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联达含量是什么意思: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43:16

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标纲解读

(一)标纲内容

(1)课程标准

1.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4.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高考大纲

阅读文学类文本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表现力重在艺术性。 

  (2)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分析解读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江苏省2008年的《考试说明》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其中现代文阅读的大阅读专门选择了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一术语。文学类文本阅读即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重要表现手法。由于诗歌在诗歌鉴赏部分会有考查,因此,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指散文、小说、戏剧的阅读鉴赏,分为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和探究(F)四个能力层级。这里有三个突出的能力考查点需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一是强调语文审美能力的考查,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八个考点中,几乎每一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检测,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之后才能够进行正确的解读分析与鉴赏评价。二是对语文探究能力的考查,强化了探究能力,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由此可见,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在能力上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命题规律

1.从试题选材上看,注重当代散文,兼顾现代散文和古典小说。

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以当代散文为主,兼顾现代散文和古典小说,2007年有16份试卷选中国当代散文,只有湖南卷选了鲁迅的现代散文《忆刘半农君》,全国选了茅盾的《海南杂忆》,海南、宁夏卷选考题中选了《〈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的章节,这在进一步拓宽选材的渠道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2.从能力考查上看,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2007年广东卷《泥泞》的第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就是考查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2007年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的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你的看法。” 就是要求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施行新课标以来提出的一项新的能力。

3.从选文表达形式上看,注重名家名篇,文情并茂,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考试题所选作品一类是写人叙事散文,如2007年北京卷的《湿湿的思念》,湖北卷的《日月行色》等等;一类是状物抒情散文,如2007年江苏卷的《麦天》,重庆卷的《告别三峡》等等;还有一类是议论随笔性的文章,即议论性散文,如2007年上海卷的《重西湖》,全国卷的《海南杂忆》等等。这些文章,底蕴深厚,有助于引导学生研读名家名篇,也有助于引导高中的语文教学。

4.从题量和分值上看,试题稳定之中有微调。

2007年绝大多数试卷,无论题量还是分值都保持了稳定性,题型变化的试卷有江西卷,恢复了五选二的多选题,浙江卷取消了五选二的多选题,题量和分值减少的有广东卷,由原来的4题21分减少到3题15分。山东卷由原来的4题21分,减少到4题18分,试题稳定之中有微调,试卷的总体趋势是简化结构,优化组合,减少客观题量和分值,增加主观表述题的题量和分值。

命题趋势

高考每年必考的文学作品类文章的阅读,散文依然是重头戏,散文主要集中在生活感悟类文化感悟类两大类型。其中又以生活感悟类散文为主题。这里所说的生活即是日常的生活细节,感悟即为对生活中包含哲理的体会。这种理性和感性结合的文章比较接近考生的阅读能力的实际情况。而文化类散文又以它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气息见长,也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鉴于此,我们对2009年高考文学作品的考查可以做出如下预测:

(1)从选材上看,偏重于文学作品中的优美散文。字数一般控制在1100字左右。所选材料大多抒发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热爱和赞美之情,感悟对生活、社会的体验,展示作者对追求人生真谛、感悟生命光彩、关注社会生活的情怀。所选材料既有丰富的文学性,又有极好的教育性,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2)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命题已加大了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探究能力的考查。这一类题型的分值在这一两年的高考试卷中有明显增加。

(3)试题将更加主观化。不少省市高考试卷的现代文阅读取消了多项选择题,开始向上海卷题型过渡。即由原来的简答题+选择题的形式转向简答题的形式。原来文学作品阅读多项选择的位置,现在大多数省市换成了主观题,有的甚至换成了小作文式题目。像2006年湖南卷的现代文阅读分值达到27分,这是高考命题的趋势和走向,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高度关注。

