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卡卡箍角钢:天真做人世故做事---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4:45:22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序:带着领带上路
  一个男子在骄阳似火的大沙漠里行走,他两天没能喝上水,舌干口渴。
  忽然,他看见前面有个骑骆驼的人,就向他讨一点水喝。
  那人说道:“我这里只卖领带,你先买一条,水慢慢就会有……”
  “我要的是水!是水!!!领带有屁用?!”一顿暴斥,他头也不回地向前赶路。
  毒辣的太阳,几乎把他身上的血都要榨干,他渴得快晕倒了。
  这时,他发现不远处又有一个骑骆驼的人,乞求道:“请您卖点水给我……”说着将大把钞票向外掏。
  “我这里只卖领带……”
  男子气得发疯,几近绝望,可现在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他继续向前慢慢蠕动,突然眼睛一亮:前面有一家豪华宾馆!
  正准备进去,他被看门人拦住了。
  “不行!”看门人说,“这是一流宾馆,没有领带不得入內!”
  里面传来“哗哗”的水响,男子眼前一黑,倒毙在宾馆门前。
  
  常常,有人失败不在于没有明晰的目标,恰恰在于有太过清晰的目标。清晰得看不见一切,除了目标。
  在匆匆赶往目的地的旅途,不屑带上一条看似无用的“领带”。结果呢,永远无法找到心中甘甜清冽的泉“水”——他被辉耀的目标挡住了眼睛!
  好了,朋友,也许现在你已在路上。慢点,暂停你急促的脚步。
  耽误了你赶路?对不起,我只想告诉你,别忘了,带上一条“领带”。
  “领带”?“领带”在哪里?
  向后翻。

近路不快          近路有时不快,
  快路常常不近。
  
  在法国,土豆种植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推广。
  宗教迷信者不欢迎它,还给它起了怪怪的名字——“鬼苹果”;医生们认定它对健康有害;农学家断言,种植土豆会使土壤变得贫瘠。
  法国著名农学家安瑞?帕尔曼切曾在德国吃过土豆,决定在祖国培植它。可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未能说服任何人。
  面对着人们根深蒂固的偏见,他一筹莫展。
  后来,帕尔曼切决定借助国王的权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1787年,他终于得到了国王的许可,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上栽培土豆。
  帕尔曼切发誓要让这不受人欢迎的“鬼苹果”走上大众的餐桌!
  他耍了个小小的花招——请求国王派出一支全副武装的卫队,每个白天都在那块地里严加看守。
  这异常的举动,撩拨起人们强烈的偷窃欲望。
  当夜幕降临,卫兵们撤走之后,人们便悄悄地摸到田里偷挖土豆,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将它移植到自家的菜园里。
  每晚,土豆田里都能迎来一些蹑手蹑脚的偷窃者。就这样,土豆这丑丑的小东西昂然走进了千家万户。
  帕尔曼切终于夙愿得偿。
  我为那长在法国土地上的土豆感到庆幸,更为帕尔曼切的执著与智慧唏嘘不已。
  我凝视着自己的双手,殷殷叮嘱它:假若你捧住了一株值得捍卫的秧苗,你就要以心为圃,以血为泉,培植它,浇灌它,守望它,期待它,动用整个生命的力量去磨圆一个块茎,让世界知道,有一块方寸之地,最适宜种植奇迹……
 卖防毒面具给北极熊   庸人等待机会,
  凡人捕捉机会,
  超人制造机会。
  
  有一个推销员,以能够卖出任何东西而出名。
  他已经给一个四肢发达的年轻人卖过一副拐杖,给一位健壮的长跑运动员卖过一辆轮椅,给瞎子卖过一台电视机。
  但他的朋友对他说:“只有卖给北极熊一个防毒面具,你才算是一个优秀的推销员。”
  于是,这位推销员不远万里来到北方,那里是一片莽莽雪原。
  “您好!”他对遇到的第一只北极熊说,“您一定需要一个防毒面具。”
  “这里的空气这样清新,我要它干什么?!”北极熊说。
  “现在‘非典’时期,我们地球人都有一个防毒面具。”
  “真遗憾,可我并不需要。”
  “您稍候,”推销员说,“您已经需要一个了。”说着他便开始在北极熊居住的雪地中央建造一座工厂。
  “你真是发疯了!”他的朋友说。
  “不然。我只是想卖给北极熊一个防毒面具。”
  当工厂建成后,许多有毒的废气从大烟囱中滚滚而出,不久北极熊便来到推销员住处对他说:“现在我需要一个防毒面具了。”
  “这正是我想的。”推销员说着便卖给了北极熊一个。
  “真是个好东西啊!”推销员兴奋地说。
  “别的北极熊现在也需要防毒面具,你还有吗?”
  “你真走运,我还有成千上万个。”
  “可是——,能否打听一下,你的工厂里生产什么呢?”北极熊好奇地问。
  “防毒面具。”推销员兴奋而又简洁地回答。 
捷径   历尽坎坷,便生智慧;
  走尽弯路,便有捷径。
  智慧是跌倒时的顿悟,
  捷径是弯曲了的直线。
  我的老家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因盛产板栗而闻名。每到深秋,漫山遍野的板栗挂满枝头。当地山民最##忙碌的日子也随之到来。
  因新鲜的板栗最为抢手,所以谁都希望自家的板栗能够先人一步运到城里,卖上个好价钱。
  竞争自然十分激烈。大家争先恐后地从山上采摘果实,然后运回家里,将刚刚收获的板栗悉数倒出,全家老小围成一圈,依其个头大小进行遴选、分级,再马不停蹄地沿着新修的乡村公路运到城里向外批售,就像是在和时间进行一次赛跑。
  可尽管每个人都在分秒必争,但他们发现自己始终要比村里的石根慢半拍。每次当他们心急火燎地赶到果品批发市场时,石根却已喜滋滋地开着空车往回返。
  几年下来,都是如此。人们不禁疑窦顿生:“咦,这小子难道有啥捷径?”
  终于有一天,几个饱尝压价之苦的山民,将笑逐颜开的石根“劫”进了饭馆,向他探询总是抢先一步的捷径。
  石根惬意地呷着酒,两眼眯成了一条缝,不以为然地说:“咳,俺哪有啥捷径?只不过每次摘完板栗,俺就直接装进麻袋里,撂上车,专拣坎坷不平的山路走,一路颠簸下来,小的就漏到了下面,大的便留在上面。虽然这比走平路要慢一点点,但也省去了用来分级、挑选的时间。两相冲抵,结果还是节约了时间……”
  一语道破迷津,众人愕然。
  一帆风顺的旅途只能酿就墨守成规的思维,而人生中的捷径从来都是在经历了颠簸与坎坷之后才赫然闪现。
 挡住眼睛的目标   专注目标时,目标挡住了眼睛;
  无视目标时,目标出现在眼前。
  
