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文字聊天室:战后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21:06:31

1、埃维昂协议

又称阿法协议,即由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协议。1962318日,有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和法国政府的代表在法国东部埃维昂城签订。1830年,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1905年,阿尔及利亚全境沦为法国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人民为了摆脱法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斗争。195411月至19623月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的领导下,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7年半艰苦的武装斗争,终于迫使法国同意谈判,以结束阿尔及利亚战争。196237-18日双方在埃维昂经过几轮谈判,签署法阿协议的总声明,惯称埃维昂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有:自196231912时起,在阿尔及利亚全境结束军事行动,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人民有权行使自决权,成立一个独立和主权国家,承认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为“合法新政治组织”;3-6个月之内,举行公民投票,决定阿尔及利亚是否独立;在此之前的过渡时期,阿尔及利亚的行政管理权移交给临时行政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由双方政府同意的阿尔及利亚人和法国人担任;法国3年内分批从阿尔及利亚撤出全部军队,但保留米尔斯克比尔的海军基地,租借期15年,同时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其他军事基地。协议中还列有双方实行经济和文化合作的方案,法国承担向阿尔及利亚提供为期3年的经济援助,后者同意仍留在法郎区内。法国公司保持在阿尔及利亚的石油租借权,并可以优先取得新租借地。同年73日,阿尔及利亚进行自决公民投票后宣布正式独立,结束法国在阿尔及利亚133年的殖民统治。

2、艾森豪威尔主义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冷战时期提出的一项对外政策。50年代,在中东和北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东的影响,艾森豪威尔于195715日正式向国会提交一份关于中东问题的特别咨文。其中心思想是“中东出现的真空必须在俄国人近来之前由美国来填补”,要求国会授权他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37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39日由艾森豪威尔签署生效。决议宣称:保持中东地区国家的独立和完整关系到美国的重大利益,授权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这些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19587月,根据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出兵黎巴嫩,干预该国国内事务。

3、巴鲁克计划

由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美国代表伯纳德·巴鲁克于1946614日提出的一项计划,亦称为原子能管制计划。其主要内容是:设立原子能发展总署,作为国际原子能监督机构,管制原子能的发展和利用,甚至包括原料生产,任何利用裂变材料来发展原子弹的违反管制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制裁;该机构可以派遣代表到各国“观察”,以确保有效的管制;该机构不受大国一致原则的约束,联合国常任理事会无否决权;在机构确立有效管制后,停止核武器生产,并销毁一切现存核武器。同年1230日,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表示同意该计划。由于这一计划要求先建立有效的管制,然后处置现存核武器,所以并不能确保销毁现存核武器,这势必有利于美国保持核垄断地位。这是巴鲁克计划的目的和实质内容。为此,苏联在1946618日提出反建议,要求首先缔结一个国际公约,缔约国首先应承诺在任何情况下不得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义务,然后在公约生效后3个月内,销毁现存的一切核武器。但美国在同年71日在比基尼岛进行了战后第一次核试验,表明美国对该计划并无诚意。

4、超越遏制战略

美国总统布什制定的新的对苏政策。1989512日,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农业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提出其政府经过三个多月的回顾和审议所制定的新的对苏政策。布什称之为“超越遏制”战略,宣称它是“美国战后对苏政策的彻底改变”,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将进行哲学思想的变革”。“超越遏制”的主旨是积极同苏联发展关系,加强美苏合作,促使苏联逐渐实现“自由化”,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超越遏制是鉴于国际格局发生新变化而作出的政策调整。布什上台伊始,即指定其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罗伯特·盖茨组织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专家成立专门小组,就美国对苏政策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评估。布什正是根据该小组提交的《对苏政策审查的报告》而宣布“超越遏制”战略的。这一战略强调,今后美国和北约组织对苏政策的主要重点将转向更多地同苏联的公开性和经济改革打交道。在对苏保持警惕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形势的缓和,发挥美国的相对优势,抓住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所提供的历史机会,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手段,特别是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用“和平演变”的方式,最终改变苏联制度的基础,使苏联同过去的政策彻底决裂。对苏联国内,促使其实现政治多元化和经济自由化;对外,要使苏联采取不干涉主义,重新回到世界秩序中来,成为国际体系中的正式成员。要使苏联的这种变化不受苏联某一个人的观点、权力和在位时间长短的影响,能长期巩固下来。

5、大规模报复战略

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的一种军事战略。侵朝战争的失败使美国政府意识到自身力量的局限性,要在世界各地维持庞大的地面部队在经济上力不从心。1953年艾森豪威尔担任美国总统不久即着手制定“大规模报复战略”。1954112日,国务卿杜勒斯发表演说,公开而详尽地对大规模报复战略进行阐述。他宣称,美国目前的基本决定主要依靠一支庞大的报复力量,它能够用我们选择的武器与我们选择的地方马上进行报复。这一战略主要把赌注押在核武器上,主张削减常规兵力,重点扩充导弹核力量和战略空军,在外交上提出要执行比杜鲁门的遏制政策更有利、更主动的“解放”政策,即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出来。该战略建立在美国具有核垄断和核优势基础之上。随着核垄断地位的丧失和苏联核力量的迅速增长,美国自己也被置于核武器的威胁之下。60年代初,该战略为“灵活反应战略”所取代。

战后国关史名词解释(四)

6、卡特主义

美国总统卡特19801月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一项对海湾地区的政策声明。鉴于苏联军队于197912月侵入阿富汗,卡特在这份咨文中警告苏联不要利用伊朗和阿富汗的动乱作为借口,谋求实现苏联长期以来企图获得一个温水港的目标。他声称:“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这一声明被称作卡特主义。它是对尼克松主义以来美国推行避免卷入局部的地区性冲突政策的一种修正。19911月爆发的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与伊拉克之间的海湾战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卡特主义”的延伸。

7、里根主义

美国总统里根1986年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纲领。1986314日,在题为《自由、地区安全与全球和平》的外交咨文中,里根修正以往美国提供援助以是否反共为标准的做法,提出反对任何形式(不管它来自左的还是右的)暴政的政策。里根认为,苏联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已陷入困境,第三世界的局势发展对美国有利。美国应采取对苏联强硬政策,“以低烈度的战争”方式支持亲苏国家中的反政府武装活动,甚至可以采取军事行动直接介入反政府活动不明显的亲苏国家,支持那里的“自由战士”,以便将苏联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所取得的政治和军事进展“有限地推回去”。对于第三世界中的亲美“独裁政府”,要施加影响,促其实行“民主化”改革,避免因内部动乱而为苏联所用。里根主义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的典型表现,其目标是要在苏联力量衰弱的形势下,与其争夺第三世界。在此项对外政策纲领提出前后,美国促海地独裁者杜瓦利埃和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垮台的做法,以及对利比亚总统卡扎菲的空袭,可以看作是里根主义的实施。

8、灵活反应战略

美国在60年代推行的军事战略。1959年由美国前陆军参谋长马克斯韦尔·泰勒上将倡导,60年代初为肯尼迪政府采纳。由于核垄断地位的丧失,艾森豪威尔政府奉行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对美国造成“瘫痪性影响”。1961年肯尼迪政府上台后制定“灵活反应战略”,抛弃大规模报复战略中片面依赖核武器的观念,规定应当建立多样化的军事力量,即在发展核武器和导弹的时,加强常规兵力,增加在常规战争中使用的空军和海军力量,扩充陆军,以便能打各种类型的战争,包括常规战争、核战争、特种战争、局部战争和世界战争,它以常规战争作为到处挥舞的“剑”,以核力量为“盾”,打算以足够的非核部队同时在欧洲和亚洲分别同苏联和中国打两场大战,并在其他地方对付规模不大的、称为“半个战争”的紧急情况。这就是所谓的“两个半战争”。为了修改灵活反应战略,1965年约翰逊政府提出“逐步升级战略”,它是灵活反应战略的具体化。美国侵越战争的失败,宣告灵活反应战略以及逐步升级战略的破产。

9、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195198日日本与美国在旧金山美国陆军第六军司令部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1952428日生效。该条约由前言和3条正文组成。主要内容有:日本承认美国在日本驻扎陆、海、空军;驻日美军为维护远东和平与安全和保障日本的安全,应日本政府的请求,可用武力镇压内乱和暴动,以及对付外来的武力攻击;美军驻扎日本的条件照日美两国间的行政协定规定。此条约不仅构成规定日本从属美国的法律依据,而且使美国可以在日本几乎无限制地设立、扩大和使用军事基地。其后,日美为加强两国间的军事同盟,从1958年起,就修改条约问题进行谈判,并于1960年签订《新安保条约》。新条约与旧条约相比,在实质上没有多大变化。删去旧条约中关于美军帮助日本政府镇压内乱和暴动等条款。规定遇有武力攻击日本以及日本国内的美军基地时,日美双方应共同对付并采取行动等。新条约有效期为10年。1970年到期后,日本政府通知美国政府,宣布自动延长。

10、日中和平友好条约

19729月,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从19741月开始进行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因“反霸条款”问题,谈判拖延下来。1976年福田赳夫出任首相,鉴于美国亚洲战略的转变和苏联威胁的增加,把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作为对外方针之一。中日两国经过共同努力,在1978812日,由中国外交部长黄华和日本外务大臣园田直在北京签署含有“反霸条款”内容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条约除前言外共有五条,主要内容是:第一条“(1)缔约双方应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2)缔约双方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第二条:缔约双方表明,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其他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第三条:缔约双方将本着睦邻友好的精神,按照平等互利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为进一步发展两国间的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促进两国人民的往来而努力。第四条: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各方同第三国关系的立场。第五条规定:条约有效期为十年,十年以后,在宣布终止以前,将继续有效。同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前往日本进行友好访问,于23日交换条约批准书,自此条约开始生效。中日和约的签订,为两国长期稳定和和平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它不仅对中日两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11、三环外交

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1948年时处在野地位的保守党领袖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的概念。他说“当我展望我国未来时,我感到在自由和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第一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极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土在内,还有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就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连接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或力量的结合足以推倒它们,或者敢于向它们挑战。现在假如你们想象一下,你们就会看到,我们是在这三环中的每个环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的连接点上”。丘吉尔的这一外交思想,就是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乃是一个国力日趋衰微的大国在外交战略上的一种无奈选择。它表明,英国外交既想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又试图在变化了的环境中不与其传统的利益观决裂。然而英国政治家们在推行“三环外交”的过程中,始终背者“世界大国地位”的沉重包袱,不能不面对实力有限与战线过长的矛盾。这也是导致英国外交战略不得不逐步收缩,从大国全球外交逐步朝重点面向欧洲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三环外交”曾对英国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战后初期的工党政府基本上奉行这一外交政策思想。

