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最新道路规划图:《帝都咸阳》(1-5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4:55:02
《帝都咸阳》(1-5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 

  内容提要
  中国的统一是如何实现的?帝都咸阳在中国统一的历史壮举中有什么突出的作用?五集电视纪录片《帝都咸阳》用生动的描述、深刻的思辨为我们解答了这一值得了解的问题。
  两千多年前,秦人从咸阳出发,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
  秦帝国在咸阳创立的政治体制和国家管理模式延续达2000多年,被历代王朝所传承。由此保障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中华民族的生命力。

第一集  阳光之城

  面对帝都咸阳,我们不能不肃然起敬,昂首仰视。
  它是中国第一帝都。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
  它当时的人口之众多、面积之广阔、政治之进步、经济之繁荣、文化之灿烂,是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际化大都市。据《史记》记载:“咸阳……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
    帝都咸阳是中国历史从落后的分封制到进步的郡县制实现巨大转折的标志。
  秦帝国在咸阳创立的政治体制和国家管理模式延续达2000多年,被历代王朝所传承。由此保障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中华民族的生命力。
    在世界八大奇迹中,有两项都是秦帝国创造。这些遗产不仅成为研究人类文明史的丰富内容,也给今天乃至未来的人们提供了不尽的启迪和感悟。
    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
  让我们随着孩子们吟诵帝都咸阳的琅琅之声,随着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精彩绝伦的想象,走进帝都咸阳,踏上秦人先祖建都咸阳、并在这里创建统一大业的历史征途吧。
  可以说,秦文化的产生与形成历经千辛万苦;秦人通向咸阳、并在这里统一中国的道路并不平坦。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泪水、汗水和鲜血……
  秦人先祖除在尧舜时代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而领受短暂的礼遇外,几乎都处在反复的颠簸和痛苦的磨难中。夏启时,遭受毁灭性的绞杀,周公时,承受严酷的打击。司马迁一句:“或灭国,或迁徙”,包含着秦人先祖多少悲怆和无奈!
  在西部边陲为周天子养牛牧羊的那些艰难岁月,有多少老秦人倒于野蛮侵袭和恶劣大自然的摧残之下。
  西方史学家认为:环境越恶劣,刺激文明生长的积极性就越强烈。秦人先祖就是这样一个民族。长期的颠簸流离,不但没有剥蚀他生存的锐气,反而滋长它强势的生存活力;反复的欺凌和歧视不但没有磨损他的血性,反而孕育他愈挫愈坚的骨气。他生存和改变命运的渴望是那样强烈!
    先是几代先王浴血奋战,在蛮荒的西域打出一片栖息之地,后用驯马驾车的一技之长,护驾有功,得到封地。从秦襄公起,秦国凭借在战争中练就的机智与勇猛,打入关中,在西周立国的雍城定居,开始了从游牧到耕稼的生存方式的大转变。特别是锐意改革的秦穆公果断任用外来贤能,奏响东进的序曲。他用一腔热血写就的《秦誓》,抒发出战鼓般轰鸣的秦人心声。
  此后,当春秋列国纷纷崛起时,秦国却停滞、沉默了200多年。直到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才重振秦人之神威。他主动出击,征伐魏国,占领东西要塞河西之地。
  秦人就这样由西向东,闯入关中腹地,形成与东方六国的对峙之势。与此同时,秦人也形成自己求存图变,坚韧不屈,注重实用的文化。这种文化与受周室分封的六国文化相比,也许少了礼教的斯文和正统,但它是旺盛和鲜活的。它为秦国后来取胜、统一中国奠定了雄厚的精神基础。
  在秦人艰难前行的几百年中,进入战国时代的其他六国通过变法和战争,国力远远胜于秦国。弱小的秦国在他们眼中被视为“夷狄”,始终排斥于诸侯同盟之外。
  危局需要勇者扭转,秦人渴望改变他们命运的英雄。
  公元前361年,年仅21岁的秦孝公即位。这位在战火和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英才,不仅有着先祖的血性,也具备顺应时代需要的创新精神。
  登基第一年,他就迫不及待的下了“求贤令”。不仅敞开胸怀向天下招募贤能,还诚信大气地要与贤能共分国土。
  石破天惊的求贤令在六国荡起轩然大波,各国志士蜂拥而至。满腹经纶而不得志的商鞅也来到秦国,他以法家的强国之术和矢志不移渝的法治信念吸引了求贤若渴的秦孝公。
  受到孝公极大信任和支持的商鞅大刀阔斧的实施自己的法制思想。一场中国历史上最彻底、最成功的变法拉开了序幕。
  公元前359年,经过充分的舆论和组织准备,第一批五道法令颁布:
  商鞅变法突出“诚”与“严”。树木求信而赢得民心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开创了公平、公正的法治先河。当然,也因此
  触动了秦旧制和秦贵族的利益,他们纠集起来,给变法带来极大的阻力和困难。
  危难关头,与商鞅同心变法的秦孝公除坚定不移地支持变法外,还出于摆脱秦国贵族阻力和军事战略的考虑,决定迁都咸阳。
  历史就这样选择了咸阳,咸阳也拥有了这份得天独厚的殊荣。从此,咸阳成为孕育统一中国这一神圣使命的文明沃土。
  咸阳地处关中腹地,北依九嵕山,南临渭河水,山水俱阳。据说秦孝公和商鞅在此考察时,立于处处向阳的天下福地,大发感慨,起名咸阳。
  哦,好一座阳光之城!