  一位犹太人走进银行贷款部,大模大样地坐了下来。
  “请问先生,您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吗?”
  经理一边小心翼翼询问,一边打量着来人的穿着:名贵的西服,高档的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镶宝石的领带夹子……
  “我想借点钱。”
  “您想借多少?”
  “1美元。”
  “只借1美元?”经理惊讶得张大了嘴巴。
  “难道他在试探我们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率?”于是便装出高兴的样子说:“只要有担保,无论借多少,都可以。”
  “好吧,”犹太人由豪华皮包里取出一大堆股票、国债及其它债券放在经理的办公桌上,“这些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了一下:“先生,总共50万美元,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1美元吗?”
  “是的。”犹太人面无表情。
  “好吧,年息6%,一年后归还,我们就把这些股票和证券还给您……”
  “谢谢!”犹太富豪办理完手续,起身离去。
  一直冷眼旁观的银行行长从后面追了上去:“我是这家银行的行长,我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证券,怎么只借1美元呢?” “既然您如此热情,我不妨把实情告诉您:我是到这儿办件事的,可这些票证放在身上不太安全,而几家金库的保险箱租金又太昂贵了。
  “所以嘛,就把它们以担保形式存放在贵行,而这最多也不过交6美分的利息……”
 智慧门   成功是华堂,
  智慧是前院。
  推开虚掩的前院大门,
  才能迈进成功的圣殿。
  一
  哲学家来到集市上。
  屠夫问:“你会杀猪吗?”
  哲学家答:“不会。”
  铁匠问:“你会打铁吗?”
  哲学家答:“不会。”
  商人问:“你会经商吗?”
  哲学家答:“不会。”
  他们又问:“那你会什么?”
  “我会思想。”
  众人大笑:“思想值多少钱一斤?”
  哲学家说:“我不能做你们所能做的事,但能思考你们所不能思考的问题。”说完他便开始思考,众则无语。
  二
  有一天,俄国作家索洛古勒来看望列夫?托尔斯泰,说:“您真幸福,您所爱的一切您都有了。”
  托尔斯泰说:“不,我并不具有我所爱的一切,只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
  人们都渴望“有我所爱”,岂不知,“爱我所有”才是最大的幸福。
  三
  一位成果卓著的老科学家和一个年轻的歌星同机到达某市。
  他们走下飞机舷梯时,歌星被围得水泄不通,而老科学家则孑然一身,无人问候。
  事后有人为老科学家鸣不平,但他却说:“歌星是面对面地为人们服务的,我们却是背对背地为大家服务的。面对人群,怎能思考和实验?”
  其实,我们更缺少的,就是这种“背对背地服务”。
  四
  印度有一个古老的故事。
  佛祖为了消除人们的疾苦,就从人间选了100个自以为最痛苦的人,让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写在纸上。
  写完后,佛祖说:“现在,请你们把手中的纸条相互交换一下。”
  结果,这100个人交换看了别人的纸条之后,个个都非常惊奇。
  过去,总以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现在才知道很多人比自己更痛苦,还有什么消沉的理由?
  五
  开学第一天,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做一件事,每个人尽量把胳臂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
  说着,他做了一遍示范。“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
  可是一年之后,苏格拉底再问的时候,全班却只有一个学生坚持下来,这个人就是以后的大哲学家柏拉图。
  六
  一乘客上了出租车,并说出自己的目的地。
  司机问:“先生,是走最短的路,还是走最快的路?”乘客不解:“最短的路,难道不是最快的路?”
  司机回答:“当然不是。现在是车流高峰,最短的路
  交通正拥挤,弄不好还要堵车,所以用的时间肯定要长。你要有急事,不妨绕一点道,多走些路,反而会早到。”
  生活,的确经常需要这样的“绕道”。
  七
  有人问被称为希腊七贤之一的阿那哈斯:“你说,什么样的船只最安全?”
  阿那哈斯回答:“那些离开了大海的船只。”
  “哦,我明白了,离开了道路的车辆,离开了战场的士兵,也都同样可以安全无比。”
  “是的,但有多少人愿意这样做呢?”
  八
  有一个富人,害怕死后财产再无用处,因此想送一些财富给穷人,条件是只送给那些对生活毫无希望的人。
  有一天,他看见一个衣衫槛楼的乞丐坐在一堆垃圾上,就走过去送给他100个金币。
  这乞丐不解,问富人为什么会送给自己这么多钱。当富人说明了原因后,这乞丐气愤地把金币掷还给他,说:“只有死去的人才没有希望!” 
经济学是什么东西

  经济学解释现象,
  实干家改变现象。
  中国的知识分子多数贫寒而有大志,为国读书的使命感自幼就生根发芽,我十年前接触波普尔和弗里德曼的书籍并开始用功,原因也少不了这一点。
  但是,我越读就越失望。
  为什么?因为胡说八道的“经济学家”太多。什么洪水有利第几产业,什么要靠花钱来恢复信心,什么最低工资制度能够保障穷人,什么扶持这个倾斜那个,什么中国底子薄所以不能搞自由贸易等等。
  即使这个社会人人都有弗里德曼、阿尔钦一样的经济学见识,对经济的繁荣也于事无补!
  对“知识救国”的失望,是因为我越来越意识到,有一句话是对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两回事,人的思想可以有很大的差别,但他们的行动都是一样的。
  去买麦当劳,您很想守秩序排队,还想隔得很开,不要身贴身。但如果是那样,您就一直远远站着吧,所有人都以为您只是在等人。
  相信每位读者都遇到过——或者自己就是——曾经誓言要抵制“日货”或“美货”的人,我跟他们争个面红耳赤,结果还是水火不容。
  但行动上呢,他们的“刻意牺牲”其实是很小的,只不过是买诺基亚手机和NEC手机的差别而已。
  如果为了帮助他们更彻底地履行他们的誓言,好意告诉他们,其实诺基亚也采用了日本人的技术,而NEC其实是在中国组装的,电话公司里的芯片都是美国货,山水音响其实是香港的资金,《还珠格格》是用日本机器拍摄剪辑的,他们就会觉得我在抬扛。
  说,可以有很多套;做,则只有一套。
  思想上,大家可以天马行空,各执己见,乱说一通。
  但是,如果付诸行动,则要承受扎扎实实的损失。口头上我们势必要跟对手过不去,但行动上我们很难跟自己的钱包过不去。
  结果,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可观察的人的行为都是非常相近的,至少比起他们内心想法的差异而言是如此。正因如是,思想上的伪劣商品,比实物世界的伪劣商品多得多!
  我们永远不知道李嘉诚那么做为什么便获得了成功,说“不知道”,那是因为很多失败的人也是那么做的。有人想模仿巴菲特的成功经验,但无数失败的人也是那么做的,而另外很多不那么做的人却也同样取得了成功。
  贫穷的农村家庭为什么要多生男丁,是聪明,是愚昧,是迷信,是传统?我们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在那样的条件下,子女是储蓄和投资的主要途径,只有男丁多的家庭,日子才更容易支撑,父母晚年才更有保障。至于这些不懂经济学的农民为什么会发现并坚持这个选择,我们不知道。
  应该开诚布公地告诉读者:经济学不知道怎样把一个人训练成为成功的商人。
  要成功,那么运气、努力和经验就缺一不可,但是,经济学既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逐一掂量这些因素,逐一对这些因素论功行赏。
  经济学只是指出一个企业要符合什么条件才更有机会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但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点,经济学就束手无策,无言以答。
  经济学是解释人的行为的经验科学。它解释的对象是可观察的人的行为,而不是不可观察的动机、愿望、理想、观点和感受。经济学只是解释——也仅能解释——人们“做了什么”,而无法解释——也没有兴趣解释——人们“为什么会这么做”。
  这类似于我们知道一个奥运冠军是怎样的,但这种知识跟如何才能训练出一个奥运冠军是两回事;我们知道谁谁谁是诺贝尔奖得主,但这有别于要我们培养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我们知道一个健康、聪明的男婴是怎样的,但如何才能生育一个健康、聪明的男婴,则是另外一回事。   欲望与贪欲
  引人进步的是欲望,
  让人毁灭的是贪欲。
  一位砍柴的老人偶然在山间发现了一股泉水,泉水从窄窄的石缝中汩汩地往下流淌,在岩石的下方,有一个浅浅的小坑。
  透过清水,老人看见在坑里有—些细碎的东西闪闪发光。老人用双手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发光的东西捧起——啊,金砂!
  此后,老人每隔一段时间就去那股泉水处取一次金砂,可以想见,老人的日子很快富了起来。 老人的儿子通过盯梢,终于发现了老人的秘密。
  儿子看看窄窄的石缝、细细的泉水,再看看浅浅的小坑,直埋怨老爹没早将这个秘密告诉他,要不早发大财了。
  儿子见细细的泉水就能冲来金砂,使想:如果泉水再大一点儿,不就可以冲来更多的金砂了吗?
  贪欲使他不顾一切地拓宽了石缝,凿深了坑。
  然而,令他沮丧的是,多的金砂非但没有出现,反而连原来的那点儿也没有了。
  生活中,有些人常常是得陇望蜀,欲壑难填。民间有句老话:贪小便宜吃大亏。贪欲,往往会使你失去更多。
 翘板的两端

