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警察找你了解情况:隐性基因的维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1:07:29

交配方法看这个帖子
交配方法及说明

自交:相同基因体进行交配,最广泛的自交常见于植物,植物的卵子和精子同出于1个本体,这样的自交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假如基因为Aa,自交后的基因组合降产生AA,Aa,aa这样的3种基因类型,而AA或aa体再进行自交就只能得到AA,按照表现型来说,A为显性,所以Aa与AA无表现差异,而a为隐形,只有当aa这样的组合才能体型出表现型。自交的实际用法主要是通过自交进行基因的提纯处理,举例来说,假如有一条白子母鱼,但却没有白子公鱼的时候,白子是不是可以继续产生呢?回答是肯定的,首先白子基因是属于aa型的,当白子母鱼+野生色(假设为不带白子的纯野生色)的时候就相当于aa+AA,他们繁殖的子代F1的基因类型就是Aa,这个时候所有子代的表现都是野生色,没有白子,这个时候把F1的鱼进行自交(动物自交不能通过自体繁殖,通常都是同父母个体的兄弟姐妹)繁殖,这样就会产生aa型的基因了,而这个aa型就是白子了,这个时候aa型的白子一定是有公有母的,再把这些aa的白子公母进行自交就可以得到整胎的白子了,这个公式的推导就是:白子单亲+野生色,后代F1出野生色,F1自交后子代F2有白子出现,F2再自交后,在F3可得到整胎白子,通过2次自交就可以完成单亲白子繁衍出整胎白子的结果。

回交:子代F1与亲本交配,主要是加强基因,也可以理解为更快速的完成基因组合,还是白子为例,假如母鱼为aa,公鱼为AA,配后产生的子代F1的基因为Aa型(全部),这个时候挑选F1公鱼(Aa)与亲代母鱼(aa)交配,就会得到aa型(白子)的基因鱼了,可以看到,用回交法也可以在F2的时候得到白子,从几率方面说,用自交法得到白子的几率是25%,用回交法得到的白子是50%,但实际情况时孔雀鱼有精子储藏功能,实际得到的几率可能还要低于自交的方法,但在其它物种的基因组合上的应用是可行的,只是孔雀鱼的储精特性导致了这个办法实用性大大降低了,而且因为孔雀的寿命很短,所以回交的实际应用就更少见了,很多文献提到用回交方法,这个只能碰运气了,如果不是很特殊的情况,这个方法基本不会用在孔雀鱼的维系方案中。

杂交:基因不相同的个体进行交配,这里的问题就复杂了,杂交有远系杂交,也有近系杂交,孔雀+玛丽就属于远系杂交(据说墨兰就是这么弄出来的),而孔雀+孔雀就属于近系杂交,在近系杂交又有不同品系中的杂交与品系间的杂交,可理解为不同品系的杂交(全称应该是近系异品系杂交,例如兰草+蛇王)和同品系杂交(全称应该是近系同品系杂交,例如蛇王+蛇王),这样说来,杂交最远端是远系杂交,最近端就是自交了,所以就可以理解为只要不是自交的都可以理解为杂交,但为了区分几种有特点的基因组合方式,再把如回交,反交再剥离出去,等等吧,除了自交,还有一些有特点的被命名的基因组合方式,其它都可以理解是杂交,这里就不详细说了,^_^,也说不明白,吼吼吼。

侧交:又有称作为测交,看到“测”了就应该明白了侧交的真正意思了,这个跟上面提到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儿,测交实际就是杂交的异种,或者也可能是自交的异种。根本不考虑是否为自交或者杂交(当然了,通常是采用杂交方式),假如鱼的颜色是红色的,这个时候找一条不是红色的鱼进行交配,看看F1子代的表现,然后确定(测试)红色基因的类型,如果F1子代全部为红色,则测试的结果是红色基因是显性基因,如果无红鱼出现,则测试结果是红色基因是隐形基因,可以再进行到F2代继续测试,有些基因是有多条基因联素的(比如燕尾),通过F2,F3,。。。。,等多代进行测试,最终测试出基因的类型,当表现型所控制的基因越多,测试就越复杂,周期也会越长,测交不是用来做鱼的,而是很多先驱早期测定基因的时候使用的,现在已经成为理论体系的做鱼基因组合方案都是经过长期的测试最终定论的,现在想想那些浩大的工程,不自觉的就会对那些前辈们肃然起敬了,^_^。