  咸阳作为拥有宏大抱负的秦国都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选择咸阳定都体现着秦人饮马黄河,挥师中原的雄心与抱负。咸阳君临天下,俯视六国,极具气吞山河的霸王之气。司马迁在《史记》中盛赞道:“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清修《咸阳县志》这样概括:咸阳“南临渭水,北倚九嵕,左狭崤函,右控陇蜀。”
  修筑咸阳宫一事由商鞅亲自监制。
  他利用咸阳北原的高亢之势,筑高台,立冀阙,建成高大雄伟的秦宫。王学理:既然做冀阙,在这进行政治改革,进行变法,那么寄希望于未来的成功,也是当时商鞅变法。秦孝公进行政治改革的一个政治标志物。
  秦咸阳城的第一座宫殿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物,而是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政治含义。阙者观也,它可以在高大醒目的门观上宣传一系列改革法令,警示臣下和百姓对法的毕恭毕敬。
  所以,定都咸阳既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也由此开始了更为彻底、更为全面的第二阶段的政治改革。
  长达20年的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全面、最彻底、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改革。它无论从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都沉重打击了旧体制和旧观念,为新阶级和新制度登上舞台开辟了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制度的转型。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一个弱小的国家迅速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变法也极大地激励了秦军士气,使之成为威震六国的“虎狼之师”,变法期间的河西大捷就是一个鲜活的事例。
  变法显著地提升了军政办事效率。勤政、廉政在秦国官员中蔚然成风。商鞅变法后,儒家集大成者荀子来秦国考察,所见所闻让他大发感慨:“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
  相比之下,当时六国变法和此后历代变法都没有秦国的变法彻底。它们或是一事一时的权宜之计,或是无法冲破陈旧理念和权贵意识的改良之策。这正是六国败于秦国之手、历代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今天,回首2000多年前我们祖先的改革理念和文明的自觉意识,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有了法的体制和习惯,即使立法的秦孝公和商鞅相继逝去,法制已成为固定的制度,在秦国始终延续。
  秦孝公之后的六代秦王始终在变法的轨道上前行,始终挥舞法制的巨笔,书写锦上添花的诗篇。
  自商鞅颁布秦律后,秦国不断完善和添加新的内容,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法律体系。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秦律已达30余类,内容涉及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军法等方面。
  国家大事不是取决于君王的个人意志,而是依据法律举行廷议。秦惠文王的连横破纵、秦昭襄王的远交近攻等等战略战术,都是在充分讨论、周密筹划下做出并实施的。正如韩非子所说:“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
  包括秦始皇也并非那么独断专行。他坚持执行的“廷议制度”带有几分民主化的色彩。
  那是在统一大业刚刚完成之时。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满朝文武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与争议,秦始皇依据商鞅变法的精髓,坚定不移地选择了郡县制。
  攻打楚国时,居功自傲的大将李信轻言率20万秦军就能克敌。结果败退而回。秦王政不但没有严惩李信,还登门向曾要求60万兵马破敌的王翦道歉。临战前,秦王政又亲自为王翦送行。不久,王翦一战灭楚。
  无疑,法制是秦人经过坚韧奋斗、长期探索及血的代价换来的进步与文明。它支撑秦人走进咸阳、建都咸阳,并在咸阳创立空前的伟业,也成为秦文化的核心内容。
  可喜而自豪的是,帝都咸阳历史地成为培育文明的沃土,今天的咸阳也以不负这座古城赋予的责任,延续历史的荣耀!

第二集  统一之基

  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中国这片和谐的热土上就滋生了“天下一统”的萌芽:
  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
  ——《尚书》
  到了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天下一统”的理念更是频频出现在诸子百家的论述中。
  法家积极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墨家竭力提倡:“尚同。”
  即使追慕出世的道家也向往“抱一为天下式。”尤其是四处奔走,提倡礼教的儒家更是大声疾呼:“天下定乎一。”
  真正把理念转化为行动,实现人类史上第一个“天下一统”的是秦国。肖云儒:强国梦是我们这个民族世世代代、应该说每一个民族都有。而真正自强以强国、强国以强天下这种观念是在秦始皇的时候表现地是非常有光彩和辉煌。
  战国初期,当东方六国的诸侯还沉醉于周天子分封的王位时,地处西部蛮荒之地的秦穆公就翘首东望,生发出“统一天下“的浩然之气。他先是称霸今天甘肃一带,巩固秦国的根据地,继而用了36年的坚韧和奋争,步步东进,在公元前624年大败晋军。
  据说,秦穆公东渡黄河后,面对东方,疾声大哭……
  这一包容着未尽夙愿和抱负的哭声,久久不息,始终在穆公后代的心中响彻。
  他们不敢懈怠,不敢歇息,目光始终盯着东方,心中永远怀着“一统天下”的神圣使命。
  《诗经》《天衣》篇形象地描述了秦人在完成使命进程中所迸发的倔强气概和同心同德的精神。那种“岂曰无衣,与之同袍”的生死连襟、那种“修我戈矛,与之同仇”的铿锵誓言,在当年是一面激励军心的战鼓,在今天也不失为一首感人肺腑的战歌!
