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康园公租房怎么样: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打造幸福扬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57:01
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打造幸福扬州 日期:2011年2月23日    点击:38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与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的幸福因素。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了推进“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的发展战略,本研究报告从分析扬州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入手,设计“十二五”期间扬州社会建设与管理的目标体系,提出了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市民等多元参与的对策措施,为建设幸福扬州献计献策。
一、扬州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经验及存在问题
新世纪以来,扬州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着力解决民生的突出问题;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较快发展;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了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一)扬州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经验
1、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自2002年以来,扬州市委、市政府连续9年发布以民生为主题的1号文件。解读这9个1号文件,扬州市委、市政府不仅一贯高度重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管理,而且着眼于在社会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民生水平。9年间,扬州市民生水平上了四个台阶:一是解困民生。从2002年止2006年,主要着眼于解决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二是普惠民生。从2006年止2007年,工作重点是扩大民生覆盖面;三是和谐民生。从2008年止2009年,在继续推进普惠民生建设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平安扬州的建设;四是幸福民生。这项工程从2010年开始实施,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以提高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
2、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必须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准则
首先,在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推动下,为扬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和谐社会环境的支撑;其次,在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推动下,为扬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支撑;再次,在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推动下,为扬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的支撑。
3、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必须以注重社会公平为首要
扬州市不仅十分重视社会事业的建设,同时十分重视成果共享,注重社会公平,包括教育公平、分配公平、就业公平、基本社会保障公平等,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4、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必须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扬州每年都要由市委、市政府与广大民众共同推荐产生的十大实事。其中大量的“实事”就属于社会建设。例如,扬州市推出的“创业就业工程”,并且出台了鼓励创业就业的专门文件,使扬州登记失业率基本稳定在3%左右。
5、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必须以体制创新为保障
扬州把社会建设和管理与改革两者融合在一起,在改革中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在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推进改革。如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逐步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
(二)扬州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建设规划缺乏稳定性
扬州市以往的发展规划缺乏稳定性。特别是农村社会建设,缺少长远规划,更不用说稳定的规划。在建设新农村的初期有一套规划,撤乡并镇后又有一套规划,当前推进城镇化建设将会新建一套规划。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规划的“折腾”造成极大浪费。扬州市区在规划上也有许多折腾之处,值得总结和反思。
2、社会建设项目偏重于标志性工程
其一,扬州社会建设中的标志性工程,缺少科学规划。如已经建成的“扬州大剧院”这类所谓高档文化设施,并没有多少标志性价值,也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二,扬州社会建设过程中不可过度追求标志性工程。社会建设项目一定要从人们迫切期盼的事情做起。现在,有些地方侵占、拆除现有的少得可怜的文化体育场所,进行商业性开发,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3、社会建设的财政投入仍然不足
扬州近年来在社会建设投入方面增长较快,但是,由于过去财政投入相对偏低,大部分财力还没有投入到社会建设上来,政府用于社会建设的经费明显偏低。2009年,政府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保的支出共54.15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35.74%,低于江苏省39.4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苏南各市。
4、社会主要群体的生活仍未根本改善
2009年,我市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416元,按每户3.5人计算,每户家庭收入约6.8万元。而据有关方面调查,被调查对象中家庭收入3万元以下的占18.8%,3—5万元的占43.0%,5—10万元的占31.6%,10—30万元的占6%。有42.3%的家庭收入不能满足或不能完全满足正常开支。
(三)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社会管理体制与“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1、社会管理部门之间合力不强
我们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政府既想包揽一切社会管理,同时政府各部门的管理又处于分割状态。在现代社会,民众的生产、生活状态处于综合作用状态之下,并非一个部门能够解决。这就必然会产生“各个部门都在管、管理死角仍然多”的现象。
2、社会组织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扬州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才刚刚起步,急需大力扶持,加快发展。在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等方面,政府确立项目,政府直接投资,政府负责建设,政府统一管理,管不了,管不好的现象屡见不鲜。成本高而效率低是政府管理的通病。
