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买的潘多拉:改变自己办事拖拉的坏毛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59:52
暑假开学已经2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感觉自己没有干什么事情,但是今天一整理发现有好多东西都没有返还给人家,自己在平时修完机器后没有及时和他们联系,导致有这么多的压货,到最后自己整理起来很费劲,也给别人造成不好的印象。

 

据最近的《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报道,有心理学家发现,做事拖拖拉拉是一种病,而且有方法根治。

  约瑟夫?R?法拉利是美国德宝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专门研究人做事拖拉的倾向。他将那些喜欢把该做的事情尽量往后拖的人,称为患有“慢性拖拉症”。

  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这是不是法拉利大叔在给他价值待考的研究搞些噱头。先来看看最新的相关调查:70%的美国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开始动手做作业和完成作业的时候有典型的拖拉倾向。同时,大约20%的美国成年人是慢性拖拉病人。

  法拉利和世界上该领域的其他研究学者发现,做事拖拉的习惯其实远比人们想象中的复杂和普遍,而且拖拉问题不是吃药和接受引导可以轻易解决的。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们的古人也早就留下了深刻的训诲,让我们小心被拖拉耽误了青春。然而,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不经意间跨入了“拖拉一族”的大军行列。

  

  “拖拉一族”的心态并非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导致他们拖拉的原因也各种各样,来看看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吧。

  最后关头享受“高效率”刺激

  (素描蓝本:林源,设计师)

  林源向来有个习惯,每次交设计稿,都要等到最后关头才开始动手,在接受任务的前几天,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集中精力做事的。

  有时在一项大的任务下,林源会跟其他同事合作,只完成其中的一部分。从接手工作的最开始,其他几位都有条不紊地安排计划,忙得不亦乐乎,只有林源,还是那么悠然自得。最初,同事还时不时会提醒他加紧,后来见识了其在最后关头临阵开工仍顺利交稿的本事后,也只有暗暗佩服的份。

  林源也认为拖延会影响工作质量,但他总是以这样的借口来安慰自己:把事情拖一拖没什么不好,最后关头由于时间限制,会大大提高效率。而且那时将体会到一种征服挑战的快感,高度集中精神后一气呵成。

  一次,他又在痛痛快快玩了几天后开始准备通宵赶工。不巧家里电脑出了故障,匆匆忙忙跑到单位发现,单位也停电了。林源急得抓耳挠腮,结果当然是没能按时完成任务被上司一顿臭骂。

  蓝本解析:这类型的“拖拉一族”对自己非常自信,他们并不是没有计划安排,只是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值得商榷。不错,压力之下,人们将更容易受到驱动激发行动力,就如同绷得越紧的橡皮会弹得越高。然而,我们为什么不能将做与玩的时间次序颠倒一下呢?先休息再工作的轻松绝对比不上先工作再休息的那样纯粹自然。况且,最后的紧要关头可能会出现诸多不可遇见因素,到时抓狂可就后悔莫及了。

  逃避源于自信的缺失

  (素描蓝本:小意,杂志编辑)

  小意养成拖拉的习惯应该是在领导一次严厉的批评之后,那次,小意的工作能力受到了质疑,虽然那仅仅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

  小意一向很会合理均匀分布做稿的时间,这之后,她却落下了“病根”:一定会把稿子拖到不能再拖的时候再做,虽然等待开工的过程让她心虚彷徨。

  每次小意都安慰自己,不忙,不忙,马上开始,然而,却始终不能下定决心行动起来。上午拖到下午,下午推到明天,时间就这样在焦虑不安中匆匆流过。到最后,眼看又要挨骂了,小意才手忙脚乱开始做事,一心只为了赶工,哪还有平和的心思注意质量,结果当然不会令人满意。小意也知道这种工作习惯非常有害,然而,她却始终无法改变,很是苦恼。

  蓝本解析:和林源相反,小意的拖沓是因为对所完成工作缺乏应有的信心。她其实是在害怕工作的结果令人失望,所以希望晚一些承受这种打击。然而,短暂的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工作始终是要完成的。在浅意识中,小意错误地认为时间可以让她延迟不想看到的局面的来临。然而,恐惧感在等待的过程中会与时俱增,工作时也会因为情绪紧张而使结果更加不理想,周而复始,形成了恶性循环。

  

  “拖拉族”行为其实一直受着无意识的支配,他们在拖延时间时,并不曾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是被他的需要所驱动。显然,拖延时间并不是他们真正的需要,所以这时是受无意识支配的。