  得与失,利与害,
  好比翘板的两端。
  一端加重了,
  另一端上升。
  那一年他35岁,随部队首长去北京军区汇报工作。
  晚上,军区举行舞会招待他们。一曲终了,首长走到他面前,指着一位姑娘说:她是专业舞蹈演员,可惜找不到好舞伴,你去陪她跳。
  他望去,她长得很漂亮,身材也非常好,举止之间,透着一种拒人千里的高傲。他不喜欢这种漂亮高傲的女孩儿,但是奉首长之命,只好礼貌地请她跳舞。后来,他知道了她是军区首长的女儿。
  一个月后,他又被召到北京,这一次,是首长在家里亲自召见。
  他这才知道,她已经半年多没回兰州了,她想在北京学外语,然后去美国读书。这次让他来,是想让他去兰州为她办理回京手续。
  5天后,他办好了一切手续,户口、粮食关系、工作关系、团关系等。那是办事效率还很低的20世纪80年代初,像这样的手续,最快也得半个月。
  “除去路上,你只有三天的办事时间,你能告诉我你怎么办的吗?”她问。
  他摇摇头:“不能。我可以给你结果,过程是我自己的。”
  如果说第一次见面,她对他还只是好感,那么这一次,她已经爱上他了。
  接下来的一星期,她陪他游览北京名胜。让她更加惊讶的是他的博学。他对于北京的了解,远远比她这个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人宽广得多,也深刻得多。
  她越是和他接触,就越是离不开他,越是发自内心地爱他。他已经感觉到她的爱。更致命的是,他也爱上了她。
  可是,他已经结婚,妻子是一名小学教师,刚刚为他生下一个女儿。怎么办? 矛盾、挣扎、痛苦,最后他还是决定,拒绝这份迟来的爱。
  “也许我这么做太残忍了,但是我别无选择。”他叹了口气。
  我望着他,在心里产生—丝疑问。难道真的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他猜出我的心思,把吸了一半的烟放在烟灰缸里捻灭。
  “你如果细心,一定会注意到,我每次吸烟,只吸一半。”
  我问:“为什么?”
  “吸烟是有害身体的,一个人既想享受吸烟的快乐,又要尽量少伤害自己,最好的办法是每次只吸半支烟,把后半支扔掉。我做过实验,这后半支烟尼古丁的含量,比原来正常含量还高。”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吸烟过程中,前半支烟所含尼古丁,一部分被过滤到了后面。所以——”他坐直身体,“爱情就像吸烟,她的快乐是携带着伤害的。要想享受快乐又要少伤害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只吸前半支。”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爱情总是女人受伤最深?她们总是坚持把后半支吸完。  
寒酸与无知

  寒酸与富有相伴,才是简朴;
  无知与成功相随,才是专注。
  传媒采访李嘉诚,谈到对财富的认识与驾驭,李嘉诚抬起脚,指一指:“这双皮鞋穿了7年。”
  张艺谋开车,坐在身后的同事开玩笑,唱起:“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张艺谋在哄堂大笑中一脸不解,他不知道,也没听过风靡全国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他解释:我不会打字,从来不上网。
  但是,那双7年的旧皮鞋上,是一个身价数百亿美元的富豪;那位不会打字上网的导演,获数个国际大奖,创造了两亿五千万票房的中国电影神话。
  李嘉诚的旧皮鞋,证明了他的简朴,他在富贵之下有一颗常人难以达到的淡泊之心。张艺谋的无知,显示他对电影的专注,心无旁骛。他们得到的是更深的仰慕与尊敬。
  但是,如果我是一个轻轻推开门准备求职面试的毕业生,或是一个办公室里忙忙碌碌的白领,或是一个奔走街头的业务员,我穿旧皮鞋,我不会打字上网,只会说明我能力粗疏,生活落魄,面对的会是拒绝、批评,甚至蔑视。
  世界就是这样不公平。
  世界也就是这样公平。
  一切用实力说话,实力是硬道理。
  无论是李超人还是张大师,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实只有两点:生生不息的追求与百折不挠的精神。此外,即使10亿人,也会有10亿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成功道路。
  所以,让我们把自信心和皮鞋一起擦得锃亮,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行走、追寻。
 
