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龙山公墓合法吗:需求品位提升 实用要求更高——我国农民信息需求现状及趋势调查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7:49:42

编者按:

农村信息化是以服务农民为主的信息服务,只有真正了解了农民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农村信息化才能产生真正的效益,而不会成为“花架子”工程。为了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本报记者深入四川、河南等农村,到农贸市场,入农民家里,下田间地头,与种植户、养殖户、经纪人、农家乐经营者等方方面面的农民面对面地充分沟通交流,并在全国下发了上千份农民信息需求的调查问卷。经过深入的采访和对调查问卷的认真分析,我们惊奇地发现,农民的信息需求与我们平常理解的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刮目相看。

以前我们谈论起农民与城里人的信息鸿沟,想象着农村落后的信息设施,想当然地臆断农民的信息意识落后,信息需求低。可当我们走进农村,深入了解农民时却意外地发现,虽然农村的信息基础条件比城市差,但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并不比城市市民差;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但他们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并不比市民低。

作为编辑,我曾经收到过太多关于农民依靠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等信息手段致富的稿件,因为太多,也因为不了解,我无法从内心真正重视,从而一起分享农民的喜悦。但当我们跋涉在山路崎岖的农村,当淳朴的农民掰着手指头计算他依靠信息增收的数字时,我感到从未有过的震撼——信息对农民的作用竟然这么大!当他们很认真地述说着对信息的追求时,作为城里人的我有种压力——农民比城里人更会利用信息!当他们一一细数对信息细致而实际的需求时,作为媒体记者,我有一种巨大的责任感——我们有责任让信息化的推动部门了解到农民强烈的信息需求!

在对信息的需求上,城市里大多数的普通市民,作为社会分工的一个环节,只需要按时上班,按部就班地做好分内的工作,就会有稳定的收入,有相对健全的社会保障。正因为大多数市民不必直接面对市场,信息的重要性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地到实际生活中。自从20多年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就作为市场的主体,被迫直面市场,接受市场大潮的洗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的市场化程度不一定比城市差,农民的信息需求不比城里人低。由于农村的社会分工程度不高,大多数农民家庭的生产单位即使规模再小,也是一个完全的市场化单位,从选种,到播种、耕耘、收割,再到最后找市场,销售出去,完整的产业链各环节工作往往都需要个人完成。因此,信息对于农民也显得格外重要,对广大的农民来说,信息不是可有可无的消遣品,而是他们生存和致富的根本途径,信息是他们的重要生产工具,是他们直面市场的重要武器。因为重要,所以农民更看重信息内容,更在乎信息的接收手段,他们对信息品质的要求更高。

在对信息的利用上,面对着互联网的海量信息,除了新闻浏览外,城市网民“最常用”的三种功能都与娱乐有关:经常玩游戏的网民占62.2%,经常下载音乐的网民占56.5%,经常浏览娱乐信息的网民占53.5%。互联网成为大众娱乐的主要途径之一。手机短信除了联络感情外,能够大规模发展也是因为搞笑短信、整蛊短信等娱乐化内容的大量转发。这是城市人对信息使用的基本情况。而农民呢,他们更看重实用的致富信息,除了农业政策外,最关注的是农业生产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劳务用工信息,每一项都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他们用信息来生产经营,用信息来增收致富!对于农民,信息能够带来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收益!

让我们刮目相看农民的信息需求吧,从农民真正需求的视角看农村信息化!

1.信息需求载体:从传统媒体转向现代媒体

农村经济落后,信息基础设施差,农民拥有的各种现代信息终端也远远低于城里人,但他们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却不比城市落后,传统信息传播手段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需要靠现代信息终端获取更多的实用信息。

农民靠什么途径获取信息呢?负有传播信息与资讯的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手机等媒体,自然成了农村信息化中为农民传递信息的主要途经。根据我们对四川、河南等省部分农民的抽样调查显示,当前广大农民获取实用农业信息的主要媒体是电话、手机、电视、人际关系口头传播,其次是广播电台、互联网、报刊等(详见图一)。固定电话、手机已经以微弱优势超过电视,成为农民获取实用农业信息的第一渠道,这说明了农民对信息接收途径的需求正从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过渡。

以前,报刊等传统平面媒体曾是农民获取信息、了解外界的主要媒介,但由于真正针对农民的内容不多,时效性不强,农民兴趣渐减,目前在农村市场日益萎缩。我们在河南偃师市邙岭乡杨庄村采访时,据该村村支书介绍,目前各村的平均报刊费用已经从几年前的3000元~4000元降到目前的700元~800元。

