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科斯电热水器客服:教师队伍存在问题(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57:17
调查显示:六成多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本报讯(记者贾晓燕)一份针对1253名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66.16%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最令人担忧。这是记者昨天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上获悉的。
此前,朝阳区教委对该区30所中小学、幼儿园的1253名教职员工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6.16%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48.28%的教师表现为轻度症状,12.45%的为中度症状,2.71%的为重度症状。
很多教师表示,在工作中由于惧怕出错而出现反复检查工作细节等具有一定强迫特点的行为。部分教师反映,当与领导、同事、学生或学生家长交往时,会感到胃部疼痛或有晚上难以入睡等状况。
对于调查显示的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最令人担忧。专家分析,这是因为小学教师工作任务量大而繁琐,相比中学而言,需要付出更多的心智和时间。此外,由于工作效果的隐匿性,其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社会评价均低于中学教师。
就学历而言,大专学历教师心理健康最差,中专学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最好。这可能是因为中专教师的教育技能更全面丰富,能应对自己的岗位需要;而大专教师比较注重理论,希望在学历上进一步深造,所以感觉压力大。
从年龄来看,心理健康状况最差的教师主要集中在30至40岁年龄段,因为这些教师除学校工作压力外,还面临着住房、婚姻、亲子教育等重重压力。
为帮助教师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减轻心理压力,两年前,朝阳区成立了全国首家由教育主管部门出资为普通教师提供专业心理咨询的机构,接受热线咨询和面询服务。截至今年3月,该中心共接待面询教师94位、接听教师电话2516次,充分发挥了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的辅助作用。
马上就访
“问题”教师获针对性指导
本报讯(记者贾晓燕)朝阳教师心理咨询中心成立两年多来,大部分来此咨询的教师都获得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位与父亲结怨十几年的老师表现出这样的心理问题:无论是否需要都想走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第一次咨询后,她就放下仇恨与父亲取得了联系。在随后的三次咨询中,咨询师协助她处理了童年的消极情绪记忆,她也放下了对家庭的怨恨,重新迎来温馨的生活。
一位新入职教师,在同事关系上处处感到受排挤,不断和领导、同事发生矛盾。一天,她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与同事大打出手。事后,她拨通了咨询中心的电话。咨询师马上做应急处理,一方面安抚她的过激情绪,另一方面从职业规划和人际困惑入手,帮助她梳理新入职环境下出现的心理适应困难。最终,这位教师又重新回到学校开始了全新的教师生涯。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副院长王鸿杰介绍,中心既解决过严重的、突发的心理冲突问题,也帮助过有一般心理问题的老师。来访教师既有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和自身心理成长的,也有关心学生成长、带着学生问题前来咨询的。今后,心理咨询的目的将从“提升教师的工作品质”过渡到“提升教师的生活品质”。浅谈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教师初上讲台,他们的课堂教学,会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在引导他们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应该有科学的对策,帮助他们成为“老教师”。
一、存在的问题
1、教材处理上, 只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机械重复,枯燥无味;脉络不清、内容混乱、无层次感;面面俱到,缺乏重点, 惟恐遗漏,不分主次,该详不详,该略不略,面面俱到,造成每节课满堂灌;过分提高目标,拔苗助长,大纲要求把握不准;追求进度,基础不实,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只顾赶进度,造成基础不扎实。
2、教学方法上 ,单向教学, 缺乏交流, 经常出现角色倒置,忽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一讲到底,缺乏跟学生的沟通、交流,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讲得过死,缺乏远瞻,没有注意到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以及初中知识的局限性、条件性,底气不足, 不敢放开;问题简单, 缺乏回味 ,提出的问题着重于重复记忆,缺乏概念的运用、转换及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者有意出难题,让学生出“洋相”,无形中挫伤了学生踊跃发言的积极性。
二、对策
针对上述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五个阶段实施见习期内新教师培训。
1、针对教材处理上存在的问题,培养新教师的备课技能。包括贯彻大纲和教材分析两部分,同时规范教案的设计,要求他们明确大纲要求,理解每一单元的重点、难点及知识结构,能够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处理教材,设计教案。
2、针对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培养新教师的教学技能。这包含导课、设问、讲解、强化、应变、结课等技能的训练。目的是培训新教师的常规教学技能,使新教师在理论上不断充实、实践中不断提高,对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有一直观性的认识。
3、针对电化教学、实验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培养新教师的操作技能,尤其是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目的是培训新教师对物理实验设计、操作、仪器选配、演示及自制教具的能力。要促使新教师深入了解教材中各个实验的装置、原理及操作要领,特别是科学家当时对各个实验科学探索、思维的过程。
4、针对素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培养新教师创新教育的能力。要让每一位教师认识到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及时了解教学改革的动态,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教育的技能,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5、组织对新教师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考核来测试他们的提高情况,再查漏补缺,达到新教师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浅析新形势下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提高办法
一、清楚新形势下教师职业的走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党和政府对广大教师的爱护和有力鞭策,是所有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那么,教师怎样才能适应日新月异且竞争激烈的形势呢?我认为,教师的视域必须拓宽到首先清楚新形势下教师职业的走势。
1.铁饭碗趋向不稳定性
如果说,教师有过“只要进校园,不愁没饭吃”的历史,那么今天就没有“风吹雨打不动摇”的稳定性了。改革的深入发展,关系到每个领域每个人,教师自不例外,自我封闭的牢固和自感良好的稳定便不复存在。一些地区让一些不能任教的教师转岗或下岗,是向教育阵地这座“顽堡”的有力冲击,动摇了一些教师“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旧观念,越来越多的教师无不意识到自己工作的危机感。铁饭碗随时有被打破的可能.
2.优越感呈现暂时性
铁饭碗的打破必然意味着教师职业优越感的暂时性。由于我们中的一些人长期背着优越感的包袱,工作马虎,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不想撞、不愿撞,导致一些学校人浮于事,办学效益只低不上,地方领导和群众颇有意见。尽管不少地方干部、工人纷纷转行、下岗,而教育阵地依旧按兵不动,教师薪水按时发放,没有吃穿之忧。这虽然体现一些地方“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远见,殊不知,当改革的东风劲吹教育这方热土之时,也就是危机降临之日,一些教师下岗待业势所必然。故而,优越感的暂时性就是教师职业的应有解释了。
3.封闭性走向社会性
几千年教育历史的沉淀,虽不乏永远闪烁着光辉的精华,而封闭性的劣根性则是滞后于时代的不足。一般说来,大多数教师从风华正茂走入校园,一直到两鬓染霜离开讲坛,其间数十年,不乏为民族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但也不排除庸庸碌碌度一生的。除了多种因素外,教育的封闭性不可说不是一个弊端,现在,这一弊端就将被革除。有的地区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聘用采取一些新的举措,如申报教师不问你是否师范院校毕业,只要你认为自己能胜任教师这一职业就可以申报做教师;评审由社会;一个教师是否称职,不是学校说了算,而是由社会来评审,江苏海门市一所学校开展的“千名家长评教师”活动,从师德、教育教学两方面,请家长品评教师的好、中、差,这是走向开放的一条好途径;聘任在学校;学校根据申报者的品德、专业能力诸方面,决定是否聘任其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可见,开放性、社会性的聘任制度,给我们每一位今天担任教师角色的人敲响了警钟。
4.诸种观念的滞后性
包括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以及服务观等,我们一些教师远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谈及教育,只注重文化知识传播,甚至认为越全越深越好,于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重智育,轻视其他。谈及质量,把学生的文化成绩、学校的升学率看得重而又重,排成绩名次、订升学指标,自以为深谙质量之精髓。谈及人才,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把成绩好的学生看成是人才,其片面狭隘之谬尚不自觉。这种观念的偏差,必然导致服务观的倾斜,学习尖子成了教师的掌上明珠,全面周到,自不待言,只盼“一枝红杏出墙来”,不思“百花齐放春满园”。
5.教师素质的滞后性
这主要指的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准及适应素质教育需求的程度。一位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可否认时下的教师素质比之这样的要求有些距离。这不是吹毛求疵或危言耸听,遍观今日教师之现状,不无感到敬业精神令人忧虑。靠“一根教鞭治天下’者有之;搞第二职业,如投身商海,做有偿家教者有之;人到心未到,出勤不出心者亦有之。凡此种种,无须一一;可见一些教师敬业精神的严重缺失。其二是一些教师业务水准的滞后。因为新形势对教师的业务水准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尚未意识到自己已经落伍了。不少人只有单一的专业知识,而缺乏组织学生搞素质教育的其它相关素质。
二、确认新形势对教师的新要求
解读新时期对教师的新要求,众多教师不难把握其流动不止的血脉。作为手里把握着祖国未来、民族前途的教师,要具备热爱教育、追求教育的内在的而非表面化的敬业精神和较高层次的、较全面的业务能力。诚如《决定》所要求的:“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1.必须具备树立远大理想及献身教育的人生观和通过参与教育的改革事业,实现奉献自我的价值现。
一些优秀教师的事迹昭示我们,尽可能多地造就社会有用人才是教师的远大理想。也许,一个教师年轻时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梦”,而一旦承担教师这职业,就必须植根于教书育人这一基点之上。为收获理想之果,理当具备两种意识:参与意识,教育改革已进入实质性的攻坚阶段,如不少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你不能充当事外闲人,应当使出浑身解数,满怀信心地投入其中,以你的高素质、高水准赢得属于你自己的一席之地;奉献意识,教师常常与清贫划等号,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要乐守清贫,要呕心沥血,今天仍要弘扬“春蚕精神”“红烛精神”。养尊处优本来就与教师无缘,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不是教师职业的应有之义。简言之,当教师注定要有一种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不然,最好另择他路,否则就有充任“冒牌”角色之嫌。
2、树立“爱即师魂”的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面对有情感有活力的一群学生,必须撒下爱之廿霖回报。事实上,我们中的一些人对“爱”的理解颇为狭隘,以为“严即爱”,上演一幕幕苗折花蔫之悲剧,更多的人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爱。前者失之过度,后者流之肤浅。真正的爱,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而如此则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看到学生的闪光之处,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悉心关照,不自恃过人、高居人上,应以兄弟姐妹式的、新朋故友式的,这样才能构筑师生之间的桥梁,收到“春风暖人,夏雨育人”之功效。诚如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有人问我:你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经验的本领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3.必须确立正确的人才观。
