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钢瓶使用安全规定: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高碑店教育网教育信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19:05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初中教学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如何积极稳妥、科学健康地推进新课程改革,使新课程改革成为促进初中教育和谐发展的助推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对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对传统基础教育中的种种弊病进行彻底的变革,要求我们教师不仅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在评估听课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了许多关于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景象和开创的新路子:教学目标从纯粹的知识技能转向了“三维”目标,课堂上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性、人文性,学生们合作着、探索着……。然而,我们在解读新课标、观摩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以及在平时的教研实践中,同时也发现了教师们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缺憾、困惑和问题,了解了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难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调研听课情况,从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憾与感悟、关于好课的再认识来两个方面与老师们进行探讨。
一、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憾与感悟
1、缺憾之一:“创设情境”——牵强附会 趋于教条
《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多方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于是乎,越来越多的教师十分重视“情境的创设”,甚至不少教师都要绞尽脑汁地去创设一个“情境”,不管是新授课、复习课,或者主题探究活动课,都设计一个“情境的创设”。课堂往往呈现这样一种教学流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学习新课……。诚然,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然而我们在充分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是所有的课的教学都必须有一个“情境的创设”,《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也可来源于思品本身。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绝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在下乡听课时,曾经听过一节《珍爱我们的生命》的课,上课伊始,教师接连用了三个问题来创设情境:①“焦裕禄明明知道自己病得不轻也不去治是傻子吗?”②“焦裕禄不珍惜自己生命,还会关爱别人生命吗?他是不是一位好干部?”③“请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给焦裕禄同志写一条如何能治好病的建议”。很难想象,创设如此的情境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会有多少帮助呢?实际上,课本上伐木工人自行截肢的例子就是非常好的情景。
应当说,情境创设对于整体实施课堂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发学生乐学的效用,然而,情境创设必须讲究适时、适度、有效。教师在“创设情境”时,(1)要注意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课程的内容和不同的年龄段来创设,切忌牵强附会,让情境成为课堂的“摆设”或使情境庸俗化。(2)目的要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发现问题的所在,明白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基本的心理知识,切忌在情境中“兜圈子”、“绕远路”,所以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课前备学生,不要认为我知道什么,学生就知道什么,要避免闭门造车、脱离学生实际。(3)针对性强。问题情境要与本课题的主题相符,不能离题太远。(4)主题鲜明。情境的指向要明确,牵涉面不要太广,以免学生无从下手。(5)贴近学生实际。情境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话讲。例如在讲九年级第七课《学会合理消费》一框时,如果在课上列举家庭生活中的例子或学生消费的例子,就很贴近学生的实际;但是如果老师列举国家坚持稳健的经济政策、货币从紧的政策,学生就会感到陌生,这样的情景就形同虚设。
2、缺憾之二:“教师表情” ——缺乏和谐  冷漠呆板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的课堂气氛不活跃,当谈及此问题时,我们老师会有很多牢骚,怪学生笨、不会思考、不敢回答、与老师不配和。请问谁天生就聪明、就会思考、就敢回答、就与老师配和得很好?和谐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老师去创造,而创造和谐课堂需要老师富有亲和力,需要老师富有激情。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完全是由老师造成的,是我们老师没有去培养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没有有效地去激发学生学习思品的积极性。在调研听课中我们也确实发现了一些好老师,他们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或弟妹一样关心、疼爱,而学生反过来亲近老师、听老师的话、捧老师的场,所以你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你的课堂活动、提高你本学科的成绩,你首先要对学生亲和,带着感情去做工作、去上课。
所谓亲和力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出来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有无亲和力,不是一件小事。试想,一个人整天冷冰冰的,像谁欠他多少钱似的,或者与谁结下了多少冤仇似的,他能有人情味吗?人一旦没有了人情味儿,即使他很有知识、很有能力、很有地位,甚至很有钱,也不会有多少人去理睬他。其实,这是人生的缺陷和遗憾。反之,做人很讲究,眼里有人、心里留人、遇事容人、难时帮人,真诚、宽厚、负责任,让你总觉得有一种靠得住、信得过的踏实劲儿,他就不会没有人理睬,更不会孤立无援,起码是“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帮”,他做事的效果也就因此而大不一样。
现在我们认真回忆起来,给我们记忆最深的,恐怕不是那些课上得最好的老师,而是那些善良、充满爱心、真正关心我们的老师。由此可见,新课程虽然要求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但我们决不可忽视对学生精神上、思想上的关心,要注意培养与学生的亲和力。这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实施新课标的基础。我们培养自己的亲和力应该从小事做起,亲和应该从真情出发。今天,当我们为冷漠、敌对甚至悲凉的师生关系不断抱怨和哀叹时,我们真的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是否付出了真情?是否献出了真知?