(4)小说的阅读有加大分量的趋势。小说在高中教材中所占的分量较大,又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文体,文学作品的灵活性也更加突出和显现。近年来小说阅读题在高考中出现过多次,如,2005年有湖南卷的《贝多芬:一个巨人》,2006年有上海春季卷的《幸福的篮子》和浙江卷《平面的生活》,2007年上海春季高考题的《父爱无价》,2007年海南、宁夏卷的《林冲见差拨》,我们在复习时应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2009年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将会打破散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多元化发展,短篇哲理小说、戏剧文学作品选段等,都有进入文学作品类阅读试题的可能。这两类文体的试题设计角度、难度系数及分值一般保持相对稳定,文学成分、考生的创新思维成分有逐渐加强的趋势。因此,我们在复习文学作品阅读时对这两个文体不可掉以轻心。

突破方法

一、考点阐释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阅读时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段内各句群之间的层次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文章、把握好文章的行文思路,进而对文章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分析作品结构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概括段意入手,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把握文章的主旨。因为文章结构的安排、行文思路的形成是受文章主旨制约的。

(2)注意文意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部分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或总结的作用,明确了它们与前后文的关系,就能把握其基本思路。

(3)注意文中的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照应有文章内容与标题照应,各部分之间的照应,某些词语的前后照应等形式。一旦把握了文章的过渡与照应,文章的整体思路也就容易把握了。

(4)善于捕捉文中的连接性词语或标志性语句。这些标志包括:文章中的一些关联词,它们可以清楚地显示作者的思维路径;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等,它们可以提示文章的写作对象与内容以及文章的情感基调等,往往能揭示文章的层次;总领、过渡、总结性的语句或语段等,它们在全篇中或是纽结全篇、连通文意,或是点明文段要意。明确了这些语句,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就会变得清晰明了。

分析文章结构用语:(1)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2)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3)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4)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合的能力。概括含义一是归拢并使之有条理,二是概括具体内容。归纳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将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和概括,并按一定的条理表述出来。

例1:2007年广东卷《泥泞》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这一题考查考生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作品结构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不仅要弄懂文章开头写的内容,更要在理解结构的基础上认识开头对雪的描写。因此答案为:

突出了雪的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写到热爱泥泞)。

例2:2007年江苏卷《麦天》第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这一题也是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写作思路的能力。答题时要对全文综合分析,逐层深入,方可得出答案。答案为: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散文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广阔,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想象和联想,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方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说,散文的表现手法,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

本考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设题:(1)作品浓烈的情感分析。(2)作品如何进行真实自然富于美感的抒写。(3)作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4)运用手法的效果怎样。

例3:2007年江苏卷《麦天》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此题就是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这句话是关于麦收的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要注意分析鉴赏其作用。答案为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例4:2007年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第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文章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第一问要从第一段看,这里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第二问要从全文着眼,从情节发展入手来回答。因此,答案为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

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欣赏表达技巧用语:托物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景抒情,直抒胸臆,情因景生,景因情异,景语皆情语,情溢于注。

表现手法用语:比兴手法、铺陈排比、联想丰富、想象奇特、浪漫色彩、写实手法、直言其事、正反对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寄寓寄托、衬托 烘托、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所谓重要语句精彩的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通常有以下几种语句: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能帮助考生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句子的结构,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与文句对应的解说句,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来理解把握;有时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就是要善于分析这一类语句在文中的修辞作用,分析它们在文中的表现力。

例5:2007年江苏卷《麦天》第17题: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滋味的理解。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这两个词语出现在文章最后一段,理解这两个词语要从全文内容和文章主旨方面综合考虑。春天的忙碌在文中主要指春收的辛劳,喜悦指丰收之后的感受。紧张过后是闲散,麦稍黄,女看娘以及麦收后的追节一种亲情弥漫其间。因此答案为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例6:2007年全国卷《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本题也是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1)句中要考虑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两者的含义。(2)句中要抓住玲珑剔透”“摔打来考虑。答案为(1)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的坚强。(2)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比不上大西北更能让人经受历练和磨难意志。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通常是指具体的人,有时也指文章中所描写的具体的物。欣赏散文的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形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关于人物形象,要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去把握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关于物象,可以是作者所描写的一个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指作者通过一组景物的描写所创造的一种意境。在鉴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作者描写的角度的变化、作者所运用的描写手法、所写之物的特点以及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情感。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