什么是教师眼中的人才,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界定和标准,“学而优则仕”、出人头地、高人一等是封建社会教师心目中的人才;上名牌、读重点,相当长一段时间是我们中小学教师心目中的人才。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有的学校加班加点,频繁考试,加大学生课业负担;有的教师偏爱成绩好的尖子,悉心关照,百般呵护。这样,难免培育出畸形“人才”,这些学生的意志品质、言行举止很难与时代合拍。何谓新时期的人才观呢?《决定》给了我们明晰而正确的答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完成这个宏大任务,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己任,不以一模识人才,不拘一格育人才。
4.必须树立宽广的服务观。
既然“教师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那么,新形势下的服务观务必是宽广的而不是狭窄的。过去一度受“智育为上”的支配,虽然我们一些教师也服务于学生,但只关照成绩较好的学生及其学业成绩,热心于一些学生,冷淡一些学生,造成人温自怨的尴尬局面。我们提倡的宽广的服务观涵盖两层意思:一是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二是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由此出发,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权重于服务育人。
5.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形势,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当今的教师要想保住其“地位”,延续其职业,还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有位学者说过:“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库藏;要散布阳光到人心里,自己心中必须先有一轮太阳。”这些话都颇有见地。平心而论,我们许多教师已认识到自己知识的缺失,也采取诸如自学或参加继续教育等措施,但人们往往重视专业知识的提高,而忽视知识的广度,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可否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教师尚不知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为何物,沿袭多年不变之教法。同样不可否认,科学走入校园,科技走近学生是早晚的事。因此,教师必须先行一步,必须认识到尽快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手段,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可喜的是,许多教师放弃节假日休息,自费或投亲拜友学电脑。一个教育技术手段的革命正在蓬勃地、悄然地兴起。
6.必须掌握与素质教育相关的知识。
素质教育给教师素质提出全新且全面的要求。科技的高度发展促使文理相渗相通,作为新时期的合格教师,必须既专且博,而现今教师的现状则令人堪忧:语文教师不懂理科常识,遑论新科技;数学教师常写错别字,更不说正确规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绝大多数教师不识五线谱,不懂色彩、线条。总之,我们不少人专得不够,何谈为博?为了拓宽知识面,承担素质教育这副重任,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补救措施,如开设音乐、美术、普通话、电化教学讲习班,程度不同地改变着教师知识水平的缺胳膊少腿现象,但历史的痼疾非朝夕之间能够痊愈,我们必须有打常规战、持久战的准备。就个人而言,当有目标、有计划的学习,一点一点的积累,一个顽堡一个顽堡的攻克;就主管部门来说,应给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予以必要的指导,加强督促检查,真正扎实有效地补好这一课。
7.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
《决定》号召我们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迫在眉睫,不改不行,迟改也不行。众所周知,“一言堂”“满堂灌”“地毯式轰炸’等现象十分普遍,形而上学的诠解“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机器,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津津乐道的是某某学生考得怎样,闭口不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只字不提如何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以加重学生负担为能事,搞得学生苦不堪言,甚至怨言四起。看来,教学方法的更新,首先,得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还自主给学生。其次,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获取新知。第三,尽快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被实践证明了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益。否则,教师的地位必然会发生动摇。倘若至此,必悔之晚矣。
三、巩固自我地位的途径
一要广施爱的甘霖
爱是教师手中不可须臾离开的魔方,产生的魔力是不可估量的,以高尚的情操感召学生,以和谐的环境陶冶学生,以丰厚的知识哺育学生,以满腔的热忱关爱学生,如此,则既无“误人子弟”之嫌,亦无被炒鱿鱼之虑。
二要弘扬师德
古人从师讲求为人师表,当今的教师就更应如此。我们讲为人师表,以全新的视野看教育,从全方位的角度审视自己,执着追求,精益求精,对自己不能低标准和低境界。要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多工作,少索取,甘做红烛,乐当人梯,真正实现属于教师自己的主体价值。
三要不断充电和补充营养
陶行知说:“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有人讲教师应是个“杂家”,言下之意,就是教师的业务知识必须全面,在新形势下这种要求就更迫切了。教文科的必须掌握点数理化,教理科的也应懂点文史哲,还必须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乃至音乐、体育、美术和劳技素质,否则就是只有健全身体而非健全头脑之人。
四要增强自我涵养
学生是教师的上帝,不应当是应景之悟,必须溶入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学生有了进步,你不能沾沾自喜,要引导其走入更广阔的天地;学生有了过失,你不能急躁甚至暴跳,要诱导他们认识、改正错误,一切讽刺、挖苦都是下下策。总之,作为教师,既要喜欢“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又要容得下“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因为,站在你面前的总是一群天真无邪、烂漫如花的孩子。
中小学教学管理存在的十大问题
教学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与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在当今进行的学校教育改革中,教学管理改革已成为大众关注的重点。透视与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助于推动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发展与前进。综观我国的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着下列十大问题:
一、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
思想是工作前进和取得成功的“软生产力”。当前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取得突破和进展,重要原因就是其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仍沿袭重复过去对管理的认识观念。
实际上,人们对于“管理是什么”的认识,不仅在教学管理领域,而且在整个学校管理及宏观的教育管理,甚至社会其他领域的管理中,仍是滞后的。过去人们认为管理就是领导、管理就是决策,近期人们又热衷于“管理就是服务”这句口号。而时代进步至今,发展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心主题。发展是硬道理。尤其是对学生来说,一切一切的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管理是什么”这个命题,新的正确认识应是“管理就是发展”。“管理就是发展”理当成为管理者新的管理指导思想,并以之不断去探索、改革、创新。
二、形式主义严重
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在做表面工作,玩花拳绣腿,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时下一些学校管理者自己认为自己是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对于学校管理者该姓“教”还是姓“钱” ,实际情况是一些管理者平时姓“钱”,上级来检查时姓“教”。
为了推进课堂教学,学校组织了大量的“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等等。一些学校的这些课给人留下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配合得天衣无缝。其“完美”程度,让人惊叹,也让人心存疑虑,还让人产生莫名的失落感。其实,这些课的表演色彩太浓。这些课失去了一种真实,那种苦乐共存、暇瑜互见、教学相长的真实。所以,难怪现在有人提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假设计、假民主,课堂教学要打假。
三、管理手段与方式方法落后
学校的教学管理手段仍主要以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为主。教学管理的方式,强调整齐划一,提出并遵循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辅导、统一检测为内容的“五统一”教学管理模式。这种大一统的教学管理,在提倡并尊重创新与个性的今天,已愈显不足。
教学管理的方式方法落后,还表现在对教师的不尊重不信任。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些学校尤其是小学的教室,其后门大多设置了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窗口。不言自明,这是便于学校教学管理干部对师生的课堂进行防不胜防的“窥视”。这个小小的“窥视窗。让教师感到很难受。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多元化,人的突出特征是主体性。教师有权自主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所谓“教书不拘一格,育人各得其所”。我国中小学现在呼唤“人本管理”,那么就让我们的教学管理者切切实实地来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吧。
四、重数量轻质量
“量化管理”进入学校并没有什么错,但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干部却将其发挥到了极致。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看你班上的优秀率、及格率、达标率,看你有几个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翻你写的教案厚不厚,写了多少页;政治学习评先进,看你的笔记抄了多少字,字迹工整不工整;检查教师对学生负不负责,看你的作业批了多少本,一本批了多少次;学校搞启发式教学,就职手指数你课堂上提的问题多不多;教学管理干部年终写总结,大多要数一数自己这一年组织了多少次评优课,听了多少节推广课……这些教学管理干部将不能量他的也要量化,将不该量化的硬要量化,使教师们产生了抵触情绪。
俗话说:“数字出官,官出数字。”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不是不要数字,而是不要那些不能说明问题的数字,更不能要那些本末倒置、损害教师积极性最终损害教育事业的数字。“向管理要数量”的行为必须改变为“向管理要质量”。如果我们去捕捉一下当前有关我国及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我们会发现,质量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关注热点,教学管理干部应进行“有质、优质”的管理。
五、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缺乏整体性、连续性
对于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缺乏一种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明确的目标,以至于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规章制度朝令夕改等现象。学校的各门课程缺乏整体性协调发展目标,一般是对语文、数学、外语等重点学科管理多,自然、社会、体育等学科缺乏管理。一些教师不能科学地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上课没有准确的计划与安排,出现“讲到哪里算哪里,铃声一响喊起立”的现象。
学校教学工作乃至其他工作出现无序与不协调的局势,重要原因就是教学管理与学校管理者缺少方向感,缺乏管理目标。在当前,很多中小学提出并实行“目标管理”,这是一种好现象,但我们需要注意那些可持续发展性目标。
六、重教不重学
受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等观念的影响,在教学管理中
存在着重教不重学的现象。在学校的档案材料中,关于教师方面的资料是数不胜数。而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发育、道德养成等方面的资料是寥若晨星;学校召开的会议关于教师的多,而关于学生的少;在课堂上,突出的仍是教师的中心地位,而忽视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帮办替代”现象:本来应该由学生体验的却由教师替代体验了,应该由学生思考的却由教师替代思考了,应该由学生解答的却由教师替代解答了……。在教学检查方面,也是查教不查学,在方法指导上,注重教师教的方法,而忽视学生学的方法指导。
过去注重教师传授知识的作用,所以有了“想让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的说法。现在,学生主体作用上升,又有了注重教师引导的“用教师的一碗水引出学生一捅水”的说法,甚至还有了注重探索发现的“寻找桶外水”的认识。从近期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其重心已日益倾向学生学习的研究。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与学的统一发展中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将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学管理必须加强对学生“学”的管理。
七、“务实”管理常抓不懈,“务虚”管理时有时无
