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urity设置跨域:李乐东 中美教育差异之我见(转)-邹士方的官方原创博客 -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5:42:06
2010-03-08 | 李乐东 中美教育差异之我见(转)■演讲者:李乐东

  ■演讲时间:2009年12月

  ■演讲地点:珠海文化大讲堂

  ■主办单位:珠海市社科联

  ■中美教育比较学专家讲述中美教育的差异

  ■美国教育让“你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社会的事,也不是老师的事

  ■中国学生“学多悟少”,重在练“基本功”;美国学生“学少悟多”,练的是“创造力”

  ■我们的教育:要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要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

  ■演讲者小传

  李乐东,美国密歇根奥克兰大学教育与人文服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美国伍德科克基金会理事、密歇根美中教育联合会理事等职。研究方向是跨文化及多元文化教育、现代教学系统技术、国际比较教育学等。

  在美国教育环境是这样的,让“你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社会的事,也不是老师的事。

  ■在中国厌于学钢琴,在美国乐于学钢琴

  谈一谈中美教育的差异和比较。

  教育总是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们问是牛奶好还是豆浆好时,其结果将会是争论不休的。同样的道理,是中国的教育好,还是美国的教育好?也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们就是要通过相互比较,来认识一下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和特点。

  我想用我的两个孩子的故事来举例说明。

  我的大儿子去美国这前,在中国学了钢琴,这是我在他五岁时要求他做的一件事,就像我妈在我小时候逼着我学钢琴一样。学了一年半,他就不想学了。正好这个时候,我们全家移民去了美国。到了美国,我和太太商量后,将大儿子送到当地一家音乐学校继续他的音乐学习,由一位美国音乐老师教他钢琴课。从那位老师教他的第一天起,我这小孩的态度就改变了,他是完完全全地喜欢上了音乐。他从学校回家以后,自己不由自主地坐在钢琴旁,想弹钢琴。

  他的学习已经融入了真实生活,因此他的学习不是为练习音乐的基本功,不是为了今后要搞这个专业,而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性格,陶冶情操。美国老师怎么教他的?一开始,老师教他们美国歌曲,都是一些简单的歌曲。这就很真实,很快就能学会,并且与别人分享。这种方法,能调动孩子的兴趣。美国的这种音乐教育是很普及的,比中国要好一些,因为他们的教育没有应试的成分。我的孩子就不用去考级,他只要去欣赏音乐、享受音乐就行,而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因此关于应试的问题,应该考虑什么时候该有应试环节,什么时候不应设应试环节。

  因此在引导第二个儿子学音乐的时候,我和太太就说,我们等吧,不要逼他学,问他想学什么?什么时候想学?去年,也就是他12岁时,我们等到了他的一句话——想学萨克斯,虽然迟一点,但我们依然很高兴,全力支持他。一年下来,他已经吹得很不错,因为这是他喜欢的东西。他并不想把它作为今后的专业。

  我是在中国长大,当时读书仅仅是为了生活。在中国考试是一种真正的竞争,有时候有很多压力,这是我上大学感受得到的。中国曾经有个调查,读书到底有多重要?在2004、2005年还是比较重要的,但到2008、2009年读书变得不重要了。所以,在这里我有点担心。

  第一次出国时,我觉得自己是学外语的,就要出去见识一下,但当时感觉很不好。我在美国呆了两年就想回国了,因为文化差异大,很多东西接受不了。我当时对美国社会的认识也很肤浅,没有意识到读书对美国人来说其实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我在上课时也很不习惯,老师一个星期见一次面,一次是三个小时,而且有一半时间是讨论,老师讲的内容很少,当时我觉得老师多给我讲点东西比较好,后来习惯了,但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痛苦的。从那个时候起我注意到该学什么东西,该看什么东西,我对什么有兴趣?所以在美国教育环境是这样的,让“你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社会的事,也不是老师的事。