例7:2007年全国卷《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4题:文中刻画的左公柳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这一题是考查对文中形象的鉴赏,关于左公柳主要在第三段,突出了一株老柳的形象。第四段突出了民勤人向命运抗争的精神,关于作者的用意要考虑本文的写作目的。答案为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

例8:2007年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第13题: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这一题也是考查对文中形象的鉴赏能力,对差拨的形象分析,可以通过文中相关的语言、细节描写,注意人物的性格发展变化。答案为:第一问: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第二问:对比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散文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因此,在鉴赏散文作品时要善于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趋向进行客观分析、辩证分析,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存在的不当之处。

例9:2006年山东卷第19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这一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形象的评价,此类题目极具开放性,答案不求一致,考生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开放性试题是有字数要求的,在评分标准中语言一般也要占到一定的分数,如何在规定的字数内按要求规范答题呢?一是观点明确,要点齐全。一般来说最好能在开头用一句话表述出自己的观点,切忌冗长拖沓。在表述中要点都要答到,不要有遗漏。二是结构清晰,语言规范。回答开放性试题其实就像在写一篇小作文,清晰的结构往往能更好地表述清自己的观点。行文的结构一般来说由以下三部分组成: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答案为苏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诗、词、赋、散文、文论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他以理入诗,写了不少妙趣横生的哲理诗;他扩大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境界,以雄壮豪迈而见长,开创了北宋的豪放词派。《题西林壁》《赤壁怀古》《赤壁赋》《石钟山记》等作品是古代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民传颂,尤其是在险恶的仕途上他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旷达的对待一切,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一般可分为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从不同的角度随着读者视角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例10:2007年广东卷《泥泞》第17题: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本题考查考生品味重要句子和赏析作品丰富内涵的能力。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中热爱泥泞带来的北方山村的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转入到对俄罗斯这一民族历史的反思,以及使人联想到在北方城市感受到的泥泞与历史上让人警醒的泥泞。答题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理解语句的含义。答案为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使人自然想起土地的广博与祖国的含义。

例11:2007年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第14题: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这一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对这句话的理解要要放在全文的语境中,注意”“陪着笑脸等词语的丰富含义。答案为第一问:两种身份:教头身份。配军身份。第二问:四种性格和心理:谨慎小心。沉着冷静。隐忍顺从。顾及颜面。

(2)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经典,往往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需要进行超越性的、深层次的解读。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作家的情感,不是纯粹个人化的情感,它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甚至通向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文学作品所隐含的作家博大深沉的世界,非常值得教师引导考生去加以探索。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体现了新课标教学对探究能力的重视和关切。

例12:2007年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期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你的看法。本题考查探究作品的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是施行新可标以来提出的一项新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结合阅读文本进行探究。由第三段可知,用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是不可取的,那样会失去尊严与自信。因此答案可概括为: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例13:2007全国卷《海南杂忆》16题: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含泪微笑式的,为什么?这一题考查作品对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结合文意可知,美产是指天南星,似乎是赞美,却是反讽,即含泪微笑。答案为天南星本是一种草药,当地老百姓无以为生,拿它充饥,情状悲惨。王佐似乎赞美了天南星是海南独有的美产,但实际上是对搜刮百姓行为的反讽。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本考点考查的是考生在阅读鉴赏作品时,能否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探究创新能力。

例14:2006年湖南卷《在山阴道上》第20题: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也是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本题给考生提供了三个备选题目,考生可就其中任一题写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本题可供参考的赏析角度均为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别为谋篇布局”“联想的运用”“景物描写特色,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答案示例:(1)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联想,主要表现为三处:一是山川的壮美与我心中的巨人形象融合在一起;二是目睹孩子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脑中出现勇士的雕像;三是牧歌式的田园风光,使联想到鲁迅所想望的好的故事。三处联想都自然贴切,意绪贯通。三处联想层层推进,有力开拓和升华了文章主题。

