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房屋产权证查询: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07:04

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每课名题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4小题,共0分)

1(2011年4月北京海淀区一模14题)元代农学家王祯撰著的《农书》是我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巨著。该书体例完整,内容涉及元朝全国l1个省,力图对整个农业生产作系统全面的论述。据此,王祯农书与《齐民要术》的不同之处有(    )

A.是完整系统的农业科技著作 B.包括农业生产各主要方面

C.涉及南北方各地的农业生产 D.有利于战乱后农业的恢复

220111月吉安市期末质检3题)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3(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4题)《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    )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4(2011年4月阳泉市一模28题)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C.农民被迫弃农经商                      D.生产模式体现耕织结合的特点

5(20113月湖南十校联考5题)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D.生产关系的变革 

620111月温州八校期末联考2题)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图中的(    )

A B C D

7(2011年5月苏、锡、常、镇二模2题)“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8(2011年5月威海市二模10题)《论贵粟疏》载:“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脆弱性        B.自足性        C.顽强性         D.封闭性

9(2011年5月太原市二模35题)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自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说明较为合理的是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诗歌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史料来使用

10(20111月山东潍坊市质检12题)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                   B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D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 

11(2011年4月德州二模9题)《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该现象(    )

①反映了养牛成本较高                 ②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③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落后性       ④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2011年4月天津市宝坻区一模3题)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13.(2011年1月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期末5题)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做法符合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

①刀耕火种  ②江南地区稻麦兼种  ③使用翻车灌溉  ④使用曲辕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20115月天津河东区二模3题) 某同学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7

6040

天楼末年〈1021年〉

2641.2

3874.O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在实施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5(2011年1月南京模拟1题)《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

A.春秋战国           B.西汉              C.东汉            D.隋唐

1620111月河南郑州高三质检5题)秦朝时期,重视关中地区而压迫剥削关东地区;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材料体现了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特征是(    )

A.重农抑商    B.区域经济管理   C.土地兼并严重      D.不均衡增长

1720113月南京市二模1题)《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1820111月苏北四市期末2题)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1920111月河南郑州高三质检13题)土地兼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它不仅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而且严重激化了统治危机,因此历代政权都采取了抑制兼并的措施。下列各项措施与此不相符的是(    )

A.北魏实行“均田制”                B.明朝的“鱼鳞图册”

C.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

20(2011年4月茂名市二模15题)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耕作工具不断改进                  B.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C.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D.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21(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4题)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    )

A.分散性         B.自给自足       C.相对稳定性       D.精耕细作

22(2011年5月湖州二模15题)北方一些地区曾流行“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落后

2320114月河南省统测24题)《诗经·大田》中说:“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与这一诗句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土地公有制瓦解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井田制遭到破坏

24(2011年4月新余市二模26题)“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 的土地政策。”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不抑土地兼并政策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2520114月广东六校联考13题)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26(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2720114月河南平顶山调研26题)唐末诗人聂夷中在《咏田家》中写道:“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诗人在此强调的是(    )

A.封建剥削沉重,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大量破产

C.商品经济发展,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在小农经济中地位重要

2820111月福州市质检5题)图1和图2是中国古代牛耕示意图,从图1到图2反映了(    )

A.铁农具的推广  B.犁耕技术的改进

C.畜牧业的发展 D.小农经济的形成

29(2011年5月泉州市质检13题)《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除井田,民得卖买”

C、“一人治之,十人食之”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0.(2011年5月濮阳市二模28题)中世纪中国财产继承主要实行均分制,据记载“今(南朝宋时)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入家而五矣”,“至清代……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而不养兄者比比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家庭

    A.家庭结构比较复杂                    B.一度严重缺乏道德责任感

C.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限                D.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

3120111月新疆高三诊断9题)《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对此话理解合适的有(    )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生活状况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心态

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强调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32(2011年5月南昌市二模25题)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初会痼疾。其原因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33(2011年1月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统考5题)下列措施中促进了北魏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是(    )

    A.租庸调法      B.均田制     C.迁都洛阳     D.初税亩

3420112月温州一模14题)下列关于唐代农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牛耕开始普及全国                  ②出现结构更完备的曲辕犁  

③设置渠堰使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④使用高转筒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520114月南通市调研2题)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从本质上是为了(    )

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36(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图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7.(2011年4月大同市一模24题)《荀子?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在这里强调的是

A.要重视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B.要及吋播种、除草、灌溉

C.要多种植五谷,才能获得丰收         D.要年年种植五谷,改良土壤

38(2011年1月江门市高三调研2题)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39(2011年3月广州市一模12题)战国时期,诸侯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    )

A.发展长途贸易     B.运送军粮      C.发展小农经济    D.加强中央集权

40(2011年5月河南五校联考26题)据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B.“秋七月,初税田”

C.“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D.“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41(2011年2月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27题)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4220114月安庆市二模12题)阅读下列改革措施,据此判断它们共同的历史意义(    )

l

时间

改革措施

管仲在齐国改革(公元前七世纪中期)

相地而衰征

鲁宣公改革(公元前594年)

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商鞅变法(公元前四世纪中期)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A.直接瓦解了分封制             B.土地私有权得到了诸侯国法律承认

    C.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为争霸、兼并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43(2011年4月盐城市二模3题)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44(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5题)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人,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这种经营方式是(    )

A.租佃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井田制经营

4520114月海口调研7题)《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

A.商周         B.春秋战国         C.汉代             D.隋唐

46(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4题)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    )

A.分散性         B.自给自足       C.相对稳定性       D.精耕细作

47(2011年5月天津和平区二模3题)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 夏商周时期, 土地归诸侯所有 B. 均田制开始实行于我国北方地区

C. 明清时期, 土地不可以买卖 D. 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三千多年

48(2011年5月焦作市二模25题)清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以下各项对材料和右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农具的革新推动了荒地开垦       B.垦荒活动需要得到政府许可

C.清朝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       D.垦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4920113月长春市调研26题)“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50(2011年5月天津宝坻区二模1题)《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5120113月泉州市质检24题)《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飨其利。”材料体现该水利工程的功能不包括(    )

A航行            B灌溉              C军事           D排洪

52(2011年5月南平市质检14题)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国有  B.土地集团所有

C.土地私有   D.商品经济的发展

53(2011年1月常德市质检1题)常德澧县城头山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其中发现的距今6500多年的水稻田遗址,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早、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遗址。这一考古发现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一特点(   )

A.精耕细作,男耕女织            B.各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性

C.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D.南稻北粟的作物分布结构

5420113月长望浏宁四县调研26题)《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 于是。”这一农具(    )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55(2011年5月咸阳市三模25题)“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5620114月抚州市质检15题)有学者指出在鸦片战争中,英国海军封锁中国沿海,“企图以此扼制中国经济的喉管”,但最后他们也放弃了。英国人这种做法“未收到期望的效果”的原因是(    )

A.清政府腐朽无能,采取坚守封海政策     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封锁沿海对英国商人损失巨大 D.英国的做法遭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抵制

57.(20113月湖南高三十二校联考4题)中世纪中国财产继承主要实行均分制,据记载“今(南朝宋时)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入家而五矣”,“至清代……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而不养兄者比比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家庭(    )

A.家庭结构比较复杂   B.一度严重缺乏道德责任感

C.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限   D.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

5820115月郑州考前测试(二)25题)下列引文与西周土地制度无关的是(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C.“田制不立,吠亩转易”             D.“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59(2011年1月辽宁丹东四校协作体高三联考7题)下列关于土地兼并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

②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收入 

③土地兼并的加剧使自耕农纷纷破产,两极分化激烈,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④历代统治者都严格禁止土地兼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0(2011年5月太原市二模25题)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雇工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61(2011年4月湖南高考仿真25题)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正确的是(    )

①海瑞正确地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②丘浚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220111月吉安市期末质检5题)不利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是(    )

    A.“相地而衰征”                  B.“为田开阡陌封疆”

    C.“初税亩”                      D.“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63(2011年5月青岛市二模10题)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6420114月琼海市模拟10题)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 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 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0分)

65(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35题)(30分)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1  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000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956

118

074

19171921

39269

798

203

19221926

43074

390

091

19271931

55192

998

181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42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12分)

66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调研32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管仲对(齐桓公)日:“……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

    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影响如何?(5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

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每课名题4)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特点。《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的专著之一。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农书》是元代总结中国农业生产经验的一部农学著作,是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巨著。

2.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以筒装水,日夜不息指的应该是唐朝灌溉工具筒车。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3.B      4.C      

解析:材料古诗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农民赋役负担沉重,被迫出卖农产品以缴纳沉重的赋税,且从“新丝、新谷”也说明农民仍然以务农为主,选择C项。

5.D      

解析:西周的“田里不鬻”是指井田制下,不允许土地买卖;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是指允许土地买卖,即实现土地私有制。这种变化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6.B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水利工程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第①项是秦国都江堰;第②项是秦国郑国渠;第③项是魏国的西门豹渠;第④项是楚国的芍陂。本题选B项。

7.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理解。小农经济是在小土地私有制基础上运用简单的生产工具追求产量的最大化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满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在生产。井田制的瓦解是公田向私田转化。C、D的意思与材料不符。答案A。

8.A      

解析: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天灾、统治者过度剥削和压榨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

9.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江南一般小满前后(四月中下旬)收麦,白居易宝历元年五月之所以还看到'麦穗黄离离'的景象,是因为当年闰七月,节气偏晚。又据《白居易集》记载,宝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白居易还在苏州以'前苏州刺史'的身份给'华严经社石'写题记,因此他离开苏州最早也是九月底,这时看到'稻花白霏霏',则这些稻田插秧应已入秋。稻麦复种一般是四五月间麦收后立即耕田插秧,不应拖到七月。因此,白诗描述的现象不可能是稻麦复种。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10.D      

解析:是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采用较先进技术措施,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内容包括: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经验、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一个重要表现,而小农经济本身的封闭性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得社会分工表现的不明显。据此本题ABC属于原因,D项说法错误。

11.D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清时吴郡(苏州)农民耕田不用牛,而用人力,不用牛的原因在于养牛成本太高、容易被盗、死病等。分析各选项,①③④符合题意,第②项“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在材料中未体现。

12.B      

解析:B 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地位的理解。土地和五谷的代表被上升到国家象征的高度,主要反映出当时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社会现实,所以选B。A项讲的重视祭祀,与题意不符,排除A;C项讲的是农业与土地的关系,而题目强调的是农业与土地的重要性,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D项讲的是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等特点,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13.B      