在信息传播中,广播电视是最直接、最普遍的传播方式,是全国广大农民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实现方式。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998年正式启动,截至2005年底,广播电视网已经覆盖了全国所有行政村以及8.6万个自然村。同时电视机终端价格的持续大幅下降,使其成为农民家庭的基本电器配置。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每百户农民拥有101.7台电视,2004年底上升到113台。但是大多数农民表示,目前针对他们实际需求的电视节目少之又少,仅能作为农闲时的娱乐消遣,无法满足他们对实用农业信息的需求。他们需要能够真正给他们带来实惠的现代信息网络和现代信息接收途经,如电话、手机、互联网等。

借助像“农业科技110”这样的电话语音系统,靠拨打固定电话、无线公话、移动电话等电话语音手段,是目前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河南省林州市科技局自2000年10月开通“农业科技110”以来,农民遇到技术、信息、政策服务等难题,都会打电话找“农业科技110”。5年来,他们共接待来电来访咨询6万余人次,下乡出诊1100多次,发布致富信息12万余条,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900余万元。目前全国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97.1%,截至2004年底,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话机54.5部,这也为电话语音系统在全国农村的普及带来了便利条件。但农民也反映,目前电话语音系统资料库更新慢,不能及时反映实时信息是最大问题。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惊喜地发现,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已经在农民的生产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手机4.3部,而到2004年底,增长到34.7部,2005年底达到40部,5年间增长近10倍。这是农民使用的各种信息工具中增幅最大的一项(详见图二)。手机短信操作简单、价格便宜,不受时空限制,即时传递,能够满足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这些特点使小小的短信为农民带来了看得到的实惠。短短一年时间,40万农民成为河南移动的“农信通”用户,通过手机接收天气预报、种植养殖技术、市场行情等各类信息。四川联通的“天府农业信息网”,面对农民的主要信息传播方式也是以手机短信为主。在四川,我们接触到多位已经通过短信信息尝到致富甜头的农民。每天,他们能够接收到针对自己种植、养殖相关内容的4、5条短信,有市场价格,也有技术知识。春节前夕,四川郫县唐昌镇白菜种植户刘元富,通过“天府农业信息网”发布的短信了解到白菜价格将上涨,推迟一周时间销售,利用时间差,每亩大白菜增收1200元,仅此一项净增收入约1万元。像刘元富这样通过短信信息致富的案例在四川数不胜数。这些农民都表示,如今,他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短信信息了。

手机短信虽然能够满足农民随时随地接收信息的需求,但当遇到大篇幅的种植、养殖技术知识时,短短的文字容量就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了。特别是示范如何给家禽注射禽流感疫苗、如何转动水果使之整体色泽红润均匀的动作时,仅靠声音和文字显然是无法描述清楚的,这就需要更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

互联网作为大多数城里人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在农村应用得却很少。长期以来,受农民文化素质低、支付能力低等限制,农村的网络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非常低,绝大部分农民不懂电脑操作,在一些乡、村,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服务体系基本上还是空白。2004年底,每百户农民家庭仅有1.9台电脑,而用来上网的则更少。但农民对互联网应用的需求是迫切的。在四川、河南,尝到信息致富甜头的农业大户、农民经纪人、有知识的青年农民、农村基层干部也对网络有着渴求,一半以上的人都希望购置电脑、学习电脑。四川郫县唐昌一位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经纪人正在刻苦自学电脑,常常半夜还向当地的信息员打电话求教,他信心十足地说:“我就不信我学不会!”

当农民还无法熟练应用电脑、互联网时,“宽带+电视机顶盒+电视”的IPTV的网络点播业务在农村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在河南,通过“农村党员干部远程网络教育视频系统”的宽带网络电视机,党员干部组织农民点播收看农业科普片、专家讲座,还能上互联网。多数农民表示,他们就需要这样操作简单、添置配件花钱不多,而信息内容却很丰富的接收途经。

经过深入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在农村信息化的推动中,农民对信息接收渠道的需求正从传统媒体逐步向现代媒体过渡。

2.信息内容需求:从单一转向多元

城里人打电话、发短信、上网,除了满足业务往来的工作需求外,更多的是满足沟通需求、联系亲朋好友,或者干脆是用来娱乐消遣。而对于这些信息工具,农民更看重的是生产经营的实用性需求,是围绕他们生产生活的全方位的需求。

“没有信息,我们不知种什么,也不知怎么种,更不知道往哪里卖。”听到农民无助的诉说,我们必须思考在信息化的当今,农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发家致富呢?

