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盘惜售哪个部门管:受益终生的100部教育书籍(33)《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56:53

33.《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1-5

任仲印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选编范围从14世纪下半叶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到19世纪末为止,共选编了这个时期内19位西方近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论著。他们的思想对近现代西方教育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编者还简单介绍了每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及所选论著的基本观点。
    为了了解和研究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编者选编了这本《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供师范院校师生和有关人员使用。

【目录】

一、弥尔顿
《论教育》
二、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母育学校》
《泛智学校》
三、洛克
《人类理解论》
《教育漫话》
《工作学校草案》
四、卢梭
《爱弥儿》
五、爱尔维修
《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
六、康德
《教育论》
七、富兰克林
《宾夕法尼亚青年教育的建议》
八、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和葛笃德》

《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
《天鹅之歌》
九、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教育学讲授纲要》
十、福禄培尔
《人的教育》
十一、第斯多惠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十二、乌申斯基
《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
《劳动在心理和教育上的作用》
《人是教育的对象》
十三、欧文
《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
十四、纽曼
《大学的理想》
十五、斯宾塞与赫胥黎
《教育论》
《在哪里能找到一种自由教育》
《科学教育》
《科学与文化》
《论科学和艺术与教育的关系》

【导读】

一、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是17世纪英国诗人及政论家。毕业于剑桥大学。曾任克伦威尔政府拉丁文秘书。
弥尔顿年轻时曾担任过八年家庭教师。他与移居英国,致力于教育改革的波兰籍学者哈特利布(Samuel Hartlip)交往甚密,彼此曾切磋教改问题。哈特利布对弥尔顿在交谈中发表的改革教育的见解深表钦佩,遂要求弥尔顿将自己的见解付诸文字。于是,弥尔顿在1644年给哈特利布写了一封论教育的信。
    《论教育》全文仅万余字,但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弥尔顿在文中对英国传统文科中学的教育内容、方法等进行了批评。他认为,教育事业关系到民族的存亡,新教育应将青年绅士培养成有完美道德、有广博的实用知识及文化修养、有丰富实践经验、体魄健全、熟悉武器使用、能行军打仗、能文能武的干练人才。他还建议在全国各地创建贯彻其教育理想,兼具中、高等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学园(Academy)。这些都是适应时代需要,为培养新兴资产阶级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服务的。
    弥尔顿的教改方案具有新旧交替时期的时代特点,即新时代的需要和旧时代的传统交织在一起,具有两重性。例如:他既让实用科学占居主导地位,又使古典学科占据很大比重;既重视自然科学,又忽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而要学生从古代希腊、罗马的著作中去学习自然科学等。
 ……

弥尔顿名言

我认为一个完整健全的教育能教导人以公正、技巧和宽大的胸襟来处理各项事情。

 

《论教育》

在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中,除了洛克和他的《教育漫谈》之外,还有一位英国人,在对英国乃至欧洲的教育发展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他就是17世纪的英国诗人、政沦家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等著名长诗,就是出自弥尔顿之手。

弥尔顿青年时代曾在自己家里担任家庭教师达8年之久,并尝试对传统课程加以改革。他开设的课程较之于当时文法学校或公学的课程范围更为广泛,教学的重点也大有改进。由于志同道合,弥尔顿和当时在英国推动新教育思潮的中心人物哈特利布交往甚密,并讨论教育改革问题。哈特利布对弥尔顿在谈话中发表的改革教育的见解深表钦佩,要求弥尔顿把自己的见解写成文字,于是弥尔顿在1644年给哈特利布写了这封论教育的长信,并于同年发表。

    《论教育》(On Education)一文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弥尔顿认为当时的教育内容陈旧,方法落后,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他认为新教育应把青年绅士培养成体魄健全、道德完美、有广博的实用知识、高度文化修养、丰富实践经验且熟悉武器使用、行军打仗的能文能武的干练人材。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教改方案,建议在全国各地创建新型学校——学园,这是兼具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性质的学校,其中开设的学科无所不包,学生要向各行各业有实际经验的人学习,进行军事训练,使他们在平时能成为各行各业的实用人才,战时则能在军队担任指挥官。这些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

    1662年,一批不信奉英国国教因而被解职的教师开始按弥尔顿教育改革的精神创办独立的学园,并于1665年开学。这种具有实科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将传统的通才教育和适应需要的实用学科结合起来,比德国的实科学校早了近半个世纪。这种学校在英国日益发展,并传播到国外,成为19世纪美国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

《论教育》大体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是批判传统的封建经院教育;其次是细致阐述了自己的新教育实施方案。后者几乎占了全文的五分之四。

