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黑社会大哥李塔文:高中历史重大改革模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56:02
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1.材料一  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亦即抵押 地产的标识。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甚至 就在家乡,也面临着主人的怪脾气发抖,我都使他们解放。-——梭伦
材料二 梭伦改革对雅典公民的财产等级划分和政治权利分配
等级
等级名称
财产资格
分享的政治权利
第一等级
500斗级
年收入500麦斗以上
可以担任一切官职
第=等级
骑士级
年收入达300麦斗
可以担任除司库cx,i"的高级官职
第三等级
双牛级
年收入达200麦斗
可以出任低级官职
第四等级
日佣级
年收入200麦斗以下
有选举权无被选举权
材料三 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而且是以侵犯所有制来揭开的,……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它们如果不侵犯另一种所有制,便不能保护这一种所有制。——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概括材料一梭伦改革的措施,并指出它保护了公民的什么权利?(2分)(2)材料二中的改革措施是什么?有何特点与作用?(5分)(3)据材料三,恩格斯认为梭伦改革的实质是什么?贵族出身的梭伦为什么会在改革中触犯贵族的利益?(3分)
解析·(1)解负令(或废除债务奴隶制);(1分)人身自由。(1分)(2)措施:确立财产等级翩度(1分);特点:财产与政治权利相结合。(1分)  作用;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井辟了参政的途径;促进了工商业发展。(3分)   (3)所有制变革(或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1分)
原因:贵族专权(或旧体制)阻碍雅典城邦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威胁奴隶主统治。
2.改革是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发展历程,也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相更替、互为作用的运动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与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3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二次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6分)
答(1)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3分) (2)梭伦改革按财产的多少划分等级,商鞅变法用军功大小划分等级;(2分)  梭伦改革由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商鞅变法官吏由国君任免(或以军功爵选官);(2分)   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2分)
3.材料
一……这以后发生了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从各方面来看,他们的政治体制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尤其是穷人,他们的妻子和儿女都为富人所奴役,他们被称作附庸和“六一汉”。因为他们正是按照这样的地租耕种富人的土地。所有的土地都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如果他们无力支付地租,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孩子都将失去自由。——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颁布“解负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废除,雅典公民沦为债奴者一律解放,……那些因负债而押出土地变为“六一汉”的人,……重新成为自己土地的主人。……然而“解负令”并不是平分土地,所以贵族阶级祖传的土地亦即非因高利贷收进的抵押土地仍归贵族所有,贵族阶级的优势经济地位并没有受到摧毁性的打击。第二项重大改革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一等级可任执政、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等级与第一等级同,惟不得任司库;第三等级可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则依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以和其他等级一样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材料三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韦斯特《梭伦:残篇36》
材料四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1)据材料一,指出“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产生的原因。(2分)(2)据材料二,概括梭伦采取消除“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的主要措施(4分)(3)据材料二、三,梭伦对于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怎样的处理原则?(1分)(4)据材料四,指出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有何借鉴意义?(3分)
.(1)原因:贵族独占政权;贵族控制所有土地。(2分,如只答贵族奴役穷人得1分)(2)措施:经济上废除债务奴役;因债务而被抵押的土地一律归原主;允许贵族保留祖传土地。(3分) 政治上实行按财产划分等级参与政权的制度。(1分)   (3)原则:折中或中庸、调和。(1分) (4)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1分)借鉴: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得2分)
4.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没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梭伦
材料二            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
500斗级
拥有年产500斗(一斗相当于38千克)农产品的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基本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
骑士级
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双牛级
拥有两头耕牛,其财力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斗农产品。享有除担任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雇工级
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们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1)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2分)
(2)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并据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4分)
(3)根据材料二,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作用。(4分)
答(10分)(1)指导思想:公平、中庸。(1分)措施:财产等级制度。(1分)(2)实质:公民享有的权利由财产的多寡决定。(2分)目的:缓和贵族、平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奴隶主统治。(2分)(3)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门第,打破贵族专权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使下层平民获得一定的公民权利;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开辟了道路。(每点1分,共4分)
材料
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梭伦
材料上图(1)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2)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由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根据材料二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作用。
5.材料一   在我团结人民去谋求的一切目的中,有什么我还没有做到?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害,有的因故卖身;……我都使他们解放!——梭伦
材料二   (梭伦)创立了一个新的宪法,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法律写在牌子上,牌子立在巴西勒斯柱廊里,所有的人都要发誓遵守法律。九执政官员通常……宣誓,如果他们违反了任何一条法律,就得奉献一个黄金人像。……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具体内容有哪些?这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有何积极影响?