3、网络空间的管理比较薄弱
一是网上恶意渲染、炒作社会热点、社会矛盾问题呈现多层面,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加大;二是网络违法犯罪活动趋于多样化,打击任务加重;三是网上斗争的技术对抗性更趋激烈,网络安全技管难度增大;四是虚拟社区的“社会性”日益凸显,政府管理的难度遇到新的挑战。
4、常态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常态管理是依靠组织、制度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这是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式。当前,一些地方往往把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混为一谈,过多过烂地使用应急管理。
5、社会风险防控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
我市近几年信访量仍在高位运行,群体性利益矛盾仍在不断显现,相关工作仍存在不适应,主要表现为:有的干部面对矛盾凸显不能积极主动地调整工作方法,用旧观念对待新问题;有的地方忽视改革发展的协调性,决策不民主,不科学;有的基层组织战斗力弱,干部责任意识差,该办的事情办不好,该解决的问题解决不好,甚至矛盾上交、问题上行;有的地方和干部不能积极引导上访人理性合法地反映问题,致使一些上访人盲目攀比等。
二、围绕幸福扬州,构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目标体系
(一)准确把握社会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内涵
社会建设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进社会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进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社会管理是政府和民间组织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对社会生活、社会事务、社会组织进行规范、协调、服务的过程。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具有共同点:第一,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突出的是其“社会性”;第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点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第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社会问题;第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五,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公正。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又有区别。一是层次不同。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层次较高;社会管理则是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并且是实现社会建设目标的基本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二是侧重点不同。社会建设侧重点属于解决民生问题;社会管理侧重于保障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三是政策手段不同。社会建设主要是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管理则经常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规范社会行为,建立合理的社会程序,保障社会和谐发展。
(二)深刻认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现实意义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是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有效载体;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是建设幸福扬州的重要途径。
(三)扬州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是准确定位,量力而行;二是突出重点,统筹安排;三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四是勇于探索,完善制度。
(四)“十二五”期间扬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目标体系
围绕幸福扬州,我们将“十二五”期间扬州社会建设和管理目标体系分为四大类,一是反映社会服务性指标,二是反映社会保障性指标,三是反映社会结构性指标,这三类都是客观性指标,第四类是主观性指标,以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获得。
“十二五”期间扬州社会建设和管理目标体系
一、社会服务性指标
单位
2009年实际值
2015年目标值
1、传染病发病率
0.86
0.8
2、万人拥有医生数

20.6
22
3、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
88.34
99
4、高等教育毛入学
%
58
63
5、教育卫生预算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
%
24.7
30
二、社会保障性指标
6、城镇登记失业率
%
2.95
2.5
7、社会保障覆盖率
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
%
96.6
98
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
%
60
95
8、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

6.52
5.5
9、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
%
89.15
92
10、注册志愿者占城市人口总数比例
%
8
14
三、社会结构性指标
11、城市化率
%
52.9
58
12、城乡人均收入比
1:2.34
1:2
13、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
20.67
33
14、基层依法自治达标率
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
97.56
98
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
95.44
96
四、主观性指标
2009年调查值
15、总体幸福感
%
87.52
90
16、收入满足感
%
65.1
70
17、事业成就感
%
71.2
80
18、社会保障满意率
%
66.4
80
19、教育满意率
%
69.3
80
20、医疗满意率
%
79.2
80
21、住房满意率
%
71.9
80
22、物价变动满意率
%
42.8
60
23、居住环境满意率
%
80
90
24、城市认可度
%
60.3
70
第一类社会服务性指标。侧重于卫生、教育等社会服务。主要包括传染病发病率、万人拥有医生数、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高等教育毛入学、教育卫生预算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传染病发病率是指27种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域内的人中新发生病例的频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传染病控制越来越重视。传染病防控已成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教育卫生预算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是政府对教育卫生财政投入的比重。2009年扬州教育预算支出29.47亿元,增长23.1%;医疗卫生预算支出7.87亿元,增长30.6%。