一、旧教育的弊端

    1.学习语言时,不同时学习文字和词语所表达的具体事物,这样就算一个人自夸掌握了一切语言,他的学习也是没有实际效用的,他丝毫也不能被看作有学问的人。弥尔顿认为,那种让学生花七八年时间仅仅用于积攒很多蹩脚的拉丁语和希腊语,实在是浪费学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2.学习语言时,不从儿童的智力水平出发,强迫头脑空虚的儿童写文章、诗歌和演说词。弥尔顿认为,这样做只能是在儿童有了成熟的判断力以及通过长期的阅读和观察使头脑中充满了优美的格言和语汇之后才能进行。

    3.教师教授各学科时,不是从最容易的学科,即最明白地诉诸感官的学科开始,而给刚入学的新生教最需要理智和抽象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这些都破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对上帝的理解,不利于形成纯真美德。

二、新教育实施方案

    1.建立新的教育机构学园。

    弥尔顿主张为12~21岁青少年设计一种完善、丰富的教育,培养他们公正、高尚、熟练地履行一切私人的、公众的、平时的和战时的职责。他主张创办一种新学校——学园(Academy)。学园一般能容纳130名学生,校内设校长一人,教职工20名。校长应是公认的道德完美之人,有能力履行一切义务或能明智地进行指导以确保工作的完成。

2.学园的具体活动。

学生每天作息及活动分为3部分,即学习、锻炼、就餐。

(1)课程及教法。学园开设课程包括古代和现代的各种语言、文字课程、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德育课程及写作、演讲课程。这些课程按学生智力发展情况及知识间的相互关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首先是学习语言。具体学法是:先学习一些当时通用的或修改过了的正确文法书中主要的、必需的规则,接着给学生读一些易懂的、使人愉悦的教育书籍。继而学习算术规则,在游戏中教几何学的初步知识。晚餐后就寝前,专注于学习宗教的简易原理和圣经故事。接下来学习论农业的著作,可先读古代作家,再读现代作家的著作;同时学一点地球仪和各种地图的使用要领,再学一点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

此后可转入学习数学,再学习作为工具科学的三角学,并进而学习筑城学、建筑学、工程学和航海学。在自然哲学方面,可学气象学、矿物学、植物学和生物学直到解剖学。再从一些作家著作中学习医学原理,认识气质、体液、节令变化以及如何防治消化不良。在学习自然、数学等自然科学实科方面知识时,他们可以向猎人、捕禽者、渔夫、牧羊人、园丁、药剂师、建筑师、工程师、海员、解剖师学习有益经验。

道德方面,在学生学了希伯来语后,可阅读原版的《圣经》,能明辨“至善”与“邪恶”;再通过柏拉图、色诺芬、西赛罗、普鲁塔克、利尔修斯的一切论道德的著作和罗克里安著作的残篇,引导他们年轻而柔顺的情感。当他们掌握了关于个人责任的知识以后,就可以学经济学。接下来应学习政治学,了解政治社会的始末和原因,探究法律的原理和司法,了解诶古往今来的各种法典。

    星期天和每天傍晚,学习神学的最重要问题,以及古代、现代的教会史。

    最后,学习历史学、英雄史诗和主题最严肃、最庄严的阿提卡(Attic)悲剧;学习一切著名的政治性演说词;读有关谈话和写作的实用技巧;学习逻辑学、修辞学、诗学;培养写作能力。

(2)锻炼。锻炼包括音乐、体育方面活动。锻炼按照场所不同分为校内、校外两种。

①校内锻炼。午餐前,至少有一个半小时用于锻炼和锻炼后的休息。锻炼的内容首先是准确使用武器。可用利刀、尖矛进行防御和攻击的演练;其次是练习各种扭打、角力,以应付进行拖拉、搏斗和扭打的争斗。休息时则听庄重、神圣的协奏乐曲或完整的交响乐;有时伴随着笛子或柔和的风琴音栓唱宗教歌曲、军歌或民间小调。

    晚餐前约2小时,进行军事运动。首先跑步,然后视年龄许可骑马,直到学习各种骑术。做完这些并经检查确认合格后,就让学生在作战、行军、扎营、筑城、攻击、炮击等各种技术方面学习军事学的基础知识,辅以各种古代和现代的战略;战术和战争格言,使他们成为好像久经战阵的完美的指挥官。

    ②在校外获取其它经验。当学生在室内学习了两三年,已打下牢固基础后,让他们在稳重的教师的带领下,结伴骑马出游,到各地学习、观察,包括去考察城镇的建筑和耕地的土壤有何优异之处;观察港湾和贸易港口,有时还要出海,远至英军的海军驻地,在那里他们学习航海和海战的实际知识。学生年届二十三四岁时,为增长经验,还可访问参观其它国家。