正交,反交:说道这个就要说道伴性伴性基因了,在测定Y基因表现型的时候就要用到了,假如有整胎的Y基因鱼(公母都有)和整胎的非Y基因鱼(公母都有),Y基因如果表现为一特定的表现,比如大背,当用Y基因公鱼+非Y基因母鱼交配的时候定义为正交,拿Y基因母鱼+非Y基因公鱼就是反交,当测定的结果是只有正交情况下才能产生大背,而反交不能产生大背,则可确认Y基因是携带在Y上的伴性基因。所以将来再碰到所谓的Y基因的鱼,只要用正交,反交法就可以很简单的判断出是不是真的携带在Y基因上的伴性基因了。

以上提到的这些名词及用法在实际的使用上都是要结合使用的,不同目的用不同的方法,这些理论体系的使用更多的是在实验室级的时候才真正的发挥作用,但并不妨碍我们在孔雀鱼上的应用,虽不能全盘的应用的,但知道这些总是好的,^_^。

 

常见的隐性基因表达如白子,在上连接种已经提到了,是最基本的隐性基因类型。

如果基因的表现型可以出现在母鱼身上,则可以判定基因可能的类型是: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X染色体显性,那如何测定这些基因的具体携带方式呢?我们分别来介绍三种类型的测定方法及维系方案。测定大方法都是一样的,就是母鱼与公鱼1对1(其实1对多也可以,增加受孕几率),然后通过后代自交进行测定,要做多组样本,这样可使测定值更加准确。

例如:用白子进行测试,公鱼取多线样本,测试样本按照大比例的样本为标准。
白子母+野生色公,F1代进行观察,如果发现都是白子,或者有白子也有野生色,则可判定为显性。
白子母+野生色公,F1代无白子,则可直接判定为隐性,F1自交后出现白子,则再次判定为隐性。
这使最简单的测试样本,在实际情况中问题有可能要变的复杂,还是说白子基因,现在测定的白子基因确认都是隐性的,也就是说,如果使白子那携带的基因一定使aa型的,如果亲鱼都是白子那就使aa+aa,很简单的组合,子代为纯体,也全是aa。而实际操作中白子+白子出野生色的问题是怎么会事情呢?难道aa+aa不等于aa了吗?

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所谓的白子是一种表现型,但同一表现型未必是同基因决定的,就好比公鱼的长JJ,缎带基因可以表现,燕尾基因也可以表现,理解了这个再说白子就简单了,都是白子,但很可能是aa+bb,由2组不同的基因控制出来的白子,而再实际操作中,白子+白子的组合已经应用过无数次了,很可能携带的基因组合也是多样性的,aaBB aaBb aabb Aabb AAbb这么多种都是有可能的,看看吧,有很多可能了性的组合了,无论怎么组合,子代的基因一定要携带aa或者bb,如果碰到了aaBB+AAbb这样的白子组合,很遗憾,白子+白子=全野生色,吼吼吼。失败往往就是机会,如果真的碰到了白子+白子=全野生
,说不定你就碰到了新的基因类型,也许有cc型,dd型的也说不定哦,^_^。

这样说来,隐性基因的最简单维系方案就是子代自交,然后从纯体中挑选种鱼进行维系就可以长期延续隐性基因了,在合适的时候再通过引进新血来改良体基因,进得了新血,找得回基因,那维系方案就成立了,可以进行无数代得稳定延续了,^_^。

留一个题目给大家分析,燕尾基因得维系方法,基因类型是2组基因控制得,一组是显性基因,一组是隐性基因,显性基因表达+隐性基因表达=燕尾(Aabb或AAbb),讨论下看看应该如何维系更为合理,更为稳定,更容易长期操作吧,重点题目是如何能长期稳定得得到每代稳定比例得燕尾,^_^。.

 

哈哈~好玩~想高中的生物题。
首先啊,我是完完全全的新手啊,进来看看就回个帖子
我看看题目啊,如果是燕尾的基因表达由两种基因同时控制,那bb这种抑制基因无论如何都是阴性不表达的,关键在AA和Aa上,如果是AAbb的话,子代就一定的是稳定的了,不用考虑。
如果是Aabb的F1代就有三种基因型,AAbb,Aabb和aabb,其中最后一种燕尾是不能表达的,所以子代有1/4的机会出现燕尾基因不表达的情况。然后AAbb和Aabb杂交的话回到原来的情况了。
如果是AAbb和Aabb的杂交的话那后代就是两种基因型AAbb和Aabb,前者的机会是3/4
所以有这样的三种情况:
1.AAbb+AAbb F1代全部为燕尾且后代稳定
2.Aabb+Aabb F1代中3/4的机会出现燕尾AAbb和Aabb,1/4机会出现aabb
3.Aabb+AAbb F1代全部为燕尾,3/4机会出现纯种AAbb,1/4机会出现Aabb型
这样看来亲代是燕尾的话后代基本上都是燕尾咯?
测交出那个纯种的基因就好了……
好吧,就这样了~挺好玩的~

