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修补胶水:日本影视剧中震撼人心的小学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2:49:55

     

天海右希

      “愚昧与懒惰的人,将终生为不公平待遇所苦;聪明与努力的人,将获得无数特权”、“全世界只有6﹪的人,能够过幸福快乐的生活。”“特权阶级的优渥生活,全靠低薪工作、高额税金的平凡大众”……当冷酷无情的魔鬼老师天海佑希,悄然来到半崎小学6年3班,也开启了全班24名学生,地狱一般的颤栗生活。面对老师分数至上、严惩高压的手段,学生们有的畏惧、有的谄媚、更有人决定正面对抗……

天海右希

     天海右希是我最钟爱的日本演技派女艺员。她主演的成名作《女王的教室》(女王の教室)是我最感题材新颖、前卫和反传统的日剧之一,编剧游川和彦还荣获第46回日剧学院赏最佳编剧。

     我常想,要在中国,这哥们不但无法获奖,还会坐牢也不一定。我们来看他都写了些什么:

     公立小学6年的教师阿久津真矢,是一个几度被“弹劾”、拥有爱因斯坦智商的魔鬼老师,不苟言笑,眼神严厉的她,全黑的套装更把她冷酷气质衬托得无以复加。她跟一帮小学6年级的孩子大打“恐怖太极”,以黑暗压抑的笔触为人们营造了一个现实得近乎残酷的求学氛围。她对学生们毫无慈悲可言,甚至按照考试成绩决定供给饮食的顺序差异,在她的身上有着所有人求学时代所遭遇的法西斯教师的高度浓缩。作为6年3班的导师。她以前的经历是:一旦一个班级由她接手,绝对能让全班成绩进步,但教育方针却非常冷酷,因此即使作为老师的实战成绩优异的她,也被数度送到“再教育中心”反省。

对提出抗议的学生,她总能抓出矛盾予以严厉驳斥;即使学生成绩优秀,如有反抗行为就二话不说加以惩罚。剧情牵涉体罚、追求高分数……成绩差的孩子甚至连上厕所的自由也被剥夺……恐怖氛围因孩子们的纯真表演而更加慑人。

 

该剧没有一般校园剧阳光扑面的温暖,取而代之的却是让人不寒而栗的日式填鸭式教育的残酷,甚至有人以为《女王的教室》是一部恐怖片。温情氛围一直是校园剧主要元素,《女王的教室》却颠覆了以往热门校园剧的传统路数,标新立异,将社会黑暗面、现实的残酷、人性丑恶带入教室。剧情过半观众终于发现,魔鬼和天使原本只是一线之隔,“女王的教室”或许正是“眼睛在地狱,心却在天堂”。女教师严厉教学的心理内幕,在最终回的毕业式之际也变得明朗。

 天海右希

香港翡翠台播出时受到了观众的投诉,在日本播出时更因为有大批观众被第一集的情节吓住,联名上书电视台,要求停播。当时日本多份报刊杂志也为此大打笔仗,网络上口水战更是巨浪滔天。这部剧在亚洲造成不小的风波和困扰。

 

制作如此反叛世俗教条的电视的意图何在?制片人大平太本身有个4年纪的女儿,他回答,为了讽刺现在的学校太可笑。对孩子除了谄媚就是责备,想把这部电视剧做为对现在的学校和大人好自为之的建议。虽然《女王的教室》在播出期间有不少批评的言论,但是就最后的收视结果来看,通过阿久津老师传达出的教育理念还是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我本人印象最深的是,片子一开始,天海用日本人的幸福指数比率来“恐吓”学生、刚见面完毕即举行考试来对学生“分级”、以不点名来刺激学生的自尊自大……这些举动都透露出一种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反讽。

因为日本和中国的教育类似,都是以分数优先、压制个性和创造力为主的教育体制。所以看起来很“亲切”,足够讽刺的是,中国大陆的电视台显然没有得到容许播放此片。

 