12、四月提纲

19644月发表的《罗马尼亚工人党关于国际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立场的声明》。1962年后,国际共运中,主要是苏中两党之间的论战趋于激化,并扩大到国家关系的各个方面。罗工人党坚持维护国际共运团结的立场,决定尽自己的努力调停中苏分歧。19643月,以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府总理毛雷尔为团长的罗党政代表团访问中国、朝鲜和苏联,向中苏双方陈述他们关于停止论战的愿望和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些基本观点。在调停没有取得成功的情况下,罗工人党扩大的中央全会于422日通过,并于426日发表的上述声明。它被迅速译成英、俄、西、法、德等文在国外散发。声明在全面阐述该党观点同时着重强调党和国家关系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认为“经济一体化”、“劳动分工”等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准则,认为“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的多样性,不可能存在统一的模式或处方,谁也不能为别的国家或别的党决定是非”。

13、索南费尔特主义

1975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对苏联、东欧的外交方针。197512月,福特政府的国务院顾问索南费尔特在伦敦美国驻欧洲大使会议上发表讲话,阐述美国的对苏联和东欧政策。他认为美国“无法防止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出现,我们所能做的是对发展和使用这个力量的方式施加影响”;认为目前苏联和东欧存在着“不自然的关系”,主张东欧在苏联强烈的地理政治影响下实现较大程度的自治,既能满足他们的保持民族性的需要,又不会引起苏联的反应。美国可以用最惠国待遇和信贷政策来使苏联争着到我们美国市场采购。他认为,应该争取使苏联、东欧国家不至于迟早会发生爆炸而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个讲话反映此时美国政府对苏联、东欧政策的实质,在于承认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同时利用苏联的弱点,从经济上套住它;承认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以换取苏联不再向西欧扩张和引起美、苏战争;美国保住自己的势力范围,稳定欧洲局势。

14、西欧联盟

成立于195556日,由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扩大而成,是英、法、西德、意、荷、比和卢森堡七国组成的一个政治和军事联盟。1946年布鲁塞尔条约签订以后,法、比、荷、卢等国多次提出加速西欧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建议。英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拒绝这些建议,引起美国和西欧各国不满。英国对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的煤钢联营计划亦反应冷淡。美国决定支持西德与西欧其他四国实现经济一体化。布鲁塞尔条约组织五国决定撤消西方联盟总司令部,使英国失去“西欧防务一体化”的领导地位。但是,美国加紧武装西德,又引起法国的疑惧。英国利用法国担心西德过分强大而需要英国充当中介人的机会,兜售“艾登计划”,即修改布鲁塞尔条约,吸收西德和意大利参加。

  1954928-10 3日,在伦敦召开外长会议,讨论加强和扩大布鲁塞尔条约及西德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问题。1021-23日,继续在巴黎开会。1025日,签定巴黎协定,其中关于西欧联盟的文件主要内容是:一、原布鲁塞尔条约五国邀请西德、意大利加入经过修改和补充的布鲁塞尔条约;二、原条约序言中有关“采取万一德国侵略政策复活时所认为必要的措施”一句,该为“采取必要措施,以促进欧洲的团结并鼓励其逐步统一”。三、布鲁塞尔条约协商委员会改称西欧联盟理事会。四、规定各成员国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防务的分摊额的最高限度,以及成员国在欧洲大陆的国内防务部队和警察部队的人数和军备;五、联邦德国保证不在它领土之内制造原子武器、化学武器、远程火箭、导弹和3000吨以上水面舰只、战略轰炸机等。六、英国保证,将继续在欧洲大陆保护由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统辖的四个师和第二战术空军连队。关于西欧联盟的文件于195556日生效。翌日,七国外长在巴黎举行会议,正式宣告西欧联盟成立。

15、“新边疆”

美国总统肯尼迪19607月在洛杉矶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中提出的政治口号,后被历史学家用来称呼其国内施政纲领。在接受提名演说中,肯尼迪说:“我们今天站在新边疆的边缘。这是60年代的边疆,充满吉凶难卜的机会和危险的边疆,充满希望而又遍布威胁的边疆。”他要求美国人民必须准备作出牺牲来面对“一系列需要应付的挑战”。执政后,面对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肯尼迪采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坚持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从1961年起,他通过区域发展条例和开发阿巴拉契亚山区的一系列计划,着手解决“贫困之源”问题。同时提出了在60年代末登上月球的空间计划;1962年,放宽申请设备折旧补贴和投资信贷的限制,颁布把工资增长率保持在生产率增长速度之内的“工资-物价”准则,并施加压力迫使美国钢铁公司把上涨的钢材价格压平;1963年提出全国减税建议和要求取消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民权法案。但其控制剩余农产品的供应管理计划及教育法案、医疗保健法案等则在国会中被反对势力击败。                         

16、星球大战计划

正式名称“战略防御计划”,美国实施的军备战略计划。1983323日由里根总统根据军事顾问、前美国国防情报局长丹尼尔·格雷厄姆的“高边疆”战略提出。“高边疆”战略认为,未来外层空间将会成为陆海空之外的第四个战场,是必争的战略“高地”;在宇宙间取得领先地位,就将在这块“战略高地”获得决定性的战略利益。19851月,美国政府正式公布《总统战略防御计划》。该计划主要目的在于消除苏联战略核武器对美国的威胁,战略防御体系根据来袭导弹的弹道段设置三个拦截层次:首先卫星携带激光制导武器拦截对方刚发射的来袭导弹;再由太空激光武器或地面激光定向武器拦截发射后进入自由飞行阶段的来袭导弹;最后由地面或飞机发射的导弹来拦截突破了第一、二层拦截网的来袭导弹。据推算,经过层层拦截后,全面拦截率可达99.9%。该防御体系分为三个系统:负责发现、识别、探测、跟踪来袭导弹的预警系统;负责摧毁来袭导弹的拦截武器系统;以及指挥、控制、通讯和后勤保障系统。计划设想在30年内分4个阶段完成:1983年至90年代初为基础研究阶段;90年代初至2000年为系统发展阶段;2000年至2005年为全面生产和过渡部署阶段;2005年至2015年为完成部署阶段。整个计划预计耗资8千亿至1万亿美元。该计划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太空军事竞争的重大升级,遭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和拒绝。苏联解体后,该计划失去了主要防御目标,加之现阶段一些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使得克林顿政府于1993513日正式宣布放弃星球大战计划,而代之以建立对付短程和远程弹道导弹的陆基防御体系。在星球大战计划实施的十年间,美国政府为此花费了约300亿美元。

17、波茨坦会议(Potsdam Conference)               

亦称柏林会议。1945717日至82日美、英、苏二国政府首脑在柏林郊外波茨坦举行的国际会议。参加者有美国总统杜鲁门、英国首相丘吉尔(728日后是新任首相 C.R.艾德礼)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及他们的外长和顾问。19455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日本法西斯还在负隅顽抗。为了研究处置德国,商讨对日本作战和解决欧洲其他问题,美、英、苏三国举行了波茨坦会议。82日签署了《美英苏三国的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两个文件,通称《波茨坦协定》。三大国首脑经过斗争和妥协:1)决定设立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和商讨成员国间有关的其他问题。2)讨论德国问题和波兰问题3)讨论了如何处置德国的附属国的问题4)讨论了处置战犯及其他一些问题5)确定了战后处置德国的政治经济原则,决定解除德国全部武装,彻底摧毁德国的法西斯纳粹主义,重建德国的民主政治。会议后期中美英三国还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波茨坦会议是战时美、英、苏三国首脑最后一次会议,对迫使日本早日投降,巩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维护战后世界和平,起了积极作用。暂时维护了战时盟国的团结,并成为确定战后盟国的团结和欧洲秩序的基础。但会上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在国际事务中的分歧和矛盾已有明显表现,这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这次会议后,美英与苏日趋对立,成为二战盟国的一个终点站。

18、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本世纪后半叶的50年中,关贸总协定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认为支撑世界经贸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实际上都肇自于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后两者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确定的规则、采取的措施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形式的总和。有效且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经济极其重要的环节。 

194512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中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机构自19471115日起成为联合国的常设专门机构。中国是这两个机构的创始国,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两个机构中的合法席位先后恢复。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确实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点是:它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只有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国家获得美元供应。但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而美国如果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美元过剩”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于这年8月宣布放弃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加拿大等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不再承担维持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美元也不再成为各国货币围绕的中心。这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已全部丧失,该体系终于完全崩溃。但是,由布雷顿森林会议诞生的两个机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在世界贸易和金融格局中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19、雅尔塔会议(Yalta Conference)                

194524-11日,苏、美、英3国政府首脑在苏联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的国际会议。亦称克里米亚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HB.斯大林、美国总统FD.罗斯福和英国首相WLS.丘吉尔以及3国外交部长、参谋长和顾问们。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后期,苏联和英、美等国军队从东西两线向德国本土推进,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日本法西斯军队尚在负隅顽抗。为了协调盟国关系,商讨最后打败德、日的计划及研究处置战败的德国,安排欧洲事务和战后和平等重大事项,举行了此次会议。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其一系列决定有利于同盟国联合击败德、日法西斯,制裁德国和维护战后的世界和平。会议反映出苏、美、英三国对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的不同意图和矛盾,对战后国际关系的格局有着重大影响。 

20、杜鲁门主义(Truman Doctrine)                     

19473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在咨文中他说明了援助希、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进而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因而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即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他还认为如果丧失希腊,就会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影响不仅远及东方,而且远及西方”。这就是多米诺骨牌理论的早期说法。因此,他要求国会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军事援助。1947522日,杜鲁门正式签署《援助希、土法案》。 l947-1950年,美国援助希、土两国6.59亿美元。由美国出钱出枪,重新武装和改编希腊政府军队。1949年,在美军军官指挥下扑灭了希腊革命。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当时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国变为战后的敌国,标志着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将“冷战”作为国策。在此后25年内,杜鲁门主义一直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

 

