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星时代之光:谁是中国的弱势群体?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40:04

谁是中国的弱势群体?  

2010-12-10 17:22:14|  分类: 时政 |  标签:弱势  群体  社会  竞争  蔓延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今天的中国,究竟哪些人可以称之为“弱势群体”?

 按照一般的理解,老弱病残和低收入者才能算得上是“弱势群体”。但现在,“弱势群体”出现了泛化的现象,一些在人们眼里属于“强势群体”的人群也自认为是“弱势群体”。

 不久前,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搞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知识分子(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受访者达55.4%。

 上述在一般人眼里属于“强势群体”的人群为何也都自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

 按理说,我们的社会只应该有“低收入群体”而不应该有“弱势群体”这个词。“低收入群体”一般对应的是人们的经济状况,而“弱势群体”对应的则是人们的政治权利和话语权。

 “弱势群体”一词的出现和人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有关。在我们以往的制度设计中,缺乏对个体权利应有的普遍尊重和保护。这种意识不但反映在制度中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比如,一群人见面,首先关心的是对方的职务和单位,对个体本身的学识、涵养、气质等往往忽略不计。

 再比如,在劳资关系中,为了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价格竞争优势,经常不惜牺牲民工的权益;在医患关系中,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投入比例,经常给医院以特殊政策和规定,使他们可以从容的“宰”病人;在生态环境上,为了保障利税大户的生产,于是默许这些工厂向大气中排放有害气体等等。

 “弱势群体”的心理为什么会蔓延?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经济成就有目共睹。但贫富差距拉大、阶层固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社会资源分配不公使得不少群体都心存不满,相对于特殊利益集团的不劳而获,不少群体不论是物质财富的获得、政治权利的突现,还是话语权的掌握、社会地位的提高都不尽如人意。当一部分人靠非竞争手段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时,大部分人却因为获得资源的有限而被越来越远的抛离到主流社会之外。由此不但低收入者感到生活无望,连人们印象中的“强势群体”都产生了弱势感。

 生活中没有谁愿意当弱势群体,弱势心理的蔓延反映了我们社会的种种无奈。一般情况下,当人们发现在面对自己不可控的情境下,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个人心态就会出现弱势心理。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所以成绩显著,和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有关。当年的“天之骄子”如今正成为各行各业的主力。但是,如今的大学生还有多少人会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一代人经过千辛万苦挤上大学的“独木桥”后,发现自己还必须面对失业和房价、物价上涨的压力,这种情况下,“弱势”心理便由然而生。

 弱势心理的蔓延反映了公民对公平正义社会的呼唤。

 在正常的社会竞争中,发生弱势化现象难以避免。在这种竞争中,只要竞争程序是合理合法、公平公正的,人们是可以接受的;人们所不能接受的是“制度障碍”产生的弱势化人群。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从比赛开始就被排除在了跑道之外。

 比如户籍制度使广大农村人口从出生就在竞争的环境和资源上处于不利的地位。

 比如某些产业和公司的高壁垒门槛设置,使大部分人不能正常的参与竞争。

 比如各种不透明的“照顾政策”使一大部分人排斥在照顾的大门之外。

 所以这些都是民众产生不服气和不舒服的理由。

 如果社会任由弱势群体的增长和弱势情绪的蔓延,社会的不安全因素会大大增加。

 比如农民会不在乎农产品中的过量农药;奶农会不加思索的往牛奶中添加三聚氯胺;一些生活无着者会采取盗窃甚至绑架的手段进行“劫富”……

 如此一来,是整个社会安全感的丧失。近年来“裸官”的出现和移民潮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不安全感增强所致。而一个整体缺乏安全感的社会,没有人的权利是完备的,没有人的幸福感会由此增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