(2)材料二说明梭伦改革具有哪些法治特征?
1.(1)公平思想 ;财产等级制度。
(2)实质: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由其财产资格来决定。主要目的: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奴隶主统治。
(3)A、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门第,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基础,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B、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使其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C、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总之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1)内容: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废除“六一汉”制度,废除了奴隶的债务;)影响: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扩大了民主政治的基础;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扩大了各阶层的政治权力。
(2)梭伦改革中制定的法律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要遵守。
北魏孝文帝改革6.材料一  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汉人的繁缛腐朽。……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虚腐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1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是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的影响的?结合所学谈谈认识。(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在学习先进文明方面,日本明治维新与孝文帝改革相比有何主要不同?试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加以说明。(4分)3)综合上述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明?(2分)
解析:本题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内容的比较,分析北魏和日本对待外来文明的不同态度,正确认识改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本题在评讲时要站在文明史的高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明史观。
答案:(1)作者认为孝文帝改革加深了北魏统治危机,导致北魏政权的灭亡和鲜卑民族的消失。(2分)认识: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进程,北魏政权的灭亡是孝文帝改革后统治腐败的结果,鲜卑民族的消失正是民族融合的产物。(2分
(2)不同:有选择地学习外来先进文明。(2分)说明:政治:学习西方民主政体,但保留了天皇制度。文化: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但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2分)
(3)要善于学习外来先进文明;学习外来文明应与实际相结合。(2分)
7.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明治维新8.材料一 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不感到羞耻?”森有礼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 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材料二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英)《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问?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答:1主动学习。学习领域广。选择西方各国最先进的领域学习2经济:国家大力扶植和发展国营企业。私人企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加强天皇制。3启示: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外来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和自主创新相结合。
9.材料一  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陈冰《作坊里的日本》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1)指出材料一中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心灵紧闭”而保留的民族传统是什么?这一时期日本“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了什么而超越了别国?据此指出日本“眼观八方”的特点。(7分)
(2)材料二康有为认为“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你认为当时中国与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最大不同是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什么?(3分)
(1) 传统::天皇制度(专制主义)、武士道精神。(2分)消化: 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建立新军队。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4分)特点: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1分)
(2)不同: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西方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时期,西方处于帝国主义阶段,正加紧侵略中国,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为险恶。(1分) 1.3.5
要义: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向西方学习,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2分) 教学资源网
www.jb1000.com
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19世纪晚期,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
10.材料一  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与其犹豫不决,待邻国开明以共兴亚洲,不如脱离其伍,与西洋文明国家共进退。于两国之态度,不必因邻国之故而予以特别理喻,且以西洋之道,待之可也。亲恶友者共其恶名,务必矢志谢绝亚细亚之东方恶友。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二  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惟妙惟肖,遂以南灭琉球,北开北海,左抚高丽,右取台湾,治效之速,盖地球诸国所未有一也。吾地大人众,皆十倍日本,若能采鉴变法,三年之内,治具毕张,十年之内,治化大成矣。—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等书乞采鉴变法以御侮图存折》
(!)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似原因。(3分)
(2)依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主张“脱亚人欧”的主要理由和消极影响。
(3)依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这次上书中主张效法日本的主要理由。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行为?(4分)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封建统治面临危机;民族危机加剧。(3分)(2)理由:亚洲野蛮落后,欧洲文明先进。(1分)消极影响:日本不断对亚洲其他国家进行侵略。(2分,答侵略朝鲜发动侵华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亦可得分)(3)理由:日本文字、政俗,与中国相似;日本改革已取得巨大成功。(2分)看待:有利于争取光绪帝对维新变法的支持;扩大维新运动的影响;为救亡图强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值得赞扬;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不发动广大群众,维新变法不会成功。(答出其中两点得2分)
材料一  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 ”森有礼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材料二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3分24. A(1)特点:主动学习;学习领域广;选择西方各国最先进的领域学习。3分(2)经济:国家扶植和发展国营企业、私人企业。(2分)政治: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加强天皇制。2分(3)启示: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外来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3分)
商鞅变法11.【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司马迁【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但是,“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虎狼之国——秦国》(1)据材料一,秦国在西部崛起时面临怎样的形势,当时秦国的政治处境如何?(3分)
(2)材料二所指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这一措施对秦国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3分)
(3)据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与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关系?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4分)
