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红岗区房价:语录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29:37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一,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天生德于予,恒 其如予何?”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司马牛问君子。子问:“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善男子。三寶恩者。名不思議
利樂眾生無有休息。是諸佛身真善無漏。無數大劫修因所證。三有業果永盡無餘。功德寶山巍巍無比。一切有情所不能知。福德甚深猶如大海。智慧無礙等於虛空。神通
變化充滿世間。光明遍照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煩惱業障都不覺知。沈淪苦海生死無窮 。三寶出世作大船師。能截愛流超昇彼岸。諸有智者悉皆瞻仰。善男子等。唯一佛寶 具三種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第一佛身有大斷德。二空所顯一切諸佛 悉皆平等。第二佛身有大智德。真常無漏一切諸佛悉皆同意。第三佛身有大恩德。定通變現一切諸佛悉皆同事。善男子。其自性身無始無終。離一切相絕諸戲論。周圓無際凝然常住。其受用身。有二種相。一自受用。二佗受用。自受用身。三僧祇劫所修 萬行。利益安樂諸眾生已。十地滿心。運身直往色究竟天。出過三界。淨妙國土坐無數量大寶蓮華。而不可說海會菩薩前後圍遶。以無垢繒繫於頂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如是名為後報利益。爾時菩薩入金剛定。斷除一切微細所知諸煩惱障。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妙果名現報利益。是真報身有始無終。壽命劫數無有限量。初成 正覺窮未來際。諸根相好徧周法界。四智圓滿。是真報身受用法樂。一大圓鏡智。轉 異熟識得此智慧。如大圓鏡現諸色像。如是如來鏡智之中。能現眾生諸善惡業。以是 因緣。此智名為大圓鏡智。依大悲故恒緣眾生。依大智故常如法性。雙觀真俗無有間 斷。常能執持無漏根身。一切功德為所依止。二平等性智。轉我見識得此智慧。是以 能證自佗平等二無我性。如是名為平等性智。三妙觀察智。轉分別識得此智慧。能觀 諸法自相共相。於眾會前說諸妙法。能令眾生得不退轉。以是名為妙觀察智。四成所 作智。轉五種識得此智慧。能現一切種種化身。令諸眾生成熟善業。以是因緣。名為 成所作智。如是四智而為上首。具足八萬四千智門。如是一切諸功德法。名為如來自 受用身。諸善男子。二者如來佗受用身。具足八萬四千相好。居真淨土說一乘法。令諸菩薩受用大乘微妙法樂。一切如來為化十地諸菩薩眾。現於十種佗受用身。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节录

王白佛言。云何比丘捨五成六。護一降四
  佛告王曰。於是。比丘捨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調.疑。如是。比丘。名為捨 五。云何比丘成就六。王當知之。若比丘見色已。不起色想。緣此護眼根。除去惡不 善念而護眼根。若耳.鼻.口.身.意不起意識而護意根。如是。比丘成就六。云何 比丘而護一。於是。比丘繫念在前。如是。比丘而護一。云何比丘而降四。於是。比 丘降身魔.欲魔.死魔.天魔。皆悉降伏。如是。比丘降伏於四。如是。大王。捨五就六。護一降四。施如此之人。獲福難量。大王。邪見與邊見相應。如斯之人施蓋無 益
  時。王白佛言。如是。世尊。施斯之人其福難量。若比丘成就一法。福尚難量。何況餘者。云何為一法。所謂身念是也。所以然者。尼乾子恒計身行.意行。不計口

  佛告王曰。尼乾子者愚惑。意常錯亂。心識不定。是彼師法故。致斯言耳。彼受 身行之報。蓋不足言。意行無形而不可見
  王白佛言。此三行中何者最重。身行。口行。意行
  佛告王曰。此三行中意行最重。口行.身行蓋不足言
  王白佛言。復何因緣故。說念意最為第一
  佛告王曰。夫人所行。先意念。然後口發。口已發。便身行殺.盜.婬。舌根不 定。亦無端緒。正使彼人命終。身根.舌根在。大王。彼人何以故身.口不有所設
  王白佛言。彼人以無意根故。致斯變耳
  佛告王曰。當以此方便。知意根最為重。餘二者輕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心之念惡 
 即行即施  於彼受苦  輪轢于轍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行即為  受其善報  如影隨形 ---增一阿含摘录