(3)饮食。强调两点:第一学生最好同室共餐;其次;食物应清谈,有益健康而又花钱不多。

二、夸美纽斯

扬·阿姆司·夸美纽斯(Jan Amos Komensky, 1592-1670)是十七世纪杰出的捷克教育家、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热爱教育,有着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作为一名主张泛智的教育学者,他认为人只有接受教育后才能成为一个人;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此外,他主张学习的程序从生至死共分为七个阶段,并建议在不同阶段所需的教育任务。这一主张与当前比较流行的终身教育不谋而合,由此可见他的理论在今天仍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夸美纽斯名言

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更高尚的了。

这些学者共同工作的目标应该是给科学彻底打定一个基础,把智慧的光辉散播到全人类,使散播的成绩超越既往的成就,并以新鲜有用的发明去给人类谋福利;……做这件事业一个人是不够的,一代人也不够,所以必需许多人一道工作,把前人的研究作为一个起点。

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

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需由教育去形成。

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场。

啊,青年人的教导者,……你们应使你们的神圣的职业和以儿女付托给你们的父母的信任心变成你们身内的一团火焰,使你们和受到你们的影响的人都不止息,直到你们的祖国全被这个热情的火炬所照亮。

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的优秀人物。

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

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没有德行,文学技巧算得什么呢?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一句古话说),那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

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个人所得的给予各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骗,应当显得恳挚悦人,这样学着去行正直。

耐心去打开潜在学生身上的知识泉源。

要使我们的学生在这个教学场所不是为学校而学习,而是为生活而学习。要使从这里出来的青年都是有活力的,对一切事情都能胜任、精练而又勤奋的人。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

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来---象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

时间应分配的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

那些在语文与艺术上久已受到这种陶冶的人们,他们又有几个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世上其余的人们实行节制、仁爱、谦逊、慈悲、严肃、忍耐与克制的榜样呢!

父母、褓姆、导师和同学的整饬的生活的榜样应当不断地放到儿童的跟前。

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地指导别人的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是无雨之云,无水之源,无光之灯,因而是空洞无物的。

你们不要以为自己有知识就够了,你们要用你们的全力,去增进别人所得的教导。

职业本身就责成一个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

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象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

学生之所以善恶学问,原因在教员自己身上。

我们应当知道这种灌输真正的德行与虔信的艺术怎样才能用一种一定的方法夫贯彻,怎样才能介绍到学校里去,使我们能够公正地把学校叫作“人类的锻炼所”。

一个人的整个生活既全以儿童时期所受的教导为转移,所以,除非每个人的心在小时候得到培养,能去应付人生的一切意外,否则任何机会都会错过。

“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这是很对的。因为如果你从磨坊取去了水,磨坊便会停止,同样,如果你给学校去掉了纪律,你便算是去掉了它的发动和力量。

不过,一切纪律都当小心地施用,除了诱导学生去把他们的工作完全作好以外,没有别种目的。

严酷的纪律不应当用在与功课或文学练习有关曲事情上面,只能逢到道德问题感受危险的时候才施用。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

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

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像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

在人身上,惟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一个人假如不从睡在摇篮里的时候开始养成人生的清洁的习惯,那是最危险不过的。

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而是让儿童练习良好道德行为,克服懒惰、轻率、不守纪律、颓废等不良行为。

用语言、事物表扬,用警告、训斥、惩罚及对特殊的个别的过错采用体罚,以有教益的惩罚制度,即“持以坦白的态度,出以诚恳的目的”,使儿童理解这样做是对他有好处的,正如吃苦药治病一样。

良好的模范恳切的语言和真诚坦白的同情”,系指家长、教师、同学及其他人的示范对儿童的影响。

人人都应该祈求自己具有存在于一个健康的身体里面的一个健康的心灵。

应当不伤人,应当把各人所得的给予各人,应当避免虚伪欺骗,应当显得恳挚悦人,这样学着去行正直。

《大教学论》

“人在身心各方面都存在着和谐发展的因素,教育就是要使这种因素真正得以发展。”

   夸美纽斯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本书集中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主张,是近代资产阶级的一部比较有系统的教育著作。

  《大教学论》的主导思想就是和谐教育的思想,即热切期望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该书强调,“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人在身心各方面都存在着和谐发展的因素,教育就是要使这种因素真正得以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知识、道德、身体和艺术等方面去全面发展人,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夸美纽斯提出,要通过教育给“一切人”以“一切事物”的知识,使其“知道自己并知万物”;借助于教育使人的“心理变高贵”,从而能够“管束万物和自己”;借助于教育使人“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并能很好安排工作和休息,保持健康精壮,从而延长生命,求取更多知识。只有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和谐的、全面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才能够真正地得以实现。