答(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1分)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2分)
(2)军功爵制。(1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地主势力上升。(2分)
(3)奖励军功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养成了秦军好勇斗狠的特性。(2分)实行暴政,二世而亡。(2分)
12.材料一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商君书·说民》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日:“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日“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後民莫敢议令。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通典卷一·食货》材料四  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1分)
(2)据材料-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4分)
(3)据材料二和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和商鞅个人的结局。这种结局分别说明了什么?(5分)
1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或法治2实践: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刑公族以立威;用流放边境的刑罚来压制舆论。4分3变法使秦国富强;但商鞅本人身败名裂。2分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措施做保证;但改革者要法德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3分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三: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4分)
2)材料二中反映了商鞅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4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2
】(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2分)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分)
(2)思想:以法治国(1分) 出发点: 维护秦国君主统治(1分)  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分)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1分)(3)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分)
13.材料一    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梭伦:残篇36》 材料二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商君书·说民》 材料三  梭伦改革在摧毁贵族势力与氏族制度方面还不是很彻底,广大下层公民仍被排斥在国家权力之外。在氏族贵族和广大农民对他表示不满,的情况下,梭伦借口到国外考察,乘船出国游历—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教学用书材料四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匿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匿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新校注》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和商鞅在打击贵族特权上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其不同目的。4分)
2)两次改革对各自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6分25.1):崇尚中庸,不偏不倚。1分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1分)’:不畏权贵,严刑峻法。1分废除奴隶制,建立新兴地主阶级专政。1分)
(2)影响: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2分)商鞅变法奠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基础,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促使秦国完成了国家统一。(2分)
认识:改革家的个人命运不能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改革会遇到各种阻力和艰难;改革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能推动社会进步。(2分)(答两点即可)
14.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1)有三个问题,解答过程中注意“原因”和“结果”的统一
(2)要结合商鞅变法在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进行回答。
答案:(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
戊戌变法后,15.康有为 “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辨欧华之风,鉴观得失之由,讲求变革之事”。录得其心得如下材料一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而为人所弱,或分乱久矣。„„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英国之政,是自然积化,非仿效而得。病症不同,不能用一方材料二 凡万国政俗之初更,志士学人阅历必浅,既寡书传,又未亲游,但愤于积弊,耻于国弱,发愤太过,张脉怒兴,故未及深思,轻为举发。故皆先行破坏而后徐图建设之功。„„忧虑强邻四逼,不能容我从容图治也„„破坏甚易,建设甚难,大火随风不知所底,其不至亡国者幸耳材料三 欧美新世界,固非一人之功,然华忒(瓦特)之力,实可谓八九分也。电尤 物质之至精新者,精于电者尤强。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宁百事不办,此必不可缺者也。„„今为物质之世界,精于物质者强。„„方今新世界之争胜,非以其哲学也,以其物质也。物质大盛者强,物质不强者弱,故我国之专门工学尤要矣。 材料四 物质学者在理财,理财之本,又在官制,官制之本,在人民自治。„„此为今日救中国第一政—上述材料均选自《康有为遗稿》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康有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三、四,康有为反思后提出了哪些救国的新主张?(6分)
答(1)不顾国情照搬西方政体;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缺乏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急功近利,急乎求成.每点1分
(2)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实行公民自治。每点2分
16.材料一  戊戌政变大事记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9月20日(八月初五日) 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9月21日(八月初六日)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4分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3分(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3分
(1)因素: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引起守旧势力的恐慌;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反对变法。3分戊戌政变的发生是维新与守旧、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分(2)不成立。从材料可见,袁世凯告密是在戊戌政变发生后。
2)关系:袁世凯的告密对政变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1)(3)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1分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2分
17.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这样预测:“自反击拿破仑的那场光荣之战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我们却停滞不前。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材料二 列宁指出:“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停滞不前”?俄国是怎样改变这一局面的?(2)材料二中“转变”的实质是什么?俄国的“转变”有何局限?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和评价。第(1)问,俄国所以止步不前,落后于西欧国家,关键因素是农奴制的阻碍,为此俄国实行了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以追赶西方工业化的步伐;第(2)问,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但由于改革不彻底,俄国依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答案:(1)理解:农奴制盛行,工业发展落后。改变: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2)实质: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局限: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18.材料一 嘉永年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日本)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材料三 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美国人跨海而来”指什么事件?“这把烈火”的含意是什么?
