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知识城绿地楼盘:《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诗词曲赋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50:46
【深闺有奇女】
  深闺有奇女,绝世空珠翠。
  情痴苦泪多,未惜颜憔悴。
  哀哉千秋魂,薄命无二致。
  嗟彼桑间人,好丑非其类。
  【说明】
  此诗仅见于原苏联列宁格勒藏本第六十四回回目后、正文前。诗前有“题曰”字样,回末有一联对句。其形式的类型,乃是早期《红楼梦》的形象,以后才逐渐被删改净尽。早期抄本,甲戌本固无此回,庚辰本原缺此回,是用己卯本的补抄本来填补的。现在列藏本独有此标题诗,可见列藏本此回文字较现存各抄本为早。此诗当是曹雪芹所作。
  【注释】
  1.千秋魂——指此回中黛玉所作《五美吟》中西施等古代的五个“有才色的女子”。
  2.桑间人——淫荡之人。指尤氏姐妹等。《汉书.地理志》:“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后多用“桑间”以称淫风。
  【评说】
  此诗开端所说的“奇女”指的是林黛玉,起四句就是说她的。她才貌绝世,幽居深闺,虽有珠翠可增容色也是枉然,因为她用情太痴,容易感伤,不知保重自己。此回写宝玉到潇湘馆,“只见黛玉面向里歪着,病体恹恹,大有不胜之态。”宝玉见她刚刚哭过,便劝她“凡事当各自宽解,不可过作无益之悲。若作践坏了身子,将来使我……”宝玉话说了一半就说不下去,“早已滚下泪来”。黛玉“见此光景,心有所感,本来素昔爱哭,此时亦不免无言对泣”。这些都是标题诗所指。
  那么宝玉进来前黛玉因何而伤感哭泣呢?书中写道:据丫头告知宝玉说,姑娘“又不知想起甚么来,自己伤感了一会,题笔写了好些,不知是诗啊词啊”,然后命摆炉点香,私室祭奠。后来诗被宝玉发现,才知就是下一首组诗《五美吟》,则其感伤的原因实是怀古伤今,祭奠的也是历史上的亡魂,即此诗的五、六句所言,是对回目“幽淑女悲题五美吟”的阐释。“千秋魂”即黛玉用以寄慨的五个古代女子。说“薄命”古今一致,正可证明《五美吟》有隐写黛玉命运的用意在。若以为指的是古代五位女子都是“薄命”,则与所咏的人物不尽符合,至少红拂不能算是薄命。何况书中也明言这些古代女儿的命运有的是“令人可欣可羡”的。可见,这是暗示吟咏者本人的遭遇与《红拂》诗中双关语所藏深意(参见下一首的鉴赏)相合。
  诗的末了两句把后半回“浪荡子情遗九龙佩”的情节与黛玉写诗联系起来了。对黛玉和五个古代女子来说,尤氏姊妹自然是“奸丑非其类”的。可见作者把不同的两类人和事写在同一回中,也有艺术上的衬托作用:虽则尤氏姊妹与黛玉就“薄命”而言并“无二致”,但一则淫佚,一则贞静,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后来宝玉招惹丑祸,连累黛玉蒙受流言之辱。此回与题诗也是预为她澄清污垢,申明她原是和晴雯一样洁白无瑕的。
  【五美吟】
  【说明】
  黛玉自谓“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恰被宝玉翻见,将它题为《五美吟》。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西边上浣纱。
  【注释】
  1.“一代”二句——一代绝色的美女终于如浪花般消失,她在吴宫里白白地想念儿时的家乡了。越国灭吴后,西施的命运有二说:一说重归范蠡,跟着他游江海去了;一说吴亡,沉西施于江,以报答被夫差沉尸于江中的伍子胥。诗中只是泛说逝去。倾城,绝色美女的代称,也叫“倾国”。语本汉代李延年歌。见《汉书·外戚传》。忆儿家,明代梁辰鱼据西施传说所编的《浣纱记》中有“思忆”一折,只写她在吴宫时回忆在浣纱溪与范蠡恋爱事。
  2.效颦——相传西施家乡东村有女子,貌丑,人称东施,因见西施“捧心而颦(皱眉)”的样子很美,也学着捧心而颦,结果反而更丑。出《庄子·天运》。参见《赞林黛玉》“西子”注。浣纱,西施和她家乡的女子曾在若耶溪边漂洗过棉纱。参见《赞会芳园》“若耶溪”注。唐代王维《西施咏》:“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又《洛阳女儿行》:“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本诗后两句即取此二首诗意。但王维诗说西施已享尽荣华,而旧伴却仍须辛苦浣纱;此诗却说西施虽美,已如流水逝去,而东村女虽丑尚能活到白头。
  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注释】
  1.虞姬——项羽的侍妾。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项羽被刘邦军围于垓下。夜间汉军四面楚歌,项羽感到绝望,对虞姬作悲歌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作歌相和。事见《史记·项羽本纪》。又《楚汉春秋》载虞姬和歌一首“汉兵已略地”云云,乃后代好事者之伪作,秦汉之际还没有这样的五言诗。
  2.“肠断”句——夜间骏马嘶鸣,令人肠断。乌骓,史载项羽有“骏马名骓”即是。程高本改作“乌啼”,大误,“夜啸风”必解成夜风如啸方通,但这一来这句全无史实根据了。其实“啸风”是指马鸣,也常说“嘶风”。
  3.虞兮——用项羽歌中原词。重瞳,指项羽。《项羽本纪》:“又闻项羽亦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