  秦定都咸阳后,“天下一统”的目标更为清晰,“天下一统”的意志更为坚定,“天下一统”的条件也更为成熟了。
  倡导变法而为“天下一统”奠定基础的秦孝公且不说了,从秦惠文王到嬴政这六代英主,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为实现伟大的目标而奋争。
  秦惠文王从秦孝公手中继承的是一个迅速崛起的秦国,同时也成为众矢之的的强国。六国为了生存,在纵横家苏秦的谋划下形成南北合纵之势。
  如果合纵成功,秦国东进的路就会被封死,先祖“天下一统“的夙愿就无法实现。焦虑的惠文王继承先父用人唯贤,从谏如流的传统,急向天下求贤。
  历史把战国时期的另一位纵横家张仪推上了舞台。他久慕秦国之风气,殚精竭虑地为秦国策划了秦国破纵之策——东西连横。
  连横即抓住六国中的薄弱环节,从中截断,使合纵破产。果然,魏、楚两国出于利益驱使,加入连横,秦国东进的脚步依然长驱直入。
  与此同时,惠文王派司马错出兵伐蜀,使秦国有了南北两大“天府之国”,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在秦国统一天下的漫漫征途上,秦昭襄王是最值得浓墨重彩的一个,他在位时间最长、征战时间最多、贡献最显赫。
  当时,六国为了稳定天下局面,由齐国出面搞了一次“称帝”协议,即尊齐王为“东帝”,秦王为“西帝”。齐王称帝后,自我陶醉,高枕无忧。但是,秦昭襄王没有被所谓的“西帝”冲昏头脑,而是安不忘危,积极备战。
  他所采纳并成功实施的“远交近攻”方略,沉重地打击了六国的有生力量,确保了秦统一天下的胜局。
  著名的长平之战就是“远交近攻”方略的成功范例。
  公元前260年,经过三年苦战和周旋的60万秦军把40万赵军包围在今天的山西高平。先是排列有序的弓弩手万箭齐发,继而不可阻挡的马队把赵军分隔,随之,手持长矛的步兵奋勇宰杀乱了阵脚的敌兵。
  在虎狼之师面前,曾经不可一世的赵军无力抵抗,40万人弃械投降。长平之战充分展示了秦国无坚不摧,英勇善战的威慑力,极大地震惊了东方六国,他们再不敢也无力与秦国对抗了。
  到嬴政登上历史舞台时,他的统一大业已是水到渠成的收官之作。但是,这位从小寄人篱下,又在祖父、父亲相继逝世后即位的秦王政没有六国贵族子弟的浮躁之气。他不是急不可耐地摘取胜利果实,而是用了整整26年的时间,消除内患,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强化外交。个人生活也不像史传的那样靡烂奢侈,每天批阅的公文竹简都在120斤以上。
  时机成熟,震惊寰宇的统一大战开始了。
  公元前230年,秦兵首战韩国南阳,次年,秦内史腾率军北上,攻占韩国都城阳翟,即今天的河南禹县。俘虏韩王安,韩国亡。
  公元前228年,秦大举攻赵,名将王翦率军由上党出发进攻赵都邯郸。双方相持一年后,赵军主将李牧为秦反间计所除,赵军士气受挫,无力再战。王翦攻占邯郸,赵国亡。
  公元前226年,秦军兵临燕境,燕国无力抵抗,王翦攻陷燕国都蓟城,即今天北京郊外。燕王喜率残部逃窜辽东,燕国名存实亡。
  至此,地处中原之地的魏国已处于孤立之势。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军东进攻魏,迅速包围了魏都大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魏国亡。
  公元前223年,王翦统率六十万大军伐楚。秦、楚双方主力在今天的河南淮阳相遇,王翦沉着待机,以逸待劳,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与交锋。楚军主帅项燕只好率兵东归。王翦乘楚军退兵之机,挥师追击,攻占楚都荆州,楚国亡。
  公元前221年,秦军避开西线齐军主力,从北面直插齐国都城临淄,即今天的山东临博市。在秦国大兵压境,以石击卵的威势面前,齐国不战而降。
  短短十年,秦国以摧枯拉朽之势,歼灭了经营几百年、也曾经比秦国强大的东方六国。其速度之快、打击之彻底,在世界战争史上堪称奇迹!
  继而,秦国又马不停蹄地南平北越,北击匈奴。至此,长达两个半世纪的诸候割据划上了句号,中国历史上实现了空前的大统一。
  中国的疆土连成一片,并随之扩大,拥有了南至福建、两广,东至沿海,西至甘肃临洮,北至长城以北的广袤国土。
  秦统一中国的创举也为后代王朝提供了楷模,使统一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保障中华文明在统一的环境中延续和发展。
  肖云儒:秦文化中间对于中国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叫“天下观”,他是把天下来替代国家,也就是这种天下观正是秦始皇可能是秦始皇统一各国建立中央王朝的重要的文化动机。
  为什么创造统一大业的是曾经弱小的秦国,而不是六大强国?为什么历史的转折、社会的转型发生在那个时代,而不是此前或此后?
  探讨和思考这些问题,或许对我们清楚地看待历史,珍惜历史的成果有益,对依然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人也有所启迪。
  一切也要从文化上探源。
  长年迁徙、屡经战火并经过变法洗礼的秦国,没有宗法礼教的羁绊,没有没落贵族的弊端,朝野上下迸发的是政治文明、生产力的先进和精神斗志的生机勃勃。而六国仍然沉浸于腐朽的宗法文化和软绵绵的礼乐文化之中。两种文化对抗,孰胜孰败乃是定数了。正如《过秦论》中所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正是这种文化使秦国具有海纳百川,任人唯贤的广阔胸怀。纵观秦建都咸阳后的七代英主,每位君王都有一个对应的贤能。
  秦孝公——商鞅     秦孝文王——蔡泽
  秦惠文王——张仪    秦庄襄王——吕不韦
  秦武王——白起     秦嬴政——李斯
  秦昭襄王——范睢
  君臣之间,同心同德,琴瑟相合,成功地策划和实施了多少英明的谋略。
  有趣的是,这些贤能多来自东方各国,因不得志或受排斥而投奔秦室,在一种倍受尊重的环境中施展才华,大放异彩。
  相比之下,六国用人则极其狭隘。或嫉贤妒能,或有始无终。燕惠王杀乐毅、楚怀王贬屈原等等悲剧,使多少贤能志士寒心啊!