雪融化了是春天

  雪融化了是冰水,
  雪融化了是春天。
  想象的翅膀飞得多远,
  离庸俗的境界就多远。
  
  “雪融化了是什么?”某老师在课堂上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小学生近乎异想天开地回答道:“春天!”
  然而,他的老师却一本正经告诉他错了,并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叫学生们用心记住,答案是“水”。
  雪融化后变成水,这是常识,但孩子的回答就错了吗?
  至今,我们的记忆中还有“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这样让人怦然心动的句子——这难道不是指美丽的春天吗?!多么面目可憎而机械的“标准答案”——想象的翅膀被“喀嚓”一声剪断了!
  另据报载,不久前,一位小学生家长给教科所蒋国华教授写了一封信,信中也曾提到一件类似的“黑色幽默”,不妨将信件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我的同事的孩子刚上初中,这个男孩子非常喜欢看课外书,懂得许多东西,但又暂时没有被驯化成‘好’学生。
  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讲解课文的一段,说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山茶花。他站起来反驳老师,说鲜血不可能染红山茶花,并把花为什么会是不同颜色的科学道理讲了一遍。
  老师大概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大逆不道的反抗,当即勃然大怒,把他赶出了教室,罚他不准上课,并郑重前来家访,要家长加强管理……
  老师固守着答案的惟一性,不允许学生有异想天开的想法,并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自己的权威性,师生没有对话平台,彼此之间难以沟通。
  不得不承认,这便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学校教育的现状。我们不妨再来看另一个例子吧。
  凯特是密歇根州詹姆斯敦小学的一名学生,有一天,她很客气地给当地一家快餐连锁店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她希望能终生免费吃炸鸡,因为这是她的最爱。
  让人吃惊的是,这家快餐店竟然答应了她看上去有点荒谬的要求。
  还有比这更让人吃惊的事,凯特不是纯粹因为好玩才有此“荒唐”之举的,这是她的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老师要求班上每个学生给当地企业写封信提个“尽可能荒谬”的要求。
  换句话说,是老师鼓励他的学生去“异想天开”的。
  这项作业的好处显而易见:学生既得到了语言的训练,又得到了社会的、感情的、创造性思维的收获。
  瑞士有位学者有一段著名的论述: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能人尽其才,在社会上赢得他应有的地位。
  很大程度上,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他所受的教育,怎样的教育培养出怎样的人才。
  雪融化了是水,但雪融化了也可以是春天……  
最大的需要

  人生的需要是索取,
  最大需要是被需要。
  有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在迪河河畔住着一个磨坊主,他是英格兰最快活的人。
  他从早到晚总是忙忙碌碌,生活虽然很难,但忘不了每天像云雀一样欢快地歌唱。
  他乐于助人,他的欢乐带动了整个农场,以至于在很远的地方,人们就能听到从村子里传出来的欢声笑语。
  这一带的人遇到烦恼总喜欢以他的愉快方式调节自己的生活,这个消息传到国王耳朵里,国王想,一个贫贱的磨坊主怎么会有那么多快乐呢?他生活贫穷需要财富,他田地贫瘠需要良田,他生活忙碌需要轻松。
  国王决定拜访这个磨坊主。
  国王走进磨坊就听到磨坊主在唱:“我不羡慕任何人,只要我有一把火,我就会给别人一点热。我热爱劳动,我有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家庭。我不需别人的施舍。我要多快活就有多快活。”
  国王说:“我羡慕你,如果我能像你那样无忧无虑,我愿意和你换个位置。”
  磨坊主说:“我肯定不换。你只知道需要别人,而从不考虑别人需要你做什么。我自食其力,因为我的妻子需要我照顾,我的孩子需要我关心,我的磨坊需要我经营,我的邻居需要我帮助。我爱他们,他们也很爱我,这使我很快乐。”
  国王说:“你还需要什么?”磨坊主说:“我希望别人更多地需要我。”
  国王说:“不要再说了,如果有更多的人像你这样,世界有多么美好啊。”
  人生最大的需要是什么?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不是金钱、地位、美女、香车乃至一切身外之物,而是被需要。这是我们的快乐之源。
 男人与女人
  男人是奔瀑,
  女人是幽谷。
  奔瀑无幽谷的蓄纳便泛滥,
  幽谷无奔瀑的倾哮便枯寂。
  三叔看上了在江边打鱼为生的渔女,入赘到她家做了女婿。
  结婚时,爷爷和奶奶给三叔置了一张鱼网做嫁妆,而三婶的父母则给三婶编了一只新鱼篓。
  鱼网和鱼篓放在一起,都是新的,很好看。
  爷爷和奶奶对三叔说:“你是一个男人,你必须能做到打到更多的鱼,装满她的鱼篓。”
  而三婶的父母则说:“孩子,你跟你男人打鱼,你的鱼篓要装好他打来的每一条鱼。”
  说这话时我在场,当时觉得这只是双方老人的一种交待,或者是嘱咐。
  我经常去三叔家玩,三叔的家在一条船上,上面盖有雨篷。
  船拴在岸边的一截木桩上,随水浪悠悠地摇晃。船边还有一张竹排,打鱼时撑竹排去。
  船头一根伸向江中的篙竿上,站着两只鹭鸶,鱼网和鱼篓则晒在岸边的沙滩上。打两根木桩,架一根长竹竿,把网晾在竹竿上。那只鱼篓,就挂在网边。
  日子渐渐过去,有好几回,我看见三叔和三婶吵架,吵了还打,操竹竿和桨,你打我挡,我打你挡,像武打片那样,从船头打到船尾,从船里打到岸上。
  那两只鹭鸶见惯了,倒也不惊,只是扭头看看,伸长脖子叫一声,又亮翅晒去,甚是悠闲。
  但我那几岁大的侄子,看见大人打架,哭喊连天,有一回差点掉下水,幸好我在场。
  我看见他们打架,但更多的时候,我是看见三婶在补网。
  鱼网久了,肯定有破的时候,再说江中有礁石和杂草之类勾拉,能不破吗?
  破了,自然就打不到鱼,鱼会从破网中溜掉。
  三婶拿来梭子,梭子里有网线,她穿梭引线,高的洞她就站着补,矮的洞她就坐着补,一个洞一个洞地补好。
  往日争吵打架的事,过去就过去了,全抛到水里去了。
  我还看见过三叔补鱼篓。
  鱼篓久了,磕磕碰碰,也有磨破的时候,鱼篓破了,他打到的鱼就会从鱼篓里漏掉。
  三叔砍来竹,破了篾,一点点地把新篾添进去,把鱼篓破损的地方补起来。
  他们的日子就这样过,一直到现在,风风雨雨过了十几年,而且还会一直这样过下去。 现在,我想起三叔和三婶结婚时,老人们在给儿女鱼网和鱼篓时说的话,觉得挺有哲理的。
  人生其实就是这样,爱情其实也是这样,丈夫是鱼网,妻子是鱼篓。
 施舍与鼓励
  施舍是带有侮辱的鼓励,
  鼓励是不动声色的施舍。
  
