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的工业价值:【高考语文临门一脚】考场作文的几个“三要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56:16

考场作文的几个“三要诀”

南江波

(高考倒计时:7天)

 

 

笔者认为,考场作文是可以适当投机的。作文在审题立意不出现偏差,字数写够等前提下,尤其要重视拟题、开头与结尾。用比喻的说法,标题、开头与结尾分别是眼睛、凤头与豹尾。它要求文章:标题,要像眼睛那样生动含情、炯炯有神;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引人入胜;结尾,像豹尾一样刚健有力又平衡稳当。

一、拟题“三要诀”

1.体现材料

2.体现观点

3.体现文体

我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感性到理性,往往会看“麻衣相”,先入为主,被第一印象左右。考场作文亦如此,首先跃入阅卷者眼中的便是文题,题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分。

标题又叫题目。题者,额也;目者,眼也。也就是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前额和眼睛。眼睛有多重要?古代有个“画龙点睛”的传说。相传梁代张僧繇 (yóu )是梁武帝时期的著名画家,画的人物像和佛像栩栩如生,传神逼真。有一次,他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却没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听到这等奇事的人谁也不相信,非要让他点上。结果,他刚点了两条,就雷电大作,震破墙壁,两条龙乘云上天,只剩下还没来得及“点睛”的两条。“画龙点睛”由此成了成语,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拟题要以“准确、醒目、简明”为基本前提,在“新奇、含蓄、优美”上下功夫,力求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这几年来,全国卷II的作文都是新材料作文(含意作文),只给一段引导材料,不给话题,而且要求“选准角度”,自拟标题。“自拟”,实际上就是考查考生审题立意的能力和拟题的能力。因此,千万不能小看了拟题。在新材料作文作文中,文题必须切合材料的内涵。如果对材料把握不透,最好拟非论点式的题目,如“由……想到的”、“从……谈起”、“有感于……”、“……的启示”等。关于拟题,我在《有一双眼睛明亮又美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7378d01017gmo.html )中专门论述过,大家可看盾。

所谓体现材料,指的是标题尽量涉及作文引导材料中的关键词,给人感觉很切题,不是预设的、套作的,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完全围绕此篇引导材料来写的。

所谓体现观点,要求文题具有相对完整性,让人基本看出你的观点。因为有些偏题、离题的作文,往往从标题就开始走偏了。

所谓体现文体,要求标题具备一定文体特征(不要搞成“四不像”的文体),同时也为正文的叙事、议论或抒情作铺垫。

例如:2010年全国卷II的作文是有关“浅阅读”与“深阅读”的新材料作文,云南省满分作文中有很多的拟题就符合了这三个“体现”。例如:《报读者书》《避浅就深,书韵沉香》《啜饮生命的原汁》《读而不深则罔》《泛读精读两相宜》《腹有诗书,雅望南山》《行走在阅读中》《好读书,奈何不求甚解?》《呼唤深阅读》《回来,我的深阅读》《渐入佳书之绝技》《淡妆浓抹总相宜》《品茗那一缕芬芳》《品味读书,感悟人生》《浅,非阅读》《浅阅读使我们失去了什么?》《深品,方见精华》《深浅相对论》《深入浅出》《深与浅的共生》《细读慢品》《欣然遇合,“读”自思量》《阅读的乐趣》《阅读心声》《怎一个“浅读”了得》等,既包含有材料关键词,又有相对完整性,而且呈现明显的议论、抒情性文体特征。

二、开头“三要诀”

1.引述材料

2.运用修辞

3.提出观点

其实,新材料作文不同于传统的材料作文,完全可以不必引述材料。但是,由于考场上有不少套作的文章,所以适当引述材料不仅给人以“不脱离材料含意”的切题之感,而且避免了套作、仿作和抄袭之嫌。只要引述得当(切忌大段照搬),相当于给文章上了一道保险。

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能避免一览无遗,让文题生动形象,精练紧凑,含蓄隽永,使文章锦上添花。关于修辞的运用,大家可以参看我写的《妙笔生花也精彩》(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7378d01017gox.html )。

至于为什么要在开头就亮明观点,也是由考场作文的阅卷特点决定的。因为考场作文阅卷受时间、环境和评分细则的影响比较大,阅卷老师在极短时间内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份试卷,被误判的试卷在所难免。有的作文本身并没有离题,然而因为没有及时点题,阅卷老师在较短时间内实在难以发现其硬性“得分点”,最终判为离题、偏题作文,吃了大亏,岂不冤枉?所以,我们不要遮遮掩掩,一定要在开头就提出观点,吃下“定心丸”开宗明义,亮明题旨。

三、结尾“三要诀”

1.回扣标题

2.回扣观点

3.回扣开头

结尾不慎,有可能前功尽弃。结尾有如围棋的收官,能争一分是一分。结尾回扣观点,再度点明题旨,同时照应标题与开头,就能像豹尾一样,刚健有力又平衡稳当,对阅卷老师最后给分当然会有影响。