解析: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历来重视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特征。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本题选B项,第①项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种方式,属于粗放型耕作。

14.C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本题通过赋税结构的变化作为切入点,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考查材料信息提取处理运用能力。从表格中的可知,农业税所在比占越来越少,而非农业税则比重越来越多,说明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而①④无从体现,说法也是错误的。

15.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从史料所叙述的这种犁的结构特点来看,当是唐代出现的曲辕犁。

16.B      

解析:根据所学,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是不同的。最高执政集团施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出现偏差。一般说来,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数重镇,只有这些地方才有优先的发展机会,边远地区,特别是远离交通干线的地区,发展速度则要缓慢一些。材料中秦统一后,对关中秦国本土和新征服的六国故地实行了不同政策,使关东地区的经济结构遭受了破坏;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正反映了古代实现不同区域经济管理政策的反映。

17.A      

解析:本题考查铁制农具的使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①、②说明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出现了私田,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积极劳作,生产积极性比井田制下的农民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政府对私田开始征收赋税;③说明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原来用于祭祀的牛用于耕地。④说明官府控制手工业,和铁农具的使用没有关系。

18.B      

解析:本题考查中外古代农业的发展。ACD三项涉及农业生产的土地、农具、地理原因,中外基本相同,只有B项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9.D      

解析:A项北魏均田制,即把国家掌握的土地按规定分配给人们,有利于缓解土地兼并、加强对人们的控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B项“鱼鳞图册”是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明朱元璋时期,发现因土地隐匿给国家税收造成损失的严重问题后,开始编造完整、紧密的鱼鳞图册,在相当程度上摸清了地权、清理了隐匿,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C项太平天国运动中,为了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这一主张并没有涉及抑制兼并,本题选D项。

20.D      

解析:题干考查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而D项土地兼并日趋加剧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后的影响。故选D项。

21.C      

解析:民谚反映古代人民看重农业生产,轻视商业。ABCD四个选项都是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但与题意相符的只有C项。正是因为农业的相对稳定性,利于生活相对安定,使人民重农业而轻视商业。

22.C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ABCD都能从俗语中反映,但题干有限制词:本质。因此,与题意相符的只有C。

23.D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在“公田”之外又出现了“私田”。这说明周代的井田制遭到破坏。A、C与题意无关,可排除。周代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不是“公有制”,排除B。故选D。

24.D      

解析:考查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问题。封建社会是土地私有的,可以自由买卖,然而封建社会是小农经济,土地兼并是长期无法根治的问题,危害到统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只有宋代不抑制土地的兼并,而且还出现“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说明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ABC说法错误,也未从题干中体现。

25.B      

解析:“人善治”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指的是增加产量,这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

26.B      

解析: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因为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故选B。

27.A      

解析:把握时代背景唐末以及诗中“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等可以判断为A项。

28.B      

解析:图2反映的 是曲辕犁的出现,是犁耕技术改进的表现。

29.C      

解析:考查春秋战时期的农业经济。从题干可知,铁制农具应用比较普遍,说明生产力的发展。A项“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打破了这种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私有土地出现了,但B项现象还没有出现;D项应是在封建社会确立后,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与题意不符;“一人治之,十人食之”,意为“一人”指一家农户的家长,“治之”指家长率领全家经营100亩田,“十人食之”指可供10人食用,与题干“直接”要求相符。

30.D      

解析:本题综合性强,难度大,考查阅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能力。小农经济下,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一个家庭的男丁成家以后,“兄弟异计”,那么就会分家,“十家而七矣”,脱离原先的集体,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家庭单位。“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而养史者比比也”明显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族社会里,家庭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这是由小农经济决定的,选择D项。B项不符合两宋理学成为主流的史实。

31.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庄子·让王》、逍遥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逍遥的人生观;而小农经济自身忙忙碌碌不能反映出生活富裕的心态,人定胜天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故应该排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32.B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经济制度。要通过题中现象分析背后的实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实质是土地私有。

33.B      34.D      

解析:本题考查了唐代农业发展的有关知识点,结合教材所学,第①项说法错误,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本题选D项。

3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能力,解体关键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释读能力。题干讲述崇阳县令张乖崖鞭笞买菜村民,并斥其懒惰。村民受鞭笞训斥是因为买菜不符合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常态,故答案选A。
从材料“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可以看出实际上是重农抑商的一种表现,而重农抑商政策的本质实际上是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进而维护封建统治。故选A。

36.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沿革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前许,孙叔敖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因该灌区的两条引水河总长为100余里,公元前598-前591领导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称安丰塘,其周长120许里,灌田万顷,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着灌溉效益。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根据所学知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固①正确;根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得之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而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固③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固④正确;而材料没有体现该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另外根据所学知识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

37.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人善治之”方可连年丰收,所以要重视精耕细作。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38.C      39.C      

解析: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战”与“农”。 水利工程可能兼具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多种用途,但一般首要的是灌溉和防洪。A在当时并未普遍,D指郡制、县制或郡县制。B、C相比,C的可能性更大。再说,都江堰和郑国渠主要用于排灌,前214年秦朝凿通灵渠的初衷,是军事需要。
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弱肉强食的年代,各诸侯国都纷纷变法革新,图强,兴修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发展经济,提升实力。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混战不已。要想在争霸战争中获胜,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实现富国强兵,这是各国大力兴修水利的主要目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发展水利,才能发展小农经济,才能实现富国强兵。故选C。

40.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形成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模式,畜力代替人力,引发了中国古代一次重大的农业动力革命,进一步推动我国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A项指私田出现,B项指初税亩,D项指牛耕出现,此三项都是由铁农具的使用带来的影响。C项是奴隶社会的现象,指奴隶主控制奴隶劳动和官府垄断工商业,因此C项不是铁农具使用带来的影响,故选D。

41.B      

解析:“凡农之道,厚之为宝”、“时至而作,竭时而止”等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和尊重自然规律,但与题意不符合,因为题干问题是“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产生,是人多地少、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因素导致的,为提高单位产量,进行精耕细作,如套种或轮种,“麦黄种麻,麻黄种麦”就是轮种,因此,正确选项为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在材料中并未得到反映。

42.C      

解析:“相地而衰征”,按韦昭的注释:相,视也;衰,差等也;征,征取也。意思就是说,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征收不等额的租税。“相地而衰征”标志着劳役地租已转化为实物地租,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历史性的进步,在当时各诸侯国的影响很大,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初税亩”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初,为开始的意思;税亩就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这种按耕地的实际亩数收取实物赋税的做法与“桓管改革”中的“均田分力”、“相地衰征”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区别。“桓管改革”后的“均田分力”与“相地衰征”政策仍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之上的,而鲁国初税亩的实施等于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桓管改革后的农业税收征收的前提是农户租用了属于国家的土地,税收还带有“地租”的性质;而初税亩则是在认可了土地私有的前提下,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的税赋。初税亩的实施也使社会分配方式发生了显著改变,按实际田亩产量十分之一纳税的具体方式,使劳动者切实体会到了努力带来的收益,从而促使劳动者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所以正确答案应该为C。B.土地私有权得到了诸侯国法律承认错在“得到了诸侯国法律承认”,得到法律承认的应该是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D.为争霸、兼并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是商鞅变法。A也并非三者的共同影响。排除ABD,              所以正确答案为C。

43.B      

解析: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是针对“谷贱伤农”而提出;以盗法为《法经》首篇主要是用刑法来维持社会秩序,加强君权。结合两则材料可以判断是因为农民因谷贱破产沦为盗贼,所以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44.A      45.D      

解析:考查分析理解、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通过生产工具的更新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从题干中“辕有越”、“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等,所述是曲辕犁。因此,答案为D。

46.C      

解析:民谚反映古代人民看重农业生产,轻视商业。ABCD四个选项都是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但与题意相符的只有C项。正是因为农业的相对稳定性,利于生活相对安定,使人民重农业而轻视商业。

47.B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A项中不包括夏朝,C项中明清时期土地是可以买卖的,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至新中国没有三千多年。

48.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政府推动垦荒,大量人口增长,壁荒活动不断拓展,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材料并未体现农具的革新,故选A。

49.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现象。A项说法错误,在封建制度的实质下土地问题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从题干中不能体现B项;C项不符合北宋史实,北宋出现了“三冗”现象,因此应选D。

50.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小农“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一生辛勤劳作 ,才能勉强维持生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故正确答案为C。

51.C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此渠皆可行舟”分析,体现了航行功能;“有余则用灌浸”体现了灌溉功能;“辟沫水之害”体现了排洪功能。材料中没有提及军事功能。

52.C      

解析:商鞅变法规定土地私有,土地可以买卖,从而造成了土地兼并现象。

53.C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根据题干信息“距今6500多年的水稻田遗址”及其意义分析,说明我国农业的发展较早之后自己发展,因此应选C项。其余各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54.D      

解析:这是曲辕犁,送分题。

55.D      

解析: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的措施所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把握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只有D项与题意相符;BC项,显然是题意有出入的,排除;A项错误在于“基本解决”。

56.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英国未能以此扼制中国经济的喉管主要的原因应在于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57.D      

解析:本题综合性强,难度大,考查阅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能力。小农经济下,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一个家庭的男丁成家以后,“兄弟异计”,那么就会分家,“十家而七矣”,脱离原先的集体,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家庭单位。“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而养史者比比也”明显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族社会里,家庭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这是由小农经济决定的。

58.C      

解析:西周土地制度为分封制,C项“田制不立,吠亩转易”表明土地私有可以买卖,与分封制无关。

59.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本原因,而土地兼并使自耕农纷纷破产,两极分化激烈,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威胁封建统治,特别是使封建政府的税收减少。统治者为维护统治也抑制土地兼并,但并不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如宋代就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60.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耕者与富民之间形成以土地租赁为核心的生产关系,所得收入进行合理分配体现了宋朝租佃关系的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61.B      

解析:从材料“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可以看出他的观点实际上是要恢复古代井田制度,这是开历史的倒车,是不科学的办法,所以排除①。只要土地买卖存在,土地兼并就必然会如影随形地出现。古人斥责土地买卖的原因,就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土地兼并的可怕后果。明人邱浚也曾冷静地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 邱浚的论点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单纯的地主经济内部,地主对于消费有无限的追求,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尽量兼并土地,扩大自己的经济能力,②要选。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③要选。丘浚不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有材料“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为证,排除④。故正确答案为B。