  我们也可以从比较中看出文化的先进与落后。
  秦在统一战争中,每占领一地,就把秦制在新地区拓展,以先进的秦文明改造、取代没落的旧文化和旧风俗,同时安定社会秩序,造福当地民众。
  而举旗反秦的楚国贵族项羽攻占帝都咸阳后则是斩尽烧光。据统计,秦灭亡后的全国人口比此前锐减了70%。
  显然,秦的统一大业是以战争的手段消灭战争,实现和平。而和平正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是今天世界的主流。
  美国现代学者科宁?格雷认为:自然地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地理,进而影响人文地理,并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对“天下统一”而言,帝都咸阳正是彰显着这种神奇的效应。
  咸阳地处关中中部,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是得天独厚的“四塞之地”。背靠高原,有踏实稳重之感,面对中原,据高屋建瓴之势,从而形成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稳佳态势。
  史学家史马迁在此考察后,由衷地写道:“秦四塞之国,以天府也,可以看天下,称帝而治。”
  帝都咸阳啊,您是中国统一与和平的奠基石!

第三集  创新之都

  公元前221年农历十月一日,被秦历法更新为正月正日。刚刚成为帝都的咸阳城披上了吉祥的瑞雪。
  这一天恰好是秦始皇的39岁生日,也是他称帝后的第一个生日。
  帝国的大臣们纷纷揣着精心书写的贺寿诗章,赶到皇宫为始皇祝寿。
  没料到秦始皇没有丝毫过寿之意,也不是得天下后所应有的踌躇满志,而是带着忧患的语调说:我等君臣须得明白,华夏之积弊,非彻盘整治无以重生。
  满朝文武顿时愧疚无比,纷纷将贺寿诗章揉成一团,丢进燎炉。
  于是,便开始了决定帝国命运,也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政治体制的廷议。
  多数有功之臣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张秦继续实行周代的分封制,唯有廷尉李斯坚持变法路线,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心中早有主张,他从维护皇权和天下一统的大局考虑,坚定不移地支持郡县制。
  随之,秦始皇关于郡县制的诏书颁布,全国上下高效而有序地建立起四大政治管理体系:
  中央决策体系
  这一体系包括皇帝本人、中都官长官、博士与大夫,通过廷议的方式进行决策。
  中央政务体系
  这一体系由丞相为轴心的三公九卿组成。
  郡县施政体系
  这一体系由郡、县两级各类官员组成乡官体系
  王学理:乡和里都是基层单位。对居民的管理就是里,从行政管理上这就体现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非常严格。“亭”是什么呢,五里设一个亭,这个亭相当于派出所。
  孙家洲:秦朝大臣李斯等人在歌颂秦始皇的历史功绩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海内为郡县,法令又一统”。我想这是他们作为当时的统治集团高层人物来评价他们这个统治集团两大历史贡献所谓
  “海内为郡县”是说它的国家管理体制,实现了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制的统治体制。这确实是秦朝的统治者给后世子孙留下的一个宝贵的历史遗产。“法令又一统”这是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国家管理体制方面做出的另一个重要的贡献。
  秦帝国政治体系以皇帝为中心,确保皇帝的权威和国家政令的统一;国家公职人员不能世袭,均实行严格的考核与任免,确保官员的素质与各个机构的政务高效。秦帝国建立后,能在短时间内成就那么多的业绩与工程,正是这种高效政务的运转效应。
  孙家洲:这个高效是怎么实现的呢?是通过秦国建立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或称之为统治体制而建立起来的。在秦国国内没有君臣之间的过多的矛盾与斗争,上令下效。
  纵观中外政治史,秦帝国的政治体制绝对是开天辟地的创新,也是摧枯拉朽、促进国家机器运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举措。它设置之完善、程序之紧密、布局之科学在今天看来,也不失为系统管理思维,堪称世界史上的奇迹。不但此后中国2000余年内始终延续这一体制,以至整个世界都在借鉴这一国家治理的黄金分割法则。而那时已经衰落的古希腊还是城邦制,不知大国系统为何物,罗马帝国还在萌发阶段,对中国的秦制更不知所云,世界其他地区的族群,也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具有如此规模的国家,当然更谈不上有宏大的治国思维了。
  肖云儒:它用武力统一了中国、用法制管理了这个国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在西方历史上也是第一。这样东方的独裁主义大帝国和西方带有民
  主色彩的一种政治体制从秦代开始分道扬镳。
  夏遇南:古代的四大文明最后都形成了统一的帝国,都发展成了一个帝国,这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假如这个文明没有最后形成帝国的话,这个文明的影响是有限的,甚至可能被历史所磨灭消失。
  雷依群:秦人以改革开放以创新闻名于世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上:第一,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型到由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第二就是秦人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实现了大中华民族文化的文化心德;第三点就是秦人他依法治国,这种法治精神,应该说是影响了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进程。历代虽然都对秦法有这样那样的指责,但是总体来看,秦人的法治精神在历史上还是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第四点就是秦人第一次让世界知道了中国,清代有一个著名的外交家叫薛富成,他写了一个出使日记,在这个出使日记里面他就讲到,西方人把中国人称为“CHINA”,这是秦人的一个印记。
  孙家洲: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体制建设必须看到,那就是建立了一个集权制体制。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其中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百官宫卿制度等等。清朝后期谭嗣同曾经讲过:两千年执政,秦政也……秦朝在历史的贡献更多的应该从体制体制、政治制度中国方向去给予追寻和研究。
  在帝国体制的高效运转下,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这些革故鼎新、我们今天依然享用的创新措施很快推出了。
  它不是以胜利者的武断,排斥六国好的文化成果,而是海纳百川般的取长补短,兼容并蓄,从而整
  合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字、货币、道路和度量衡。
  统一货币是其中最成功的改革。
  原先的战国纷争导致货币各行其是,混乱庞杂,极大地影响了市场交流和经济发展。
  货币影响经济,经济支撑政治。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的秦始皇在货币统一上下的工夫最大,改革也最彻底。他下令废除六国货币,统一为形体和价值统一的“秦半两”币。
  “秦半两”呈“内方外圆”形,内方便于穿串,外圆不易磨损,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崇尚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这一切改革创新都是首开世界“标准化”的先河!
