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里的坻怎么读: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64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4:06:42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共124页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10-04-07 06:53  
  (铁血时代-220)
  
  栾黡的弟弟栾鍼就是一个积极的主战派,他对哥哥的临阵脱逃很不以为然,他对部下说:“大军出征是为了报仇,如果无功而返,是国家之耻辱。”他与中军副司令士匄的儿子士鞅是好朋友,两人各自带着自己的部队,拒绝撤退。
  身为武士,战死也比逃跑光荣。
  栾鍼要选择光荣之路。他与士鞅合兵,主动出击,迎战秦军。这次出击,没有任何援兵,以弱击强,以寡击众,但栾鍼没有丝毫胆怯,他视死如归,冲入敌营……
  这是荣誉之战。栾鍼赢得了荣誉,但牺牲了性命。在秦军优势兵力的阻击下,栾鍼英勇战死沙场,士鞅则率残兵突出重围,回到了晋国。
  栾黡对弟弟之死大为悲痛,他把责任推到士鞅身上。他向士鞅的父亲、中军副帅士匄讨公道:“我弟弟本来不想打仗,是你儿子怂恿的。现在我弟弟战死了,你儿子却活着回来了。是他害死了我弟弟,如果你不把儿子驱逐出境,那么我就亲手杀死他。”
  其实栾黡是瞎捣乱。
  栾鍼之死,其实就是栾黡一手造成的,正是他临阵逃跑,栾鍼为了捍卫武士家族的尊严,宁可选择战死沙场。可是栾黡却归罪于士鞅,并公然威胁士匄。
  按理说,士匄作为中军副帅,在军队中排名第二,而栾黡作为下军司令,排名第五,栾黡怎么敢威胁中军副帅呢?这正是其家族背景在起作用,当年栾书杀晋厉公、立晋悼公,其家族之势力如日中天,无论是荀偃还是士匄,都不敢轻易得罪栾氏家族。
  士匄不得不作出重大让步。让儿子士鞅出国避避风头。
  
  伐秦之战,虎头蛇尾,草草而终。战争的节奏非常慢,诸侯联军无心作战,每到一处就拖拖拉拉,故意耗时间,最后晋军内讧,对秦国的打击不了了之,后来史家把这场战争叫做“迁延之役”。
  迁延之役暴露了晋国的两大问题:
  第一大问题是晋国高层内部矛盾。一部晋国史,就是一部晋国卿家的斗争史,自从赵氏家族被屠、三郤被诛后,晋悼公时代,晋国卿家之间的内斗有所缓和,但是并没有停止。在迁延之役中,栾黡公然违抗元帅命令,是晋军失利的最主要原因,事后他不仅没有遭到处罚,反而还气焰嚣张地向士匄问罪。栾氏家族与其他家族的矛盾日益激化,这也为日后栾氏灭族埋下伏笔。
  第二大问题是诸侯国与晋国之间貌合神离。各诸侯国的军队虽然跟在晋国后面屁颠屁颠的,但早已厌倦了晋国的霸业战争了,而且这些国家还要遭到晋国的盘削。对于一些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国家,当然还是愿意拥晋国为霸主,但对于象齐国这样的国家,早就憋足了一口气,可以想象得到,只要有机会,齐国一定会向晋国开战。
  雄才大略的晋悼公没有时间来解决以上两大问题。在伐秦之战后的第二年(公元前558年),晋悼公便去世了。晋悼公之死,使得公室复兴之梦破灭,之后晋国的卿家势力又开始上演威逼君权、相互倾轧的故事。
  晋悼公在位时间总计十六年,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岁。他是一位颇有才能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晋国内部相当团结,虽然众卿之间磕磕踫踫在所难免,但并没有引发流血冲突,晋国的国际影响力达到空前的地位,听命于晋国的中原诸侯达到十二个之多。
  在与楚国的争霸中,晋国在沉闷的争夺战中,晋国最终完全胜利,重新控制郑国,从而遏制了楚国北进的步伐。
  