諸婆羅門聞是語已。有生信心者。有出家者。得道者  復次應分別論。所謂論者即是法也。夫於法所宜善思惟。若能思惟則解其義。我 昔曾聞。有婆羅門名憍尸迦。善知僧佉論衛世師論若提碎摩論。如是等論解了分別。
彼婆羅門住華氏城中。於其城外。有一聚落。彼婆羅門有少因緣。詣彼聚落。到所親 家。時其親友以緣事故餘行不在。時憍尸迦婆羅門語其家人。汝家頗有經書以不。吾 欲並讀待彼行還。時所親婦即為取書。偶得十二緣經而以與之。既得經已至於林樹間 閑靜之處。而讀此經。聞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 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名集諦。無明滅 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马鸣菩萨 大庄严论经摘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聽受如是大涅槃經。悉得斷除如是等見。若能書寫讀誦通利為他演說思惟其義。則得正直無邪曲見。善男 子。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大涅槃經。諦知菩薩無量劫來不從兜率降神母胎乃至拘尸那 城入般涅槃。是名菩薩摩訶薩正直之見。能知如來深密義者。所謂即是大般涅槃。一 切眾生悉有佛性。懺四重禁。除謗法心。盡五逆罪。滅一闡提。然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甚深祕密之義。復次善男子。云何復名甚深之義。雖知眾生實無有我 。而於未來不失業果。雖知五陰於此滅盡。善惡之業終不敗亡。雖有諸業不得作者。雖有至處無有去者。雖有繫縛無受縛者。雖有涅槃亦無滅者。是名甚深祕密之義。---大般涅槃经(南本)摘

我等安住最勝心  供養一切十方佛 
世世親近大悲主  恒常奉事大慈尊 
 以無所得妙善根  圓融法界趣真覺 
 過去如來入寂定  現大神通轉法輪 
 今佛世尊亦復然  入定放光同彼佛 
 是故惟忖釋師子  決定欲說心地門 
 若欲遠離生死因  必獲三世真常果 
 諸人合掌一心待  當入如來安樂宮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节录

【信】

 (术语)心所法之名。于诸法之实体,与三宝之净德,世出世之善根,深为信乐。使心澄净是为信。唯识论六曰:‘云何为信?于实德能信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俱舍论四曰:‘信者令心澄净。’颂疏四曰:‘信者澄净也,如水精珠能澄浊水,心有信珠令心澄净。’大乘义章二曰:‘于三宝等净心不疑名信。’晋华严经六曰:‘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菩萨本业经下曰:‘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智度论一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中略)复以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行业】

 (术语)身口意之所作。法华经提婆品曰:‘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又】善恶之所作,可感苦乐之果报者。无量寿经上曰:‘行业果报,不可思议。’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空见】

 (术语)拨无因果之理之邪见。诸见中空见之过最重。又着于空法之见。无上依经上曰:‘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怖,亦不毁呰。增上慢人,执着空见,如一毛发作十六分,我不许可。’楞伽经三曰:‘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止观十上曰:‘天竺诸见,空见最重。’止观十下曰:‘诸见之中,空能坏一切,一切不能坏空。’止观四上曰:‘当知邪僻空心,甚可怖畏。若堕此见,永沦长没。尚不能得人天涅槃,何况大般涅槃耶?’止观十下曰:‘空心无畏,不存规矩,恣情纵欲。破正见威仪净命,死皆当堕三恶道中。’(参见:空心)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惟有一精神化了的社会,能成就一个人和谐与集体快乐之治。

