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客芜湖房产网:虫草蝙蝠蛾幼虫饲养的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4:43:39

虫草蝙蝠蛾幼虫饲养的难题

2009-4-16 11:18:00 来源:中国冬虫夏草网 作者:柯传奎

    要完全解决冬虫夏草的人工培育问题,除了开展液体培养,大量繁殖冬虫夏草菌种外,还要大量饲养寄主虫——虫草蝙蝠蛾幼虫,再用人工方法使其感染上冬虫夏草菌种,形成与天然冬虫夏草完全一样的全人工培育冬虫夏草,这就要解决人工饲养寄主虫问题。

    1985年,沈南英将收集的数万粒虫草蝙蝠蛾受精卵送给原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高祖紃教授,希望她着手冬虫夏草寄主虫的饲养研究。1987年,高祖紃教授参加中国科学院下达的国家攻关课题“全人工冬虫夏草培养研究”,沈南英教授建议浙江农业大学高祖紃教授主持虫草蝙蝠蛾幼虫的饲养。

    1988年,这个课题结束时高祖紃教授已经养到10多万条虫草蝙蝠蛾幼虫了,解决了饲料、离土培养、交尾环境、缩短生产周期等问题,这是冬虫夏草寄主虫饲养领域中里程碑式的突破。遗憾的是,1988年8月8日的台风路过杭州,造成长时间停电,虫草蝙蝠蛾幼虫全部热死了。

    1987年,沈南英退休后几年里,还曾先后促成甘肃省甘南农科所和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开展大规模虫草蝙蝠蛾幼虫的饲养研究,并邀请高祖紃教授做技术指导,也先后获得全人工培育的冬虫夏草几十根,但最终还是因接种率太低,形成的人工冬虫夏草数量太少,不能形成经济效益。而且,还不能获得第二代饲养虫草蝙蝠蛾的受精卵。总之,大规模虫草蝙蝠蛾幼虫的饲养成功了,但是,接种和培育子座的条件还没有解决。

    笔者于2004年12月,笔者拜访高祖紃教授,记录如下:

    柯:我在1980年初,在光明日报上看到沈南英分离冬虫夏草菌种的报道,开始与他合作,进行了10年的冬虫夏草菌种的液体培养研究,把液体培养的冬虫夏草菌丝体干燥成菌粉,申报成功中国第二个中药一类新药。2004年初,应沈南英的要求,我们协助沈南英实施他的专利。我重新启动冬虫夏草项目的研究。因为冬虫夏草的有效成分还不知道,冬虫夏草的全人工培育没有成功。所以,我重新接过沈南英的接力棒,想带着年轻人完成冬虫夏草研究没有完成的事情。冬虫夏草第二代、第三代产品开发基本完成。现在还想在冬虫夏草的全人工培育研究做些试探性研究,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高:我看到了沈南英的冬虫夏草菌种在人工培养基上长出子座,也看到刘锡琎研究员分离的中华被毛孢(Hiresutalla hapiali)在虫草蝙蝠蛾幼虫上长出子座,我相信这两个菌种是同一个菌种,都是冬虫夏草菌种的无性型。1985年,沈南英建议我培育冬虫夏草寄主虫草蝙蝠蛾幼虫,正式列项启动是1987年,承担了国家“七五”攻关科研项目全人工冬虫夏草培育中的冬虫夏草寄主虫草蝙蝠蛾幼虫全人工培育。我到四川康定冬虫夏草产区实地考察,带回了蝠蛾的卵、幼虫、食物,开始了在实验室半无菌条件下人工饲养研究。

    柯:您在冬虫夏草寄主虫草蝙蝠蛾幼虫人工饲养研究中解决了哪些问题?





虫草蝙蝠蛾幼虫饲养的难题

2009-4-16 11:18:00 来源:中国冬虫夏草网 作者:柯传奎

    柯:饲养虫草蝙蝠蛾幼虫的技术成熟了,下面的问题是,冬虫夏草菌接种途经,感染率和长子座的条件问题?

    高:这些问题研究要考虑冬虫夏草固有的生命周期和生态环境。听说有的实验室感染率已经达到50%~60%,约50%的虫草蝙蝠蛾幼虫变成僵虫,但是只有5%~6%长出子座,其余的长不出子座,长子座的技术还没有解决。

    柯:我们谈谈项目的可行性。一个30平方米的虫草蝙蝠蛾幼虫饲养室可以养多少?

    高:一个30平方米的虫草蝙蝠蛾幼虫饲养室可以养6万条。

    柯:我想应该试图研究冬虫夏草栽培产业化。

    2006年3月笔者又一次拜访高祖紃教授

    柯:77岁的沈南英和61岁的我,经常在一起探讨冬虫夏草人工栽培问题。要研究它,少不了您!
高:我也一样,我希望我能看到冬虫夏草人工栽培成功。

    柯:虫草蝙蝠蛾幼虫的饲养已经解决,还有两个难题:①冬虫夏草菌感染虫草蝙蝠蛾幼虫的感染率需要提高;②被感染的虫草蝙蝠蛾幼虫(僵虫)的长子座率也需要提高。

    高:现在虫草蝙蝠蛾幼虫感染成僵虫的比率可以到70%~80%,但是长子座率很低。

    柯:有没有证明虫草蝙蝠蛾幼虫感染成僵虫的菌种是冬虫夏草菌?

    高:没有。

    柯:看来留下的两个难题还没有解决。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冬虫夏草人工栽培至今还没有成功。全国先后有60多家科研单位进行了人工培育冬虫夏草的大量工作,目前在一些环节上已经取得了一些的成果,如云南、四川、青海和浙江等省已在室内成功地饲养了虫草蝙蝠蛾幼虫。不过,人工培育冬虫夏草由于在菌种接种和重复批量培育出子座方面存在许多难题,要完全达到大量人工生产还有一定距离。在野外进行大面积半人工培植冬虫夏草的工作也在几个地区展开,但目前也还有许多技术性的工作需要解决。通过人工方法进行冬虫夏草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

    从冬虫夏草得到的分离物名目繁多,至少已有20多个名称被用在这些分离物上,但根据现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据,目前市场上的一些药品或保健品及其菌种在遗传上与冬虫夏草没有联系,经过发酵生产的产品种类很多不是来源于真正的冬虫夏草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