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材清单:博士,不只是一顶博士帽为国家培养人才最能体现人生价值———与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1:10:30
  
      记者:近年来,您培养了众多优秀学生,可谓桃李花开满园香。您指导的博士生殷晓斌的《海面风矢量、温度和盐度的被动微波遥感及风对温盐遥感的影响研究》获2009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请以殷晓斌为例,谈一谈在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您是如何做的?
  刘玉光:首先,感谢海大信任我并且聘任我来海大工作。在海大工作近十年来,我培养了20余名研究生,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近百篇,其中被SCI收录25篇。到目前为止,已指导8名学生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殷晓斌完成的《海面风矢量、温度和盐度的被动微波遥感及风对温盐遥感的影响研究》获2009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励,我本人也因此获得2010年度校长特殊奖励。
  怎样培养学生呢?这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说起。我自认为,作为教师为国家培养人才最能体现人生价值。所以,来海大后我将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培养作为自己的优先目标。我对研究生素质的要求是:第一,积极进取的(aggressive);第二,立足于独立完成科研任务 (independentre鄄search),第三,善于与他人合作(cooperation)。这三项素质是美国许多大学对研究生的基本要求,我拿来借用。我招收到的学生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有远大抱负,知识扎实,素质好且非常聪明;第二类学生有抱负很努力,但不够聪明;第三类学生读研目的是找工作。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我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
  尊师爱徒,两者不可或缺。首先,导师要爱护学生。我尽可能地为研究生提供较高的生活补贴,出海出差采用较高标准补助,参加课题给予津贴,写出高水平论文给予奖励,不让学生向父母伸手要钱,不让学生为吃饭发愁。我还为学生配备了较高级的没有明显噪音的计算机,让学生有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此外,积极与学生沟通,对学生不轻易批评,坚持正面引导,及时解决科研问题,认真为学生修改论文———这些都是我的日常功课。
  我很幸运,招收到殷晓斌、徐青、修鹏、宗海波、邢小罡、荣增瑞、刘雪源、刘亚豪等具有一流素质的一批学生。我发现,导师付出一份心血,学生会有数倍的收获。以殷晓斌为例,我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在科研中,不但将我掌握的知识尽可能传授,而且特别强调网上搜寻文献的方法,因为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做出杰出的成绩。第二,在科研方向和论文选题上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明确他的研究在学术上的地位,借此激发他的远大抱负。第三;一旦学生完成论文初稿,及时认真地为学生修改论文。由于老师选题准确,学生又勤奋,殷晓斌和徐青同学在本科毕业论文中就取得可喜成果,经过整理发表在中国科学杂志。研究生早出成果,这对学生是极大的激励,后来两人不但以骨干身份完成了两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的攻关任务,而且都以第一作者发表5篇SCI收录的论文。
  怎样才算培养了高水平博士生呢?殷晓斌的回答给出了答案。毕业前他说:我现在满脑袋都是idea(科研想法),就是时间不够用。我认为这样的学生具备了独立科研能力,达到了培养目标。目前,殷晓斌在被动微波遥感领域的水平已经超过他的导师。此外,我鼓励我的学生出国深造,目的之一是开阔眼界。除了殷晓斌在法国为欧洲空间局SMOS卫星项目做博士后研究外,还有4名学生陆续出国联合培养,两名学生在欧洲做博士后,1名学生在美国做博士后。目前,已经有3人回国被三所大学聘任。
  记者:您撰写的《卫星海洋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内容的广度、理论的深度以及最新信息的跟踪方面比国外同类教材有明显进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科书;您主讲的课程被评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您率先开展的双语教学,也是学生最喜欢听的课;您在物理海洋与海洋遥感研究领域,始终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取得了系列成果和突破。您对自己的学术人生有什么评价?
  刘玉光:我在学术研究和人生价值观上受到我的硕士导师余宙文和文圣常的教诲,他们的言传身教使我懂得对待科研要一丝不苟,对待学生要爱护。在美国长达11年的学习和工作中,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提升了我对国内大学教育改革的理解,使我能坚持将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放在优先位置。
  我在学术上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我在美国读博士学位期间关于海浪谱和海面斜率分布的研究对物理海洋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海洋微波遥感技术提供了物理海洋学基础。我的博士论文在美国特拉华大学获得了优秀博士论文奖励,我在美国物理海洋杂志(JPO)发表的两篇论文在特拉华大学被评选为最佳论文,并被美国宇航局列为推荐的重要文献。1997年我提出的海面斜率分布模型被编入国内“随机海浪理论”教科书(专列一节介绍),也被美国教科书引用。第二,我撰写的《卫星海洋学》不但包含了国内外文献的精华和本人多年研究成果,而且经过了在中国海洋大学8年的教学实践。该书填补了国内在海洋遥感教学领域的空白,对科研也具有指导作用,被国内6所学校采纳为教科书。第三,我在连续9年的本科生教学中,坚持采取科研训练与教学结合,大大提高了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动手能力。在研究生培养中,我在海洋遥感与物理海洋交叉学科为国家培养了一流的人才。因为文革的耽误,目前我取得的学术成绩没有达到我年轻时的奋斗目标;但是与同龄人相比,我又是幸运中的一员。
  记者:博导要通过科研培养人,引领学生探求未知。您认为一个好导师的标准是什么?
  刘玉光:我认为,导师之责在于育人,导师之要在于身教。一个好导师的标准应该是:在培养学生上要舍得时间,不懒惰不保守;在名和利上要为学生考虑,不剥削学生(例如,论文作者的署名顺序上,给学生资助和劳务费上);尊重学生,平等待人。
  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例如,财务规定学生出差费非常少(在美国学生与教授出差补助标准相同,在中国差6-8倍)。如果你想给学生多一点补助费,就得大费周章。如果在论文中让学生署名第一作者,教师本人获奖的机会就可能减少,获得新项目的机会也可能减少。
  记者:日前由华中科技大学周光礼教授推出《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一书,书中披露,现在有的导师与博士生之间的关系已经异化为一种赤裸裸的“雇佣关系”,学生事实上成了导师做课题、接项目的 “廉价劳动力”,学术水平根本难以提高。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刘玉光:这种“雇佣关系”和“廉价劳动力”现象与我国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密切相关。有权利和关系,就可以承担更多的项目。例如,有导师同时承担非常多的项目,干不过来,只有雇佣学生,经费预算又限制了劳务费,不得不让学生充当廉价劳动力。所以,这个问题的根源不在导师,而在于政府的项目申请体制、评审体制和经费管理办法、教师考核体制。在教师级别评定和考核上,不看重论文与学术水平,更看重项目的级别、数量和经费的额度,或者简单地用项目的级别代替学术水平。国外(例如欧洲和美国)廉价劳动力的现象没有国内严重,这说明解决办法不是没有。我发现,国内一些部门一方面宣传与国外大学合作,另外又强调特殊国情,不愿意在制度上改革。
  记者:博士生的培养最强调创新、最体现创新水平。您认为提高博士质量关键是什么?
  刘玉光:第一,给博士生足够的助研费(或生活费),让博士生过上有尊严的体面生活,能够专心从事科研工作。第二,给博士生足够的科研时间,想办法限制导师雇佣学生做与科研无关的工作,事务性的工作请专职秘书去做(涉及学校体制的改革)。第三,学生不要太依赖导师,要培养独立科研的能力。前两条是对学校和导师的希望,后一条是对在校博士生的建议。本报记者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