21、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                

《欧洲复兴计划》的通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争夺全球战略的重点-欧洲的扩张计划。194765日,国务卿GC.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故名。他说。当时欧洲经济濒于崩溃,粮食和燃料等物质极度匮乏,而其需要的进口量远远超过它的支付能力。如果没有大量额外援助,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危机。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订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19477-9月,英、法、意、奥、比、荷、卢、瑞士、丹、挪、瑞典、葡、希、土、爱尔兰、冰岛16国的代表在巴黎开会,决定接受马歇尔计划(19484月,德国西部占领区和的里雅斯特自由区也宣布接受),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出了要求美国在4年内提供援助和贷款224亿美元的总报告。194843日美国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计划原定期限5(1948-1952)1951年底,美国宣布提前结束,代之以《共同安全计划》。美国对欧洲拨款共达1315亿美元,其中赠款占88%,余为贷款。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它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缓和了美国国内即将发生的经济危机。

22、共同安全法(Mutual Security Acts)            

20世纪50年代国会通过的一组对外援助法案。以通过向“友好国家”提供军事援助、经济和技术援助来达到“确保美国安全和促进它的对外政策”的目的。根据1951年《共同安全法》规定,美国国会以前通过的《经济合作法))(1948)、《共同防御援助法》(1949)和《国际开发法》(1950)均包括在这个共同安全计划之内。因此,它是美国在这一段时间内对外援助的法律依据。该安全法于1961年初由美国国会通过新的对外援助法案取代。

23、古巴导弹危机

196210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两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尖锐冲突。古巴独立后,19614月发生吉隆滩事件。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10月中旬,美国根据U-2型飞机的侦察,得知古巴正在修建针对美国的中、远程导弹发射场。1022日,美国总统JF.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23日肯尼迪又签发禁止进攻性武器运往古巴的公告,宣布从24日起,将拦截并强行检查可能前往古巴的舰船。同时,美国在古巴周围集中了大批武装力量,驻西欧和远东的美军也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美国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洲国家组织中的盟国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与此同时,苏联、古巴和华沙条约国家也进行了相应准备。苏联外交官否认在古巴有苏联导弹,并对肯尼迪讲话表示“震惊”。10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要按苏、古协议继续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但24日,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却开始返航。25日,美国在联合国展示了在古巴的苏联导弹和发射场的照片。26日,HC.赫鲁晓夫给肯尼迪一封秘密信件,提出愿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交换条件是美国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27日,肯尼迪复信赫鲁晓夫并发表白宫声明,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28日,赫鲁晓夫回函,表示已下令撤除在古巴的核武器,并同意让联合国代表到古巴核实。111F.卡斯特罗·鲁斯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拒绝联合国视察,并提出维护古巴主权和领土完整的5点要求。112-26日,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AH.米高扬到古巴同古巴领导人会谈,施加压力。118-11日苏联从古巴运走了42枚导弹,并在公海上接受美国“船靠船的观察”。20日,肯尼迪宣布赫鲁晓夫答应将在30天内撤走在古巴的全部“伊尔-28型”轰炸机,同时宣布美国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126日,美国国防部宣布苏联轰炸机撤出古巴。至此,古巴导弹危机遂告结束。 

24、尼克松主义(Nixon Doctrine)              

RM.尼克松总统制订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196710月,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一文,表达这个主义的萌芽主张。1969725日,他出访亚洲途经关岛,宣布对亚洲的新政策。其要点是: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格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集体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对付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所谋求的一个目标。这一亚洲政策被称为“关岛主义”。以后,尼克松在历年的国情咨文中,进而把这一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1970年他把这个主义归结为美国与其全球盟友之间的“伙伴关系”(包括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并指出,其中心点是,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19711973年,尼克松又宣布,此主义代表美国对全世界的基本立场,是美国对待其全球主要盟国的方针的中心。狭义上,这个主义只限于美国调整其海外义务,以及与其盟友的关系;广义上,还包括对中苏政策的总方针,即“实力”加“谈判”。尼克松在1970年的国情咨文中,就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并指出后两点是对共产党国家政策的两个方面。在以后一些政策声明里,他又把这一“新战略”与“尼克松主义”交替使用。而一些高级官员直接把上述“三大支柱”称为“尼克松主义”。这个主义是尼克松政府多极均势外交的指南,在其任内,美军退出了越南战场,改善了中美关系,把战略重点转向苏联,从而调整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它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标志着从杜鲁门主义开始的冷战、遏制政策的结束,成为以后几届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25、富尔敦演说

丘吉尔(1874--1965),英国首相,保守党领袖。19457月,英国举行大选,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被迫辞去首相职务。1946年月116日,丘吉尔应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邀赴美国。35日,他应邀前往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演说题目被杜鲁门称之为“和平砥柱”,史称“铁幕”演说。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联合的目的乃是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丘吉尔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铁幕”后来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美国政府利用丘吉尔的演说,奏响了“冷战”的序曲。

31、巴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指一九八九年七月十四日至十六日由法国、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等七国首脑和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会议。会议在七月十五日发表的政治宣言中“谴责”中国平息反革命暴乱是所谓“中国违反人权的暴力镇压”。宣称要采取中止对华高层政治接触及延缓世界银行的贷款等制裁措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七月十七日就此发表谈话,指出七国首脑会议“对中国横加指责,施加压力,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表示极大的遗憾”。《人民日报》于七月十七日以《中国的内政不容干涉》为题发表社论,指出“这种指责是毫无道理的,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中国政府和人民理所当然不能接受。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后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为共同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协调各国政策,重振西方经济,在法国的倡议下,法、美、德、日、英、意等六国领导人于1975年11月在法国举行了第1次首脑会议。1976年6月在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举行第2次会议时,增加了加拿大,形成七国集团,也称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此后,西方发达国家最高级经济会议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了下来,每年一次轮流在各成员国召开。从1977年起,欧洲联盟(当时称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也应邀参加会议。

32、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简称“欧安组织”)的前身为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简称“欧安会”)50年代,当时的苏联最早提出召开全欧安全会议。 19667月,华约政治协商会议在宣言中正式提出召开欧洲国家参加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19725月,美苏就召开欧洲安全会议问题达成协议。同年l122日~197368日,35个国家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大使级会议,草拟了《赫尔辛基最后建议蓝皮书》,规定了欧安会讨论的范围和日程。欧安会于19737月~19758月分3个阶段进行,最终签署了《赫尔辛基最后文件》。此后,先后召开了4次续会和3次首脑会议。 199511日起,欧安会更名为欧安组织。 

33、安理会589号决议

1987720日由安理会一致通过。主要内容:两伊立即停火,把军队撤到国际公认的边界之内,通过谈判解决两国争端:由联合国秘书长派遣联合国观察员,负责核查、证实和监督停火与撤军,并敦促两伊予以合作;促请其它国家不采取可能导致冲突进一步升级和扩大的任何行动,以促进本决议的执行;经过协商,委托一个公正机构调查冲突责任问题,并尽快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报告。这是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两伊战争第一次一致通过的重要决议,为全面、公正解决两伊冲突提供了良好基础。7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1988718日,伊朗宣布接受。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不久结束。

34、巴黎统筹委员会

二战后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专门负责实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封锁和禁运的机构。1948年由美国发起,194911月成立,总部设在巴黎,参加国有美、英、法、西、德、日、意等15个国家。基本宗旨是;限制成员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特别是限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贸易。委员会下设若干机构:咨询小组是决策机构,调整委员会是负责对苏东国家实行进口管制的机构,中国委员会是对中国实行禁运的执行机构。对华禁运的项目比对苏东国家多300余种。中美关系解冻后,该组织对中国禁运不断放宽,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该组织作用不断下降,至19947月被对武器及有关产品和技术采取出口限制的新的国际协定-瓦瑟纳尔协定所取代。

35、北部湾事件

又称东京湾事件。美国于19648月在北部湾(又称东京湾)制造的战争挑衅事件。19647月底,美国军舰协同西贡海军执行“34A”行动计划,对越南北方进行海上袭击。81日,美第七舰队驱逐舰“马多克斯”号为收集情报,侵入越南民主共和国领海,次日与越南海军交火,击沉越南鱼雷艇。美国政府迅即发表声明,宣称美海军遭到挑衅。3日,美总统 L.B.约翰逊宣布美国舰只将继续在北部湾“巡逻”。4日,美国宣称美军舰只再次遭到越南民主共和国鱼雷艇袭击,即所谓“北部湾事件”,并以此为借口于5日出动空军轰炸越南北方义安、鸿基、清化等地区。7日,美国国会通过《东京湾决议案》,授权总统在东南亚使用武装力量。这一事件是美国在侵越战争中推行逐步升级战略,把战火扩大到越南北方的重要标志。

36、柏林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柏林。1948年柏林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柏林离联邦德国约177公里,去联邦德国的通道有4条铁路,4条公路,两条水路和3条“空中走廊”,但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是开放的。1961813日,民主德国为了制止公民自由外流和其他非法活动,沿西柏林边界构筑了隔离设施,包括高墙、铁丝网等,45公里横穿市区,120公里包围西柏林,称之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一般称为“柏林墙”。东、西柏林交界处开了9个过境站。1989119日,民主德国开放柏林墙。199072日,民德宣布全部拆除柏林墙。

37、苏美英三国核禁试条约

自核武器面世以来,即对人类的和平与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古巴导弹危机更使美苏两个核大国关系紧张,他们为了巩固各自的核武器垄断地位,阻止他国发展核武器,需要作出安排。但早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英苏三国即曾协商过这个问题,但因目标相异而未成。古巴导弹危机后,他们都感到核禁试的必要。19638月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谈判,达成协议签定了该条约,全称为《关于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爆炸实验的条约》又称〈部分核禁止条约〉或三家条约;美苏签定此条约是因为他们已进行了充分的水下、大气层的核试验。借以禁止其他国家进行核试验,而他们可以进行地下核试验等,目的在于巩固核垄断地位,阻止其他国家发展自卫核武器。法国拒绝签署该条约,并指出美苏在仇恨中国这一点上统一起来。中国当时也发表声明,对该条约的欺骗性予以揭露,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在1997年也签署了该条约,它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各国不鼓励任何国家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和爆炸,条约无限期有效。

38、双遏制政策

指美国冷战后在中东对伊朗与伊拉克实行的双重遏制的政策。伊朗自1979年霍梅尼的伊斯兰革命成功后,美国就将其视为危险的无赖国家,一直对其打击与遏制。而伊拉克在1990年入侵科威特后,美亦将其归入遏制范围。但双遏制政策在中东越来越难以为继,一方面是美国实力难以支持,同时也由于其盟国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对。而制裁伊朗的达马托法案亦受到法、俄、马来西亚的公开联合抵制。因此,美国的双遏制政策有改变的迹象,美国与伊朗将缓和关系是可以预料的。

