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国际花都房价:领导干部为什么要有世界眼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21:39
领导干部为什么要有世界眼光李凯明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指出:“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中央把“具有世界眼光”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本要求之一,列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昭示我们,执政者必须有世界眼光才能引领国家前行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经验是过去人类实践的总结,其中蕴涵了无数的智慧与启迪。时常翻看历史经典,回顾历史舞台上的一幕幕活话剧,对今天的人类而言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十六世纪是人类历史上风云变幻、突飞猛进的年代。环球航行的完成使得全世界的历史真正逐渐演变成所谓的世界史了。当时最发达的航海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最先开辟了新航路,并且掠夺了大量黄金。但是,这些金银财宝不仅没能让西、葡两国发达,反而成为了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原因就在于当时两国的统治者在获得大量财富后,根本没有意识到新航路的开辟、环球航行的完成意味着一个任何国家之间紧密联系的时代的到来,理应被投入到资本原始积累的黄金却被定义为奢侈品成为了上层社会的宠儿。统治集团的事业被限制在了国内,而忽略了外部世界尤其是拉美地区广大的市场和原料。几乎在同一个历史时期,英国虽然起步比较晚,但他们的领袖敏锐的发现大洋彼岸的原料之丰富、市场之广阔完全可以弥补自身条件的缺憾,可以成为本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新引擎。因此,他们在强大武力的支持下把触角伸向了世界各地。尽管由于新世界的封闭与隔绝,他们采取的是殖民的方式,但这种从全世界的角度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还是让人印象深刻。从此,英国逐渐发展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而西、葡的相对实力不断衰落。

  历史的车轮前行到17、18世纪,在东方出现了两位历史性的伟大政治人物——中国的康熙大帝和俄国的彼得大帝。两位伟人都是很小的时候就登上了政治舞台,并且致力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实现富国强兵。但结果迥异。纵向上看,康熙帝尽管把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盛世,但不能回避的是,在康熙六十年的治理中中国在世界格局中逐渐丧失了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相反,彼得大帝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落后的俄国迎头赶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就是康熙大帝还生活在“天朝上国”的神话之中,闭关锁国,关闭了对外交流、互通有无的大门,使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而彼得大帝致力于对接先进的西欧地区,对内大力改革,对外锐意开放,利用欧洲工商业发展自己,最终振兴了落后的俄国。这是“执政者有世界眼光才能引领国家前行”的又一生动佐证。

  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这方面也有深刻的体会。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处理对外关系上也是坚持以意识形态而非国家利益作为评判标准,很多情况下感性反映大于理性分析,缺乏真正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文革”之后,中国处在重要的历史关头,怎么样才能收拾好这个千疮百孔的大摊子,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对此进行了认真的反思。邓小平当时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小平同志精辟的论述阐明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 “闷声”不能“大发财” ,想发展必须主动对接世界,融入潮流。而这就要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判断形势、趋利避害,即我们所讲的“世界眼光”。

  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要求我们有世界眼光

  全球化是现代史同传统社会的重要分野。之所以全球化会成为当今生活的基本特征之一,原因有多方面的,比如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资本的对外扩张性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成长以及世界发展的不平衡、区域性特征。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人们逐渐接受了这样一种理念:即融入环境、趋利避害才能发展自己。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多种,包括生产的全球化、资本流动的国际化、商品的国际化。在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中,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必须清楚地判断国家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与哪些国家可以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国内问题的解决需要考虑和调动哪些外部因素,如何处理好与别国尤其是邻国和大国的关系,等等,这即是我们所讲的“世界眼光”。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凡是现在发展比较好的国家,都是在全球范围内谋划和布局自己的战略利益,在高度的开放中通过对外交往、互通有无来实现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前途命运愈加紧密的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了一起,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大强化了这一联系。现在我们的内政和外交是高度联系的,很多所谓的国内问题没有世界眼光,没有全球视野,没有战略思维就很难解决。比如说近几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深刻影响,也波及我国尤其是外向型经济更加突出的沿海地区。由于美欧等国的经济滑坡、市场不景气,我们沿海地区广大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企业受到了严重影响。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解决之策一方面是要扩大内需,启动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另一方面更应该敏锐的发现,这在深层次上说明在世界范围内我们的产业结构已经相当落后,与欧美日等相比我们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合理,同时一批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也已经在产业链条分工上与我们形成了竞争,尤其是刚刚起步的国家在劳动力成本、土地、环境等方面更加具有比较优势。所以我们要想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真正的治本之策就是转方式、调结构,真正形成独立自主、有特色的经济体系,在国际分工、国际竞争中牢牢把握住自己的主动权。

  全球化还让很多问题成为世界性的,所以要想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世界眼光和国际合作。比如现在的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传染病防治等,都不是某个国家国境线内的问题,有着其深刻的国际根源。因此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来审视、决策,即维护好自己国家的核心利益,同时又体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三、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要求我们有世界眼光

  人类文明就像一个百花园,百花齐放,各领风骚,争奇斗艳。尽管有的花“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有的花只是昙花一现,但必须看到,每朵花都有其过人之处。要想“永远存在”,就要善于从其他花身上学习有点,取长补短。在人类文明的大花园中,社会主义这朵奇葩生命力最为长久和坚挺。但也必须承认,由于社会主义在历史长河中才刚刚开始,还只是处在幼年阶段,很多方面还需要探索和发展;而资本主义已经历经几百年,到了比较成熟的时期,很多方面都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方面。所以,作为实事求是的中国共产党人,应该以世界眼光大胆的审视和看待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切文明成果,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我们就应该批判的吸收,从中汲取营养让社会主义之花开的更加灿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也充分的证明了以世界眼光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重要性。邓小平在八十年代初的中国,以政治家的眼光和远见卓识,认识到了市场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顺者才能昌。1987年2月6日,邓小平在住地同有关中央领导人谈十三大的筹备和十三大报告起草等问题时,明确提出不要再讲以计划经济为主了。他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正是这种从世界发展大势和人类发展趋势的高度来看问题、想事情,才能做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决策,把中国带上了通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康庄大道。

  用世界眼光来看待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既要解放思想,又要防止教条主义、照抄照搬。解放思想才能平和的看待问题,吸取经验,因为资本主义也有很多手段性的东西可资借鉴,比如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等;但同时又要立足国情,防止照抄照搬,学习值得学习的东西,而且要结合自身特点批判的吸收,这样才能从中汲取到需要的营养。(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