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到宁国高速公路:读纸上酒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51:38
读纸上酒肉

好吃,因此喜读写吃的文字。
每逢看到此类集子,总是断然买下。
前几日拾整书架,相关书籍竟已有了十余本,不免小小地吃了一惊。
  
如此爱读爱看,应是对吃很有研究了,但这亦未必。读纸上酒肉,取的是视觉与联想的愉悦,
倒不想对菜肴的源流与制法有多少了解。
  
文人多好吃,且喜谈吃,但真正谈得上佳的却寥寥无几。
曾经翻了几本同类的集子,如范用编的《文人饮食谭》、柳萌编的《文人的食谱》,都不甚满意。
倒是在初中时看到一本《解忧集》,当时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而今再想重读,已不可得了。
  
梁实秋《雅舍谈吃》常为人称道,但依我看不过尔尔。如知堂说公安派及胡徐诸公,清新流丽,味道却不甚深厚。
张爱玲说知堂喜谈吃,但写来写去总是绍兴那几样最节俭清淡的菜。
说“一箪食,一瓢饮”未免迂阔,这大抵是性情使然。
清淡质素,与腴润丰盛相对显得“寒乞”,但自有意趣与妙处,知堂称之为“俳味”,庶几近之。
  
已逝的唐鲁孙,有人称作中文写吃的第一圣手,正是好事者的一贯口吻。
唐的好处,实在于掌故,以文章论,并不见佳。
垂老为文,在所难免;若称“第一”,则未免所见不广。与同在台湾的逯耀东、林文月相较,自可见出高下。
逯耀东曾在台大讲授“中国饮食史”、“饮食与文化”,于此浸淫既久,落笔为文,纵横古今,娓娓道来。
作者的宏愿是将饮食“由掌故与资料提升到文化的层次”,但于文化上过于着力,似乎略略失去了食的本味。

林文月系台静农的弟子,《饮膳札记》一书写个人饮食经验,如同食谱,翔实可据,
又以食香承载岁月递嬗,忆人怀旧,笔法细腻温润。只惜此书大陆似尚未刊行,只于选集中看到数篇。
  
焦桐的《完全壮阳食谱》虽未看过,却无意搜来一读。我素来口味清淡,但看这名字的刺激,就有些敬而远之。
《文学的餐桌》中倒有一篇焦桐的《鱼》,觉得还算不错,胜于其他作者。
此书为焦桐所编,不知是否从同是他主编的《台湾饮食文选》两册中择出。

刘枋《吃的艺术》虽标举艺术之名,不过是作者的主观愿望。至于蔡澜的文章,未免简陋得可怜,只可作香港饮食地图来看。
写饮食已臻化境者,我想还在大陆。汪曾祺谈吃的文字,萧散清隽,向来为我最爱。
先生的文章成就何庸多言,最不可学的是他的态度。
先生曾自述思想是儒家的,笔下处处透出对现世的热爱,但又绝无惯见的躁进严苛。

检寻《汪曾祺全集》,相关文章多达近四十篇,惜无人将其完整辑出。
广西人民出版社曾编有《四方食事》,但亦不过二十六篇。
如汪先生般童心常绿的,还有王世襄。《锦灰堆》卷二中的饮食文章我最喜读,只是篇目太少,读之惟恐其尽。
汪先生曾替符中士《吃的自由》作序,赞为“奇书”,我看未免过誉。
符氏文风朴野,但如一般民间书写,佳处亦在于此,正所谓“土膏露气真味尚存”也。

清韵书系《私人味觉》中老牙的文章,也有同样的意趣。
《论语》中说“辞达而已矣”,止庵颇服膺此言,却于车前子文章多有赞词,谓其具“鲜活气象”。
《六丑笔记 闲话车前子》一篇说得很得要领,我这里又何敢赘论。
如此说罢,车前子实在是文坛的异数,他人文章或可学,而车氏文章实不可学。
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好吃》一书反复看过,却至于失言。我常想车前子是六朝人物,看到他的照片,果然瘦鹤一般。

沈宏非与意想中亦丝毫不爽,一副荤素不拒的好胃口模样。
虽然《写食主义》、《食相报告》、《饮食男女》三本书我都购有,但从来无心看完
写食就写食,何来那么多主义?充斥的资讯冲淡了饮食的滋味
自然,沈氏其实并非写食,吃不过是个引子罢了。
有些书是购来聊备一格,有的书是买过还想再买。

赵珩的《老饕漫笔》已有初版,可前几日看到三联的再版,觉得装桢胜于前者,仍忍不住多买了一本。
《好吃》卷末称《老饕漫笔》“没一点油烟气”,“归绚烂于平淡”,正道出了其文章的好处。
车前子又说“这是一本骨子里感伤的书”,老辈们回想前尘梦影,只觉雕梁春尽,花事荼蘼,旧时燕子已不知去了何处。
人说饮食小道,而微处又何尝不能见著?
  
我读纸上酒肉,似乎想的不是酒肉,而是那负着酒肉的字纸。
但惟有美文才能写得美食或食美,亦惟有美文才能不停留在色相。
美文美食,恰代表了自己对精致文化的一点爱好。
虽然,世易时移,浮躁成风,执著于此,难免显得奢侈,但亦不失为一种自遣的好法子。
虚空尽由他虚空,而仍恋恋于细节,此之谓“流连光景”,又或称“伟大的捕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