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工程师考试科目:一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清末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6:53:43
发信人: yaclear (清一), 信区: Modern_CHN
标  题: |一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清末印象| 第十五章 借钱与还债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Apr 11 10:39:47 2006), 站内




第十五章 借钱与还债
      为艰苦的生活条件所迫,大多数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不欠债的。这里,欠债已经变成了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许多人的一生都是在欠债中度过的。比如,从出生、成人、受教育、结婚,以至死亡。有的,就是去世了,也没能在生前把债务还清。不过,虽然终生被债务缠身,但是,人们并不把它看做是一种很大的负担。大家普遍认为,左邻右舍中十家有七家是有债务的。没有债务的是少数,而这种欠债现象又是世袭下来的。可以说,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几乎每个居民区、每条街道、每段小巷都有欠债户。由于邻里之间都十分熟悉,所以欠债户既不用遮掩,又不会羞怯。因此,虽然借账欠债是一件多少带有压力的事情,但是迫于生活的无奈,人们还是要不得已去借贷。比如,一种极普遍的借款缘由就是承办儿子的婚礼。按中国人的习俗,婚礼要花费掉很多钱款:既要为新娘送上戒指,又要讲究婚礼的排场,只有这样,才能不失主人的"面子"。而要想达到此目的,就必须要有较充足的银两。所以家庭窘迫的男主人--父亲就要到外面借贷。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欧洲人是很为难的,因为借钱办事总会有压力的。但是,中国人似乎不是太看重欠债,他们首先顾及的是面子!婚礼不能推迟;排场不能不讲;客人不能不请。为了能保住自己的"面子",中国人不惜借钱、贷款办事。而这种借贷的结果将导致他的家庭今后要长期负债,并给后人造成巨大的负担。
      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常常表现出极大的矛盾性。平日里他们都斤斤计较,那怕是对待小小的铜板。为了这买卖能便宜一两分,他们相互间可以争得面红耳赤。而若是操办起类似婚礼这样的所谓大事来,只要能保住自己的"面子",他们不惜欠账借债,慷慨解囊、大肆铺张。要知道,这挥霍掉的银两可值上千个小铜板呀。那铺张浪费的情景使人以为主办人是巨商或是开银行的呢。
     几个月后,虽然主人在客人面前因借钱操办而保住了"面子",但因此也加重了经济负担。他的借款利息也被增加到了一半。一般情况下,借债人拿到借款后都没有能力按期还款,大多数人都要请求对方宽限几个月,比如,两三个月后还款。而对于这种请求,放贷人当然会同意的,因为偿还期拖得越长,他本人从中得到的利息将越多,越大,逐渐地就变成了高利贷。若干时期后,这种利息就会远远大于借款的总和。于是,不愉快的场面出现了,借款人欠的账越来越多,又一时拿不出钱物来还账;而放贷人则不停地催促、强迫借贷人还债,双方会因此而闹得剑拔弩张。无奈,理亏的借贷人不得不再转向别的放高利贷者按更高的利息借款,以偿还前一个放贷者的债务。
