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龟甲网厂家:孔子为政思想的核心和根本方法(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7:03:41
关于[孔子为政思想的核心和根本方法(二)]的字幕:
  • 那么这个正还有第二个含义。
  • 我们看《论语》里边,孔子提出了个正名。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就是子路跟孔子说 ,说卫国的国君准备要让你去当政、准备用你。如果他用你的话,你第一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就回答叫“必也正名乎”。如果让我做的话,第一件事我要做的要正名。那么这是讲的这个正了。就是我要从的第一件事就是正名。正名什么意思呢 ?
  • 《论语》里边另外有一段话,可以看到。就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齐景公问 就是请教孔子怎么来治国。孔子对曰“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君君臣臣这个我们经常讲,意思就是说,君要像一个君,臣要像一个臣,父要像一个父 ,子要像一个子 。或者说,君就要做他君应该做的事,臣应该做他应该做的事,父亲应该尽他父亲应该按照父亲应该做的去做,儿子也应该按照儿子应该遵守的那些道德规范去做。这个意思就是个正名的意思。因为当时 当时的背景,就是原来的西周的那些礼治、那些规定,是在这个时候遭到破坏了。所谓礼崩乐坏。所以有的臣子把国君杀了,当权者里边儿子杀了父亲夺位,弟弟杀了哥哥夺得位等等,这种事情很多。然后诸侯国也在扩张地盘,来互相争权等等。那么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这些就造成叫做所谓“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就整个他这个秩序就乱了。原来维持这样一个君臣父子关系的这样一种规则被打破了。所以孔子说“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君你还是按照原来礼的规定,该怎么做怎么做,该有多少权力有多少权力。就是君臣父子,都应该按照原来的他应该有的这样一种地位,来做他的事情,享受他的权力等等。所以这叫“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这也就是他所谓正名的意思。正名就是你要名副其实。那么在当时的情况,就是很多地方觉得这种情况被破坏了。那么这个话说了以后 ,齐景公就很赞成。孔子说是“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公曰“善哉”,他说得真对,善哉 。“信如 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公曰,如果真是现在这样,这样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了,都不遵守他的原来的这种礼的规定了,那“虽有粟”,虽然有粮食,“吾得而食诸”。虽然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因为他是这样的破坏了以后 ,他就不能按原来那样再来分配了。
  • 所以这个正名就是“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实际上是一个什么?实际上用现在话来说,就是要正这个秩序,要把秩序把它维持正常,恢复一个正常的秩序。那么这样一种正名的要求“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我们说在当时来说,当然很明显他是维护,他是想要就是恢复原来《周礼》的那些制度,他是要维护那样一个《周礼》所定下来那样一种等级的制度。孔子总的他的政治思想,他叫“吾崇周”嘛!他是比较推崇《周礼》,也是针对当时那个情况来提出来。当时因为是礼崩乐坏了,那么从现在来看 ,从当时的时代内容来看,可以说他是维护当时那种宗法等级制度的。这是他的时代的内容。那么过去我们经常就是说 ,在批判孔子的时候就讲这一点。这一点其实是有道理的。就当时它确实是维护当时那种宗法等级制度。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同时正名的这个思想、“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的思想,他包含了普遍的一些道理在里边,或者是普遍的社会稳定的普遍的要求在里边,就是说任何一个社会 ,它都有一定的社会秩序,在这个社会秩序下面,每一个阶层的人、每一部分人,或者是每一个人,他都有他确定的地位,有他确定的权力 义务 责任。所以这样一个要求,所谓“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就是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道、各取其酬。这是很重要的。这个是不能乱的。你军政关系没了,有一个上下级的关系。那么下级你还是要服从上级。你有不同意见可以提 ,但是你还是要服(从)。在执行的时候,你还是要执行上级的一些命令、指示。其他的像父子、师生,或者市场经济里边老板和员工、商家和顾客,或者交易的伙伴之间,他都还是要有规范。你还得遵守这样的规范,这样你才能够各得其所。你该做什么做什么,该享有权力你享有你的权力,该遵守的那些道德规范你要遵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个正名还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这样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 ,那么整个社会它就乱了。你谁都可以随着自己意思去干,随着自己意思去争取自己的一些物质利益,那样社会就会乱了。实际上我们现在说,现在社会上有一些这个乱象 ,有很多也是在出在这一方面。