  事实上,楚国已经显露出衰弱的迹象。
  楚共王比晋悼公早两年去世(公元前660年),在临死之前,他回想起自担任国君以来,有愧先父楚庄王的事业,令国家蒙受羞辱,心中郁郁寡欢。平心而论,楚共王在位三十一年期间,还是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让楚国这个巨型航母安全地行驶,然而在与晋国的争霸中,还是落入下风。
  这一段时间里,对楚国最大的打击有三:其一,鄢陵会战的失利,在这场战争中,楚共王还被射瞎了一只眼睛;其二,东面遭到崛起的吴国的骚扰,吴国正悄然成为楚国的心腹之患;其三,在楚共王晚年时,长期归附楚国的郑国,最终弃楚从晋,使楚国的霸业再遭打击。
  楚共王回顾自己三十一年的君王生涯,不禁心生愧疚,如何对得起祖先之英灵呢?
  楚国一直是明君辈出,而且几乎每一任君王在国家扩张上都有贡献,从楚武王、楚文王到楚成王、楚穆王,后来就是楚庄王,楚国的势力更是如日中天,想到这些,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他决定要惩罚自己,怎么惩罚呢?
  他把大臣们叫了过来,立下遗嘱,自己死了之后,所用的谥号选择“灵”或“厉”,谥号其实就是对君主一生事业的评价,“灵”、“厉”都是恶谥,乱而不损曰“灵”,戮杀不辜为“厉”。楚共王传话给大臣了,我这一辈子,事业无成,只准用这两个恶谥,不然自己会不安心的。
  然而楚共王去世后,楚国的大臣们并没有把恶谥加给他,而是认为楚共王所说的,只是谦逊美德的的表现,因此谥为“共”,就是“恭”的意思。
  
  楚共王与晋悼公相续去世,也意味着晋楚争霸渐趋尾声。
  有两个国家悄然兴起,一个是齐国,一个是吴国。
  齐国将在北方狙击晋国,而吴国则在南方叫板楚国。
  
  
  (下一章《走向弭兵》)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10-04-09 19:08  
  (铁血时代-221)
  
  一、齐国的机会来了?
  
  晋厉公的死讯传来,齐灵公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
  十六年了,在晋厉公在位的十六年间,齐灵公仿佛被一张巨大的罗网所束缚,他感到一种窒息与屈辱。
  自齐桓公之后,齐国的霸业凋零,但光荣与梦想,仍然存留在一代代的国君心中,要恢复齐国的霸主地位,首先必须要狙击晋国。在公元前589年,齐灵公的父亲齐顷公迈出了坚强的一步,结果却在鞍之战中惨败给了晋国人,威风扫地。齐顷公不得不前往晋国朝见霸主晋景公,这对于齐国来说,乃是一大耻辱。
  齐灵公继位后,开始为摆脱晋国的控制而努力。
  在他在位的第九年(公元前573年),晋国爆发政变,栾书杀死晋厉公,迎立晋悼公,晋的内乱,齐灵公认为机会到了,可以摆脱晋国人的魔掌了。这一年,楚国发动侵宋战争,并且在宋国彭城建立一个傀儡政权,晋悼公号召各路诸侯共同出兵,但齐灵公却采取观望的态度,拒绝出兵。彭城之战结束后,晋国马上纠集诸侯国,对齐国发动讨伐战争,齐灵公这才明白晋国却没有因为内乱而走向衰落,他不得不接受晋国人所提出的和谈条件:将太子姜光作为人质送往晋国,以换取和平。
  雄心壮志的齐灵公,又一次吞咽下屈辱的苦果。
  
  虽然屈从于晋国,齐国在东方仍然是一大势力,作有拥有雄心的大国,唯有扩张才能有机会与晋国对抗。首先,齐灵公在东方推行小霸权政策,积极拉拢莒国,莒国在齐国的支持下,于公元前567年,吞并了鲁国的附庸国鄫国;同年,齐灵公大举出兵,消灭了邻国莱国,莱国的土地面积与齐国相当,但是军事力量薄弱,在齐国的打击下,莱国彻底被齐国吞并,齐国的土地面积扩大了一倍。
  吞并莱国是齐国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对齐国后来的崛起有着关键作用,齐国得到了更为丰富的渔盐资源,巩固其经济上的优势,而且从史料纪载看,莱国的冶铁业发达,根据现存的“叔夷钟铭文”,灭莱之战中有功的齐国将领叔夷得到了四千名铁匠,由是可见莱国冶铁业之盛,这次扩张使得齐国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长。
  扫平莱国后,齐国在东方最大的对手就是鲁国。
  在齐国的支持下,莒国在公元前565年与公元前561年,两度入侵鲁国。莒国作为一个小国,频频与鲁国作对,这惹恼了大霸主晋国,公元前559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晋国以莒国政府通楚为借口,将莒国会议代表扣押,实际上是对背后操纵者齐灵公的一次警告。
  