  对于第一种类型的“拖拉族”来说,表面看他们是为了得到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某种任务带来的精神刺激,实际而言,那只是在拖拉的过程中为自己寻求稍稍心安理得的借口,这样说来,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是处于不安和焦急状态的。

  从第二种类型看,他们是由于在同样的问题上遭受过挫折,考虑到付出是不是又不能得到理想中的回报,因此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没有人会在意识中让自己低就,于是,暂时的逃避去做这件事情就成了他们首选的行为方式。明明知道不对,但还是无法自拔。

  另外,如果当一个人工作生活的目的性不明确时,他也可能出现拖拉的行为。

  拖拉是种长期形成的习惯,要克服它也需要相当的耐心和意志力。“拖拉族”大都缺乏对自己正确全面的认识和坚强的意志,从这两方面下手比较有效。

  拖拉

  时我们很看重的是完成任务的时间,其实,完全可以在这个时间之前为自己定一个时间限度,比如提前一天,一个小时。告诉自己,它并不是假想的,我必须严格遵守在这个时间之前做完的承诺。不断暗示自己,一定坚持做到。多试几次后,将有助于缓解临时抱佛脚的焦虑感,在余下的时间体会完成任务之后的放松和愉悦,将有利于我们尽快改善此不良习惯。

  还有一种方法主要针对那些自信不足的“拖拉症”人群。在一张白纸中间划一道竖线,在左边写下自己能付出多少,右边写自己能收获多少,然后比较两部分能否和谐吻合,差距有多大,从而积极寻求弥补差距的途径。如果相差不多,就更有利于树立完成的信心,鼓舞自己。

 


  办事拖拉是青年人常见的毛病。“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要想不荒废岁月,干出一番事业,就要克服拖拉这个习惯。
  拖拉者的一个悲剧是,一方面梦想仙境中的玫瑰园出现,另一方面又忽略窗外盛开的玫瑰。昨天已成为历史,明天仅是幻想,现实的玫瑰就是“今天”。拖拉所浪费的正是这宝贵的“今天”,这样他的生活必然是:
  陷入焦虑 拖拖拉拉,自以为“临期突击是完成任务的妙法”,结果,时间压力给人带来一个又一个的焦虑,天天在着急上火中生活。
  计划失效“我一直打算……”,一些人表面上也象个实干家,为自己确立目标制定计划,但很少去落实。这漂亮的美好的计划,会使人毫无作为。
  问题成堆 明日复明日,本来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可总是拖延,成为一个紧迫问题,在你最紧张的时候来抢你宝贵的时间。
  拖拉的原因常常是:
  逃避费力气的事以及比较重要而又不好对付的工作 拖拖拉拉,先干先办简易的琐事,让它们占满分分秒秒,而把困难拖到最后再说,抱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侥幸心理。如上半年一过,须起草工作小结,但放下棘手的工作,先干写信、打电话之类的琐事,每天还安慰自己毕竟干了很多事。随着交报告的期限越来越近便着急了,想躲避费力之事,到头来反而更费力,工作质量如何也可想而知。
  让缺点合理化 拖拉者的一个最大退路,是找借口为自己开脱。经常听到一些人这样说:“要是再有一些时间,我肯定能搞得再好点儿。”而事实是,许多事情是很早就部暑下来的。
  求得同情 “看看,我多么辛苦!”自我欣常“无功”的“苦劳”。
  维护软弱的自我想象,患得患失 其实,害怕成功道路上荆棘的人,所回避的正是成功。
  拖拉也有一些非情绪方面的原因。如:目标不合理、缺乏信息无法决策、没定期限、应承过多、时间安排过于紧张、没有余地等等。
  改变的方法:
  把大块任务切割成小块 善于化大为小,难题就好解决了。出成绩的人大都懂得这种方法的价值。你想写一本二百页的书稿吗?每天写一页,不到七个月就可完成。想一下搞完,只能被目标本身吓倒。有了艰巨的任务,第一步分解它,化成一系列小任务,再一个接一个地完成。
  正视不合心意的工作 找一段时间专做不合心意的事务,是磨炼意志,克服拖拉的好办法。
  立即动手你的庭院该打扫了吗?现在就去找工具。得交报告吗?马上拿出纸列上几个要点。要勒令自己,决不拖延,有事及早干。
  利用兴致 你无意写报告,却可能有兴致翻阅有关资料;不想修天线,却可能愿意搜集所需元件。在该办的事中先拣有兴致的办,让精神状态为你服务。
  分析利弊 对目标有意识地加以分析,看看尽快实践有啥如处,拖拉有哪些坏处,这对下定决心立即着手很有督促作用。
  向人保证 提出保证,限定时间完成任务,会使人产生一种有益的焦虑和时间紧迫感,这会有效地克服拖拉。
  每天做结算 “明天即在眼前,学会把每一天当作礼品来对待”。每天起床前要决心过好今天,还准备让明天过得更好。把时间看作财富,你就不会再拖拉了。
  要有实施的勇气 勇气是克服怯懦,付诸实施的能力。潜力之所以没发挥出来,是因为自己限制了自己,突破胆怯的限制,就能充分发挥潜力。
  最后,最好每天早晨问问自己:“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今天打算把它解决到什么程度?该做哪些事?”不要忘记,克服了拖拉的习惯,你就会跑在时间的前头。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当天该做的事情总要拖到明天、后天甚至下个星期,虽然心里着急,可行为上却总是拖拖拉拉的,进度很慢,不到最后时刻就积极不起来,直到实在拖不下去了才临时抱佛脚,就像是开学头一天,才拼命补假期作业的小学生。美国德宝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约瑟夫·法拉利给了他们一个专有名词——“慢性拖拉症患者”。在他看来,做事拖拉其实是一种“心”病,或者说,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法拉利教授认为,慢性拖拉症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激进型”拖拉症患者,其特征是自信能在压力下工作,喜欢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以寻求刺激。另一种是“逃避型”拖拉症患者,这类人通常对自己缺乏自信,因害怕做不好事情而迟迟不肯动手。

