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初级会计考点选择:当代神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8:45:50
“盖古圣之功德,惟帝最大,故后世之报享,惟帝最隆。”
    在清·彭之昙的《炎帝祀考》中,记载着上面的话。作为中华文明中最悠久而又不失活力的一脉,农耕文化以其涓涓细流滋润着华夏苍莽大地,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终纳百川而归大海。从远古时代遍尝百草的神农氏,到今天造福人类的袁隆平,不同的人们以同样的执着传承着华夏农业文化。
    始建于公元967年的炎帝陵,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炎陵县,每年在这里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虔诚的华夏子孙以不同的方式缅怀先祖。有着“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在2004年10月22日这天,也将再次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点燃公祭的圣火。
    称袁隆平为当代神农或许并不为过。在网上搜索“袁隆平”,弹出的相关信息多达7万多条,足以可见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人们心中占据了怎样的位置。使中国人不再挨饿的袁隆平,成了人们心中公认的英雄。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视为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04年是联合国国际水稻年。在今年的3月29日,世界粮食基金会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研究专家袁隆平2004年度世界粮食奖。与他一起获奖的还有非洲水稻专家蒙蒂·琼斯。在美国国务院举行的仪式上,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主席肯尼斯·奎因这样评价这两位科学家,他们“为大大提高亚洲和非洲亿万人民的粮食安全取得了突破性的科学成就”。
    设立于1986年的世界粮食奖,由总部位于美国艾奥瓦州得梅因市的世界粮食奖基金会每年颁发一次,授予“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数量充足的粮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此奖被视为国际上在农业方面的最高荣誉。在联合国国际水稻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在稻米仍为世界大约30亿人主要食物的情形下,奖项授予所蕴涵的意味颇深。
    最著名的“农民”
    有这么一位老人,一米六九的个头,一百二十多斤重,又瘦又黑、满脸皱纹,整天卷着泥腿子和农民泡在一起。但其貌不扬的他,转眼间就能叱咤股市,牛气冲天;拉起小提琴来有板有眼;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国外讲学,滔滔不绝地介绍杂交水稻。面对这一切,所有的人都会意识到眼前这位颇似“农民”的老人只能是袁隆平。
    在袁隆平的身上,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知识与财富的完美结合:他的一粒种子改变了整个世界;他的研究成果被视为“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他是亿万富翁,他名字的品牌价值千亿;他是享誉世界的知名学者,连天上的星星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就是这么一位不平凡的老人,却时常谦卑地称自己是农民,要像“农民一样地生活”。有年轻人笑他老“土”,他却说:“我是在重庆长大的,重庆过去是国民党的陪都,比上海还繁华。但是,我现在天天和农民在一起,如果穿得像个城里人,就会让他们觉得生分,他们就不会和你交心了。我国农民有很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应该向他们学习。再说,穿得挺挺刮刮的,怎么下地?”
    袁隆平的书房里挂着一首他自己写的七绝:“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直到今天,这位水稻专家每天仍要骑着自己的白色小摩托到杂交稻试验田观察研究。为了争取更多的研究时间,袁隆平过起了候鸟般的生活,每年冬天都要从寒冷的长沙转移到温暖的海南岛。农田,成了他最钟情的地方,一年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那里劳作、观察和研究。他的学生,不管是研究生、博士生,还是研究员都要下田,就连儿子、儿媳也都要下地工作。
    在中国,一半以上的稻田种植的水稻和百分之六十的水稻产量是袁隆平及其助手研究出来的各种品系的杂交稻。从1976年到2003年,中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45亿亩,增产稻谷4.5亿吨。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的成功,极大的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的难题。2001年2月19日,中国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这位“种”了一辈子水稻的“农民”科学家。
    饭碗里的科学
    袁隆平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60年代初的一场大饥荒让他感到深深的不安,从此开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水稻高产育种研究。
    “我年轻的时候,做过一个好梦。我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满载梦想的袁隆平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一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为了这两个心愿,袁隆平超然于名利之上,把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杂交稻的研究中。在过去20多年里,杂交水稻的成果被转让给多个国家。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也有20多个国家研究或引种了杂交水稻。
    “和艺术家一样,科学家也需要灵感。可不要指望躺在床上就能获得灵感,或者望苦思冥想几天就能获得灵感。灵感从来只惠顾那些有心者。”2000年,时值西南农业大学50周年校庆。已70高龄的袁隆平作为校友,面对着台下1000多名年轻的“师弟师妹”们感慨良多。
    “我从1964年开始培育杂交水稻,但连续6年没有搞成,原因就是没有培育出‘不育系’。1970年我在与日本学者交流时,听他们谈起‘这路不通走那路’的思维方式,我忽然就想到,能不能从野生的水稻植株里发现不育株呢?有了这个想法后,我立即跳出原先人工栽培水稻的圈子,带着助手到海南岛崖县进行野生水稻资源考察,结果就在当年发现了一株雄花不育的野性稻。经过反复试验后,终于在1973年培育出了我国第一批籼型杂交水稻。”“我想,这‘忽然’之间产生的念头,应该说是灵感。但这灵感是我6年来不停地搜索和思考的结果。”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梦见“超级稻”的袁隆平已接近了这个梦,他正努力工作,希望为人类提供更充足的食物。

    相关链接
    袁隆平
    被国际同行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30年9月 出生于北京
    1953年 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1960年 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1964年 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
    1973年 与他人合作实现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1974年 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
    1995年 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9年 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蜜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年8月 “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省成立,他出任名誉院长,是中国首家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