  • 所以这个就讲的是“政者正也”的意思,这是孔子为政治国思想的核心 。这个正包含了正人和正名两个关系、两个方面。正人是讲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使人都能够走上一个正道。正名是讲要维护一个社会秩序的正常的稳定的发展。那么正人是正名的基础和前提,要把人心都正了 人心,人的道德水准都提高了,他可以自觉地遵守那些规范 ,他才能把这个社会秩序它能够稳定,他不做非分之想,不去搞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你社会秩序才能够稳定。而正人中间又是以当权的人,首先是国君自己的能够正,是一个前提和基础。
  • 下面我们说这个“为政以德”这一点
  • 关于为政以德,人们经常引用的一段话就是说,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是说你 为政以德 的话,就像是那个北极星那样,就待在那个它所应该待的位置,它不动,其他的星球都(不动)。这个 共 就是拱围的意思,就是都围它。人们比较多的用这句话来说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但是这句话呢,实际上并没有把孔子的为政以德 思想的内容讲出来,它只是表明孔子主张 为政以德,而且它描绘了一下。就是如果 为政以德 的话,那么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 真正说明孔子 为政以德 思想内容的,我想应该是另外一段话,就是这一段。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那么这一段话,我们说有两个要点,一 它在这里边比较了,当时所(比较)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治国的方法。第二 在这段话里边,孔子阐述了他自己的为政以德的这样一个思想。
  • 这两种不同的治国方法,就是指的当时就存在着就是,一种是主张用法的、行政的、刑罚的这个办法来治国,后来就是法家代表了这样一种做法。再一种就是孔子所主张的为政以德 的这样一种治国的思想。对于这样两种治国的思想,孔子在这段话里边,其实他用了八个字来做了概括,就是比较这两种主张。这八个字就说是,一个是“免而无耻”,这是对主张用行政、刑罚的办法治国的这样的主张的一个评价。就是这段话在前半段,就“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如果用行政的办法、用刑罚的办法,那么“民免而无耻”。免而无耻,就是说 ,他可以免于犯罪,但是他没有羞耻心。就是他的所以不做坏事不犯罪,只是因为他害怕,不敢做,但是并不认为、 并不知道这些做法是错的,所以他没有羞耻心,一旦有机会,他就还会做那些出格的事。另外四个字就是要“有耻且格”。孔子说,如果“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用道德来引导老百姓,用礼来规范老百姓的行为,那么老百姓能够有羞耻之心,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可耻的,那么他就会自觉地不去做那些不对的、给自己带来羞耻的这样一些事情,那么就自觉地走上正道。这个 格 就是一个正的意思。“有耻且格”,有羞耻心,而能够自觉地走上正道。所以这是孔子对这两种做法的功能、优缺点的一个评价,就是光用行政的办法、刑罚的办法,能让他不敢做坏事,但是他没有羞耻心。只有用道德的教化、用礼来规范,才能够使得老百姓有羞耻心,自觉地不做坏事 。这是这段话里边第一个要点,就是比较这两种说法。这个比较应该说,在现在看来基本上是正确的,基本上正确地把法律和道德这两者的功能 特点,基本上说出来了。
  • 那么另外呢,我说第二个要点就是,这段话里孔子说明了他自己的为政以德 的思想,这也是八个字。这八个字就是“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道之以德,就是用道德 教化来引导百姓。引导百姓干吗?引导百姓走上正道 。齐之以礼,就是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所谓齐它是一个动词,就是使得百姓的行为能够有规范 能够统一。整齐统一嘛!那么大家都按照这样来做。所以用礼呢,它是要规范人们行为 。德 是来引导人们的思想了,使他能够提高他的道德的觉悟。那么这是孔子为政以德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德 一个是礼。这两个其实在西周的初年,就提出来了。当时在那个时候,并没有把这个德和礼联系在一起 ,形成这么一种为政以德 的这样一种比较完整的思想。那么孔子他的贡献就是,把这个德和礼把它结合起来了。结合起来以后解决什么问题呢?一个就是说使得道德的东西落实到礼的上面,使得道德成为一种可以把握可以检验的东西。另一方面就是说,也赋予了礼一种道德的内涵,使得礼它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或者信仰上的,而且它有它道德的内涵。所以这个对于中国的以后的治国的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