  这种慢性拖拉症最常发生在大学生中。由于交作业的时间跨度较长,很多学生总是要熬到最后才动手,这其实是慢性拖拉症的典型表现。这种毛病乍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似乎只要下定决心就能很快克服,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法拉利教授发现,这种毛病远比人们想象得复杂和普遍,而且克服起来难度很大。做事拖拉作为一种不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从小处说,使我们不能按时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有时把事情拖到实在不能再拖,即使赶在最后把任务完成,质量也根本无法保证;从大处说,会使我们形成懒散消极的性格,创造力也会大受影响。

  对于慢性拖拉症,最好以预防为主,时常检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警惕拖拉症的发生。而一旦发生,根据法拉利教授等人的研究,治疗要早,在学校期间就改掉拖拖拉拉的习惯,是最好的选择。“成功大学生活攻略”作为改掉拖拉习惯培训课程,在美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方法通过简单的技巧,严格规定作业完成期限,使学生们养成不拖拉的习惯。普通人只要设定比较详细而适当的行动计划,并严格按计划执行,改变慢性拖拉症也是完全可能的。

  奥一资讯 我们或多或少都遇到过一些做事拖沓的人,大家也许都尝到过等待这些人的苦恼。其实,在医学家看来,做事拖拖拉拉也是一种病。今天,研究者对慢性拖拉症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找到了一些治疗的方法。

  你也可能患上拖拉症对那些喜欢把该做的事情拖到明天、后天或者下个星期,反正不是在今天干的人,约瑟夫·R·法拉利给了他们一个专有名词——“慢性拖拉症患者”。研究人员发现,做事喜欢拖拖拉拉的人全世界为数很多。约瑟夫·R·法拉利是美国德宝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专门研究人做事拖拉的倾向。法拉利教授和世界上该领域的其他研究学者发现,做事拖拉的习惯其实远比人们想象中的复杂和普遍,而且拖拉问题不是吃药和接受引导可以轻易解决的。

  拖拉症最常见的地方大概就是大学校园了。大学交作业的时间跨度往往很长,但很多学生却总喜欢到要交作业的最后一刻才“奋笔疾书”。从老师布置作业起到提交作业的漫长过程里,大学生花很多时间娱乐消遣或者忙于其它事情,其实这样做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教授称这些学生为“懒虫”,心理学家则把他们归类为“学业拖拉症患者”。根据最新的研究,70%的美国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开始动手做作业和完成作业的时候有典型的拖拉倾向。同时,大约20%的美国成年人是慢性拖拉病人。

  今年夏天在英国罗翰普顿大学召开的国际拖拉症专家会议上,法拉利教授和其他几位专家公布了一份关于拖拉症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总结了拖拉症成年人患病率在澳大利亚、英格兰、秘鲁、西班牙、美国和委内瑞拉六国的比较。结果显示,“激进型”和“逃避型”拖拉症的比例在六个国家中的比例相当,其中男女病患者的比例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