(2)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无论是雄伟的钱塘江大桥、高大的六和塔,还是诗画般的田园风光,既是作者游程中所见之景,又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情景的交融与渗透生动地衬托出文章的精神内涵。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文中既有鲁迅塑像、鲁迅故居、三味书屋以及山川桥塔等作者眼中之景,也有勇士雕像和鲁迅笔下的好的故事等作者心中之景。虚实相生的运用,有效地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探究性试题的答题技巧:(1)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探究性题目无论怎么变化,都是围绕阅读材料中心而进行辐射的,因此,理解分析能力的高低是探究性题目回答好坏的关键。对原材料理解准确,就能进行类比、引申和拓展。许多考生不能全面地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认识方法,尤其不能上升到思想认识层面,该题回答就不准确,不能拿高分。(2)要注意审题,把题目看清楚。要思考题目问了几个问题,问题是针对主题还是表达技巧的,问题的思考有哪些角度,哪一种角度自己的理解要深入一些。(3)要有清晰的思路和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一是要注意有问必答,问什么答什么,怎样问怎样答。二是要先亮观点,再述理由;观点要清,叙述要明;考生回答往往在没有表明自己的观点时,就急于阐述举例。三是要阐述清楚,言简意赅。一般说来,以分条表述为宜。

二、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所以,对散文的考查已成为高考阅读的主打题目。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

第一步:总观全局——抓文脉

一般地说,以写人为主的文学作品,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的。

分散信息要整合,隐含信息要挖掘。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分散在文章的各个段落、层次,渗透在字里行间,有的比较直接、明显和集中,有的则比较分散或隐晦。因此考生必须综合考虑、整体把握、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做阅读主观题能抄原文答题是上策,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中策,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它需要掌握跟文学、写作相关的知识,才能顺利答题。

第二步:审清题干——明信息

审题意识薄弱,对题干要求要么理解不准确,要么把握不全面,不会分步作答。自觉对题目进行细察深思的意识,从中发现题干的隐含要求和角度暗示。能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角度,从而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减少无谓的失分。

1、看清题干要求,揣摩命题意图。 

命题者命题一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看清题干要求,才能揣摩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正确答题。例如:2006年浙江卷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1)四个动作分别指: 。

(2)秘密是指: 。(3)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是 。从题干中可知:本题是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第2问秘密是指?则明了命题者是欲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关键词语的理解,题干中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结合全文,理解则进一步明确了答题的方向,就是要结合全文的主旨谈作者使用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明确了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根据题目的内容很快就能找出回答本题应关注此句话所在的段落并紧扣全文主旨来理解,这样就会得出秘密是指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这样正确的答案了。 

2、品味题干中关键词,揣摩隐含信息。 

有的题干本身隐含着多方面的要求,必须挖掘出题干中隐含信息,才能找到答题的命脉。如2006年浙江卷19题第3问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很多考生只是就词解词,没有看到使用”“原因这两个关键词,没有挖掘出深层的东西,答题不全面或隔靴搔痒,没有答到点子上。 

第三步:定位扫描——找语境

找出答题的信息区域,筛选整合答题内容。命题者有的从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来命题。考生对所要概括的具体内容,一定要找准答题的信息区域,分析综合,准确全面地解答。 

例如:2006年浙江卷18题文章开头眼镜商说独眼龙。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商这样说的原因。如果考生注意到请联系全文对话部分一句,就能很快找到答题的区域,从文中对话的内容可见文中由我双眼的交替使用谈到了我所见的两个世界——一个平面世界,一个立体世界。那么就容易归纳出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的原因,应该是两点:一是我右眼近视,左眼远视,双眼不能同时使用;二是我看到的是二维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维的立体世界。 

