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家湾二手房出售:[转载]不同代玉器造型特点(图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3:43:04
不同代玉器造型特点(图组)

 

    中国玉器产生于远古人类的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其丰富多彩的造型、精巧别致的图案和精湛娴熟的制作技艺,形成了优秀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诸因素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即使在世界艺术的百花丛中,也是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

 

新石器晚期

 

    原始社会玉器造型

 

    新石器时代玉器主要有玉琮、玉壁、玉斧、玉圭、玉璜及各种鸟兽,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为多。动物造型较简单,着重于头部刻画,身体则为与玉石形似的几何体,头部又较重视眼目的表现。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玉器,就有以目纹为中心的极度夸张的人面或兽面纹。

 

大玉龙,曲长60cm,直径2.2-2.4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 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古代玉器穿孔,有些是造型本身带来的孔,如琮、壁等;有些是为穿绳佩带而打的孔,如璜上的小孔;还有的是为穿绳捆绑木柄而打的孔;还有马蹄形孔、对穿孔和带有螺纹的孔等。新石器时代玉器穿孔多为两面对穿而成,孔外部直径大,越往里直径越小,孔不甚圆,两面对穿时,有些对的不准,因而孔中部的交接处,有时会出现棱台。

 

玉璜,高5.2cm,长10.6cm,厚0.3cm。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

 

    璜玉料材质较好,黄褐色,较薄。近似半圆形,直弦,中部下凹,两侧各有一孔,底部两角略向外伸。璜的一面有弧形凹槽,是对玉料开片时留下的切割痕,这类切割痕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上时有出现,从痕迹上可以看出,玉器加工中采用的是线切割的剖料方法。玉片厚度约0.3cm,表明当时玉料开片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作品呈不规则的半圆形,两角外伸,说明此璜并非由圆形玉器切割而成,可能是以长方形或三角形玉片磨成。

 

良渚文化


    除良渚文化玉琮、玉壁外,新石器时代玉器虽然片状为多,但磨得很平的平面极少,凡平面之处,中部皆微微隆起,边缘较薄或有坡。如器物的主平面平如刨板,就应考虑这件器物是否为仿制品了。

 


 良渚文化 玉宗

 

                     玉鹰,高2.5cm,宽4.6cm,厚0.4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玉鹰为青黄色玉材制,片状,腹部略厚,腹前用阴线界出鹰爪,头部凸起,嘴尖,双翅较薄,尾宽,尾及翅上有阴线羽纹。鹰背部有对穿的孔,可穿系绳。 红山文化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在其遗址中发现了较多的玉器,其中有一定数量的玉鸟,多为鹰类。常见的玉鹰有二类,一类近似方形,翅的边缘平直;另一类鹰的翅膀大且展开,似飞翔状。这件玉鹰属后一类,辽宁省阜新市胡头沟遗址出土有同样的作品。此玉鹰的造型较接近于现实,鹰的腹面加工精致而背部简练,系因人们仰望飞鹰所得的观察结果。


    此期玉器刻纹有两种:一种是纤细的细线纹,由于是手工刻出,刻纹不太规整,转折处不方正,线与线之间距离误差较大;第二种是粗阴线,线较浅。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粗阴线非常直,似用直尺比着划出或用直线拉磨而成;红山文化玉器所饰粗阴线多为弧线,似用手工不断修正而成。另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上还有起凸较浅的凸起线。

 

                              玉人兽复合佩,高8.2cm,宽4cm,厚0.6cm

    佩玉料呈青色,局部有白色斑,片状,镂雕人兽复合图案。佩上部为人首,较大,头部饰一周绳索纹并饰双鸟形冠,长发后披,于两耳侧外卷,耳下有佩环。佩下部为兽首,短而宽,呈横向的条状,兽嘴略宽,眼为孔洞形。佩中部为镂雕的人身与兽身,相互交错,不易分别。 此佩为传世文物,原出土地点已不清楚,学者们对其制造年代也有过多种推测。从人物头部特点看,应属新石器时代,而佩下部兽头的形状、孔洞的镂雕方式同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兽头及加工方法非常相似,因此初步确定其为石家河文化玉器

 

夏代的玉璋

 

    璋是一种礼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有了一套完备的礼器和礼仪制度,有人把二里头大规模的宫殿遗址推测为礼仪性的宗庙遗址。礼器的大量出现标志着礼制已成为当时重要的制度。这件石璋通体磨光。柄与器身一侧各钻一圆孔,器身一侧的圆孔嵌一绿松石片。双面磨刃,凹刃,两阑均出扉牙。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商周玉器造型

