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管接头扭矩:浅谈太极拳的内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20:19

浅谈太极拳的内功

(2011-07-17 09:52:09)

浅谈太极拳的内功

吴焕庭 

    我小时候系统学习查拳4年多后开始学习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极拳。后又学习通背、螳螂、鹰爪、八极、戳脚、摔跤、拳击、柔道等项目。数十年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从未放弃过其它拳种的同步练习。切身体会武术中各流派各拳种之间的根本原理和实践是完全相同的,一专多能博而不杂对太极拳技艺的学习和掌握有益无弊!反之,太极通万事通,搞明白了太极拳的运动原理和运动规律,也就搞明白了其它拳种在形、神、力(劲)运动中矛盾对立的统一。

    螳螂拳演练刚猛雄浑中讲究和强调的重点是松腰腹,松肩松胯,气沉丹田。在注意上述要点的同时,更要注意套路中高起低伏的反差运动和变化中的节奏感,同时注意和呼吸的配合,否则一分钟打完七、八十个动作便会心脏缺氧气喘吁吁。我多年练习多种拳术体会,太极拳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完全适用其他不同流派不同拳种,反之,其它优秀拳种的重要理论同样适用太极拳。太极拳根基于传统武术发展而来,决不是横空出世,仙传神授。

    太极拳慢练也有个度,不是一味的越慢越好。这只是太极拳运动指导思想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许多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东西容易误导我们的实践,更会造成我们的思想混乱。太极拳单纯就盘架子而言必须慢练,这是她特殊的运动方式和技术要求而形成的。以杨氏85式为例20至25分钟为宜。这样的速度,已经能够让我们去体验和领会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和劲路转换,速度过慢就会出现呆滞。练习中体验不到太极十三势,领会不到“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近退顾盼定”在运动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就无法表述太极拳的灵动与浑厚,就会出现周身涣散,就不能做到节节贯串周身一家,更不会享受到行云流水甚或长江大海滔滔不绝的磅礴气势。

    武术中自古以来就不存在内、外家之分,更不存在传说中的神奇内力、内功。每个人身体产生的力量都有他的极限。绝不可能通过某种神奇的练习就可无限制增长,当代举重运动员的实践和举重运动已明白地说清楚了。

    所谓内力、内功,称之为基本功应该更准确。内功包括技术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技术层面简略说包括单一招式训练、招式的技术组合训练、套路训练。通过这些基本的技术训练目的是让身体而不是大脑产生记忆,从而训练人体骨骼、肌肉以及全身的协调畅达继而向本能的反应演进。这些我们可以通过央视春晚的经典舞蹈节目“千手观音”,去感触和分析聋哑人是如何通过千锤百炼让身体而不是大脑产生记忆,继而激发每一位聋哑舞蹈演员的身体本能反应。

    内功也就是基本功还包含速度、力量、体能、长距离负重奔跑,移动、弹跳、击打能力、抗击打能力,竞技比赛经验教训的积累。还要加强空间、距离、站位抢位,意志、毅力等综合能力的修炼。

    静为无,动为有;无为零,有为一;无中生有,得一足矣!一开一合,开合之间全凭千锤百炼之身体记忆本能,信手拈来。临敌用大脑记忆之招招式式必败无疑。由极复杂上升至极简单是一个艰难而又痛苦的过程。练拳、读书、思考揣摩,行功日久,复杂的东西简单到极致返璞归真,才能逐步攀登太极无招全身是招,太极无法全身是法,挨着何处何处击的“神明”境界。

    近来看到一些太极拳的电视教学节目,教授什么大小周天、丹田运转贯通任督二脉,强调练好太极拳必须坚持站什么无极桩、浑元桩之类的“桩功”,对这些内容和练习方法我不能认同。太极拳靠的是行拳过程中的“活桩”,而不是站“死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太极拳功夫是靠扎实的基本功、天赋和勤奋换来的,是需要付出血汗和时间成本的。完全靠虚幻想象出来的东西没有用。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传统武术,如何去掉套路训练中的装饰性和表演性,还原技术组合或单一技术动作的本来面目,为我所用。

    以上的简单概括不全面也很不详细,但我想表达的是:武术的传统理论,尤其是被世人公认的经典理论,本身没有错,仍是我们学习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关键是今天我们能不能真正认识它继而掌握它?内功不是虚幻似是而非的东西,内功就是基本功,基本功就是内功。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