62.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是以土地私有为前提的,土地国有制限制了封建所有制的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63.D      

解析:从材料对牛的尊重可知牛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牛是主要的农用动力,可知选择D项。

64.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粮食的收获量比外国的要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源于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二、非选择题

65.(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   
劳动工具。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
(3)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且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

66.(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1分)最有价值:长沙出土的铁锄。(1分)理由:第一手材料(或实物史料)(2分)
(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2分)
   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3分)
(3)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2分)
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过剩);养牛成本较高。(4分)

必修二专题一: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每课名题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0分)

1(20114月江西重点中学质检26题)2010年12月24日至26日,在广东省阳江市体育馆举行“南海一号”文物图片展”。“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    )

①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④制瓷技术的进步        ⑤“洋味”十足的瓷器是指珐琅瓷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

2(2011年1月常德市质检4题)《梦梁录》记载:“……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晓市不断出现,时都城临安(今杭州)人口达到一百二十万,城内极其繁华,被称为东南第一州”。与这段描述的情景可能同时代出现的有(   )

A.在西藏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辖            B.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输出国外

C.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D.《四书章句集注》始编成

320112月济南市调研4题)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4.(20111月广州市高三调研14题)明代有一个笑话,说是朝廷宴请外国元首和使节,结果宴会所用580件官窑瓷器全部被使节们顺手牵羊带走了。这个笑话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政治非常开明                      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C.制瓷技术精湛                      D.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5(2011年5月苏、锡、常、镇二模3题)淅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大量青铜礼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模工艺。这一发现,把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

A.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B.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

    C.青铜器的铭文有助于印证古代史料的真伪

    D.春秋时期各国主要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

6(2011年4月天津河西区一模2题)以下图片中,带有异国风情、主要成熟于清朝的瓷器品种是(    )

7(2011年5月龙岩市质检13题)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历史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

A.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秦亡不是因为郡县制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州白瓷工艺高超

C.(唐)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科举制中进士科难度更大

D.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姬姓是分封的主体

820111月杭州市质检2题)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说明正确的是(    )

A.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B.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汉字“蚕”和“丝”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朝开始的

C.唐三彩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

D.反映了原始时代的彩陶己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9(20111月汕尾市高三调研3题)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10(20111月南通市一模3题)(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11(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15题)马克思曾说,在珍妮纺纱机发明之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出一个双头人容易”。中国能改变马克思这一断言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2(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27题)2010年5月11日是玛提欧·利奇(中文名为利玛窦)在北京逝世400周年纪念日。他曾在中国居住28年,是第一个被中国皇帝赐地埋葬的欧洲人,下列情景玛提欧·利奇最有可能经历的是(     )

A.三省长官与他商议国事     B.阅读活字印刷的《红楼梦》

C.看到有人在住宅区卖青花瓷器     D.出海航行持有海外渡航证明书

13(2011年4月湖南高考仿真28题)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个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是 (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14.(20114月怀化市二模26题)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何者有关?(    )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B.棉纺织业兴起,以妇女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C.引进甘薯、玉米等新作物,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妇女地位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迁,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1520111月温州八校期末联考3题)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

A.丝         B.棉         C.毛            D.麻

1620113月太原市测试5题)嘉峪关汉墓中画像砖上有童子驱鸟护桑图、采桑图;墓后室画像砖上有蚕茧、丝束、绢帛。还有像缫丝的工具,墓中还发现丝织物。这些信息主要说明(    )

A.甘肃西部已从游牧转向农耕文明     B.画像砖主要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

C.丝绸之路是一条流动的文化运河     D.汉代甘肃西部出现蚕桑与丝织业

17(2011年海南高考5题)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18(2011年5月福州市质检14题)下列产品突出体现了“工官”制度的是

A. 汉代的盐铁      B. 唐代曲辕犁      C.宋代指南针     D. 明代的丝绸

19(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2题)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20(20111月中山市高三统考3题)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    )

A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2120114月北京石景山一模13题)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的。”下列史实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B.宋代形成了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

   C.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D.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22(2011年山东烟台一模9题)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23(20114月浙江上虞调研13题)右图是元代王祯所著《农书》中的水力冶铁鼓风工具,该工具最早发明使用于(    )

A.西汉           B.东汉           C.北宋           D.元朝

24(20114月江苏百校样本分析3题)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见右图)最为有名。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种冰裂纹瓷器应当属于瓷器分类中的(    )

A.白瓷系列                    B.青瓷系列       

C.青花瓷系列                  D.珐琅瓷系列

2520115月天津河东区二模1题) 以下表述不能正确反映西周时期社会面貌的是(    )

A. 继续实行王位世袭制 B. 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 实行分封制、宗法制 D. 以青铜铸造业为主的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2620114月沈阳市质检35题)某文化遗址出土的同一时期的文物有:(1)陶器、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2)有刻画符号的陶尊;(3)随葬品数量相差悬殊的墓葬;(4)1立方米的碳化粟。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时期(    )

A.手工业门类齐全                        B.已出现成熟文字

C.产生了贫富分化                        D.具有江南文化的特征

27(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28(2011年3月宝鸡市二模25题)2010年9月23日,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遗址的考古发掘获得了新发现,从西周到宋代不同时期的多个居民生活区、农业生产区重见天日。该遗址出土的物品中不可能有(    )

A.铁器          B.纸张            C.丝织品          D.粉彩瓷

29(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3题)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30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调研13题)下列古代手工业技术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③①②④

31(2011年5月肇庆市二模14题)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32(2011年5月龙岩市质检15题)宋代范正敏《遯斋闲览·证误》:“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採其花为布,号吉贝布。”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福建

A.棉花种植与纺织日益扩大      B.农民以种植棉花为主业

C.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D.商品经济日益发达

33(2011年4月福建省质检15题)观察图6,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C.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D.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   

34(2011年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5题)2010年11月11日,在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 的天价成交,创下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的最高价格。该瓷瓶的制造年代最有可能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35(2011年3月宝鸡市二模27题)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该表格能够表明(    )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手工工场主

商人

占总人口百分比

24%

36%

30%

10%

①唐宋时期经济发展状况               ②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的动向

③体现出商品经济的新发展             ④官营手工业退居次要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0小题,共0分)

必修二专题一: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每课名题4)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审题时注意“南宋时期”。中国的手工工场出现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故③不正确;珐琅瓷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以后,故⑤不正确。因此选B项。

2.D      

解析:本题考察宋朝时期的史实。根据提干信息“都城临安”分析,所述现象属于在南宋时期,因此排除A项,西藏设宣政院是在元朝时期;B项应是在北宋;《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著作。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

3.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和手工业发展情况。从丝绸到陶瓷到茶叶,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手工业品,既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也说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没有根本性突破,故①③正确;古代通过丝绸之路,我国手工业品大量外输,故②不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外贸出超还是入超,故④错误。

4.C      

解析:笑话反映出外国元首和使节对中国瓷器的喜爱,喜爱的原因当然是瓷器精美,故事反映出制瓷技术的精湛。本题考查明朝手工业的情况。注意材料里的“官窑瓷器”,官府手工业的产品质量非常好,工艺精湛,对外国元首和使节有很强的吸引力,才会有如此之举动。

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释读能力。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鼎盛是在商代,排除A。材料中反映的楚国墓群,应在长江流域,否定B。青铜器在当时比较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D不符合史实。答案C。

6.D      

解析:A为秘色瓷成熟于唐、B为瓷枕成熟于汉宋、C为青花瓷成熟于元朝、D为粉彩瓷成熟于清代。

7.B      

解析:越窑出产的主要是青瓷,刑窑出产的主要是白瓷。故“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反映的是越州青瓷工艺高超。

8.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对教材相关内容有很好掌握。A项说法错误,司母戊鼎大方鼎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但反映的是商朝的铸造工艺水平。B项说法错误,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汉字“蚕”和“丝”字,但不能反映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朝开始的,根据所学,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C项错误较明显,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制品,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D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反映了原始时代的彩陶己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9.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明清时期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现象的普遍出现和所学史实反映了私营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10.A      

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张安世虽为公侯,食邑万户,但仍创办了规模很大的纺织作坊,积累起庞大的财富,富裕程度超过当时的大将军霍光。联系教材有关知识点,BCD三项说法材料中未体现,B项出现在明代;C项与材料不符;D项与所学不符,本题应选A项。

11.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元朝时期黄道婆发明了三锭纺车。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12.C      

解析:利玛窦生活的时代,正值明朝后期。明代时期,中央政府已无三省,故A不正确;《红楼梦》是清朝曹雪芹的作品,故排除B;明朝后期实行闭关和海禁政策,故D不正确。只有C项与题目中的 时间相符。

13.D      14.B      

解析:中国古代妇女地位比较低下,很少有读书的机会;我国古代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甘薯、玉米的引进只能是提高男子的地位;明清时,我国经济重心已南移,D项不符合事实;宋朝,棉纺织业兴起,特别是元朝,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妇女地位提高。

15.D      

解析:丝、毛、麻等作为纺织原料在中国古代较早就出现了,丝和毛较昂贵,普通百姓使用不普遍,诸葛亮生活在东汉末、三国时期,这一时期纺织业已较为发达,诸葛亮以“布衣”自称,“布”应是麻。棉花在北宋时引入,明代时全国普及。

16.D      

解析:题干中涉及到墓中画像砖的采桑、丝织物图片以及陪葬物丝织物,由此可推断此时出现了蚕桑和丝织业,选择D项。A项中仅有蚕桑不能说明农耕文明、B项只涉及画像砖、C项与题干无关。

17.D      

解析:明朝,经济重心已经完成难移,北方到南方卖棉花(原料),南方则到北方卖加工后的布(手工业品),说明南方的经济技术更有优势。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而且明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是在南方。棉纺织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前提,A项颠倒因果关系,排除。B、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18.A      19.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20.A      2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经济、文化及科技成就,属于基础知识考查,可使用排除法。A项属于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B项属于宋代儒学(文化)的新发展;D项属于宋代科技的发展:印刷术发展为活字印刷,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故A、B、D都能佐证。C项“自由劳动力市场”属于明中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不能佐证宋代,故选C项。

22.A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家童皆有手技反映的是私营纺织作坊发展初具规模。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23.B      