又如2006年浙江卷第19题第一问四个动作分别是指?解答此题我们首先要找到题中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找出有关动作描写的语句,也就找到了答题的信息,从首先到本段结束,自然就会得出友好的伸手,恶意的握拳,微笑,伸出舌头做鬼脸正确答案。 

第四步:摘取关键——巧概括

尽量利用文本中的相关语句作答,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

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往往不是仅从原文就能找到贴切的答案,需要学生学会筛选,将重要的词语加以整合,需要对文本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第五步:准确表达——再润饰

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答案要么只会堆砌术语,过于笼统,大而化之,不会结合相关文段进行具体分析,做到有理有据;要么只会照搬原文词句,不会加以筛选整合;要么就局部而论局部,断章取义,不会结合上下文进行整体把握。很多考生失分都在表述上出了毛病,语句不通,语义不明,答非所问。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好的内容准确、精炼的表达出来,显得十分重要。 

(1)要善于利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万里。 

(2)紧扣题意,选好角度,选用恰当句式来回答。 答题时一定要从答的角度,将文中已知信息重新组合,变换恰当的句式来重组。 

(3)概括要点时,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尽量分条作答,看分答点,一般4分至少2点,6分至少3点,一定要分点陈述。

三、高考小说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1.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扣住故事的情节和文章中对人物具体生动的语言描写客观地进行分析。小说对人物的描写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概括介绍,也可以具体描绘;既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描写。对人物进行正面描写时常用的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二要注意通过对小说语言的把握和体味,理解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感情倾向。

在真正的艺术里,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的。林黛玉因多愁善感;唐·吉诃德善良的愚蠢、天真的癫狂;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些未曾接触却又似相识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们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时时扑面而来。文学典型就是这样没有国界,超越时空,焕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这一点直接影响评价人物时所用词语的褒贬性,即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是正面的,一般用褒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反面的,一般用贬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品中人物形象丰满,既有优点又有缺点,那就从两方面客观评价。 

2.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小说的情节通常包括四个方面: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写,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因此,在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依照一定的线索,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总结。

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官居高位。小说在前五回里,浓墨叙述了岳母娘子受辱带刀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大闹野猪林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等情节,展示了林冲一步一步地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一位逆来顺受的忠臣最终成为犯上作乱的英雄,其性格刻画运用的是情节推进法。

另外,要知道无论如何安排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 

3.体会、品味小说的语言

(1)由叙述语言确定小说的情感基调。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迅这样开始祥林嫂悲剧故事的讲述。这是一个肯定陈述句,叙述故事发生的背景这句话显得别扭、生硬,读起来拗口,听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实在的信息,但实际上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旧历的年底,不是辛亥革命后确定使用的公历的年底,从语义表层看,旧历的指称语义是传统的历史的毕竟最像,作为逻辑联系语,在这里具有强调的意味,联系作品和外部语境理解,它强调年终大典深深地浸淫着、厚厚地积淀着中国古老文化的传统和习俗,指向中国深邃复杂的历史背景。因其深厚,更加顽固;因其久远,牢如坚冰。鲁迅的这句话以违反规则的形式流露出沉重的忧思,给充满喜庆气象的现实世界蒙上了一层冷峭深沉的灰色,故事的情感的基调也因之悄然确定下来。

