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万科金色城市如何:张黎、红曙、钟立民《鼓浪屿之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5:21:59
张黎、红曙、钟立民《鼓浪屿之波》(2010-12-11 01:35:20)转载 标签:

杂谈

    谈及《鼓浪屿之波》这首歌的创作过程,钟立民回忆说,那是1981年,福建省音乐家协会邀请国内一些著名词曲作家到福建,参加歌唱海峡两岸骨肉情怀的采风活动。出发前,钟老就想借此机会寻找灵感,写几首反映祖国统一的音乐作品。但是,在福建呆了数天,钟立民还是没有找到感觉。这时,他们来到了此次福建之行的最后一站——厦门。晚上,钟老和几位同事来到鼓浪屿散步。鼓浪屿的涛声是全国闻名的,此时恰逢海浪很大,听着浪涛一轮轮拍打着岩石的声音,仿佛就像一首乐曲,这与钟立民心中骤增的爱国情怀形成共鸣,给了他音乐的灵感,在鼓浪屿的10天时间,钟老谱写了六七首歌曲。

  后来在“首届海峡之声音乐会”获得演唱机会的是《重阳节》、《灯光》、《相思树叶》、《鼓浪屿之波》四首。《鼓浪屿之波》由李光羲首唱,后来又由郑绪岚演唱,并首次获奖。1984年张暴默在新年晚会上的演唱使《鼓浪屿之波》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后来中央电台对台部又选用殷秀梅的演唱。钟老认为,《鼓浪屿之波》之所以比其他几首歌更为大家所熟悉,与这些知名歌手的演唱是分不开的。同时歌曲包含了双重含义,歌里有鼓浪屿、日光岩、郑成功,唱出了厦门的美,还有浓浓的海峡情和民族自豪感。

    在厦门国际马拉松的赛道环岛路上有一首用花岗岩镌刻的五线曲谱——家喻户晓的优美的《鼓浪屿之波》。它是由两张高约3.5米、宽约4米多的曲谱和长长的五线谱组成的,共有247.59米长,铺在环岛路上的绿色隔离带上,堪称福建之最、世界之首。

  环岛路上往来的路人,都能看到这奇丽景观。创作《鼓浪屿之波》这首歌是上个世纪的事了。1981年底,国家和福建音协组织一批词曲作家到福建采风,创作以两岸统一为主题的歌曲作品,作家们来到美丽无比的鼓浪屿,北京《歌曲》编辑部编辑、作曲家钟立民,在迷人夜色中沿着鼓浪屿海边散步,聆听海浪、拍打岩石的有节奏的声音,仿佛就像一首乐曲,他边走边听边想,心中默默拍打着拍子,产生了强烈的乐感和灵感,回到房间,提笔用音符创作了一首优美歌曲。后来又跟词作家张黎、红曙合作,终于创作了这首令人称赞的《鼓浪屿之波》。

  随着厦门环岛路的建设,经过人们的建议和专家的创作,终于在1998年9月在环岛路上由李辉解设计,厦门路桥工程公司做成了这首世界上最大最长的花岗岩五线谱《鼓浪屿之波》。这个作品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颁发的“最长的五线谱雕塑”证书。《鼓浪屿之波》已成为厦门的一个品牌之歌。

    钟立民(1925-)江西南昌人。歌曲《鼓浪屿之波》作曲者。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1953年到1988年,他一直在《歌曲》编辑部做编辑工作。1938年,13岁的钟立民正读初中,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深深感染着少年的心,每当他唱起抗日救亡歌曲就会热血沸腾。于是他拿起笔来,为同班同学的一首题为《复仇》的诗谱了曲。此后一发不可收,读高中时创作了更多歌曲,其中一首《打麦》发表在当时李凌任主编的《新音乐》月刊上,李凌还给他写了封热情的信,给了他极大的鼓励。

  高中毕业后,钟立民从老家江西南昌考入广东中山大学外语系,可他念念不忘音乐。大学毕业后,22岁的他立即进了马思聪任教的广东艺专,一边跟马思聪学习作曲,一边跟马先生的夫人王慕理学习钢琴。然而,一年后,他因参加学运,与另外6名同学被迫离开了学校。回到家乡,当了英语教师,他更加积极地投入革命斗争,并加入了地下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钟立民学习音乐的美好愿望也终于实现了。1951年,他给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写了一封信,没过多久,就收到了马先生的回信,同意他到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学习,于是他得以继续自己的音乐学业。

  1953年9月,钟立民从音乐学院研究部调到刚建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成为《歌曲》编辑部的一名编辑,这一干,就是35年。钟立民说,做一名歌曲编辑,自己应该会写歌,不然,怎么看别人的作品,怎么修改稿子?几十年来,钟立民的主业是编歌,“副业”是写歌。他说,自己有一个非常优越的条件,就是常常有机会到各地进行采风。3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大地,从茫茫的北大荒到秀美的瑞丽江畔,从草原上的毡房到海岛上的哨所。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沸腾的生活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一首首动人的歌从他笔下流出。那首名动天下的《鼓浪屿之波》便是他到福建采风的成果。