第二类社会保障性指标。它是指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保障机制,既包括社会保障的一般机制,如失业率、社保覆盖率等,又包括社会运行的保障机制,如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矛盾调处成功率、志愿者比例等。保障性指标为社会建设和管理构建了一个有效运转的安全网。
第三类是社会结构性指标。主要包括城乡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政治结构。
城市化率是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近几年来扬州城市化进展较快,2009年城市化率为52.9%,但低于全省55.6%的平均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是全社会关心的大事,也是制约建设幸福扬州的重大问题。2009年,扬州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16元,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8295元,增长11.3%。城乡人均收入比为1:2.34。构建幸福扬州,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到2015年,城乡人均收入比控制在1:2以下。
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是衡量居民消费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市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15.7%提高到2009年20.67%,这说明扬州市民高度重视教育文化娱乐等精神生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也反映了教育、卫生等收费较高,居民支出加大。
基层自治是政治民主的重要标志,基层依法自治达标率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程度。
四是主观性指标。幸福扬州是一种心理体现,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主观指标。扬州市城调队和《扬州网》就幸福扬州进行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问卷调查250户城乡居民,网上调查258名网民)市委办“幸福扬州”建设专题调研组进行调查,我们采用其部分调查数据,在此表示感谢。
总体幸福感。据问卷调查,全体被访者的幸福感平均得分为87.52分,其中城市居民的满意感86.66分,农村居民91分。影响个人幸福感的主要原因有下岗失业占11.6%;社会保障占7.6%;收入差距占52.4%;住房条件占5.2%;医疗占7.2%;教育占4%;食品安全占6.4%;个人问题占2.8%;其他占2.8%。
收入满足感。据问卷调查,家庭年收入3万元以下的占18.8%;3—5万元占43.6%;5万元以上占37.6%,72.4%的被调查者表示,家庭收入能满足或基本满足正常开支。据网络调查,家庭收入3万元以下的占16.3%,3—5万元占45%;5万元以上的占38.7%,42.3%的网上调查者表现家庭收入不能满足或不能完全满足是正常开支。
事业成就感。据调查,被访者对自身工作岗位总体满意率为75.4%,事业成就感为71.2%。
社会保障满意率。据调查,居民对社会保障满意率为66.4%。
教育满意率。据调查,居民对教育资源分布满意率为69.7%;对基础教育质量满意率为77.7%;对教育收费满意率为60.3%。对教育满意率平均得分为69.3分。
医疗满意率。据调查,居民对医疗保障条件满意率为76.8%;对医疗服务满意率73.7%;对医疗收费满意率为87.3%。对医疗满意率平均得分为79.2分。
住房满意率。据调查,居民自有租房占85.8%,71.9%的居民对住房条件总体满意。
物价变动满意率。市场物价变动也影响居民幸福感受,57.2%的居民认为目前物价上涨较快。
居住环境满意率。居住环境满意率包括空气质量、水源水质、噪音控制、社会治安、交通出行、交通安全、便民设施、绿化建设、环境卫生等9项内容。问卷调查中,居民对前7项指标满意率在90%以上,对绿化建设和环境卫生的满意率稍低于90%。而网民除对社会治安和空气质量的总体满意率在80%以上外,其他7项评价指标的总体满意率在70%左右。居住环境满意率平均得分为80分。
城市认可度。据调查,对“扬州人”这一身份的强烈认同感为48%,对扬州个人发展机会的总体满意率为72.3%,认为“将来比现在更幸福”的达60.6%。城市认可度平均得分60.3分。
从以上数据分析,扬州居民总体幸福感较高,但离幸福扬州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才能让老百姓有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幸福感。
三、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从政府角度来说,改善民生、建设“幸福扬州”还应当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社会建设要优先保障基本需求,改善民生
近年来,扬州在保障民生方面的努力十分明显,但基本公共服务尚不能满足百姓的需求。从优先保障基本民生方面来看,还需要实现二个转变:一是从保重点到保基本的方向转变。“保基本”的目标就是,每个人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的需求,必须优先保障的,基本满足。过去的社会建设是一种保重点的模式,倾向于供给城市、重点人群、重点项目,经常还把有限的公共资源投向政绩工程,做锦上添花的事,缺乏对民众基本需求雪中送炭的动力。因此,当前的社会建设应更加注重对基本民生的保障,这就需要在公共服务投入方面,不仅有一个增加总量的问题,还有一个转变结构的问题,更多向保障基本民生领域倾斜。
二是从建设优先到民生优先的次序转变。由于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还没有彻底改变,仍然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导向,而不是自下而上的需求满足导向,因而是保重点还是保基本,是建设优先还是民生优先,有时难免顾此失彼或因袭陈规。扬州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应当对公共服务供给作出统一规划,以保人权为理念,保基本为原则,保民生为方向,立足于填空白、补短缺、送急需,努力促进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转变。
(二)社会建设要长远规划、大小结合
一是首先安排和必须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相对于需求来说,社会建设资源总是稀缺的,公共服务投入的项目很多,政府需要首先安排和必须保证的,只能是“基本公共服务”。国内最早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出规划的广东省,其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确定为两大类八项内容,其中基础服务类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等四项。基本保障类包括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四项。在三大公共服务之外增加的公共交通、住房和就业保障,确实是当前社会需求比较突出的问题,这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基本民生问题,需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加以解决。
二是确定公共服务满足需求的次序。需求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人权需求,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二是环境需求,包括基础设施、治安、生态环境;三是享受需求,包括文化、娱乐、体育等。过去在保重点的供给模式下,供给次序经常是逆向的,基础设施、大型场馆由于明显的建设效果,常常是作为重点工程来对待,即使在教育医疗方面的投入,也是越是条件优越的大医院、好学校,越是容易得到资源,而能够留给基本民生保障的资源不能不一再压缩。应该按照基本人权需求-环境需求-享受需求的次序,规划公共服务供给。
三是注重为民服务小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从改善民生的目标出发,应当把那些建在社区里的、真正为老百姓使用的小场所、小设施,如社区活动中心、小贩排档、菜市场等,作为重点项目,认真建设、积极维护,方便民众使用。
(三)社会建设预算投入要逐年加大,“三个高于”