(2)由叙述语言揭示人物性格、社会主题。

《祝福》一开头便讲述到鲁四老爷。这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叙述者讲道: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过后说我胖了,说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这段叙述是平实的,叙述者介绍了鲁四的身份,通过其言行的概述,反映出人物的立场和政治态度。监生在清王朝是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的,可见鲁四并非货真价实的科班出身;讲理学暗示了人物维护封建道统,注重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大骂其新党更暴露了他维护封建统治的顽固政治立场。这段平实的叙述刻画出鲁四的形象特征,寓意深刻,言近旨远,辛辣地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4.感受、分析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自然环境描写交待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如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又有封建贞操观念等问题;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既有人心冷漠问题,又有社会事业落后问题。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上,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人挖掘社会历史内涵。社会环境一般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某种观念的载体,分析时应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祝福》中表现封建贞洁观念,主要是让鲁四老爷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表现迷信观念,主要是让柳妈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因此,在欣赏时,我们就得从鲁四老爷的话语中看到封建礼教,从柳妈的话语中看到迷信观念。只有这样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从中认识到作品所提出的社会问题。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由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四,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与分析能力。我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越深刻,对作品中所描写的社会环境的认识也就越深刻。阅读分析作品时,应该自觉地将作品描写的社会环境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加以比较,进而深刻认识作品中的社会环境。

5.归纳、领悟写作意图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结合文中相关的环境描写,归纳、分析小说的写作意图。尤其要注意小说的标题,因为小说的标题往往是小说的文眼。

无论叙述还是描写,运用特征性原则往往是文学形象传世的奥秘。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种关系等。其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独特,内在含义又极其深刻、丰富。契诃夫把打喷嚏一个细节生发为一篇名扬四海的小说,鲁迅用一个人血馒头总结了中华民族变革中的历史教训。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1、抑扬结合:,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2、点面结合:,就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加强点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就是较为全面的情况的概述,注意面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主题。点面结合则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

3、动静结合:,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绘;,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鸟的鸣唱反而把深山密林的那种寂静表现了出来,这就是动与静的艺术辩证关系。文学作品中可以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从而深刻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使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

4、情景交融:是作品表达出来的感情因素,是诗歌一项重要的内容;则是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在古代诗歌中,往往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而现代文学作品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的,通常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状物抒情等写法。

5、衬托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对比是正反对照,无主次之别。

6、伏笔照应: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所作的暗示。恰当地运用伏笔,可以使人物的出现或事件的发生显得自然、合理。照应,是指作品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地使用照应,能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脉络和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7、托物言志:是指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更为深刻的含义。恰当地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能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8、铺垫悬念:铺垫,就是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悬念是指文学作品在情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读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留在后面交代。

9、比喻象征:比喻打比方,就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恰当地运用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象征是指作者以某事物代表另外的事物而原来事物的特色仍然存在,或以某事物代表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形象,象征着革命前驱者的心理和感情;鲁迅笔下的过客形象,象征着上下求索,坚持前进的韧性战斗精神,是心理和心灵状态的形象化;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也具有象征意义。

10、借古讽今:是指在文学作品(尤其多见于古代诗歌)运用典故、史实等来讽喻、影射现实的写法。它能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不能明说或不方便明确说出的的对现实的不满或批评。

11、卒章显志 : 是指在文学作品的篇末结尾处才点出作品主题的一种写法。卒章显志手法的运用对作品能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

12、承上启下 :指作者为了使作品行文流畅,特意在作品中运用一些既能紧承上文文意,又能启示下文内容的过渡语句或段落的方法。

13、想象联想:指作者由此及彼将相似的两件事物放在一起想象。

(五)散文常用的写作技巧

1、叙述,是对人物经历、事件发展、情景转换等作的一种述说和交待。主要用于叙述时间中的事物发展和空间中的事物状态。

叙述的人称。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三种形式。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第二人称用的形式与叙述对象对话,把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第三人称使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反映的生活面更广阔。

叙述的方法。顺叙: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埋下伏笔,以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插叙:可以造成叙述时空的一种纵深感。补叙:可以对情节的发展起到直接推动作用,产生强烈戏剧效果。

2、描写,是把某一对象的状貌、情态,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给读者。它是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描写的对象

人物描写的对象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肖像描写。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因为人物的外部特征总是同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相联系的。

动作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手法。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可以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

语言描写。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要与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场合吻合。