39、新日美安全合作指针

二战后,美日签定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并于1952年生效。70年代,日本积极谋求将此条约具体化和有效化,日美两国在1978年制定了《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简称“旧指针”)。19979月日美两国完成了对旧指针的修改,公布了“新指针”。其主要内容也为三项,即平常时期的合作、对日本进行武力侵略时的合作以及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不测事态时的合作。特别是对最后一项作了详细的规定:第一,日美两国战时救援难民、海上搜索、撤离非战斗人员等的各自行动;第二,日本在提供自卫队以及民间设施、为美军运输战争物资、后勤服务等方面与美国军队进行合作;第三,日美在收集情报、警戒监视、扫雷等方面进行合作。新指针突出了以下几点:1、日美防卫合作由防御苏联,保卫日本的合作型扩大到“日本周边有事”的防卫合作。2、防卫合作范围扩大,既包括日本周围,也包括东南亚、中东等地。3、由专守防卫转变为同美国相互配合,可以共同参与军事行动。4、主要目的是遏制中国。5、导致日本可能突破和平宪法限制,插手地区军事冲突。这一新指针的发表已引起东亚国家的普遍不安。

40、桑戈委员会

又名“核出口委员会”,是关于核技术控制的国际多边机制,由有核供应能力(NPT)的缔约国组成。该组织活动始于1970年,宗旨是每一个缔约国承诺不向无核武器国家提供:1、核材料和特种裂变材料;2、管制专门使用、处理或生产特种裂变材料而设计或准备的设备和材料,并根据要求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该组织现有三十一个成员,每年定期召开两次会议,因该委员会首任主席是桑戈博士,所以该委员会又称“桑戈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控制机制是其“处罚清单”,规定:凡向参加NPT的非核武国家出口清单上的项目,必须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以防止由和平利用核能转向用于核武器。中国于1992年加入NPT条约,恪守条约的宗旨和原则,1997年中国正式加入桑戈委员会。

41、第二代维和行动

1995年由原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日内瓦的一篇演说中提出。他将1948年以来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分为两类。80年代以前的称为第一代维和行动;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出现了能真正实现“联合国宪章原则和目标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加利认为这一时期的维和行动可以称为第二代。其特点是超越了传统的职责与范围,不仅仅是维持和平,而且也是建立和平甚至是一种强制和平,比如帮助国家重建,建设基础设施、组织选举、人道主义援助等。但由于在维和行动中一方面渗透着大国争夺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受到冲突各方的制约,所以并不能真正实现公正的原则,反而往往遭受挫折,甚至陷入困境。

42、跨大西洋新纲要

199512月,克林顿同欧盟轮值主席西班牙首相冈萨雷斯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在马德里签署。确定了双方今后若干年内调整关系和采取共同行动的目标以及在政治和经贸等领域全面加强合作的准则。主要内容:美欧共同努力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民主;对付国际犯罪、环境污染等挑战,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发展,加强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确保实施波黑和平协议,支持中东和平进程设计欧洲安全结构等。这一纲要取代了1990年的《欧共体与美国关系宣言》。

43、南北对话

20世纪70年代以来,少数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日益尖锐,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使得发展中国家日益贫穷落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就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与发达国家进行对话,即南北对话。发达国家在受到“石油危机”冲击之后,也同样面临诸多难题需要与发展中国家对话。1975-1977年由7个发达国家和19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的巴黎经济合作会议举行了首次南北对话。198110月在墨西哥坎昆召开了有22国参加的最高级南北对话,提出要推出全球谈判。在南北对话中西欧态度较积极,勃兰特委员会在《共同的危机》中提出了在南北合作中发达国家应采取的具体措施,而美国对此冷漠,近年来南北对话进展不大。80年代,联合国极其附属机构仍在不断谋求加强南北之间经济合作和对话的多种途径。1975-199012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签定了4个《洛美协定》,旨在促进双方经济发展。

44、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197812月,中美两国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公布了两国建交公报,即中美建交联合公报。这是美国面临苏联扩张压力,中国面临苏联北部重兵压力,中美两国战略调整,两国关系发展的产物。公报的主要内容是:197911日起,两国正式成立外交关系,相互承认。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关于台湾,美方承诺撤军、断交、废约,并不和台湾保持任何官方关系,在此基础上和台湾保持民间经贸关系。两国重申中美都不在太平洋、亚洲、以至世界范围内谋求霸权,也反对任何国家旨在建立霸权的努力。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建立了外交关系,促进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与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同时也有力地反对了霸权主义。但是,此后美国又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违反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为中美关系的发展蒙上了阴影。

45、七十七国集团

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反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而形成的国际经济组织。长期以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一直处于被剥削的无权地位。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出,发展中国家应联合行动以抵制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在发展中国家的呼吁下,1963年第18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亚非拉75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从而形成了“七十五国集团”。19644月,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七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并发表了《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七十七国集团”由此得名。到九十年代初,有成员国128个。该组织没有常设机构和章程,宗旨是使其成员国在国际经济领域内加强接触和协商,协调立场,统一行动,逐步打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在每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之前,该组织都要举行部长级会议。1974年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通过了“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领域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46、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112月欧共体外长会议在丹麦的马斯特里赫特小城召开,会上提出了建立欧洲联盟的计划。1992年欧共体首脑会议,达成了实行欧洲统一货币联盟的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该条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另一部分是《政治联盟条约》。条约规定在1993年实现欧洲统一大市场后,最晚于199911日实现欧盟内货币联盟。该条约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规定了三项主要任务:1、经济上,建成欧盟内统一的货币,要求在200211日实现欧盟所有成员国实行统一的货币-欧元,200271日,欧元成为欧盟内唯一的货币,从而最终形成超国家的货币联盟;2、在现有的安全与外交合作的基础上,提升为高层的新外交与安全统一机制,必要时向外交政策与安全一体化发展。3、加强各国内务与司法的合作。《马约》的签订,为欧洲联盟实现统一货币规定了时间表,欧元现已发行,这必将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增强欧盟的整体实力,在国际格局中成为强大的一级。

47、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一项禁止所有核试验爆炸的全球条约。该条约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促进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条约包括序言、17条正文、两个附件及议定书。主要内容有:1)现有的核国家逐步、渐进的裁减核武器,最后达到彻底的核裁军。2)核国家承诺不再进行任何核试验爆炸或与核试验有关的爆炸,不在其所控制的地区和范围进行核试验爆炸。非核国家承诺不进行谋取核武器的努力,进行相关的核试验爆炸。五个核大国最先在此条约上签字,到目前为止,已有140多个国家签署了这项条约,但由于一些核门槛国家拒绝执行,此条约难以生效。印、巴的核试验公然违反核禁止条约,冲击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但由于印、巴没有签署这个条约,难以对其进行约束,这也是当前核不扩散体系的漏洞。

48、联合国的预防性外交

亦称预防冲突,由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于1960年提出的一种联合国外交。其定义是:作为联合国的一项政策,联合国应及时干预那些处于东西方阵营以外的争端和危险局势,以填补实力真空,防止东西任何一方插手,缓和紧张局势。该理论曾用于苏伊士、黎巴嫩等地的国际争端,联合国曾向这些地区派遣维和部队等。90年代初,加利多次提出预防性外交设想,他认为一些冲突是可以预见的,应采取行动在发生武装冲突之前解决争端,包括预警、调解、实施调查、建立信任等,作为其一部分的预防性部署是指在国际或国内争端发生时,若双方或某一方认为联合国派出人员在其领土上可以抑制敌对行动,联合国即可进行预防性部署。199211月,安理会295号决议,首次在马其顿部署“联合国预防性部署部队”。

49、国际行动理事会

198337-9日,应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和当时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莫尔斯的邀请,六位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在维也纳开会,决定成立非政府性组织国际行动理事会。宗旨是利用一些前国家主要领导人的经验和智慧,以集体形式就当前人类面临的政治和经济等问题向世界主要国家的领导人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促进国际合作与行动。成员均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组织机构有执行委员会,核心机构;政策委员会,理事会的咨询机构;通讯委员会,负责向各国宣传理事会的建议和活动。理事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无总部,在纽约和维也纳设有办事机构。主席施密特(前联邦德国总理),名誉主席福田赳赳夫。19935月,第一届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50、世界人权宣言

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一项促进人权的国际保护的文件。它是世界上第一份保护人权的正式多边性文件,它是根据联合国的宗旨而制定的。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为:承认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承认人类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对这些权利予以尊重和保护。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为促进人权的保护而共同努力,同时人权宣言具有道义上的力量,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它促使一系列人权保护的条约的建立,并促成了一个人权保护的国际条约体系。世界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是根据西方工业国际标准制定的,同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有差异,这也就造成当今多国国际社会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 

51、雅尔塔协定

194524日至211日,美苏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战争期间的第二次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1、三国共同战胜德国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整肃法西斯主义、德国赔款等问题,确立了苏联占领德国东部、美国占西南部、英国占西北部;2、波兰问题,包括波兰边界和政府组成问题;3、联合国问题,解决了敦巴顿会议中未能解决的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大国表决权问题,商定于19454月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4、苏联对日作战条件问题:甲、外蒙古现状须予以维持。乙、日本于1904年背信弃义占领的俄国权益须予以收回1)苏联收回库页岛南部及其附属岛屿2)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优先地位须予以保证3旅顺港作为苏联的海军基地4)中长铁路须予苏联优先地位使用权。丙、千岛群岛交给苏联。以上统称《雅尔塔协定》,划分了美苏在远东的势力范围,但侵害了中国的主权,是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

5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基本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前三项是各国间建立正常关系的基础,第四项是各国进行交流合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奉行了上述四个原则,就能实现第五项-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得到普遍遵守,世界和平就可以得到维护。它最初是1954429日签订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通商和交通协定》中提出的。当年6月,在中国周恩来总理和印度尼赫鲁总理联合声明中重申了这些原则。在同一个月里,中缅总理联合声明中再次确认五项原则。以后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已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52、南南合作