四、组材“三要诀”

1.一个大事例

2.一个小事例

3.一组排比事例

具体来说,事例又可以这样构成:

1.有古代,有现代,以现代为主;

2.有国内,有国外,以国内为主;

3.有正面,有反面,以正面为主。

大家可以选择一些满分作文来分析,看看其组材是否大部分具备这些特点。

五、点题“三要诀”

1.开头点题

2.主体部分每段首句点题

3.结尾点题

具体方法,大家可以参看我写的《花开三朵最美》(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7378d01000dtt.html ),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下面给大家看看2010年全国卷II云南省部分满分作文的拟题、开头与结尾(省略号省去的是主体部分)。

 

例1:

啜饮生命的原汁

云南考生

 

 夕阳暮色,霞光褪尽。华灯初上,缦立远视,流光溢彩。

                         ----题记

啜饮生命的原汁,浅阅读中我们失去了生活的真谛,失去了指间书笺翻页的窸窣声,失去了沉潜下的睿智,失去了找回自我的分秒。

…………

风波已平,浅阅读之风尚未平息,可嗷嗷待哺的人们,需要啜饮阅读的原汁,啜饮生命的原汁。让我们用采薇采茶采桑的手,编织那一抹抹云锦丽帛;让我们用呼天喊地的喉咙,唱响中华文化的辉煌与绚烂。

呷一口香茗,捧一本泛黄的史书,感受那闲看花开花落、坐观云卷云舒的闲适。

 

例2:

避浅就深,书韵沉香

云南考生

这是一个最精彩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浮躁的时代;这是一个轻松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沉重的时代。读图时代的兴起,浅阅读的时髦,是这个时代快餐文化的标志。那么,我们还需要深阅读吗?我们还需要在深阅读背后,那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吗?假若让我选择,我情愿避浅就深。

…………

避浅就深真智能也。于繁华中睑目,于浮躁中静心,书韵沉香,方别有一番风味。

 

例3:

拨开云雾见明月

云南考生

读书如观月,云飘走,月还清;读书似赏日,雾散去,日尤红。

…………

浅阅读只能看到“云雾”,失去了阅读本身的情趣、知识营养和品格内涵。所以,让我们深入阅读,拨开云雾,感受日月之美!

 

例4:

读而不思则罔

云南考生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也一样,若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遍,读得不深,亦罔矣。

…………

浅阅读使我们的思维被动,让人洋相频出,且浪费时间,因此,浅阅读不值得推行。

读而不思则罔,谨记!

 

例5:

回来,我的深阅读

云南考生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物质文化富有而精神文化贫乏的时代,失落的文明太多。

尽管每个清晨仍会开窗探望,每个夏季仍会有茉莉的清香,可还是有些什么已经失落了。在拥挤的市街前,在仓皇下降的暮色中,在浅尝辄止的浅阅读中,我们与纯净安宁的心不再重逢。我们不得不呼唤:回来,我的深阅读!

…………

生活在这个时代,物欲横流,灯红酒绿,浅阅读已让我们的世界失落了太多,让我们的精神贫乏得太多,而唯有深阅读才能弥补这一空白。因此站在浅阅读的边缘,我们应呼吁:回来,我的深阅读!

 

例6:

淡妆浓抹总相宜

云南考生

古人有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五柳先生却道“好读书,不求甚解”。书籍若内藏珠玉般的西子姑娘,读书人还是应赞她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

淡妆浓抹总相。但凡好书,捧来一读自如清风迎面而来。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时代,只要肯拿书来读,总是好的。至于是淡妆还是浓抹,那就要看我们所选何书了。

 

例7:

浅亦非浅

云南考生

浅是什么?是陶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是项籍学兵法时的狼吞虎咽。浅,真的就浅吗?当然不是。若真是浅,五柳先生的诗就不会那样美妙以致传诵千古,楚霸王也不会有破釜沉舟之举传扬后世。浅亦非浅。

…………

浅亦非浅,浅也是深,佛家有语云“色即是空,空即是也”。其实,这与浅亦深,深亦浅是一样的。

浅亦非浅,浅尝方能知味而止,浅行才能知方向而选择正确方向。

浅亦非浅,浅是一种含蓄,一种韬光养晦。

 

例8:

深入浅出

云南考生

涓涓细流欢腾于山谷之间,清新明快,却不免肤浅;茫茫大海静卧于天边,博大精深,却又让人高山仰止,难以企及。阅读也正面临着这样的矛盾,对此我们不妨深入浅出。

…………

深入浅出,阅读变得易如反掌;深入浅出,阅读不必匆匆忙忙;深入浅出,迎接现实,品味时尚;深入浅出,回首过去,不再彷徨。

 

鉴于篇幅所限,不能再举例了。大家不妨自己分析一下,划出材料的关键词,找找其中的观点句、点题句、呼应句,找找运用的修辞手法,便知这些考场优秀作文的标题、开头与结尾的确存在我所概括的“三要决”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