教学管理干部有一种片面认识,认为教学管理就是把学校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工作抓住搞好就万事大吉了。对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常抓不懈,忙着建章立制,对上汇报工作,对下指手划脚,排课表,写计划,查教案,开会议……忽视对学校教职员工教学思想等工作的管理。有的学校对教学思想等工作的管理也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务虚”管理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放松理论学习。一些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或其他科学理论或者是次数少,或者是走形式。另外,从中小学教师平时所接触的期刊看,关于教学研究、学科教育方面的期刊较多,而诸如《教育研究》之类理论含量较高的期刊,要么是没有,要么是无人问津。第二个主要表现是对教科研抓得不力。过去那种认为教师搞科研是不务正业的看法现在可能减少了,但切切实实抓对抓好教科研工作仍是力不从心。
八、教学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不够
一般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其组成要素大体包括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这几部分。这种教学管理系统注重自上而下的管理(如教导处管理教师),缺乏自下而上的管理(如学生、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突出从内到外的管理(如学校向家长),缺乏从外到内的管理(如家长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这种管理系统缺乏开放性。
我们知道,系统的开放性是其维持其生命与取得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要使教学管理富有生命力与发展力,也应该加大其开放性,也就是既重视自上而下的管理,也重视自下而上的管理,既有从内到外的管理,也有从外到内的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一些学校设置了“课堂教学行为监督员”,用以监督、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并激励教师参与教学管理,欢迎广大家长以及社区力量也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在一些发达国家,其教学管理已出现了新动向: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在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改善师资队伍、监控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九、管理效益不高,浪费严重
我们知道,管理效益=管理产出÷管理投入。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许多投入最后却是低产出的,甚至是没有产出,教学管理效益低下。造成教学管理效益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三:一是投入不足,尤其是经费投入不足。比如现在提倡管理设备的现代化,但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连计算机是什么形状都不知道,一些管理行为是既费力又费时。一些学校搞科研,由于缺乏科研经费,最后导致课题有始无终。原因之二就是教学管理人员与机构问题。管理人员与机构过多,人浮于事,责任分散,不能形成专事专办的集中力量。有些学校则是该管教学的不管或很少管教学(如校长),而代管的则往往由于素质不高往往造成管理低效。原因之三就是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这些浪费涉及到管理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一些学校的教具、挂图、仪器、模型、学生用品等,平时见不着,上级来检查时发现都是崭新的。浪费现象在我国城市与农村中小学中大量存在。
教学管理要上台阶,那么其管理一定得是高效的。
十、教学管理维持性色彩浓厚,改革创新性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注重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维持性管理,注重继承、平稳、常规。这种维持性的管理对于正常的教学秩序是非常必要的,起着一种基础性保障作用。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地进行维持性管理,教学工作就会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易走入死胡同。教学管理工作缺少探索、创新,易造成教学工作死板、教学氛围千篇一律。有些外国人惊诧于中国的这种整齐划一:教室的桌椅摆放方式一样,学生走路的姿势一样,举手的姿势一样……我们自己也发现我国是千校一样,万人一面。
有人说21世纪的竞争是特色的竞争,也有人说21世纪是个性化时代。“特色”、“个性”等东西靠一味地维持性管理是不可能达到的,而必须靠探索、改革、创新。教学管理也一样,如果教学管理一年无新意,两年无突破,三年无成果,那么就很难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
省城示范高中十大教育管理问题反思
合肥晚报编者按这是9月10日庆祝第21届教师节合肥六中教学研讨会上,该校校长范广伟《对合肥六中教育教学管理中现有问题的反思及对策》专题发言稿件的摘编,范广伟校长希望通过光明正大地提问题来给全校教师和行政人员敲警钟,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认为合肥六中是合肥市省级示范高中的一个代表,将“六中现象”公之于众也许对提高合肥市教育的整体水平有益,不当之处肯请范广伟校长和兄弟中学指正。《合肥晚报·教育视线》8月15日刊登一篇《省城高考为何不能独秀全省?》的文章,这篇文章从多个角度分析了
省城的高考状况,分析了为什么省城的“金凤凰”敌不过农村的″草鸡″。姑且不说文章作者的观点是否全部正确,但是我敢肯定,这必然会引起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尤其是省城实践高中教学的排头兵——省级示范高中,是否像社会上所说的那样靠管理出成绩,是否真正把每一件事情都落实到“严”、“细”、“实”上,我们努力的结果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离社会和家长的期望还有多远?……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思考,归纳起来,我个人认为省城示范高中存在十大教育教学管理问题教育,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我们应该拿出很好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问题一:
校领导班子自身存在问题
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学校领导班子不能够充分地论证,不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校务公开的力度不够,这样容易引起教师的不满,使领导与教师之间距离拉大,不利于有关办学理念和管理制度的实施。分管校长在协助校长工作过程中,在自己负责的″条条块块″中,工作力度不够,一方面是碍于情面,不能把一些问题及时解决,做到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没能理顺上下关系,不能使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
问题二:
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不够
具体表现在对自己部门内部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地解决,使部门对外的工作不能正常地开展;对领导布置的任务不能充分地领会,不能及时高效地开展工作,甚至采取拖拖拉拉,敷衍应付的态度,使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或者在各扫门前雪的情况下,对于领导布置的需要多个部门合作的工作,不能积极主动配合,而是互踢皮球,采取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不能够协同作战,发挥合力,缺乏团队精神。
问题三:
教研活动计划多实际开展少
学校教研活动的计划和实际开展之间有较大差距,出现总结写的多,实际活动开展的少,使教研的氛围不浓。另外,教师在教研组交流方法少,遇到问题互相讨论的少,这样,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水平成长;同时,还出现老教师怕上示范课,年轻教师怕上公开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较少的怪现象。
问题四:
集体备课交流不够流于形式
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和优势,有利于教师之间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但是这一很好的教学教研形式正在逐步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对同一课头的教学计划与实际执行有差距;教师之间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不够统一,进度不够统一;同一备课组老师之间的交流不够,不能实现优势互补,尤其在处理教材的方法上,基本上是各自处理,容易出现在考试中,班与班之间平均分相差较远的问题。
问题五:
师生交流不足教师教学有误区
许多教师课前备课不够充分,对课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估计不足,讲课时出现知识点遗漏;同时,师生之间课下相互之间交流少,老师在上课时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布置的作业不能够及时批改和纠错分析,不能及时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章节或单元检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从而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疏离感,对学习失去兴趣。
问题六:
教师外出兼课影响本职工作
少数教师违背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有关规定,在正常工作日外出兼课;有的老师外出兼课过多甚至超过学校正常工作量,已经影响到自己的精力,不能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本职工作中去;少数教师甚至将一些知识不放在课堂上讲而是到外兼课时讲,把自己所教的学生拉到外面进行单课补习。
问题七:
有偿家教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
少数教师违背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有关规定,乐此不疲地搞有偿家教,在社会上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少数名师变相引导学生到家中进行上小课,进行有偿家教,并且课堂上不讲,在进行有偿家教时讲,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
问题八:
家教风影响正常教学和学生学习
省级示范高中中学生找家教风较为流行。学生找家教的出发点是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自己薄弱学科的成绩。学生找家教的学科越多,不仅使自己的学习时间占用过多,而且,时间长久,新鲜劲一过,可能会出现忙于应付,效果欠佳。同时,有的学生常把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师水平与所找的家教教师相比较,如果不喜欢前者,可能导致上课精力不集中,使课堂学习效果较差,甚至出现家教依赖的现象。
问题九:
不重视借读生影响在籍生教育
借读生多是省级示范高中的共同特点。借读生是构成班级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借读生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的发展。学校不能充分地重视借读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思想状况,把精力过多投入到在籍生的身上,使得部分借读生在后期升学无望的情况下,把消极情绪带入班级,对其他同学造成不好的影响。
问题十:
班主任班级管理不能严、细、实
班主任班级管理需要与时俱进的艺术,同时要在严、细、实上下工夫。有的班主任表面工作做的很好,其实没有深入到班级工作的内部中去;有的班主任在所带班级的威信并不高,在工作中缺乏魅力,驾驭整个班级的能力不强;有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缺乏科学的研究,容易跟着感觉走,凭自己的经验管理班级;有的班主任不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善于和本班的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缺乏协同作战能力……·实习生耿书秒邱芊·(来源:合肥晚报)
当前评课存在的十大问题
课堂评价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只有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保护教师的课改积极性,正确引导课改走向深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的听课和评课关注点发生了转变,但受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评课问题上,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表现如下:
一、重听轻评,敷衍了事
一些学校人为规定教师每周的听课节数,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只重视听课;也有些该评的课不评.一方面因执教者心里没底,另一方面评课的作用没得以发挥,听课也就失去了意义。即使有的课评了,有碍情面,评课敷衍了事,走过场。评课大部分是虚假的评议,只唱赞歌,不讲缺点。评议会上,发言人少,评议只有三言两语,评课冷冷清清。
二、平淡肤浅,面面俱到
有的听课者听得不认真,一节课后,也看不出什么问题.笔记上没写出什么,当然也提不出意见和建议;有的评课者虽提了不少意见,但多半是枝节问题,泛泛而谈,触及不到问题,难怪有些老师感叹这样的评议没啥意思。对一节的评议应该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但绝不是不分轻重、主次,而需要有所侧重。即根据每一次的听课目的、课型以及学科特点突出重点。但实践中有些评课面面俱到,因而泛泛而谈,难以突破重点。
三、用老眼光看新课堂
上课者观念变了,努力探索新课标,实践新课标,而评价者的思想观念却没有多大转变,还停留在传统的评价观念上,意识中仍然抱定教师中心这一观念,这势必给上课者的改革实践带来消极影响。
四、只看表面热闹,不重实效
一直以来,气氛热烈的课堂是上课成功的标志之一。只要学生“小脸通红,两眼放光,小手高举”的课就认为是一堂好课,没有了解学习的实际效果。这就成了只看表面,不看效果,这不是成了形式主义吗?到头来又能收到多少实效呢?