解析:本题考查了教材中有关“元代王祯所著《农书》中的水排鼓风冶铁图”,著作记载,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提高了冶铁生产效率。

24.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瓷器。中国瓷器自唐代即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哥窑位于浙江龙
泉,属南方,故为青瓷,选B。白瓷属于北方瓷器系列,排除A;青花瓷出现于元,时代不符,
排除C;珐琅瓷起始于清朝,时间不符排除D。

25.B      

解析: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西周政治上主要特征是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王位世袭制,而经济上是农业石器锄耕、手工业与商业是官府垄断,ACD与题意不符;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经济,而西周是奴隶制时期,答案为B。

26.C      

解析:从材料中“随葬品数量相差悬殊的墓葬”可以判断C正确。材料所反映的是部分手工业,A项不正确;成熟文字是甲骨文,故B不正确;D无法获得信息。

27.B      

解析:本题以宋代是否已用煤取代木柴的不同材料作为切入点,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此题考查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史观,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命题比较注重的题目类型。通过此题,主要考查全面占有史料的重要性,正面和反面资料都要收集,然后再分析,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A项说法片面,材料虽然矛盾,但未必不能得出结论。因为相互矛盾的其中一方可能是正确的,那样就能得出结论;C项强调的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即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但过于绝对。因为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D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材料一中的“数百万家”既可以包括民众,也可以包括官员。

28.D      

解析:题目的时间限制为西周到宋代不同时期,铁器出现于西周晚期,纸张出现于西汉,东汉经蔡伦改进,纸张的使用更普遍。中国远在公元前2700多年前就已能生产丝织物。到汉代,丝织生产有了相当规模。故ABC均能在该遗址出土。而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流行不衰。故粉彩瓷出现于清朝,不可能在该遗址出土,故正确答案为D。

29.D      

解析:解答本题时应注意历史时空。此题主要体现史地综合,考查识记能力。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这些名窑都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结合地图可以方便地得出D项。

30.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阶段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①二里头文化遗址属于夏商时期;②属于唐朝时期;③属于南北朝时期;④属于元朝时期。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31.D      

解析:分析材料,描述了当时棉花的种植、加工与销售情况,ABC三项说法在材料中都没能得到体现,本题选D项,反映了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32.A      

解析:从材料“闽岭以南多木棉”、“ 採其花为布,号吉贝布”可以反映的是宋代福建棉花种植与纺织日益扩大。B说法不正确,棉花是经济作物,不可能成为主业。C是在明代,D材料无从体现。

33.C      34.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瓷器的发展历史是东汉末年出现青瓷;唐朝制瓷业成为独立手工业部门,产品有白瓷、青瓷、、秘色瓷、唐三彩等;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清朝瓷器的特色是出现粉彩和珐琅彩。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35.C      

解析:从材料中不能发现是与唐宋时期有关的,故排除①。表格也与官营手工业无关,排除④。从手工工场主占总人口的30%来看,表明当时的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变化,商品经济出现了新发展,所以②③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
必修二专题一: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每课名题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4小题,共0分)

1(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7题)唐朝时,洛阳和扬州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下列各项属于其原因的是(    )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大运河的开通

    C.取消了对城市的管理            D.对交易场所不再加以限制

220114月北京东城区一模12题)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右图是唐代的著名城市。其中既是政治中心, 又是文化和商贸中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20113月福州市质检17题)明朝万历年间,在福建地区,“其日番钱者,则银也,来自海舶,上有文如城堞,或有若鸟兽、人物形者,泉(州)、漳(州)通用之”。材料反映了当时(    )

    A.泉、漳成为全国外贸中心       B.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

C.福建银元铸造技术发达         D.尚未实行“海禁”政策

4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调研7题)日本人斯波义信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斯波义信所述的这一现象可能出现于(    )

   A.汉代长安     B.北魏洛阳     C.唐代长安     D.宋代临安

520114月北京东城区一模13题)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与前代相比,明清时期工商业取得新进展主要表现在(    )

①纺织业手工工场的出现             ②沿海外贸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③制瓷业中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       ④政府垄断盐、茶等商品的经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620111月河南郑州高三质检8题)电视剧《乔家大院》反映晋商文化的显著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晋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晋商渐趋衰落”。由此可以推断,晋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D.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结合

7(2011年4月潮州市二模14题)教科书描述某一古都:“这个城市的人口大约一百万,外国人可能占了三分之一。城内围隔成一百多个坊,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还有东、西两个市场。如果有机会拜访这座城市,你会因为众多的佛寺而感到震惊。宴会上常可看到外国女子组成的乐队,坐在骆驼背负的平台上表演,演奏着类似吉他的琵琶。”这最可能是哪一座都城? (    )

A.东汉的洛阳     B.唐朝的长安       C.北宋的汴京    D.清朝的北京

8(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5题)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9(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13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经济发展新变化的是(    )

    A.棉花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B.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C.出现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       D.有些地区开始用纸币交易

10(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1题)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  ②汴梁——开封  ③临安——苏州  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11年4月潮州市二模13题)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12(20114月宁波十校联考19题)对下列两幅图片(图7、图8)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宋代商业活动已重视广告效应          ②雕版印刷技术依然在使用

    ③娱乐活动体现商业化色彩              ④绘画描写市井生活,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20114月南通市调研3题)《旧唐书》:“(唐朝)长安(年号)中,(苏环)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江、淮之间,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材料没有反映出的信息是,扬州(    )

A.地处交通要道                       B.出产精美工艺品

    C.是繁华的都市                       D.市场受官府控制

1420114月琼海市模拟9题)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1520113月忻州市联考2题)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请你能这本专著选定一个最合适的书名(    )

A.《繁荣的海外商运》    B.《五大名窑》    C.《市墙倒塌以后》    D.《汴河两岸》

16(2011年1月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统考7题)陆游《杂赋》:“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诗中“草市”出现得益于(    )

    A.城市布局的变化     B.市民阶层的兴起

    C.娱乐场所的出现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720114月北京朝阳区一模13题)明代陆楫著《禁奢辨》中写道今天下之财赋在吴越。吴越之奢,莫盛于苏抗之民。”“只以苏抗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舱,肩舆、珍馐、良酝、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上述材料中反映出(    )

①江南经济发达影响民风   ②社会生活日趋奢侈享乐

③主张倡俭戒奢以正风气    ④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2011年5月湖州二模13题)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表现的是

A.建立起地方监察机构                  B.突破了“市”的时空限制

C.创制了木活字和铜活字                D.出现了新的文学体裁——“词”

19(2011年5月陕西省质检27题)仔细分析下列三幅图,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是

A.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

B.由中原地区向整个沿海地区发展

C.由北方地区向边疆地区发展     

D.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向全国各个地区发展

2020111月清远市一模14题)“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

A.隋朝长安城           B.唐朝长安城         C.北宋汴京          D. 明朝苏州

21(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6题)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拉斐尔的《圣母像》都具有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

A.画家个人爱好             B.人文主义传播

C.社会上层倡导             D.商品经济发展

2220113月江门市一模14题)农业社会的都城往往是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功能的新趋势是(    )

A.政治中心的地位消失                     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C.文化中心的地位显著                     D.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

2320113月江苏百校高三大联考2题)通过分析图1、图2、图3,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发生的变化(    )

A.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

B.由中原地区向整个沿海地区发展

C.由北方地区向边疆地区发展

D.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向全国各个地区发展

24(2011年1月常德市质检5题)明朝张居正在《赠周汉浦榷竣还朝序》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穡。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穡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至于病,乃无以济也”。张居正的观点客观上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现象或政策是 (   )   

A.官营手工业迅猛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

C.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

25.(2011年3月濮阳市一模10题)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表

自耕农

地主

佃农

工人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11% 

23%

35%

21%

10%

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关中地区     D明代江南地区

26(2011年3月嘉兴市一模12题)读图5,从中可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

A.黄河中下游分布着许多城市

B.河运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C.城市大都是某一区域的重要中心

D.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7(2011年5月厦门市质检15题)下列史料最能反映中国古代市场空间拓展的是

A.“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价),一物不能名一钱者,勿婴”

B.“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

C.“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

D.“散放经丝,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2820113月深圳市一模14题)右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29(2011年5月鞍山市二模24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下列有关中国古代货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经历了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过程,商朝时出现了人工铜币

B.经历了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时开始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C.经历了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宋朝我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经历了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唐玄宗时铸造的“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货币

30(2011年5月南昌市二模26题)下图是清明《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对该图的解读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特征的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D.商业市镇兴盛

31(2011年4月杭州质检12题)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

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3220115月莆田市质检14题)明朝小说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昔有一人,姓韦名德,乃福建泉州人氏,自幼随著大亲,在绍兴府开个倾银铺儿。那老儿做人公道,利心颇轻,为此主顾甚多,生意尽好。不几年,攒上好些家私。”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

A.福建当地人谋生困难         B.闽商控制金融领域 

C.商品经济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320113月厦门市质检14题)《明神宗实录》一书记载:“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它反映了福建经济的主要特色是(    )

A.农耕经济 B.商品经济 C.海洋经济 D.外贸经济

3420113月临沂市一模2题)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令二人选择和向往宋朝的原因主要包括(    )

①宽松的经济环境   ②发达的工商业   ③繁荣绚丽的文化   ④科技发明大量应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5(20113月淄博市一模9题)明代一老者说:“世人尽道读书好,只恐读书读不了!读书个个望公卿,几人能向金阶走?……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这一观念的出现说明了(    )

A.商品经济发展                B.理学统治地位动摇

C.专制主义强化                D.科举录取人数太少

36.(2011年4月大同市一模27题)仔细分析下列三幅图,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是

A.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

B.由中原地区向整个沿海地区发展

C.由北方地区向边疆地区发展

D.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向全国各个地区发展

37(2011年1月芜湖市质检12题)创建于明永乐十九年的“京都芜湖会馆”是当今历史学者们公认的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会馆,会馆作为“乡土之链”,不仅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亦与明清科举制度、人口流动相伴随。下列关于会馆说法正确的是(    )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的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3820114月辽宁重点中学协作体25题)“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请判断此记载选自(    )

A.《左传》       B.《唐六典》      C.《宋史》            D.《清史稿》

3920114月北京丰台区一模15题)宋代公私刻书业都很兴盛,当时不仅皇家秘阁和州县学校藏书丰富,士庶之家亦皆有藏书,且动辄就有万卷之众。这说明宋代(    )