我们的行为之价值,不甚在其现似价值和外表结果,而甚在于其帮助我们内中的“神圣者”之生长。

设若我们只在新的形式下重复旧的错误,则其间没有什么真实进益。

转化之秘密,在于转移我们生活的中心,到一高等知觉性,且在于改变我们生活的主要权能。

在道路上所犯的错误,时常比由离开了道路而作的错误,更有教示意义。

你不能实现自由和一体,除非你已证实上帝,你不能保有自由和一体,除非你保有上帝,同时保有你的最高自我和一切众生之自我。

心思不是转化的命定天使长。

亲切实践精神真理,以此兴起且重铸人生,是印度思想的固有倾向,而且在其一切健全,伟大,雄强的时代里,它必常归于此。

于觉悟了的个人,他的本体之真理的实现,及他内中的解脱与完善化,必是他首先所寻求的。

艺术能表现永恒真理,它不限于形式和相状之表现。

动物满足于少量必需品,天神满足于其光荣,但人永远不能休止,直到他臻于至上之善。

只是由解脱与完善化及本体真理之实践,人方能达到人生真谛。

----师利阿罗频多

印度哲学与瑜伽学中“知识”(inana)一名词,常用于此等最高 “自我”知识之义;此为吾人用以生长入真实本体中之光明,而非用 以增进吾人之信息与才学之知识;此非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或世间应用学术之知识也。凡此亦皆有助于吾人生长,诚 属无疑,但仅在于变是中,而非在于本体;凡此可人乎瑜伽知识之
界义中,仅当吾人用以助长对“至真”,“自我”,“神圣者”之知 识,―其有助也,为科学知识,当吾人能透过程序与现象之障蔽, 而见其后彼唯一“真实性”能解释此一切者;为心理学知识,当吾人 用之以知“自我”,而分辨低等“自我”与高等“自我”,以使吾人退乎
此而进人于彼;为哲学知识,当吾人以之为光明,照烛存在之真本 原则,以发现生活于彼永恒中者;为伦理学知识,当吾人既以之分 辨善恶功罪之后,舍其一而超其一,人乎神圣“自性”之纯洁天真;为美学知识,当吾人以此而发现“神圣者”之美;为世界知识,当吾 人由此而见“上帝”处理众生之方,而用之于对人内中“神圣者”之 服事。虽然,凡此皆不过佐助而已;真知识对心思为一秘密,乃生 活于精神中者,心思仅得其反映而已。
《薄伽梵歌》说明吾人得此知识,可由已见至道之智者启蒙,而 非由纯以学术而知者:盖其真实出自吾人内中。“人成就于瑜伽 兮,以时自得之于衷”(4 , 38)。此说在人内中生长,而人亦生长其 中,此乃当其既增加无欲,平等观,对“神圣者”之虔敬以后。凡此 仅可说彼无上智识;而人智慧之所增集者,乃识感与理智从外界劳 苦而获。欲得此另一知识,此自体存在,自体经验,自体启明,直觉 之知识,必在吾人已克服且主制吾人之心思识感以后,不为其所诱 惑,而心思与识感甚且化为其明镜;吾人必以全知觉体,凝定于彼 一切皆存在其中之无上真实性,以使其可在吾人内中现示其光明 之自体存在。
------薄伽梵歌论(徐梵澄爷爷译著)摘录


我此九部法  隨順眾生說 
 入大乘為本  以故說是經 
 有佛子心淨  柔軟亦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我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為說大乘  --妙法莲华经摘


著於如來衣  而坐如來座 
 處眾無所畏  廣為分別說 
 大慈悲為室  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為座  處此為說法 
 若說此經時  有人惡口罵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應忍 
 我千萬億土  現淨堅固身 
 於無量億劫  為眾生說法  --妙法莲华经摘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妙法莲华经摘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里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又復不行  上中下法  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 
 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妙法莲华经摘

如來大悲方便海  為利世間而出現 
 廣開正道示眾生  此見方神能了達 
 如來普放大光明  一切十方無不照 
 令隨念佛生功德  此發威光解脫門 --华严经80卷本摘

一切威儀中  常念佛功德 
 晝夜無暫斷  如是業應作 
 觀無邊三世  學彼佛功德 
 常無厭倦心  如是業應作 
 觀身如實相  一切皆寂滅 
 離我無我著  如是業應作 
 等觀眾生心  不起諸分別 
入於真實境  如是業應作 
 悉舉無邊界  普飲一切海 
 此神通智力  如是業應作 
 思惟諸國土  色與非色相 
 一切悉能知  如是業應作 
 十方國土塵  一塵為一佛 
 悉能知其數  如是業應作 --华严经80卷本摘

若得增上最勝心  則常修習波羅蜜 
若常修習波羅蜜  則能具足摩訶衍 
若能具足摩訶衍  則能如法供養佛 
若能如法供養佛  則能念佛心不動 
若能念佛心不動  則常覩見無量佛 
若常覩見無量佛  則見如來體常住 
若見如來體常住  則能知法永不滅 
若能知法永不滅  則得辯才無障礙 
若得辯才無障礙  則能開演無邊法 
若能開演無邊法  則能慈愍度眾生 
若能慈愍度眾生  則得堅固大悲心 
若得堅固大悲心  則能愛樂甚深法 
若能愛樂甚深法  則能捨離有為過 
若能捨離有為過  則離憍慢及放逸 
若離憍慢及放逸  則能兼利一切眾 --华严经80卷本摘