五、把师生看得过高,脱离实际
在评课过程中,评价者过高估计教师和学生的水平,潜意识认为教师的教改课堂应该是十全十美的,学生的理解应该很到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出了一点差错,就是一堂失败的课;如果学生回答问题不到位,就是教师引导不得力。其实,许多教师都是第一次接触新课标和新教材,即使领悟了课改的精神,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出现把握不住的情况;而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的答案也不一定准确、深刻,甚至只是说到问题的皮毛。所以,只要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精神得到了培养,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就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六、只重视教师的展示,不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
评课时对教师的角色比较看重,认为教师只要自身展示得好,讲得头头是道,引导得当,就是一个好教师,就是一堂好课。而新课标完全转换了教师的角色.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仅是组织课堂教学。更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深入理解,教师只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课堂学习。
七、只重结论,不重过程
只重结果,不管过程,这是传统教育的显著特点。评课者只关心这节课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没有重视这些知识是死记得来的,还是活学得来的;是听来的,还是学来的。新课标所重视的刚好就是学习过程,而不在于学习的结果。
八、只重视学生自主,不重视教师传授
在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学习的前提下,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以上精神的培养,却忽视了对知识的传授。评价者也同样产生这样的倾向,只看学生动了多少,抛弃了教师“教”的环节,使得评价不全面。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九、只重视教学手段,不重视教学实质
现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学校的电教设施越来越完备,这就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容置疑,多媒体可以增大课堂容量,增强形象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在评课过程中,却出现了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好课,就不能获奖的现象,把教学手段和教学实质的作用弄颠倒了。
十、主讲教师回避或沉默
在公开课评课活动中,主讲老师要么回避评课,要么一言不发,“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这是评课中的一大误区。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主讲老师对别人评价过分关注而忽视了公开课的其他功效。其实,在评课前可让主讲老师“说课”:分析一下教材,讲讲教法、学法,介绍一下教学程序。这既是对主讲老师的一种尊重,也有助于听课者准确透彻地把握一堂公开课,避免评课中的种种误解和盲目性。在评课过程中主讲老师可作简单自我评价,并就其他老师的意见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上做法对于听课的各级领导而言尤为重要。因为绝大多数领导对于某一学科的教学来说往往是“门外汉”,如果没有必要的交流、沟通,领导评课极易流于表面现象,而领导的意见对评课又有一种强烈的导向作用,从而大大增加评课的负面效应。
寄语新任教育部长:当前中国教育界存在十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两年,国家对教育问题越来越关注,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教育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有些问题还是长期存在且非常突出。尽管全社会及一线教职工不断呼吁革除弊端,改革教育,但由于体制的缘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包括教育部,基本上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中国教育的现状是腐败、混乱、戕害下一代。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当前中国教育界存在十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1、学前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要依法走平等之路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首先是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差距太大。除了国家加大对农村小学、初中的资金扶持外,教育部门要选调师资,采取倾斜政策,充实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比如:提高工资待遇,在经济上鼓励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其次,要采取统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取消所有带“实验”二字的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名字,所有这样的园、校必须改名。所谓“实验”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就是变相的重点和贵族园、校,“实验”园、校的存在,加剧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造成了社会的择校热,违背了义务教育法,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还有,任何园、校都不得以任何名义设任何所谓“特长班”、“实验班”,所有学生必须统一编班。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再次,要加强师资的流动。改变名师只在名校的的现状。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最后,学前教育要尽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只有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才能改变目前学前教育混乱不堪、盲目发展的局面。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2、教师职称评审和考核要讲科学性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教师的工作业绩主要体现在教学上,对其业绩认可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建议在教师职称评审和考核时,要把学生的认可度作为首选项。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还有,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丑陋的,存在很大缺陷。比如,论文造假,公开课泛滥,评委受贿,校长以权谋私等弊端太明显了。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职称外语考试更是毫无必要(中小学最突出),只会造成精力和经济的巨大浪费。人事部为了自己部门的利益而设立的这种外语考试,除了劳民伤财外,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和意义。建议取消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改为按年限和业绩晋升制度。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最重要的是把教师的职称与实际工作岗位、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挂钩。彻底改变教师评上最高一级职称就万事大吉,出工不出力,甚至不出勤也比职称低的教师拿钱多的现状。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3、校长负责制要取消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校长负责制在中国是一个“早产儿”,先天不足。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要有民主和谐的氛围,要尊重人,要允许有不同的学术观点。由于赋予校长极大的权利,却又缺少必要的监督,校长负责制现在演变成了校长专制。育人的地方成了行政衙门,没有制度约束,没有民主监督,校长好坏完全取决于本人的意志品格,这就相当危险了。因此,建议取消校长负责制。民主选举校长势在必行,考虑到现状,建议先在公办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实行民主选举园、校长。要相信群众的觉悟和能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还有,校长必须轮岗换校。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4、高等院校要进行彻底的改革,革除“衙门化倾向”,铲除消除腐败,营造“科研、学术氛围”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首先,改革人事制度,要“精兵简政”。高等院校内部行政人员太多,职员太多,需要“精兵简政”。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其次,在教师录用上,改变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近亲繁衍”的局面。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再次,高校要实行“宽进严出”的学习模式,改变目前大学生进了大学门,就等由于进了保险箱的状况,让在校大学生更加努力去学习,去发展自己。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还有,要注重研究生的培养,应该减少数量,保证质量。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最后,高校乱上专业的现象要加以约束。有的高校根本没有师资和必要的硬件设施,却也上一些热门专业,纯粹是误人子弟。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5、高考制度和内容要加大改革力度,保证中国下一代人的心身健康发展。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高考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远远不够。让中国学生摆脱死读书的现状,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全民族的身体健康。在注重考察能力、培养能力方面,高考改革只能说才刚刚起步,任重道远。对于某些省市的中学教育完全变成高考应考教育的现状,国家应该有干预机制。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6、教师资格考核及招聘要公开透明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由于国家对教师的待遇逐年提高,想当老师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利用各种关系吃教师财政的人都涌进了教育单位。在招聘教师时,往往走过场,私下交易,内部先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也助长了教育部门某些人的腐败。建议制定统一政策,异地组成专家评审团,公开透明,现场打分,现场决定是否录取。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7、各种评比、评估、检查、达标要听取师生的声音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官员要铺下身子,多倾听基层师生的声音;少看材料,少走过场,少搞形式主义,少吃喝,少游山玩水。这些年,各级学校的各种评比,检查,达标太多、太滥。弄虚作假现象非常严重,这都是教育行政部门官僚作风导致的。最典型的是所谓的“高校评估”,劳民伤财,一路造假,一路腐败。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8、国家应该加大教学科研力度,对外语教学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需要必须用,不需要,学了也没用;如果不用,学了很快就会遗忘。在任何国家里,大多数人、大多数行业以及日常生活都不需要外语。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全民学外语,幼儿园学外语,似乎只有中国才有。这种违背常理的现象争先成为正面宣传的典型,几乎所有职业和工种的考级、晋升都要考外语,外语在我国各级学校里成为了最重要的一门学科。这是我们外语教育、教学政策性的失误。这其中人力物力财力的的浪费是巨大的,长期下去,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利。国家应该把外语教育教学当成一项重要的教学科研工程来研究,尽快制订出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考试制度。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9、全国在用校舍中,近20年来建造的,大都是劣质工程,甚至是“豆腐渣”工程。原因很简单,教育界腐败的官员贪污受贿,“吃”承包商、建筑商的“回扣”,“回扣”份额达约占总造价的30%左右。羊毛出在羊身上,建筑商在施工时就会偷工减料,校舍质量低劣就在情理之中了。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这种现象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农村到城市,都普遍存在,不是只有四川才有。只是四川地震了,问题得以暴露。腐败的教育界官员从局长到管基建的处长、科长,从校长到校总务主任都有。这是一个贪腐的利益共同体。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10、取消教研员制度,完善教材编写制度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从中央到地方,取消教研室,并入教科所。原有的教研任务让教科所承担。取消固定教研员,采用一线骨干教师轮流定期做教研员制度。因为实践证明,固定教研员只能让其固步自封,产生腐败。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教材编写一定要有审查制度,不能一窝蜂都上,阿狗阿猫也能编教材。教材内容混乱、贫乏,否定民族和历史的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泛滥,必须加以纠正。
教育界存在的十大腐败问题
教育问题,是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教育腐败影响大、影响深、影响远。据了解,发现来自教育的腐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职称评定。教师职称主要是评定,不像律师、会计师等要先通过考试。考试相对就公平一些。目前,教师职称还是评定。评定之前,教师靠钱买论文、买证书、或者造假证书、假论文。平定之中,校长收贿,哪个教师不送钱给校长,评定职称就没该教师。另外,教师除向校长行贿,还得向教体局领导行贿。那些正直的、老实本分的教师要评职称可就麻烦了。
二、征订报刊、辅导教材等。首先报社、杂志社等对学校、对班主任、对教师有回扣。比如订多少份报纸或辅导教材,奖你多少钱等等。
三、定制校服。定制多少校服,经销商或厂家对学校、对校长、对班主任、对教师有回扣的。当然,主要是给校长回扣。
四、定制学生奶。同定制校服一样,也是有回扣。与定制校服不同的是,定制学生奶主要是给班主任回扣。
五、定点销售学生用品。班主任会要求学生到什么什么地方,买什么什么用品。然用销售点给班主任回扣。
六、扣学生补贴。如职业学校,国家每人每年补1500元。学校对这部分钱,会以种种借口,克扣学生的补贴。而且还不按月发放,多数按学期、按年发放,积压在银行,利息归学校。
七、扣学生实习工资。职业学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实习的,实习期间要发工资的,但这些工资不会完整发到学生手中,而被学校或带队教师以各种理由克扣。
八、直接向家长索礼。形式很多,比如教师节索礼。比如,不送礼,就让学生坐最后一排角落等,逼着家长送礼。
九、教师调动。教师因各种原因需要调动学校的,教体局领导就要收贿了。这是一种隐蔽性很大、但相对行受贿数额较大的腐败。对此,相信有过调动工作经历的教师深有体会。
十、分配教师。每年都有一批新人进入教师队伍。这些新教师具体分到哪所学校,主要就是教体局领导说了算了。你送钱,给你分个好学校,你不送钱,将你分到农村偏远学校,你自己看着办吧。
如果网友还知道有另外的问题,可以在下面继续补充。
注意“十大问题”,教师也能教好自己的孩子        曾听一个专家的报告,他说经过数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城市里的中小学教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并不多,即便是十分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子女能成为杰出人才的比例要大大低于其它知识分子阶层。他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城市的中小学教师给予子女的优势不多,他们的子女往往不能从教师型父母那儿获得多少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个结论是不是跟我们以前的想法不大一样呢?