  秦帝国在一种没有先例、没有大工业管理的历史条件下,走前人未走的探索之路,把交通、文字、货币等都统一在帝国意志和历史发展规律所要求的“标准”中。执行过程有法制的规范、有严格的责任制、有精细的考核。
  (秦《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工律》竹简)
  这些法定的秦帝国标准化模本,当属世界首创。直到18世纪,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先导的西方工业生产才有了标准化的要求,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标准化”的延续和发展。
  秦帝国对人类发展的贡献毋庸置疑!
  收缴天下武器也是秦帝国反对战争,保障统一的创新壮举。
  据专家统计,当时共收缴各国铜类兵器66万余件,铁类兵器89万余件,战车弓箭等部件236万余。始皇下令全部熔铸,化为十二尊巨大的金人分两排立于咸阳宫前的广场上。
  中央集权制管理的大国,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万里长城、兵马俑及四通八达的道路就是在这种体制下横空出世的宏伟巨作。
  关于修长城,秦以后的史学家多是诽谤攻陷之词,甚至不惜把齐国“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栽到秦始皇的头上。实际上秦帝国只不过是把六国长城连接,巩固维修了一下罢了,至于劳力成本远远低于屯兵抵御匈奴所需要的成本。更大的意义在于,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今天的中国人,谁登上长城,没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呢!
  还有兵马俑,它作为秦始皇的从葬品,着实耗费人力、财力,长期作为秦始皇的罪行之一。但它与春秋时代的活人陪葬相比,总是一种先进和文明吧。
  而作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宝在今天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也大大高于当年修建时的成本。今天,无论哪个国家的游客站在兵马俑面前,能不被2000多年前的奇迹所震撼呢!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把水和利组合起来、使自然之水利于民生的也是秦帝国。他们举大国之力所兴修的郑国渠、都江堰、灵渠等水利工程,造福秦国,使统一中国有了强盛的物质基础;也造福后代,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吃饭问题。
  源于今天咸阳泾阳县的郑国渠是最为艰巨的工程之一。这里地势较高,水流急湍。郑国在瓠口筑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西略低的有利地形,使主干渠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凿在灌区的最高地带,最大限度地拓展了灌溉面积。全长150公里,灌溉面积达4万余顷。
  堪称世界最早高速公路的秦直道由今日咸阳淳化县起步,沿子午岭主脉北行,直达陕北定边县南;再由此东北行,进入鄂尔多斯高原,至内蒙古包头市,全长1800里。它是帝都咸阳至九原最捷径的道路,有效地抵御匈奴的进犯。
  长城、秦直道、郑国渠、都江堰、灵渠五大工程和秦驰道、秦桥梁等等这些秦帝国所开创的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不仅仅只是空前的物质载体,更迸发着秦帝国开放的胸怀、走出去的胆略,以及把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交融一体的超前意识。
  孙皓晖:在对陆地文明,在对海洋文明,在对游牧文明这三个文明的融合性上,秦人通过他的历史以及他后来达到的创造都非常好地完成了这三方面的结合。
  最为惊异的是,在那个没有高科技测量手段的时代,秦帝国竟然把秦咸阳宫、始皇陵、连云港海边的秦东门三点一线地排列起来。
  解释只有一个,人的胸怀和胆量往往会超越人的技能,创造不可思议的奇迹!
  有幸的是,先后作为国都和帝都的咸阳,随着秦国的强大而扩充,其建设成果也成为秦帝国的创新伟业之一。
  王学理:咸阳城发展有个过程,由小到大。最早由渭河北边到渭河南边,到秦惠文王的时候慢慢政治中心开始转移就向渭河南岸发展,特别是到了秦昭王时代,这个地域就整个扩大,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这应该说是咸阳城发展的第三阶段。
  帝都咸阳的建设规模充分展示了秦人气魄和丰富想象。
  秦始皇施展他千古一帝的非凡想象,把帝都与天象对应,进行极具浪漫的模拟建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由此可见当时秦人的气度和境界!