  学校聘请了一位外籍教师教学生口语。
  任老师与外教在一个办公室,相处的日子久了,便发现一个特点:总有学生给老外送礼物,但很少见老外主动给别人送礼物。
  —次,老外买回一大袋小地球仪,准备当奖品发给学生。
  一个老师的小孩看见了,便想让老外送一个玩玩。老外不肯。
  小孩就把当老师的母亲请来。同事不好意思开口,便让任老师“代劳”。
  任老师对老外说:这是本校老师的孩子,你送他一个吧,反正你的地球仪最后都要送出去的。
  老外仍是不肯。
  任老师“开导”老外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讲究一个“情”字,送礼是联络感情的一个重要方式。你在中国任教,就要入乡随俗。一个小地球仪不值多少钱,但作为礼品送出去,那就是礼轻情义重。
  到这个分上,老外仍坚定地摇着头。
  任老师生气道:你真不给面子,一个小地球仪值多少钱?现在,人家求到我,你不给,人家就会认为是我没尽力。
  老外想了想,说:“你让那小孩说5个单词,我就给他一个。”
  这不是成心为难人吗?一个上幼儿园的小孩,哪会说什么英语?但是,既然老外肯送了,那就赶紧想办法吧。
  好在小孩很伶俐,一教就会,不到5分钟,5个英语单词全会说了。老外除了白送一个地球仪,还高兴地低下头,亲了亲小孩的脸蛋。
  这让任老师很纳闷:与其如此,何必当初?我问老外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说:白送东西给人,是对人的一种侮辱。因为,“送”意味着施舍,即把对方当成乞丐;而那小孩很可爱,绝不应该侮辱他。只有在别人取得了成绩时,我们才能把东西奖给他,这是对人的一种鼓励。作为一个教师永远只能“奖”,而不能“送”。否则,就违背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坚守的准则。
 世上最可怕的声音
  丰富多彩的世界,
  最可怕的是没有任何人发出声音,
  更可怕的是所有人发出同一声音。
  有一回,和一群旅行的毕业学生同车。车上有两个活泼好动的小男生提议玩“脑筋急转弯”。
  他们先出题,题目是:“身份证掉了怎么办?”
  我说:“那就登报作废,再带照片到户政机关申请新的身份证。”
  “叔叔!你好好笑喔,掉了捡起来不就好了!”
  我当然不甘示弱:“我是故意的,固为我不喜欢那张照片,想换新的不可以吗?”
  然后换我出题,想起我在10岁时,被问过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那时被大家嘲笑了一番,现在可以借机雪耻了。
  我问:“树上有10只鸟,射下一只,还剩几只?”“叔叔好好笑喔,当然一只也没有,还问这么好笑的问题!”
  这真是说到我心中的痛。
  我当时回答还剩9只,大家都笑我太笨了。答案应该是:另外9只听到枪声就都飞走了。尽管我认为有可能有耳聋的鸟,但是没人理我。
  如今我是来雪耻的,我说:“错了,应该剩下9只,因为它的爸爸、妈妈、姐姐、哥哥、妹妹、弟弟和许多朋友都很爱它,它们舍不得飞走,都留下来直到它的葬礼完了才走。”
  “叔叔,你赖皮!”
  我赖皮吗?这段对话让我惊出一身冷汗。
  为什么“脑筋急转弯”有标准答案?如果有标准答案,还能称为脑筋急转弯吗?这一代的创造力与幽默感让人忧心啊……
  这一惊,非同小可。回来后,把这些忧虑讲给一个教授听。
  一次教授要学生随堂考,考题是:“树上有10只小鸟,射死一只,树上还剩几只?如果学号的末两位数是40,就剩40只,如果是45,就剩45只,依此类推,试申论之。并请以此为例,安排在教学科目中。”
  学生们面面相觑,面有难色,脑袋中除了一只没有,就是9只,怎么办?但是很快大家就开始奋笔疾书。
  “作业”很快交上来了。
  中文研究所的学生,申论的是15只小鸟:哲学系馆旁大树上有10只小鸟,猎人拿枪射下了其中一只,其他9只“存在主义”听多了,苦于不知如何才能死。
  猎人这一枪让它们燃起了希望,都在等待猎人的下一枪,并且纷纷通知其他树上的6只鸟,说这里有好机会。
  所以哲学系旁的大树上,后来聚集了15只鸟在等待第二枪响起。据此,他将出的作文题目是:“一根羽毛有多轻?”
  生物系的学生,申论的是29只鸟:树上原有5对恩爱的小鸟,猎人打下了其中一只雄鸟,使得一只非常美丽、歌声好听的雌鸟成为寡妇。
  因此树林中20只单身雄鸟来到这棵树上,竞相表态,展开热烈追求。
  出的题目是:“求偶是生物本能,到了交配繁殖的季节,雄鸟通常会展示其鲜艳的羽毛或强有力的身躯,吸引雌鸟。若竞争对手多,则全有一番战争,那么,雌乌会如何选择伴侣呢?”
  统计系的学生申论17只鸟:树上有10只鸟,原来是一个非常和睦的家庭。有一天,鸟爸爸被人打了下来。当全家人正悲痛时,来了一只母鸟带着7只小鸟,声称是鸟爸爸的骨肉,要来分遗产。出的题目是:“树上(市场利益)有10只鸟,代表10个企业,其中一个倒了(因为市场竞争),有很多企业想来并吞,如何让企业不被并吞?怎样的情况下会达成供需平衡?”
  听了这些学生的申论,我安了心。
 向动物学习
  只有牺牲,才能得到;
  倘若放弃,意味死亡。
  一
  在非洲,有一种叫黑鹭的鸟,它捕食的方法很特别。
  它的特别之处在它的翅膀,站在水中,它翅膀张开来,围成一圈,围成伞的形状,然后头蜷缩在伞当中,而尖锐的喙静等猎物的出现。
  开始,我很为黑鹭这种掩耳盗铃的捕猎方式而好笑。
  恰巧是那些小鱼和小虾,喜欢往岸边水浅而又阴凉的地方去,比如树阴下或者高大水生植物的阴影里。
  于是,这些黑鹭静静地等着,一条小鱼来了,又是一条,钻进它的“阴凉”之下。它用这种几近守株待兔的方式就能“坐等”着猎物送上门来。
  那些小鱼于是便只有死路一条了。
  生活中,有些习惯常常是致命的。有时候我们失败了,甚至败得一塌糊涂,也并不是败给了谁,而是败给了我们某种习惯的思维方式或者性格中的某种习惯倾向。
  二
  更多的时候,我爱看蚂蚁在地上急匆匆地奔走。
  有一次,见一只蚂蚁拖动着一条昆虫的尸壳在艰难地上一面“大坡”,它横着竖着,推着拉着,变换了多种方式,就是上不去。
  但它依旧不屈不挠不肯放弃。
  这是条不错的昆虫,如果拉回去,肯定可以够蚂蚁一大家饱餐几天的。于是,我决计帮它,上去就把那条已死的昆虫撕成了两截。
  本来,我想以人的聪明去帮它一把,结果蚂蚁看我把虫子撕成了两半,掉转身体就匆匆地离去。
  或许蚂蚁原来是想以自己的弱小之躯,去试图征服一些东西。和蚂蚁一比,我们多的不是聪明,而是狡猾。
  三
  还有一种叫剪嘴鸥的鸟,它的喙上边的一半短些,下面的一半长些,像一把剪刀。
  捕鱼的时候,它一边贴近水面飞翔,一边把下面的一半喙伸到水中。如果碰到或者看到鱼,它便迅捷地合下上面的一半喙。
  但这样常常是很危险的。如果不幸撞上隐在水下的礁石或其他的硬物,高速飞行的它会因为来不及收回,而使下面的一段喙生生折断。
  但剪嘴鸥的家族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捕猎方式。
  或许它们明白,生活中注定是要付出代价或者做出牺牲的,没有谁能够毫不付出地把一生走完。
  生活的法则永远都是:想得到必须首先付出。
 吃苦与吃肉
  前者是花,后者是杆;
  欲要花艳,先得杆壮。
  每晚吃饭的时候,我总要瞧准时机,站在自家门口,闻对门邻居餐桌上飘出的肉香,然后抽动鼻子,把香气吸进肚子里去。
  久而久之,我甚至能分辨出邻居家吃的是什么肉,我不解邻居家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肉,而我们家十天半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
  我经常习惯性地吮着手指头站在门边看邻居一家吃鱼肉,口水从手指缝中流出。
  邻居常常会夹上一块肉放在我的手心,然后说:“回去吧,回去叫你妈也买一点肉吃。”有时我弟妹几个也去,搅得邻居好烦。
  有一天,我终于问妈妈:“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肉?”我想知道这个谜底。
  妈妈没有回答我。
  一个星期天,妈妈问:“你今晚想不想吃肉?”我说:“当然想,做梦都想。”
  妈妈说:“好吧,你跟我走。”
  妈妈带我到一家建筑工地,她向工头要了一截土方,工头在土方上画了白灰线,挖完了线内的土方,给工钱10元。
  妈妈说:“挖吧,挖完了,今晚就有肉吃了。”
  我只挖了一会儿,手就软,且磨起了泡,妈妈比划着说:“得一元钱了。挖吧,再挖挖又得一元钱了。”
  我又支撑了一会儿,终于挖不动了。我说:“妈妈,这太辛苦了,我吃不了这种苦。”
  妈妈说:“歇一下吧,你歇一下再干。”
  我就这样歇一会儿又干一会儿,而妈妈总是不停地干。
