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广播电压等级:【动物】性反转:母鸡能打鸣,公鸡会下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06:52

母鸡能打鸣公鸡会下蛋是真的吗?

  
  
  在我们一贯的认识中,母鸡是负责下蛋的,公鸡是以打鸣为己任的。但如果你发现,它们突然彼此交换了技能,可不要觉得世界观被颠覆了,那只不过是动物中的“性反转”现象而已。
  
  赵本山春晚小品中的一句“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红透了大江南北,高考生物卷也出现过母鸡变为公鸡,与正常母鸡交配求后代性别比例的题,而某大叔或大妈家的“母鸡变公鸡了!”的新闻更是时常见诸报端。母鸡打鸣,公鸡下蛋,这种事情,究竟是怎样的状况?
  
  要弄清楚公鸡母鸡性别转换的事情,首先得对它们的性别做一个清晰的界定。
  
  性别,指的是雌雄两性的区别。众所周知,高等动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人类有一对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大多数动物也遵循XY性别决定规律;而在一些蛾、蝶、蜥蜴、蟾蜍和鸟类身上,则是ZW染色体决定性别,雄性为ZZ,雌性为ZW。
  
  但上述的性别定义其实只是“染色体性别”,指“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别”,除此之外还有“生殖腺性别”和“表型性别”两种概念。生殖腺性别是两性生殖器官的区别,如女性体内有卵巢和子宫,男性则有睾丸和附睾等;而表型性别指雌雄之间的次级性征和调节性行为的神经结构方面的差别,如女性隆起的乳房和男性的喉结、胡须。
  
  【判断性别?先看是要以染色体区别为依据,还是要强调两性生殖腺和表型上的区别。】
  
  绝大多数个体的生殖腺性别和表型性别都是由染色体性别控制的,但在“母鸡变公鸡”的案例中,则出现了染色体性别不变,生殖腺性别和表型性别反转的情况。变成公鸡的母鸡其染色体依然是ZW,但体内长出了睾丸,分泌雄激素,从而开始停止生蛋、长出鸡冠和长尾羽、打鸣甚至具备使其它母鸡受精的生理功能。
  
  其实,“母鸡变公鸡”这样的变性行为可并不只是鸡的专利。
  
  在自然界中,这种有功能的雄性或雌性个体转变成有功能的反向性别个体的现象叫做“性反转”。性反转只发生在生殖腺性别水平以及由此引起的表型性征的变化,而不涉及染色体性别。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只能朝向性染色体所决定的性别发育,因此至今未在哺乳类中发现过具有功能的性反转。但在鱼类、两栖类等中,则可出现有功能的性反转。
  
  引起性反转的因素很多,如动物的生理状态、外界环境以及激素处理等。一些鱼类,比如黄鳝,可在正常情况下出现雌雄同体以及自发性反转,雌雄同体的个体具有两个类型的性器官,其发育可先后交替,即“先雄后雌”或“先雌后雄”。
  
  环境因子也可诱导性反转,去掉一群鱼中的雄鱼,能促使部分雌鱼变成雄鱼并产生正常的精子;生活在澳大利亚沙漠中的鬃狮蜥的胚胎能在高温环境下改变性别,由雄性摇身一变成为雌性。
  
  【黄鳝从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时都是雌性,生殖腺为卵巢,产卵后卵巢逐渐变为精巢,变为雄性个体。而变性的鬃狮蜥虽然具有雌性器官,但从基因上来说它仍然是雄性。】
  
  母鸡打鸣容易,公鸡下蛋可难
  
  母鸡变公鸡的新闻常有耳闻,但在自然条件下,公鸡变母鸡就要罕见得多了。
  
  这是因为只有雌鸟才存在生殖系统发育不对称的现象。鸟类胚胎的生殖腺来自于生殖嵴,生殖导管则来自于苗勒氏管和沃夫氏管。在雌性中,左侧性腺和苗勒氏管发育成具有功能的卵巢和输卵管,而右侧保持原基状态,这是为了保持体重利于飞行而进化出来的。在雄性中,性腺和沃夫氏管则发育成对称的、双侧生殖系统,而苗勒氏管退化。
  
  鸟类的性别虽然最初由性染色体决定,但性别的分化则在孵化阶段中受性激素所控制。正常情况下ZW胚胎的雌性生殖腺优先发育并分泌激素,是这些激素促使雌性特征发育,同时抑制雄性生殖腺的发育;ZZ胚胎则相反。因此如果在孵化的早期阶段,用雌激素处理鸡胚,可引起雄性胚胎出现不同程度的雌性发育。
  
  【在部分地区,有“母鸡打鸣,家有不幸”的说法,所以想做花木兰,还得冒被宰杀的风险……】
  
  由于成年母鸡体内只有左侧的卵巢输卵管发育,一旦它在外界刺激下病变损坏,则不再能产生足够的激素,这时右侧未分化的生殖系统原基不再受到激素的抑制,便发育为睾丸,母鸡从而变成能生育的公鸡,就出现了“牝鸡司晨”的情况。
  
  事实上,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都可能意识到,在自然状态下,与公鸡要做女娇娥相比,母鸡变身男儿郎,那可真是容易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