  齐国与晋国的矛盾开始走向明朗化。
  由于连年战争,诸侯国对晋国的命令越来越消极对待,这在讨伐秦国一役,即所谓的“迁延之役”中尽现无遗。齐灵公判断晋国的霸业已经走到终点了,应该是齐国出头之日了。公元前558年,齐灵公率领军队入侵鲁国北部,同时指使其喽啰国邾国入侵鲁国南部。
  晋悼公终于忍无可忍了,他打算要召开诸侯会议,商讨出兵讨伐邾国与莒国。
  为什么不直接打击齐国,而只是讨伐其喽啰国邾国与莒国呢?
  晋国有难言的苦衷,首先南方的楚国仍然对中原虎视眈眈,不可不防;其次,对秦国的军事打击虎头蛇尾,没有取得任何成果,晋国的西部仍然受秦国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与齐国发动战争,那么晋国将陷入三面受敌的困境中。
  但是晋悼公还没有来得及实施打击计划,便因病而英年早逝,年幼的晋平公继位。
  晋平公刚刚上台,为了巩固霸主地位,迫不急待召开盟国峰会。
  齐灵公没有出席,甚至以往多次参加会议的太子姜光也没有出席,齐国只是派了代表高厚参加会议,其他的十来个国家都是由国君亲自出席。齐灵公显然不愿意在联盟中充当小角色,但是也不愿意与晋国过不去,派大夫高厚参加会议,只不过是表明齐国还是在这个盟联中的。
  
  晋国人不给齐国面子。
  在大会上,晋国提出来,要求联盟中的各成员国,必须要把所侵占的其他国家的领土归还给所在国,并当场逮捕了邾国与莒国两国的国君,因为这两个国家都参予对鲁国的入侵。邾国与莒国都只是小国,小国就是比较容易被欺负,其实鲁国真正的敌人是齐国,晋国碍于齐国是一个大国,还不敢公然在大会上将齐国的代表高厚也逮捕,只是杀鸡骇猴,拿邾国与莒国下手。
  
  
  
  
  
  
  
 作者:晋诤 回复日期:2010-04-08 10:48:53 
    共王之后传了几世到了平王?
    我记得是两世.
  -----------------
  共王后是康王,康王后有个郏敖,死了没有谥号,之后是楚灵王,楚灵王的弟弟子干当了几天国王,被另一个弟弟弃疾设计弄死了,之后就是楚平王了。

-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10-04-11 10:37  
  (铁血时代-222)
  
  不过晋国人耍了一个花招。
  晋平公大设宴会,招待各国的代表们。在宴会上,要求各国的大夫们,表演歌舞节目,要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而且歌舞一定要合拍。看来在春秋时期,当个政客也不太容易,还必须要有几分歌星的天份才行。看上去各国的大夫们都表演得不错,迎来一阵阵的掌声,轮到了齐国的大夫高厚表演了。
  也不知是高厚这个人歌舞水平不高呢?还是晋国人有意找茬。高厚表演结束后,晋国元帅荀偃很愤怒地站了起来,当着众代表的面责问高厚:“你怎么搞的,你唱歌的节拍跟跳舞的节拍就根本不相配嘛。”然后又意味深长地说:“看来诸侯当中,是有心怀二志的国家。”众位代表都把目光投向齐国代表高厚身上。
  荀偃看了众代表一眼,又说:“各国代表这些天都签订了双边条约,惟独齐国的代表还未签订,不如趁热打铁,宴会之后,齐国便与各国签订条约吧。”荀偃又狠狠地瞪了高厚一眼,高厚含糊其辞应付了一下。
  高厚这个代表当得不容易,根据大会的精神,齐国必须要吐出所占领鲁国的地盘,所以高厚不敢签订这样的条约,但另一方面,晋国人又让他出洋相,当众奚落他,他心中觉得十分的窝囊,怎么办?高厚坐立不安,思来想去的,最后下定决心:还是逃吧!
  于是他起身如厕,趁众人不注意,一溜烟跑了出去,驾着一辆马车,自己跑回齐国去了。
  高厚这一跑,正是落入晋国人的彀中。荀偃当众宣布:“早看出齐国就是心怀二志的国家了,一定要武力讨伐才行。”于是晋国、鲁国、宋国、卫国、郑国等国家共同签订盟约,盟约发表声明:“共同讨伐不忠于盟主的人。”
  