令隨憶念見如來  命終得生其淨國 
 見有臨終勸念佛  又示尊像令瞻敬 
 俾於佛所深歸仰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樂法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於正法常欣樂  聽聞演說及書寫 
 法欲盡時能演說  令求法者意充滿 
 於法愛樂勤修行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妙音  此光開悟諸菩薩 
 能令三界所有聲  聞者皆是如來音  --华严经80卷本摘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迴向願我所修。一切佛剎。諸大菩薩。皆悉充滿。其諸菩薩。體性真實。智慧通達。善能分別一切世界。及眾生界。深入法界。及虛空界。捨離愚癡。成就念佛。念法真實。不可思議。念僧無量。普皆周遍。亦念於捨。法日圓滿。智光普照。見無所礙。從無得生。生諸佛法。為眾勝上善根之主。發生無上菩提之心。住如來力。趣薩婆若。破諸魔業。淨眾生界。深入法性。永離顛倒。善根大願。皆悉不空。如是菩薩。充滿其土。生如是處。有如是德。常作佛事。得佛菩提。清淨光明。 --华严经80卷本摘

毘盧遮那菩薩。住離垢三昧。亦復如是。於右手掌。一隨好中。放一光明。出現無量。自在神力。一切聲聞。辟支佛。尚不能知。況諸眾生。諸天子。汝當往詣彼菩薩所。親近供養。勿復貪著五欲樂具。著五欲樂。障諸善根。諸天子。譬如劫火。燒須彌山。悉令除盡。無餘可得。貪欲纏心。亦復如是。終不能生念佛之意。 --华严经80卷本摘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藥王。亦復如是。能作一切饒益眾生。若有得見如來色身。眼得清淨。若有得聞如來名號。耳得清淨。若有得嗅如來戒香。鼻得清淨。若有得嘗如來法味。舌得清淨。具廣長舌。解語言法。若有得觸如來光者。身得清淨。究竟獲得無上法身。若於如來。生憶念者。則得念佛三昧清淨。 --华严经80卷本摘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原文   唐朝天竺般剌密谛法师译。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云何復名甚深之義。雖知眾生實無有我。而於未來不失業果。雖知五陰於此滅盡。善惡之業終不敗亡。雖有諸業不得作者。雖有至處無有去者。雖有繫縛無受縛者。雖有涅槃亦無滅者。是名甚深祕密之義。 ---大般涅槃经(南本)摘抄

【五阴】

(术语)新译曰蕴。旧译曰阴。净影之说,如大乘义章八本所谓‘积集名阴。阴积多法故。’是与新译蕴之义同。天台之说,如止观五上所谓‘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是阴有荫覆与阴积之二义。(参见:蕴)。色,受,想,行,识,五法之名义,新旧皆同。(参见:五蕴)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五蕴】

 (术语)梵语之塞犍陀Skandha,旧译为阴,又译为众,新译为蕴。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是显数多积集之有为法自性。作有为法之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多数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则概谓之阴,或蕴(阴者荫覆之义,旧译之一义也。(参见:阴)),大别之五法:一、色蕴,总该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二、受蕴,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三、想蕴,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四、行蕴,其他对境关于嗔贪等善恶一切之心之作用也。五、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体也。以一有情征之,则色蕴之一即身,他四蕴即心也。心之中,受想行之三者心性上各为一种特别之作用,故名之为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略云心所),识之一者为心之自性,故名之为心王。盖五蕴为身心之二法,如色界欲界有身之有情,从五蕴而成,如无色界无身之有情,自四蕴(除色蕴)而成也。毗婆尸佛经上曰:‘五蕴幻身,四相迁变。’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四大】
  
   (名数)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四大】
  
   (名数)地水火风也。依俱舍论言,此四大有假实二种,其实者,称为四界或四大界,假者,单云四大。实之四大,一地大,性坚,支持万物。二水大,性湿,收摄万物。三火大,性暖,调熟万物。四风大,性动,生长万物。此四者,以造作一切之色法,故谓之能造四大。其体触处所摄,唯为身根所得。身根触诸色而觉知坚湿暖动也。假之四大,则世间所称之地水火风也,此四大虽其实为地水火风及色声香味触九法之假和合,然其中坚性最增盛者名为地,乃至动性最增盛者名为风。要之实之四大为能造,假之四大属于所造也。若据成实论意,则无实之四大,唯有假之四大,以色香味触之四尘为一切色法之能造。四尘和合,方成四大。故四大唯为假法。要之一切有形有质之物,无非为四大之所造(俱舍),无非为四大之和合(成实),故称之为大也。或以之分为二种,称正报之人身为内之四大,或称为有识之四大,依报之诸色曰外之四大,或云无识之四大。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又曰:‘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璎珞经二曰:‘四大有二种:一有识,二无识。’最胜王经五曰:‘譬如机关由业转,地水火风共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梵Maha%bhu%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