  秦帝国的宽大胸襟和无以伦比的创造力为后人对咸阳城的想象提供了空间,也留下了难题。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施尽才华应对祖先的超常思维。
  一代史学巨匠司马迁挥笔写道:“作信宫渭南,已更名信宫为极庙,象天极。”
  尤其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堪称千古绝唱: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今天,我们看到这座庞大的阿房宫仿制建筑,可能还不足秦始皇构想的千分之一吧。
  有了这么大的帝都,就得有相匹配的设施和城市管理。秦帝国的管理者在这方面为后代留下了可供借鉴的楷模。
  今天,我们俯视这座高楼林立,灯火辉煌的现代化城市,可以联想当年咸阳城的繁华程度和安定局面。夜幕降临,严格的法制依然规范着城市的秩序,少有鸡鸣狗盗之事;作坊里火光冲天,严格的管理制度要求他们必须完成当日的生产指标;宫庭相府内欢歌笑语,高亢的秦腔令人陶醉和振奋……
  星转斗移,岁月流逝。我们已无法看到帝都咸阳的原貌,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些恢弘的遗址上,领受中华文明创新之都的气魄!

第四集  不朽之根

  这是秦代沙河大桥遗址。
  两千多年的刀光剑影,没有折断它坚固的腰身,两千多年的风霜雨雪,没有剥蚀它不朽的大根。
  这个根就是以中央集权为主体、以天下一统为目标、以开放包容为动力、以改革创新为灵魂的中华文明之根啊!
  不错,老秦人经过几百年奋斗而筑起的帝国大厦,仅仅存留了15年,就倾刻坍塌。但是,秦帝国创立的制度还在、秦奠定的中华文明长存,它整整延续了两千多年。
  第一个继承秦制、弘扬秦文化、从而延续中华文明的是汉代。
  由士人和布衣阶层所组成的汉王朝开创者,没有让胜利冲昏头脑,也没有在秦亡后“贬秦”的舆论中迷失方向。他们从因为诸侯心态而导致失败的项羽身上吸取教训,清醒地认识到秦制的先进性,坚定不移地选择了“汉承秦制”。
  与秦始皇几乎同龄的汉高祖刘邦对秦帝国和秦始皇还有几分敬仰。他不但封民户为秦始皇守陵,还封秦帝国的文书御史张苍为主管经济的副承相。汉文帝时,张苍擢升为丞相。他始终沿用秦制,管理着西汉朝政。
  正因为这种包容胸怀,西汉对秦代的物质遗产也是全盘接收。居秦咸阳城仅有30多公里处建立的汉长安城沿用秦时的地名;汉长乐宫、未央宫等都是在秦宫殿的基础上改造建成;许多道路、桥梁继续使用,上林苑建于秦苑的废墟之上,连名称都照搬沿用。真可谓秦宫汉葺啊!
  大统一的思想、开放包容的理念、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些秦文化的精髓在汉代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汉武帝推行的“外事四夷,内行功利”战略,扩大了秦帝国时中国版图,使之东到今东部沿海和朝鲜半岛北部,北到呼和浩特一线,西到巴尔喀什湖及锡尔河上游一带,南到海南岛与越南北部。实现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大统一。
  随着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汉代开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往的先河。汉与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乃至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国家,均建立了联系,彼此使者往来,“相望于道”;中国的丝绸、铁器、生产技术、文化典籍等传往域外,国外的物产、文化艺术,特别是佛教,也传入中国。
  以减刑免税、削藩平乱为主要内容的文景之治把西汉王朝推向了鼎盛,也打造了中国第一个盛世;以休养生息、柔道治太平为特色的东汉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减弱了王莽复辟所带来的损失,复兴了大汉王朝的繁荣。
  进入唐代,由于政治开明和文化开放,对秦制的反思更为理性、对秦文化的传承更为自觉了。
  刚直不阿的魏征直面唐太宗对商鞅变法的责难,直言不讳地阐述变法的重要和秦文化的借鉴价值。
  此后,唐太宗对秦的评价趋于客观,对秦优秀文化传统继承的态度积极,也把秦速亡的教训作为治国、强国的警示。
  特别是同时代的柳宗元第一次把秦政与秦制区分,揭去了笼罩长时的历史迷雾,使历代统治者认识到“秦失于政,而不在于制”的真理,从而理直气壮地沿用秦制。
  宋代之后,战乱频仍,国力渐弱,秦风唐韵的雄风不再。但是,秦制依然被各朝代沿用,华夏统一依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开放包容和改革创新依然推动着民族的车轮向前行进。
  新中国成立后,国泰民安,人们对历史有了从容和冷静的思考,对秦文明有了客观和公正的评价。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
  著名史学家夏曾佑深刻地总结道:“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立;中国之政,待始皇而后行;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
  伟人毛泽东给予秦文明和秦始皇更高的褒奖:“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和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今天,历史给予我们丰富的经验,现代文明使我们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大变革与大飞跃!
  在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帝都咸阳这个创造秦文明的活性载体始终处在重要的位置。
  秦亡之后,西汉在秦帝都咸阳境内的长安建立都城。嗣后,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均在长安建都。毗邻京城的咸阳自然成为京畿之地,成为军事和交通要道,成为丝绸之路的第一个驿站。宋明之后,都城东迁,咸阳依然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沟通中原和西部的交流。
  历代帝王将相和志士仁人自然对帝都咸阳厚爱有加。生前,他们在这片创造人类奇迹的热土上,继续演绎可歌可泣的大戏;逝去,他们把这里作为情有独钟的塚葬之野,使帝都咸阳永葆王者之气。
  五陵原以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立的五个陵邑而得名。它地处咸阳北原,南临渭水,面积达800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当时,迁徙到这里富豪、仕宦、名伶及守陵人百万余众,其中茂陵人口多达27万,人口最少的阳陵也有16万。人际交往、商业贸易十分活跃,故设陵县。
  此后,西汉除文帝和宣帝外,其他皇帝均葬于这里。它们完整有序,气势雄浑,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帝陵景观。
  唐代18座帝王陵有一半也在咸阳境内,它们横跨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四县,大多依山为陵,气势宏大,而且陪葬墓众多。其中昭陵占地30多万亩,陪葬墓180多座,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
  据统计,咸阳共有帝陵27座,埋葬着28位皇帝;王侯将相、皇亲国戚的墓葬500余座。它们的数量之多,地域之集中,内涵之丰富,绝对是世界之最!
