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气的主要成分比例:感受北海文化的独特神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02:21
潍坊的历史厚重悠远,潍坊的文化博大精深。早在七千多年前,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周初,武王封邦建国,封太公姜尚于齐,都营丘(今昌乐境内)。春秋战国,这里大部属齐。秦代,这里属胶东、临淄、琅玡三郡。明清时,今境属青州、莱州二府。当时潍坊以手工发达而声振大江南北,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美誉。郑板桥曾在此任县令7年,曾写诗:“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史料》记载:“海岱潍青州,潍淄其道”。潍坊史前文化丰富而发达,潍坊文化与北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一脉相承,影响广远。先秦时代,潍坊地区已率先步入文明,成为文化中心区,与中原文化并立抗衡。秦汉之时,潍坊作为一个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域,历有郡县所置。唐宋时期,潍坊古城经济繁荣,文化名人层出不穷,为潍坊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由于当时佛教兴盛,潍坊成为著名的佛教盛地。明清时代,潍坊文化走向博大精深。教育、文学、艺术、医学及民间文化艺术兴旺发达。明代,潍坊仅青州一地就考中进士近八十名。清代,潍坊一地进士也有七十七名之多,位于潍城的麓台书院、思乐书院、潍阳书院、青州的矮松园,都是文人学子们教学相长切磋学问之基地。发达的教育,良好的文风,使潍坊许多家庭成为书香门弟,进士世家。明清时潍坊名人辈出,文人群体不断出现。文学方面,潍坊的科举才子大都是工于诗文的学者,多有诗文专集问世。明末潍县知县周亮工,喜藏秦篆汉印,又精于篆刻鉴赏研究,著有《印人传》、《赖古堂印谱》等金石著作传世。清乾隆年间,郑板桥知潍县,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上行下效。上述两位知县使潍坊出现了经久不衰的嗜书爱画、藏印治印的文化氛围。潍坊地区书法、绘画、篆刻、收藏,蔚然成风,名家辈出。
  潍坊作为历史古州名郡,人才荟萃,英杰辈出,文化名人灿若星辰,生于潍坊市域或曾活动于此的高层次文化名人就有100多位。他们对潍坊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三皇五帝”中的舜、齐国政治家晏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等都出自潍坊;孔融、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郑板桥等曾在潍坊执政理事。孔夫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精通鸟语的公冶长就生长的安丘市的书院村,至今该村还有碑文为记。春秋末期,齐国政治家晏婴,善于辞令,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政绩卓著。他出使楚国的故事为后人广为流传。东汉末年徐干,是一名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另一“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在寿光一带任过北海相,他曾“制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在郡六年,政绩赫然”,世称“孔北海”。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有广泛的农事经典,对研究农业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北宋画家张择端,擅长画车马、舟船、桥梁、城郭和街道,现存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年汴梁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画面形象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优秀风俗画。北宋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与夫人李清照多年寓居青州,他们的诗词创作,以及有名的著作《金石录》,名冠一时。宋代潍坊还涌现出李成等一代著名文学家和科学家。明代散曲家冯惟敏,著有《海浮山堂词稿》和《山堂辑稿》,所写散曲,风格爽朗,题材广泛,有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民间疾苦,讽刺了封建官僚的贪婪横暴。清代内阁大学士、书法家刘墉也是潍坊人。清道光年间潍坊陈官俊,任过户部、兵部、吏部三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有多种著述留于后世。其子陈介祺,我国著名金石学家,著《十钟山房印举》等专著30多部。他对潍坊的嵌银、仿古铜、铸铜印、拓片等民间工艺品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清朝末年,潍坊一条巷子出了曹鸿勋、王寿彭两名状元,一时传为佳话。原籍他乡,曾在潍坊做事的历史名人也有许多,如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北宋宰相寇准、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等等。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密州,写下了《超然台记》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00多首脍灸人口的佳作。清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潍县做过七年的县令,他为官清廉,诗书画并称“三绝”,他在此留下了不少诗文和书画,至今流传于世,为世人称颂。
  现代和当代著名人物有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无产阶级革命家陈少敏,著名文学家王统照、崔嵬、臧克家、王愿坚、王大化、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等都是潍坊人,他们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让国人瞩目,让潍坊人引以为豪。
潍坊文化是属于齐鲁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古至今文化现象丰富灿烂,独具特色,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潍坊名人众多,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本报将以潍坊文化名人馆为依托,从下期开始开设专版介绍这些文化名人,把潍坊丰富多彩的古今文化现象进一步展现出来,让大家对潍坊的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