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濮阳市好不好找工作:论文: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48:35
论文: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行为规范”)是国家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性要求,它是根据《中小学生守则》(以下简称《学生守则》)而制定,“行为规范”是《学生守则》的具体化。因而,一所学校,应该把“行为规范”的教育、训练和落实作为提升学生素质,加强日常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可以说,开展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形式。本文结合白银市寄宿制高级中学“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理念及本人在该校兼课五年(该校师资不足)的具体实践,谈谈对“行为规范”和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对如何进行习惯养成教育作一探讨。

一、“行为规范”的落实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

(一)落实“行为规范”与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合格公民有着密切关系。

“行为规范”相对于《学生守则》而言,它并不是无足轻重的细微末节。而只有落实“行为规范”才是贯彻《学生守则》的最好体现。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非一日之功,相反需要日积月累、反复教育和训练,是一个贯穿中学教育全过程的长期任务,必须从小处着眼,由小处入手,寓大于小,由小及大。白银市寄宿高中成立时间短,社会知名度不高,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综合素质也不算高。建校初期,学生中不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并不少见。而落实“行为规范”就需要从上述不足,特别是矫正不良习惯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就有使“以德树人”的德育工作具体化,才会使“以质立校”的质量提升有良好基础,从长远看,它也会为向社会输送较高质量的公民和人才创造条件。

(二)“行为规范”的落实是《学生守则》具体化,是搞好德育,创造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措施。

众所周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关系到民族素质,培养合格公民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德树人”并不是指对学生进行一味地空洞说教,必须针对实际,见诸行动,这就需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和规范。而“行为规范”为学校工作提供了标准和依据。有了它,学生的言行有所遵循,对自己的弱点也有了纠正的“方向感”。说到底,《学生守则》具有道德层面的性质,但还不是具体的行为规范。“行为规范”相对于《学生守则》就显得更加明确、具体,有针对性了。它告诉我们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和道德范围内应该怎样对待国家、集体和公共利益,怎样对待师长、同学和他人,乃至应有什么样的衣着穿戴、文明举止和正当的交往活动。

(三)“行为规范”的落实与培养学生能力是一致的。

我认为,落实“行为规范”会影响学生创造思维和阻碍能力培养。相反,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不可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智能结构,积极的个性特征也会成为无本之木。而学习习惯的养成正是“行为规范”教育和落实的重要内容。因此,国家制定的“行为规范”不是用繁文缛节束缚学生搞“封闭”、当保姆,恰恰相反,学校在落实“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主动精神,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调控的能力。

(四)“行为规范”的落实是更新教育观念的需要。

“以质立校”,不能就质量抓质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智力支持和组织保证。然而,缺乏精神动力和良好教学环境,质量提升也只能是一种愿望。因此,更新教育思想成为落实“行为规范”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行为规范”才能真正落实并收到实效。因为学生有了道德认识,并不等于一定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实践告诉我们,从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来看,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教育更为重要。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无疑是职责之一,但道德教育的重点更应放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上。现实中,教育坡度的存在不容回避。其中之一便是忽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忽视了道德教育,造成了学生言与行,认识与行为脱节的情况。要把握减缓这种教育上的坡度,解除落实“行为规范”的难度,就必须更新教育思想,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就是说,行为的培养,有时可以采取从提高学生政治与道德的认识开始,如根据教材系统讲授;有时可以从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入手,如适时开展感恩教育;有时则可以采取强化方式,如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等;而我认为可以从磨练学生意志、训练学生习惯做起,并将它作为学校落实“行为规范”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常抓不懈。

综上所述,落实“行为规范”在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占据重要地位,而开展习惯养成教育与落实“行为规范”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乾坤”(高尔基语)。这里讲的习惯,是由于一个人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和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觉不自觉的行为定势。可见一个人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逐步形成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习惯形成的原因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不自觉,下意识地重复同一动作所致;另一种则是通过有意识地训练逐步形成。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通过有效培养和训练,使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克服不良习气,这一点,恐怕正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任务所在吧。

(一)强调养成教育在当前尤为重要

1.强调养成教育对生源状况不如人意的一所新建学校来说更显迫切。建校初期,大多择校无望的学生无奈地跨入了寄宿高中的大门,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文明道德、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健身习惯、言行举止等状况与学校的期望存在极大反差。这就需要学校动员各方面力量,综合不良习惯的现象表现,分析产生原因,运用各种方式开展教育训练工作,以为教学创造良好氛围。