  记得那是初秋,天气仍然很热,妈妈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衣服上都能看到盐渍了。
  这么苦,我甚至想今晚不吃肉了。
  我试探着把话说出去,妈妈说:“孩子,不下苦力气,哪得世间钱。”
  一天下来,我们终于把土方挖完了。妈妈从工头那儿领了10元钱。这时候,我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
  妈妈背上我,到集市上,问我喜欢吃鱼还是吃肉。
  我说都喜欢。妈妈就买了3元钱鱼、3元钱肉,留下4元钱买油盐酱醋。
  晚上,餐桌上摆上了香喷喷的大鱼大肉,弟妹们吃得香极了。
  妈妈对我说;“孩子,我想你知道邻居餐桌上的谜底了。”
  妈妈又说:“这也叫吃苦,孩子,你知道吗?”
  我的心灵为之一震。面对餐桌上的鱼和肉,还有吃得正香的弟妹,我哭了。
  那年我11岁,我刻骨铭心地记住了邻居餐桌上的谜底和妈妈说的“吃苦”两个字。
 智慧的境界
  智慧有三种境界:精明、聪明、英明。
  精明是鼠的眼,能明察眼前的食物;
  聪明是虎的眼,能觉察近处的猎物;
  英明是鹰的眼,能洞察远处的风物。
  3个年轻人一同结伴外出,寻求发财机会。
  在一个偏僻的山镇,他们发现了一种又红又大、味道香甜的苹果,由于地处山区,信息、交通都不发达,这种优质苹果仅在当地销售,售价非常便宜。
  第一个年轻人立刻倾其所有,购买了10吨最好的苹果,运回家乡,以比原价高两倍的价格出售,这样往返数次,他成了家乡的第一名万元户。
  第二个年轻人用了一半的钱,购买了100棵最好的苹果苗,运回家乡,承包了一片山坡,把果苗栽种上。整整3年的时间,他精心看护果树,浇水灌溉,没有一分钱的收入。
  第三个年轻人找到果园的主人,用手指指果树下面,说:“我想买些泥土。”
  主人一愣,接着摇摇头说:“不,泥土不能卖。卖了还怎么长果?”
  他弯腰在地上捧起满满一把泥土,恳求说:“我只要这一把,请你卖给我吧?要多少钱都行!”
  主人看着他,笑了:“好吧,你给1块钱拿走吧。”
  他带着这把泥土,返回家乡,把泥土送到农业科技研究所,化验分析出泥土的各种成分、湿度等。然后,他承包了一片荒山坡,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开垦、培育出与那把泥土一样的土壤。然后,他在上面栽种上苹果树苗。
  现在,10年过去了,这3位一同结伴外出寻求发财的年轻人的命运却迥然不同。
  第一位购买苹果的年轻人现在每年依然还要去购买苹果,运回来销售,但是因为当地信息和交通已经很发达,竞争者大多,所以每年赚的钱很少,有时甚至不赚或者赔钱。
  第二位购买树苗的年轻人早巳拥有自己的果园,但是因为土壤的不同,长出来的苹果有些逊色,但是仍然可以赚到相当的利润。
  第三位购买泥土的年轻人,也是最后拥有并收获苹果的人,他种植的苹果果大味美,和原来的苹果相比不差上下,每年秋天引来表无数的竞相购买者,总能卖到最好的价格。
  其实,这样的结果也很公平,在单位时间内,最先赚到钱的人赚钱也最多,但是把时间单位放大,排序正好相反。
 投机与投资
  投机是无成本的投资,
  投资是有风险的投机。
  使投机成为有风险的取巧,
  投机才会变成真正的投资。
  以下是博弈理论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边处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
  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一点食物。
  现在问:两只猪会采取什么策略?
  答案是:小猪将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旁,而大猪则为这一点食物而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这就是著名的“智猪博弈”。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譬如说,一家澡堂,每天开门时,水管里总有一段是凉水,当这段凉水流完后,热水将会源源不断。
  于是,每天第一批进澡堂用水的人,他们的情况是要忍受一阵凉水的放水过程,然后才能使用到热水。而他们后面的人,则可以马上使用到热水。
  如此一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事实上,很多人都想当“小猪”,等着“大猪”先把凉水放尽。
  这里,撇开道德因素,仅从技术角度去谈,“小猪”的策略是对的。但一个群体之中,假如“小猪”的策略总是对的话,那么“大猪”就必将越来越少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有个办法,其总体思路就是提高“小猪”的投机成本。
  还以那家澡堂为例,如果澡堂的经营者来个分时段收费,让“大猪”享受五折优惠,那么“大猪”就有可能多起来了。
  当然,世上的事不会总是这么简单。
  譬如股市,“小猪”特别多,都想让“大猪”来拉动股价去从中获利。
  而股市里的“大猪”往往是些“大鳄”,他们“踩动踏板”的同时会设置大量的陷阱,以提高“小猪”们的投机成本。
  但如此一来,又会引出许许多多的问题来,稍有不慎,大的动荡随之而来。
  如何平衡“大小猪”之间的利益关系呢?这才是经济学家们一直在苦苦思索的事。  
会打官司同席坐
  会打官司同席坐,
  吵架夫妻同床卧。
  很久以前,在陕南有姓张和姓李的两个朋友,为一件事到县衙去打官司。
  头天晚上,由于旅店客满,两人只能住在一个房间,互相憋气,谁也不理谁。
  姓李的上街买了一条鲤鱼挂在墙上后,又去买调料。
  姓张的只顾憋气睡在床上不动弹,在他迷迷糊糊中,突然看见一条三寸多长的蜈蚣从鱼嘴里爬出来,上了屋顶。
  这时,姓李的回来了,取下鱼就准备到厨房去做。
  姓张的心想:这鱼有毒,他如果吃了,这场官司也就了结了。
  但他又一想:万万不可,这可是人命关天的事,不能袖手旁观……
  想到这里,急忙赶到厨房对姓李的说:“这鱼有毒吃不得。”
  姓李的听了,没好气地说:“好好的鱼咋有毒?”
  姓张的说:“不信,你切块鱼肉扔给猫试试。”
  姓李的听了半信半疑,切了一块鱼扔给面前的一只猫,猫吃了没一会儿,果然七窍流血倒地而死。姓李的大惊,连忙问咋回事。姓张的把刚才看到的说了一遍,又在天花板的那缝隙里戳出了三寸多长的蜈蚣,将其烧死了。
  姓李的赶忙拉着姓张的手,感激地说:“谢谢你救了我的命……这场官司不打了,走,到酒馆去,我请客!”
  随即二人来到酒馆,炒了几个菜,要了一瓶好酒,双双举杯痛饮,二人重新和好,往日的怨仇烟消云散。
  后人把这事传为美谈,并劝说有矛盾的人,要“会打官司同席坐”!
 灾难上的硕果
  流泪不一定是悲伤,
  重击不一定会毁灭。
  成功是结在灾难上的硕果。
  农家或种养专业户为了使饲养的禽畜达到快长高产的目的,有的要进行阉刈,俗称“阉鸡”、“阉猪”、“阉牛”等。但“阉树”却鲜为人知了。
  阉树与阉动物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共同之处是为了调节动、植物的内分泌。
  区别是阉鸡、阉猪是为了使禽畜丧失繁殖能力;阉树却是为了刺激树的激素分泌,增强繁殖能力。
  在农村,果农们如果遇上杨桃、桃树或李树光开花不结果或挂果稀少,结出的果实又苦又涩,打开果实后可见乳胶状的“汁”,这时候,便要“阉树”了。
  时间在次年的立春前后,趁果树尚未萌芽,用刀砍个遍体鳞伤才罢手。
  嘿,你对它那样“狠”,它却对你以满树的果实回报。
  硕大的杨桃挂满了枝头,压弯了枝条;连粗大的桃树身上也开出一束束花朵,结出一串串果实,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对于“阉树”的行为道理,在我长大后读了书,请教了科技人员,才慢慢弄懂。
  果树与人一样,也有幼年、青年、中年、老年期。
  对于青春期生长过旺的果树而言,砍它几刀,消耗掉一部分养分,减低枝叶的生长速度,并配以适当的限肥、限水措施,可使果树正常开花、坐果。
  如果果树枝叶疯长,养分也就消耗在生长枝叶上了,果实就少了。
  对于老果树,有选择地砍几刀,刺激其分泌激素,焕发生机。
  老果树挨刀后,虽也会“痛”,但又拼命吸收养分,分泌汁液,尽快愈合伤口。
  结果,老树发新枝,也就果实累累了。  
贫穷与富有
  贫穷而快活,是卑贱的欢乐;
  富有而烦恼,是高贵的痛苦。
  前者是贫穷的健康人,
  后者是富有的病痛者。
  这是《格林童话》中的一则。