又称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合作,指发展中国家在尊重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关系,开展广泛的合作。因发展中国家多位于地球的南半部,故称。南南合作始于19554月的万隆会议。当时,亚非两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专门通过了《经济合作》决议,建议与会国“在互利和互相尊重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为今后的南南合作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60年代中期,77国集团成立,在联合国体系中非常活跃,成为促进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和维护发展中国家整体利益的一支重要力量。70年代起南南合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并通过有关国际会议制定了多项纲领和宣言,合作范围 涉及工业、农业、贸易、科技、金融、海运、保险、通讯等领域。到目前为止,发展中国家已建立区域性、半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近30多个,原料生产和输出国组织30多个,货币金融组织近20个,并由区域性合作不断向全球性合作发展。这些组织在繁荣地区经济,加强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技术合作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53、北约新战略

1997年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期间就讨论了未来北约的新战略,提出了构想。1999423日,北约首脑在华盛顿举行的庆祝北约成立50周年的大会上通过新的北约战略文件:《联盟战略概念》。主要内容:

1)  北约的主要任务由进行集体防御转为捍卫共同的价值观。

2)  手段:不仅运用军事手段,还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方法来构筑欧洲安全“大厦”。北约已由一个军事政治组织演变成为一个政治军事组织。

3)  北约继续东扩,行政职能和涉及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北约将有权对防区外的危机和冲突采取干涉行动。

4)  突破了北约的行动必须经联合国授权限制,突破了北约原来协商一致的原则,该为协商一致与自愿联合项结合。

北约新战略反映了北约已成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对外干涉,维护旧的国际秩序的工具,已经由一个防御性组织变成了一个进攻性组织。

54、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北端,处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国之间,总面积为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00万,其中穆斯林占77%,印度教徒占20%,其余人口则为佛教徒和其他宗教的信仰者。其中克什米尔谷地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大多数为穆斯林。查谟则是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克什米尔原属英属印度的一个土邦,拥有相对的独立性。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教王公控制土邦议会,印度利用议会通过决议将克什米尔划入印度,引起巴方和穆斯林居民的不满。从1947年起,印、巴双方为此进行了三次印巴战争。19491月,通过联合国的调停,印巴划定了“实际控制线”。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分为两部分:自由克什米尔和北部地区,占克什米尔土地的2/3,人口的3/4,首府为穆扎法拉巴德。印控克什米尔正式称为查谟和克什米尔,占克什米尔土地的1/3,人口的1/4,首府为斯利那加。第一次印巴战争后,双方开始在实际控制线沿线和控制区内重兵布防。双方经过三次印巴战争,目前仍在争夺对该地区的主权,并时有军事摩擦发生。995月,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激烈冲突。克什米尔问题是影响南亚地区安全的一个重要不稳定因素。

55、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英文简写NMD,是用于拦截攻击美国的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保卫美国全境安全的防御系统,指挥系统和拦截系统。1999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法案,此系统建立的决定严重违反了美、苏19725月签署的《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使世界军控势头受挫。这是一个集防御性与进攻性于一体的武器系统,它与美国强大的核武库相结合,将使美国更富于进攻性,是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结果和表现,将影响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56、北约联盟

是美国操纵下的一个政治军事集团,全称是北大西洋公约联盟。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由美、加拿大和十二个西欧国家签订条约,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北约是一个机构完备的机构,既是美欧遏制苏联的工具,也是美国用以从军事上、防备上操纵西欧各国的工具。北约的防务权和指挥权操纵在美国手中,北约的军事战备一直是以美国的军事战略为依据,并随美国的军事战略变化而变化。美国通过这一组织把西欧的防务完全控制在手中。20世纪5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建立以美国为首的美国为盟主,以西德为支柱的西方军事防务体系,在欧洲长期与华约组织对抗。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和冷战的结束,北约迅速调整战略,以“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取代“前沿防御战略”,通过北约东扩和推行“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竭力向中东欧和前苏联地区拓展影响,在欧洲安全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美欧之间也有矛盾,50年代西欧联盟的军事机构被并入北约后,90年代起,由法德挑头,西欧各国正试图加强西欧联盟的军事力量,加强北约内部的欧洲支柱,争夺独立防卫权和欧洲主导权。总之,北约是美国推行其称霸世界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57、“六.五”中东战争

又称第三次中东战争。194854日以色列犹太国成立,埃及等国随即与以色列开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通过此战,以色列占有大片巴勒斯坦土地,阿拉伯人沦为难民。1956年英、法支持以色列发动苏伊士运河战争,在阿拉伯及全世界人民的支持下,埃及取得了胜利,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以色列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支持下,于196765日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突然袭击。埃及等国由于没作好战争准备,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挫折。经过六天的战斗,以色列侵占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耶路撒冷城的约旦管辖区,共达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近50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1112日,安理会通过第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在此次战争中占有的阿拉伯领土。但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一直未执行决议。从此阿以的矛盾更加激烈。

58、不结盟运动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开展,万隆会议的召开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随着美苏冷战加剧,双方开始争夺第三世界。为了摆脱大国控制,1956年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在南斯拉夫会谈后的联合声明中提出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尼赫鲁、印尼苏加诺的倡议下,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参加不结盟的标准是:执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不卷入外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协定。随着世界人民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发展,不结盟政策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呼吁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不结盟运动未设总部,无常设机构,主要机构为: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由第四次首脑会议决议设立的协调局、纽约协调局、还有不定期召开的一些会议等。我国一贯支持和重视不结盟运动,赞赏其坚持的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政策,高度评价其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59、库尔德问题

库尔德是居住在中东以及近东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的名称。现有人数近2000万,多信奉伊斯兰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骁勇善战。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伊拉克和伊朗三国毗邻的被称为库尔德斯坦的地区。多年来,库尔德人要求建立独立国家的主张以及行为给有关国家带来的政治和安全问题,被称为“库尔德问题”。目前,库尔德问题在伊拉克和土耳其的存在最为引人关注。居住在伊拉克北部地区的库尔德人的分离运动,得到了西方大国的某种支持和纵容。19953月,土政府军越过边界,大举围剿库尔德工人党在伊境内的据点,伊向土提出强烈抗议,库尔德问题再度尖锐化。库尔德问题可以被理解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库尔德人的独立运动与所在国政府的关系问题。二是国际上某些势力插手存在库尔德民族独立运动的国家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以为自己谋利的问题。

60、华沙条约组织

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发动了冷战,并加紧重新武装德国。苏联对美国重新武装西德的计划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并于195411月联合东欧七国一起在莫斯科举行“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宣布如果西方国家坚持批准联邦德国恢复主权、重建军队、加入北约的“巴黎协定”,与会国将“在组织武装力量和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以保障自身安全。195555日,巴黎协定批准生效后,苏东国家在华沙举行第二次“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并于1995514日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华沙组织的成立是苏东国家对西德加入北约作出的公开反映,巩固了苏东国家间的军事同盟关系,标志着欧洲正式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同时,华约的签订也为苏联在东欧国家长期驻军提供了新的法律依据,华沙条约组织逐渐成为苏联推行其外交政策的工具与手段。1989年东欧发生巨变,华沙条约组织赖以建立和维系的政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基础已经不复存在。1990年民主德国推出华沙条约组织,随即于19916月华约6国领导人在布拉格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华沙条约组织解体,从而结束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61、科索沃战争

20世纪末由于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民族争端,引发人道主义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的战争。冷战结束后,两极体制下被掩盖的民族和宗教争端不断显现,严重威胁国家主权和地区和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指责南斯拉夫在科索沃制造种族屠杀,造成针对阿族的人道主义危机,要求南联盟同意科索沃自治,并允许北约驻军于科索沃以维护人权和秩序,遭到了南联盟的拒绝。19993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全然不顾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准则,对主权国家南联盟进行了78天的狂轰滥炸,制造了一场令人类文明再次蒙耻的“人道主义灾难”。5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中国驻南使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导致中美之间爆发危机。南联盟在北约的持续空袭下被迫同意科索沃在北约监督下自治,允许北约在科索沃驻军,科索沃战争得以结束。科索沃战争是西方鼓吹的“人权高于主权”、“新干涉主义”等以人权及人道主义危机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的依次具体体现,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授权,在国际关系中开了极为恶劣的先例。这种霸权主义使世界的战争和不稳定因素上升,严重干扰了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也阻碍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62、欧洲一体化

欧洲一体化开始于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1950年舒曼计划出台后,法、德、意、荷、比、卢六国便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6年六国又成立了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1965年欧洲各国将前3个组织合并组成了欧共体,实现了统一农业政策和统一关税。至此,欧洲一体化进程有了质的飞跃。欧洲各国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联合自强才能在未来世界占有优势,于是欧洲各国在欧盟扩大的同时注重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的转变。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后,欧盟成立,现已有成员国15个。在欧盟成立基础上,欧洲于200211日正式启用共同货币-欧元,并制定了共同的安全防务政策。在突尼斯会议上,欧盟更是对内部机制进行了改革,为东扩做好了准备,并突出了独立防务的重要性,规定了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与北约的关系,推动了政治一体化的进程。欧盟从此进入了政治一体化与扩大并举的时期,但其国家联盟的性质短期内不会改变。欧洲一体化是当今世界上最典型最成功的区域性组织的形成过程,不仅有利于欧洲各国的联合自强,更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进程,它必将随国际形势发展继续深化与拓展。

63、《京都议定书》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在日本东京签订的关于防止全球气温升高的公约,被称为人类为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所迈出的第一步。公约中规定了38个工业国排放工业废气的时限和范围,并制定了六种限制排放的气体。公约中还对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共同的但是有区别的”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规定。到1999年世界已有63个国家签署了该公约。中国于19985月签署,美国也在当年11月签署,但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借口其“有损美国经济利益”,公然拒绝执行,这种单边主义行径遭到了世界人民的抗议和谴责。

64、“聪明制裁”

主要由美国操纵和主导联合国实施的对伊拉克石油产品出口的制裁。海湾战争后,联合国在美国的主导下实施对伊拉克制裁和封锁。长期的封锁使伊拉克人民缺医少药、食品匮乏,儿童死亡率居高不下;同时作为产油国,伊拉克的石油出口被禁止也影响了国际市场上石油的价格,给美国造成了损失。为此,美国联合英国在联合国内提出对伊制裁新方案:允许伊拉克以半年为周期出口一定数量的石油以换取其国内奇缺的食品和药品,但同时又将出口石油的数量与伊国内政治局势挂钩,以期以经济压力推翻萨达姆政权,达到军事和政治手段所不能达到的目的,这个方案就被称为“聪明制裁”。