2.强调养成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完成基础教育任务的需要。养成教育确属德育教育范畴,但它又包含着智商、体育等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面貌、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行为来表现的,而道德行为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习惯紧密相联系的。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健体习惯和卫生习惯,对中学生来说将受益终生。所以,我们要把养成教育作为落实“行为规范”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又不能把养成教育局限在只是为落实“行为规范”的权益之计上,而要把它提升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

至于说到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是完成基础教育的需要,这是因为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因此在高中阶段,更要重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这几个“学会”是和养成教育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只有真正抓好了养成教育,打基础的任务才能完成。

(二)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工作要素。

1、观念更新。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铸造新型师生关系是养成教育之基础。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的成才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为学生发展奠基”的教育价值观。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都有责任努力探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及养成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我们应该承认,在转型时期,一些传统观念在教育实际中还在起作用,只注重道德认识的说教时而还会出现,针对这一情况,首先要抓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工作,学校领导要带头转变观念。认真学习各种文件,阅读各种有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的书籍、报刊、资料,在全体教师中展开学习、讨论,让他们认识到现代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使学生的潜能得以释放,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2、行为训练。行为训练是为培养学生一定的行为习惯而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的方法。行为规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只有“反复抓、抓反复”,克服回生现象,才能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模式。如学生坐、立、行、走、读书和写字的姿势;乱扔纸屑、包装盒袋,随意倒弃饭馍汤菜;公寓区内大声喧哗等破坏环境造成浪费,影响他人的不良习惯,仅仅依靠教育者的说理、灌输,没有严格的行为训练,是很难达到目的的。进行行为训练不能单纯地停在机械训练动作的层次上,还要辅之以讲明道理、提出要求、具体指导、动作示范和督促检查,讲究行为训练的系统性。进行行为训练要讲究层次性,应将一项或一类行为按照实情分为几个步骤,制订具体可行的训练计划,层层推进,螺旋式上升,切忌急躁冒进,拔苗助长。进行行为训练还要讲究整体性,学校教育内部的各种力量要协调一致,家庭要密切配合,有关部门也应采取有关措施。只有形成整体化、立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收到实效。

3、制度约束。制度约束指通过执行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受到锻炼。依据学生活动的时空情况,可相应制订和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班级集体约定、家庭公约和社会行为规范等。各种规章制度要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切忌假、大、空,要力求具体、明确和可行,要善于抓住某段时期学生行为存在的共同问题,提出相应的要求。如学生沉湎于网吧,背地里抽烟,学校制订出对出入网吧等场所有一定限制的规定,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及时进行批评和惩戒。制度约束的成败关键在于制“法”科学,执“法”严格,违“法”追究。只有长期持久地执行制度,学生才会不断矫正错误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依据正确行为导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讨论辨析。许多情况下,由于受种种错误认识的影响或在业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惯性作用下,学生往往还不能认识到自身行为存在的问题,这个思想观念问题没有解决,将大大降低行为规范教育的作用。比如学生好吃零食,常被认为是个人饮食习惯问题,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尽管通过说理谈话,制度约束,都不能起到根本作用。这时,老师可利用班会开展讨论,摆事实,讲道理,通过正反双方辩论和老师正确引导,最终使学生明白好吃零食是一种不良生活习惯。当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个道理时,这种不良行为就有望矫正和戒除了。事实上,很多道德问题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往往过于片面、主观。而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讨论辨析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判断、思考和选择合适的、最佳的道德观念或行为,这是其它德育方法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方法类型。讨论辨析时,教育者应注意选取恰当的讨论主题,适时引导讨论的发展方向,防止跑题、走题,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

5、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榜样示范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优秀学生的榜样效应以及英模的楷模激励。如教育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可讲述邱少云的事迹,再如展示学生中涌现出来的遵守行为规范的先进个人的事迹,可使广大学生“学有先进,赶有目标”。此外,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也不可低估,身教重于言教是长期以来教育实践所得出的至理名言,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朝夕相处,再加上教育者的威信影响,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很容易成为受教育者模仿的对象,因此,教育者要时时处处注重言行、举止、仪态,使之起良好示范作用。

6、情感陶冶。情感陶冶是指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的方法。在行为规范教育中,情感陶冶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情感陶冶主要有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两种。环境陶冶指通过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很难想象,在一个脏乱差和充斥污言秽语的环境中,学生能形成文明行为的习惯;而在一个整洁、优雅、文明的氛围中,这种隐性教育环境本身对学生就存在一种导向和约束作用。

由于学校历史、教师阅历、学生来源不同,所以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手段和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也不尽相同,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把《中小学生守则》贯彻好,把“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落到实处。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形式,只要我们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一切从本校实际出发,潜心研究、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开展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深入持久地坚持下去,那么,学校的德育工作将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学校风气定会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最终也会结出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