点拨

聪明的陈平,利用自己的机智,巧妙地躲过了一劫,使得自己安全地渡过了河。我们之所以说陈平聪明,是因为他采取智谋,让强盗们在下手前明白无利可图,从而预防了这起抢劫案的发生。

其实我们的一生,难免会经历许多困难和危险,假如在事前能有周密的顾虑,想出万全的办法来加以防范,就可以化解很多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