(2)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是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的?
(3)据材料三,指出日本在文明开化中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对明治维新的分析理解能力
。答案:(1)美国通过黑船事件打开日本门户。日本民族强烈要求学习西方文明,摆脱落后境况;强烈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
(2)“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建立新式军队,实现富国强兵。
(3)抛弃民族传统,盲目西化。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须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学习,不能盲目照搬。
19.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 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关于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1.3.5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1.3.5
2,4,6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比表



时代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统治危机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结果
都开始了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启示
改革是国家民族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国家民族才会有光明前程;只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0.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选D。本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政策,国营企业转让私人,发挥企业的自主独立的积极性。A项是土地政策;B项属于金融方面的举措;C项是明治政府初期的政策。
2.(2010·湛江模拟)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①县的地位比郡高  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③县的出现比郡早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立了战功的大夫可以得到一县或一郡( 杜注:“《周书作雒篇》:‘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士可以得到大片土地,庶人工商之类的平民因战功可以进入仕途。12
3.(2010·广东高考)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解析】选C。题目中“庄园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说明在均田制实施后仍存在土地集中和土地兼并现象。
4.(2010·安徽高考)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解析】近代化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科学化。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说明改革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故C正确。A项不准确,虽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B项是错的,当时是封建沙皇专制,并没有建立近代的资产阶级代议制;D项不符合史实,1861年改革后爆发了1905年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选C。
5.(2011·吉安模拟)19世纪后期,日本农民高唱这样一首歌:“长州进京,还不好吗?长州与萨摩,
还不好吗?总算响起了黎明的钟声……”这首歌出现的背景应当是A、日本门户打开了 B、改革时代到来了   C、民主政治建立了    D、扩张战争开始了.答案:B。解析:从引文“长洲”“萨摩”这两处地名可知所述是1868年日本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倒幕派的力量主要集中在长洲、萨摩、土佐、肥前等地。在倒幕成功后开始了明治维新。1853年美国打开日本门户,不符合提干19世纪后期的时间。日本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引进、制定、改造的。引文中没有反映日本对外战争开始的线索。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6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9答(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A材料一 贵族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因权力、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级,经过演变,贵族制度在一些国家延续下来,形成了稳定的贵族阶级。与平民阶级相比,贵族阶级享有更多的特权,拥有更大的政治权利。材料二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三  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日本政治史》
1)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改革中对待奴隶主贵族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并从阶级和时代的角度扼要分析其成因。(4分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有何不同?(2分)
(3)材料三中,日本没有“骤然强搬硬套”,在改革中也保留了民族传统,请举例说明。(1分)
1)梭伦: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商鞅: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严厉打击奴隶主贵族。
成因: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梭伦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所处时代不同:梭伦处于雅典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商鞅处于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2)不同:俄国侧重解决内部机制,重点废除农奴制度。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3)保留了天皇制度和武士道精神