  4.“黥彭”句——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将来被剁为肉酱而投降了刘邦。黥布、彭越原来都是项羽部将,降刘邦后破楚有功,黥布被封为淮南王,彭越被封为梁王。后来黥布举兵叛变,被刘邦所杀;彭越野心搞分裂,也被诛,剁尸。醢(音海),肉酱。这里指剁尸剐肉的酷刑。
  5.饮剑——自刎。虞姬自刎于楚帐,当是《楚汉春秋》等书据《史记》中基本史实加以敷演的。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注释】
  1.明妃——即王昭君。晋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妃或明君。参见《警幻仙姑赋》“王嫱”注。
  2.出汉宫——指和亲事。参见《青冢怀古》诗注。
  3.“予夺”句——为什么把决定权交给画工呢?予,赐予,加宠。夺,剥夺,弃置。畀,给。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注释】
  1.绿珠——晋代石崇的侍妾。《晋书·石崇传》:“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使人求之,崇勃然曰:“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秀怒,矫诏(诈称皇帝的命令)收(捕)崇。崇正宴于楼上,介士(武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2.“瓦砾”句——把明珠(喻绿珠)当作瓦砾一样地拋弃。石崇曾与王恺斗富,随手用铁如意击碎王恺的二尺多高的珊瑚宝树,而把自己的三四尺高的赔他。所以这样设喻。
  3.石尉——即石崇,他曾任散骑常侍、侍中,出领南蛮校尉,故称石尉。娇娆,美丽的女子,指绿珠。
  4.“都缘”二句——绿珠跳楼死去后,石崇也一家被杀。诗说他还是有前生注定的厚福的,因为尚有绿珠与他同归地府,可以慰其寂寞。以悲剧为有福,即书中所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
  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注释】
  1.红拂——隋末大臣杨素家里的婢女,本姓张,因侍杨素时手执红拂(挥灰尘的用具),后来就叫她红拂。有一次,李靖以布衣入见扬素,从容谈论天下大事,红拂在旁见他气宇轩昂、谈吐超人,知道他将来必非庸碌之辈,就连夜越杨府投奔李靖,与他同往太原辅佐李世民起兵讨伐隋王朝。见唐代杜光庭《虬髯客传》。
  2.“长揖”句——李靖谒杨素时,杨素态度倨傲,李靖长揖(拱拱手)不拜,并指责杨待客不逊,杨连忙谢罪,后来听了李靖的一番高谈雄辩更心悦诚服。程高本改“长揖”为“长剑”,误。
  3.“美人”句——红拂能在李靖尚处卑贱地位时看出他今后必有一番作为,所以说她巨眼卓识。
  4.“尸居”二句——说红拂奔离杨府事。尸居余气,用以说人将死,意思是虽存余气,而形同尸体。语出《晋书》:李胜曾对曹爽说:“司马公(司马懿)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也。”红拂投奔李靖,李靖恐杨素不肯罢休,红拂也说:“彼尸居余气,不足畏也。”杨公幕,杨素的府署。羁縻,束缚。女丈夫,指红拂。后人称她与李靖、虬髯客为“风尘三侠”。
  【鉴赏】
  这是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寄慨之作,所写的人事其实并非都据史实。如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带有寓言性质;《西京杂记》中所写昭君不肯贿赂画工以致不为元帝所知被诏使出塞的情节只是传说;至于出自《虬髯客传》的红拂形象则更经传奇作者的艺术加工。诗中议论本借古讽今,为现实感受而发。黛玉磋叹“一代倾城”的西施如江水东流,浪花消逝,空忆儿家不得归,其命运之不幸远在白头浣纱的“东村女”之上,这是写她自已寄身于四顾无亲的贾府,预感病体难久的悲哀。她鄙薄反复无常、苟且求荣、甘心得到耻辱下场的黥布、彭越,觉得不如虞美人“饮剑”于楚帐,是借此寄托她自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志愿。她讥刺汉元帝大权旁落,听命于画工,表现了自己不肯听人摆布的独立性格。她惋惜绿珠而对石崇有微词,以为石崇生前珠玉绮罗之宠,抵不得绿珠临危以死相报,又可见其在爱情上重在意气相感,精神上有默契。她钦佩红拂卓识敢为,能不受相府权势和封建礼教的“羁縻”,更突出地表现了她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的思想。诗中所咏是否也与小说情节有某种照应呢?这是可以研究的问题。五首诗写的都是关于死亡或别离的内容,有的还涉及事败或者获罪被拘系,这就好象不是偶然的。末首的题材与小说情节似乎相距较远,但有些用语却很象双关,如“识穷途”之类即是。红拂未受“尸居余气”的杨府的羁留而出走了,黛玉最终不是也离开了“尸居余气”的贾府而回到离恨天去了吗?当然,在现存材料很少的条件下,要确切地阐明作者的意图还是不容易的。附带提一下:戚序本与甲辰本上有一条早期批语说“《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十独吟》后四十回续书中没有,当是已散失的后半部原稿中宝钗或湘云所写的诗。从诗题看,大概是借古史上十个独处的女子如寡妇、弃妇、尼姑和离别丈夫的妇女等的愁怨,来写那时候的现实感触的。所谓“对照”当也不仅仅限指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