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公租房住满能买吗:复旦历史学教授朱维铮2:于丹根本不懂《论语》 -阿宝的博客-搜狐博客#comment#co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6:33:27

阿宝按:古往今来,论注《论语》的书,真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今天,当于丹登上百家讲坛大讲她的《论语》心得,俨然成了一位文化明星,有好评同时也有不少质疑, 读书心得,人人都有,既然发表,任人评说,阿宝刚看见一篇复旦历史学教授朱维铮的访谈录,对于丹的读《论语》心得提出了批评,让我们来看看..........

 

于丹根本不懂《论语》
复旦历史学教授朱维铮——

     于丹在百家讲坛说《论语》,以惊人速度成为文化明星。一个人是否具备向大众讲解《论语》的资格,这个问题最好抛给专家。关于孔子的形象和地位的变迁,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有过精彩文章。朱先生还和蔡尚思先生合著过一本《孔子思想体系》,曾经产生巨大反响。由他来判断于丹心得的成色,应该是合适的。

   关于孔子,哪有什么原典!

   问:向大众普及经典本是好事,问题是,这里有没有一个资格的问题?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向大众说《论语》说孔子?  

  朱维铮(以下称朱):历史文化的传播从来是有层次的。作为研究者,一是文本的清理,二是历史事实的清理,譬如孔子活了73年,他这73年是怎么一回事。  

  问:对于可靠史料之外的那些属于推测、阐发的部分,先生有什么原则?  

   朱:原则就是,“无征不信”,“孤证不足为据”。我一辈子相信两句话: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历史的事实是由矛盾的陈述中间清理出来的(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件)。

  问:孔子距今两千多年了,先生长期研究孔子,请讲一讲《论语》的形成史和解释史。  

  朱: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到公元前二世纪中后期(西汉景、武之际),《论语》的原始结集本在文献中一直不见踪影,直到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时代,它才重新露面,变成一部很时髦的书,解释者起码有三个学派:“鲁论”、“齐论”和“古论”;到了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又形成一种通学派,对《论语》的文本、句逗、分章、结构、诠释等等进行研究。  

  我们现在读到的《论语》的本子(注:今本《论语》,据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统计,白话文12000字),不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编订的,也不是稍后些的人根据不同版本编订结集的。今天我们读到的本子经过了两次大的改造,一个是西汉后期,汉成帝的老师张禹编定的《张侯论》,有21篇;又过了200年光景,到了公元二世纪中期,有一个博学而影响很大的郑玄(字康成,中国第一位经学大师),他以《张侯论》为底本,根据不同版本进行点校,就是“我认为这里该用这个字、该这么分章”,他把《论语》的今本给定下来了,而且两汉间对《论语》不同解释的结集,也是他。郑玄死后不到一百年,何晏把郑玄的本子及其反对派的意见编成了《论语集解》。何晏后,南北朝时代,有一个叫皇侃的,受了佛教的影响,编了一个《义疏》的本子。到了公元八九世纪,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有点像原教旨主义,他们对郑玄、何晏的本子都持怀疑态度,要回到原典。  

   问:他们找到原典了吗?  

  朱:哪里有什么原典!郑玄的时代距离孔子生活的年代已经600年了。我讲这个结集的历史,是想说明,隔了这么遥远,又有这么多人物出场,即使其中“子曰”全部可信,拿它作为唯一依据将孔子捧上天或按下地,都是令人惊异的。  

  梁启超先生早在1920年就说过:自汉以来,围绕着孔子的今古之争、正学异端之争、考据性理之争从来没有停过,因而孔子渐渐变为董仲舒、何休,变为马融、郑玄,变为韩愈、欧阳修,变为程颐、朱熹,变为陆九渊、王守仁,变为顾炎武、戴震。而我的老师周予同先生说过,这话“颇能痛快地指斥数千年来学术冒牌失真的弊病”。  

    孔子是私生子有史为证” 

    问: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朱:我与蔡尚思先生合著的《孔子思想体系》1982年出版后,曾经引起过学术界争议,当时有人说要逐字逐句地批判。  

    问:为什么?  