 

青玉鸟形佩 商代晚期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长10宽2.5厘米。
  青玉质,体呈伏状,带冠短翅,尖喙圆眸,翘尾屈足,颈部的孔可供佩系。此佩采用双面双线勾勒,具典型商玉风格。

 

     商周玉器属于生产工具器型的有玉刀、玉斧、玉铲等;属于兵器型的有玉钺、玉戈、玉璋等;属于礼器或装饰品的有玉壁、玉环、玉簪、玉琮、玉璜等。此外,已出现单体器型的鱼、鸟、龟、兽面、人首佩等。

 

 

   商代玉器在玉质、沁色、钻孔、装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一些玉器上表现得较突出,有的则不甚明显。

 


    沁色:商代玉的沁色多种多样,其中最明显的是鸡骨白色。玉器受沁处纯白无光,玉质变软,如水煮之骨,故而称鸡骨白色。有的玉器仅在边缘处局部有沁色,有的是整体沁色,另外有些商代玉器上有较重的褐色沁。

 


    钻孔:有两种,一种是一面钻孔,另一种是两面钻孔,孔眼两端大,中部细,蜂腰状。许多商代玉器孔内留有螺旋形琢磨痕。

 


    装饰:一些商代片状玉器带有双重齿牙,这一特点为商代玉器仅有。商以后,带有这类齿牙的玉器是极罕见、极个别的现象。齿牙多为方形,牙上有小凸齿,连续排列,主要装饰在玉钺、玉璜、玉鸟等片状玉器边缘部位。有些商早期玉戈,“援”与“内”相接处,带有非常复杂的凸齿,齿形近似鸟头。

 


    商代玉佩饰及柄形器上经常饰有重环纹、连续方格纹及花瓣纹。玉环、玉壁等圆形器饰有凸起或凹下的同心圆弦纹。

 


    商中晚期玉器的纹饰,一般为阴刻线构成的龙形、兽形、人形,或分别为各种抽象的折线、封闭线。。以双阴线为多,其中的一条,采用“勾撤”法雕成,线条多为直线,转弯处角度很大,似方折,刚劲有力,一些学者曾誉其为“折铁线”意思是说似用铁线弯折而成。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阴刻线雕刻得非常粗糙,带有许多毛刺,而这种毛刺不是高转速的现代工具能制造出来的。对那些在放大镜下线条边缘非常齐整的商代风格玉器,鉴别时就要认真考虑其真伪。社会上流传一种仿商代玉,纹饰结构非常符合商代特点,但双阴线中间部分凸起较高,因而只是形似,经不起推敲。

 

 


    商代玉兽角部及眼部特点也很明显:兽角顶端都带有一个槌,呈蘑菇形;兽眼为双阴线“臣”字形,或双阴线圆形,或近似平行四边形等多种形式。

 

 

西周 玉鱼

 

    此玉为乳白色通闪石玉,有灰色斑痕。以单线雕出鱼头、鱼睛、鱼腹,嘴上有一小孔,是周朝玉中的极品。


    周初玉器,数量明显减少,玉戈、玉琮趋于小型化,圭呈细长。周代玉器纹饰同商代区别较大,一般也由双阴线“勾撤”法雕成,但无商代玉纹饰的刚劲之风,线条多呈弧形,且勾撤的坡度也较大。周代玉器上最常见的是鸟纹和夔纹,周代的鸟纹很有特色:长颈、勾喙,后尾上冲。

 

    春秋战国玉器造型

 

    春秋战国玉礼器相对减少,佩饰大量增加,出现了成套的剑饰、带钩、人身佩玉,专门的丧葬用玉也较多。

 

春秋早期双勾变形夔龙纹玉瑗

 

    现藏河南博物馆,或定名“壁”或“环”也可,但据此物中心孔径大于玉质的特点,定名“玉瑗”最准确。

 

春秋早期龙纹玦


    此期玉器的纹饰不同于商周或明清人兽分明的风格,除镂雕龙凤外,一般器物的纹饰是一种深奥莫测、结构简洁的纹样。

 

战国舞人钮玉印

 