  《大教学论》还提出了统一学制的设想:按照人的成长发育,把学制分成四个阶段,每阶段6年。六岁以前的教育即学龄前教育;6岁至12岁的国语学校,即小学教育;12岁至18岁,拉丁学校或文科中学,即中学教育;18岁至24岁,大学或高等学校教育。这就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同时,本书以约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教与学的一般要求”、“教与学的便利性原则”、“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教学的简明性和迅捷性原则”和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法。后人把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原则,归纳为直观性原则、自觉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这些原则为教师提供了很强的理论指导。

最后,夸美纽斯还阐释了教学理论问题。他提出,教学论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课堂则应是“快乐的场所”。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科学教学法、艺术教学法、语文教学法、道德教育方法等,为教师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指明了方向。

《母育学校》

《母育学校》概述了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夸美纽斯在一六三二年为父母们所写的学龄前儿童教育指南《母育学校》,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地论述在家庭教育形式下学前儿童教育的专门著作。世界图解这本书以其方法上的直观性和所阐发的教育新观念、新思维、新概念,为夸美纽斯也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对于幼儿的教育,最早予以关注的西方人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以后,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等都曾经留下精辟的见解。但是欧洲中世纪的儿童在棍棒下苟且偷生,学前教育更是无人问津。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才重新提出学前教育问题,但在此以后的200年中,还没有人写过全面论述学前教育到学校教育的过渡与衔接问题。是夸美纽斯完成了这一工作,他详细论述了孕妇应注意的事项,母亲亲自喂养的必要性。学前儿童的饮食营养、生活习惯、运动、游戏、玩具等。他特别重视儿童的活动与表现。
     
  夸美纽斯提倡幼儿教育其理由是:幼小儿童虽然软弱,但也容易塑造;人的年岁有限,可学问无穷,因及早利用时间学习;神之所以赋予幼年特别长的时间,就是为了儿童能接受充分的教育;幼年是所受的教育影响最大最久;人心好动,如不施教,则有损无益。因此,学前时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是知识的播种时期,如错过机会,则难以后补。因而提倡学前教育。

《泛智学校》

《泛智学校》是夸美纽斯以泛智论为指导,为其在匈牙利建立的实验学校所拟定的实施计划。夸美纽斯的泛智论是探索将一切有用的实际知识教给一切人的理论。这一理论适应了弘扬理性、尊重知识的时代潮流,表达了重视普及教育。普及知识的民主精神。这一计划部分地被付诸实施,其中许多观点和措施成了近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洛克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8.29~1704.10.28),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在哲学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重要影响。1632年出生于英国,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清教徒的父亲在内战期间为议会军队而战。1646年洛克在威斯敏斯特学校接受了传统的古典文学基础训练。1652年克伦威尔主政期间,洛克到牛津大学学习,并在那儿居住了15年。1656年洛克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硕士学位。后来他还担任过牛津大学的希腊语和哲学老师。在牛津期间洛克对当时盛行于校园内的经院哲学不感兴趣,反而比较喜欢笛卡尔的哲学以及自然科学。他在36岁时曾被入选英国皇家学会。也正是由于洛克的哲学观点不受欢迎,他最后决定从事医学研究。这一时期洛克还结识了著名的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1666年洛克遇到了莎夫茨伯里伯爵,并成为伯爵的好友兼助手。在此期间洛克开始了其一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人类理解论》(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的创作。1675年洛克离开英国到法国住了三年,结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后来又回到伯爵身边担任秘书。1682年莎夫茨伯里伯爵因卷入一次失败的叛乱而逃往荷兰,洛克也随行。伯爵在翌年去世,而洛克则在荷兰一直呆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在荷兰期间洛克隐姓埋名,并且完成了包括《人类理解论》在内的多部重要著作。1688年洛克返回伦敦,并在次年写了两篇十分重要的政治论文。他的《人类理解论》也在1690年发表。晚年的洛克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注在《人类理解论》这部书上,不过此时也认识了包括艾萨克·牛顿在内的几位科学家。洛克终身未娶,在1704年溘然长逝。

 

洛克名言

热爱真理的确实特征,是对任何一个命题的接受绝不超过其证据所显示的程度。

为了使儿童具有自信,获得一点点与人相处的技能,就去牺牲他的天真,让他和那些没有教养的邪恶的孩子交往,这是很不对的;刚毅自主的品性的主要用途是为保持他的德行。男孩子有了与人交接的机会,没有不能学得镇定的,只要时间够。

为了使儿童具有自信,获得一点点与人相处的技能,就去牺牲他的天真,让他和那些没有教养的邪恶的孩子交往,这是很不对的;刚毅自主的品性的主要用途是为保持他的德行。男孩子有了与人交接的机会,没有不能学得镇定的,只要时间够。

谦逊和服从使他们更适于受教导;所以事先尽可以不必过于注意自信的养成。最该花时间,下功夫和努力的,是使他们获得德行的原则、实践和良好的教养。这才是他们应该事先多加准备的事,免得后来容易失掉。