  朱:他们最反感的可能是我考证了孔子的出身,我说第一,孔子是私生子。孔子的出生不是我说的,是司马迁和郑玄说的,关于孔子的第一部传记是《史记》里的《孔子世家》。  

    问:原文是怎么说的?  

  朱:“野合而生”。当然后来也出现一些传说,譬如有座尼山,夫妇俩没孩子,去尼山祷告后怀了孕。根据司马迁的说法:孔子出生时,他的父亲70岁,母亲17岁,他的父亲是个武士;生下孔子后,她的母亲就远离他父亲的家族,住到一个非常贫困的地方,而且终身不告诉他父亲是谁,父亲死后也不告诉他坟墓在哪里。直到母亲去世,孔子15岁时,一个多嘴的邻居、一位车夫的母亲才告诉孔子,他的父亲是个武士,坟墓在哪里。孔子听了很高兴,因为他本来是个“贱人”,就是平民。孔子自己承认:“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孟子也说,孔子小时候很“贱”(出身低微),替人看过牛羊、管过仓库;另外孔子可能还当过吹鼓手,今天儒家流传下来的丧礼是最繁重的部分。  

  于是说我侮辱了中华民族的圣人。我说,第一,那时候还没有中华民族;第二,谁是圣人?历朝历代皇帝都自封为圣人,所谓“今圣”,与“先圣”相对应;第三,我没有侮辱他,我只是根据可以获知的史料讲了一个事实。  

    问:司马迁依据的是哪些史料呢?  

  朱:司马迁对商朝的世系记载得非常详尽,如《殷本纪》,他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谁做皇帝,从哪一年到哪一年,都记得清清楚楚。1930年代的疑古学派于是怀疑:你是怎么知道的?真是这样吗?学界普遍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这是司马迁编造的,差不多就在快要盖棺定论的时候,在河南安阳发现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文;而清末甲骨文研究开始盛行,此前王国维等人已经通过甲骨文研究发现司马迁说的是对的,而殷墟的甲骨文又提供了证据。王国维写过一篇《殷代先公先王考》,即证明甲骨文所述与《史记》非常相合。而我们到现在也不清楚,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他曾经到过孔子的家乡,这一点是肯定的。  

  司马迁对孔子是极其尊崇的。《史记》里,记载帝王的叫做本纪,记载诸侯的叫世家,其他的叫列传。他把孔子列入世家,可孔子没有封过侯,虽然后来在鲁国被尊为“国老”,汉人称其为“素王”,但他一生的最高职位是做过3个月鲁国的司寇,鲁迅把这个职位比作日本的警察总监。司马迁等于给了孔子破格的待遇——史学家为什么不质疑这个呢?我有点奇怪。  

   “于丹不知《论语》为何物” 

    问:《孔子思想体系》一书附录二《孔子和历代孔子崇拜者的关系问题》令人印象深刻,历史上关于孔子的很多反反复复、奇奇怪怪的事情都讲透了。   

  朱:周予同先生1926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僵尸的出祟》,因为当时北洋军阀政府强迫各级学校读经,给他穿上古衣冠;后来蒋介石政府反共,搞“新生活运动”,又给孔子穿上中山装。   