心理描写。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有时也可以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肖像、动作、语言、所处环境及遭遇等来进行折射。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可以用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主题,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人物性格描写的一个延伸。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它是叙事性文章的最小的描写单位。它把事物最细微、最本质的情状特点,鲜明逼真地呈现出来。

场面描写。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通过场面中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的方法

白描和工笔。白描指使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工笔指用细腻入微、工整细密的笔触,对人物和环境进行精雕细琢的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是对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等作正面、直接的刻画,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烘托。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是对所描写的对象不作直接的刻画,而是借助于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主观描写所描写的人物和事物往往是作者情感世界的一种观照和折射,渗透着作者主观上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绪。客观描写,是客观、具体地描写事物的本来形态状貌,不带有作者情感色彩的笔法。

3、抒情: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即不借助于媒介而直接抒发感情。常用于抒发强烈、直露的情感。

间接抒情。

寓情于事。通过对具体人物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情感。这种对往事的回忆、对经历、体验的叙说,往往会引起感情的波澜,因事而动情,在叙述的字里行间蕴含深沉的感情。如2004年全国卷《痛哭和珍》就把对刘和珍的思念和赞美蕴藏在对事件的记述中。

寓情于景。以眼前的景物为媒介,或者通过对某种象征性事物的描绘,来寄予和抒发情感,以情染景,情景交融。如2004年湖南《翡冷翠山居闲话》,把对人生的感悟放大对山居的描写中。

寓情于理。作者把情感寄寓在某种道理之中,或渗透于通过事物叙述、描写所体现出来的某种情理之中,既是议论也是抒情,情理交融。如全国卷《快乐的死亡》,运用类比的手法把作者的不出作品与人的死亡对比,写出对作家的忠告。

二、关于小说

(一)小说概述:

从本质上看,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是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抓住小说的三要素,理解小说所描述的环境、情节和人物;填补小说虚构世界的空白,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进行理性思考分析,作出审美判断。除三个要素外,要强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要从整体上把握一篇小说的特点,如欣赏人物形象,不仅要注意人物本身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还要注意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看看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人物的性格,同时也要注意从故事情节、矛盾冲突的发展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看看人物性格是怎样逐步发展的,注意与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自身逻辑不相背离,这样的解读才合情合理。

(二)小说的阅读与鉴赏 

  小说的阅读、鉴赏可从以下四个层次入手:

1、知识层次。结合文本的学习积累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如:小说的类型,小说的类别,小说的作者、题材、流派风格,小说的要素,小说的描写”“线索”“环境”“细节”“铺垫”“伏笔”“照应”“悬念”“误会等等。如《警察与赞美诗》要求理解情节”“结构,《荷花淀》要求理解描写,《林黛玉进贾府》要求理解环境等等。 

  这些术语,是考生鉴赏的钥匙,一定要准确而全面地理解。比如描写,就要知道大体分为五种: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场面描写。他们分别有相应的作用,归根结底是要让读者明白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再如线索,往往分为明线和暗线,前者是具体的人、事或物;后者多为抽象的情感或潜在的关系等。运用这些术语去理解分析小说,才能达到鉴赏的要求。 

  2、理解层次。从小说阅读出发培养理解能力。如:内容层次,结构特点,情节发展步骤,小说的要素在文中的体现,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语言的品析及关键词句的含义,以及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把握小说的主题等。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对作品进行理解、鉴赏: 

  (1)《林黛玉进贾府》对话描写赏析 

  (2)《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妇女群像 

  (3)《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白描笔法 

(4)《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心理描写

  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全面地理解一篇文章了。 

  3、欣赏层次。培养具体分析作品情节结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表现方法、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等方面的文学审美能力。如: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注意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欣赏小说的语言,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以及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欣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注意描写手法与表现手法,注意精彩细节的欣赏以及欣赏小说的结构手法与特点等等。

  4、探究层次。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研读小说的能力。如:深入理解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作品的情感与思想的蕴涵及其社会价值;从创新性、独特性、多样性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多角度地多元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或人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