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假如自负,虚荣心或愤怒使儿童失去了恐怖,或者使他不听恐怖心的劝告,这种心理便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消除掉,应该使他稍稍考虑一下,降低火气,三思而后行,看看眼前的事值不值得冒险。

权力和财富,甚至德行本身,其所以被人人看重,也都是因为它们能够增进我们的幸福之故,凡是帮助别人,而帮助时的态度不好,使得别人感到不安的人,从别人的幸福看来,他是不会受到欢迎的。凡是知道如何使得对方感到舒畅,而自己又不至于奴颜卑膝,降低身份的人,他就可以说得到了处世的真诀,到处都会受到欢迎与重视。所以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为了使儿童具有自信,获得一点点与人相处的技能,就去牺牲他的天真,让他和那些没有教养的邪恶的孩子交往,这是很不对的;刚毅自主的品性的主要用途是为保持他的德行。男孩子有了与人交接的机会,没有不能学得镇定的,只要时间够。

礼节太繁,执意把过分的,别人受不了感到愚蠢,惭愧的礼节强加给别人,这种情形看起来与其说是尊重人家,还不如说是嘲弄人家。

一种天性的粗暴,使得一个人对别人没有礼貌,因而不知道尊重别人的倾向、气性或地位。这是一个村鄙野夫的真实标志,他毫不注意什么事情可以使得相处的人温和,使他尊敬别人,和别人合得来。

他们一旦进入社会,与人交接,一方面固然可以增加知识和自信,同时也容易使他们失去他们的德行;所以他们对于德行是不能不在事先多如准备,使它深深固定在他们身上的。

对于对方的无礼的一种无言的非议和责备,而这种讥讽是使谁都会感受到不安的。

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难获得;青年人失掉了德行是很少能够再恢复的。怯懦无能和不懂人情世故是大家归给私家教育的过错,其实这并不是在家庭里面进行教育的必然结果,也并不是无法医治的毛病。如果说家里溺爱太过,常常使人懦弱无能,应该竭力避免,那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德行的缘故。

假如自负,虚荣心或愤怒使儿童失去了恐怖,或者使他不听恐怖心的劝告,这种心理便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消除掉,应该使他稍稍考虑一下,降低火气,三思而后行,看看眼前的事值不值得冒险。

即使是最深刻的言论,如果一个说的时候态度粗暴,傲慢或者吵吵嚷嚷,即便是在辩论上面获得了胜利,在别人心目中也是难以留下好印象的。

年轻人不可中途插嘴,说的时候要用请教的态度,不能像教训别人似的。应该避免固执的态度和傲慢的神情,要谦逊地提出问题。谦逊不会遮住他们的才能,也不会减弱他们的理由的力量。它反而可以使他们得到更好的注意,使他们所说的话宜于让人接受。

凡是一个能够受到大家欢迎的人,他的动作不仅是有力量,而且要优美,坚实是不够的,就是有用也无济于事,无论什么事情,必须具有优雅的办法和态度,才能显得漂亮,得到别人的喜欢。

权力和财富,甚至德行本身,其所以被人人看重,也都是因为它们能够增进我们的幸福之故,凡是帮助别人,而帮助时的态度不好,使得别人感到不安的人,从别人的幸福看来,他是不会受到欢迎的。凡是知道如何使得对方感到舒畅,而自己又不至于奴颜卑膝,降低身份的人,他就可以说得到了处世的真诀,到处都会受到欢迎与重视。所以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礼仪的目的与作用在于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敬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

要间或故意地使他们受点痛苦,不过要当心,这要在孩子高兴,而又知道使他受到伤害的人对于他们原是怀着好意去实行的。实行的时候,一方面不可有愤怒或不高兴的痕迹,另一方面也不可表示同情或后悔;而且所施的痛苦要使儿童忍受得住,不可弄出怨恨,不可使他误会。对于儿童要永远地照顾他,爱护他,使他知道你纯粹是爱他,然后他就可以逐渐习惯于从你那里忍受极痛苦的事情和粗暴的待遇,不会畏缩,也不会怨诉。孩子越柔和,就越要找机会实施这种锻炼。

礼貌是一种语言。它的规则与实行,主要要从观察,从那些有教养的人们举止上去学习。

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

健康是为我们的事业和我们的福利所必需的,没有健康,就不可能有什么福利,有什么幸福。

不要每逢看见儿童受了一点点痛苦就去哀怜他们,或让他们自己去怜悯自己。我们此时应该尽力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可是千万不能怜悯他们。因为怜悯可以使他们的心理变脆弱,使他们遭受一点点轻微的伤害就支持不住,结果往往是,他们更加沉浸于受伤的部分,伤害更加扩大化了。