65、人权外交

最早是美国卡特政府推行的一种外交政策。卡特政府宣称美国的任务是要在世界塑造一个人道主义的社会,人权原则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为此,美国便公开支持苏联内部持不同政见的人,并在欧安会等场所内用人权向苏联施压,其主要目的是利用人权作为外交工具打击对手,提高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而美国当前所推行的新干涉主义政策便是人权外交与霸权主义结合的产物。美国鼓吹人权高于主权,个人已经成为国际法的主体,宣扬人道主义秩序,声称美国与义务维护和领导一个和平民主的社会,这些观点均为人权外交在新时期的翻版。此外,美国还常在国际上以人权问题打击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但收获甚微。由此可知,人权外交仍是美国推行其霸权主义的一种手法,这必须引起全世界的防范和警惕。

66、布拉格之春

1968年春在捷克斯洛伐克掀起的一场改革运动。捷克斯洛伐克本身经济较为发达。战后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但从50年代中期起,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日益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591962年,捷共尝试改革,但效果不好,改革中断。60年代中期,捷的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改革之声又起。19681月,杜布切克当选为捷共中央第一书记。3-4月,改革运动达到了高潮,4月,捷共中央公布了改革的《行动纲领》,提出要建立一个新的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模式,要改革政治、经济体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行动纲领》受到人民的高度拥护。党内外人士积极展开讨论,提出各种改革方案,整个社会充满民主气氛,故而称之为“布拉格之春”。捷的改革触怒了苏联。苏联认为这是“复辟资本主义”的颠覆活动。1968820日晚,苏联空降兵袭击布拉格机场,随后20万苏联军队以华沙条约组织的名义侵入捷克斯洛伐克,捷共领导人被劫持到莫斯科进行会谈。826日双方达成协议,主张改革的领导人均被撤换,改革政策停止实施,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运动夭折。

67、大赦国际

国际人权组织,19615月在伦敦成立。宗旨:动员公众舆论,促使国际机构保障人权宣言中提出的言论和宗教自由;致力于为释放由于信仰而被监禁的人以及给他们的家属发放救济等方面的工作。成员达70万人,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国际理事会、国际执行委员会等。主要活动有:以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为基础,在世界范围内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释放“未使用也未宣扬使用暴力”的政治犯;2、反对继续扣押在合理时间内未受审理的政治犯,反对与保证公正审判原则不符的审判程序;3、对所有囚犯实行人道主义,反对死刑。该组织曾获得联合国人权奖和诺贝尔和平奖。

68、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是东南亚的区域性合作组织。19678月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五国外长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曼谷宣言》,东盟宣告成立。后文莱加入,成员变为六国。其宗旨是加速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并在平等与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国家共同体。东盟初期活动仅限于经济、文化方面。1971年后,加强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协调合作,使东盟逐步成为一个区域性组织。东盟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由六过外长组成的部长会议,执行机构是常务委员会,秘书处是东盟的行政总部,设在雅加达。其他还有常设委员会、特别委员会等,并不定期召开六国首脑会议。

69、东盟地区论坛

1992年由东南亚国家首脑会议倡议举办,1994725日论坛首次在曼谷举行,东盟极其对话伙伴国日、美、加、澳、新、韩,协商伙伴国中、俄,观察员国越、老、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十八方代表与会。论坛以维护地区和平,防止发生纠纷,建立信任关系,和开展预防性外交为宗旨。以漫谈形式进行对话,一般不设具体议题。首次会议主席泰国外长巴颂在会议结束时发表声明:论坛能促使亚太地区国家就共同关心的政治安全问题进行建设性对话和磋商,为亚太地区建立信任和采取预防性外交做出重要贡献。首次会议决定,每年在东盟国家举行一次部长级会议。

70、第三个洛美协定

全名《欧洲经济共同体-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洛美协定》。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同欧洲经济共同体9国之间签订的经济贸易协定。迄今业已签署4个。1984128日第三个《洛美协定》在洛美续签,198651日生效。它规定,在5年中欧洲共同体提供总数为85亿欧洲货币单位的经济援助;加强非、加、太国家的集体自力更生能力,重点帮助发展补偿作物;对工业和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优惠,把享受稳定收入的出口产品增加到50种;扩大合作领域,包括文化、环保等诸多方面。10个共同体成员国和66个非、加、太发展中国家参加了签字。

71、第三代人权

指以发展权为代表的人权。人权思想自产生以来一直是发展变化的,1718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仅限于人人生而平等,自由等权利。19世纪后人权逐步从政治领域扩大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突破了传统人权概念,从个人人权发展到集体人权,增加了民族自决权、和平权等内容。鉴于此,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史的人权称为第一代人权,民族自决权称为第二代人权,发展权称为第三代人权。社会不断进步,人权概念也将不断发展。

72、独立国家联合体

简称“独联体”。苏联解体后原苏联的共和国建立的协调机构。1991127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在明斯克举行会议。会后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宣布苏联已不复存在。199112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达瓦、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土库曼11个原苏联共和国首脑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开会,会议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布11国以创始国身份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并再次宣布苏联解体。国家元首理事会为独联体最高权力机构,每年至少开会两次,政府首脑理事会每年至少开会4次。俄语为其工作语言。任何一国都可声明不参与某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机构设在明斯克。

73、反弹道导弹条约

197252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和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签订的一项双边条约。条约包括前言和16款条文。条约规定,反弹道导弹是指用以拦截在飞行轨道上的战略性弹道导弹或其组成部分的系统,包括反弹道导弹截击导弹、反弹道导弹发射器和反弹道导弹雷达;双方均可部署两个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一个保卫首都,一个保卫洲际导弹发射场。每个系统配备带有核弹头的洲际导弹100枚以及相应的雷达系统和反弹道导弹发射架,此外在试验场上还可以拥有5个反弹道导弹发射架;除此之外,双方不得部署全国性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或这类防御的基地。2001年美国于“9.11”事件后1213日宣布退出该条约。

74、非洲统一组织

简称“非统”。19635月,31个非洲独立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他们的代表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议,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决定成立非洲统一组织。其宗旨是:促进非洲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加强非洲国家在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合作,保卫非洲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与独立,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促进国际合作。截止1984年,共有50个已独立的非洲国家加入非统。组织机构有: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是非统的最高机构,每年至少开会一次。下设部长理事会和秘书处。此外还有非洲解放运动协调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和一些专门委员会等机构,处理有关具体问题。非统总部设在亚的斯亚贝巴。

75、非核三原则

日本佐藤内阁提出的重要政治原则。19671211日,佐藤首相在第57届临时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提出政府将忠实地遵守不制造、不拥有、不运进核武器的非核三原则。1968127日,佐藤首相在第58届通常国会发表施政演说,再次强调盼望销毁核武器,决心自己不拥有、也不允许运进核武器。同年3月,又将非核三原则写入了自民党提出的《核政策的基本方针》中。1982年,中曾根担任首相后,为配合美国在西欧部署“潘兴Ⅱ”式导弹,正式同意美国在必要时派遣核潜艇进驻日本港口,实际上突破了日本政府宣布的非核三原则。

76、葛拉斯堡罗会谈

“六·五”战争结束后不久,苏联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召开联合国大会紧急会议。美、苏两国虽然在联合国大会上针锋相对,但为了控制阿拉伯各国的反侵略斗争,两个超级大国迫使按安理会作出决定,派遣“联合国观察员”进驻苏伊士运河区等地“监督停火”。623-25日,美、苏两国又在纽约与华盛顿之间的葛拉斯堡罗举行两国首脑会谈。这是赫鲁晓夫下台后,美、苏两国举行的第一次首脑会谈。在会谈中,苏联坚持以色列军队应撤回到战争以前的停火线上。而约翰逊则要求,维持以色列已经侵占的阿拉伯国家大片领土的现状。正当两国开始会谈的623日,以色列国会不顾联合国的抗议,竟然通过了合并耶路撒冷阿拉伯地区的决议。而且美国表示同意这些地区进行合并。因此,美、苏两国首脑会谈,除双方承认以色列在中东的存在是合法的这项协议外,对中东问题的讨论未取得任何进展。后来,8个阿拉伯国家元首于828日在咯士穆举行会议,决定既不承认以色列,也不和它举行谈判或者签订和平条约。对于以色列合并耶路撒冷问题,会议坚决表示不予承认。

77、“古阿姆”集团

“古阿姆”集团是格鲁吉亚、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五国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GUUAM音译。成立背景:为了加强相互合作,促进地区安全,加强政治、经济交流,同国际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毒品走私做斗争,1996年阿、格、摩、乌(克兰)4国在维也纳发表联合声明,成立4国联盟,19994月乌兹别克斯坦加入该联盟,使其被称作“古阿姆”,当时是一个松散的非正式组织。200067日,该集团签署了《雅尔塔宪章》,规定“古阿姆”集团的运作机制,此举标志着“古阿姆”转变为正式组织。主要机构:国家首脑会议、各国外长会议和国家协调委员会。特点:1)合作的领域广泛,实施的计划具体2)合作的重点突出,经济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3)安全领域里的合作不断加强4)极为关注恐怖主义、毒品走私、武器扩散、民族和宗教压迫等跨国问题5)合作中体现出明显的亲西方倾向,“亲西疏俄”是“古阿姆”的一个基本立场。

78、国际原子能机构

195710月成立,是各国为和平利用原子能而建立的政府间组织,属于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总部设在维也纳。宗旨是谋求加速和扩大原子能对全世界和平、健康及繁荣的贡献;并尽其所能,确保由其本身或经其请求,或在其监督或管制下提供的援助不用于任何军事目的。机构有理事会和秘书处。总干事是最高行政领导,由理事会推荐,大会批准任命,任期4年。每年召开一次大会,其主要职能是:选举理事国;核准年度报告,批准计划和预算;审议理事会根据机构《规约》建议的事项等。每年向联大提交工作报告,必要时直接想安理会报告。至1999年底,共有130个成员国。198411日中国正式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 。同年6月,机构理事会接纳中国为指定理事国。

79、哈尔斯坦主义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推行的一项对外政策。19559月由外交部国务秘书哈尔斯坦建议制定。声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单独代表整个德国,不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同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的任何国家(作为四个战胜国之一而对德国统一负有责任的苏联除外)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根据这一政策,当南斯拉夫与古巴先后于1957年和1963年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就同这两国断交。1969年社会民主党上台后,宣布推行新东方政策,“哈尔斯坦主义”事实上已停止执行。