      在中国,不像在欧洲,对放贷者有一定的规定与限制。这里,只要有钱,谁都可以变成为放贷人。比如,哪怕只挣一个铜板的小职员也要寻找放债对象。而兜里揣着3个铜板的苦力,最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它们以最高的利息贷出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清朝廷的所有臣民,成天想的就是如何在毫无约束的环境下弄到钱,并再把手里的钱以高利贷的形式放出去。
      对于富有经商天分的中国人来讲,金钱是可以被开发、增值的,所谓"以贷生钱",就是这个道理。这里许多的有钱人家就是通过这个方法来致富的。他们不愿把手中的钱放到银号里(顺便说一句:中国的银号是无信誉可言的),而是以高利贷的形式借给那些急于用钱的城乡平民。当这些借贷人最终还不上债时,就不得不倾尽所有抵债,甚至是房屋、土地。
      关于贷款利息的多少,各地规定不尽相同。据本人的了解,一般情况下,借贷期多为3个月,而利息则为贷款额的12%左右。若要延期付款,其利息要增加到36%,延期只能是3个月以内。如果是3个月以外,则要成倍增加贷款利息。
      以欢快的形式借款,以悲剧的方式还债,是中国最为司空见惯的事情。有些欠债户因为实在还不起钱,而又不愿变卖祖宗留下的房屋土地,所以只好用亲生骨肉抵债。我知道有这样一家农户,当债主来催账时,他实在是无钱还债,就乞求债主能高抬贵手。但对方不但不依,还另有恶意。他眼盯着家中惟一值钱物--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对主人道:"把你的儿子卖给我吧,他不但能抵债,而且还能给你们留下些银两。"
      夜幕降临了。当孩子进入香甜的梦乡时,男主人与妻子苦苦地寻找着还债的对策。他们知道,除了用惟一的骨肉--儿子抵债外,再没有别的办法了。第二天一早,爸爸告诉小儿子:白天要领他逛城。一想到身边的骨肉就要被人永久地夺去,做母亲的已经悲痛欲绝了。妈妈奇怪的情绪直接影响了才四五岁的男儿。听到要随着爸爸逛城的喜讯后,小男孩本来乐得连蹦带跳的,可是听到妈妈伤心的哭声,他又纳闷起来。他经常听到爸爸讲的有关城里的事儿,那里一定是个美妙的世界。可能是不带妈妈去,她就伤心了吧?那好,到了城里后,他一定要买个好玩的东西给妈妈,让她高兴起来。
     到了城里,小男孩就感觉好像到了一个童话王国。看,那么多的商店铺子,那么多的好吃、好玩的东西,尤其是身边那么多的--在乡村从没有过的--熙熙攘攘的人群。而当走进一家大商铺后,他先是见到一大堆的人群;此时,人们都冷冰冰地注视着他们爷儿俩;而后又见到爸爸那原本欢快的脸一下子变成了愁苦状。男孩感到了一丝惊恐。他伸出双手死劲地推着爸爸,企图使他离开这可怕的店铺。但是,爸爸非但不出去,还拉着他走到一位戴着眼镜、正坐在一张八仙桌旁写着什么的男人身边。小男孩一下领悟到:这眼前将要发生的事儿一定与自己有关!桌子上写满字的纸,就是自己的一张卖身契!正如孩子所想象的那样:那张由爸爸签字的卖身契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尽管如此,孩子还是紧紧地搂抱着爸爸不松手。他哭喊着爸爸快快离开这里,把他带回家去。但是表情呆滞的爸爸只能是继续哄骗着孩子:你先在这里等一等,爸爸需要到别的地方办点事儿。等事儿办完了,我就带你一起回家去见妈妈。你一定要听话、学乖,不要吵闹。一口气说完这番话后,爸爸一转身便走出了店铺,而儿子则被永久地留下了。不过,爸爸走出店铺后,并没有立即离去,他悄悄地躲藏到一个僻静处,静静地观察着进进出出的人贩子,想看看是谁把他的亲生骨肉领走。总之,他没能承诺说给儿子的话。虽然通过变卖儿子,他得到了差不多相当于七伏特先令的银两,但是他使儿子永远失去了母爱。
      实事求是地说,详尽细致的变卖儿女的实际情景会比我上述的描写要更加悲惨。在中国,这种人间悲剧时时处处都在发生。而悲剧中,被变卖最多、最普遍的不是男孩,而是女孩。女孩被变卖的情景就愈加凄惨。不管怎么样,由于购买男孩的人家都是出自传宗接代的考虑,所以,被卖到别人家的男孩的待遇相对来说会好一些。而女孩就不同了,被卖出去的女孩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她们被卖到别人家后或是当奴隶,或是做妓女。购买者可以对她们为所欲为,玩够了,甚至可以再变卖他人。而女孩子的父母,从他们把自己的女儿变卖出去那天起就失去了监护与领养权。所以他们的女儿也只能像牛马牲口一样任人买卖。