  罕斯得到了一块头那么大的金子,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一匹马比一块金子要强得多,因为骑马是何等快活的一件事呀,于是用金子换了一匹马。
  而后在路上,骑马的罕斯被马摔了一跤,于是用马换了奶牛。
  接下去一路上罕斯又用奶牛换了—头猪,用猪换了烤鹅。
  最后听了磨刀匠的话,用烤鹅换了一块磨刀石。
  现在罕斯背着一块沉重的磨刀石往回走。
  他想自己多么幸福呀:有了这块磨刀石,以后的生计不用愁了。
  但这块磨刀石实在是太重了,以致罕斯累得受不了啦。
  最后罕斯到井边喝水,一不小心,磨刀石掉到井里去啦。
  这下罕斯摆脱了惟一的累赘。普天之下还有比他更幸福的人吗?他心情轻松、幸福地回到他母亲那儿去了。
  我们读了这则童话后,彼此交换一下眼神,便心领神会地哈哈大笑起来:多么可怜的罕斯。他有一块头那么大的金子,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哈哈大笑之余,我们又不禁惋惜起来:一块头那么大的金子呀!现在没有了。傻瓜罕斯,笨蛋罕斯,多么愚蠢的举动呀! 我们会设身处地地想:如果是我们,一定会空手赤拳头弄一块石头,然后想方设法地用它换来一只鹅,再换来一头猪,一头牛,一匹马,最后再把它换成一块头那么大的金子。
  是的,我们一生都在这么想这么做。
  我们为此整日东奔西走,气喘吁吁。一块头那么大的金子呀。
  我们不惜一切,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最后,用一生的时光为代价,我们终于达到了目的。多么得意呀,一块头那么大的金子。
  但是且慢,等我们抬起头来,却发现我们和罕斯都来到了死神的屋檐下。我们都将不得不消失。
  惟一不同的是,我们留下了一块头那么大的金子和充满烦恼的一生,而罕斯留下了幸福和快乐的一生。  
粗俗的醇厚
  华丽的往往虚浮;
  粗俗的往往醇厚。
  那年,—个干瘦的媒婆带着一个干瘦的妹子,来到一间黄泥屋看一个干瘦的后生。
  后生家徒四壁,媒婆和妹子不甘心,终于看见墙角上吊着一只箩筐,踏着凳看见箩筐里有半箩筐红薯,妹子就在干瘦的身子上藏了半包往家里带,媒婆也藏了半包往家里带。
  妹子的那半包当礼钱,媒婆的那半包当谢媒钱。妹子和后生成了家。
  凭半箩筐红薯,后生娶了媳妇。
  第四年,她生了个儿子,小名叫饱,用意不言而喻。
  饱和我同龄,我们是挺要好的一对伙伴。饱的爸妈,我叫他们三叔和三婶。
  饱四岁时就自己吃饭,桌上和碗里,总会掉一些白花花的饭粒。
  三婶教育儿子很特别,她不打不骂,也不讲饱还听不懂的理。
  她问饱:“想不想娶个好看的媳妇?”四岁的饱最喜欢好看的媳妇,村上的俊媳妇秀给过他一粒糖,他一直记着。饱说:“我要娶个像秀一样的媳妇。”
  三婶说:“那你就得把桌上的和碗里的饭粒一粒不剩地吃净,如果留下一粒,将来娶的媳妇脸上就会有花,丑死人哩。”
  这一招果然见效,饱便把碗里的饭吃得一粒不剩。
  饱还问:“我把碗舔了,媳妇不是更好看吗?”
  三婶高兴极了,连说是。
  四五岁的饱,便养成了舔碗的习惯,同时也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正是这样一种朴素的向往,使饱从贫困的山村中走出,成了我们这个贫困山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多年后,饱要娶媳妇,对象是教授的女儿—一他的大学同学。
  教授请他去吃饭,众目睽睽之下,他把碗舔了。这个习惯,他改不了。
  教授吃惊地看了他许久,满意地笑了,说:“我同意把女儿嫁给你。”
  饱把媳妇带回村,那是个聪慧俊秀的北方妹子,是村里最好看的媳妇。
  三叔三婶要给她置新床新被,虽说只住三五日就走,可毕竟是新媳妇呀。她和饱在我们这个仍还贫穷的山村里度了蜜月。
  村里人夸三叔三婶好福气,夸饱好福气。
  我问饱:“你又有好前程又有好媳妇,是哪里修来的福气?”
  饱说:“是‘碗里的媳妇’。”
 磨难如风
  磨难如风——
  它可以是浪的帮凶,把你埋藏大海深处;
  也可以是帆的伙伴,把你推向成功彼岸。
  邻里之间,我家的小米椒种得最好:个大、粒多、饱满、结实。人见人爱。
  十几年前的一个秋天。为了做豆腐乳,奶奶从集市上买回了—串小米椒。
  奶奶说:“留一粒做种子吧,省得明年再买。”
  我那时还小。还是奶奶的“跟屁虫”。我跟着奶奶锄地、整畦、播种、施肥。
  小米椒虽然长得挺拔青翠,枝繁叶茂,但结的果实却很少很少。
  奶奶唉声叹气,却没有甘心失败。
  第二年种了,第三年也种了,渐渐地,小米椒越种越好,面积越种越大。
  从自留地种到责任田,小米椒成为我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12岁那年,我考上了初中,要到40里外的镇里读书。
  到集镇,有—半是山路,要穿过密密麻麻的原始森林,林中的树冠遮天蔽日,脚踩着地上厚厚的树叶发出的声音,好像后面有人追踪。
  有时还会窜出头活物,让人害怕,又没伴,我不敢去,哭得像个泪人。
  奶奶说:“去吧,去吧,番椒(指小米椒)都要掐芯,何况人呢?”
  奶奶和妈妈把我送到镇里的中学,往后,奶奶送过我几次,妈妈接过我几次。
  我的胆子大了,敢于独自上路了。
  但我始终没弄明白我读书和番椒掐芯有啥关系。
  我的初中读得并不出色。刚入学时因话音和镇里的话音不同,被讥为“山古佬”,成绩不如意。又没个伴,几次我都想退学。
  奶奶就是不肯,理由是,连番椒都要掐芯。
  在奶奶的强硬态度下,爸爸—次又一次把我送入中学。
  就这样,三年的初中我读了四年,后来,我考入了普通师范学校。
  聚散两依依。每一次离家,奶奶都要说一遍番椒要掐芯之类的“套话”。我总认为这是奶奶的口头禅,也就没在意。
  奶奶就在这样的念念叨叨中,渐渐老了。没等我毕业,她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毕业后,工作—直不太如意。前些年,我又被调到全县最偏僻的中学。我心里很闷,日子过得恹恹的。
  看到收获的小米椒,我想起了已故的奶奶。
  我向爸爸请教,奶奶的种椒经验到底是啥?
  爸爸告诉我:“幼苗刚长到两寸时,就要拦腰掐去一半,长到四五寸时,又要拦腰掐去一半。经过两三次‘厄运’的小米椒长得秆粗枝繁。表面上看起来有些憔悴,但结椒的日期就会大大提前,结的小米椒也就又多又饱了。”
  听了爸爸的话,我打起背包,踏上了远行的路,我终于明白了奶奶的话。
  从那以后,每当我遭遇风雨,身陷泥泞时,总会想起奶奶的话。
  奶奶的话,像那鲜活的小米椒,永远“辣”在我心里……
 爱的尺子
  爱自己的孩子,不一定爱自己的母亲;
  爱自己的母亲,却一定爱自己的孩子;
  爱不关己的人,当然会爱自己的爱人。
  妻子和我谈恋爱时,不愠不火,很久不给个明确的答案,让我干着急。
  转眼到了冬天,一次约会完送她回家时夜已深了,到了她家的弄口时,看到一个卖烤红薯的摊子,女友说,买个红薯吃吧。
  我们向那对老夫妇买了两个红薯,吃得好香也好暖和。
  后来我们约会归来,便把吃烤红薯当做了保留节目,也与那对夫妇熟悉了起来,从他们嘴里得知,他们是从一个穷山区来的,儿子外出打工时受了伤,儿媳有脚疾,屋里还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孙子,而且田地特少,常常是以红薯当饭吃。村里外出打工的青年说,城里人爱吃烤红薯,你们去能挣钱,他们便来到了这座城市。
  我很同情他们,惟一可以帮助他们的便是多多地买他们的烤红薯,不仅我和女友吃,还捎些给同宿舍的同事。
  后来,我知道他们的一个孙子正要参加高考,我也是从山里来的孩子,自然了解这些孩子读书的不易,就找一些朋友要来了一些重点中学里的学习材料,陆续送给了他们。
  有段日子,我与女友陷入了僵局。在她家的弄口前等她,可她总是躲避不见。
  那对夫妇看着我心急如焚的样子,常常陪着我说话,安慰着我,话不多,时常就这么一句:“没事的,明天就好了。”木讷,却也进出关切之情。
  有时,他们对我说:“昨天我们还见到那闺女,她还买了好几个红薯呢,你可要耐心点儿。”
  再后来,女友又与我重归亲密,而且情感比以往更炽热,我只想是我的痴情打动了她。
  没多久,她成了我的太太。新婚中,她向我透露了秘密,说是那对山里来的老夫妇做的“媒”。
  他们一遇到她,就关切地问:“怎么没看到小伙子,那可是个好小伙子,你看,他对我们这没一点关系的老人都这么好,对你一定会很好,是吗?”
  如此三番五次,她的心被他们说动了。我真没想到,与妻子相识是缘,而能与她同结连理却是这对山里人做的“媒”。
  等我知道了,想向他们表示谢意时,那个地方已是一片工地,不见他们的人影了。