一是明确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比例“三个高于”。 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不能含糊地表示“加大投入”,在目前的情况下,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应当坚持“三个高于”,即:资金支出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支出高于上年;占预算支出比重高于上年。
二是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时间表。政府对公共服务一般意义上的加大投入,应当确定阶段目标,分步实施,逐渐推进。目前扬州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首先要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一体化,努力消除由于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造成的差别,保证每个社会成员不因为地域、身份、收入的不同,影响他们均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四)切实保障社会主要群体基本生活,提高质量
一是建立社会主要群体增收机制。政府应当千方百计帮助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农民、农民工、产业工人、失业或半失业者,加大在政策、资源、资金上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社会主要群体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建立全履盖的社会保障机制。当前要重点建设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将最低生活保障与救助扩大到全体农村居民;将失业保障扩大到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医疗保障稳步推进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的差距;对市区低保无房家庭、人均住房建设面积20平方米以下的低保、特困家庭全部实行实物配租,廉租房住房保障对象扩大到全部低收入家庭,并逐步向中低收入家庭开放。
三是建立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应当打破城乡户籍限制、体制限制、身份限制,让所有社会成员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有机会改变先赋命运,顺利实现个人地位的提升。政府应着力构建公平公正的机制,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前提下,才可能使社会底层的人看到前途和希望,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
四是建立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政府要建立规范的利益表达、对话和协商机制,引导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要保证社会主要群体以及他们的代言人,能够有通畅的表达渠道,以及合理的表达空间。
(五)加强公共服务绩率评估,提高效率
“幸福扬州”需要考核的是政府工作,扬州在开展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中,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政府内部绩效评价体系。约束、引导政府部门的行为,提高公共部门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效率。应当尽快建立评价指标、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在政府的目标管理考核中,强化公共服务的目标考核评价。
二是引入专门机构或专家评估。一方面专家中立的立场,有助于客观评估,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专门知识不足的问题。
三是积极开展民众评估。一是公开政府相关信息,让民众能够充分了解政府公共服务的思路和方法,了解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标准,以及政府工作的进展。应当公开政府预算,只有在知情的基础上,民众评估才有可能。二是采取各种有效方式,让民众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四、加强以和谐为目标的社会管理
(一)成立社会管理综合决策机构,协调各方力量
扬州目前的政府机构设置中,最有可能承担这一协调功能的是发改委,其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加强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加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综合研究,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局性工作。”但是,发改委一共16个内设机构,有13个机构负责经济和市场事务,2个属于办事机构,只有一个“社会发展处”负责社会事务,而这一个处室要负责几乎全部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的牵头和协调工作。作为发改委内设机构的“社会发展处”,无论在能力方面还是在资质方面,都难以承担起政府社会管理综合决策的重任。因此,一个由主要领导挂帅的综合决策机构就显得十分必要。其基本职能是:
1、制定规划。综合决策部门负责制定“十二五”社会建设和管理规划草案,发动社会公众参与讨论并修改完善。社会建设和管理方案要报市人代会讨论通过,形成扬州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规划一旦形成,就“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保持规划的权威性。
2、统筹协调。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部门、行业、社会组织等。综合决策机构要在各部门、行业、社会组织之间进行必要的统筹和协调,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平衡他们的利益,使他们能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共同做好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共建幸福扬州。
3、监督考核。综合决策机构负责制定社会建设和管理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切实开展监督考核工作,确保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位,真正普惠于扬州市民。
(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机制,确保管理到位
扬州在形成自己的社会管理工作机制方面,也需要创新工作载体,寻找工作推手,分解落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任务。
首先,要形成全局和部门工作重点。综合部门从全局角度,确定全市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根据“十二五”规划目标,形成全市工作重点,并按年度形成工作项目。各部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全局工作重点安排,梳理出本部门的突出问题,并按轻重缓急排序,形成部门工作重点。
其次,要明确项目的牵头部门。实行“大部制”,把政府职能相同或者相近的部门加以整合,按“少机构、宽职能”的原则,对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其直属机构重新进行整合和优化,尽量减少管理层级和跨部门协调,提高行政效能。在此基础上,分别以领导分管、指标分解、检查督促、定期考核等手段,强化工作责任。
第三,要加强考评制度。应当尽快把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并且大幅度提高其权重;建立起严格的基本公共服务问责制,将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与干部选拔、任用和内部激励相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