  我看于丹的书,劈头就讲“天地人之道”,借北宋权相赵普的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宣称《论语》仍可作为“治国之本”。姑且不谈赵普有没有说过这话,即使相信宋人笔记,赵普也是为了辩护自己不读书,向宋太宗说他平生只读一部《论语》:“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他死后两百多年,元朝有出杂剧,便将传说中赵普此语渲染成“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看来于丹比赵普更不读书,非但不知《论语》文本为何物,而且连传说中赵普所谓的将读《论语》的心得分成两半献给两个皇帝的出处也闹不清,居然在中央电视台宣讲“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我翻她的书,看到这段话,不禁吃惊,因为立刻想起当年林彪推销《毛主席语录》,大讲他选出的毛泽东语录,“一句顶一万句”;还有那个捧江青起家的康生,也跟着林彪宣称,伟大领袖只用“一句话”,“就把全国人民动员起来了”。我非常纳闷:你于丹推崇赵普的话,是你的自由;央视请你宣讲《论语》,你把经元曲渲染过的赵普的话当作史实,拔高为“治国之本”,也可自称“于丹心得”。但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价值判断,为什么同“一句顶一万句”之类说法思路如此相似呢?易中天为《于丹〈论语〉心得》作序,赞美她讲述了“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这说法实事求是吗?  

     问:孔孟之道在历史上如何变迁的?

  朱:中国所谓的“道”,也有几次大的变化。我们所说的儒术,最初指的是“周公之术”,在西汉,孔子只是周公的一个昭述者;到了百年后的汉成帝,才开始给孔子封号,但周公位居“先圣”,而孔子只是“先师”。孔子本人对周公也非常崇拜的,他说“吾从周”,常在梦中跟周公对话,晚年有段时间周公不来入梦,他就非常担心,“我要完了吧?”没过多久他就死了。  

  到何晏的《集解》时,他提倡的其实是“周孔之道”,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嵇康为什么被杀?罪名是“非汤武而薄周孔”,鲁迅就说,嵇康当时非死不可。  

  一直到唐太宗时代,周公被赶出太学,孔子升为先圣,老实听话的弟子颜回被奉为先师。为什么呢?有个故事叫“周公负成王”:成王年幼,周公背着他摄政,唐太宗就怕臣民学周公生野心,让太子成傀儡,所以此时出现的就是“孔颜之道”。  

  到了公元十一世纪,孟子地位上升。是王安石将孟子供进庙堂,他实行教育改革,将所谓儒家经典重新注释,他自己注了《周礼》,叫他的儿子注的《诗经》,他的一个助手吕惠卿注的《尚书》,所谓《三经新义》,成为科举考试的蓝本。后来宋儒朱熹等人反对的,就是这个《三经新义》。孔孟之道成为统治阶级承认的一个意识形态,应该是从十一世纪王安石变法之后开始的。  

  所以,讲孔子、讲《论语》,不能离开这些东西,否则你怎么讲?我们现在一些自称学者的人,连一些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  

      “历史和市场结合,定是另一种形式的扭曲” 

     问:我们现在回到《于丹〈论语〉心得》,您觉得确如序(易中天作)中所说,能让孔子他老人家“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受益”吗?  

  朱:别的我不想作评,只是有一点,他们说“我们是大众普及,不需要说出观点的来历”,我想,属于他们本人的东西大概是很少很少的。  

  布道也好,一家之言也好,你在公共平台上必须说清出处。我让学生找了一本来看,它有心得二字,那应该是自己阅读所得,但我看了一下,没有一句“得”是她自己的,而且我很吃惊的是,全书引用了他人的观点,却没有出现一个20世纪人的名字。这个我以为是非常不好的,因为我可以指出,她引的这段解释是谁的,那段又是谁的,包括她引了鲁迅的话,都不提鲁迅的名字,而旁边都写着“于丹心得”。  

     问:即便是转手贩卖二手三手的东西,做嚼饭哺人的工作,是不是也需要一点资格?  