①印刷术先进     ②商业繁荣  ③普及了教育 ④文化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0(2011年5月潍坊市三模15题)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记载“(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便,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有

①民间集市在江淮出现   ②古代经挤重心开始南移  

③草市税是国家重要收入 ④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1(2011年3月台州市调研13题)“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

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与发展

  C.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42.(20111月广州市高三调研13题)隋唐时期,不利于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家分裂       B.草市兴起       C.海禁政策           D.市坊分区 

43(2011年5月北京顺义区二模13题)唐朝前期的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下列可以作为直接证据的是(    )

A.“十家之聚,必有米盐之市”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清楼”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张”

D.“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4420114月北京东城示范校)明清时代,在京城、省城等地出现了会馆,这些会馆是(    )

A.管理商贸的税收场所          B.同一地域的商贾交际聚会之所

C.相当于宋代边境贸易的场所    D.娱乐场所

45(20113月汕头市一模14题)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

A资本主义萌芽                   B劳资矛盾尖锐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商品经济发达

46(20111月湛江市高三模拟2题)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明朝山西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明朝长途区域性贸易发展迅速      D.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

4720111月厦门市质检4题)从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北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的变化,反映了(    )

A.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

B.夜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

C.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D.北宋统治者比唐代更为民主

48(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2题)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920113月云南省统测16题)傅衣凌在《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一书中这样评价明清商品经济:“明清时期,商业的规模、商人的活动范围和商业资本的积累,都大大地超越了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以下各项与文中评述相符的是(    )

    ①工商业城镇进一步繁荣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比较快

    ③大量的农副产品商品化    ④海外贸易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020112月济南市调研2题)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51(2011年3月济宁市质检3题)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上述现象表明明朝时期(    )

①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                ②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④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2(2011年3月广州市一模15题)1820年,龚自珍在《西域置行省议》中建议:“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徙,毋庸议。”“山西号称海内最富”主要是因为(    )

A.晋商财力雄厚  B.小农经济发达    C.手工业发达      D.自然资源丰富

53(2011年4月肇庆市二模14题)数据记载:“元月十五日时,……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何时?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54(20114月吉安二模25题)《元史·食货志》记载:“钞始于唐之飞钱,宋之交会,金之交钞。”下列对此记载的解析正确的是(    )

A.唐之飞钱是最早的纸币

B.唐、宋、金、元都发行过纸币

C.唐之飞钱、宋之交会、金之交钞对元朝发行纸币有促进作用

D.唐、宋、金发行了新的金属货币——钞

55(2011年5月商丘市二模26题)《东京梦华录》记载:“于高处砖砌望火楼,上有人瞭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这反映出(    )

A.东汉休养生息,百姓减负          B.北宋城市发展,重视消防

C.宋朝冗兵冗费,劳民伤财          D.南宋军民混居,市场繁荣

56(20111月宁波市高三调研3题)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57(20113月蚌埠市质检6题)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

A.天津地区     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        D.珠三角地区

5820113月赣州市摸底26题)诗能入史、证史。有不同的研究者在自己论文中都引用了《卖炭翁》中“两骑翩翩来是谁?黄农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的诗句。下列各项分别是他们研究论文的主题,请据此判断其中引用不当的最有可能是(    )

    A.封建时代社会下层人民的生存状况           B.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艰难

    C.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价值             D.唐代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低下

59(20113月山东省潍坊三县质检9题)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这反映出当时的杭州(    )

A. 开始成为商业都会           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C.城市区域功能明显           D.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60(20114月佛山二模14题)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材料表明(    )

A.中国人饮茶风俗形成于唐朝

B.唐朝茶叶市场多设在边境

C.少数民族到唐朝内地购买茶叶不受限制

D.茶叶成为唐朝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61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调研8题)《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

   A.政府推行工商皆本政策     B.宋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6220111月广东四校高三联考13题)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

①设置中书门下,强化君主专制

②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6320111月扬州市调研8题)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工官监管的夜市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物流通畅的草市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6420114月邵阳洞口县联考29题)宋仁宗景佑年问,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   )

    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

    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

65(2011年5月聊城市二模9题)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A.汴梁城固定的商品市场     B.边疆繁荣的茶马市场

C.城乡间通宵营业的夜市     D.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

6620114月宣城二模14题)《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北宋城市、坊不再严格分开            B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

C北宋城市经济比较发达                D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虚构成分

67(2011年2月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29题)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

A.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B.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C.生产领域出现私人作坊   D.出现东市、西市商业区 

68(2011年5月宁德市质检14题)晋商票号取名讲究,如“日升昌”、“合盛元”、“协同庆”、“大德通”等。这些票号名称的内涵不包括

A.兴旺发达的诉求                  B.放眼世界的胸怀

C.诚实守信的理念                  D.和气生财的寓意

6920111月新疆高三诊断10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写到:“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下列各项中,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日中为市                          B.柜坊问世

C.市场交易受官府严格管理         D.“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7020114月揭阳二模21题)201033日下午3点,OCA(亚奥理事会)官员发布了广州亚运会火 炬形象“潮流”。“潮流”整体造型剔透玲珑,融汇着木棉火红的英雄气与珠江壮阔的岭南情,折射出广州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定位。下面对有关广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定位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唐朝时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

②元朝时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口

③近代抗击外来侵略的发祥地 

④改革开放的前沿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1(2011年海南高考3题)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72(20113月蚌埠市质检5题)有位学者写了一部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专著,不适合作为这本专著的名称的是(    )

A.《坊墙倒塌以后》                B.《晨曦中的汴河》

    C.《商帮的兴衰》                  D.《草市饮食大全》

73(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6题)“草市”的发展是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以下关于草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草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B.草市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因此政府对草市不实行行政管理

C.草市大都出现在水运交通便利的地方

D.草市发展到宋代,除了商业功能外还具有其它服务功能

7420113月吉安市一模30题)宋仁宗景佑年问,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    )

    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

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0分)

75(2011年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25题)(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

                                 ——(宋)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 

材料二: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1909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经济功能所具特点。(4分)

(2)结合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4分)

(3)比较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6分)

7620111月福州市质检25题)

材料一  (北魏洛阳)“自延骷(里)以西……望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伊洛之间,夹御道,东有四夷馆……道西有四夷里;一曰归正,二曰归德,三曰慕化,四日慕义。……市东有適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退歌,天下妙伎出焉……市西有延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酒为业……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星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车为事……。”

    ——(北魏)杨衙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  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唐初长安城)“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昏而闭,五更而启”。……“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中使郭里曼酒醉犯夜,杖杀之。”

    ——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

    材料三 (北宋东京)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南通一巷……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可容数千人。……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乃马行街也,人烟浩闹。……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我国唐中期以前里、坊制度的特点,(5分)并分析其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唐代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城市有哪些新发展?(4分)

3)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洛阳城市里、坊命名的原则。(2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看法。(2分)

7720114月海口调研26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仰给县官,县官空虚。……于是天子遣使,虚郡国仓廪以赈贫。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假贷。……(富商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奸猾交通山海之际,恐生大奸。夫理国之道,除秽锄豪,然后百姓均平,各安其宇。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增而用足。

                                                                        ——西汉桑弘羊《盐铁论》

材料三  [注: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之士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丞相车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

    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化可兴。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

                                                                           ——《汉书·车千秋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盐铁官营政策的背景。(4分)

2)盐铁会议上有哪两种观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两种观点的认识。(6分)

必修二专题一: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每课名题4)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朝洛阳和扬州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主要的原因在于隋唐时期交通运输的改善:大运河的开通。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2B      

解析:根据所学,①指扬州、②是长安、③指成都、④指广州,唐代符合符合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和商贸中心的只能是长安。

3B      

解析:材料反映“日番钱”是银,“来自海舶”,并在泉漳两地都能通用。“日番钱”为何能在泉漳两州通用?这就说明了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B项正确。ACD材料不能体现。

4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唐宋时期商业和城市发展格局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住宅区和商业区严格限制的是唐朝,而打破住宅区和商业区界限的是宋朝,。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5C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的表现,根据所学,第②项“沿海外贸港口城市走向兴盛”说法错误,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对外闭关锁国。第④项“政府垄断盐、茶等商品的经营”不属于明清时期的新进展,原先已出现这些情况。符合题意的是“纺织业手工工场的出现”“ 制瓷业中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本题选C项。

6D      

解析:回答本题需较好理解题意,材料“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说明晋商的“贾儒结合”还是旧式的商业与权贵(以儒家思想为统治基础)的结合,从而在乾隆、嘉庆时期达到极盛,而到了清末明初,封建统治趋于崩溃,依存其上的晋商趋于衰落,也说明晋商并不适应近代经济的发展要求。本题ABC三项“近代”经济不符合晋商的特点,选D项。

7B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提取题干信息:该城市中外文化交往频繁,城市布局主要按照“坊”的结构,“东、西两个市场”说明商业交易活动有严格的限制,“众多佛寺”说明佛教已经普及,琵琶属于西域的乐器,体现了该朝代的统治者宽广的胸襟,由以上分析,应是唐朝都城长安。东汉中后期佛教传入中国不可能出现“众多佛寺”;北宋的汴京已经打破“市”“坊”的界线,不符合“东、西两个市场”的描述;清朝时期的北京布局不属于“一百多个坊”的描述。

8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基本史实的概念以及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此题为反向选择。从“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中“便往还而通贸易”这一记载可以推断出A项正确;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因此CD也正确。

9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项出现是在元朝;B项是在明清时期;C项是在唐朝;D项是在北宋时期。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10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

11A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经济现象。南北朝时期草市出现,唐代草市已经十分显著,成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因此A项正确。“会馆”是明清时期出现于京城、省会和大商埠,供给统一抵御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场所,B项错误。唐朝时期中国社会仍然是“重农抑商”,商人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海禁政策”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唐朝时期海上和陆上交通发达。

12A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雕版印刷是在唐朝出现故②正确;广告反映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故①正确;南宋杂剧《眼药酸》图反映的是③④。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13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可对应材料采用排除法。“扬州地当冲要”可排除A选项“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可排除C项;“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可据此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故答案选D
从材料“扬州地当冲要”可以看出扬州地处交通要道,题目要选择没有反映出的信息,排除A。“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反映出扬州出产精美工艺品,排除B。“江、淮之间,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反映出扬州是繁华的都市,排除C.所以选D