在我与周围的教师交流后发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十分惊心的事实。教师自己的子女能成为优秀人才的不是没有,而是少得很。更奇怪的是,这些优秀的孩子还相对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员或学校行政的范围里,而真正一线教师的孩子实不多见。为什么会这样?有人归因于一线教师生存压力大,工作量过大,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无形中令自己的孩子处于竞争的弱势。我与许多同行交流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教师家庭教育的问题远不是压力大、工作量大这么简单的因素所致,而是身为教师本身对教育自己的子女存在许多的盲区。
鉴于此,教师需要认真了解自己的职业特点,因为教师家庭教育的优势与隐患都与教师的职业有关。我以为身为教师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要注意十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师回到家里立即转变角色,不做老师而要做孩子的朋友。
教师大多数是管理主义者,当下的中小学教育,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管理;而教育不是管理,而是互相影响和沟通,就如孔子那样,与学生一块生活,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如苏格拉底一样,跟学生一边散步一边聊天,创设一种比较轻松愉悦的氛围。
教师在学校常常是学生的管理者,在学生面前比较庄重、严肃,在家里仍习惯性地做权威、当老师,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师在学校要严格履行自己作为教师的职责,回家后应该立即转变角色,变成一个温柔贤惠的好妈妈、开朗爱玩的好爸爸,要做孩子的朋友。
为什么要变换角色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在学校要面对很多老师,会产生一些紧张的情绪,回到家里孩子需要缓解这种紧张情绪,可是如果你回到家里仍然以教师的面孔出现,孩子的紧张情绪就得不到排解,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压力就会使孩子的大脑发育、心理发育受到影响。
一位上初一的学生对我说:“我觉得当老师的孩子很可怜。比如我,我妈在学校做老师做惯了,在我面前也还是老师那副脸孔,不是指责就是教训,我真是够惨的,在学校当学生,在家里还要当学生!”所以说,教师一定要把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分开,要回到生活中去。
海伦是一所私立学校的外籍老师,她有两个可爱的孩子——12岁的汤姆和8岁的艾里克斯,都在她所授教的学校里上学。海伦说:“每天下午放学后,我一定和孩子们在一起,听他们讲一些学校里有趣的事情。老师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只要你回归到家长这个角色中来就行了。”
师生关系不要移植到家庭中,如果孩子永远不敢跟你唱反调,什么实话都不跟你说,那就非常危险了,等到孩子闯了大祸就晚了。当然在特别重大的事情上,该权威就得权威,尤其是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的时候,一些事情还是需要你来决定的。
第二,教师规律、清静的生活可能造成孩子缺乏应变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的生活方式较稳定、且清静。这种生活方式对孩子学习是最有益的,所以教师的孩子“问题生”占的比例很少,要有的话也是“心理问题生”。
但是,这种稳定、规律、清静的生活,对孩子来说也有害处,可能会造成孩子应变能力的缺乏。因为一旦生活不规律以后,孩子就难于适应了,他们在家呆惯了,很多教师的孩子害怕挑战性的活动和生活,生存能力差。
我们做教师的家长要避免把孩子的生活搞得太文静、太规律、太清静,可以适当让孩子参与较为激烈的体育活动,比如篮球、足球等,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提高机体的运动平衡能力和反应速度;也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孩子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实际的困难,努力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增强他们的应变能力的过程。以免将来真的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们教师的孩子吃大亏。
第三,教师社交狭窄或人脉资源贫乏不利于孩子形成独立人格。
教师人际交往的圈子小,不爱串门,这使得孩子避免了接触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反过来看,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虽然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尤其是对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子女,会有很大的制约。父母人脉资源的困乏,社会活动内容少,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使他不了解除知识分子之外的其他人是怎么生活的,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所以,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大气。
教师要改变这种状态,一定从自身做起,要关注时代的走向,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寒暑假,可以带孩子外出走动,增强孩子的阅历,还要鼓励孩子多跟不同层面的人交往,要敢于在陌生的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主张。周末,可以创造各种条件拓展孩子的视野,带孩子郊游、上兴趣班、去福利院做义工,专注地研究某种动植物,到大街小巷寻找城市发展的足迹等等,这些有益的活动,只要鼓励孩子坚持做一两样,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处世的情怀,会增强孩子主动跟人交流的愿望,提高孩子感受实践之美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第四、教师虽是教育的内行,但不要试图包办孩子的人生。
虽然教师的交际圈子小,但在教育口是有人脉的,所以社会上“上学难”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就不存在了。但就孩子是否应该在自己教书的学校上学的问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孩子小一些时有同事照顾可能挺好,孩子大一些了可以跟孩子具体分析利弊,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教育专家建议最好别把孩子放在自己教书的学校。孩子在自己教书的学校,势必得到同事的照顾,孩子各方面都会顺风顺水,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另外,当孩子升学之后没有同事的照顾了又该怎么办呢?因此,尽量少包办,尊重孩子自己的意志。
教师是教育的内行,可以少犯很多外行常犯的低级错误,可以自己辅导孩子的功课。不过,辅导孩子要把握好度,你要辅导惯了,到了孩子离开你不会学习的地步就非常麻烦了!
教师千万别自以为是,总给自己孩子包办、设计前程。有句话叫“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很容易产生误导,事实上,不少教师还没有塑造好自己呢,就不要那么自信地说能塑造好自己的孩子了!教师能帮孩子认识自我,然后实现自我,但是千万不要认为,按你的计划做,孩子就能塑造成你心目中的样子,毕竟孩子不是机器。
第五,教师单纯强调品德教育,可能让孩子认不清社会现实。
教师家庭的道德氛围普遍比较好,所以孩子容易养成好品德,但存在另一个问题,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被教师误认为是品德问题。教师习惯以听话、乖巧做为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甚至有时会把差生的缺点投射到自己孩子的身上,比如某位教师曾今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两个爱“打架”“偷东西”的,后来走向社会没走正道,这当然是有许多因素造成的。但当自己的孩子犯点小错误,有些其实是心理问题引起的,而教师的职业习惯导致动不动就“上纲”:你今天打同学,明天就进监狱!这样做其实是不对的。
教师不必太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变坏,问题在于你们应该注意孩子会不会变得太窝囊、受欺负。当然不能鼓励孩子打架,但一定要教孩子用什么方法保护好自己,要让孩子了解社会,孩子不要做坏事,但是要懂什么是坏事、谁是坏人。千万别把孩子关在一个“无菌的隔音箱里”,否则当孩子走向社会,就会发现社会中怎么会有那么些“勾心斗角”“骗局”,他满脑子都是仁义道德,那个时候他会非常苦恼,弄不好会崩溃,甚至自杀。
第六,教师工作很辛苦,但切莫把不愉快的学校问题带回家。
常常听人说:老师不就是那么几节课,每年有两个大假期,多么清闲啊!其实,这恰恰是他们对教师工作的不理解,他们不懂得几节课的背后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备课,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批改作业,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时间研究学生,教师手上的工作可以停止,心上的工作是没有时间限制的。
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高,而学生的思想十分复杂、人数众多,教师每天要面对少则五六十个学生,多则一个年级七八百个学生,每天都会有几个学生发生点问题,有时是老师和家长的问题,有时是老师和学生、老师和校长之间的问题,这些问题我指的是不快乐的问题,很容易被带回家,这样做其实是不对的。在走进家门之前,你要告诫自己:不要把不愉快的事情带回家,我一回到家要立即变换角色,要使家庭变得温馨、和谐,这样暗示自己以后再推门进去。
教师在学校就把工作的事情装在脑子里,在家就把家里的事情装在脑子里,这是一种思想习惯或心理习惯,养成这样的习惯对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很有必要的。
第七,教师可以教出优秀的学生,但不要总把优秀生和自己的孩子对照。
教师在教育其他孩子时会非常认真,教育自己的孩子会疏忽,疏忽的结果就是孩子在各方面发展会有问题。教师在内心有一个习惯,在学校会经常和优秀的孩子打交道,有时就会有意无意去赞美优秀的孩子,如果回到家,你内心想着那些优秀的孩子,面对的是自己有问题的孩子,此时你可能会去对照,一种是心理上的对照,一种可能用语言来对照,比如你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说“我们班的谁谁谁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大多数孩子是不接受的,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你用别人的优点对照自己孩子的缺点,他是不接受的。
作为教师角色的家长,在面对这样的孩子要注意一些策略:不能对照太多,否则会让自己的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或反抗心理。你可以让那些优秀的孩子到家里去玩或跟自己的孩子交朋友,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孩子,而明显的好赖的对照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正如教育家孔子所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还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八,教师能耐心解决学生的问题,教育自己的孩子更要有十二分的耐心。
教师往往都有一种职业病,面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百问不烦,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为学生解决问题,因为这是你作为教师的职责所在;一旦回到家里,面对自己孩子问的问题,你就不耐烦了,往往不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说话。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也在情理之中。在学校,那么多学生问问题,教师要绞尽脑汁来回答,身心疲惫,作为教师角色的家长回到家也想要一份安宁,希望孩子不要打扰他,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回到家里,你就是妈妈、爸爸来回答孩子的问题,而不是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角色转换之后,你就会有一种平和的态度,孩子有问题我要帮他解决,留足够的时间去跟孩子交流、沟通,以朋友的身份来倾听或解决孩子的问题。
第九、教师要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普通的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教师在学校教会了那么多孩子,使那么多孩子优秀,回到家里就很自然的觉得自己的孩子也得优秀。我都教会了那么多孩子,你还不会,你从心里可能就没有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普通的孩子。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心态:你是我的儿子或女儿,你也应该像我的学生一样优秀。这种要求和想法是不正确的,教师千万别把自己的孩子当做不用教就会的孩子或有先知先觉的孩子,这样的话,你就会有耐心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每天在学校要上课、要跟学生交流,说了太多的话,回家后就什么话都不想说了,这确实是一个职业性的问题,当老师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相比有时候是有缺失的,作为教师角色的家长,我们在了解了这个现象之后,就应该主动跟孩子平等的沟通、交流。
实际上我们有些老师的孩子是很优秀的,教师的孩子往往走两个极端,一个是非常优秀,一个是大面积的不好。我们在研究教师的优秀孩子时发现,家长交流的一般比较多。大多有问题的孩子产生问题的一个原因就是跟家长交流的少。实际上经常沟通交流是大有裨益的,一方面可以密切亲子关系,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帮助孩子解决,每天发现一点解决一点,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开始变得优秀了。