从基因角度说完全正确,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燕尾的维系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公鱼燕尾表现是不能当爸爸的,因为生殖器被延长了,是太监,吼吼吼,所以在选用公鱼的时候,Aabb及AAbb都是不可能作为种鱼的,看看这下怎么办吧,嘎嘎嘎。

 

提示下,要想稳定的得到燕尾基因,要保证如下条件:
1。F1母鱼的基因型=亲鱼母鱼基因型型
2。F1公鱼(短公)的基因型=亲鱼公鱼(短公)的基因型
3。F1母鱼的燕尾基因型必须是燕尾表现的唯一基因型
4。F1公鱼(短公)的基因型也必须是短公唯一基因型
说白了,就是F1的燕尾母鱼基因必须一致,而且跟亲鱼也是一致的,而F1的所有短公的基因必须一致,而且跟亲鱼的短公也是一致的,剩下的非燕尾母鱼及长公(燕尾公)直接分离出去,留下燕尾母+短公继续维系。

这个题目是有答案的,^_^,但还有一个讨论的内容大家也可以参与下,一旦完成了这样的维系(可长期自交维系),假如新血(无燕尾基因)的时候应该如果操作,最快的速度要通过几代可以重新回到自交维系中呢?

 

燕尾基因是AAbb或者Aabb,所谓燕尾基因就是A b,那无燕尾就因就是只代普通体的a B基因了,就是用aaBB型基因混新血的维系的话题了,^_^。

 

回答下明学大哥的问题……
1、亲鱼:配置为1公对2~4母(可能会牺牲受孕率,但大大提高判定率),公鱼(短公)有7种可能,母鱼(燕尾)有2种可能。
公(短公):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母(燕尾):AAbb、Aabb
2、子代F1:(公+母→F1)<百分比为理论值,不排除基因突变的可能,呵呵>

2.1.1  AABB+AAbb→AABb <100%>(非燕尾)
2.1.2  AABB+Aabb→AABb <50%>(非燕尾)、AaBb <50%>(非燕尾)

2.2.1  AABb+AAbb→AABb <50%>(非燕尾)、AAbb <50%>(燕尾)
2.2.2  AABb+Aabb→AABb <25%>(非燕尾)、AAbb <25%>(燕尾)、AaBb  <25%>(非燕尾)、Aabb <25%>(燕尾)

2.3.1  AaBB+AAbb→AABb <50%>(非燕尾)、AaBb <50%>(非燕尾)
2.3.2  AaBB+Aabb→AABb <25%>(非燕尾)、AaBb <50%>(非燕尾)、aaBb  <25%>(非燕尾)

2.4.1  AaBb+AAbb→AABb <25%>(非燕尾)、AAbb <25%>(燕尾)、AaBb  <25%>(非燕尾)、Aabb <25%>(燕尾)
2.4.2  AaBb+Aabb→AABb <12.5%>(非燕尾)、AaBb <25%>(非燕尾)、AAbb <12.5%>(燕尾)、Aabb<25%>(燕尾)、aaBb <12.5%>(非燕尾)、aabb <12.5%>(非燕尾)

2.5.1  aaBB+AAbb→AaBb <100%>(非燕尾)
2.5.2  aaBB+Aabb→AaBb <50%>(非燕尾)、aaBb <50%>(非燕尾)

2.6.1  aaBb+AAbb→AaBb <50%>(非燕尾)、Aabb <50%>(燕尾)
2.6.2  aaBb+Aabb→AaBb <25%>(非燕尾)、aaBb <25%>(非燕尾)、Aabb <25%>(燕尾)、aabb <25%>(非燕尾)

2.7.1  aabb+AAbb→Aabb <100%>(燕尾)
2.7.2  aabb+Aabb→Aabb <50%>(燕尾)、aabb <50%>(非燕尾)