新课程改革,不只体现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亲和的师生关系,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具备了这一基础,那么我们在教育改革中既使有时“山重水复疑无路”,也终将“柳暗花明又一村”。
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讲《相亲相爱一家人》时用了任长霞瘫痪的老父亲为能在第三个春节见到自己的女儿带着捏好、煮熟的饺子送到女儿的单位并亲自夹了一个送到任长霞嘴里的例子时,却不能打动学生,因为老师不是动情的去述说;在学习“一国两制”时,列举了陈水扁分裂祖国的行径,却不能使学生气愤,因为我们老师并不气愤;在讲科教兴国列举“嫦娥一号”的例子时,却不能使学生为之自豪,因为我们的老师叙述得过于平淡……如此种种。因此我们的教学要想成功必须动之以情、以情激情。激情能让人兴奋,充满活力,如果发挥了它的积极性,便能使人产生超常的力量,出色地表现自我。拥有激情,会让人更自信,能力更强。教师作为一种综合角色,需要演员丰富细腻的表演天赋,政治家的机智雄辩,主持人的敏捷和口才,艺术家的独具匠心,更要具备一种能激发灵感才艺的职业技巧和品质,这就是激情。激情带给学生的是直接的影响和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觉得这个目标才是教育的根本,才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目标。可以说,孩子什么都可以不学,但不能不懂做人的道理,不能不拥有科学的精神,不能不养成良好的习惯、态度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言传不如身教。”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老师充满激情面对孩子的时候,无形中在感染、熏陶他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精神迎接每一天,该怎样一步步去开启自己的生活。试想,有了激情,有了良好的情感与态度,人生必需的学习还会难吗?我们要用心灵照亮孩子们的心灵,用激情去激发孩子们的激情。
3、缺憾之三:“合作学习”——忽视整体 讨论虚化
积极参与是构成当代中学生良好学习素养的重要方面。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优势,以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被认为是学生学会交往、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发展个性的最有效方式。在目前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主观随意性很大,往往是教师一宣布讨论,学生即使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学习小组,这不仅影响了教学的进度,更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还有可能导致基础一般的学生逐渐丧失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其结果必然造成两极分化。孰不知,小组合作学习的要素是:把握时机;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经。而这些要素的具备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安排布置与训练,如果这些要素课堂教学中尚不完全具备的条件下就应付性的进行小组讨论,那么这样的小组讨论就只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也就成了教师实施新课标的装饰,学生成为注解教师所谓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道具。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一要把握好时机。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主动参与不仅仅局限在“说”——问答上,更重要的在“想”——思维上,还有“做”——实践中。二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师在课前应精心地设计问题,课堂巧妙自然的提出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不仅仅要求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应该让学生在深入学习中大胆提出问题,请求教师、同学帮助解答。三要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在进行合理分组的基础上,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大胆的说、想、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辩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小组合作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4、缺憾之四:“课堂评价” ——一味肯定 或不加评价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多用激励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然而,多数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我们常能看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听到老实说“很好!”,“你的见解很独到!”……然后是全班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啪啪啪”的鼓掌声,因此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他们认为这是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领域,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回答完毕后,老师直接问下一个学生,而对上一个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而事实上,过多外在的鼓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的赞赏实在太多太滥,它将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失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必然带来更多的迷失。反之对学生的回答不加评价,会极大的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终将导致学生以后在课堂上不再积极思考和回答,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把准评价的尺度,表扬、赞赏应该有度,不可滥用。教师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但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理解,教师应该用策略的方法给予客观的评价、适时的指导、恰当的鼓励肯定或提出不足。一旦学生出现回答或解题的结果与正确答案不符时,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作评价。在某些时候,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不必匆忙地作出评价,既不要肯定,也不要否定,要善于接纳学生,乐意听学生说,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得到发展。
5、缺憾之四:“教学技术” ——因循守旧  方式单一
教学评估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运用多种方式呈现教材内容,能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科学合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在教学实际中,老师们仅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不用说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有的老师甚至连一块小黑板也不曾用过。现在各校都有多媒体教室甚至电子备课室,我们老师要充分力用这些教学资源,让它为教学服务。
二、关于好课的再认识