第十, 加强再教育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已经学习掌握了较多的教育方面的知识,并且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有时就想不到要去更新自己的知识,甚至于大批一线教师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挤占得满满的。众多的教师穷于应付每天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许多老师几乎不阅读,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整学期就只抱着一本教参和教材进课堂。这样的教师似乎一整天都在忙,他们相比于那些富有创新精神、日不离书的教师而言,更忙碌而辛劳,可没有多大的实效。
不难想见,在孩子的眼里,这类身为教师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是一个捧着书本谋生的人而已。这类教师的落后观念和陈旧的教学策略,也会相应地带到家里。因此,许多教师的孩子在中小学考试成绩还不错,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可是孩子的视野却极其狭窄,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热情不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却相对低弱,他们的心志也相对脆弱,极少有远大的抱负。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终生。倘若整日跟知识打交道的父母其实并不热爱知识,那么,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不会由衷地尊重知识。一个教师如果只是纯粹地把教书当做一份谋取薪水的职业,于此相应的琴棋书画、弹唱说写、人生哲理等高雅情趣和智慧并不能进入他的现实生活,那么,对孩子而言,当教师的父母并不能凭借自己这份职业魅力惠及孩子,孩子也不会以父母是教师为荣。
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教学中获得好的成果,才能在家里创造一份和谐,很好地维系亲子关系。因此,做一个阅读型的教师,做一个有高雅志趣的教师,对学生固然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孩子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脱颖而出。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在散文集《目送》中这样写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离开了父亲母亲,孩子没有了安全感。做父亲或母亲的人,需要守望你的孩子,这是你的责任。你所能够做的,也就是守望,你不可以走得太远,也不可以走得太近。走得太近了,他会感到受挤压,甚至感到受压迫。他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他有了安全感,他安全地居住在他的大地上。你不可以以“看护”或者“爱”的名义,做干涉他自由生活的事情。
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待。应当客观地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变劣势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以自己的子女不成才为硬伤,那种终生之痛无药可医。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提出来,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同行共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老师。
专家认为当前学校德育存在十大矛盾 新华社武汉6月18日电(记者刘紫凌、黎昌政)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各界对学校德育的作用寄予厚望。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全国德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杜时忠教授在进行专题调查后指出,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着"首位与无位""政治化与生活化""万能与无能"等十大矛盾,要抓紧研究这些问题,探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建立政府官员、学校教师和教育专家合作机制,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一、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位的矛盾。我国学校德育的地位一直很高,甚至被提到了"为首"的高度。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指出:"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江泽民同志在1989年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建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也强调"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
而在教育实践中,德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在现有教育考评体系下,"只要成绩好,一好顶三好"的观念还将继续存在,大多数学校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重智轻德。
二、德育政治化与德育生活化的矛盾。文革期间把德育窄化成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受这种极端做法的影响,不少人看不到或不愿承认德育也应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德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越来越形式化。
学校德育要承担一定的政治使命,但进入现代社会后,推广社会公德,形成健全人格,解决学生在成长中的思想、道德和心理上的困惑与问题,越来越成为现代德育的主要任务。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张,指出德育要为学生生活服务,要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之一。如何从指导思想到德育实践,彻底抛弃德育政治化,实现德育生活化,是德育改革的一大难题。
三、德育万能与德育无能的矛盾。人们对学校德育寄予较高期望。当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学校出了安全事故时,会批评安全教育或生存教育没到位;甚至一个时期社会风气不正,出现"道德滑坡"时,也有人把它归因到"学校德育没抓好"。可见,人们期望德育对个人和社会都能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实际情况是,班主任和辅导员普遍感到学生难教,蛮办法不行,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德育的实效性偏低,陷入"无能"。
四、思想统一与价值多元的矛盾。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不动摇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但在价值多元化时代,学校德育如何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主旋律"上来?以集体主义为例,它要求无条件地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先公后私,最好是大公无私。但现实社会除了大公无私和先公后私之外,还有公私兼顾、先私后公甚至损公肥私等。其实,除了损公肥私应受道德谴责与法律制裁外,公私兼顾和先私后公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利益经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这种情况下如何坚持集体主义思想,就是一大矛盾。
五、大德育与小德育的矛盾。我国的德育观是一种大德育观,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五大方面。在学校实际工作中,除了教学工作之外,其他工作似乎都可划归到德育工作。这种大德育尽管有管理体制和工作上的方便,却是不合理的。因为政治觉悟的提高,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道德人格的完善,健康心理的形成虽有联系,但毕竟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六、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矛盾。传统德育主要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德育,它是在小农经济、专制统治和大一统文化中形成的,其根本目的是培养臣民和顺民。我们要建设的社会是现代法制型社会,而不是传统的道德至上型社会,其基本内涵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对学校教育包括德育的要求是培养公民。虽然传统德育可为现代德育提供一些精神和心理资源,但不能用传统道德或传统美德来解决今天的道德问题。
七、规范化德育与主体性德育的矛盾。自建国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学校德育主要是规范化德育。规范化德育要求学生无条件认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不允许学生对学校传授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产生怀疑。当时学校德育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顺从,在家里是"遵父母言的好孩子",在学校是"听老师话的好学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越来越宽容与开放,主体性德育呼之欲出。主体性德育倡导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与选择愿望的主体,其基本职能是指导学生自主地选择或拒斥一定的道德价值,建构自己道德生活的意义。这两种德育的矛盾与冲突,将贯穿现代德育形成的全过程。
八、德育队伍数量大与专业化程度低的矛盾。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专职德育工作者队伍。学校里有书记、校长、政教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社会上从事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人员也不在少数。但其专业化程度却不容乐观。调查发现,在许多学校,专业水平低的人,教不好书的人才来做德育工作。现实中有很多人认为,做德育工作要求并不高,只要把学生管住、吓住,不出事就可以了。很多人还认为做班主任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不太愿意做。另外,德育工作者几乎没有参加专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
九、德育高要求与低投入的矛盾。目前,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投资几乎都集中在智育和艺术特长教育等方面。家长、学校和社会都不太重视德育投资。学校很少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多城市学校校园面积狭小,下一场雨一个星期就不能出操,更不用说举行升旗仪式等教育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对小学生集体参观免费,对学生个人参观可实行半票,要求各级政府把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但对如何落实这些意见,不落实有何"制裁"等缺乏明确规定。
十、学校"主渠道"与校外影响的矛盾。调查显示,70.8%的班主任认为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大于学校的专门道德教育。在回答"目前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时,初中生认为:社会风气是第一位的,第二位才是学校教育。高中生认为:第一位是社会风气,第二位是同伴交住,第三位才是学校教育。杜时忠教授说,尽管学校德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相当大,但我们不能要求学校德育"孤军奋战",应追求社会、家庭和学校间的"合力",要摆脱"学校讲集体主义,家庭行个人主义,社会兴利已主义"的尴尬局面。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两年,国家对教育问题越来越关注,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教育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有些问题还是长期存在且非常突出。尽管全社会及一线教职工不断呼吁革除弊端,改革教育,但由于体制的缘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包括教育部,基本上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中国教育的现状是腐败、混乱、戕害下一代。
当前中国教育界存在十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1、学前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要依法走平等之路