14B      

解析: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反映了草市十分繁荣,排除A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反映了夜市十分兴盛,这应该是出现在宋朝之后,排除C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反映了市坊界限被打破,这从宋朝就开始了,排除D。而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则反映了对坊市实行严格的管理,所以正确选项为B

15C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宋代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市墙倒塌以后》,宋代突破市坊限制,此最为最合适。

16D      17B      

解析:从材料 “今天下之财赋在吴越。吴越之奢,莫盛于苏抗之民。” 看出①江南经济发达影响民风。“只以苏抗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舱,肩舆、珍馐、良酝、歌舞而行,可谓奢矣。” 反映出②社会生活日趋奢侈享乐。“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烧火做饭)者” 反映出④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看不出③主张倡俭戒奢以正风气,排除③。正确选项为A

18B      

解析:考查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监察机构宋之前早已有,如西汉的刺史制度;宋代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但不是木活字和铜活字,而是泥活字;宋词是宋代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但词就一定为宋之创新,因此,ACD排除。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宋代突破了“市”的时空限制,符合史实,也符题意。

19A      

解析:从图中可分析到图1西汉时期,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图2唐代时商业城市已向南方发展;图3明朝时期,商业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沿运河地区。据此本题古代商业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BCD三项说法错误。

20C      

解析:从材料“御街一直南去”中可了解到这一城市是都城,D项排除。材料“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反映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说明“市”已打破了空间限制。据此本题选C项,根据所学,北宋时“市”的时间、空间限制已被打破。

21D      

解析:《清时上河图》真实反映了宋朝汴河两岸商业经济繁荣景象;而拉斐尔《圣母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其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正确选项是D

22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从三图城市布局的变化,可发现主要的区别是“市”逐渐增多以及宫廷和“市”距离在缩小,另结合中国古代商业的学习可知选择B项。

23A      

解析:分析图片所示材料,古代商业城市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BCD较容易排除,不符合图示。

24C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取材料信息:材料首先提出了商业与农业发展不均衡所出现的问题,之后“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阐述了农业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必须二者并重。CD项偏重于商业的发展,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中也没有提出抑制商业,因此B项排除。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5D      

解析:从表格中工人、商人的比例可知此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好,选择D项。

26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朝时期才在居住区出现专门的商业区,住宅区与商业区实行严格的限制的坊市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本题考察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状况。要自习辨认图中内容,图中为战国时期城市分布图,范围较为广泛,并没有具体介绍某一城市出现“市井”商业区,因此应选D项。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黄河中下游分布着洛阳、邯郸、大梁、临淄等城市;自习观察图中运河图示,运河由于是开凿的河道,因此在沿途有依靠运河谋生发展起来的城市;从图中看出城市分布地较广,成为一些地区的重要中心。

27C      28A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州县集市的密度应该是南方超过北方故应排除D;从明清各地集市变化反映不出BC;而从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集市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出商品经济在农村得到广泛发展故A相符合要求。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29D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货币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涉及知识点较多,答题时注意要求是找出不正确的叙述。根据有关所学,唐高祖为整治混乱的币制,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此处“开元”有开创新纪元的涵义,并非指唐玄宗的年号。

30D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的经济现象。根据题干中“清朝”的时间阶段分析,此时商品经济发达,苏州地区商品经济尤其突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图中信息描绘的是苏州商市的繁荣,没有体现ACB项。

31D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来看,盛泽镇是在当地绫绸业发展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一个市镇的。故D符合题意。A B 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该信息。

32C      

解析:材料中“倾银铺”是镕铸银锭的店铺,专为顾客将大锭分成小锭或将碎银镕成大锭。通过分析材料可以了解到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本题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未能体现。

33C      34B      

解析: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宋代繁荣景象。①②③④项都与宋代史实相符。

35A      

解析:理学统治地位动摇与史实不符,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确立于明朝,排除B。专制主义强化与史实相符,但是不符合题意“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排除C。科举录取人数太少与史实不符,排除D。随着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冲击了旧有的思想观念,致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有所动摇,出现了“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所以正确答案为A

36A      

解析:解析:A。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商业分布由中原地区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向江南的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扩展,有北方向东南沿海方向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37C      

解析: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故①错误。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反映商业发展情况,故②③正确。会馆不存在雇佣关系,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

38B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从题干中可知,市有时空限制,首先排除CD两项,《左传》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和史实不符,答案为B

39B      

解析:可用排除法。普及教育在封建社会是无法实现的,选择B项。

40C      

解析:材料大意是说当时一些江贼因江河上打劫不便,于是经常打靠近江河、交通便利的草市的主意。特别是江淮一带的草市,靠近江河,有许多富室大户,常被江贼打劫。据此可以提取的信息是民间集市在江淮出现;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本题选①④项,第②③项与材料无关联。

41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状况。根据材料信息分析,描述了丝绸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商人活动频繁,商品经济活跃的情况。从材料“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分析属于市镇繁荣的景象,应选D项。材料中没有限制“市”的信息,排除A。唐代的草市在州县城以外的水陆交通要道,或关津驿站所在之地形成的集市,称草市。材料中没有反映相关现象,排除B。材料中没有叙述突破空间限制的例子,排除C

42D      

解析:隋唐是我国的大统一时期,A不正确;草市的兴起有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B不正确;海禁政策是明清时实施的,排除C。正确选项为D项。本题考查隋唐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国家统一,A错误;草市兴起是在南北朝时期,B错误;明清时期实行了海禁政策,C错误。由于隋唐时期在城市里实行了严格的坊市制,对商业严格管理,成为不利于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43D      

解析:考查古代商业经济。抓住题干中的“唐代前期”、“严格的坊市管理”,ABC项说明坊市管理相对宽松,而且如C夜市与题干的时间也不相符。只有D项,与题意相符。

44B      

解析:根据教材所学,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住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当时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重要关系。据此本题选B项。

45D      

解析:道光初年,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商业繁荣,苏州出现了一批保护商标的碑刻,本材料反映了当时出现假冒商标侵权案,官府立碑刻进行禁止。本则材料是当时苏州元和县一则《元和县示禁保护沈丹桂堂碑》。该碑介绍了一则商标侵权案:'据沈立芳呈称:身祖世安遗制白玉膏丹,有沈丹桂堂招牌讫为凭,历在台治临顿路、小日晖桥开张发兑,专治裙疯臁疮、一切肿毒等症,应验驰名。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碑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等情。'针对侵权行为,县给禁示:'自示之后,如有棍徒敢于假冒沈丹桂堂图记,以及换字同音混卖者,许即指名禀县,以凭提究'。本题选D项。

46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朝时期商业发展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转贩之力”和所学史实由于晋商的努力,各地商品汇集山西,反映的是长途贩运弥补了区域经济的缺陷。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47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唐代时夜市时间受到限制,宋代打破夜市时间的限制。其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原先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因此政府调整管理方式。

48A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和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战国时期的北京地区属于燕国统治。从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北方的燕国与韩、赵、魏等国贸易往来频繁,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出土燕国货币说明北方游牧地区有与燕国贸易往来。而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商业中心。依据“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可知①正确;此处遗址发现多个诸侯国的货币,说明②③正确;④说不法片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曾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因此北京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的铸币,说明②③正确;辽宁、吉林和内蒙古战国时期曾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区域,这些地方有燕国货币出土说明①正确。战国时期商业中心有多个,比如齐国的临淄也是,因此④说法错误,排除带④的。答案为A

49A      

解析:本题依据时间是明清时期,可以用排除法解决。①②③均符合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也符合题意。而④不符合史实,因为明清时期政府推行“海禁”政策。

50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人发展概况。白居易是唐朝诗人,从材料信息看,商人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故A项正确;“会馆”出现在明清时期,故B错误;中国古代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C错误;“海禁政策”实行于明清时期,故D错误。

51A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提取信息及理解能力。从材料中“以机为田,以梭为耒”,“近镇各村”,“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可以看出①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材料中的太湖地区、苏州地区、松江地区,景德镇的手工业的有所不同,表明③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材料中看不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也不符合史实。

52A      

解析:考查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是清代,清代商代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山西称为晋商,擅于经商,晋商财力雄厚。1820年属于清朝时期,这一时期,晋商等地方商业势力强大,形成“山西号称海内最富”的局面,故选A。就小农经济的发展程度,手工业的发达程度和自然资源丰富而言,山西与其他地区相比,并不具备优势。
特别要审准时间1820年。A,明清商帮,衰于近代。B,此时山西已极干旱。在古代农业社会,欲CBD,山西“煤海”直至近代机器大工业才真正开始开采和利用。

53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是关于夜市的情况,夜市须经过官府的批准,此种情况只可能出现于唐朝,因为从宋朝开始,经营的时间限制就被打破,商业经营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故正确答案为A

54C      

解析: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较小。“钞”即纸币,它始于唐飞钱等,说明唐的飞钱等对元朝发行纸币有促进作用。

5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出处《东京梦华录》及材料中“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等信息,可知材料描绘的是北宋东京城市发展的景象;根据材料中“望火楼”及救火家事的介绍,可知当时十分注意防火。符合此意得到选项为B项。

56B      57D      

解析:从词中可见,亦农亦商、亦工亦商已成风尚,市场、价格、交易等等也已成为人们的日常话题。至于经商贸易,当然也是广州人竞趋的职业。 这是易中天的文章,从这里可以清晰的看出,这里应该指的是珠江三角地区。

58D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的经济。从材料中“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的诗句”表明宫廷对百姓的剥削状况,下层老百姓受到欺压,而不是体现商人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在材料中描述的封建剥削下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艰难。白居易诗歌反映了现实的生活状态,是唐朝著名诗人。

59C      

解析:杭曲大调强调各个城门处的独具特色的且各不相同的生意,来反映出商业功能的不同,也就凸显出了杭州城市区域功能明显

60A      

解析:考查分析材料的理解能力。题干材料是唐朝古代的记述,从内容上可知,中国人饮茶风俗形成于唐朝,“古人亦饮茶,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因此,A项正确;而BCD项材料均未体现。

61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地位不断提高。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62C      

解析:①说法错误,设置中书门下,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然而,强化君主专制这说法是错误的;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应是在明清时期。

63B      

解析:汉代,长安城中的“市”是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或坊严格分开。“市”由官府管理,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交易时间有严格的规定。故选B