我们不应该把自己想得太好,以致把自己的价值估计得高;我们也不可因为自己具有某些长处,别人没有,便以为应在别人面前占优势;我们只应该在我们的本分以内谦逊地接受别人对于我们的给予。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心灵之爱真理,有过于眼睛之爱美丽。

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

儿童恐怖的重要基础既然是痛苦,锻炼儿童使他们不恐怖不怕危险的方法就是使他们受惯痛苦。优良的品性是真正的财富,而衬显这品性的是良好的教养。

礼仪又称教养,其本质不过是在交往中对于任何人不表示任何轻视或侮蔑而已,谁能理解并接受了这点,又能同意以上所谈的规则和准则并努力去实行它们,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有教养的绅士。

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难获得;青年人失掉了德行是很少能够再恢复的。怯懦无能和不懂人情世故是大家归给私家教育的过错,其实这并不是在家庭里面进行教育的必然结果,也并不是无法医治的毛病。如果说家里溺爱太过,常常使人懦弱无能,应该竭力避免,那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德行的缘故。

没有经过琢磨的钻石是没有人喜欢的,这种钻石戴了也没有好处。但是一旦经过琢磨,加以镶嵌之后,综们便生出光彩来了。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他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

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是忸忧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

假如自负,虚荣心或愤怒使儿童失去了恐怖,或者使他不听恐怖心的劝告,这种心理便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消除掉,应该使他稍稍考虑一下,降低火气,三思而后行,看看眼前的事值不值得冒险。

良好的礼仪的功用或目的只在使得那些与我们交谈的人感到安适与满足,没有别的。要能做到通过恰如其分的普通的礼节与尊重,表明你对他人的尊敬、重视与善意。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要能做到这种境地,而又不被人家疑心你谄媚、伪善或卑鄙,是一种很大的技巧。

非难别人,找别人的错处,这和礼仪是直接对立的。人们无论犯了什么过失,或者当着别人的面,把它们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宣布出来。任何人有了污点都会感到羞耻。缺点一旦被人发现了,他总会感到有点不安的,哪怕仅仅被人疑心有缺点也一样。

礼貌是一种语言。它的规则与实行,主要要从观察,从那些有教养的人们举止上去学习。

他们一旦进入社会,与人交接,一方面固然可以增加知识和自信,同时也容易使他们失去他们的德行;所以他们对于德行是不能不在事先多如准备,使它深深固定在他们身上的。

有些人,尤其是儿童,常常在生人或他们的长辈面前显出一种村俗的羞怯态度,他们的思想、言辞、容貌,全都显得狼狈不堪;自己在紊乱中也失去了主宰,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至少做来显得不自然,不优雅,不能因此得到人家的喜悦与欢迎。医治这种毛病的惟一办法也与医治其他毛病的办法一样,要使他们通过练习养成一种相反的习惯,而主要的就是多交各种朋友。

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难获得;青年人失掉了德行是很少能够再恢复的。怯懦无能和不懂人情世故是大家归给私家教育的过错,其实这并不是在家庭里面进行教育的必然结果,也并不是无法医治的毛病。如果说家里溺爱太过,常常使人懦弱无能,应该竭力避免,那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德行的缘故。

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

道德活动既受政府长官支配,又受良心的制约。

智育只能是德育的辅助品,学问只能作为辅佐品德之用,对于心地良好的人来说,学问对于德行与智慧都有帮助;对于心地不是良好的人来说,学问就会使他们变得更坏。

谦逊和服从使他们更适于受教导;所以事先尽可以不必过于注意自信的养成。最该花时间,下功夫和努力的,是使他们获得德行的原则、实践和良好的教养。这才是他们应该事先多加准备的事,免得后来容易失掉。

人生的磨难是很多的,所以我们不可对于每一件轻微的伤害都过于敏感。在生活磨难面前,精神上的坚强和无动于衷是我们抵抗罪恶和人生意外的最好武器。

权力和财富,甚至德行本身,其所以被人人看重,也都是因为它们能够增进我们的幸福之故,凡是帮助别人,而帮助时的态度不好,使得别人感到不安的人,从别人的幸福看来,他是不会受到欢迎的。凡是知道如何使得对方感到舒畅,而自己又不至于奴颜卑膝,降低身份的人,他就可以说得到了处世的真诀,到处都会受到欢迎与重视。所以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插嘴和争辩也不符合礼仪的要求,别人谈话的时候去插嘴是一种最大的冒犯,因为我们在知道人家将说什么之前就去答复人家,若不是鲁莽愚蠢,也是一种明白表示即对方的话他已经听腻了,不愿对方说下去。

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轻蔑,或者说是缺乏适当的敬意。这可以从容色、言辞或姿色上面表现出来。

