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资格证书挂靠价格:“秋冻”因人而异 老人小孩应谨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09:08

“秋冻”可做耐寒锻炼,首选游泳。C FP供图

  医指导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 彭康教授

  民间有“春捂秋冻”之说。“秋冻”即指刚刚入秋之时不要急添厚衣,适宜地冻一冻,有助于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但专家指出,“秋冻”首选游泳和温凉水冲凉,但应循序渐进,还要看个人体质,尤其是阳虚的人不适合秋冻。

  时机应随温度变化来调节

  随着秋季到来,气温逐渐降低,人适当地少穿点衣服,让身体冻一冻,以逐渐提高身体的耐寒力、适应寒冷天气,这便是“秋冻”。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彭康教授指出,“秋冻”不是一味“冻”着,而要随温度变化、室内外温差等来调节。

  “天人要合一。夏转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人也要随之慢慢调整,以逐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彭康教授指出,初秋凉而不寒,是“秋冻”的好时期。若一下子加很多衣服,容易捂出汗,风一吹就容易感冒,也无法增加机体对外界的适应性。然而深秋时冷空气来袭,气温急剧下降,若再一味强求“秋冻”而不及时、适当增衣保暖,就会适得其反。

  此外,“秋冻”也要把握室内外温差,穿衣脱衣都应循序渐进,否则身体容易因适应不了变化而受损。

  人群青壮年最宜

  人群不同,“秋冻”不同。“秋冻”最适平和体质和内热的青壮年,而小孩、老人当谨慎。

  “小孩阳气旺盛,天刚冷就穿很多衣服会捂住阳气,身体出汗反而易受风寒感冒,一般婴儿比大人多半件衣服即可。”彭康教授表示,老年人身体抵抗力、抗寒力减弱,有支气管病、哮喘、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的老人更不宜“秋冻”,否则易使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女性以阴为主易体寒,经期女性更不宜受寒。

  体质不同,是否选择秋冻也不同。平和体质、偏内热体质耐寒能力相对较高,适合“秋冻”;阴虚体质相对适合;阳虚体质气血不足、怕冷、血液循环差,尤其不适合“秋冻”,否则容易受凉、感冒,引发原有的哮喘、支气管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最重要的还是要根据个人的适宜感觉。如果觉得冷,甚至开始打喷嚏、鼻塞,那就要适当加衣了。”

  攻略可做耐寒锻炼

  秋冻除了适当少穿衣,还可适当运动强身健体、提高耐寒力。跑步、散步、爬山都是适合秋季的运动。尤其首选游泳和冷水浴。冷水的刺激可锻炼血管弹性,有利于促进代谢、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实在不耐寒者,用冷水洗手洗脸即可;但要提醒的是阳虚、寒底者不宜冬泳或冷水浴。

  此外,注意晨练时应多穿件外套,热身时还不能脱,待运动开身体发热后才可脱下。运动后出汗多,则要穿上外套,以防伤风感冒。

  ■特别提醒

  四个部位冻不得

  彭康教授提醒,“秋冻”归“秋冻”,以下四个部位可千万不能“冻”着。

  脚部:所谓“寒从脚下起”,脚部寒则全身寒,机体抵抗力下降,病邪便乘虚而入。入秋后应穿长裤和裤袜,但许多女生为了漂亮还在穿短裤短裙,这样很容易痛经和腰痛、头痛的。

  头部:头为“诸阳之汇”,若头部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部,神经血管供血受影响,引起头痛,如女性经期神经性头痛便是气血不足加上受寒所致。彭康教授建议,入秋大风时可戴顶帽子给头部“保暖”;洗头时用比平时热一点的水,洗后及时吹干;经期不宜洗头。

  肚脐:肚脐比较薄弱,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小孩易受寒邪侵袭,引起腹痛腹泻。而女性下腹受凉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故平日应做足腹部保暖,睡觉时用毛巾盖着腹部或围上腹围。秋冬时女性最好不穿露脐装低腰裤。

  肩膀:“寒气常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彭康教授称,有肩颈疼痛者在天气变冷时更要注意肩部保暖,不要穿露背装,最好还要围个披肩睡觉。

  ■小贴士

  “秋冻”食补

  除了主动秋冻健身,彭康教授推荐了几款食补方来帮助你调养和强壮身体:

  滋阴润燥

  雪梨、银耳、蜂蜜、川贝、沙参、百合、麦冬等利于润燥,可各取10克左右煮水喝。用川贝3-5克加雪梨煮水,或将不去皮的雪梨洗净去核,在其中置入川贝、蜂蜜或红糖后蒸熟吃。还可取沙参、麦冬各10克煲瘦肉汤,起润肺、治干咳之效。

  阳虚温补

  入深秋后阳虚者可用北芪、人参、红参等适当温补,量可比冬天少1/3或1/2。可用人参5克、北芪10克煮水喝,2-3天一次。还可将2-3种滋阴中药,如枸杞、生地、百合、麦冬、淮山、薏米、桂圆、石斛等,加入温补的人参:人参+枸杞+麦冬可强身健体;人参+石斛调节胃阴不足。

  女性寒底与神经性头痛

  用北芪15克、当归5-10克、生晒参5-10克煮水喝,还可添加桂枝、川芎、丹参各10克。一星期喝2-3次,若效果好可1天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