农民对信息服务内容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当前,信息化与农业、农村、农民各项工作已密不可分,因此信息服务需要渗透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农民不仅需要生产、科技、政策信息,还需要供求、价格、劳动力转移等信息;不仅需要原始信息、单项信息、静态信息,更需要综合信息、动态信息、分析预测信息;不仅需要农业生产信息,还需要生活文化信息。

通过对四川、河南农民的调查了解,他们对信息内容需求前五项包括:一是农业政策、农村相关法律法规信息,包括中央的惠农政策,对农村土地、有关农户的各种补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税收、村务公开,农村医疗、子女读书等信息,以及法律、法规信息;二是农业生产、科技信息,农民需要农产品种植、养殖品种信息,特别是优良新品种推荐,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信息,包括农作物病虫害、家禽家畜疫病预防、治疗信息等;三是市场信息,农民需要粮食、蔬菜、畜禽、瓜果等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以及供求信息,需要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信息和供求信息;四是劳务用工信息,省内外打工、招聘信息;五是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信息,农民需要适合的教育培训,卫生医疗知识,以及丰富业务生活的文化资讯、娱乐信息。

当前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因此农民最需要的信息是准确及时的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和市场信息。“谁能告诉我,今年种什么?”一到播种季节,农民种地只能随大流,“跟风种植”往往导致“种啥啥多、卖啥啥贱”,“伤心大白菜”、“伤心柑橘”事件屡屡发生。农民多么想勤劳致富,却是那么无奈!在对市场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想预测农业市场的需求变化,是不可能的。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农民如果能够通过及时准确的信息了解到全国农业发展大走向、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供求情况等,并据此来选择种植养殖品种,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有相关信息通道可以求助专家、科技人员,产后及时了解市场供求信息,通过这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农业信息服务,才能够极大缓解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的农业产业链上的所有难题。四川乐山碧弯乡海棠村是个家禽、家畜的养殖大村,刘永军是养鸡大户,过去每只鸡平均每年产蛋250枚,后来通过短信信息了解到更好的品种,如今每只鸡年产蛋量超过300枚。养殖中,鸡出现了疾病,他就拨打专家热线电话求助,很快就能得到具体的防治办法。过去鸡蛋销售是自己运到周边市场销售,卖不到好价钱,而现在通过发布销售信息到互联网上,云南、贵州、广东的商户联系到他,直接上门收购鸡蛋,既找到了稳定的销路,又节约了销售、运输成本,鸡蛋价格还远远高于当地销售价格。短短两年时间,他的养殖规模就从2000多只扩大到1万只,如今他家年产值能达到30万元。像他这样的养殖大户在海棠村还有几十位,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农业信息服务让他们不再盲目生产,让他们迅速增收致富。他们说,“一条龙的农业信息服务让我们感到特别踏实。”

农民对农业信息的要求是具有真实准确性、实用针对性和及时性。大多数农民表示害怕假信息,对坑农骗农信息最为憎恶。信息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垃圾信息甚至虚假信息的出现,农民对信息的判断性不强,一条虚假、无实用价值的信息可能会害得农民一年的劳动血本无归。更为严重的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农民因此而患上了“信息恐惧症”,对所有致富信息都持怀疑态度,将对今后的信息化推进带来观念上的障碍。对农民帮助最大的信息是具有实用针对性的信息。我国农业组织结构的特点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每个地区甚至每户农民生产都不同,普遍笼统的信息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民需要根据自己的生产订制有针对性的信息。大多数农民反映,目前获得的市场信息太少,他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多及时的市场信息,如及时的价格行情、供求信息,甚至预测性信息,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赢得更多利益。

当城里人正在追求提高生活质量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农民的文化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生活需求。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地区的农村文化相对贫乏,很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漠视农民的“精神需求”,要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推动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在河南,农民借助“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能上网、看电影、点播娱乐体育节目,如今各接收站点已经成为农村新的集教育、科技、卫生、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中心,深刻影响着农村的文化面貌。