  咸阳的文物资源更是珠宝尽藏,举世无双。世界八大奇迹中,有两项都与帝都咸阳有关。据统计,咸阳现存不可移动文物210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42处,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8处。
  为了发掘帝都咸阳的历史资源,为了让历史资源在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成为鲜活的营养和教材,当代考古学家和人文学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还有咸阳本土的秦文化考古和研究专家,他们长年奔波于荒山野地,长期埋头于古书文物,用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默默的劳动把沉埋的历史推到阳光普照的今天。
  因长篇小说《大秦帝国》而闻名中外的孙皓晖从咸阳走出,怀着对故乡咸阳的感情、对秦文化的热衷,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埋头耕耘16年,写出了这部巨著,由此引发了秦文化热,引起世人对秦文明的活性载体——咸阳的极大关注。
  把这种关注推上高潮的是由咸阳市委、市政府举办的“大秦文化高层论坛”。诸多知名学者的精彩演讲和高谈阔论使秦文明的价值更为显著,使秦文化与现实的联系更为紧密。自然,也使帝都咸阳在文化的装扮下,位置更为突出。
  回首世界上不少千年古城,都在历史中走向衰落,究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文化的保护和研究。那么,有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有了政府的引领,有了知识分子的支撑,有了咸阳人民对家乡的深情厚爱,帝都咸阳必将走向永恒!
  帝都咸阳不仅属于咸阳、属于陕西、属于中国,也属于整个世界。
  2000多年前,世界通过秦帝国了解了中国,Chian正是秦的音译;秦始皇派徐福率800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在那里生存繁衍。秦的国家管理方式和法制精神成为许多国家效仿的楷模,从东亚各国今天的法律中可以找到秦律的渊源。
  在今天世界文化的交流、整合中,秦文化成为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秦文化也与人类当代文明交融,彰显新的内容和形式。
  不朽之根傲然挺立着,即使它哪一天倒下,也会像沙漠里的胡杨,千年不腐!
  它得益于秦制和秦文化的生命力,也依赖帝都咸阳这片养育不朽之根的土地。

第五集  泾渭之魂

  曾经创建了中国第一帝国、创造了中华统一文明,曾经为人类文明增添异彩的大秦帝国已经远离我们2000多年了。
  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已成为历史,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已化为回忆,那些无与伦比的建筑已被岁月剥蚀得残缺不全……
  但是,老秦人的精神永存,秦文化历代传承,中华统一的思想坚如磐石,深入人心。其文明成果仍被我们当代人享用。
  这是一笔珍贵而厚重的历史遗产!
  如何保护和继承这笔遗产?如何让这笔遗产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呢?它已成为世界文化研究的热点,成为中国发展正视的课题,更是秦文化的活性载体——咸阳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此,咸阳市的领导这样回答:
  这是一种清醒的文化自觉,这是一种睿智的文化自信。它引导516万咸阳儿女借助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打造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永恒的魅力。
  新世纪伊始,咸阳人就敞开大秦先祖曾有的广阔胸襟,提出并实施“拥抱西安、融入西安”的发展战略,促成《西咸一体化协议书》于2002年签署。
  西咸一体化实施八年来,效果显著。两个城市的区域发展进一步拓宽,优势资源进一步整合,辐射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由此形成了西安“东连临潼、西接咸阳、南拓长安、北跨渭河”的发展格局和咸阳“沿渭河东进、沿沣河南扩、积极与西安对接”的发展思路。
  两个城市的发展思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使咸阳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经济总量比八年前翻了一番,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把咸阳定为关天经济带上的核心区,与西安一起着力打造以“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为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并引领和辐射西部内陆城市。
  意味深长的是,2000多年前,秦国就是从天水一带出发,东进关中,定都咸阳,并以咸阳为基地统一了中国。
  今天的关天经济区不仅再造历史的辉煌,更是用当代的理念和文明提升历史。
  历史曾让咸阳展示了非凡的作用,今天的咸阳和咸阳人又担当起沉甸甸的责任。
  为了用相匹配的素质担当神圣的使命,为了用秦人当年从弱到强,统一天下的精神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咸阳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了长达半年的理念培训和提升。
  秦文化等方面专家的讲座,点燃了秦人后裔继承先祖精神,奋发图强的激情。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主题等教育活动提升了干部职工城市文化、法律法规、市场经济、文明礼仪等方面的知识素养。
  “百万市民学科学”、“我为发展献良策”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秦人曾有的强势气概和坚韧信念融化到咸阳人的骨子里。
  当年,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今天,咸阳的理念提升无疑也是一场思想领域的变革,它为《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现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石!
