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妇幼保健院全称:新华网评:全国部分地市宣传部长文化发展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8:07:17
 《新华网评》栏目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围绕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七届六中全会一闭幕,各地各部门立即兴起了学习和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热潮。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新华网原创评论栏目《新华网评》策划推出专题系列评论——“全国部分地市宣传部长文化改革发展评论”,请地市宣传战线上的“一把手”当一次“评论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撰写评论,建言献策。《新华网评》栏目将陆续发布,以飨网民。

    “全国部分地市宣传部长文化改革发展评论”之一:

壮大“草根文化”有助文化惠民

中共北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梁思奇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已成为人民群众越来越热切的诉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要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又要注重文化事业的建设。其中,培育和壮大“草根文化”,对于落实文化惠民、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纯净健康的精神家园尤为重要。

草根文化,顾名思义,是一种滋生、成长在草根阶层的文化,为草根所创造、传承,为草根所喜爱、享受。与那些上书入传或者在大剧院、博物馆表演、展示的文化相比,他们远没有那么高雅和庄严,没有那么正统和规范,但他们带着泥土味和菜根香,深受基层群众喜爱。以表演艺术为例,在不少县城和乡镇,人们常常看到,一些穿村入市的土戏班、木偶团、皮影戏的演出备受欢迎。群众逢年过节、结婚庆生、参军上学、新房入伙等等,都邀请他们登门演出,增光添庆,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

与此同时,草根文化因为不登大雅之堂,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许多非常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日趋式微。对这些民间艺术起着传承作用的民间艺人、民间戏班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不少艺人后继无人,渐成绝响;一些土戏班辗转奔波,勉强撑持,甚至因经济拮据添置不起道具、戏装,有的甚至“跑江湖”使用的也是报废的客车,连安全也难以保障。

草根文化,可能不是耀眼的珍珠,却是体现大海美丽的贝壳。无论是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意义,还是从满足最普遍人群的文化需要角度,重视和扶持“草根文化”,才能不断改善和丰富城乡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才有真正的文化繁荣。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对于“草根文化”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体会到基层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用“文化平等”的目光,对“草根文化”保持应有的敬意和温情,积极引导,努力扶持,促进“草根文化”健康蓬勃发展。

其次,要有为“草根文化”浇水、培土的意识。“草根文化”贴近大地,贴近群众,生命力顽强,但不能因此就由其自生自灭。一个后继无人的民间艺人的逝去,一个土剧团的散伙,实际上都是文化的一种湮灭。政府要做到真正重视文化,就要在社会转型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增强为“草根文化”服务的意识,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并引导社会各界为其生存发展改善条件,创造环境。

文化的建设和繁荣,对于一个地方来说,不仅是通过剧院、博物馆、图书馆、体育中心等设施展现的“形象工程”,更是一个地方的“民心工程”。所谓“民心”者,不只是“得民心”之谓,同时也是回归以文“化”之、用文化润泽人心的文化本义。多一些“草根”意识,用健康的“草根文化”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大多数人群的文化渴求,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应该成为各地政府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共识。
      “全国部分地市宣传部长文化改革发展评论”之二:

精神文化产品如何体现核心价值

中共满洲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 阿晋勒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内蒙古“文化高原”经验,笔者深深感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是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做到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在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创作传播各方面。而精神文化产品的大众化是弘扬宣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要推进精神文化产品的大众化,应当切实坚持“主导向”、唱响“主旋律”、培养“主力军”、疏通“主渠道”、建设“主阵地”。

    推进精神文化产品的大众化,必须坚持“主导向”。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不仅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也一定要为上层建筑其他组成部分提供统一、协调的支撑。当前,作为兴国之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了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丰富和充实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弘扬这一体系所倡导的思想道德追求、制度伦理,已成为精神文化产品必须承载的时代课题和使命。

    推进精神文化产品的大众化,需要大力弘扬“主旋律”。要建设有利于弘扬主旋律的机制体制,继续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定期评选,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加大对主旋律作品扶持力度,在和谐多样的文化环境中,将红色文化放在突出地位。丰富主旋律作品的形式内容,增强主旋律作品艺术感染力、“三贴近”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