  F1小结:有条件的可测试2~3窝,判定才尽可能的准确。
  ①F1全出燕尾只有2.7.1,即公鱼(aabb)+母鱼(AAbb),在判定的情况下,保留种公鱼(你的首个燕尾基因上的极品种公鱼——短公aabb),用此公鱼再与尽可能多的燕尾母鱼杂交(为的是判定母鱼基因),直到出了非全燕尾的F1。此时,子代F1非全燕尾的无论公母全部保留作种鱼,即F1公鱼(短公)确定燕尾基因为aabb,用作繁殖燕尾(与任意母燕尾)或继续繁殖极品种公鱼(aabb);F1母鱼(短母)确定燕尾基因为aabb,用作繁殖极品种公鱼(aabb)。子代F1燕尾母鱼用作繁殖燕尾。F1自交的后代F2,无论公母,是燕尾的则基因一律为Aabb,是非燕尾的则基因一律为aabb。同时,F2中的非燕尾再自交,如一定出非燕尾,也可验证之前的燕尾基因判定。
  ②F1全出非燕尾有2.1,2.3,2.5三种情况,即种公鱼基因为:AABB、AaBB、aaBB,淘汰种公鱼,子代F1公鱼留用培养F2,其基因为AABb、AaBb或aaBb;(相当于初始种公鱼最坏情况下的第一次提纯)
  ③F1长、短公均出,为2.2,2.4,2.6,2.7.2四种情况,需培养F2。
  ④F1中的燕尾母鱼全部留用(数量尽可能多,当然也应优选)。
3、子代F2:(F1公+F1母→F2)<百分比为理论值>
F1亲鱼:公鱼(短公)有4种可能,母鱼(燕尾)有2种可能。
F1公(短公):AABb、AaBb、aaBb、aabb(最为关键)
F1母(燕尾):AAbb、Aabb
3.1.1  AABb+AAbb→AABb <50%>(非燕尾)、AAbb <50%>(燕尾)
3.1.2  AABb+Aabb→AABb <25%>(非燕尾)、AAbb <25%>(燕尾)、AaBb  <25%>(非燕尾)、Aabb <25%>(燕尾)

3.2.1  AaBb+AAbb→AABb <25%>(非燕尾)、AAbb <25%>(燕尾)、AaBb  <25%>(非燕尾)、Aabb <25%>(燕尾)
3.2.2  AaBb+Aabb→AABb <12.5%>(非燕尾)、AaBb <25%>(非燕尾)、AAbb <12.5%>(燕尾)、Aabb<25%>(燕尾)、aaBb <12.5%>(非燕尾)、aabb <12.5%>(非燕尾)

3.3.1  aaBb+AAbb→AaBb <50%>(非燕尾)、Aabb <50%>(燕尾)
3.3.2  aaBb+Aabb→AaBb <25%>(非燕尾)、aaBb <25%>(非燕尾)、Aabb <25%>(燕尾)、aabb <25%>(非燕尾)

3.4.1  aabb+AAbb→Aabb <100%>(燕尾)
3.4.2  aabb+Aabb→Aabb <50%>(燕尾)、aabb <50%>(非燕尾)

  F2小结:理论上一定会有几率出现3.4.1  aabb+AAbb→Aabb <100%>(燕尾),当然是在保证种鱼数量的前提下。自此,即筛选出F1亲鱼短公(aabb)。另,母燕尾AAbb不可能稳定得到,但又相当关键。因此,只要有了短公(aabb)与任意母燕尾即可稳定出燕尾〔aabb+Aabb→Aabb <50%>(燕尾)、aabb <50%>(非燕尾)〕。
  换血的问题,用短公(aabb)与任意远亲母燕尾杂交即可实现,除非你要大换血,用短母,呵呵。

 

鹏鹏的解答灰常精辟,赞。

分析:
在鹏鹏的组合中,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嘿嘿嘿。。。。。。,有没有考虑如何稳定出燕尾的可行性办法,每代都进行种鱼挑选可是很费神的哦~~~,运气不好是要出大纰漏的。

提示:
短公的最有基因是什么,答案是aabb,就是不表现也不限制,则表现为短公,而这样的短公与任意燕尾母鱼交配后,一定会获得燕尾,也就是你的组合中的2.7.1  2.7.2,在这2个组合中,2.7.2是燕尾维系的要领了,子代燕尾的话,一定是Aabb,不燕尾的话一定是aabb,发现奥秘所在了吧,亲本的基因组合与子代的基因组合方式相同,这说明什么?会有设么结果?答案是,可长期自交维系了,挑选短公+燕母,子代依旧直接挑选就哦了,长期维系,长期50%出燕尾,深入分析后,发现燕尾的维系并不是那么难吗,嘎嘎嘎。

筛选方式也很简单,短公+燕尾,1公对多母方案可以,在F1挑选50%燕尾子代的线,继续线内短公+燕尾自交(同胎的),这样经过几代后就可以筛选出aabb公+Aabb母了,之后就可长期进行燕尾自交维系及换血方案了。

换血方案建议采用母系+外线,因为燕尾容易提取,而aabb公提取周期常,不建议混公鱼血,^_^。

 

补充一下~燕尾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上叫做“双重连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