第四,要有协调机制。社会建设还没有一个相对体系化的管理机制,有些职能分散在各部门,“多龙治水”现象在社会管理领域还比较突出。目前经常用部门联席会议的做法,解决多部门协调问题。联席会议应当针对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加强调研,研究相关政策,制定工作措施。保证出台的政策之间连续,部门与部门之间政策衔接,做到决策科学化。
第五,要建立共享的管理信息平台。我市在城市的数字化管理方面,已经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应当充分利用这个基础,建立信息数据库,做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并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管理制度的相互转换和衔接。
(三)加强虚拟空间社会管理,做到活而有序
一要加强网上巡查处置和舆情控制工作,全力维护网上稳定。深入落实互联网信息巡查处置“双负责制”,重点监控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煽动性、行动性信息,切实做到不漏控、不失控、快速发现、迅速处置。要增强对网上信息的敏锐性,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对网上反映本地发生的事情,主动去了解、去核实。要密切关注网上舆论动向,加强汇总、评估和分析研判,及时提出对网上舆情的引导、控制意见。广辟网络信息来源,拓宽信息渠道,深挖深层次、内幕性、预警性情报信息,全面掌握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网上线索。
二要集中打击整治多发性网上违法犯罪和治安问题,有效维护网上秩序。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专项行动,着力增强打击实效,挤压网络违法犯罪空间。对网上淫秽色情、网上诈骗、赌博、盗窃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要不间断地开展打击整治;对网上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恶意代码和入侵、攻击信息网络系统等重点计算机犯罪案件的侦查,力求发现一起、立案一起、侦破一起。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对侦破的典型案件及时公开曝光,以达到警示震慑作用。
三要开展互联网依法公开管理。要落实公开管理的责任和措施,防止“虚拟警察上网,现实警察不在岗”的现象,实现网上公开管理水平的提升,真正做到取信于民、树立形象。要大力宣传依法公开管理工作,注意积累典型案例,震慑违法犯罪行为,教育引导网民文明上网。要落实本地互联网服务单位和联网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督促互联网信息服务单位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护技术措施,组织、指导网吧、宾馆、酒店等公共上网场所和互联网使用单位落实上网日志记录留存和有害信息防控等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建立网站、联网单位信息安全员、论坛版主和聊天室室主等社会防控力量。
四要扎实推进信息网络安全监督管理,全力维护基础网络安全。要以金融、电力、供水、交通等重要信息系统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督和服务保障,通过不间断地安全检查和系统安全检测,及时发现整改安全隐患,堵塞安全漏洞。尤其是要建立健全防黑客攻击、防计算机病毒、日志留存等技术防范措施,确保不发生影响严重的网络突发事件。同时,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尽快解决制约网监工作发展的编制、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困难,推动网监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创新社会风险防范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首先,建立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这是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其突出特点是要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点放在预防上,防止在决策、审批等前端环节人为引发社会矛盾。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合法性;二是合理性;三是前提条件;四是环保问题;五是社会治安方面。
其次,继续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体系。我们在突破行政分隔、实行高效率的协同作战方面还是有着可以继续努力的空间的。下一步,尤其应该从各个环节继续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体系,常抓不懈,保证其处在随时待命、随时出击、随时完胜的紧张状态。
第三,提高政府对社会风险修复和善后能力。要理清社会事件的脉络,找准事件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争执的焦点所在,让群众了解事实真相,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在事件中吸取经验和智慧,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甚至是种子状态,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为社会管理保驾护航
要抓住凝聚人心这个关键,发挥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把最大多数群众团结凝聚起来,形成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强大合力。要善于推进优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及时了解、掌握和引导社区群众的情绪,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进一步营造团结和谐的局面。各个基层组织要贴近实际,围绕本地方、本单位的中心工作,以推动解决党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强化督查指导,促进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创先进,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形成整个活动生动有序、每个单位都见实效的良好局面。
(六)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创新管理方式
目前,社会组织发展迅速,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必须实行分类管理。总的思路是:“放开一大片、限制一小部分”。“放开一大片”,即放开服务类的社会组织,让他们在法律框架内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配合政府提供更多地社会服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限制一小部分”,即限制有政治企图或可能造成不良政治影响的社会组织的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同时,进一步转变、规范和完善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行政管理职能,从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转变为保证者,从直接拥有和管理转变为制定规则和监督评估。
一要建立社会组织与事业单位公平竞争机制。要大力培育民间社会组织,首先要研究制定各类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公平竞争环境。