  前年我带小孩回中国,小儿子11岁,我刚好有休假,就把他带回来,我把他放在一个学校中让他体验中国的课堂,有一个故事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他说老师对学生很“rude”,不让他提问题,即使他举手老师也不看他,课后老师跟他说“你不要举手,老师叫举才举”,但他觉得想提问题时就应该立即提,“问题在脑海里,我要立即提”。小孩子有时候是比较天真的,我觉得从教育理念来说,老师应该让孩子真正去学习,学好他们想去了解的东西。这是中美教育的一个小小差异。

  现在公立教育只培养学生基本功,一直到高考,中间没有什么其他的培养,老师也认为学生没有问题就好,美国教育就是鼓励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

  ■我们的教育还有私塾的痕迹

  中美教育制度差异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我们的优势?哪些是美国的优势?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回顾一下中美教育的历史。

  17、18、19世纪,中国教育在做什么?

  1636年:努尔哈赤第四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科举制沿用明代旧制。

  1663年:康熙二年“明史案”。利用“文字狱”对有思想的文人残酷镇压。

  以私塾为主体的教育加上府州县学及国子监等官方机构,以满足科举取士制度的需要。学生所习学科主要有四书、五经、性理、习字等。

  中国教育体制几百年来都是以私塾为主,没有公立教育。私塾实际就是家庭教师,那时主要是满足科举制度的需要,因为古代做官是要考科举。当时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说起来比较单一。

  而同一个时期,美国当地教育在做什么?

  1636年:哈佛大学成立。

  1776年:新国家已拥有14所大学。1800年大学增加至35所。

  南北战争结束后,从小学到大学,人人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公立学校成了一个塑造美国文化、传授职业技能和科学知识的机构。学生所学学科包括文、史、地、数、理、化等。

  我们公立教育说起来有100多年,起步较晚,至今还有深刻的私塾教育痕迹。换言之,私塾教育影响在中国依然有优势。家长付出很多,可以不顾一切代价把自己所有的所有都献给下一代。就是说,以家庭为核心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三四岁就开始学习语言等等。现在公立教育只培养学生的基本功,一直培养到高考,中间没有什么其他的培养,而老师也认为学生没有问题就好,美国教育就是鼓励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

  我们从小学习复杂的数学运算,所以中国学生的基本功确实很扎实,但基本功好不好,与有没有创造力是两回事。

  ■美国人注重创造力培养

  我们30年前曾经有错误的一个预言。1979年中美教育刚刚开展交流相互派了两个代表团,当时中国代表团回来写了一个报告,其中有两句“美国学生无论品德好坏,都趾高气扬,踌躇满志,人人都觉得世界因我而不同凡响”、“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还在奢谈发明创造”。他们是重音、体、美,数、理、化比较弱。我们代表团说“美国的教育已经病入膏肓了”,并预言20年后,中国的教育就可以超过美国。

  当时美国人也参观了北京、上海、西安几所学校,回去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里也有一段文字:“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举起右手,否则轻易不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胳膊放在身后,室外活动除外。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7点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边吃早点。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教师解释,它是学校作业在家庭中的延续。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他们就有一个结论: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美国人比我们要谦虚,他们在看我们的长处,而我们在看他们的短处。但以上两个预言都不对。30年过去了,在“病入膏肓”的体制下他们培养出多个诺贝尔奖获奖者,而我们一个也没有。在科学技术上,创造力方面其实是美国学生在打基本功呢!这是美国看到的。我们在看美国人的时候没有看到他们在培养创造力,看起来像在玩。所以,这是我们的认识上的差异。

  “中国学生学多悟少”,中国的学习是在练“基本功”。美国学生是“学少悟多”,美国学生是在练“创造力”。这一般来说是正确的。我们从小学开始学数学,到五年级已经开始算比较复杂的数学运算了。所以中国学生的基本功确实很扎实,但基本功好不好,与有没有创造力是两回事。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美国人有一些思考是我们没有的。他们觉得年龄小的时候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因为思维能力强,学起来就会有劲。所以,这个“基本功”和我们中国人看起来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报告中说他们重视音、体、美是对的,这个可以体现人的个性。但我们当时是在嘲笑他们,觉得他们不学数理化。