首先是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差距太大。除了国家加大对农村小学、初中的资金扶持外,教育部门要选调师资,采取倾斜政策,充实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比如:提高工资待遇,在经济上鼓励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其次,要采取统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取消所有带“实验”二字的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名字,所有这样的园、校必须改名。所谓“实验”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就是变相的重点和贵族园、校,“实验”园、校的存在,加剧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造成了社会的择校热,违背了义务教育法,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还有,任何园、校都不得以任何名义设任何所谓“特长班”、“实验班”“创新班”,所有学生必须统一编班。
再次,要加强师资的流动。改变名师只在名校的的现状。
最后,学前教育要尽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只有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才能改变目前学前教育混乱不堪、盲目发展的局面。
2、教师职称评审和考核要讲科学性
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丑陋的,存在很大缺陷,比如,论文造假,公开课泛滥,评委受贿,学术期刊腐败,校长以权谋私等弊端太明显了。职称外语考试更是毫无必要(中小学最突出),只会造成精力和经济的巨大浪费。人事部为了自己部门的利益而设立的这种外语考试,除了劳民伤财外,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和意义。
从这些年的实践看,这一制度根本起不到激励教师努力从教的作用,更无从谈起教育教学的创新。建议取消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改为按年限和业绩晋升制度。
教师的工作业绩主要体现在教学上,对其业绩认可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建议在教师职称评审和考核时,要把学生的认可度作为首选项。
最重要的是把教师的职称工资与实际工作岗位、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挂钩。彻底改变教师为职称而职称、评上最高一级职称就万事大吉,出工不出力,甚至不出勤也比职称低的教师拿钱多的现状。激励教师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3、校长负责制要取消
校长负责制在中国是一个“早产儿”,先天不足。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要有民主和谐的氛围,要尊重人,要允许有不同的学术观点。由于赋予校长极大的权利,却又缺少必要的监督,校长负责制现在演变成了校长专制。育人的地方成了行政衙门,没有制度约束,没有民主监督,校长好坏完全取决于本人的意志品格,这就相当危险了。因此,建议取消校长负责制。民主选举校长势在必行,考虑到现状,建议先在公办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实行民主选举园、校长。要相信群众的觉悟和能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还有,校长必须定期轮岗换校。
4、高等院校要进行彻底的改革,革除“衙门化倾向”,铲除腐败,营造“科研、学术氛围”
首先,改革人事制度,要“精兵简政”。高等院校内部行政人员太多,职员太多,需要“精兵简政”。
其次,在教师录用上,改变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近亲繁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轻视人才的局面。
再次,高校要实行“宽进严出”的学习模式,改变目前大学生进了大学门,就等由于进了保险箱的状况,让在校大学生更加努力去学习,去发展自己。
还有,要注重研究生的培养,应该减少数量,保证质量。要对导师老板化、研究生批量化的乱象加以整顿。
最后,要对高校一窝蜂追求校园面积大、乱上专业的现象加以约束。高校的办学质量的高低不取决于校园面积的大小。有的高校根本没有师资和必要的硬件设施,却也上一些热门专业,纯粹是误人子弟。
5、高考制度和内容要加大改革力度,保证中国下一代人的心身健康发展。
高考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远远不够。让中国学生摆脱死读书的现状,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全民族的身体健康。在注重考察能力、培养能力方面,高考改革只能说才刚刚起步,任重道远。对于某些省市的中学教育完全变成高考应考教育的现状,国家应该有干预机制。
6、教师资格考核及招聘要公开透明
由于国家对教师的待遇逐年提高,想当老师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利用各种关系吃教师财政的人都涌进了教育单位。在招聘教师时,往往走过场,私下交易,内部先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也助长了教育部门某些人的腐败。建议制定统一政策,异地组成专家评审团,公开透明,现场打分,现场决定是否录取。
7、各种评比、评估、检查、达标要听取师生的声音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官员要铺下身子,多倾听基层师生的声音;少看材料,少走过场,少搞形式主义,少吃喝,少游山玩水。这些年,各级学校的各种评比,检查,达标太多、太滥。弄虚作假现象非常严重,这都是教育行政部门官僚作风导致的。最典型的是所谓的“高校评估”,劳民伤财,一路造假,一路腐败。
8、国家应该加大教学科研力度,对外语教学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需要必须用,不需要,学了也没用;如果不用,学了很快就会遗忘。在任何国家里,大多数人、大多数行业以及日常生活都不需要外语。
全民学外语,幼儿园学外语,似乎只有中国才有。这种违背常理的现象争先成为正面宣传的典型,几乎所有职业和工种的考级、晋升都要考外语,外语在我国各级学校里成为了最重要的一门学科。这是我们外语教育、教学政策性的失误。这其中人力物力财力的的浪费是巨大的,长期下去,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利。国家应该把外语教育教学当成一项重要的教学科研工程来研究,尽快制订出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考试制度。
9、全国在用校舍中,近20年来建造的,大都是劣质工程,甚至是“豆腐渣”工程。原因很简单,教育界腐败的官员贪污受贿,“吃”承包商、建筑商的“回扣”,“回扣”份额达约占总造价的30%左右。羊毛出在羊身上,建筑商在施工时就会偷工减料,校舍质量低劣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种现象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农村到城市,都普遍存在,不是只有四川才有。只是四川地震了,问题得以暴露。腐败的教育界官员从局长到管基建的处长、科长,从校长到校总务主任都有。这是一个贪腐的利益共同体。
10、取消教研员制度,完善教材编写制度
从中央到地方,取消教研室,并入教科所。原有的教研任务让教科所承担。取消固定教研员,采用一线骨干教师轮流定期做教研员制度。因为实践证明,固定教研员只能让其固步自封,产生腐败。
教材编写一定要有审查制度,不能一窝蜂都上,阿狗阿猫也能编教材。教材内容混乱、贫乏,否定民族和历史的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泛滥,必须加以纠正。
回复引用
老师挨骂的十大原 因
不知从何时开始,教师成了换骂的对象。以至于教育部长周际发表讲话呼吁社会:“骂教育部可以,但不要骂老师。”
教师挨骂的原因可以说错综复杂,既有教育和教师自身的问题,也有社会的问题和那些骂老师的人的问题。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教师挨骂的原因之一。相对于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无限需求来说,优质教育资源太有限了。对于那些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人来说,教师自然成了他们发涉心中怨气的对象。自己的小孩上不了重点学校或者指责老师太黑(其实,能不能进重点学校的权力在领导手里),或者埋怨老师没教好。
二、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挨骂的有一个原因。我们的教育的确存在问题甚至存在许多问题,如教育不公平(设立重点校与重点班、“特长生”加分),如教育管理落后(假期补课、不准带手机进校),如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这些问题本来不是教师的责任,但最终落到了教师头上,使得教师成了挨骂的对象。
三、部分社会责任转嫁到老师头上是教师挨骂的第三个原因。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责任转嫁到教师头上。如一些乡镇为了强迫农民搞好计划生育,按时完成粮食和税、费上交任务,要求学校学生入学要凭计划生育证等才能报名注成。这些任务转嫁到学校,老师自然成为社会咒骂的对象。又如一些市、县只拨给教师工资的70%,剩下的30%要求学校向学生收取;又如一些市、县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而兴建示范学校,欠下巨额的银行贷款之后叫学校收择校费还贷等等。我们知道:学校建设、教师工资本应go-vern-ment财政负责,可由于一些地方把它转嫁给学校,老师自然成为社会咒骂的对象。
四、九十年代以后,大学扩招,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在全国各地先后普及。国民教育整体规模扩大的直接结果是:一方面是学生素质差次不齐,另一方面是学生素质整体下降。老师在教学中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如果严格管的话,一定会遭到被管者(当面的或者背后)的骂;如果不管的话,则又会受到好学生的埋怨。学生素质差次不齐,学生素质整体下降,使得教学管理难度加大、教学质量难尽人意是教师挨骂的第四个原因。
五、互不信任、埋怨发涉等社会病是教师挨骂的第五个原因。我们的社会病了。老百姓说干部是强盗,干部说群众是刁民;病人担心医生乱开药,医生担心病人不交钱;店家把雇客当小偷,雇客把店家当骗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国人彼此之互不信任,看问题常常以偏概全,养成了好埋怨好发涉的心态。互不信任、埋怨发涉等社会病是教师挨骂的第五个原因。
六、教师作为弱势群体是教师挨骂的第六个原因。俗话说:柿子捡软的捏。在这个人人心中都有怨气要发涉的时代,人们心中的怨气总要发涉,作为弱势群体的老师自然成了人们发涉心中怨气的对象。因为不骂白不骂,骂了也白骂。有谁看见有因为骂老师而成了被告的吗?在当今中国唯有骂老师是没有任何后果可担忧的。
七、教师队伍中个别败类的存在是教师挨骂的第七个原因。“一个小兔加一只小鸭等于几个小动物?”因为答错这个极为简单的问题,顺义西辛小学一年级二班的张兰(化名)却挨了老师的体罚。张兰的妈妈张淑凤向记者哭诉:“因为这事,孩子已经吓出尿频了!”(北京娱乐信报)2002年11月27日晚上,在万源市庙坡乡中心校读书的王小丹被班主任施月登带至校内的教师寝室内,被其奸污。
俗话说:一粒老鼠屎搞坏一锅汤,一匹骡子扰乱一栏马。教师队伍中个别败类的存在是教师挨骂的第七个原因。
八、应急能力不强,突发事件处理不当是教师挨骂的第八个原因。俗话说,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大公司和go-vern-ment部门都有处理突发事件的专门人员及对策。可是,教师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时必须独自面对。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听到一些因突发事件而导致的教育悲剧和惨剧;一些名师往往因一次突发事件处理不当而导致几十年树立起来的形象毁于一旦;一些学生的身心往往因一次突发事件处理不当而遭受沉重打击。受到打击的学生不可能不“骂”老师。
九、对学生要求“过严”是教师挨骂的第九个原因。一般来说,满意比较率低,挨骂比较多的老师往往是管得比较多、要求比较严的老师,管得不多、要求不严的老师则满意率要高一些。对于“上课、写作业、吃饭”是人生三大痛苦的“90后”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刻苦学习、认真听课,自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十、长期以来对老师期望过高、要求太高、把老师当“圣人”,这也是老师挨骂的原因之一。
好学生决不会骂老师。没有学生会欣然接受老师的 “批评”,但事情过去之后,好学生一定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好老师不是不批评学生。但好老师的“批评”一定会促使学生奋发向上,而不会导致学生绝望、沉沦。
一个班集体只有由好学生和好老师组成,才会奏出和谐动听的乐章!作为老师,“批评”学生一是要考虑其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二是要把握一个“度”;三是要注意方式方法。作为学生,对于老师的“批评”一是要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二是要化消极为积极;三是要与老师勾通。
基础教育面临的“十大问题”及市民的“五大期盼” 来源: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基础教育如何实现均衡发展,市民教育需求如何得到有效满足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为了解市民对基础教育的感受和期盼,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开展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需求迫切,市民认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存在“十大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校际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一、
1、校际师资差距过大是最突出的问题。在被问到“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时,被访市民提出了21个共性问题。其中,校际师资差距过大问题列在首位,53.15%的被访者提到“学校之间教育师资差距过大”。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县之间,同一区县相近学校之间的师资差距也十分突出。
2、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居第二位。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市民的普遍反应。调查结果显示,37.84%的被访者提到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21个问题中居第二位。