80、哈马斯

“哈马斯”是巴勒斯坦一个激进的伊斯兰组织,以针对以色列搞极端恐怖活动而著称。它源于巴勒斯坦“穆斯林兄弟会”,80年代末,在以色列占领下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的反以斗争中异军突起。哈马斯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其领导的反以斗争具有独特的政治主张、斗争策略、斗争方式和目标。80年代末,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开始谋求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后,哈马斯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目前,在巴以矛盾升级、双方冲突不但加剧的情况下,哈马斯的实力和影响仍在继续增强和扩大,以哈马斯为代表的巴勒斯坦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的重新抬头,不仅对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而且对中东和平进程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81、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

成立于1981525日,是一个综合性的政治、经济、军事地区合作组织,包括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阿曼、卡塔尔、科威特等6个成员国。成立背景:1)阿拉伯世界联合自强趋势的推动和影响2)共同抗衡两伊威胁3)成员国存在共同的合作基础。宗旨:利用各成员国的资源和力量,实现成员间在一切领域内最大限度的协调、联系、合作和一体化,加强与密切成员国人民间的联系、交往与合作;在联合自强的基础上推动6国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不断加强共同防务力量。组织机构:最高理事会、部长理事会、总秘书处、总部设在沙特阿拉伯首都诺谩S跋欤涸诮?0年的时间里,该组织在加强成员国政治、经济、外交、安全和军事等领域的协调、合作和一体化,调整成员国内部及其他国家间的争端,维护海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合作,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82、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北,前身是“东京招魂社”,最初的意图是为了给在明治维新内战(戊辰战争)中,为辅佐天皇而死去的三千多官兵“招魂”,18966月由明治政府设立。18976月正式改称“靖国神社”。“靖国”是“镇护国家”的意思。因此,靖国神社神社不同于一般的神社,是专门祭祀死在战场的军人的神社,它在日本大大小小8万多个神社中有着独特的地位。神社里供奉着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历次对外战争中246万多战死者的牌位。197810月,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和两千余名乙级、丙级战犯的牌位也被移进这个神社。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人物,参拜靖国神社都是对遭受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蹂躏过的亚洲人民感情的极大侮辱和亵渎。中曾根康弘、桥本龙太郎、小泉纯一郎等日本政要都曾参拜过靖国神社。惨白靖国神社关系到日本当政者如何认识和对待日本侵略历史的重大原则问题。因此,参拜靖国神社不仅遭到一切反对侵略、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特别是遭到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和人民的强烈抗议,而且遭到日本人民和日本许多政党人士的坚决反对。

83、经济互助委员会

简称“经互会”,成立于19491月。当时参加国有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六国。随后有民主德国、蒙古、古巴、越南加入。199010月德国统一后,民主德国的成员国身份即行终止。至1991年共有九个成员国。最高权利机构是委员会会议,主要执行机构是执行委员会。下设各种委员会和常设委员会等,秘书处处理日常事务。总部设在莫斯科。经互会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协调计划、生产专业化与协作、共同建设联合项目以及科技合作和对外贸易等进行。19911月,经互会执委会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成立一个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开放型“国际合作组织”,以取代目前的经互会。同年九个成员国代表签署了解散经互会的决议书,按规定90天后,经互会解散。

84、联合国

有史以来最大的世界性国际组织。1945425日,50多个国家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625日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1024日宪章生效。其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家间友好关系,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促进国际合作和社会发展,解决国际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问题,促进人类的人权和自由。成员国应遵循以下原则:会员国的主权平等;在享受本宪章规定的权利和利益的同时,必须履行本宪章规定的义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助;促使非会员国遵守宪章原则;不干涉内政。目前共有190多个会员国。总部设在纽约,在日内瓦设有办事处。会员国想联合国总部派出常驻代表团。每年召开大会一次。主要机构有: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通用语言为英、汉、法、俄、西班牙语。联合国从成立以来,特别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加入之后,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及国际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85、联合国第242号决议

联合国第242号决议是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中东问题的决议,19671122日通过。19676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发动了6天的闪电战,侵占了包括西奈半岛、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耶路撒冷东区在内的阿拉伯土地。1122日,联合国安理会开会讨论解决阿、以冲突的办法,会上,通过了英国提出的一项决议。决议主要内容是:1、以色列军撤出在最近战争中占领的领土;2、终止一切交战要求或交战状态,尊重和承认该地区每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极其在牢固和被认可的疆界内和平地生活而免遭武力的威胁或行为的权利。决议还确认了以下的必要性:保证该地区国际水道的通航自由;使难民问题得到公正的解决;通过包括建立非军事区在内的各项措施,保障该地区每个国家的领土的不可侵犯性和政治独立。

86、利马集团

阿根廷、巴西、秘鲁和乌拉圭四个拉美国家为促进中美洲问题的和平解决,于1985年建立的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进入80年代后,美国同尼加拉瓜,尼加拉瓜与洪都拉斯关系急剧恶化,严重影响该地区的和平安定。对此,孔塔多拉集团为和平解决地区问题付出极大努力,但由于美国在中美洲问题上强硬,孔塔多拉集团的调解活动遇到了严重障碍。在这种情况下,1985728日,参加秘鲁新总统就职仪式的阿根廷、巴西、秘鲁和乌拉圭四国代表达成协议,组成了一个“支持孔塔多拉集团”。其宗旨是,与孔塔多拉集团合作共同推动中美洲的和平进程,促进中美洲的和平条约的签署并保证该条约的执行。由于这个集团是在秘鲁的首都利马组成的,所以国际上成为“利马集团”。

87、孔塔多拉集团

19831月,墨西哥、哥伦比亚、巴拿马、委内瑞拉四国外长在巴拿马的孔塔多拉岛举行会议,讨论不断恶化的中美洲局势。会议发表的公报表示四国愿意为缓和中美洲局势、和平解决中美洲问题作出努力。此后,国际上就称这四个国家为孔塔多拉集团。孔塔多拉集团曾多次举行外长会议,还和中美洲五国的外长举行过多次九国外长会议。1983年四国首脑会议发表了《关于中美洲和平的坎昆声明》,同年9月第四次9国外长会议通过了实现中美洲和平的《意向文件》。孔塔多拉集团在积极的外交斡旋中,确立了排除外来干涉,反对把中美洲问题纳入东西方对抗的轨道,由中美洲国家自己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本地区争端等一系列基本原则,提出了控制军备竞赛、停止武器输送、撤出外国军事顾问、禁止建立军事基地、禁止任何形式的外国干涉、各国政府同本国反对派建立持久对话等一系列缓和中美洲局势的具体建议。孔塔多拉集团的和平努力得到了拉美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和支持。

88、里约集团

里约集团成立于1986年,当年12月孔塔多拉集团成员和利马集团成员的八国外长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决定建立“政治磋商和协调常设机构”,以推动拉美一体化进程,当时被称为八国集团,19903月正式易名为“里约集团”,目前有19个成员国。宗旨:就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协调彼此立场,并决定采取相应的行动,以促进拉美一体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代表本地区同其它区域性组织及国际集团开展合作。集团不设办事机构。影响:作为拉美绝大多数国家参与的政治磋商和合作组织,里约集团对内成为拉美国家协商解决跨国共同问题的有效机制,对外则成为拉美国家协调共同立场反映共同呼声的舞台。

89、零点方案

19811118日,美国总统里根就裁减美苏中程导弹问题提出的一项建议。内容是:如果苏联拆除其全部针对西欧的SS-20SS-4SS-5导弹,美国准备取消它在西欧部署572枚潘兴Ⅱ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的计划,从而使美苏在欧洲都没有中程导弹,达到“零”的水平。这项建议被西方称为“零点方案”。19811130日,美苏在日内瓦开始就限制欧洲中程核武器问题举行谈判。美方提出零点方案后,还提出了对中程导弹的限制必须是“全球性”的原则。美方认为,SS-20导弹射程远、机动性强,如果苏联只把从欧洲地区裁减下来的SS-20导弹转移到乌拉尔以东的亚洲地区,导弹仍能打到西欧,而且必要时仍可重运欧洲。因此,美方要求苏联把从欧洲削减的导弹就地拆毁,不向亚洲转移;同时还要求把苏联在亚洲地区的SS-20导弹也包括在限制之列。美国的这一方案试图以一纸计划换取苏联拆除它已部署的中程导弹,改变在欧洲与苏联争夺中的被动局面,并缓和西欧盟国对美国的不满。方案提出后为苏联政府所拒绝,但为西欧国家普遍欢迎,成为西方对限制欧洲中程核武器的共8同立场。

90、蒙巴顿方案

即“印巴分治”方案。19476月由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名。二次大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主要内容: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1947815日,英国把在印度的政权分别移交给印度国大党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英国在印度的经济利益基本未受影响,而印度独立法规定的内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形成了一些争端,其中最严重的是克什米尔问题,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

91、欧洲经济共同体

又称欧洲共同市场。19573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通称《罗马条约》),195811日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同时成立。总部都设在布鲁塞尔。19677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及1952年成立的煤钢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共同体的决策机构是部长理事会,它负责协调成员国的一般经济政策,代表各国政府讨论并决定与共同体有关的所有问题,拥有共同体的绝大部分立法权。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宗旨是通过建立共同市场,使各成员国经济政策逐步接近,来推动整个共同体经济活动的协调进行,促进共同体不断地、平衡地和稳定地发展,提高其生活水平并在各成员国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长远目标是建立经济联盟。

92、三边委员会

根据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董事长戴维·洛克菲勒的建议,于19737月成立的一个国际性研究机构。由北美、西欧、日本3个地区200多位人士组成,其中以金融及工业资本家为主,另有若干议员、学者、新闻界人士及工会领袖参加。戴维·洛克菲勒担任委员会主席,另设北美主席、欧洲主席、日本主席一人,聘请布热津斯基为总干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三边委员会的主要作用是:研讨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一系列广泛问题,既拟定有关的政策,又作为促进三边相互接受意见的一个行动组织。它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美、欧、日为核心的“世界秩序”。此外,委员会还就国际贸易制度、世界商品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东西方关系等问题发表专题报告,提出政策主张,然后利用其成员对本国政府施加影响。三边委员会虽具有国际性,但以美国人士为核心,其资金来源亦为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与福特基金会提供。它对美国政府的影响十分明显。在卡特政府时期,曾一度被称作美国的“影子政府”。