二要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的机制。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已成为各国政府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基本做法,今后我们需要在更加广泛的社会服务领域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从制度和机制上为这项工作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要建立政府委托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管理的机制。政府需要加大委托力度,尽可能将更多的社会管理事务委托给社会组织和各类中介组织。至于委托给谁、委托什么、怎样委托等问题,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经验,今后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梳理,并通过建章立制来不断推进。
四要建立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激励机制。今后要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成绩纳入政府的评价范围,研究制订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表彰、评定信誉等级、签订委托合同等方式,激励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展开广泛的合作。
五要发挥基金会的作用,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目前,不少现有规定不利于基金会的发展。要推动社会组织更多更好地参与社会建设,扬州应该在基金会发展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使各类基金会在发展壮大中逐步成为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资金支撑。
(七)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机制,进一步夯实社会建设基础
一是以平安稳定为基础,共建和谐社区。以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邻里团结、崇尚文明新风为目的,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科普教育,不断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举办形式多样、富有特色、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水平;加大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搞好社区的绿化和美化,加强社区日常保障管理;及时化解各种邻里纠纷矛盾,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倾听群众呼声,合理解决利益诉求,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是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大力兴办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点、为居民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障、计划生育、老幼托管、扶残助残、娱乐健身以及政策、法律、科技等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在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发居民生活服务、社区保安保洁等社区就业岗位,千方百计解决下岗职业再就业困难。强化技能培训,搞好就业服务,努力为社区居民再就业提供方便。到2010年底,全市建成充分就业社区100个,建成“就业·创业”示范社区20个。优化社区服务结构,健全社区服务功能,适应居民的不同需求,设立多层次的服务内容。
三是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进一步理顺政府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多指导、多协调、多服务,要按照“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的原则,保证社区有人力、财务完成各项协办事宜,切实减轻社区负担。社区、居委会要积极探索集中精力做好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新路子。要进一步培育社区自治意识,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实行居民事务公开,进一步落实社区自治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和监督社区事务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社区干部要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积极探索社区自治的新机制、新办法。
四是以满足社区需求为目的,加快社区资源共享和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以固定居民为基础,也包括在该区域内的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发展”的原则,强化社区单位和居民的共建共享意识,以共同目标和共同需求为纽带,充分挖掘、整合、开发、利用、激活社区的各类资源,实现服务资源共享、服务设施同建、服务项目联办、服务活动合搞,最大限度提高社会资源的共享程度。
(八)构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平台,组织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一是构建通畅的民意表达平台。扬州制定“十二五”社会建设与管理的规划,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通过基层调研、坐谈会、网上调查或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建立健全全民意表达渠道、社会舆情收集管理、矛盾化解平台,保证每个利益群体都能顺畅表达诉求。尤其是了解弱势群体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确保“十二五”社会建设与管理规划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二是构建科学的民主决策平台。“十二五”社会建设和管理规划、重大社会建设项目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实行预告制度和社会公示制度,由《扬州日报》及扬州网上公开发表,通过报刊、网络、市民论坛等形式和渠道,让市民谈建议,提意见,汇集民智,使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决策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和社会理解,使决策真正达到建设幸福扬州的目的和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是构建有效的民主管理平台。发展基层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公民依法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不断提高公民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凡是公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涉及全体公民切身利益的重点事务,都要及时向公民公开,听取公民意见,接受公民监督,不断探索公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是构建灵敏的监督反馈平台。每年年底举办大型民意调查和吸收各方代表参加座谈会,了解百姓对该年度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以及对下年度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新期盼、新要求,使社会建设和管理真正为群众谋福祉。领导干部要定期接访、下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限时办结。通过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等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尤其是批评建议,迅速上报相关领导和相关部门,认真整改。
课题组成员:林正玉 钱存林 余大庆 蒋伏虎 刘澄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