    印面阴刻篆书“何善”,玉质私印始于战国,此器在印学史、玉器史、雕塑史上均占重要地位。


    这种纹样的首要特点是满而密,器物表面雕满饰纹,不留空白。商周玉器中,虽有一部分玉器的纹饰也较满,但纹饰勾回较大,留出了较多的空间;春秋战国玉器除少数兽鸟形纹饰外,皆用文饰铺满器身,突出的特点是一个满字。


    此时纹饰的另一个特点是抽象而精细。许多纹饰很难说清它的寓意,在一些简单的纹饰中充满着丰富的想象。例如,谷纹,并不如《词源》等书所绘谷壁上的禾苗谷穗,而是密集排列的螺旋凸起,每一谷粒似一刚发芽的谷种,又似别的什么东西,某些学者称似类似纹饰蚕纹,意指刚孵成的小蚕。

 

    最常见的纹饰是勾云纹,有双阴线刻、单阴线刻及凸起等手法,这些纹样之间相互正反相连,上下相接,纵横相连,巧妙地组合出不同的图样。另外还有一系列的辅助纹样。


    在许多这类纹样组合中,隐约留有兽面的痕迹,似乎表示着一种窥测万物的神灵,而纹饰的每一个细部,又似乎处于无限的蠕动之中,因而有人名其为“蟠虺”纹或“窃曲”纹。这些纹样的雕琢异常精细,用线条的粗细凸凹变化,表现出不同层次,一层精于一层,使赏玩者百看不厌。


    战国玉器的边缘往往有凸起的边线,鉴定家评论战国玉器时常用“扎手”来形容拿玉器时的手感。

 

    秦代虽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兵马俑,但是秦人的玉器遗物发现的数量比较有限,其面貌特征不很鲜明,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玉器与山东诸国玉器,秦代玉器与战国、汉初玉器都难以清楚地区分,这在玉器研究界是有共识的。

    秦代玉器

 

    汉魏六朝玉器造型

 

    汉代玉器造型风格独特,主要是以神秘的动物形象(龙、螭、凤)取代云雷纹而成为玉器的主导纹饰。玉制礼器中壁、圭较多,玉琮很少。

 

汉八刀 玉蝉


    圭都很小,长方形,上端出角,水苍玉制成,素面无纹,玻璃光很强。壁也多为水苍玉,有龙纹蒲壁、鸟纹蒲壁、出廓系壁、镂雕壁等多种,分别为丧葬、祭祀和人身佩饰用壁。


    汉代有几种玉器纹饰极富特点。第一种是用手工刻出的阴刻细线,线条细若游丝,弯曲有度,构图极其准确,但若断若续,鉴定家称之为“跳刀”。这种线条是用所谓“昆吾刀”划出,在玉壁、玉人、佩饰、玉剑饰上大量出现,有时还配以极小的细线刻圈,是识别汉玉的重要标志。第二种是玉兽、玉鸟身上饰有一种细阴刻短平行线,线端有一道纵向的弧线,或在羽端、腿弯处饰以放射形短阴刻线。第三种即所谓的“汉八刀”,线条粗而准确,刀法简洁有力,用简单的几刀勾出玉翁仲的外形,因此而得名。这种手法还用于玉握(玉猪)、玉带钩等器物。


    上述玉器特点一直延续到六朝。晋以后出现了一种云头形玉佩,装饰纹样中出现了一种由长细线接连的十字形云纹,但这种玉器纹样仍保留着汉代细刻“跳刀”的风格。

 

    唐宋玉器造型

 

    隋朝

著名的镶金边白玉杯

   

    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
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唐代玉器与汉代玉器风格迥然不同。唐代在玉器雕琢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花、鸟、兽等纹饰及器物边缘有细密而较长的阴刻直线,给人一种雕琢如生的感觉,另外,玉人、玉兽、玉鸟的造型也有自身特点。在唐代玉器上,三岐骨朵云大使用,这种云尾细而长,云头分为三部分,两侧似往外卷,中间部分小而团、微前凸。制作琢工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的又一特点。

 

唐龙纹璧


    宋元时代,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北京团城元朝大玉瓮外)。虽然花鸟一类没有唐代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元时代突出的特点。

 

 


    传世宋代玉兽中,虽有异兽,但雕琢风格属写实者为多,注重肌肉处理,躯干部位有如布袋装西瓜,浑圆凸起,结构感较强。


    宋代玉鸟或鸟纹玉器除少量立体型外,多为片状、衔花,玉雕的平面感较强,注重大的结构轮廓,边缘弧线少且简练,鸟身饰有长而有力的阴刻线条。这类玉佩表面保留着较大的平面,平面边缘呈光滑的缓坡,镂雕剔去的部分准确而不琐碎,古玩家谓这“肉头”,即风格浑厚。