64C      

解析:整个封建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B也被排除。受传统经济政策的影响,商人的身份地位一直不高,D错误。城市的职能在最初以政治职能或军事职能为主,从材料可以看出,其职能开始向经济职能转化。故C正确。

65D      

解析:根据所学,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即草市。到唐代时,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据此草市指的是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选D项。

66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的城市经济。明中叶以后伴随着一条鞭法的实施,金银才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B项违背史实,是正确选项。同时也说明文学作品带有虚构成分,故D项观点正确;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AC两项观点符合北宋社会。

67A      

解析:注意题干的两个重要限制条件“宋朝”、“商业革命”,宋代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是交子(纸币),体现出宋代经济的繁荣景象;大量商业市镇的兴起是在明清时期,B项错误;生产领域出现私人作坊在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地位被打破,C项与题意不符;汉代时期已然出现了东、西两市。

68B      69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特点比较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BC项属于唐朝商业活动特征,而到了宋朝商业活动打破了坊市制的界限。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70C      

解析:本题考察中国城市的发展。②史实错误,元朝时世界第一大港口是泉州。其余各项均符合各个时期的史实。

71C      

解析:宋代商业的一个特点是实行街市制,即商业活动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同时也不在受政府的直接监视。选项A中的市仍有活动区域的限制,排除A项;选项B中的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即市受到政府的管理,排除B项;选项D中的市只能在固定的区域即“坊”中经营,属于唐以前的商业活动特点,排除D项;因此本题选C

72C      

解析:商帮是在中国明清时期出现的。

73B      74C      

解析:材料反映了政府放宽了市的管理,“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说明城市的职能由政治职能向经济职能转变。

二、非选择题

75(1)商业活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2)饮食服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
城市经济职能增强。(2)
(2)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2)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2)
(3)区别: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2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2)

76( 1 )特点:是我国古代城市基层管理制度,管理严格;居民按身份地位和所从事的职业聚居(:在市周围按工商业性质分设里坊;里坊分区);()与市分开,居住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城市布局整齐划一;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封闭性.( 5 .每点,回答其中五点即可满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清给分), 影响:
积极方面:有利于防范盗贼和稳定社会秩序;其城市规划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2 )
消极方面:妨碍了市民生产、生活及人际交往,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2 )( 2 )发展:工商业繁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打破了里坊界日即;根据经营的类别形成不同的商业区;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大大增强(:出现了市民阶层的娱乐场所). ( 4 ,每点.) 
( 3 )原则:以儒家道德准则(:以反映濡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淮则的字词或含有褒义的有关字词)和以居住者的职业特征命名.( 2 )
看法:濡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现了儒家的夷夏观及以德政吸引感化蕃夷的思想). ( 2 .其它答案如果符合题意,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77(1)反击匈奴和赈灾的财政压力;对富商大贾“不佐公家之急”的反感;削弱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4)
(2)会上,对盐铁官营政策,“贤良文学”之士反对,而御史大夫桑弘羊则赞成。(2)认识:“贤良文学”之士代表地方利益,尤其是地方上王侯、富商的利益。这一政策的实行,大大削弱其既得利益,而且出现了价高质次、强征专卖、“与天下争利”等封建官营的弊病,所以他们持反对意见。而御史大夫则代表中央、政府的利益,希望借盐铁官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提供物质保障。(4)
对盐铁官营的不同观点折射出中央与地方、封建政府与百姓、垄断官营与工商业自由发展的矛盾。(2)

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每课名题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共0分)

120114月嘉兴二模13题)《汉书》中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③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  ④商人受歧视压制的现象开始转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11年西安八校联考28题)据资料统计:新航路开辟后,从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直接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320114月湖北八校联考15题)《国富论》写到:“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这里亚当·斯密(    )

A.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B.建议西方列强尽快打开中国市场

C.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条件优越

D.盛赞康乾时期中国经济的高度繁荣    

4(2011年海南高考2题)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520113月忻州市联考16题)右侧是18世纪一位法国贵族肖恩公爵“最重要的中国藏品”目录,从中可以推测(    )

A.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中国已陷入落后挨打的状况

C.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影响

D.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而来

620111月河南安阳高三期末6题)苏州碑刻博物馆中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房机户(依仗官府势力)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由此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


    ①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州

 
    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存在劳资斗争

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进过斗争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7(2011年4月潮州市二模13题)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8(2011年1月三明市三校联考20题)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1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2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3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4美国的自由放任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2011年5月南通市三模5题)右图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是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据此可以看出

①中国沿海地区已开始对外开放

    ②商行附近有中国传统宗教风格的建筑

    ③广州开始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④许多国家在十三行设有常驻商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20111月山东潍坊市质检13题)“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这一观念的形成(    )

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②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2011年5月鞍山市二模29题)《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运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A.主张实行海禁                     B.反对实行海禁

C.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         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12(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30题)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从中不能看出(     )

    A.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各有各的分工   B.商业在商品流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C.商业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比较薄弱   D.农业是人的衣食之源,具有重要的地位

13(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14(2011年5月陕西省质检28题)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贸中心地位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式的工业革命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15(2011年1月常德市质检5题)明朝张居正在《赠周汉浦榷竣还朝序》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穡。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穡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至于病,乃无以济也”。张居正的观点客观上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现象或政策是 (   )   

A.官营手工业迅猛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

C.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

16(20111月佛山市质检3题)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17(2011年5月海口市二模3题)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其主要观点是

A. 重农抑商  B. 重商抑农  C. 农商互补        D.农商皆本

1820114月海口调研9题)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19(2011年5月潍坊市考前训练10题)“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又如九流百工,皆治生之事业。”“四民之业,惟士为尊,然无成则不若农贾。”诸如此类的观念在明代已较为流行。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统治的削弱

C.西方文明的冲击               D.民主思想的影响

20(2011年5月福州市质检15题)观察图6,据此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唐宋时期,南方开垦出大量耕地

B. 清军入关后,东北地区逐步开发

C. 工业化进程加速了自然植被的退化

D. 我国的农耕文明从黄河流域逐渐向全国扩展

2120115月北京海淀区二模14题)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是(    )

A海上贸易通道已取代陆上丝绸之路  B民间的自发贸易成为海上贸易主体

C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中的主要商品  D开始与西欧国家形成直接贸易关系

22(2011年1月三明市三校联考5题)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实际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

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B.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C.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3(2011年5月潍坊市二模10题)“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材料反映了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          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24(2011年5月福建四地六校考前模拟18题)明代陆楫著《禁奢辨》中写道“今天下之财赋在吴越。吴俗之奢,莫盛于苏杭之民。”“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馐、良酝、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  (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上述材料中反映出(   )

①江南经济发达影响民风           ②社会生活日趋奢侈享乐

③主张倡俭戒奢以正风气           ④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20111月河南安阳高三期末5题)《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这则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A.当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汉代关税的数额相当高 

C.农业的重要地位                   D.对“市”严格管理

26(2011年3月宝鸡市二模26题)粱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的航海技术远比中国先进        B.明朝的国力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C.由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的    D.中国人热爱和平,西方人热衷海外殖民

27(2011年4月天津市和平区一模2题)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 转瞬灰烬, 惟有田者, 指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 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 赢十百金, 即莫不志在良田。”" 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有利于巩固统治                   D. 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8(2011年5月北京丰台区二模13题)《齐民要术》的序言中写道:“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同“缺”)而不录”。这说明该书

   A.重视商业发展 B.推动了南方农业生产

   C.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 D.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29(2011年5月北京西城区二模14题)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020113月河南郑州市质检35题)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由于高度的文化优越感,中国人在文化上始终处在不败的地位,同时导致其对外来事物的普遍排斥,而后更逐渐发展为对外界冷漠的内向型心态。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31(20114月江苏百校样本分析2题)一位外国友人在清乾隆年间进入中国,当时他可能做到:(    )

A.在北京学京剧                B.在山西平遥办票号 

C.在上海看电影                D.在广州从事涉外贸易 

3220113月湘潭市一模29题)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某地居民一份职业结构,据此判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33(2011年5月南通市三模4题)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与此认识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A.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                B.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

C.政府倡导重农抑商                    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34(2011年江苏高考题1题)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35(20114月湛江二模14题)历代状元籍贯分布统计表(单位:人)

形成以上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战乱频繁   B.经济重心南移    C.中原人口南迁  D.南方重视教育

3620114月衡州市质检15题)右图是一幅“针路”示意图。“针路”出现于宋代,指的是古代人们在罗盘指引下将不同地点的航行方向连结而成的一种航线。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的出现是宋代航海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B.它的出现使得古代海上航行更加安全便利

C.我国在宋代就已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D.宋代开始突破“海禁”政策鼓励对外贸易

3720114月湘潭市二模5题)“(在广东佛山罗定)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板则利嬴,得八、九板则缩。”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材料,准确的信息是(    )

A.炉场生产分工明确  B.炉场生产规模扩大

    C.生产关系的新发展      D.生产以赢利为目的

3820113月南昌市一模4题)1871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眼中的广州,“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仓库、商铺……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广州出现这种社会状况的原因有(    )

①清代闭关后广州成为当时唯一对外贸易港口  ②洋务派在广州兴办一些企业

③近代生产方式较早在广州产生              ④广州毗邻港澳,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39(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5题)《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40(2011年5月海口市二模 11)《复兴之路·千年变局》中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荒谬认识源于

A.重农抑商政策    B.君主专制统治  C.天朝上国思想 D.闭关锁国政策

41(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33题)《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祀”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内外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主要表明(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确能“以民为本”

4220113月莆田市质检3题)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3(2011年4月天津市河北区一模1题)《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以征收实物税为主              B.推行抑商政策

C.各关口的关税税率不尽相同      D.农民的负担较重 

44(2011年东北四校联考26题)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但也有学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具有深远的负面影响——“历史上大运河沿岸繁荣的代价是东部沿海的荒凉和寂寞”。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历史上专制政权的保守       B.运河阻挡了国人奔向海洋的步伐

C.统治者耽于享乐的腐朽      D.海禁政策是运河沿岸繁荣的保障

45(2011年5月厦门市质检16题)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上述材料反映了

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       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D.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4620111月茂名市一模13题)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

职业

自耕农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①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②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④丝织业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47(2011年5月滨州市二模9题)《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这句话指出了

