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木地板 真假:要公平还是效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15:18


经济学家们强调效率,却忽视了公平。而现实中公平和效率往往是矛盾的,讲了公平,可能失了效率,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对此提出了著名的“漏桶原理”。     假定有这样一个贫富分化的国家,这个国家只有富人和穷人。他们分别集中住在东部和西部,国家每天分给他们同样多的粥。东部的富人人数少,粥相对来说就多。这样每天的粥喝不完,富人就倒了喂小狗小猫之类的,浪费了很多;而穷人那边呢,人很多,粥根本不够喝,很多人饿着,穷人们嚷嚷着说这样很不公平。    于是政府决定,从富人的锅里打一桶粥,送给穷人吃,以减少不平等现象。政府的这种愿望和做法很美好,但不好的是,为了把粥送到穷人那里,政府需要增加很多开支,比如要买装粥的桶、要雇用挑桶的人,有时不幸的是,它用的那个桶还是个漏桶,下面有个洞。等政府把粥送到穷人那里,一路上稀稀拉拉漏掉了不少。为了公平而增加了很多开支,甚至还漏掉了粥,这些都是效率的损失,而损失的多少取决于开支增加的多少和漏洞的大小。    其实这个故事的实际意思是:为了缩小贫富分化,政府用征税的办法,从富人那里征税,把税收转移给穷人,但最后,穷人实际上得到的却比富人失去的少。假如富人交了2000元的税,到了穷人那里只剩下1300元,其余的700元都在转移的过程中消耗掉了——其中一部分被开支掉了,另一部分有可能因税收转移手段不严密而漏掉了。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原因就像漏桶一样,为了追求公平损失了效率。    于是,奥肯说了一句名言:“当我们拿起刀来,试图将国民收入这块蛋糕在穷人和富人之间做平均分配时,整个蛋糕却忽然变小了。”为什么蛋糕会变小呢?    大家都知道狐狸分饼的故事:两只笨熊得到一块饼,一人一半,但都觉得对方的比自己的大,分得不公平。正好被狡猾的狐狸遇到了,狐狸就说帮它们俩分得公平点,结果左咬一口右咬一口,等两只笨熊反应过来的时候,饼只剩下一点点了。国民收入这块蛋糕也是这样变小的。为了取得公平,国家要征税,就要有收税人员,办公的地方,给他们发工资,这些都是国民收入支付的。于是,为了公平,国家浪费了人力、财力,蛋糕变小了。    同时,收入越高纳税越多,富人们得到的收入不少进了国库,富人们就不再想怎么投资赚钱,蛋糕又变小了;另一方面征税也影响穷人。例如,一个下岗工人终于找到了一份勉强糊口的新工作,但工资不高,还因此失去了政府的补贴。这样,他不再找工作,专门等着吃国家救济,蛋糕再次变小。国家收入不断减少,结果就像政府的桶“泄漏”似的,使得富人失去的多,而穷人得到的少。    “漏桶原理”意味着,公平和效率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那么,哪个轻哪个重呢?人们争论了几个世纪,都没有结果。富人们害怕失去已经得到的利益,因而鼓吹效率,反对公平;穷人们想不劳而获,因此支持公平,批评效率。大家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达不成共识。于是,美国哲学家罗尔斯想了个方法:     把一群人送到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荒岛上,让他们在“原始状态”下开始新生活。每个人对未来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将来是穷还是富。现在,让他们协商,建立一个他们心目中“公正”的社会。结果会如何呢?可想而知,大家选择了公平。因为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将来的收入如何,如果支持效率,就可能承担忍饥挨饿的风险。因此结论是: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公平优先。    这种观点遭到很多人批评:如果有些人智商很高,又有经济头脑,工作也很出色,但他们却被迫与白痴拿一样的收入,这种表面上的平等恰恰体现了不公平。面对大批人叫嚣公平的时候,应该想一想,什么才是真正的公平?站在客观的角度,也许你会看得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