不要每逢看见儿童受了一点点痛苦就去哀怜他们,或让他们自己去怜悯自己。我们此时应该尽力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可是千万不能怜悯他们。因为怜悯可以使他们的心理变脆弱,使他们遭受一点点轻微的伤害就支持不住,结果往往是,他们更加沉浸于受伤的部分,伤害更加扩大化了。

人类追求的无非是快乐,因此有礼貌的人较之有用处的更能得到别人的欢迎,一个真挚朋友的能力、真诚和善意,往往不易抵消他的严肃与坚实的表示所产生的不安。

智育只能是德育的辅助品,学问只能作为辅佐品德之用,对于心地良好的人来说,学问对于德行与智慧都有帮助;对于心地不是良好的人来说,学问就会使他们变得更坏。

有些人,尤其是儿童,常常在生人或他们的长辈面前显出一种村俗的羞怯态度,他们的思想、言辞、容貌,全都显得狼狈不堪;自己在紊乱中也失去了主宰,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至少做来显得不自然,不优雅,不能因此得到人家的喜悦与欢迎。医治这种毛病的惟一办法也与医治其他毛病的办法一样,要使他们通过练习养成一种相反的习惯,而主要的就是多交各种朋友。

有些人,尤其是儿童,常常在生人或他们的长辈面前显出一种村俗的羞怯态度,他们的思想、言辞、容貌,全都显得狼狈不堪;自己在紊乱中也失去了主宰,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至少做来显得不自然,不优雅,不能因此得到人家的喜悦与欢迎。医治这种毛病的惟一办法也与医治其他毛病的办法一样,要使他们通过练习养成一种相反的习惯,而主要的就是多交各种朋友。

 

《人类理解论》

《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一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的主要哲学著作。本书从1671年写起,知道1687年才完成,在1690年出版。《人类理解论》这一著作在西方哲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洛克在这部著作中所提出并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关于人类知识的起源、可靠性和范围。本书一开头他首先批判了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知识起源上的所谓“天赋观念”以及德意志哲学家莱布尼茨的所谓“天赋实践原则”,并且提出了他那个著名的白板论,即认识的唯一来源是经验。洛克的哲学观点既为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启蒙思想家开辟了道路,也为后来的贝克莱和休谟的经验论深化指明了方向。

从哲学的继承性上看,洛克走的是弗兰西斯.培根和托马斯.霍布斯的路线,即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不是来自什么“天赋”,进一步发展了感觉主义的一个典型的英国经验主义者。

在洛克之前,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所谓的“天赋观念”,即人类最基本的知识或观念并不借助于感觉、经验而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或天赋的东西。而洛克在哲学上(认识论上)的出发点就是在大力驳斥“天赋观念”的同事,针锋相对地提出了那个与洛克的名字分不开的、著名的白板说。白板的意思是说,人类没有感觉、经验之前(譬如,初生的婴儿)的心理状态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上面并没有任何字迹,即没有任何观念。洛克说人类的知识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而且归根到底都是从经验中来的。洛克提出认识论上的白板说是针对“天赋观念”论而发的。

洛克认知地论证了人类知识起源于经验(而且只有经验)、而经验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如果说“霍布斯把培根的学说系统化了,但他没有更详尽地论证培根关于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那么,“洛克在他论人类知识的起源的著作中,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洛克探讨了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觉经验这一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他把经验分为两类,即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洛克所说的外部经验是指客观世界的事物对人类的感觉器官发生作用的结果,他把这种经验叫做感觉,而他所谓内部经验,是“心灵的本身活动”,他把这种经验叫做反省。

正如他把经验分为两类一样,洛克把客观世界的事物的本质也分为两类,即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第一性质是指客观事物的广延性、形状、不可入性、运动、静止、体积等等,他认为这类性质是不以人的知觉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是在事物的任何变化下都会保存着的;而第二性质是指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口味等等而言的,洛克认为第二性质是主观的、即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好像是认识的主体通过感官附加到客观世界事物上似的,这样说来,势必得出,如果没有眼睛来看,那么煤就不是黑色的,如果没有耳朵来听,那么打雷也就没有声音了。后来的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正是利用洛克关于第二性质的说法,指出第一性质也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

 

《教育漫画》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的教育代表作。由作者流亡荷兰期间(1683~1689)写给友人E.克拉克讨论其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几封信整理而成。1693年出版。
   全书的主题是论述“绅士教育”,即论述刚夺得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子弟的教育洛克认为,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
   全书共 3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体育。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要防止在衣着、饮食、动静、药物使用等各方面对孩子们娇生惯养,要锻炼出他们能够忍耐劳苦的强健体魄。
   第二部分论述德育。洛克认为,在绅士的各种品行中,德行应占第一位。真正的绅士要善于获得自己的幸福,而又不妨碍其他绅士获得幸福;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洛克所说的“理智”是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理智,克制欲望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个人名利。他反对溺爱,认为被溺爱的孩子必然任性、贪心。在道德教育方面,他重视说理,但认为主要方法还是通过实践,养成习惯。他重视环境与榜样的作用,主张奖励与惩罚要运用得当。洛克认为绅士的第二种美德是良好的礼仪,他要求绅士的言语、动作都要符合其等级与地位,对人谦恭有礼,举止得体。他认为这是“处世的真诀”,可以使自己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好感,从而获得一切。为了养成良好的德行与礼仪,他主张要多交朋友,多与上流社会的人相处,防止从“下贱的仆人”那里受到“邪恶”的影响。