B材料一  方田均税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均税,是对清丈完毕的土地重新定税,做到:纠正无租之地,使良田税重,瘠田税轻(注:秋税按亩征收粮食;夏税以收钱为主或折纳绸、绢、绵、布);对无生产的田地,包括陂塘、道路、沟河、坟墓、荒地等都不征税;一县税收总额不能超过配赋的总额,以求税负的均衡——摘编自周泽民《北宋方田均税》 材料二  1873年7月,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缴纳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地税一律用现金缴纳。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政府还按地税的l/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附加税——村费,一律用货币交纳。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政府实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2与材料一比,材料二在地税征收上具有哪些特点?指出地税改革对日本经济产生的积极
影响1目的:增加政府收入;均衡税负;减轻农民负担,缓解阶级矛盾。6分(2)特点类试题要材料分析。“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可以看出按比例纳税;还要注意缴纳的载体,以及地税的构成等方面入手。 对经济的影响,一般可从这些方面入手,如近代化、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工业革命、资金、市场、劳动力、资源等方面解决。特点:土地所有者按土地价格的固定比例纳税;一律用现金(或货币)缴税;正税与附加税结合。影响: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市场(或加速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
C材料一  他主张基督教贵族“应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材料二  宗教改革的起因当中有一个原因,即是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到圣经……在宗教改革的运动中,一项中国的科技发明,为这一运动的推动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l)材料一中“他”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他阐述了怎样的宗教改革理论?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这项科技发明是什么?(2分)为什么它会推动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4分)
答案: (1)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因信称义”。
(2)印刷术。圣经的大量印刷,信徒皆可自主阅读和独立理解,有助于否定教皇和教会的特权地位;文艺复兴运动中的许多文艺作品被更广泛传播,推动了思想解放
D材料一: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意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材料二: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1)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9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的不同原因。(6分)DA(1)“心灵紧闭”: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眼观八方”:学习西方,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确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精神: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共同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严重。结果不同的原因:领导力量实力对比不同;民众对改革支持的态度不同;文化传统对变革的态度不同。(6分)
E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 辩(者)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指出“论者”与“辩者”的基本观点。(4分)
(2)材料中所言“中国之当改革”“失于急激”“新政反增其害”各有何史实依据?(3分)
(3)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为什么“论者”与“辩者”的看法不同?(3分)
DA(1)观点:“论者”——变法操之过急。“辩者”——变法除旧力度不够。
(2) 史实:“中国之当改革”——民族危机严重;政府管理落后;维新思潮兴起等。“失于急激”——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废除八股等。“新政反增其害”——新旧衙门重叠;慈溪更加提防光绪;官员极力反对等。
(3) 原因:每个人观察历史事件的角度不同;历史事件本身具有复杂性;“论者”与“辩者”对变法所持的立场不同。
F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大的改朝换代也有十几次。改革几乎失败,暴力的改朝换代却几乎获得成功。中国人普遍接受推翻而不接受改革,屈从暴力而拒绝改革。
材料二  唐代中期“二王八司马”的改革,主角是王叔文,但是他不懂得妥协。反对改革的太子与王叔文多次沟通,改革派尽是不给脸面。支持改革的唐顺宗身体不好要让位给太子,王叔文的老师有名的大官僚杜黄裳出主意,要王叔文组织改革派迎立太子为皇,以免新皇报复,王叔文却严厉斥责。不久,太子登基称宪宗皇帝,对改革派实行非常惨烈报复。
材料三  林则徐主张抗英大部分人支待,当他提出要学习外国的时候却遭来朝野上下一片“汉奸”的骂名,此后的徐继畲、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都背过“汉奸”的骂名。很难想象英法德美向别国学习,会被骂成“英奸”、“法奸”、“德奸”、“美奸”。
材料四  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9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造成中国历史上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8分)
(2)康有为的改良运动和孙中山的革命运动几乎是同时开展的,但是最后革命取代了改良。请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折这两者的消长变化过程。(12分)
答:(1)中国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屈从暴力而拒绝改革;不善于妥协;抵触向外国学习;没有抓住有利时机。
(2)(12分)两者的消长变化过程: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提出民主革命,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展开改良运动;1898年的“百日维新”改良运动从高潮转入低潮;1905年孙中山建立同盟会革命运动高涨;清朝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改良运动失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政府,革命运动达到高潮。(只要围绕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演变来表述,酌情给分。例如,革命党人领导的诸多起义和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改良派的办报结社等宣传活动等都可以给分)