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防火单位:童年的故事:正月十六拾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56:43
童年的故事:正月十六拾灯2011-04-27 -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小的时候喜欢拾一些东西也是与当时家庭条件不有很大关系。当然,在那个年代多数家庭都不富裕,大人们累死累活也就勉强能够糊口,更能满足小孩子们一些诸如糖果、冰棍、糖棍之类的一些小小奢望,多数时候还得帮助家里干一些杂活,比如打草喂猪、搂草烧火等,有些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小喜好就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当时小孩子自给自足的渠道很少,大致有三:一是拾破烂东西以物换物,也就是和挑担或推小车的“货郞挑子”换一些皮筋、糖豆之类的小玩意;二是夏天的时候找“知了鬼”(蝉未蜕皮之前)卖了换钱;三就是能拾则拾了。拾灯就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喜欢去拾灯呢,这还得从上晚自习说起。我们那时候小学四五年级得上晚自习(从那年开始、那年结束已无从考证),只记比我们大些的学生上晚自习的时候村里还没有电,每个人得捎个小油灯,等到我上四五年级时农村刚扯上电,但当时供电不稳定经常停电,也得准备一个小油灯,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就用上了蜡烛,我们就非常羡慕,但买不起太费钱了,于是我们就想到了一个好的办法,就是正月十六的时候去拾灯。
   
    拾灯是怎么回事呢?在我们那里农村正月十五有送灯的风俗,就是用面团、萝卜之类做一些灯放在家里、送到祖先墓地或河边、汪边、井边等地方去,让各处神灵数一数一年来的收入钱数。当时,随着经济发展的放开搞活,人们的商品经注意识不断增强,正月十五过节送灯也就成了一个不错的小商机,一些小企业就抓住这个商机生产一些灯烛之类的节日用小商品,送灯也出现了用蜡烛的新方式,烛灯就是挺短的一个小蜡头,一包十个、二十个买来后插在萝卜块里或直接放在地上,比较省力价格也不是很贵,村里有些户就用这类灯了。有些人家也买些一整根的放在自己的认为重要的地方,如祖先墓地等。由于一些灯是送在野外,而正月天里大风天较多,于是就有一些蜡灯没烧完就被吹灭了。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拾蜡灯的好机会。拾灯不同于拾鞭炮,外边的灯送的分散,而且多数在一些墓地边,小孩子胆小不敢晚上去拾,再说一黑灯瞎火的也不容易拾,灯没熄的时候也不能去拿,因为大人说了那样会违忌讳的,所以最好的时机就是第二天早晨。
   
    于是,正月十六一大早,一些喜欢拾灯的孩子就早早起来,提个袋子漫坡拉地的到处寻找。当然,拾灯不光是拾蜡灯头,也拾一些萝卜灯,因为大人们有吩咐,拾回萝卜灯来可以喂免子,这也算是副产品吧,当然能拾到一些象拾鞭炮一样的副产品,但必须得幸运。拾回蜡灯头后有些长的可以直接用,一些太短的头就不能用了,必须重新加工后再利用。怎样加工呢?我们自有办法,那就是找个钱盒子,放在炉子上,然后把蜡头放在里边熔化后再放一根粗棉线当灯芯,冷却后再倒出来,这样土制的蜡烛就完成了,晚自习的时候就可以用了。再一种方法就是直接找一个盛蛤蜊油的空铁盒子,放上蜡头点燃后,边烧边往里放蜡头,随用随放也很方便。当然,拾蜡灯做蜡灯并不是为了给家里省多少煤油,而是主要为自己找乐子,玩火应该是小孩子的一种普遍爱好吧,这也是在那个工业玩具极少的时代小孩子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吧。《经典文章》提醒您:文章摘自《童年的故事:正月十六拾灯》,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