第三部分论述智育。洛克认为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不应局限于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他主张在读、写、算之外,还要学习天文、地理、历史、法律、几何、簿记、法语等等,也要学点工业、农业、园艺的知识和技艺,以利于管理企业,并从这些有益的体力活动中得到消遣,从而使生活更加丰富。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重视培养智力,多作实地观察,诱发学习兴趣。
   洛克认为英国当时的一般学校成分复杂,学生教养恶劣,不利于绅士的培养。他主张严格、慎重地挑选德行、能力好,并且娴于礼仪,精通人情世故的导师,从幼年起就对未来的绅士进行家庭教育。
   《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它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强调在体魄与德行方面进行刻苦锻炼。这些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特别是对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影响很深。

 

《工作学校草案》

四、卢梭

卢梭 (1712——1778)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卢梭名言:

“我宁肯为我所爱的人的幸福而千百次地牺牲自己的幸福。”
《爱弥儿》

●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
——(法)卢梭《爱弥儿》

●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及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
——(法)卢梭《爱弥尔》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法)卢梭《爱弥儿》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
——(法)卢梭《爱弥儿》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法)卢梭《爱弥儿》

●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法)卢梭《爱弥儿》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又要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法)卢梭《爱弥儿》

●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法)卢梭《爱弥儿》

●说教之所以最没有用处,其原因之一就是它是普遍地向所有一切的人说的,既没有区别,也没有选择。
——(法)卢梭《爱弥儿》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法)卢梭《爱弥儿》

●有些人是过分严格,有些人是过分放任,这两种情况都同样是要避免的。
——(法)卢梭《爱弥儿》

●诸位教师:……你们为人要公正和善良,要把你们的榜样刻画在你们的学生的记忆里,使你们深入到他们的心中。
——(法)卢梭

●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法)卢梭

五、爱尔维修

爱尔维修(1715~1771) 法国启蒙思想家,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出生在巴黎一个宫廷医生的家庭。毕业于耶稣会办的专科学校,曾任总包税官。他考察了第三等级的贫困和封建贵族的糜烂生活,因而痛恨封建制度。后来,辞去官职,专心著述,并和思想家D.狄德罗、P.H.D.霍尔巴赫等人参加了《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对封建制度及教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爱尔维修名言

我经常在晚上发现,自己早上以为满不坏,因而自视甚高的看法,其实是错的。

无知会使智慧因缺乏食粮而萎缩。 

热爱真理——这是发现真理最有利的条件。 

知识哟!只要和你在一起,人甚至在枷锁下也是自由的。

做一个正直的人,就必须把灵魂的高尚与精神的明智结合起来。

我们爱名誉并不是为名誉,可以说完全是为了它所带来的利益。

科学与艺术是人民的光荣,并给人民增添幸福。

在我所讲的一切中,我只是探求真理,这并不是仅仅为了博得说出真理的荣誉,而是因为真理于人有益。

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环境,由于他们所受的不同教育所致。

在我们讲的一切中,我只是探求真理,这并不是仅仅为了博得说出真理的荣誉,而是因为真理于人有益。

《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C.A.爱尔维修的重要哲学著作之一。全书分上、下卷,10篇,184章,包括前言和提要,于1772年在海牙出版。1774年,该书在伦敦出版单行本;1777年,作为爱尔维修全集的第 3卷,在伦敦出版。
     爱尔维修自从出版《论精神》一书遭受迫害,违心地写下放弃自已意见的声明书后,思想上并未消沉,开始酝酿写作《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继续宣扬他的功利主义伦理学说。为了免于再次受到迫害,他只好把出版的希望寄托于死后。这部书在他去世前 3年即1769年就已基本上写好,内容和《论精神》基本相同,只是在对他原有的理论观点的论证和阐明方面更加丰富有力。正如他在该书序言中所讲的:“如果说我并不放弃我在《论精神》那部书里建立的那些原则,那是因为在我看来它们是唯一合理的原则……这些原则在本书中运用得比《论精神》那部书中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在这部书中,爱尔维修对宗教和封建制度进行了更加剧烈的抨击,甚至许多地方论证了人民推翻专制制度的权利。从这一点看,这部书的启迪作用,超过了《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