     由于普遍存在着借债现象,所以,中国各地应运而生地建起了许多的当铺。为生活所迫,穷人要经常跑到那里去,短期地贷款或当物。作为抵押,当出的种类多半是服装或器具。而当铺不但在城里有,在乡村也存在。当铺绝大部分是由富足的家族,或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开办的。因为,只有具备这种背景的人物开办当铺,才能既避免官府人员敲诈,又能防范窃贼的打劫。为了防范土匪的抢劫,当铺建得都十分坚固:店铺的四周是不带窗孔的高高围墙。惟一的出入口是由厚厚的木板抠成的便门。平时,便门上总是挂着大锁。此外,当铺里面还备有武器,用以防范和打击行窃的坏人。尽管如此,盗窃当铺的案件还是时常发生。经过一番血战,盗贼总是能把所盗当铺洗劫一空。
      许多望族或有实力的人物还同时经营抵押与典当业务。他们的总部设在城里,而乡镇农村则是他们的分支机构,其业务的对象多半是那些较贫困的农民。
      不论是在当铺贷款,还是在当铺当物,除高档皮件外,主人收取的典当费为每个月两成。总的说,抵押物品是有很大风险的。如果在规定时期内不按期还款的话。那么,店主就会将押利提高到每月三成。一般情况下,被抵押的物品要在当铺保存四个月,或三年不等。如果超过当期,那么当主有权自行处理被抵押的物品。此外,抵押规则里还规定:该物品处在规定的时间内,店主要经常将物品晾晒或移动,以防昆虫或霉气袭扰、侵蚀。反之则由当铺主人赔偿全部损失。
      当铺里的物品一般可保存四个月。对于当铺方来说,他们只希望在四个月内成交,因为有些物品若是超过四个月,那么它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这样虽然能从文字上的延长期中得到较高利润,而在实际变卖中则会遭到极大损失。
      当铺的经营范围很广,从小物件,比如一件上衣,到不动产,甚至是一年的收成,无所不包。如果贷款人抵押的是一年的收成,那么,临近秋天,当铺的伙计就会出现在抵押者的田地里,他们要按抵押合同来收取粮食,或是成品粮,或是种子。而被抵押者要主动地把丰收后的头批粮食还给当铺老板。即使是因为天气等原因歉收,也要毫无条件地将哪怕是小小的收成拱手送给对方。这里无任何情分可讲。
      在中国,富人对穷人冷若冰霜的态度使欧洲人极为震惊。他们对生活贫困的人没有一丝情感。虽然,他们家家粮垛满仓,但是没有一个人能主动地拿出哪怕是一小把米来救济生活在死亡线上的穷人。不仅如此,他们还千方百计地提高粮价与利息,牟取暴利。
      有一位寡妇,她用自己即将要到来的秋季收成作抵押向当铺老板贷了一小额款。不幸的是,这年秋天因干旱而歉收,她家打下来的粮食仅仅够抵债的。但是,如若把所收粮食全部拿去抵债。那么,她一家老小就将被饿死。无奈,她只好把一部分粮食偷藏起来。但是,这一切并没瞒过有着兽类般嗅觉的当铺老板。他带着一群打手,把农民寡妇家翻个底朝上,最后终于翻出了藏匿起来的粮食。但是,使当铺老板万万没有预料到的是,这一翻动不但断送了寡妇的性命,而且还给自己的家庭造成了悲惨的不幸。因为当年仅有的保命粮也被掠走,寡妇一怒之下悬梁自尽了。而她的亲属们则十分愤慨地把当铺老板告上法庭。他们要求朝廷命官主持公道,惩治店主并让其赔偿死者的一切损失。当地的命官平时就很忌妒当铺老板,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准备敲诈这位富甲一方的商人。现在机会来了,他决不能轻易放过。他违心地同情起控告一方,并表示了对当铺老板的极大不满。开庭后,他高声宣布,由于店主无视公理,草菅人命,决定给他清产关店的判罚。其结果是,判官命令他的手下不但没收了当铺老板的所有财产,而且还把所有家人赶出了店外。又过了两三年,店主老板的儿子先是精神错乱,后又抑郁地死去。按中国人的说法,当铺老板家发生的一切是因果报应的结果,他的一切不幸都源于先前对寡妇的迫害,他必须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发生在身边的有因有果的实例极大地震动了其他的押店或当铺老板。一个时期以来,他们纷纷调节与顾客的关系,并且还大大降低抵押、典当利率。显然,他们承受了恐怖的袭击:如果是得罪顾客,那么或早或晚,都要遭到如同前面那个押店老板那样可怕的惩罚。