课堂教学中,角色就是教师和学生。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都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都能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这就是新课程价值的最高体现。所以,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首先要看学生。
一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是积极地还是被动地参与,是学生自己表现出来的学习欲望还是被老师牵引着学习。一节好课,应该是师生富有激情的课。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为了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而检验学生是否有效参与的重要指标就是教师是否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学生在激情的燃烧中,注意力集中,思维灵活,态度端正,价值观也受到深层感染和铸造。充满激情的课堂,是以和谐、动情、深思、生动特征的,而不是那种表面的热闹和做作。倘若老师能把自己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和课堂环境、文本环境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做到情景交融,那么学生就会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与氛围中得到全方位的熏染和升华。
二看学生学习过程的交流情况。一节好课,应该是实现了有效互动的课,这不仅表现在师生互动上,还应该表现在生生互动上。有效互动,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全员共同参与的积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方式与技能。
三看学生智力活动的情况。在一节好课上,如果学生在积极地动脑思考,那么在课堂上就可以看到学生的思考和辩论,并在其中得到学习上的收获。
四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表现出来的是兴奋的、正面的和积极的体验。快乐地接受教育、学习知识,这是心理学家已经研究成功的经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享受到政治思维的快乐,因为只有在快乐的思维中,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理想,才能感受到充实,才会喜欢政治教师,喜欢上政治课。
五看学生获得发展的情况。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有自己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一定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一定的升华。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是课堂的调控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所以评价一堂课的好坏还要看教师。看教师看什么呢?
一看教师的学生意识。好课应该以学生为根本,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要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是众星(生)拱月(师)式。现代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们是月亮,而学生应该是地球。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敢于创新。好课以学生为本,其核心是将学生看作可被点燃的火炬,是知识和方法的自我构建者,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塑造着。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未来的发展去展开,按学生的成长规律去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使之主动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二看教师的课程意识。老师要借助一定的学习活动,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培养一定的能力,提升一定的情感。课程改革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国家著名特级政治教师胡云婉在谈到对教材的使用时说过“应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充实教材而不脱离教材”。教师要有“课本就是一个范例”、“大千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的意识,创造性地将个人及学生的经验、文本知识、师生互动成果等进行有机融合实现科学性、艺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看教师的民主意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要处于平等的地位,要努力与学生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学会合作。有了和谐、民主、平等、协商的新型师生关系,才会有浓厚的研讨氛围,学生才能放下包袱,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操作、尝试、讨论、质疑,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无拘无束地去探究、去合作、去发现、去创造。有了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才会出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参与的生动场面,才会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潜能得到发挥,才智得到展现。作为教师,我们既是长辈、导师、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合作者、学习者、参与者、服务者。我们只有放下架子,参与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融为一体,才能营造真正的和谐民主气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理念”是教学成功基石,使学生主动参与、走向成功、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我们应当自问:我们是否走下了教坛、是否走入了学生中间、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四看教师的开放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所学内容,随时吸收新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让学生学有所得,能延伸到课外,甚至到学生的一生中。课堂应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既成全了学生也成全了教师,师生都能在教学中体现各自的生命价值,两者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应该提倡“共享式”教学,努力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双向成长。
其实,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一节课上完,如果你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尽管成功之处比比皆是,但同时你会发现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教学材料的索然无味,导入、过渡、小结的千篇一律,“游戏规则”的一成不变,讲课时的微笑、体态语的逐渐减少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如果能及时发现每节课的不足之处,那么,我们的激情就可能随时被唤醒、被激发,我们的亲和力就会不断增加,我们的课堂就会越来越精彩,我们也就会由一个教书匠逐渐变成一个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