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水龙头那个牌子好:【佳片U约】德国.英国.奥地利.爱尔兰电影:《母亲的勇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42:58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德国.英国.奥地利.爱尔兰电影:
《母亲的勇气》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甲说:
如果说《可怕的姑娘》还能看出导演反思的尝试和努力的话,《母亲的勇气》就有回避之嫌了。影片花了大量篇幅描述犹太人被驱逐的过程,镜头还未深入集中营便因一位母亲的顺利逃离戛然而止。影片借一个甚至连幸存者都谈不上的人物的视角来思辩,欠说服力,且毫无厚重之感。
乙说
在德国其实已经拍过无数部描绘迫害犹太人的纪录片,德国人也很积极地参与一些犹太大屠杀的影片的制作(如《钢琴家》等等),应该说导演是在有了这个正视历史的大前提的情况下才这么拍的,谈不上刻意回避,如果每部影片都千篇一律要拍成《钢琴家》那样的话,那么电影就不是电影了,干脆拍纪录片更好,而不要拍电影,而限制了创作自由的东西也不能算作是好电影。
德国人已经做得够好了,至少他们的正式历史完全不避讳任何有关大屠杀的内容(德国法律还明确规定了,歌颂纳粹或否认犹太大屠杀的话将会面临五年的牢狱之灾)。
相比之下,倒是日本的确有刻意回避历史的成分,日本本来就很少有涉及南京大屠杀的片子,偶尔有一部,又会因为日本右翼的阻挠而影响了收视率,或者被延播、甚至禁播。更可气的是,常有右翼份子跑出来说南京大屠杀是中国编造出来的事实,而日本影片《自尊——命运的瞬间》则将东条英机塑造成为日本天皇牺牲的“烈士”,片中还有南京大屠杀的证人被机智的日本律师驳得哑口无言的场景
你不妨去多看上几部德日两国的片子,比较一下,谁才是真正的有意回避历史
我说:看完再说!
[剧情资料]
导演: 迈克尔·维赫文
编剧: 迈克尔·维赫文
主演: 乔治·塔布里 / 宝林·科林斯 / 乌尔里奇·图克尔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英国 / 奥地利 / 爱尔兰
语言: 英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1995-09-12
又名: 我母亲的勇气 / My Mother's Courage
母亲的勇气的获奖情况
1996年 German Film Awards Shaping of a Feature Film 迈克尔·维赫文
1996年 Bavarian Film Awards(Bavarian Film Award) Best Cinematography (Kamerapreis) Michael Epp
1996年 Bavarian Film Awards Best Production (Produzentenpreis) 迈克尔·维赫文
1944年7月,4000人被驱逐出境,布达佩斯被骗到奥斯威辛,如乔治所说,他母亲怎么逃走,并由于巧合、勇气和他人的帮助,成就了这个故事......
[精彩影评]
死亡列车上的一个纳粹的良心发现
题记:
德意志民族今天的地位是他们自己赢得的,他们的忏悔和审视自我的勇气值得世界尊敬,在他们的电影里有着许多是关于二战以及对于犹太人暴行反思题材的,而我们竟然在差不多60的时间里都拿不出一部真正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这决不是因为强奸、裸镜不合中国民族特性造成的题材困难,而是“伪军”的幽灵依旧在这片土地游荡,他们害怕人民记忆!
――――卡夫卡·陆(KavkaLu)
1944年德军入侵匈牙利,开始大肆驱逐和杀害犹太人,当我们今天站在第三方的立场看当年这场劫难便不难发现问题不是非理性,而是过于理性,日尔曼人的高傲让他们对于犹太民族的合法生存产生了怀疑,于是在极端的理性的政治机器指挥下,在民众的欢呼声里大批犹太人像牲口被屠杀了。那时候,大多数德国人赞成了国家造就的恐怖。
德国是一个喜欢思辩的民族,这在他们的电影里也反映出来,本片不断有担当回忆的老导演不断入画打断叙事,这种间离让思想和存在有了交流的机会,在叙事的安排上,母亲波莉在湖边的安详和接下来的父亲被捕的压抑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瞬间发生的灾难里生命无从找到理性的答案。
本片在一些场景具有表现主义的特点,具有象征性和荒诞性,抓捕母亲的两个暗探一个跛脚,一个心脏病,这种戏谑背后有着对于纳粹已经进入颓势的辛辣讽刺。
当犹太人被强行驱逐之时,孩子手上纸飞机的写意镜头表现了自由,在赴死的路上,他们无法选择。而当擦鞋童通过隧道逃出魔窟时黑暗里出现的一片绿意表现着光明所在。与之比对的是黑暗里的密密麻麻黄色大卫之星让我们目睹着去往集中营的惨象。