  于是,帝都咸阳处处都弥漫着厚重的文化,人人都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自觉践行者。
  看看这些书画大师,他们笔下舞动着何等雄浑的秦风、秦韵、秦精魂。
  听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吟诵着多么豪迈大气的咸阳之歌:
  (孩子朗诵: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校园里,秦文化的氛围浓郁;课堂上,以秦文化为内容的教学熏陶着大秦后裔的心灵。
  还有这些与帝都咸阳终生相伴的老人,街谈巷议中无时不流露出对秦文化的深切理解、对帝都咸阳的特殊感情。
  信步走在帝都咸阳的哪一处,都能听到豪爽而粗犷的秦声,都能感受到耿直而坦诚的秦人性格。稳健中蕴含着强劲的力度,随意里荡漾出超然的大气。这鐏特制的大鼎,不仅是咸阳的城市标志,也是咸阳人一言九鼎,开放包容的人格象征!
  在这个思想基础上,集思广益,更新更美的《咸阳十二五发展规划》酝酿成熟。它以“综合实力上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为目标,以高新区、泾渭新区、沣渭新区和彬长旬能化基地为发展的突破口。力争用5年到10年的时间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雏形。
  十二五期间,咸阳将建成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彬长旬能化基地。使咸阳的工业化实力进一步加强。
  十二五期间,咸阳将成为现代农业强市,以此推动咸阳杨凌农业产业一体化,培养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十二五期间,咸阳将建成以秦、汉、唐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基地和中国西部文化产业特色城市,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这是在秦人曾创造奇迹的热土上创造新的奇迹,也是在做前人未竟的宏大事业!
  咸阳高新区作为中国西北唯一的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多年来以电子信息、新型橡胶、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承接中国东部产业的转移,为西部大开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他们在秦文化的启示下,以文化的自觉意识建设“现代新区,未来新城。”
  坐落在秦汉文化遗址上的泾渭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激发他们用一种赶超前人,重振雄风的紧迫感工作着。
  建区一年来,他们几乎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又新又美的图画:规划编制全面实施、生态景观建设进展顺利、文物旅游发展方兴未艾、招商引资初见成效,基础建设快马加鞭地进行。
  借秦咸阳城“横桥南渡”之意而兴建的横桥工程正在紧张地施工。它是渭河南北一次新的贯通,更是历史与现实的对接。
  用秦兰池宫冠名的兰池大道已经建成,它与机场高速路连接,使咸阳与世界的交流更为便捷,使秦文化的传播更为通畅。
  渭河综合治理工程正在热火朝天地兴建,经过精工细雕的沿岸砌护和滩涂治理,实现了渭河由浊变清、化废为利的巨大变迁,让西安和咸阳有了一条世界知名的休闲生态的城中河。
  世界上的国际化大都市几乎都有一条秀美的城中河,如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纽约的哈德逊河。这正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和方向。渭河综合治理体现了咸阳人朝这个方向奋进的雄心,改造后渭河也必定把西安和咸阳引入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列。
  还有“秦咸阳宫国家遗址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它通过对秦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升华,达到展现秦文化、打造秦文化产业、提升新区和咸阳文化竞争力之目的。
  由于基础设施成熟,区域经济发展活跃,沣渭新区成为西咸一体化的先行区,也由于它位于西安和咸阳的临界处,成为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区。未来,西安将改写以钟楼为核心的历史,把城市核心放在现代气息浓厚、生态环境浓郁的沣渭新区。
  而这里正是中国文明的诞生地!
  我们的祖先从游牧的山野走向农耕文明的平原,第一站就是在清水汪汪、两岸翠绿的沣河之滨;中国第一部诗歌《诗经》就是蘸着沣河水写出第一句诗行;秦代的阿房宫、秦汉的上林苑等宏大建筑也都在这片圣土上。
  这一圣土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投资者。目前已有300多家企业在建或生产,有7所大学在这里吮吸中华文明的乳汁。
  吕卓民:秦人的革新精神、时代精神,还有开放开拓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都有借鉴和启示意义。我们应该摈弃近代以来所形成的自卑心理,恢复秦人的这个大气,发扬秦人的这种精神,走向世界。
  高新区和两大新区不仅是帝都咸阳发展的突破口,也成为咸阳传承中华文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希望所在。
  更可喜的是,具有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咸阳把城市建设和关注民生的重心都聚集在生态化和人文化的宗旨上。它以秦文化为内涵,以人的最大需求为目的,最终把帝都咸阳建成彰显人文关怀的“五宜”城市,让工作者和居住者充分享受做人的尊严与快乐,步入“美者优存”这一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年,秦人先祖在艰苦环境中塑造了雄强的性格,在变法改革中摆脱周礼的束缚展现了自由的人格,在统一战争和帝国的缔造中张扬了人的全面解放。这种状态正是马克思倾其一生研究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也是今天我们践行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宗旨。
  感谢我们的先祖为人类科学理论所进行的伟大实践。
  感恩我们的先祖为当代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楷模。
  这种一脉相承、古今辉映的文化现象,正是帝都咸阳建立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文化自强!正是帝都咸阳不愧为一座世界文化名城的形象彰显!也由此锻铸出既有历史内涵又体现现代精神的泾渭之魂!
  泾渭之魂正是我们民族之魂。
  作为黄河主要支流的渭河与泾河,曾经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们的祖先在2000多年前赴后继的奋争中也赋予两条大河不朽的生命和精魂。
  那么,今日咸阳人奋进的脚步正是沿着我们祖先的足迹,续写中华民族崭新的篇章;正是像秦人先祖那样,为人类文明增光添彩。
  流淌千古的泾渭大河啊!您将载着秦人先祖和秦人后裔交融的坚定信念,带着历史与今天共同的梦想,奔腾不息,驶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