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水管漏水维修:中药材栽培的一般技术要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12:07
中药材栽培的一般技术要点

(一)选地整地

1、基地选择

中药材与其他生物资源一样,是在长期与外界环境的互相适应中演变而来的,大多数中药材在不同的地区质量变化很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地药材”。因此,中药材生产基地的选择一定要考虑药材的“道地”性,即生产基地的条件与所种植的药材原产地条件一致或近似,才能使基地生产的药材质量提高。主要内容有:气温、光照、湿度、降水量、土壤、海拔等。

2、整地

在选定的种植基地上先施足底肥,一般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每亩5000~10000公斤为好,有条件的地区可先种植一季绿肥。于越冬前深翻土地,捡除石块、枯枝等杂质,做成宽1~1.2的高厢。

(二)繁殖技术

1、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也称种子繁殖,是药用植物的主要繁殖方法,如人参、板蓝根、党参、桔梗等大部分中药材用种子繁殖。

1)播种期。大多数药用植物的播种通常以春、秋两季为多。对于一般耐寒性差的、生长期较短的一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以及种子没有休眠特性的木本药用植物直在春季晚霜过后播种,如板蓝根。对于耐寒性较强,生长期较长或种子需要休眠的药用植物一般在酷暑过后秋凉时进行,如红花。木本药用植物一般宜春播。总之,应根据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做到不违农时,适时播种,尤其是在药用植物的引种过程中更应注意。

2)播种方法

①撒播法是将种子均匀地撒于畦面上的方法。多适用于细粒种子及大量播种,如板蓝根。其缺点是幼苗拥挤,光照不足,通透性差,易徒长和发生病虫害。同时也浪费种子。

②条播法是将种子成行均匀播下的方法。其优点是光照充足,通透性好,幼苗生长健壮区便于管理。一般药用植物育苗多采用此法。

③穴播法又称点播,即按一定的行林距挖穴直接将种子播入穴内的方法。此法适于大粒或贵重药材种子的播种,如厚朴、三七等。

3)播种深度。播种深浅和覆土厚薄与种子大小及其生物学特性、土壤状况、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下处深度为种子直径的2~3倍。播种时应掌握以下原则:大粒种子宜深,细小种子宜浅;砂质土宜浅,黏质土宜深;干旱季节和地区播种直深,湿润多雨季节宜浅;同样大小的种子,单于叶植物种子宜深,双子叶植物种子直浅;种根类直深,种茎类宜浅,播种的深浅,常决定出苗的好坏,应予以重视。

4)播种量。药用植物种子的播量应根据播种方法、密度、种子千粒重、发芽率等情况而定。通常种植密度大、千粒重高而发芽率和清洁度低的种子,播种量应稍多些,反之,则可少些。

2、无性繁殖

1)块根、块茎等药材的分株繁殖

元胡、半夏、太子参等药材每年能长出许多新的块根、块茎,在采挖时选健壮、无病虫害的块根、块茎可作种子。

2)鳞茎类药材的鳞片繁殖

百合的鳞茎上的鳞片可作为繁殖材料,具体做法是在药材的收获季节选饱满、健壮、无病虫害的鳞茎,轻轻剥下鳞片,用草木灰或杀菌剂稍做处理以防止腐烂,按5cm的距离均匀地摆放在苗床上,覆土2~3cm,再盖一薄层稻草保湿,出苗后要注意除草、追肥,一年后可移栽定植。

3)木本、藤本药材的扦插繁殖

何首乌、金银花、菊花等类药材一般采用扦插繁殖的方法,即将茎剪成一定的长度,插在土壤或河沙中使其生根的方法。

(三)栽培技术

1、定植时间、种植密度

根据不同种类中药材的生长特点和植株大小来确定定植时间和种植密度,如元胡、太子参等喜冷凉气候的药材在秋季定植;而何首乌、菊花等扦插繁殖的药材易在早春或霉雨季节定植。种植密度的确定应以在同等面积上获得的药材最高产量及最佳质量来确定。

2、田间管理

定植以后要进行的中耕除草、间苗、排灌水、追肥等技术措施。第一次除草应在出苗前进行,结合松土拔除田间杂草;苗出齐后结合间苗进行第二次除草,并追施一次稀薄充分腐熟的有机液肥;最后一次除草是在植株封垄前进行,封垄后进入后期管理。这时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旱季注意灌水、雨季注意排水,除采种田外要进行疏花疏果,整枝整形,以减少药材的营养消耗,获得高产。

3、病虫害防治

优质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需要的是无公害的“绿色药材”,因此在病虫害的防治上一定要选择无残留、低毒、分解快的农药,做到少施农药,以防为主。首先要把好种子质量关,对种子的病虫害进行严格检查;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如药剂浸泡、熏蒸等;种植后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烧毁并对发病土壤进行消毒,以防扩散。另外,昆虫是传播病菌的重要载体,如蚜虫能传播多种病害,发现后要及时杀灭,以防扩散和传播病害。

(四)采收加工

栽培的中药材成熟后的工序就是采收加工。合理的采收加工是保证药材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

1、药材的采收

药材的质量取决于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多少,而有效成分的含量与采收时间和方法、加工处理等等都有关系,因为药用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加工方法等条件下,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会有较大的变化。因此,在采收加工中,既要考虑到药材的产量,又要考虑到药材的内在质量,使之获得高产优质的中药材,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一般说来,对于使用根、根茎等地下部分的药材,采挖的时间常为地上部分枯萎(即“倒苗”)后或春季发芽前或刚出苗时,因为这时地下部分储藏的物质最丰富,通常有效成分含量也最高。

使用茎藤的药材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

使用茎皮、根皮的应在春末夏初,此时树液流动活跃,皮部养分多,如黄柏、杜仲。

叶类药材应在生长旺盛期采集,如艾叶、大青叶等,但桑叶需在秋天初霜期后采收。

花类药材有的需在花蕾期采,如金银花、槐米等;有的在盛花期采收,如菊花;有的要在凋谢期采收,如洋金花。

子实类中药一般在自然成熟时采收,如瓜篓、山楂;但也有的专收幼果,如枳实、青皮;有的在成熟后还要经霜变色才采收,如山茱萸、川楝子。

使用全草的多在生长旺季、植株长到最高时采割,如青蒿、淡竹叶;有的需采幼苗,如茵陈。

2、药材的产地加工

中药材中除了极少数有“鲜用”(如生姜、鲜石斛等)的习惯之外,绝大多数需要加工干燥,才能形成便于包装、贮藏、运输、使用的药材商品,也才能符合国家有关中药材规格的标准。这是采收后在产地立即进行的初步加工,因此称为“产地加工”。产地加工的主要目的是去杂(使药材清洁纯净)、干燥(除去大量水分)。常用的办法有晒干、阴干、烘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