    推进精神文化产品的大众化,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突出抓好市场竞争主体和监督执法两支“主力军”。要正确处理市场与监管的关系,大力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同时培养造就一支有思想、懂市场、讲原则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提高文化建设管理的法制化水平,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单位直接责任人的社会责任感,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推进精神文化产品的大众化,还要抓实抓活 “主渠道”。这个“主渠道”,就是要抓活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大力落实教育、文化、科技等中长期规划,大力开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民教育数字电视工程、远程教育工程,培养“文化航母”,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以主渠道的繁荣发展引导促进文化市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活力。在发展动漫游戏、文化会展、艺术创意、网络文化、数字院线、民族演艺、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中,融入民族的、大众的先进文化导向;在规划特色文化城市、园区、基地、产业集群、产业集团和综合文化设施中,增强思想性和导向性。

    推进精神文化产品的大众化,还需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要像颁发国民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大纲那样编制“中小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指导纲要”,倡导三循环、五层次教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设立“路标”。要像在学校建设体育馆、图书馆那样,规划配套建设现代德育馆。组织创作中华名人、名胜、名故事系列歌曲等载体,开发知识棋牌游艺、中小学生百科知识系列电子游戏、出版印制益德益智“九宫格”式填空式日记本,寓教于乐。

    此外,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以中华名人及“双百人物”和本地先进模范人物为主体、以建设顺利人生为导向的“人生教育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众化,让市场经济充盈着中国式信仰和核心价值观。

 “全国部分地市宣传部长文化改革发展评论”之三:

如何让核心价值入耳、入脑、入心

中共眉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祝 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四个方面着力。

    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被人民所自觉遵守和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极其丰富且具有内在严谨的逻辑性。对研究者而言,无论怎样深入研究都不过分。但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只有通俗化、大众化,才能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立足现阶段人们思想实际,以简洁通俗的话语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们行动的标杆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突出重点对象,加强引领示范。价值观建设重在实践,先进价值观的实践则需要社会先进人物做出榜样示范。党员干部手中掌握着一定的公共权力,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左右着社会风气。知识分子是社会知识的研究者、创造者、评价者、传播者,其言行对社会舆论影响大,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主张影响大。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成长进步直接关系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抓住这些重点群体,形成有力的示范引导,才能切实引领普通社会群体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道德模范以实际行动生动形象地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鲜活教材。要及时总结和宣传体现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先进典型,特别是普通人群中的道德楷模,广泛开展学习活动,把他们的感人事迹、先进思想和高尚精神变成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调动多种手段,营造强势舆论。高度发达的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要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和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首先,引导媒体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者、促进者和推动者,善于运用正面舆论引领社会思潮,形成舆论主流。其次,各级各类新闻传媒要奏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合唱,形成“舆论全覆盖、媒体全联动”,提高其对社会公众的引导力、影响面。第三,高度重视文化熏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运用优秀文艺作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入心。

    抓好建章立制,强化激励约束。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成本最小的资源,制度建设每前进一小步,人类文明就会前进一大步。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着力健全完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法律体系,使之看得见、摸得着,长期起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对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行为,要有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法律予以处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纳入到党政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设之中,通过监督和考核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推进党务和政务、实施管理和服务中得到贯彻落实。

  “全国部分地市宣传部长文化改革发展评论”之四:

文化是塑造地方和国家形象的引擎

中共张家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余怀民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不仅能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跨越发展,还可增强民族自豪感,扩大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笔者认为,文化不仅是塑造一个地方形象的引擎,也是塑造国家形象的引擎。

    当前,中国文化改革发展正步入一个新阶段,如何把地方文化打造成塑造地方和国家形象的引擎,笔者认为,至少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做强文化载体的旅游品牌。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一个地方的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可以表现为物质力量的实力是硬实力,可以内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是软实力。文化产业在自身的发展、文化在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在与现代农业、新兴工业、现代服务业融合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软实力的属性,更体现了硬实力的特征。