93、舒曼计划

19491213日,欧洲委员会咨询议会通过决议,建立成立欧洲超国家的钢铁高级机构,以协调管理西欧各国的钢铁工业。决议还建议在煤炭、石油、电力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也建立类似的高级机构。195054日,法国外交部长舒曼致函欧洲委员会秘书处,表示法国对上述建议感性趣。59日,舒曼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了一项声明,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舒曼的这一声明,通常被称为“舒曼计划”。根据舒曼的建议,1950620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开始谈判。六国达成协议,于1951418日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欧洲煤钢条约签订后,苏联照会法国政府,谴责“舒曼计划努力的目标是恢复西德的战争工业,努力加紧西德的军国主义化。”

94、苏、美、英、法四国西柏林协定

197193日,苏、美、英、法四国签订的协定。包括三个部分,还有九个附件。正式文本没有标题,苏联称为《西柏林协定》,西方则称之为《四大国协定》。在这个协定中,苏联不再坚持取消美、英、法三国在西柏林的占领制度,表示:“柏林西区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境内的公路、铁路和水路的平民与货物过境交通将畅行无阻。这种交通将得到便利,以便按最简单而迅速的方式予以实行,并将享受优惠待遇。”这就意味着苏联向西方国家保证,对西柏林和联邦德国之间的交通负责,今后再也不进行限制和封锁。协定规定: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后也不属联邦德国管辖。但在附件中又规定,在不涉及安全与现状的条件下,联邦德国“可以对西柏林常住居民实行领事服务”,联邦德国“缔结的国际协定和协议,根据规定的手续可扩大应用于柏林西区”。联邦德国“可以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上代表柏林西区的利益”。

95、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前身是“上海五国”机制,上海五国机制起始于80年代后期的中苏两国关于裁减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和保持边境安宁的谈判。苏联解体后,俄、哈、吉、塔、四国组成联合代表团,与中国继续进行谈判。1996年,五国在上海首次会晤,随着谈判的深入,谈判内容扩大到经济领域、打击三股恶势力等。20016月,上海五国机制接纳乌兹别克斯坦而成为上海合作组织,适应了六国合作的需要也是世界和地区形势发展的需要。特点:1、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解决和促进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叫做“上海精神”。内容是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2、遵循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原则,对外开放。3、重点是维护地区安全,联合打击三股恶势力,即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4、是以安全为先行的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的地区合作组织。影响:是后冷战时代唯一将安全、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区域性组织。该组织发展地区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加强六国与亚太地区的安全,为冷战后摒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的国家关系、新型的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对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9615国集团

15国集团成立于19899月,是继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之后兴起的又一个发展中国家合作组织。目前成员国已发展到19个,分属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是一个跨洲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背景:70年代中期以来,南北谈判陷入僵局,第三世界国家更加重视和提倡南南经济合作。为共同应付发展中国家日益突出的经济发展问题,适应发展的世界主题,1989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不结盟第九次首脑会议上,决定成立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首脑级会议组织-南南磋商与合作首脑级集团,因其最初有15个成员,故称“15国集团”。宗旨:通过定期磋商,协调政策,指定南南合作行动计划,加强和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在高度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提高发展中国家的集体自力更生能力和凝聚力,有效地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南南合作”;协调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立场,促进更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南北对话。影响:该集团的成立对推动南南合作、南北对话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97、新大西洋主义

美国布什政府提出的关于建立欧洲新秩序的构想。198912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北约总部发表演说时首次提出。80年代末,由于苏联、东欧局势的变化、德国统一提上日程已经欧共体影响日增,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为防止具有地缘优势的苏联在影响欧洲未来的进程中取得主动权,美提出新大西洋主义,以图建立一个在美国领导下的欧洲。其主要构想是:1、北约仍将是大西洋两岸共同的军事组织,并将进一步扩大其职能,使之成为肩负欧洲防务、政治和经济事务的超级机构;2、要求欧共体向其他国家开放,用条约的形式把美国同欧共体连结起来,使欧共体在促进苏联和东欧转化方面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3、主张更多地发挥安全的作用,使之成为欧洲大陆的管理机构和东西欧的桥梁,从而促进苏联和东欧更快地实行市场经济和自由选举。新大西洋表明了美国90年代对西欧政策的基本点,即政治上维持盟主地位、适当“卸除军事包袱”、与欧共体在经济上共同分享。

98、新太平洋主义

亦称福特主义。美国总统福特1975127日在檀香山提出的美国对亚太地区政策纲领。福特宣称:“赞成一种与所有人都和平共处、对任何人都不怀敌意的‘太平洋主义’”,并提出美国的实力是太平洋稳定均势的基础;与日本的伙伴关系是美国太平洋战略的一个支柱;加强同中国的新关系,决心在上海公报的基础上完成同中国的关系正常化,共同反对在亚洲和任何其他地区的任何形式的霸权;积极参与东南亚事务;努力缓和朝鲜半岛的局势;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一个新的稳定的经济合作结构。新太平洋主义实际是尼克松主义亚洲战略的延伸和发展。

99、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全称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其英文首字缩写为APEC。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主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背景:1989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提出“汉城倡议”,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来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经各方磋商,198911月首届部长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澳、美、加、日、韩、新(西兰)和东盟六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由此成立。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现有成员包括21个国家和地区。宗旨:维护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经济效率,发展和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减少成员之间的关税壁垒,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主要机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会议、高官会议、各委员会、秘书处。主要成就:1、推行了有计划的经济自由化进程,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2、商务便利化是APEC的另一个重要议题。3、经济技术合作是APEC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它与贸易投资自由化并列为APEC的两个轮子。

100、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当代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中出现的一股主要思潮。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思想基础来源于18世纪中叶,以阿拉伯半岛的宗教改革领袖阿卜杜勒·瓦哈比为代表的复古主义思潮及其所领导的瓦哈比运动(即复古主义运动)为主。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宣扬伊斯兰原教是一种包容一切的宗教,是“理想的社会制度,完备的思想体系和广泛的生活法典”。伊斯兰的文明和精神价值是永恒的,它适用于一切时代,可以解决时代提出的一切问题。穆斯林应珍惜伊斯兰文化遗产和传统并以此来解决各种现实问题。2、主张恢复早期的伊斯兰神权政体,建立公正、圣洁的伊斯兰社会。3、要求采取一切措施,纯洁和净化伊斯兰信仰,确立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础的伊斯兰法典至高无上的地位。70年代以来,以伊朗伊斯兰革命为主导,在穆斯林世界掀起了一场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为主要倾向的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各穆斯林国家的原教旨主义者追求的具体目标不同,斗争手段氛围暴力和和平两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出现反映了广大穆斯林国家和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维护伊斯兰国家独立的愿望以及穆斯林群众对本国政局动乱、经济困难、贫富悬殊现状的不满;试图从伊斯兰教内部探索新的“伦理、道德价值”,希望借助伊斯兰教古老的教义来解决现代的社会、经济问题,寻求新的出路和思想倾向。

101、伊朗门事件

里根政府为营救人质同伊朗秘密进行武器交易被批露而引发的政治丑闻事件。里根上台后对伊朗采取强硬外交政策,同时公开反对别国向伊朗提供武器。为了解救被黎巴嫩激进组织扣押的美国人质,从19855月开始,美国秘密地与对黎巴嫩激进组织有影响力的伊朗进行商谈,希望以出售武器换取人质。在向伊朗出售了几千万美元的武器后,三名人质获释。198611月,此事被黎巴嫩报纸揭露,在美国和国际上引起风波。不久又揭露出售出这笔武器所获大笔利润转到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之手。所有这些均未通知国会,属于违法行为。报界借“水门事件”之名称之为“伊朗门事件”。丑闻揭露后,阿拉伯国家强烈谴责美国违背在两伊战争中严守中立的诺言,美国政界对里根政府欺骗国会的行为感到震惊,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国会没有弹劾总统。但关于美伊武器交易的责任问题,国会仍在追究。

102、第四点计划

在美国战后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中,亚非拉地区无论是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战略上,对美国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达到全面控制亚非拉的目的,美国需要制定一个着眼于长远的总体计划。1949120日,杜鲁门在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了美国外交方面的四点主要行动原则:1、支持联合国 2、继续推行世界经济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3、加强与爱好自由国家的合作,反对侵略威胁(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4、技术援助不发达地区。其中前三点都是已经推行或正在推行的措施,唯有第四点是新提出来的,因此这个计划后来被成为“第四点计划”。第四点计划经美国国会两院长期讨论后于19506月获得通过。为推行第四点计划,美国派出大批技术人员到国外进行技术“合作”,并接受许多国家的人员到美国培训,主要项目是农业、原料开发、运输、职业教育等。为此美国政府需从每年的财政年度中拨款以实施该计划。第四点计划是美国打着反共产主义和技术援助的旗号,大规模向亚非拉渗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战后初期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个步骤。它带动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的资本输出,并为美国工业发展取得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103、日本北方四岛问题(捉择、国后、齿舞群岛、色丹岛)

北方四岛是阻碍俄日关系根本改善的核心问题。二战后期,苏联为取得战后在远东地区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于194588日对日宣战,并于同日迅速出兵中国东北。815日,日本宣布投降。此前一天,即814日,美国把准备发给日本政府的《总命令第1号》先行通知盟国,自行划分了受降区域,其中规定中国东北北纬38度以北的朝鲜和库页岛,由苏联远东军最高统帅受降。因为苏联的受降区未包括千岛群岛,斯大林遂于816日电函杜鲁门,提出两点修正,其中之一是要求明确“整个千岛群岛将由苏联占有”,杜鲁门同意了苏联这一要求,但又宣称“这些岛屿的处理必须在和约中决定”。1945818日,苏军开始在千岛群岛登陆,并占领了属于北海道的色丹岛和齿舞岛。19462月,苏联宣布领有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千岛群岛,并将其编入苏联版图。这是北方四岛问题的由来。

195198日,美国单方面签订了对日和约,苏联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因此苏日两国仍处于战争状态。在1955年的苏日复交谈判中,苏联方面曾考虑把北海道的齿舞和色丹两岛移交给日本,但日本坚持要求一并归还捉泽岛和国后岛。1956年双方复交,结束战争状态,但领土问题仍悬而未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领导人鉴于国内的压力,坚决拒绝在北方领土问题上向日本做出让步,甚至否认俄日之间存在领土问题。虽然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曾多次举行会晤,俄领导人也表示尊重前苏联政府与日本之间就该问题的有关协议,但关于实质性问题双方未能取得任何进展,北方领土问题仍然是日俄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