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给排水多少钱一平方:年轻人吃点苦有利于成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56:46

年轻人吃点苦有利于成长

2011-10-24 07:29:20

归档在 育儿心得 | 浏览 2226 次 | 评论 1 条

    昨天温家宝总理在和求职的大学生交流的时候,说道自己研究生毕业后做了一年多洗沙的工作,以此来告诉年轻人要吃点苦。

    总理这样的说法让人想到他太传统和观念僵老,为什么我们的老人总把体力活说成是苦?认为吃苦就是出汗。练肌肉的差事?

    首先很赞同提倡年轻人要学会吃苦,因为那是一种磨练,关键是年轻时期对年轻人个人意志的磨练。因为只有吃过苦的人,才能够体会甜的滋味,才能够珍惜不吃苦的日子和环境。

    客观点说,因为人的处境和面对的社会环境不同,各人对于吃“苦”的认知差异性很大。生活在温饱边沿的人们,有餐饱食就是幸福,饥寒交迫让她们感到那才是真苦。解决了温饱的人们,可能以自己不能够随心所欲地享受吃喝玩乐认为是苦。没有从事过体力劳动的,在劳动强度增加点就认为是苦,而天天处于强体力劳动的人们,认为那很正常。读书人认为天天读书那就是太苦,而没有书读的人,认为自己没有机会上学才是人生的苦。在父母身边的孩子,认为父母管得太多是精神上的苦,而那些背井离乡的孩子,认为没有机会和父母在一起那叫真苦。脑力劳动者感到压力大,认为自己很苦。住在城市的认为环境太杂,污染太重那叫苦。有吃的认为天天喝酒,鲍翅那叫苦。老板们感到责任太重那叫苦。

    和不在父母身边的年轻人交流,他们独立生活,有时候十分孤独,他们认为那是真苦。下班再不要面对冷冰冰的锅灶,有顿热饭就会感到幸福。

    我们现在社会,人们对苦的认识已经多样化了,年轻人想进步,没有机会那当然会感到苦。公务员考试,几千人抢一个位置,那当然苦恼。刘翔在奥运会,走到比赛的场地,因为脚痛,退出比赛,那是多少年心血的机会没有了,那会不是很苦的事件?

    超过自己欲望和没有达到自己目标的很多事件,对于实践者都会认为是苦的。聪明孩子,被社会逼着在某一方面进步,他难道不是很苦吗?

    我们要提倡吃点苦,尤其对于年轻人,因为各人对自己认为的苦恼事情,能够吃得起那苦,能够顺利通过,那会突然开朗,会变苦为甜的。因为体力考验的是身体的承受力,所以我们往往将体力极限称为苦的标准,实际上心累也是十分苦的,而且需要像体力磨练一样有个过程。以挑担为例,当您挑20公斤都摇摇晃晃的时候,您一定感到那是太苦了,当您坚持挑担,一段时间后,您的肩膀考验压50公斤的时候,给您再挑20公斤的担子,您一定不觉得那是很苦的差事。

    苦是要吃的,只有吃下了苦,熬过了那阶段,您的承受力和忍受力都会加强。年轻人因为没有社会阅历,不管是体力上的,还是脑力上的,一般在进入社会后都会遇到苦。没钱的有没有钱的苦恼,有钱的会有有钱的苦恼,关键是每个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吃”下去那面临的苦,因为只有吃了苦,您才会有滋味,您才知道什么叫苦,而您更要消化苦,争取将那苦变成健全您身体的营养,那样的话,这苦就吃得值得了。

    中国吃中药有种说法:苦口良药利于病。那是针对吃药的说法,实际上也是可以借鉴到人的生活之中。您看独立的孩子比较懂事,那是那孩子有过独立过程中的吃苦。有了自己带孩子辛苦的年轻人会更加体会自己父母的辛苦,那是他们有了对辛苦的体会。自己养活自己的人和花父母钱的人,他们的心智差异会很大。什么都被安排好的人们与完全要靠自己去争取的人们,他们的精神是不一样的。

    能够吃苦,才会懂得享受的愉悦,年轻时候肯吃苦的,到老都会具有对辛苦的承受力。中国还有句老话,年轻时吃苦不算苦,老了吃苦那真苦。因为年轻的时候有精力,有体力,能够承受各种的压力和考验,可到了老时,体力不支的情况下,那吃苦就是受罪了。从生活的阅历看,一般情况下,年轻时候比较努力,肯吃苦,能够吃苦的那部分人,他们的中年都会成为社会的主流,而到老的时候,他们回忆起自己的过去,会感到十分值得。

    教导年轻人吃点苦,不仅仅是以体力吃苦为标准。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很多人要吃的苦是不同的。长辈们要狠下心来,让年轻人去吃点苦。比如有钱人送儿女去西方发达地区留学,如果您限额给予生活费用,您的孩子一定比在家生活得辛苦,反之,您充分满足他们的开销,实际上他们还是有苦衷的,因为他们毕竟不是仅仅需要花钱。现在社会到外地工作的人很多,因为异地的生活,就必然有生活的不便和苦恼,是让他们去北漂,南下,还是就留他们在身边,这就是需要每个人去体会,去吃苦。

    中国这些年出了一大批社会精英,他们走南闯北,一些人成功了。可是他们有过他们那艰辛的一段生活阶段,他们有的人苦不堪言。如果说甜蜜是建立在苦涩基础上的,那可能有点牵强,可成功的人士,一定是具备吃苦的精神,那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