自己的一瓢水 
  模仿别人的成功不会成功,
  因为你没有自己的一瓢水。
  
  为了彻底放松一下,我决定给自己放个假,去乡下老伯家,过一周真正的乡村生活。
  乡下的生活就像乡下的空气一样,对我来说非常新鲜。
  吃菜现从地里拔,喝水现去井旁压,睡觉开窗看月光。白天和他们一起下地干活,中午回家坐在土炕上吃农家饭,晚上坐在院子里乘凉,生活简单而快乐。
  可是到了第二天早晨,就感觉胳膊发软、腿发沉,腰有些发酸,躺在炕上不起来,一直睡到快中午。
  家里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都下地干活去了。
  我感觉有些渴,起来走到院子里的小洋井旁,也学着老伯的样子,双手握住井把抬起再往下压,压了半天,可是不见一滴水出来。
  我累得直喘气,想不明白:老伯只压几下水就哗哗往外流,怎么我压却不出来!
  正巧,这时老伯回来了。
  他走到井旁,拿起挂在上面的瓢,转身回屋到缸里舀了一瓢水,倒进井里,然后快速地抬压井把,只几下,水就哗哗出来了。
  老伯接了半瓢水递给我:“傻孩子,压水时,先拿瓢往井里倒点水,这样水就压出来了。知道吗?这叫引水。”
  生活,不也是这样吗?许多时候,我们看到别人做成了某件事情,自己也仿照去做,可是却怎么也做不成。
  因为,我们没有“引水”。只需一瓢水,不多,但必须是你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