     余下的时间里,我想简单地谈谈有关中国人花钱等事宜。中国钱的基本单位是两、吊等,钱,如同欧洲的纯银盎司。银两是它的实际重量,它是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称量货币。在中国,只有上等阶层的人才经常花用银两,而广大的平民百姓是很少使用银锭--银两的。总体来说,银两的使用范围为:政府间的交易、税收、土地买卖、大宗贸易、商务往来等等。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货币为大钱儿,或叫铜板儿。这种钱币是圆形的,中间有尺寸相同的方孔。这个方孔是用来穿串的,如同欧洲的小圆圈面包,可以用细绳来串用。中国的铜板儿可以一下串上几百个。一千个铜板儿为一吊,一吊钱相当于两个欧洲先令,或一个俄国卢布。按中国的官方说法:一个铜板儿为一文钱。也就是说,一文钱仅相当于卢布的千分之一,戈比的十分之一。
      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虽然不像中国百姓那样使用烦琐的铜板儿,但也很不方便地被规定只能使用墨西哥元。不过,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随意兑换到墨西哥元的。只有那些欧洲人居住区,或是通商地才能兑换到墨西哥币。看来,只有在未来的中国才能随意兑换或使用诸如两、吊这样的大众化的中国钱了。
      城里的劳工与乡村的农民是从不奢望能挣到吊或者银两的。劳累一天,一名搬运工如果从早到晚能拿回来三百个铜板儿,那么他的老婆定会万分惊喜,她会十分自豪地逢人便说:看,我男人一下子挣到了那么一大堆的钱!相对比较便宜的生活日用品及食品,一千个铜板儿,也就是一吊钱,对任何一位普通的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如果一位中国人肩扛一千个铜板儿上市场,当然,他会自豪得忘乎所以的,那么所有的业主都会企盼他能来自己的摊位购物。因为对他来说,一千个铜板儿足以让他买遍整个市场的货物。是的,手握这一千个铜板儿,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市场上选购。请看:
      30个铜板儿可以购买一公斤米;
      10个铜板儿可以购买一公斤马铃薯;
      120个铜板儿可以购买一公斤鱼;
      50个铜板儿可以购买一大堆蔬菜:其中三分之一新鲜的,三分之一隔夜的,三分之一不新鲜的;
      350个铜板儿可以购买一只鸡;
      60个铜板儿可以购买一瓶白酒;
      1个铜板儿一张饼,10个铜板儿能够买到十种甜饼;
      5个铜板儿还能买上一打橙子;
      30个铜板儿买一个菠萝……
      看,仅一吊钱,他就可以买到这么多物品,而且手中还有剩余的铜板儿。你说,他能不算是位富人吗?
      在中国,没有铜板儿花绝对是不行的。不过,携带铜板儿是极不方便的。首先是它们的重量,要知道,一千个铜板儿就有两公斤的重量。如果您想带上一大笔钱上路花销,比如,50公斤重的铜板儿,那么,您就不得不先拉上一匹马或一头驴来驮,而后,还要雇上两个卫兵来护卫。然而,在中国没有谁会这样做。实际生活中,中国人不管随身携带多少铜板儿,他们总会有妥善的办法,如果真的数额较大,那么他们会进行相互兑换的。少量的则随身携带,或是揣到衣服里,或是藏到板车上。



--
起来!不愿沉睡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