    宋代玉鱼种类较多,一般头较小,鱼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和有鳞两种。鱼鳞是用直线或弧度极小的弧线交织出的网状纹,线条较有力。一些鱼尾饰有匀称有力的弧线。许多玉鱼衔有荷叶、茨菰,荷叶为平面圆形,边缘四处向内微凹。

 

一套八块,纹饰各自不同。宋、辽、金各朝皆用玉带,这是迄今唯一一套完整保留下来的实物。


    宋代玉龙纹的特点是:龙头窄长,嘴角大,上下唇较薄,长唇端翘起,眼细长,发向后飘,蛇形细长身。其中素身龙多,少数有网格状鳞,龙身两侧各有一条阴刻线,腿细长,腿毛也较长,爪似鸟爪。


    宋代仿古玉器,风格以仿汉代玉器为主,又不完全仿汉,结构造型均较汉代复杂、不变化,给人一种似古非古、似今非今的感觉。

 

元 海東青攫大雁玉飾

 

 

 

    元代一年有两次重要的狩猎季节:春天与秋天。春天到水滨去猎大、秋天时则到山林间猎鹿。以此春秋渔猎活动为母题的玉雕称为「春水珮」或「秋山珮」。

 

    炉顶系用多层透雕镂刻而成。由莲叶、莲瓣、莲篷、苇叶、水草、鹭鸶组成。整体造型似馒头状高高隆起,表面雕饰起伏,手摸立面有高低不平、参差不齐的感觉,这是元代炉顶制作风格上的重要特征。

 

    明代玉器造型

 

    明代早期玉器多选用白玉,玉质较好,雕制也精,有宋元玉器遗风。

 

明末清初青白玉鏤空螭紋


    明中晚期玉器,北方与南方有所不同:北方玉器一般器型浑厚,加工较简洁,刀法粗犷有力,阴刻线转折连接处衔接不紧密,器物棱角较硬,有浮雕图案时地子磨的不甚平,因此有“粗大明”之称;南方玉器一般选料精细,讲究工艺技巧,所制玉器精巧玲珑、器型规矩、地子平整、边线流畅、一丝不苟,出现“三层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细。

 

明代 玉佩

 

明代 玉佩

 

    清代玉器造型

 

 

    清代玉器在造型、琢磨、风格特点上已失古朴之意,给人一种新的感觉,加工特点可用“精”、“细”二字概括。地子平,线条直,方圆合于规矩,不拖泥带水。人物、植物等装饰图案雕得棱角很硬,边角处似有锋芒,表面光泽为脂肪或蜡样光泽,较少有玻璃光。同古玉相比,结构、图案均显得很每繁琐,但同现代玉雕相比尚属简约。

 


    清代玉器,全面继承运用历代琢玉工艺的优秀遗产,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的成就和外来影响,创造和发展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玉器艺术。

 

清代 玉佩


    此期玉器,不但对古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复制了大批古玉,而且还大量发展和变化了古玉的造型,尤其用玉石制作古代青铜器方面,或者制作器皿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清代的薄胎器皿和在玉器上压嵌金银花纹的技术是对中国玉器技术新的发展和贡献,在山子雕方面表现出的成就,也是重要的方面。

 

清代 马上封侯


    清代的玉器设计注重造型向情景交融方面发展,尤其是绘画性题材纹饰受到清院画影响,近似工笔画,往往采用传统组织题材与西方或阿拉伯图案融合成新型的图案。总的风格均较繁褥精细,丰富饱满。还有用大块头的玉材碾成各种雕琢简练而又能显示玉质美的器物,充分体现了传统的玉材观。


    清代玉器工艺极细腻,一丝不苟,它吸收了传统的阴线、阳线、平凸、隐起、起突、镂空、立体、俏色、烧古等多种做工,加以变通,综合应用。从大件“大禹治水图”玉山,到小件烟壶、别子、挂坠等,均达到远看有效果,近看耐人寻味的程度,有很多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技艺是现代技术也很难达到的。清代的器皿造型,无论是外轮廓,还是内花纹,都无法挑剔出它的工艺不足之处,可见玉工眼力准确,技艺高超。另外在刻字、题款等方面,也都代表了清代玉器的新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