这个好老师确实像鬼一样,几乎从不怎么笑,要笑也是冷笑。嘲讽般的笑。她能在开学前就背下所有学生的一切资料,对所有学生的家长姓名了如指掌(作为老师,未免“专业”得过分),她经常神出鬼没出现在学生面前,也知道很多老师的情况,还有孩子们撒谎的情况也很清楚。有一次有同学偷了同学的钱包,她知道是谁,但就是不说出来,而是让他们学会自己处理这些事,自己寻求力量侦察、背叛、拉拢斗争对象,从而间接学会人际交往……真矢老师总是故意通过欺负学生、把他们激怒从而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天海总是训练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每次家长抗议她的异常教学方式,真矢老师又会一一说服他们。我观察到,日本的校长和教导主任都有美国的作风,都不怎么干涉班主任的教学方式,在任内即使有所不满,也留到任满再解决。

在一次教育局举办的例行救难演习上,老师宣布本班全体走人,校长和其余的老师都很愤怒,问她要出了危险的话,怎么保护她的学生?老师一个背摔,就把体育老师掀翻在地,表演了很强的格斗功夫。这个情节非常戏剧化。

我还注意到,日本小学生校内餐,分饭时添饭添菜的学生居然穿着专业的白衣大褂。公立小学校地面用料居然是豪华船甲板,教室光线之充足,令人惊叹。还有:以小学生为主角的电视居然能在黄金时间播放,这在中国不可想象。

 

我们小时候,老师常说的是:“你们不要把学校当菜园。”可此剧中小男孩真的把公立学校当菜园随意来去,逃学后无数次自由的来上课,根本不需要跟任何人打招呼。天海故意采取欲擒先取的教育方针,在不闻不问放任不管很久后,弄清楚了他背后的心理因素,加以诱导和刺激,使之“归正”,令人惊叹。

关于暑假补课(这点跟他吗中国真象),家长反对,但老师提出:孩子的成长,都来自跟同龄人的接触。换言之,如果以优异成绩的姿态跟同龄人接触,就会更好的成长。与其让小孩子在暑假散漫地玩耍,不如抓紧人生努力。

虽贵为“女王”加“魔鬼”,但天海老师也很注重音乐、体育等课程。在摄影上,该剧注重仰拍,和特写,镜头处理很成熟(都是日本精致化教育出来的摄影精英),在台词上也精雕细琢,把一帮小孩拍成成人世界一样有趣和多彩多姿。

 

她总是不紧不慢地走着猫步,面无表情,神色冷峻,但在学生有事时则飞一样奔跑,反应神速。一次是游泳时有同学被同伴陷害拉扯,老师一秒也不犹豫,飞鱼般跃进游泳池拯救同学。

 

日本的教育系统有个无情的淘汰机制:被认为是教育能力不足的老师,要被送去“再教育中心”(不会轻易开除。因为一个日本教师职位,是16人竞争得来的超激烈竞争的高级岗位)平时编写些幼儿教材之类的苦差,待遇等同降级处理。想再上岗,必须在教育结束后,在严格选出的一些同行老师面前当面进行模拟授课,然后由老师打分,分数高的才能重返教室。一般来说,被送去再教育中心的老师,面临的是不合格将被迫辞职的路,是在日本完全属于尊严扫地的一个下场。也就是说,日本的教育,不但惩罚不努力的学生,也会惩罚缺乏教育资格的老师。

 

讽刺的是,天海这样优秀的教师,居然是数次被送到“再教育中心”的老师。只因为她的教育方法另类、出格。我们知道,日本教育体制非但不容许出格,整个日本的社会风气,也是不容许“出格”的,日本人如果觉得自己跟大众有不一样的地方,会深感不安。

当结尾,另外一个老师问她为什么这么执着教师职业时,真矢老师说:

“因为教育会创造奇迹”!