从当前我国农民的受教育情况看,全国4.9亿农村劳动人口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的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还占7个百分点。除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政策外,成年农民也有得到教育、培训的需求。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对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是明显的,例如农民接收到的各种新闻、政务、技术、市场等信息不仅为农民搭建了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而且还起到了培训的作用,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但这些远远不够,农民希望接受的教育培训更有规划性、更系统、更全面,农民需要技术培训,能掌握致富的技术,尤其是青年农民更需要科技培训、技能操作;而外出打工农民需要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看病难、看病贵也是长期困扰农民的难题,原因就在于很多农村没有医术好的专家,遇到稍微大一点的病就必须到大医院就诊。能够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在家门口就能治病、治好病,这是农民最大的期望。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乡村医疗信息化,建立乡村医疗卫生信息网,通过视频、电话及互联网等方式,由城市大医院的专家、志愿者为乡村医生答疑解惑,让乡村医生足不出村就可以在具体诊疗方案上接受专家指导。这相当于中心医院、城市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延伸至乡村,让农民共享现代医疗成果。

要想使农民生产、生活无忧,就需要推进多样化、全方位的农村信息服务。

3.信息服务需求: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交流

城里人需要互动电视,那样就不会错过喜爱的节目;城里人依赖互联网,因为可以主动搜索五花八门的信息,可以打在线互动游戏,可以即时聊天,可以灌水,可以博客……农民更需要信息的互动,他们要在网上发布自己的供求信息,他们要与专家交流农业技术知识。

由于目前农村社会分工程度不高,大多数农民除了生产,自己还担负着销售的职责。农民往往辛辛苦苦耕耘一年,有了好收成,却因为没有销路依然难有好收入,甚至出现这样令人痛心的场面:丰收的玉米只好挂在梁上,卖不掉的蔬菜霉在地里,水果烂在树下……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不满足单向、被动地接收,还需要主动参与,自己去积极寻找市场;更需要一种双向的互动交流,需要把自己的供求信息发布出去,在更广阔的空间寻找市场。

落后、单向的信息接收方式目前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过去农村基层主要是靠开会、办班、发资料、广播电视等方式传播农业信息,农民被动地、单向地接受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信息机构的信息传播,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缺乏积极性和风险性,造成农业信息的传播效率不高。农业信息传播的落后性、被动性、单向性必然造成农业信息的滞后,极易导致农业生产的大起大落,导致农产品过剩或短缺,引起价格波动,以致无法真正体现农产品的价值,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农民在接收信息上过去是比较被动的,而将来他们希望在获得信息上能够增加自己的主动性。调查中,农民普遍希望在信息的接收上能够掌握主动权。他们不满足电视的单向传播,能碰到对他们有帮助的节目无异于守株待兔,很被动盲目。在河南,农民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终端——IPTV的网络点播业务表示肯定,说过去是电视里播什么看什么,现在是想看什么点什么,希望将来能够问什么说什么。这也正体现了农民希望走从被动到主动、再到互动的信息服务之路。在短信信息的接收上,农民希望针对自己的需求主动订制信息,而不用受到自己不需要的信息的“骚扰”。

除了在接收上能够有更多的主动性外,农民还希望能够有互动性。根据对河南、四川上千户农民的调查,获取农业信息时最关注的因素就是这种互动需求,即能够将自己的需求发出去,从而能够使农产品广开销路(详见图三)。在四川,农民接收信息是通过手机短信,而通过短信往外发送大量信息却是不现实的。四川采用的模式是在乡镇设有信息站,农民需要向外发布供求信息时,通过信息员免费帮助他们上传到互联网站,或者帮他们把信息通过短信群发到附近农民的手机上。这样,无论是求购生产资料,还是销售自己的农产品,都有商家主动与自己联系,从而大大节约成本,提高收入。2004年,四川名山县百丈镇茶农的茶苗滞销,两分钱一株的价格都卖不出去,通过“天府农业信息网”信息站在互联网上发布茶苗供给信息,立即接到福建一茶商的电话,结果以4分钱一株的价格被全部收购,全镇茶农实现销售收入80多万元。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农民的信息互动中,目前中间往往需要一个二传手的角色。能够满足人们信息互动需求的最重要的信息途径是互联网,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农民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更没有能力上网发布信息,中间必须多一个如四川的乡镇信息站信息员一样的二传手环节。这种状况虽然适合当前的现状,能够满足农民目前的需求,但从长远看,目前以服务农民为主的信息传播因缺少连接信息网络与农户的互动载体,影响了农业信息作用的发挥,制约着农民与信息网络的直接互动。想解决这种现状,真正实现农民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互动性,就需要开发适合农民的互动信息需求的有效终端载体。

对信息需求从被动到主动,从单向到互动,是农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