  朱:她讲的那个《论语》,用的一些基本概念,都说明她不懂《论语》。譬如,她说这个人那个人的名字,我们知道,古人的名和字完全是不同的,名什么、字什么;对孔子弟子的一些东西,基本属于无知;还有《论语》的分章,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分514章,清朝考据孔子的有172家,他们又重新分了,我们现在基本上可以分清每一章是什么时候的,哪些可能是后人加进去的。我看了于丹,唉,她连传统的分章也没有搞清,把两个不同时期的章节混作一章,我就知道,这个人连常识也没有,从来没有人这样分过章。  

  我也不知道她用的是哪个本子。我本来以为她起码看过解放以后影响比较大的叔侄二人关于《论语》的注解:杨树达教授的《论语疏证》和他侄儿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杨树达解放前做过中央研究院第一届的院士,解放后做过科学院社会学科的学部委员,曾做过毛泽东的老师;杨伯峻那个注释讲得很通俗,一般的人想了解《论语》,可以拿一本杨伯峻看一看。我觉得于丹连杨伯峻都没有好好看过。  

     问:面对下课之声,于丹也有态度:除非我有硬伤。您觉得她讲的有硬伤吗?  

  朱:用我朋友的话吧,她的书他也仔细看了,他说:“她书里讲别的话我都同意,就是讲《论语》的部分我不同意。”  

      问:网民中有一种意见,面对经典,人人有发言权,我们不能剥夺于丹对《论语》与《庄子》的解读权。  

   朱:把历史和市场化结合起来讲,我以为一定会是另一种形式的扭曲。但我觉得学者需要具备的一种重要的素质,就是伏尔泰说的那句话: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当然,你也不能妨碍他人批评的权利。  

  

  


分享 |  评论 (47) |  阅读 (436)  |  固定链接 |  发表于 15:40  | 最后修改于 2009-04-19 22:43 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http://gwa03.blog.sohu.com/114682526.html 复制此地址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

搜狐博客温馨提示:警惕博客留言诈骗, 搜狐博客管理员的正确地址为http://admin.blog.sohu.com, 其他都是冒牌。搜狐博客官方不会要求参加活动的各位博友缴纳任何的手续费用。请勿轻信留言、评论中的中奖信息,更不要拨打陌生电话及向陌生帐户汇款,谨防受骗!识别更多网络骗术,请 点击查看详情。教授,您都多余搭理她,她就是一说书的。

发布者 雪山飞狐 (http://linjie1234567890.blog.sohu.com/)
2009-05-15 12:41

回复
文化小丑何其多。

发布者 surui1966 (http://surui1966.blog.sohu.com/)
2009-05-17 19:42

回复
CCTV的功劳,于丹的市场在媒体上,不在中文界。

发布者 许丹博客 (http://kaoshengkaoshi.blog.sohu.com/)
2009-05-25 04:49

回复
铁夫同志 在上文中提到:
不要质疑于丹,说于丹不懂《论语》没资格讲述心得,实属“文人相轻”,自以为是饱学之士,引经据典。。。。。不禁让我想起诸葛亮舌战群儒时所面对的那些酸儒。教授见过孔子?亲耳伶听过孔子的教导?如果没有就不要质疑于丹,因为你的证据也是间接的,充其量不过是流派之争罢了。于丹用流畅的语言,浅出的道理让老百姓知道了《论语》。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人们接受《论语心得》的同时也接受了于丹。传统文化与商业结合应该说是一种进步,无可非议!教授的"孔子",《论语》,即便精准,也不过是高阁里的专业研究,如果不是于丹通过百家讲坛大讲心得,平心而论,你的精准研究在普通人中间能有多大的接受空间呢?

铁夫同志说的对,赞同。

发布者 搜狐网友 (未验证) (http://blog.sohu.com/)
2009-06-23 18:11

回复
你们这帮文人都属狗,瞎汪汪汪。

发布者 搜狐网友 (未验证) (http://blog.sohu.com/)
2009-06-23 18:41

回复
于丹只是个见钱眼开的,没有人品也没有文品,有奶就是娘的东西。以前真以为她了不起,最恨这些拿死人来骗钱的人。

发布者 搜狐网友 (未验证) (http://blog.sohu.com/)
2009-07-03 07:15

回复
孔孟之道是把人民驯化成奴隶的“奴役之道”。“论语”头头是道,于丹在伦敦街头撒泼可见一般。

发布者 二片君子兰 (http://gjyh-djm.blog.sohu.com/)
2009-07-17 22: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