  高厚跑回齐国后,向齐灵公汇报了盟国会议的情况,并且刻意暄染晋国如何当着众诸侯之面,奚落齐国,根本不把齐国放在眼中。齐灵公听了之后大为生气,恨恨地说:“我齐国一个泱泱大国,居然被晋国如此玩弄,真是没有面子。”
  晋国要我归还所占领的鲁国地盘,我偏不还。
  不仅不还,我还要得寸进尺哩。
  晋悼公死了,现在国君年幼,对齐灵公来说,这是一次咸鱼翻身的绝佳机会。
  齐灵公铁了一条心,不惜与晋国反目成仇。
  
  这一年(公元前557年)的秋季,齐灵公亲自率军,围攻鲁国北部的城市成邑。
  面对齐国强大的军事压力,鲁国左盼右盼,晋国方面还是没有消息。鲁襄公对大夫叔孙豹说:“怎么回事啊?盟国峰会条约都签订了半年了,晋国不是要讨伐心怀二志的齐国吗?怎么还迟迟不出兵呢?”叔孙豹说:“晋国人就是这样子,看来我得亲自去晋国一趟,进行游说一番了。”
  叔孙豹驱车到了晋国,见了晋平公,对晋平公说:“自盟国峰会之后,齐国不仅不归还所占鲁国的土地,还变本加利,不停地出兵骚扰敝国,还是恳请贵国作为盟主,出来主持公道啊。”
  晋平公和稀泥道:“哎,寡人一直挂念这件事哩,只是前任君主悼公刚去世不久,丧期未过,此时出兵,不太合适吧。”
  叔孙豹一听,这还了得,以当时礼制,国君丧期三年,以晋平公之议,莫不成要等上三年方可出手援助不成?叔孙豹急了:“鲁国被齐国侵犯已经有一年之久了,鲁国的老百姓,天天翘首西望,看晋国的援兵是不是来了,左盼右盼,却始终看不到一兵一卒啊。若是要等到贵国前国君丧期满,恐怕到时鲁国都被齐国吞掉了哩,还用得着援助吗?”
  晋国这个盟主的称号,是以凭借着强大的国力而当上的,但是这个盟主在履行自己的义务方面,确实有点问题。晋平公吱吱唔唔的,顾左右而言他。
  叔孙豹叹了一口气,看来要把希望寄托在晋国的首相兼中军元帅荀偃身上了。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01363/64.html

来自春秋战国时代的成语 有以春秋战国为题材的RPG游戏吗? 有没有以春秋战国为题材的单机游戏? 月下独酌以什么为主线 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发展史(以时间为主线的)以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生产过程 以《淘金时代》为背景的网络游戏,是啥? 仙剑李逍遥为主线的版本 有什么和春秋战国时代有关的RPG游戏啊? 哪里可以找到有关春秋战国时代的大量史料???? 春秋战国的春秋时代为什么叫春秋啊 有没有以我国的春秋战国为题材的单机游戏啊?很想玩一下国粹的 清代的《》代表了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其作者是(),小说以()的爱情悲剧为主线。 3,调查分析ERP系统实施的主要任务和常见懂得问题,讨论如何理解”以企业建摸和项目管理为主线”这句话 找一篇日本散文,是以蒲公英为主线的 魏蜀吴三国争雄,虽然魏晋统一天下,却为何在叙事时以”蜀”为主线? 魏蜀吴三国争雄,虽然最后魏晋统一天下,却为何以蜀为主线 你们有认为日本动漫大多以暴力矛盾为主线,且崇拜短兵相接吗? 春秋战国史 何为“铁血” 赞扬或评价春秋战国时代的英雄诗句!急求!多谢了! 张家界市区在春秋战国时代属于哪个诸侯国?或者还是蛮夷荒芜的地区? 红楼梦以哪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哪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八——猜春秋战国人名二 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