视觉对比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车站上被擦去的白灰掩盖不住犹太人劫难的真相,而另一列火车上德国人和非犹人员的开心让我们思索在一个问题,虽然你不是帮凶可是你的沉默是不是你的胆怯。
去往集中营的列车上孩子忍饥挨饿,而对面列车上的孩子却是兴高采烈的嬉闹,在同一个世界里孩子是多么不同,当今的世界依旧如此,当我们指责“哈马斯”的激进却同时应该想想他们为了民族的利益浴血奋战,当人抢夺了你的家园,难道你还和他心平气和的谈判?犹太民族也应该像德国民族一样进行反思,不要以为只有你们被人屠杀才是应该记取的,当今世界,是以色列霸占巴勒斯坦土地,要挟别人,以色列的暴行该让以色列人自食其果。
没有一场战争会赢,民众的鲜血增加了政客的筹码和筹码背后的利益,这个世界要太平,只有消除最大的恐怖主义毒瘤——美国。
被黑暗笼罩的恐惧,是许多犹太人一生挥之不去的苦难记忆,闷罐车的缝隙里看到外面的光亮那么稀少,那个在春天田野上奔跑的少女,她就像一个这些犹太人对于自由向往的心境,虽然,这一切只是念相里的诗意。
二战结束后,犹太人没有从屠杀中反思死亡是所有人的苦难,他们在美国犹太利益集团的扶持下迅速走上了军事征服的路径,他们今天遭受的恐怖正是他们曾经杀害和凌辱阿拉伯人、巴基斯坦人的回报,在资本的操纵下,巴勒斯坦人的英勇抵抗已经被妖魔成为恐怖主义,而所谓的“奥斯陆协议”无非是另一种“丧权辱国”的单边政治产物,他让巴勒斯坦人的正义权利变成了可以被以色列任意践踏的政治筹码。(大家可以读读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相信会有自己的判断)。
在军事力量和政治地位悬殊的前提下,以石击卵的人体炸弹不是针对一个国家的暴力,而是以死亡对于全世界的警醒,联合国从来没有代表过真正的正义,二战以后,他只是军事集团和金融寡头讨价还价的机器。
苦难是需要亲历的,你不身在其中就无法感受这种痛。
列车在去往集中营的时候,那些劳作的农民和春花烂漫的田野的镜头给了人们一个启示,对于民众而言,只要战火不波及他们,他们只是按部就班地生活着。
死亡列车上没有光明和诗意,滴血的玫瑰上有着一段懵懂爱情的凝聚,这个充满暴力的诗化镜头就像《辛德勒名单》里红衣女孩在灰暗的黑色里奔跑,让人无法遗忘。这是德国电影人的记录,在微小的细节里将暴力摧毁人性的意义表述得非常清晰。而同样因为德国人,他们对于审视那场战争的视角就不太一样,波莉因为拥有瑞士护照而获救,她对于纳粹军官只是一个口头的诉求,这样的细节是公正描写了德军,毕竟不是所有的纳粹都是畜生、毫无人性。
战争状态下,许多因素在改变人的处事态度,这些变化的背后起着决定作用的是信仰和修养。
与一些大屠杀题材阴灰的色彩不同,这部电影的色彩对比浓烈,春天的绿色将犹太人的黑衣队列映衬,视觉沉重,控诉不是哀嚎,到达集中营后那些从闷罐车里拉出的尸体就已经表明旅途的艰辛和苦难。
正视历史,不是夸大苦难或者修饰罪行,站在中轴线上是困难的,母亲的勇气》里的纳粹军官有着深刻的反思意义,牧师的儿子,素食主义者,喜欢古典音乐,彬彬有礼,这些个人优秀的品质在战争里他只能成为国家暴力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这些德国兵士和犹太人一样可怜,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被审判来得慢一些。
母亲终于回家,她走进了历史,时代背景真的不是重要的,个体的存在其实就是你的思维模式投射在世界的虚影里,这些他者的影子就像硬盘的坏道改变了你自己演算过的未来。
本片有些向《大独裁者》《淘金记》致敬镜头,而在德军列车上的镜头是向伟大的表现主义时代致敬,从影像和它的思辩来讲,这部影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采用的布莱西特式的叙事守法让观众先入为主沉入单边情绪的可能性里脱离,从现实而言,无论纳粹还是犹太人,无论以色列的国家暴力还是巴勒斯坦的人体炸弹,无论是美国侵略伊拉克的嚣张还是伊拉克人为了国家的血肉相博,对于个体而言,都是劫难。
那么多反思犹太人命运的电影,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看到的悲剧,它发生在一个英俊的纳粹军官身上,战后,因为战争罪行他收到了审判,只有母亲记录了这个德国人的理性。
而在东方,罪恶的日本731细菌部队的高官为口口声声代表良知的清教美国庇护,他们的细菌战再次运用在韩战上。
50年以来,又有那家国际法庭审判过美国人的不义,而美国机器爪牙一再侵略他国,造成世界的动荡,我深信阿拉法特和米罗舍维奇是被美国人谋杀的。
正义,离我们很远。
[请您观看]
',1)">
http://player.56.com/v_NTA5OTA2MzI.swf
编辑于2011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