在电视的最后一集,从来没有笑过的老师笑了。

 

在所有的日剧校园剧里,日本的家长和老师,把上私立学校看做很大的事,照我看,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中国虽受体制影响,私立教育不发达,但中国受传统“科举”制度影响,把教育纳入国家体制之内。整个科举制度实际上是把孔子开创的私立教育体系,完全异化成举国教育体制,也就是通过国家把孔子给先“搞定”,使教育完全公立化,使全国学生无处可逃。讽刺的是,日本历史上并没引进任何科举制度(在公元8至10世纪一度仿行过科举,后基本废除)。

 

《女王的教室》是2005年拍的,2年后,2007年,伯克利大学的访问学者、前美国奈特-里德公司东京办事处负责人迈克尔·齐伦齐格写了本书叫《遮住太阳:日本如何塑造本国迷惘的一代》,提出“日本由盛转衰绝非偶然”,在书中,齐伦齐格认为,日本文化鄙视个性,偏爱电影《复制娇妻》中机器人妻子般的顺从。在这种文化的重压之下,日本像一只笨拙的雷龙吃力地迈入因特网时代——一个需要企业家的机敏和创造力的时代。

正如齐伦齐格所写,适应环境能力最强的日本公民恐怕是风靡日本的科幻怪兽哥斯拉。日本孩子在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父母几乎很少过性生活,而父亲为工作四处奔波难得归家,于是许多日本男子在母亲的溺爱下变得感情脆弱。

 

 这本书里,作者估计日本有100多万蛰居族,几乎都是男性,他们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终日蛰居在卧室中。齐伦齐格写道,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对一个衰败社会的理性回应,这个社会欺侮年轻人,排斥富有创造力的独行者。

 齐伦齐格写道,在强调个性和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美国,蛰居族“也许最终只能编写电脑游戏、做木工活、开发不起眼的软件程序、或在网上写写博客”。情况或许如此,但一个需要母亲将饭菜放在卧室门口的男人恐怕连这种工作也很难找到。

这本书的论点——美国一如既往地支持日本这个摇摇欲坠的盟友可能只会将亚洲其它国家推向蒸蒸日上的中国的影响之下——发人深思,但人们对此没有进行充分讨论。

 

拿出这些陈年旧书和陈年旧电视,我的目的是,可以就此讨论,我们是否真能“把日本推向蒸蒸日上的中国的影响之下”?我颇感怀疑。至少,我们的教育,跟日本人的唯分数至上、唯成绩至上的方针,究竟有何区别?

 

当白岩松在前几天带着绿色领巾的时候,我很迷惑,得知他是在抗议陕西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给部分小学生佩戴“绿领巾”一事。我笑着对同学说:难道白岩松小时候没被分过“好班”、“差班”?

 

我曾经专门问过现在有孩子的学生家长,我说我小时候经历了明显、特定、清楚地界定分出好班、差班、快班、慢班的情况,“现在这个情况有改善不?”回答是:“基本没有改善,只是比以前更隐蔽”。

 

还有,我们的社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丛林体制”,除了电影业,连公民医疗保险、户口等,都能区分热情明显的好、差、快、慢分级制,我们如果苛求在教育的世界不做分级,怎么可能?

 

因是之故,我对《女王的教室》的偏激和反讽,记忆尤深。西安小学的“魔鬼区分法”,其实我很欣赏,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幸福指数,我们是清楚的,年纪增长之后,我看事物的方法更偏激:教育,应以诚实为主。你建立了丛林,就应诚实地把教育也从“丛林方法”开始教育为好,窃以为。

此话怎讲?我们不能使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不到分级,到了长大成人才去适应分级制,对不对?我们既不让学生分级,也不让编剧写《女王的教室》——即使写出来,也不让播放,难道就是道德高尚的表现?难道就是好的教育?既然有红领巾为何又不能有绿领巾?不如让学生早日明白一帮爸爸不是李刚却又少时不努力的网络民谣作者们的感叹吧:

少壮不努力,一生在内地;年少不拼搏,老死在中国;英语学不牢,世代在天朝; 学习不刻苦,永远在大陆。在大陆,喝三鹿,七十年后没房住,世世代代穷忙碌!耶!穷!忙!碌!

 作者 天地一咕咚 2011年10月22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