  我们在观念上觉得老师总是权威总是对的,但在美国,发现权威不总是对的,小孩回来会说老师说得不对,他们会质疑。

  ■中美教育七个方面的差异

  中美两国考试制度的比较:两国考试制度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考试目的。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淘汰人;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学习的开展。

  班级人数上的比较:中国学校的班级人数平均50多人,而在美国,很多州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一个班的人数一般不超过30人,31个人就属于违反教育法。这确实有好处,这样老师就和学生有比较好的接触。这是一个比较直观的东西。希望经济发展后,我们的学生和老师的接触也多一点。

  时间上的比较:一个美国同事帮我统计了美国学生学习时间是多少,我们中国学生学习时间是多少,结果出来了,让人非常惊奇。在一年中,中国学生有8个月是上课时间,每天12个小时学习时间。美国学生比我们低很多,只是1000个小时左右。我们和美国比是要看看这些方面,到底他们这些做法好不好。我们小孩子一天12小时,最后是为了高考。我离开中国前后20年,现在考试和我1977年高考考试已经不一样了,现在是一次性地淘汰。所以,在学习时间上比较,在经济学角度上说我们是亏本。

  在成绩单公布方面:在中国不属于隐私,但在美国是隐私。在美国,老师给家长看成绩单,他只给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绩,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反之在中国,每年年末成绩公布的时候都要公布全班的成绩。老师现在评优秀教师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教育部门的专家应该好好商量怎样进行改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这样的环境下,12年过去,心理压力肯定很大。

  提起隐私,我想起发生在我们家里的事。在我大儿子三年级时,也就是他来美国约三年的时间,他已经完全接受了美国学校的教育,在一些观念上与我们这些传统的家长有了很大的不同。因为比较关心孩子,经常要看看小孩的东西。他母亲在为他洗衣的时候,掏出他的钱包,并翻看一下,发现里面有个小女孩的照片。三年级就开始与女孩交换照片,这在我们这些传统的父母看来,很惊讶。他妈妈在吃饭时就问了他一下:这个女孩是谁,叫什么名字?结果他不说话,站起来就走,回到他的房间。不与我们说话,饭也不吃,一直到很晚,局面也未缓和。我去他的房间询问原因,他终于忍不住了,生气地说道:这是我的隐私权!你们不应该翻我的钱包。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时对我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冲击。在美国的小学校,孩子交往是正常的;尊重隐私权也是学校和社会大力提倡的。

  教材上的比较:我们基础阶段没有他们深,没有他们难,这是我们一个打基本功方面的好事。在培养基本功时不要忘掉创造性的培养,如果只是为了得到基本功把创造力去掉就不好,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在选择教材时,同一个学区里可能教材不一样,每个学校选择教材不一样,在选择教材尺度上教师可以进行参与和探讨,而我们这里是一个地区统一的教材。

  师生关系比较:在中国,小时候就知道老师总是权威。但在美国社会,我去了之后就发现教授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我在读研究生和博士时,如果要问一个教授这里的权威是谁,他会说权威的不是你面前的我。美国人就是这样,他们不承认权威。所以,我们在观念上觉得老师总是权威总是对的,但在美国,发现权威不总是对的,小孩回来会说老师说的不对,他们会质疑。老师和学生关系上,我们差别也是很大的。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聊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东西,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课外生活的比较:课外活动我们都有,但有一些区别。最大区别是我们现在社会不太允许小孩参加真正的社会活动,但美国,在小学就开始真正参与了。比如,课外活动去卖糖,就是练他们接触社会的能力,为一些活动集资。美国的课外活动经费很少,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发参与,经费也是大家共同出资的。比如,他们会帮人家洗车,等等,把赚到的钱拿来搞活动。这个参与的意识,我们现在还不够。小孩不一定是为了挣钱,也有很多是打义工的。美国让小孩接触社会环境的方式非常好,这样小孩会找到他们想做什么的一些理念。

  美国也在学,20多年就有了类似中国的家庭作业,但不像我们这么多。现在就在考虑该不该取消布置家庭作业。

  美国也在学,20多年就有了类似中国的家庭作业,但不像我们这么多。现在就在考虑该不该取消布置家庭作业。

  ■美国的教育观点也有争论

  争论一:课程设置标准是否应该统一?

