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市卢云峰现状:白砥 临古书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19:22

        白砥,1966年生,山阴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生,作品多次在国内大展中参展、获奖,出版有《白砥书法艺术》等。

        作为第一代书法博士,白砥有今天的成就,全靠对书法的热爱和勤奋。1987年,白砥被浙江美术学院录取,成为沙孟海等导师的硕士研究生。此后,他又成为章祖安先生的博士生。白砥对书法的理解,并不停留在“把字写好看”这点上。白
砥认为,书法并不是仅此而已,它承载的是中国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体悟和理解,是一门载“道”的艺术。白砥对书法和现代的关系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说,古人和今人都言书法创新,但书法的本质不会变。书法的“传统”和“现代”,决不是矛盾对立的。她是同条河流,或平缓、或汹涌。只有源头充足,河道通畅,才不至于使她走向干涸、走向死亡。

        白砥作为新时期在创作领域最引入瞩目的书法家之一,自1996年攻读博士学位以来一反以往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深居简出,潜心研究与探索。其先后著述有:《书法空间论》、《历代书法大师风格批评》、《王羲之作品解析》、《中国书法艺术图典》等;在创作上继《白砥书法艺术》之后,又出版有《白砥小楷集》及《白砥行草书二种》,可谓成果喜人。正是这种踏实的作风及义无反顾的探索精神,使白砥作品在林立的字画藏市中脱颖而出,成为懂行的收藏家们宝爱的对象。

临王羲之平安帖

    [自解] 《平安帖》亦称《修载帖》。“修载”系羲之堂兄弟耆之字,耆为王虞第三子。帖中“诸人近集存”,指王羲之亲朋好友即将搞一次雅集。文人雅集在魏晋时代较普遍,可见魏晋人之风流。
    《平安帖》用笔、体式已见新意,是王羲之悉心体验笔锋的细微提按变化的代表作;或者说,是王氏着意新法的一件成功作品。与《兰亭序》相比,其转承连带似更见丰富,笔势一气呵成十分连贯,笔力遒实而清丽。从线条的粗细转换及线质的弹性可以想见右军对毛笔高超的驾驭能力及鼠须笔的不凡。
    笔者此临,在一定程度上剔除了尖刻之笔,用笔、结字均有己意间入。原帖残损之字以相同风格补出。

临王羲之丧乱帖

     [自解] 《丧乱帖》凡八行六十二宇,为羲之手札中篇幅相对长者。通篇一气贯之,尤后半部分更见笔势连贯。帖中出现两处“羲之顿首”及两处“奈何奈何”,表现均有不同。尤其“羲之顿首”,起首为行书,结尾成草书。而从整篇看,实际也是从行书逐渐过渡到草书的安排,偶见穿梭。我们说,行草书间杂为羲之惯常方式,但一般为忽行忽草交替出现,如《丧乱帖》这般似不多见。
    世人均以《兰亭序》为羲之代表作。《兰亭序》结字用笔的确极具魅力,但它并非完全能够反映“遒丽天成”的审美特质,也非如梁武帝所评“龙跳天门,虎卧风阙”。倒是《丧乱帖》这类手札,正好应了后人的评价。
    此临力图在把握整体布白形式感的前提下追求用笔与结字的微妙关系,并适当融入了一些颜书的体势。

临王羲之初月帖
     [自解]《初月帖》可以被认为是右军手札中最率意的一件作品。如果粗粗过目,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魏晋残纸甚至更早如汉简草书一类的用笔习惯:没有过多的提按,多偏侧之笔,出笔多见扫锋,但力感较强。从帖中“十”、、“人”、“涉”、“忧”、“悴”、“报”等字可见一斑。以此,我们仿佛可以认为它是羲之早期的作品。但细细品味,又发现羲之的这种率意,却是在一种极为巧妙的布局下的率意,观念前提与古人完全不同。而且,其外表率意的用笔,时时伴随着精微的提按及有序的转带,行势变化顾盼而自然。这种感觉,又迫使我们放弃其为早期作品的想法;它分明是在完全体验过精致用笔后的对旧法的追念,或者说是其有意尝试新旧笔法融合的成功探索。

临王羲之姨母帖

     [自解]《姨母帖》一般被认为是王羲之早期作品。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其保留了较多旧体笔意,与新变后 的王书风格迥然有异。《姨母帖》这种风格,在王书中较 少见到。
    所谓“旧体笔意”,指自汉魏以来民间习惯沿用的用 笔方式——较多保留隶痕,用笔多平入平出,少提按,但 不乏力感。《姨母帖》首行“十一月十”、“日”、“之” 捺脚,第二行“顿”、“顷”、“遘”底捺,第三行“姨”、 “痛”左竖,“剥”末笔等等,皆沿袭旧法,可见王氏革 新之前与古人及时代的承接关系。
     拙作力图保持“古质”,但“质”而不使之“野”, 无论在用笔、结字,或是在章法上均求自然与秩序的和谐。 结字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魏碑笔意。

临王献之书

临王献之书

临苏轼书

临苏轼书

临张旭书

临蔡襄书

临伯远帖

临十七帖

临黄庭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