    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482011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2题)汉武帝时规定:“商人财产每2000钱,抽税一算(120钱);经营手工业者的财产,凡4000钱抽一算;……商人之车,则征收二算;船5丈以上者,每船抽税一算。”这个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A.打击富商大贾                      B.降低商人的经济地位

C.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D.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0分)

49(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34题)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共12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3分)

材料三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5分)

50(2011年海南高考26题)(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4分)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

51(20111月南通市一模21题)11分)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3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4分)

3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4分)

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每课名题4)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分析材料,说明了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收到效果,实际上反而使本来打算防止的局势更加恶化,商人富裕而农民贫困,反映了汉初农民生活和商人生活之间的显著差别。联系各选项,③④项与所学不符。本题选①②项,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2A      

解析:中国古代,以农立国,自然经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是自然经济的产物,该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造成中国经济基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B表述不正确,农耕文明没有大力发展工商业是政治体制影响的结果,并非本身造成的。CD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合,并且D并非“内部因素”。

3A      

解析:分析材料可容易排除BD两项说法,这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材料中主要论述说,中国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联系“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本题选A项。

4A      

解析:汉高祖重农抑商,经济未见成效。“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皆背本趋末”。经济却出现恢复,出现盛世。说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A项符合题意,故选A

5C      

解析:本题解要抓住时间信息,把握时代背景。18世纪的中国还是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封建国家,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因此,ABD说法是错误的,只有C项是正确的。

6C      

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清朝雍正年间苏州的机户勾结官府禁止机匠罢工。结合各选项说法,第①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清政府限制手工业商业的内容;第②项说法材料中也没有反映,本题选③④项,说明当时手工业中存在劳资斗争;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进行过斗争。

7A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经济现象。南北朝时期草市出现,唐代草市已经十分显著,成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因此A项正确。“会馆”是明清时期出现于京城、省会和大商埠,供给统一抵御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场所,B项错误。唐朝时期中国社会仍然是“重农抑商”,商人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海禁政策”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唐朝时期海上和陆上交通发达。

8D      9D      

解析:18世纪末19世纪中国实行海禁政策,①的提法错误。画面的右上方是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可以推断出商行附近有中国传统宗教风格的建筑,②正确;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是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有其他国家的国旗出现并不意味被殖民,故③错。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说明许多国家在十三行设有常驻商馆。②④正确,故选D

10B      

解析:本题较常见,材料大致反映说,当时人们的一个观念认为:金银财宝,遇到火灾等灾害马上会失去,只有土地,不管怎样的灾害不会有意外。所以有钱的如士绅、富户,一般的手工业者、商人、官府胥吏有钱了以后,都会马上置地。反映了当时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也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重农政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本题选B项,商品经济繁荣一说与材料不符,恰恰完全相反。

11A      

解析:材料大意是,外国本来没有盐硝、火药、铳炮器具,后来因为中外有接济往来,私自教授,将这些器具带至境外……如果现在公开允许贸易往来,火铳、火药公开交易,使外国得到了这些器具,对中国构成威胁。据此,本材料反映的思想是主张实行海禁,选A项。

12C      

解析:由材料可知,司马迁认为,农工商各有分工,互为补充,故ABD均正确;C项材料无法体现,符合题意。

13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鸦片战争前中国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比较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本题既要看到当时中国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的状况,也要看到质的差异,即中国经济总量依托的大多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在于近代工业这一差异,才能排除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等错误的认识。而D是能够直接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14D      

解析:根据所学由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各种因素,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基础。分析材料“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指D项,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15C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取材料信息:材料首先提出了商业与农业发展不均衡所出现的问题,之后“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阐述了农业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必须二者并重。CD项偏重于商业的发展,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中也没有提出抑制商业,因此B项排除。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6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明清时期自由劳动力在增加,市场在扩大,手工工场的技术不断发展,商品买卖频繁,生产关系发生显著变化,这一切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着不同于农耕文明的工业文明的生产关系——雇佣关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17C      

解析:从材料中“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可知选择C项。

18C      

解析:题干强调了海禁政策出台与朝贡贸易的关联性。结合所学知识,海禁政策是因日本浪人与国内非法商人勾结在一起,时时侵扰沿海地区,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有戚继光抗倭,进而实行海禁政策,ABD三项都片面理解,答案为C项。

19A      

解析:材料信息认为,士、农、工、商都是治生之事业;四民之中,士最为最贵,但如果通过读书、科举入仕无望,尚不如经营农商。这反映出以往以商为末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A符合题意。

20C      21D      

解析: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为掠夺财富,开始殖民侵略。所以开始与欧洲形成直接的贸易关系。

22A      23D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中对商人和农民的态度看出:作者对于商人没经过农夫的劳苦就坐享其成感到不满,实质上反映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AC虽然在材料有所体现,但不是材料信息的主意,B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此题理解难度较大,选项迷惑性大。材料观点出自一篇创作于西汉时期的散文《论贵粟疏》,作者晁错。材料的意思是:“那些商人们,大的囤积货物,获取加倍的利息;小的开设店铺,贩卖货物,牟取利润。……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养蚕织布,穿的必定是华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没有农夫的劳苦,却占有农桑的收获。”如对本材料断章取义,容易误选C,应加倍注意。实际上作者是在批判商人囤积居奇,投机取巧的现象,故选D

24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杭之民社会生活日趋奢侈享乐,故①②正确;再从材料中“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 (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可以反映③正确。

25A      

解析:分析材料大意是:客商向外运送一批大米,中途必须经过三个要纳税的关卡。按规定过外关需交纳货物的1/3;过中关交纳1/5;过内关交纳1/7。可了解到汉代关卡众多,对过往商品征以重税,反映了当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本题选A项。

26C      

解析:中国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远洋航行难以有足够的物力、财力为继。而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西方国家日益加以对外扩张,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故远洋航行的动力十足。故正确答案为C

27B      

解析:材料大意:金银财宝、富丽堂皇的房屋,遇到各种灾害瞬间就消失了,只有田地不会有什么损耗。所以绅士、富商、普通手工业者、商人等,有了一些财富后都用来置办田地。本题实则考查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原因,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有钱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再发展。其他ACD三项与材料无直接的联系。

28C      

解析:《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的农书。中国古代的本是指农业,末是指工商业。材料反映的是商人的事,不写进书中,说明轻视工商业,重视农业。

29C      

解析:材料“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反映出江浙等地区的丝织业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主要地位、货值巨大等,故①②正确。材料仅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没有反映出中国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从鸦片战争才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③说法本身有误。材料“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说明④正确。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要求。

30C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人的盲目自大心态,C项乾隆的话反映了这一点。其他三项则体现了中外交流。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根据题干信息“高度的文化优越感”表现为C项中“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对外来事物的普遍排斥”表现为“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A项为明朝时期徐光启的著作;B项负责清朝对外贸易的商人;D项属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

31D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故排除A项;电影19C末(光绪时期)方传入中国,排除C;票号是地域色彩浓厚的晋商资本的经营形式,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外国人开票号可能性微乎其微,排除B;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故选D项。

32D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根据表中信息分析,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重占据60%,从事商品经济活动的人口较多,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达,占据40%,综合以上两种变化说明,农业人口大量从事与商品经济相关的活动,体现了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因此应是明朝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苏杭地区。

33C      

解析:本题材料认为田地为上,最主要反映出重农抑商的导致的现象,故选C

34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材料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大意是说善于治理国家者,会让有无相互补充,农业和商业、手工业按一定比例适当地发展,这样商业和手工业可以促进农业发展,而不是阻碍。如何对待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君主的态度。材料出自于明代官员张瀚的史料笔记《松窗梦语》。这段材料反映了农工比重适当的经济主张,选C项。A项说法材料中未体现;B项百工也为本业,材料中未反映,作者认为本业是农业;D项说法也与材料不符。“农末适均”即农业与工商业协调均衡发展。

35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唐代以后,状元南方的籍贯开始以南方为主。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所以政治、文化中心也就相应的南移,逐渐形成以南方为主。辽、金、元情况比较特殊,它们均为少数民族政权,尤其是辽、金统治区域在北方,状元的北方人数肯定就多。元的统治中心也以北方为主。所以正确答案为B

36D      

解析:“海禁”政策是明代出现的,故D表述不正确。

37C      

解析:从材料 “司炉者二百余,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 可以看出炉场生产分工明确,但题目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材料的准确信息,而炉场生产分工明确属于生产关系的新发展。所以正确答案为C

38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广州出现西化建筑和中西合璧的建筑。而造成物质生活变迁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关。②只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此无关。

39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在着强烈的反差。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本句材料的意思是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固A所说的朝廷重农对应的是材料中的“尊农夫”,但百姓并不抑商,从材料“俗之所贵”得之;同样B中百姓重农抑商一样与材料意思不符。C百姓皆重商轻农说法太绝对,材料只是反映比较普遍的现象。

40D      

解析:材料中汪仲洋、林则徐的认识明显是荒谬的,反映出了当时国人对西方的无知,原因就是闭关锁国政策,选择D项。

41A      

解析: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材料中天子亲自耕田、皇后亲自纺织说明统治者对耕织的重视,反映出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故A符合题意。亲自耕田、纺织并不等于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排除BCD与史实不符。

42D      

解析:资本主义萌芽重要特征是存在雇佣关系。民间机户生产的丝织品由中间包揽人收购,再转手给织染局。中间包揽人与民间机户存在雇佣关系,故D正确。

43B      

解析:材料中持米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过三关余米五斗,可见关税50%以上,非常重这反映的实质就是封建政府抑制商业的发展,推行抑商政策,选择B项。AC两项并非实质,D项材料不能反映。

44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历史上大运河沿岸繁荣的代价是东部沿海的荒凉和寂寞”指的应该是运河的开凿促使漕运发达,但却阻止了中国人向海洋方向发展的步伐。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45D      46D      

解析: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第①项“自然经济已经瓦解”说法错误,近代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才开始瓦解;第④项“丝织业发展”在材料中未能明确体现。本题选②③项,租佃关系在明代进一步发展,明中后期江南部分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7A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中“士不耕天下受饥,女不织天下受寒”可知强调的是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48A      

二、非选择题

49(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十地私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4)
(2)盐铁官营;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
(3)规模大(投资人),分工细,雇佣劳动。(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本抑制末和海禁闭关政策。(2)

50(1)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4)
(2)原因: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3)
影响: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3)

51(1)主张:重农抑商。(1)
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1)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1)
(2)现象: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
根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消极影响: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4)
(3)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