  美国人在布什时代提出不让一个小孩掉队,于是设置了统一的课程,这在美国引起激烈争论。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没有反对,坚持了布什的观点。

  支持派这样说:公立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有用人才,没有统一标准就无法衡量;学校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地方,必须有统一课程来完成这项任务;学校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地方,必须要用统一课程来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反对派这样说:学生应该有权利自由选择学习科目和学习内容;学生个性差异很大,统一课程标准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自然发展;统一课程标准会给社会、家庭及学生本人带来许多负面压力,比如家庭经济状况不一样,电脑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买。

  争论二:家庭作业是否应该被取消?

  大家知道,在30年前,美国人发现在中国有一个家庭作业,它是学校作业的延伸。美国也在学,20多年就有了类似中国的家庭作业,但不像我们这么多。现在就在考虑该不该取消布置家庭作业。

  支持派这样说:家庭作业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及学生社会交往;家庭作业会受家长水平、家庭经济等状况影响,是社会不公平待遇的体现;家庭作业抹杀个性,使学生成为统一的学习机器。

  反对派这样说:家庭作业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强调动手能力的家庭作业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家庭作业可以增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增进家长和学生的理解。

  争论三:电脑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现在进入了信息时代,不管哪一个小孩,从中国到欧洲,用手机、随身听等电子产品,或者在家制作一些电脑课件,这在小孩子中都是非常普遍的,这就在美国形成一个激烈的讨论。克林顿在任时就拨了很多款,要学校的孩子上互联网,要所有小孩享受互联网教育资源,这个理念很好。但是现在美国政府也在考虑是不是取消这个理念?

  支持派这样说:电脑会使人际关系淡薄,并影响人的正常生活;互联网是一个危险的地方;电脑技术稳定性尚有问题,教学产品有待开发。

  反对派这样说:电脑是时代的产物,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必须在学习中学会运用;电脑所带来的现代电子技术能给学生学习带来极大的兴趣和动力;只有不称职的教师才会让电脑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家长如何加强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现场问答

  让孩子享受课外活动带来的乐趣

  问:家长如何加强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答: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现在,中国很多父母凭借自己的经济条件和人际关系,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了很大的“吸氧”空间,带着孩子去旅游或参加夏令营。

  我认为,家长应当改变长期以来的应试观念,让孩子纯粹地享受课外活动带给他的乐趣。

  问:公立教育一百多年过去,我们如何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体系?

  答: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教育观、知识观及社会文化内涵。中国教育的传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比如,在教育上中国人比西方人更注重“做人”。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中国人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关怀,这种关怀更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等等。

  但教育如何探索出既能适应中国国情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教育模式,是中国教育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

  问: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注意什么?

  答: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主要看家庭能否给他带来正面的影响。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是小孩的老师,你的言行和举止小孩都会潜移默化学到。

  我建议好朋友的孩子可以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玩耍,中国的孩子接触社会不够,家长害怕他们接触后会有坏习惯。所以这方面我们的胆子要大一些,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就不应该给他们太大的桎梏,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社会上有好人也有坏人,主要看你怎么教育孩子区别是非好坏。

  问:我们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您认为如何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

  答:体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任何时候,体育是脱离不了的。你不能是因为有体育课才去关注体育。在学校没有改变现状之前,可以自己找一些方法来锻炼身体。

  问:有的同学上课喜欢做小动作,一些老师就随手拿粉笔刷打他,这种现象在美国有没有呢?

  答:在美国没有这样的事情,对学生惩罚的现象是不被接受的。老师应该用好的方法来让学生注意学习,希望这种现象不要再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