  那是1981年12月,中国音协和福建音协组织了一批词曲作家到福建采风,创作以海峡两岸统一为主题的歌曲作品。他们到了平潭、泉州、漳州等地体验生活,最后到了厦门,住在鼓浪屿。晚上,钟立民常和同事来到鼓浪屿散步。鼓浪屿的涛声是全国闻名的,此时恰逢海浪很大,听着浪涛一轮轮拍打着岩石的声音,仿佛就像一首乐曲,这与钟立民心中骤增的爱国情怀形成了共鸣,给了他音乐的灵感。钟立民还曾多次爬上高高的日光岩,只见眼前是一片波澜起伏的大海,心胸顿时十分开阔。面对绵绵不绝的浪花永不休止地拍打着岩石、海滩,引起他很多的遐思,一缕优美的旋律从他心中油然而生。后来,词作家填上了词,《鼓浪屿之波》就这样创作出来了。

  1982年,主办单位选出部分采风作品,在北京举办首届“海峡之声”音乐会,这首歌由歌唱家李光羲首唱。1983年上海电视台等单位举办新歌评选活动,这首歌由郑绪岚演唱后一举获得优秀作品奖。1984年中央电视台新年晚会上,青年歌手张暴默演唱了这首歌,使之流传更加广泛。此后这首歌多次获奖,成为众多音乐会、晚会久唱不衰的曲目。1998年这首歌又获得由厦门市政府颁发的首届厦门文学艺术奖特别荣誉奖。

  如今,每当厦门海关整点报时的钟声响起,《鼓浪屿之波》的优美旋律就会在鹭江两岸久久回荡。而钟立民这首歌的五线谱曲谱,被镌刻在250米长的花岗岩上,与碧海相依,构成了厦门东环岛路上的一道奇丽景观,被称之为“世界最长的乐谱”。而欲往厦门的人,只要登上厦航的飞机,在迎宾乐曲里,也能听到它优美的旋律。

  除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钟立民还有多首作品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钟立民写的《我们要向一边倒》一歌,就在江西境内广泛流传。60年代写的《美国黑孩子小杰克》和80年代之后写的《在天池畔》、《啊,湘江》、《我寻找你,陶然亭》、《瑞丽江之夜》等,都受到听众好评。

  1988年,钟立民从《歌曲》编辑部副主编的岗位上离休,人退了下来,工作可没停下来,创作更没停下来。他首先想到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于是,他与温弘之合作编辑了《中学生歌曲选》。这本歌集不仅注重适合中学生的欣赏需要,更注重作品的品位,钟立民不无得意地说:“这本歌集选了不少在其他歌集中难以见到的好歌。比如《潺潺的溪水》、《芦笛》、《我的小鸡》,尤其是这首《蓝色的多瑙河》,我们选编的是童声合唱谱。”

  退休之后,钟立民还编了《马思聪歌曲选》(与金帆合编)、《李焕之声乐作品选集》、《渔光曲—— 安娥作词歌曲集》等很有艺术价值和文献意义的专集。2000年底他又受一家出版社委托,编辑出版了歌集《难忘的旋律——献给老年朋友的歌》。这本歌集收入了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歌曲佳作260多首,大多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钟立民说,“许多老年朋友和我一样,在青年时期就喜爱唱歌,歌曲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果然,这本歌集问世后,受到老年朋友的热烈欢迎,歌集一版再版,还有许多读者给钟立民来信,畅谈他们的感受。并赞誉道:“你做了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我们大家都感谢你。”

  钟立民还编了一本《中外足球歌曲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钟立民说这本歌集编了快20年了,到现在已收集到了足球和体育歌曲200多首,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内创作的足球歌曲,其中包括女子足球和儿童足球歌曲;第二部分是外国足球歌曲;第三部分是其他体育歌曲。为编好这本歌集,钟立民邀请了众多文艺界人士参与。著名作家刘心武写序,题目就是《提高足球“含歌量”》。很多喜爱足球的音乐界人士为此题词,如作曲家谷建芬题词:“因为足球是圆的,所以欢乐和痛苦永无止境。”歌唱家李光羲题词:“快乐在你脚下。”钟立民说:“好的体育歌曲给予我们的远远超出单纯竞技比赛带来的乐趣或刺激,我希望这些歌曲在球场上唱,在舞台上唱,在生活中唱,给我们快乐和力量。”

  钟立民一生忙忙碌碌,离休之后写了不少歌,也获了不少奖。70岁时还随一家电视台的摄制组到了西藏拉萨,写了3首歌唱孔繁森的歌曲,其中两首在电视节目中播放。2003年,他又为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写了《承诺》,为神州五号飞船上天写了《飞天梦圆》。2004年,他和词作家周康民合作出版了幼儿歌曲集《小蜻蜓》,其中收录由他作曲的歌曲50首,以献给新世纪的幼苗,祖国的希望。

  钟立民是一个永远与歌声相伴的人,也是最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