3、市民对教育乱收费反应比较强烈。尽管近年北京市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规范了收费行为,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接近“免费”教育,但25.36%的被访市民仍然指出——当前教育领域存在乱收费问题。这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一是各类示范校、各种体制改革校收取相关费用较高,尤其是当前择校生比重较高,家长择校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关系费”、“择校费”,形成了事实上的“乱收费”;二是当前各种课后培训班多,班级之间、校际之间的升学竞争加大了课堂教学压力,周末各类学科培训班、课后班较普遍,成为部分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而这类办班收费高,部分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变相方式参与其中,成为另一种“乱收费”。
4、应试教育严重。24.56%的被访者提到“应试教育严重”的问题。当前,北京市素质教育虽然得到高度重视,但与此同时,应试教育也明显存在:一些学校通过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滥发复习资料,使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尤其是章节检测性的考试频繁,学生课余时间“被迫”用于书本学习和完成作业,加上晨读到校太早,学生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5、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过大。19.22%的被访者提出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过大也是北京市基础教育的一个难点问题。尽管近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投入,启动了中小学办学标准化工程和千名城区教师支教工作,但农村生活环境明显落后,基础设施差,教师生活条件艰苦,城乡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综合福利相差巨大,农村优秀教师紧缺,优秀人才难以进农村,到农村后难以留住,城乡教育软件资源差距巨大。
6、学校之间教育设施差距过大。17.93%的被访者认为学校之间教育设施差距过大不可忽视。部分学校体育场馆、艺术场馆、科技馆、图书馆等硬件设施齐全,但往往为校内“封闭式”运行,一般不对外共享,而其他的一些学校场馆资源不足,与条件好的学校设施差距明显,这些过度不均衡状况也明显制约了薄弱学校的竞争力,不利于“电脑派位,就近入学”政策的落实。
7、15.51%被访者指出新建社区教育配套明显滞后。近年,北京市郊区化速度加快,人口居住向郊区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三环、四环甚至五环之外出现了大量大型社区,尤其是回龙观、天通苑、三环新城等一大批经济适用房居住区入住人口激增,规模庞大。但这些新建社区教育配套明显滞后,中小学教育资源严重缺失,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需求。
8、学前教育缺乏规范。鉴于“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能输在起跑线”,学前教育已经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但是,我市幼儿园等学前教育不足,社会力量办学占有一定比重,各类办学机构水平参差不齐。调查表明,15.02%的被访者要求政府加强对学前教育的规范管理。
9、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当前,来京流动儿童增长迅猛。截止到2006年10月底,北京市流动儿童已由2000年的9.8万人,增加到40万人,净增了30.2万人,年均增加超过5万人。在各类中小学校就读的40万流动儿童中,小学段约为33.18万人,占总数的82.9%;初中段6.85万人,占总数的17.1%。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打工子弟学校约200所,经过审批的尚不到一半,这些学校办学条件差,校舍安全风险大,教育教学及管理不规范。因此,妥善处理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问题,缓解流动儿童上学难成为当前教育等相关部门一项十分棘手的工作。
10、北京市还存在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等多方面问题。12.12%被访者提到北京市还存在职业教育投入不足问题。需要采取激励措施,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鼓励更多的青年学生自愿接受职业教育。同时,被访者还提到业余补习班太多、教师素质及师德教育等教育相关问题。
二、市民呼吁加大力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家长被迫参与“奥数培训”和“择校”行列。当前,中小学教育受到家长的高度重视。尽管政府采取加大投入、城区教师支教、“名校办分校”等多种手段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但目前全市基础教育不均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变基础教育不均衡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望子成龙的心理,为给“独生子女”选择一个“优质学校”,家长往往被迫参与“奥数培训”和“择校”行列:近年,“奥数热”、“公共英语热”持续升温,文艺、体育特长生成为“重点校”的敲门砖,中小学择校热一浪高过一浪,家长们被迫参与残酷竞争——为选择一所家长满意的“优质学校”而拼奥数、拼外语。
2、市民期盼政府采取非常规措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本次调查,被访市民对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五大期盼:一是70.27%的被访者认为应该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缩小弱校和强校之间的硬件设施差距;二是47.17%的被访者认为应该实行名校与弱校之间的共建,通过名校与弱校的教师结对帮助弱校;三是42.33%的被访者提出应促进各片区学校之间教师的大范围交流,扩大优秀师资的共享;四是37.96%的被访者提出应增加对“名校”的投入,让“名校”办更多名校下属的分校,让更多的儿童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五是22.46%的被访者认为,可以采取“名校”合并弱校的方式,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作者: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隆学文)
90后中学生最令教师头痛的10大问题
近日,连续多起中学生自杀事件使得教师群体再次站在风口浪尖,接受大众的批评。类似的情形已经出现过多次,矛头每一次都无一例外的指向教师,这样的待遇公平是否公平其实很值得每个人去好好的思考。
作为初中和高中都曾担任班主任的教师,本人时常能从自己和同事身上感受到当前教育的无奈和困惑,一天到晚为学生的问题头痛不已,尤其是近年面对90后的学生。本文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一谈90后中学生最令教师头痛的10大问题,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理解教师的难处。
一、沉溺电视
学生看看电视为何成为教师头痛的头等问题?原因在于它的普遍性以及被人轻易忽略掉的潜在危害。对于中学生而言,在紧张忙碌的学习间隙,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是非常少的,看电视往往成为首选娱乐方式。中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往往会沉溺其中。从危害性来讲,带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注意力分散。学习是一个长期坚持和积累的过程,一旦被电视剧吸引,沉溺其中,注意力难免会分散。时常遇到学生成绩大起大落的现象,其实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学习注意力的分散。(2)分辨是非能力低。国内目前的电视频道很多,但良莠不齐,综艺类、谈话类、情感类节目低俗现象十分普遍;电视剧中的暴力、血腥、色情等场面不时出现;早恋、婚外恋等情节比比皆是。而学生的分辨是非能力较低,对这些内容大都全盘吸收,并不时的模仿其中情节,带来无法预知的隐患。(3)影响身心健康。中学正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沉溺电视对学生健康带来的影响是身体和心理双方面的。身体方面,一方面是运动锻炼时间减少,造成身体发育缓慢或身体素质较低。以本人曾带过的初中毕业班为例,每年的初中毕业体育考试中,体育不能达标者接近30%。另一方面就是令人担忧的中学生近视问题,超过50%的学生需佩戴眼镜。有专家详细介绍过等离子电视对于眼睛的保护高于普通电视40%,但目前能购买的家庭毕竟是少数。心理方面,则牵涉到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当然,一位张怀旧的博友也提出中学生应“多看电视少看书”的观点,个人以为纯属瞎扯淡。
二、沉溺网络
沉溺网络对于中学生的危害早已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也采取了一些应付措施,但客观的来讲,收效甚微,始终是令教师头痛的一大问题。网络对于学生的影响,除开注意力、身心健康的影响外,更重要的体现在品德形成上。一方面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使得学生有逃课上网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是需要大量的金钱,不少学生省下早餐钱、哄骗家长交资料费,甚至抢劫、偷窃。如此两方面情形的出现,对于学生品德的形成都极为不利。除此之外,沉溺网络的学生,往往在人际交往上沉默少语,沟通能力欠缺。
三、学生厌学情绪强烈
作为教师,不管是称职也好,不称职也罢,师德高尚也好,不高尚也罢,都还是希望学生能好好的学习,至少希望自己所教的这门学科能取得好成绩。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厌学情绪极其强烈。尤其是在实施义务教育之后,各班学生人数猛增,每个班都存在不少厌学学生,而且随年级的增长而增多,课堂上睡觉、讲小话、看小说,严重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又无可奈何。
四、逆反心理强
中学生处于心理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生自我感觉已经长大,不再任何事情都依照家长或教师的意愿行事,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极易造成师生矛盾冲突,甚至可以说是师生矛盾的根源。一时冲动下的学生极易发生离家出走甚至自杀,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五、早恋
早恋在中学生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初中要好一些,即便有早恋现象也会偷偷摸摸的,而在高中,学生已经是公然的成双成对。对于这类现象,作为教师甚至无法和学生去讲早恋的危害之类苦口婆心之类的话,这些道理学生自己能讲得头头是道,所以只能是不鼓励不提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矛盾一旦激化,后果没有人能预料。
六、自私自利
80后的自私自利曾反复被人提起与诟病,到了90后身上,这种毛病显得更加突出。学生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只顾个人感受,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与利益。在教师面前,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只要教师没有掌握确切证据,都能一口否定得干干净净,严重者甚至反污教师冤枉。本人的一位同事就曾因与学生有些摩擦而被学生报警,惹来一身的麻烦。
七、讲义气
学生普遍的好面子,所以即便是有些自私自利,但在公众场合,却是不肯掉面子的,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讲义气。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教室中发生一件不怎么愉快的事情后,教师问学生是怎么回事或是谁干的,学生基本上都会回答“不知道”。当然,如果是这种义气还算好的,打架斗殴的时候可就糟糕透顶,麻烦不断。
八、家庭疏于管教
经济在飞速的发展,所带来的家庭问题也层出不穷。近年来来自于单亲家庭、打工家庭、寄住亲友的学生明显增多,给学生的管理带来不小的难度。对学生的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需要家庭密切的配合,而出自以上家庭的学生存在的一个最显著问题就是家庭疏于管教,家庭与学校无法形成合力。除此以外,相当一部分学困生的家庭对于子女的学习也是漠不关心,对于学生考试后的成绩、家长会等从不过问。
九、拉帮结伙
学生到初三、高三阶段,原本是学习最紧张的时刻,但相当一部分升学无望的学生在放弃学习的同时,因为共性而走在了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的帮派,共同进退。一般来讲,对于学生也有一个“法不责众”的原则,牵扯面过大,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
十、缺乏责任感
学生的责任感在教师看来,主要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上的,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学生都认为读书是帮爸爸妈妈在读;二是社会上的,对于社会上的任何事情不做了解,不做认识,完全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这使得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完全是被动的认识。
以上种种,都是90后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并不像外人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此外,义务教育的强制实施使得学生人数猛增以及学生中贫富悬殊的拉大,都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难题,同样需要教师去逐步的了解。
读书难,教书更难,有多少人能体会呢!(文未校对,有错必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