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生锈:海珠石·海印石·浮丘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9:41:57

  古代的广州,有著名的"三石":海珠石、海印石和浮丘石。

  海珠石与珠江的得名,这里又有一种传说。相传,从前光孝寺有个后花园,花园的旁边住着一个姓赵的举人。他的祖父是前朝的宰相,他自己则是个坐享祖先福荫的二世祖,没有眞才实学,却喜爱古玩。有一天,来了个外国珠宝商,说要买他的家宝,但挑来挑去都摇头,举人祇好带他到自己的书房挑。商人一眼看中他玉杯下的青石板,要高价收购。赵举人暗地吃了一惊,这块青石板是他在书房前的洗砚池里打捞上来的,长约三呎,宽约一呎,厚半呎,当时见它晶莹光滑,便放在书房里,没想到,那珠宝商却说它是宝。珠宝商见他犹豫,知道这玩宝人原来不识宝,便改口说:"你若不肯整块出让,可将它分成三块,我取中间一块,你留下两块,我奉送酬金三千元。"

  赵举人心想,反正这石板是不劳而获,便一口答应了,双方当即立下契约。当玉工将青石板剖开,中间的那块玉竟是一幅天然的山河浴日图,上方群山叠翠,树木青葱;下方碧波荡漾,东方旭日,一片耀眼霞光。赵举人简直怔住了,原来,这眞是无价之宝!但后悔已晚了。外国商人拿了宝石后,急忙在坡山渡口(即五仙观附近)坐船回国。船走不多远,突然大浪翻滚,把船拖回坡山。第二次开航,仍是如此。第三次开航,眼看驶出珠江口,怒吼的波涛却将船打翻,连同珠宝沉到海底。原来,这件宝石形同中国河山,南海天神海将屡次把它送回未果,祇好将它沉没海底。

  第二天清晨,船只沉没处浮起了一块银光闪闪的巨大海石,人们说就是那宝石了,便叫它海珠石,日日流经广州的这条江因些叫珠江。

  事实上,海珠石不过是珠江中的一块大礁石,长一百三十三米,宽五十米,俨然一岛,因长期受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随着潮汐的变化而似浮沉江面上。南华中路靠近海幢公园处有一条长一百五十米的花岗岩板石路面的街巷,就因靠近珠江,可见到江水冲击海珠石时的波光闪烁,因而得名"珠海波光"。

  七十年前广州修筑长堤,把海珠石塡埋地底,人们再也看不见这颗美丽的海珠石。最近,在长堤开挖排污渠时,发现了已被埋藏了七十年的海珠石,广州市政府决定让海珠石重见天日。

  广州的另一块名石--海印石,其确切位置是在东濠的东侧,大半条广九大马路就建在此石上。当年它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屿,涨大潮时被波浪卷淹一半,形状似印章,因此得名"海印"。

  明代万历年间,海印石上建有海印阁。清嘉庆年间改建为京观楼,供人登临,观赏珠江景色。清同治年间改建为东炮台,成为当时广州的重防之地。后来由于东侧的沙洲不断扩展,海印石成了东濠东岸陆地的一部分。到了清代末年,终于被埋到地下。要不是1988年建了海印大桥,留下"海印"这名称,今天的广州人大多不知道过去曾有过那么一块岛屿巨石。当你路过广九大马路时,你的脚下就踩着当年的那块名石了;当你张目四望,满眼是高楼大厦,可曾想到,一两百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旷野,大潮涌至,天水一色,那巨石若隐若现,眞可谓沧海桑田!

  浮丘石连同海珠石、海印石合称为"羊城三石"。在悠悠的岁月中,浮丘石更有一段传奇。浮丘石是古代广州城西珠江中的一座石岛,形状似浮在水面的小丘,因而取名"浮丘石",它位于中山七路与西门口之间。据说,晋代的葛洪曾在那里炼丹,留下了"丹井"的古迹,清代时成了羊城八景之一。在唐朝和宋朝,浮丘石上曾修筑过不少亭台楼阁,主要是根据其主角浮丘公的神州传说搞出来的。如今,这些已荡然无存。当你走在繁华的中山七路,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四面环水,船舶纵横。不过,浮丘石的主角还是为后人留下一条小巷,叫积金巷。

  传说浮丘山下住着一老一少,长者双目失明,人称浮丘公;少者也瞎了一只眼,人称浮且叔。他们两人共一明目,在浮丘山上砍柴割草度日。邻居们见他们生活艰辛,不时送些麦豆给他们。一天,邻居二叔婆又送来麦豆,浮丘公过意不去,两人你推我让,浮丘叔总算开了口,说:"麦豆我们收下,用来做种子,开荒种地。"

  第二年春,浮丘公和浮丘叔互相搀扶着,到浮丘山下开荒。浮丘山的表土下全是红色砂岩,开荒十分艰难,浮丘公在前面掘,浮丘叔在后面下种,掘一下,行一步,种一穴,摸一摸。别人一天种三斤种,他们种一斤种需要三天。那年还遇上大旱,他们两人同一目,摸索着抬水浇地,日落回家时顺便挑回一担柴草,用来换点盐度日。

  日子一天天过去,到收成的时候,令人奇怪的事发生了。他们种的是麦豆,收获的却是金灿灿的金豆,连那些豆杆都变成红白相间的珊瑚玉树。

  为了报答邻居们长期的帮助,他们悄悄地把这些金豆子撒在每家每户的门口,撒满了一街。那就是撒金巷,后来叫"积金巷"。这里还流传一首童谣:"浮丘公,浮丘叔,两人同一目。撒豆成金人不知,肩上珊瑚担一束。"

  不过,积金巷在近年被拆掉了,祇留下一段花岗岩石地板。但是,浮丘石和海珠石、海印石一样,已经加载广州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