    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提高经济硬实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丰富民族文化演艺、民族文化工艺品、生态文化农庄等文化产业新业态,可以不断壮大文化特色旅游商品集群,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提高经济的硬实力。文化旅游景区景点以及嫁接、融合了文化属性的自然景观,可以延长旅游产业链,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核心竞争力,同样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二是推动民族文化走进国际舞台。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打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不仅可以塑造旅游城市的吸引力的文化魅力,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提升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自信心。通过收集、整理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文化产品真正地走上国际舞台,产生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像民歌节、元宵灯会等推陈出新的节庆活动,可以不断满足市民和游客需要。显然,挖掘、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吸收、融合先进文化,能够使文化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

    三是在文化交流交融中推进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创新可以影响世界,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国际影响力。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中,可以增强主动权和话语权,扩大国际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也是一个旅游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天马行空”的创意设计,能够帮助民族文化像磁石一样吸引国际社会的目光,向世界递出亮丽的名片。

    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和经济实力是相适应的,在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将文化作为走向世界的强大引擎,是提升国家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全国部分地市宣传部长文化改革发展评论”之五:

以文化产业升级提升城市软实力

中共日照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毛继春

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承载着这个城市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反映着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而未来城市的升级重在提升软实力。因此,文化产业升级是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需要明确的是,文化产业的内涵是文化,外在形态是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有商品属性。因此,以文化产业的升级推动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最根本的就是要抓住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在经营性和公益性上做好文章。

首先,文化产业升级要注重经营,以品牌项目带动。要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好文化产业项目,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城市特点,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培育更多知名文化品牌和特色文化产业优势项目。

其次,文化产业升级要注重公益性。文化产业是改善文化民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基本任务,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赢得口碑、赢取市场。盲目趋利与浮躁不仅会伤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情感,也会给自身发展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发展文化产业要注重继往开来、兼容并包。城市的发展是承前启后的,文化产业要具有本地独特的风格与气质,必须依托并植根于当地文化的土壤。因此,要注重做深“昨天文化”、做实“今天文化”、做活“明天文化”,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生态文化、民间文化,通过内容、形式、技术等方面的继承创新对其进行整合、利用,使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坚持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注重吸收整合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优质文化资源,形成明显的文化产业发展比较优势。

城市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升级,市民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幸福指数提高,城市的软实力自然就会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亦会得到大力提升。

“全国部分地市宣传部长文化改革发展评论”之六:

“本土文化”是“文化强国”的血肉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常委、宣传部长  伍 皓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的繁荣发展已经成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但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也是一个看起来很虚的概念。那么,如何让“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血有肉?我认为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本地文化资源的实际,充分利用当地文化发展的优势,以本土文化为推手,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何谓本土文化?本土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惟一性、排他性和民族性,是历史的积淀使然。要发挥本土文化的优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着力做好“五个相结合”。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着力在理论通俗化、大众化、普及化上下功夫,积极推动理论进机关、进村寨、进校园、进企业、进部队、进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带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带动全社会进一步真学真信真用党的创新理论。如少数民族地区就要用广大干部群众听的懂的本土语言,看得懂的本土图画、符号等进行理论“三化”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二是把文化产业发展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决定》的颁布被认为对文化产业发展具的里程碑的意义。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紧紧的结合本地的实际,切不可摊多求快,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近,充分利用本土的自然资源优势、民族歌舞优势、历史文化优势等优势资源,逐点突破。

    三是把文化精品创作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全会提出,要不断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实现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创作团队,发挥集体创作的智慧,不断生产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在文化艺术精品创作上,要充分发挥本土在舞蹈、音乐、影视、文学、戏剧、书法、美术、摄影以及民族民间文学等方面的创作优势,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体现时代进步要求、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本土特色的精品力作。

    四是把公益文化事业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体现。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统筹,根据城市和乡村、内地和边疆、东部和西部等广大干部群众不同的需求来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做到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五是把旅游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旅游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的支柱,决定着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兴衰成败。但是搞旅游也不能千篇一律,全国一个样,要结合本的文化资源,做出特色、新意,可以像九寨沟一样发挥自然风景优势,可以像西安一样发挥历史文化优势,可以像海南一样发挥南亚风情优势,也可以像红河州一样发挥丰富的歌舞优势和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优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